一年級數學教案的反思
一年級數學教案的反思篇1
教學內容:
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數學一年級第一學期(試驗本)P15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對星空中的一些星座(由7顆星組成的)的星星計數。
2、按給出的數在方格紙上畫星圖。
3、聯系生活實際,學生初步了解常見的星座知識。
能力目標
1、發展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
2、在畫點圖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在情境創設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宇宙奧秘的欲望。
重點難點:
按給出的數在紙上畫出星圖。
教學準備:
1、教師方面的準備:多媒體課件、方格紙、小圓片
2、學生方面的準備:課前有關星座的知識探究、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播放歌曲《一閃一閃亮晶晶》
師:夜晚悄悄地來臨了,美麗的月亮散發著淡淡的光芒,可愛的小星星在對你調皮地閃動著大眼睛,這些星星用直線連接起來,就形成很多的星座。請學生分組交流介紹收集到的有關星座的知識。
2、個別回答:你知道有哪些星座嗎?星座對于我們人類有什么作用呢?
3、出示課題:美麗的星座
二、新授實施
1、教師邊操作多媒體課件,邊介紹:天鵝座、獅子座、獵戶座,北斗七星座。
仔細觀察:它們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小結:同樣是7顆星星,可是由于排列的位置不一樣,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星座。
2、請你用7個小圓片模仿擺出以上的四個星座,教師巡視輔導。
3、你還能用7個小圓片擺出其他的形狀,并取個合適的名字嗎?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組織評比:誰的星座最可愛、最美麗?
4、小結:奧妙無窮的宇宙世界等著小朋友長大以后去探索、去求知。
三、練習嘗試
1、我們可以把這些星星看作是一個小圓點,然后我們可以在方格紙上畫出星座。你們想不想也來動手畫畫看呢?(教師選擇其中的一個星座帶領小朋友嘗試畫)
師:先畫4個圓點,將點與點用線聯系起來,這樣就能形成一幅星座圖。
生:選擇喜歡的顏色畫4個圓點來畫出星座。
2、想一想,畫一畫:用4個圓點、5個圓點創作出其他的星座,小組內交流評比。
3、教師指導寫數:7的寫法
四、探究鞏固
1、比一比,賽一賽:我是小小天文家。讓學生展開想象自己來發明星座,并展示學生作品,給予一定的獎勵。
2、總結:今天學習了什么本領?你還想了解什么知識呢?
一年級數學教案的反思篇2
點、線和角
1.點
(1) 概念:點通常表示一個物體的位置;
(2) 表示方法:一個大寫字母
2. 直線
(1) 概念:直線是向兩方無限延伸著的,它沒有端點;
(2) 表示方法:兩個大寫字母或一個小寫字母
(3) 性質:經過兩點有一條直線,并且只有一條直線(過兩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
3. 射線
(1) 概念:直線上的一點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線,這點叫做射線的端點;
(2) 表示方法:兩個大寫字母或一個小寫字母
4. 線段
(1) 概念:直線上兩個點和他們之間的部分叫做線段,這兩個點叫做線段的端點;
(2) 表示方法:兩個大寫字母或一個小寫字母
4.6角
1. 角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1) 概念: 由公共端點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叫做角,這個公共端點叫做角的頂點,這兩條射線叫做角的邊. 角也可以看成是有一條射線繞著它的端點旋轉而成的`圖形,射線的端點叫做角的頂點,起始位置的射線叫做角的始邊,中止位置的射線叫做角的終邊.
2.角的比較——疊合法和度量法
3.角平分線:一條射線把一個角分成兩個相等的角,這條射線叫做這個角的角平分線.
一年級數學教案的反思篇3
《9和幾的進位加法》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用“湊十法”來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 能正確計算9和幾的進位加法。
(2)在探索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過程中初步滲透轉化思想,并能遷移到20以內的進位加法,訓練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滲透轉換思想,應用湊十法,正確計算9和幾的進位加法。
教學難點:湊十法的思考過程。
教學關鍵:把9加幾轉化成10加幾。
教學準備:打印的口算紙、“蘿卜”,“王”,小兔、小猴的頭飾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啟思
“今天我們的教室里來了一位非常可愛的小客人,大家看,他是誰呀?”(拿出小兔的`頭飾帶在頭上) “一(2)班的小朋友,你們好!待會兒我要帶既守紀律,又愛動腦的小朋友去參觀我們的動物王國,在出發之前讓我先來考考你們。”
10+1=
10+2=
嗯,算得可真不錯,不過“10+幾”(板書)10+3= 的加法太簡單了,我也會算,我這里還有幾道10+4= “9+幾”(板書)的加法不會算,你能幫我算算10+5= 嗎?
10+6=
10+7=
10+8=
10+9=
二、 嘗試探索,研討交流
1.試著說說想法。
9+5=?
“14,同意嗎?可是我還是有點不怎么明白,你能告訴我你是怎么算的嗎?”
學生有可能出現的幾中情況: (1)9和5和起來是14。
(2)14可以分成9和5。
(3)14-9=5。
(4)把5分成1和4,9加1是10,10加4是14。
你也是這么想的舉手。這個想法你是怎么想出來的?
哦,我明白了,你是想把我們沒學過的9加幾變成我們學過的10加幾來算,對嗎?(板書,把這種想法用箭頭和10加幾連起來)那你是怎么變的?
5還有其他的分發,這里為什么要把它分成1和4?
(5)把9分成4和5,5加5是10,10加4是14。
“既然把5分開來后可以和9湊成10,那我能否把9分開來和5去重新組成10呢?怎么分?”
“這里其實也是把9加幾變成10加幾來算。”(板書,把這種想法和10+幾連起來。)
(6)把9看成是10,10加5是15,15再減多看的1是14。
“你也是想把9加幾變成10+幾來算對嗎?那為什么還要減1呢?”(板書,把這種想法和10+幾連起來)
2.得出最佳方法。
小朋友,你們可真會動腦筋,幫我想了這么多的好方法,那你覺得哪一種方法最好呢?為什么?(1)、(2)、(3)這三種方法也很好,不過5和9和起來是多少
一年級數學教案的反思篇4
教學目標:
1、結合運白菜的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2、結合具體情境,探索連減的具體方法,能正確地進行運算。
3、運用連減的有關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1、探索連減的具體方法。
2、連減問題的兩種不同思路。
教學準備:
相對應的主題圖片。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師談話:農民伯伯種的大白菜又獲得了大豐收,他們正忙著收白菜、運白菜呢!
出示主題情境圖。學生通過觀察獲取如下數學信息,第一運走288棵,第二運走256棵,原有850棵。
二、問題探索
1、提出問題。學生會提出幾個有價值的問題:(1)兩車一共運走多少棵?(2)第一車運走以后,還剩多少棵?
問題(1)(2),是對舊知識的復習應用,可以讓學生獨立解答出來。然后重點研究問題(3)。
2、思路探究。
(1)教師啟發與引導:想要知道運走兩車后還剩多少棵,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試著列出綜合算式。
(2)學生獨立思考,列出算式。
(3)交流想法。
會有以下兩種重要的解決問題的思路。
1、先運走第一車后還剩多少棵,再算運走第二車后還剩多少棵。列式為850256288。
2、先算兩車一共運走多少棵,再算還剩多少棵。列式為850(256+288)。
(4)學生在小組內相互說一說這兩種方法的思路。
3、算法探究。
引導學生把具體的問題情境、混合運算的順序與計算的方法步驟有機結合起來,弄明白其中的算理。在此重要的思想指導下,以下兩種算法會自然而然地產生。
(1) 從總數里面連減兩個數的方法。
850256288
=594288
=306(棵)
(2) 從總數里面減去兩個數的方法。
850(256+288)
=850544
=306(棵)
三、應用練習
1、計算方法的練習。
完成試一試的習題和練一練中的第1、3題。
2、解決問題的練習。
(1)第2題。
a出示問題情境及第(1)問。
b學生獨立解答。
c交流算法與想法。
d出示第(2)問。
教師適時點撥,鼓勵學生提出與第(1)問類似的連減問題,并試著解答出來,再與小伙伴交流。
(2)第4題。
a出示題目內容,帶領學生讀懂所提供的信息。
b學生觀察并發現問題:從整體上看,從星期一到星期日里程表上的讀數是逐漸增大的,但有一天很特殊,星期三和星期四里程表上的讀數相同,這是為什么呢?
c學生討論。
可能性1:如果小軍是每天晚上統計的話,說明星期四小軍的爸爸沒有出車。
可能性2:如果小軍是每天早上統計的話,說明星期三小軍的爸爸沒有出車。
d引導學生繼續自己提出問題,可以以晚上統計為例,完成第(2)問。(思考)
e第(3)問。
〈1〉一般方法:把第(2)問中所求出的每天行駛的里程數相加。
〈2〉簡便方法:將星期日與星期一在表上顯示的數相減,即1830301=1529(千米)
四、課堂總結
圍繞連減應用題的解題思路與計算方法、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等中心目標展開討論,師生共同結課。
板書設計:
運白菜
一年級數學教案的反思篇5
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體會數的意義.
2.初步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3.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學習數學是有趣的,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數具有表示物體個數的含義和作用.
教學難點
初步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有序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教學.
談話引入:
小朋友們,從今天開始你們就是小學生了.我們要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一起游戲.你們喜歡我們的學校嗎?
活動一:我們的校園
1.在我們的校園里你都看到了什么?
(我們的校園里有操場,我們的學校里有老師,我們的學校里有小朋友……)
2.你能用一句帶有數字的話說一說你都看到了什么嗎?
(我看到了1個老師,我看到了3座樓,我看到了一年級有7個班,有6個年級,有好多小朋友……)
教師:對了!你們說的真好!我們的校園里還有許多的樹、許多的花、許多的教室和老師,我們要在校園里共同生活學習,老師是你們的大朋友,如果你有什么困難就來找我好嗎?
(點評: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動學習作用,是課程標準中一個基本的教學理念.由于學生剛剛進入學校,對學校的了解還不多,通過學生們互相啟發,引起學生對學校生活的興趣,從而產生對學校生活的喜愛.)
一年級數學教案的反思篇6
教學目標:
認識“0”,了解其含義,會寫“0”
體會“0”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培養學生用數的觀念觀察實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
聯系生活實際,體會“0”的含義
教學難點:
認識“0”,體會“0”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都學過哪幾個數字寶寶呢?還記得嗎?現在大家一起來說出他們的名字。
生:1,2,3,4,5
師:那大家看老師手里拿的了一串珠子,現在請一組同學,一位扮演小老師,一位扮演學生。
小老師出示卡片,然后學生用撥珠子的方式來表示。(學生動手開始實際操作)
師:同學們配合的真默契。現在老師請一位同學將剛才出示的數字卡片排排序
(貼卡片的時候按順序來)
二、探索新知
師:這位同學做的真棒啊!秋天到了,果實都成熟了。大家看這棵樹上結了幾個蘋果呢?
生:5個
師:今天老師要把這五個又大又紅的蘋果獎勵給這節課表現好的同學。哎,這位同學從一上課就專心聽課,老師獎勵你一個蘋果。同學們觀察現在樹上還剩幾個蘋果?
生:4個
師:瞧,這位同學今天發言真積極,老師要把這個又大又紅的蘋果獎勵給你。現在還剩幾個蘋果?
生:3個
師:同學說的非常棒。現在老師要把這三個蘋果都摘下來放在這兒,看接下來誰表現的好,老師就獎勵給誰。
大家現在觀察樹上還剩幾個蘋果?
生:一個也沒有。
師:那一個也沒有應該怎么表示呢?
生:0
師:沒錯,這就是我們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0的認識”
(板書:0的認識)
師:一個也沒有的我們用”0”表示。其實0與1,2,3,4,5一樣都表示一個數,但都比1,2,3,4,5小。
(貼卡片“0”)
師:小眼睛,看黑板。大家觀察圖上畫了什么?
生:一個小男孩手里拿著兩個氣球。
師:說的真好!哎,突然小男孩手一松,大家看氣球怎么樣了?你來說。
生:飛走了
師:大家說現在還剩幾個氣球?
生:一個也沒有了
師:可以怎么表示呢?
生:0
師:你知道的真多!老師把這個蘋果獎勵給你。接著看,大家觀察樹上的小木屋里有幾只小鳥?
生:3只
師:注意看接下來發生了什么?
生:小鳥都飛走了。
師:那現在小木屋里還剩幾只小鳥?
生:0只
師:那0表示什么呢?
生:0表示什么也沒有。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認識了0,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如何寫0。同學們仔細觀察,看看老師是怎么寫的。寫的時候要從上到下,從左到右。起點要與終點相連,要寫圓滑。注意:0是寫在田字格的左半邊。上邊頂著上邊得線,
生:左邊靠著左邊的線,下面頂著下面的線,右面靠著中間的線。
好,小手指伸出來,我們一起寫數字。(帶領示范)
現在同學們翻開書第9頁,先照著虛線描下來,然后在后面管飯的寫2個。
待會兒咱們比一比,哪位同學書寫的最工整,字寫得最美觀!
(巡視)
師:這位同學帶著你的書上來,展示一下你書寫的。大家說這位同學寫的怎么樣?
生:寫的不好。
師:哪里不好呢?
生:。。。。。
(訂正)
師:大家看現在對不對?
生:對
師:這位同學你上來展示一下你書寫的。大家看這位同學書寫的怎么樣?
生:好
師:這位同學寫得即規范,又整潔,美觀。老師也獎勵你一個蘋果。還剩一個蘋果了,大家可要好好表現,爭取機會呦。
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0,那同學們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見過0呢?
生:。。。
師:大家看大屏幕上展示的都是生活中的圖片。那你看看哪些地方有0呢?
生:計分牌上有0,門牌號上有0,
師:來讀一讀。還有呢?如果從左邊數,門牌號上的0排第幾呢?
生:尺子。。。。排第2.
師:同學們觀察的真仔細。其實呀,在我們的直尺上也有0,它還表示起點。這等到以后的學習中就知道了。
三、小試牛刀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0,現在我們就來檢測一下。看誰做的又快又準。
大家看大屏幕,小試牛刀第一題,第一題怎么做呢?
生:就是在田字格里填上蘋果的個數
師:真聰明!好,開始做。做完的同學用你的坐姿來告訴老師。
(巡視)
師:大家看這位同學填的對不對。
第一題都填對的同學舉手老師看看,好,看來同學們已經和數字寶寶們很熟了。給幾分鐘
的時間更正。(巡視指導)
師:現在來看第二題,誰能告訴老師第二題是什么意思?
生:在田字格里填上魚的條數。
師:看誰做的又準又快!
(展示)
(同上)
師:同學們,現在老師準備了幾張數字卡片,請一位同學來給排排序,好讓他們快點站好隊回家。大家說這位同學給數字寶寶排的隊正確嗎?
生:你完成的好極了!
師:同學們,回顧這節課我們都學習了什么呢?
生:數字寶寶0.還知道了0都要比1、2、3、4、5小。
一年級數學教案的反思篇7
《搭積木》這節課主要內容是學生學習20以內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
1、注重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
首先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提出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第一個活動:創設搭積木的情境,這里的積木實際上就是直觀模型方塊,每次增加積木或減少積木都是在右邊也就是個位的位置進行相加減;第二個活動:安排了在計數器上撥出計算結果,再一次強調數位的概念,強化在個位上相加減;第三個活動師觀察直觀圖得出計算結果。小方塊,計數器,直觀圖作為直觀模型,都是幫助學生進行抽象運算的一個橋梁,他們從多角度幫助學生理解算理。
2、注重學生的思維過程。
第四個活動讓學生“聽口令擺一擺”小正方形,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感悟體驗在相同數位上相加減,突破學生思維上的難點。
這一課不足之處在于,讓學生“聽口令擺一擺”應該先讓學生擺一個一個的數等學生熟練后,再擺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