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小學科學公開課教案
小學科學實驗課教學是一種積累,需要教師的引導,需要學生的合作,更需要師生的合作。你知道優秀的小學科學公開課教案怎么寫嗎?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小學科學公開課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優秀的小學科學公開課教案1
地圖
教學目標
1.看地圖,明確地圖的含義,了解地圖的主要標識和功用。
2.會從地圖上獲取所需信息,解決具體的問題,具備一定的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意識到地圖的重要性,體會地圖在生活實踐中的作用。
4.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
5.得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新的想法。
6.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語言、文字、圖表、模型等)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7.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
8.愿意合作與交流。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掛圖(中國地形圖,中國行政區劃圖,世界地圖等)或課件。
學生準備:收集各種地圖及麥哲倫環球航行船隊的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談話:你知道有哪些類型的地圖嗎?它們有什么作用?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地圖。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學生讀圖,收集標識的信息,初步了解地圖標識的意義。
(1)談話: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地圖,四人小組互相說說自己的發現。
(2)學生分組讀圖,收集信息。
(3)學生匯報交流收集到的信息,發現地圖上有很多標識幫助人們讀懂地圖。
(4)出示書上地圖,小組展開比賽,收集有關標識的信息,并把觀察到的標識記錄下來,看哪個小組找到的標識多。
(5)學生匯報交流,說一說常見標識的意義。
2.閱讀資料,知道地圖的三要素,進一步了解地圖標識的功用。
三、綜合運用。
1.讀青藏高原地形圖和長江水系圖,獲得這兩地的信息,體會地圖在生活實踐中的作用。
(1)出示青藏高原地形圖和長江水系圖,小組說一說從圖上了解青藏高原和長江流域的哪些信息。
(2)通過交流匯報,體會地圖在生活實踐中的作用,體現了學以致用的思想。同時使學生的知識再次遷移,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逐步深入,促進了學生知識的遷移和發展。
2.學生在世界地圖上畫出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進一步了解地球是球形的。
在人類的探索過程中,麥哲倫的航行無疑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因為他第一次用實踐證明了地球是一個球形。
課前教師和學生都要收集麥哲倫環球航行船隊的有關資料。在這次活動中,首先要學生聯系前面關于地球儀的有關知識,看懂世界主要國家分布圖,弄清楚各個大洲、大洋在平面圖中的位置關系,然后大致畫出麥哲倫航行路線圖,學生通過地圖知識進一步了解地球是球形的。
四、課堂小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2.你還有什么問題?
優秀的小學科學公開課教案2
怎樣控制電路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經歷查找故障的活動,訓練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制作開關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愿意與同學交流遇到的問題,并通過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2.意識到開關是安全用電的有力保障。
科學知識
了解開關的作用。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小燈泡、導線、電池;圖釘2個、小木塊1塊(可用泡沫板、曲別針一個。
教師準備:
為各組準備有故障的電路,用硬紙板托著;繪有完整電路的圖紙一張(所以部件都是簡筆畫而非圖形符號);
演示材料一份;解決故障、制作開關的材料各兩份(學生實驗出現意外可給予支援);
幻燈片:各種電器開關圖片;空氣開關、光控開關和聲控開關的簡單介紹;愛迪生發明電燈的故事。
教學重點:理解開關工作原理,制作小開關
教學難點:組織教學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出示干電池、小燈泡(燈絲已斷)、導線:怎樣連接小燈泡才會發亮?(學生口述)
教師出示電池盒、燈座,邊演示邊講述它們的用途和用法。按照大家認可的方法將電池、小燈泡用導線連接起來。
電路中的小燈泡不亮!這是怎么回事,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二、新授
㈠、查找故障
1.獨立思考小燈泡不亮的可能原因,再與小組交流,并記錄下來。(課本66頁)
2.下面,請各組同學來領取本組電路,仔細觀察,找出并排除故障。完成后迅速送到講臺前的空桌上,我們比一比,哪個小組完成最快。(這樣可以避免下面講授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停留在電路上)
3.分組活動,教師巡視,提供必要的支援(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可在一個小組完成后立即通報:燈泡最先亮起來的X小組!并示意該組同學坐端正。若有小組最后還沒有完成,可讓他們送到前面大家一起排除。)
4.小結:電路斷開燈就滅了,電路通了燈就亮了。
㈡、認識開關
1.人們根據以上規律,設計了開關,用它來控制電路的通與斷兩種狀態。
2.出示幻燈片,觀察各種開關圖片:他們是如何控制電路的通與斷的。(兩個連接點、可以活動的接觸點)
㈢、制作小開關
1.出示材料:圖釘2個、小木塊1塊、曲別針一個,你能用這些材料制成一個小開關嗎?
2.思考,然后參考教材67頁下圖所示完成制作。
3.我們的小開關可以實現開關功能嗎?只有連接到電路中才能檢驗開關的作用。小開關該放在電路的什么位置呢?
4.教師拿著電路圖紙,說:請同學們先分小組討論,各小組設計好后,在圖紙上標出來,帶上圖紙到講臺前領取本組電路,然后按照圖紙,把開關連接在電路中檢驗。
5.小組活動,教師巡視。
6.收集各組設計圖紙,小結實驗情況,指導學生了解“一個完整的電路應該由電源、用電器、導線、開關4部分組成”。
7.生活中的開關還有很多種,課件出示:路燈(光控開關)樓梯燈(聲控開關)家庭漏電保護(空氣開關)
三、拓展:
今天各小組都成功的利用自己制作的小開關控制了小燈泡的亮和滅,你們知道電燈是誰發明的嗎?
閱讀教材68頁故事。
你還知道哪些關于愛迪生的事跡?
課后繼續收集愛迪生的事跡,做一份小小光明報。
優秀的小學科學公開課教案3
我們的小纜車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重力是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夠使靜止的小車運動起來,拉力越大,小車運動得越快。
過程與方法:
安裝用重力拉動的小車;做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快慢關系的實驗;用實驗數據驗證自己的推測。
情感、態度、價值觀:
注重獲取證據,用證據來證明觀點。
【教學重點】做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快慢關系的實驗。
【教學難點】用實驗數據驗證推測。
【教學準備】實驗小車一輛、粗線一根、掛鐵墊圈的小鉤子一個、鐵墊圈若干、秒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小車,提問:你有哪些方法讓這輛小車動起來?
(推、用繩子拉??????)
2、揭題:那我們今天就來研究研究用繩子拉的小車,
板書:我們的小纜車
二、安裝小纜車
1、提問:要把這輛小車改裝成小纜車,能改裝嗎?
說說看怎么改?
2、學生動手操作:將粗線綁在小車上。
3、提問:這樣的小纜車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動?
4、提問:請你仔細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嗎?說說為什么。
5、學生交流討論:在繩子上掛重物,讓重物拉動小車。
6、出示掛鐵墊片的鉤子和墊片,讓學生安裝小車。
三、研究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關系
1、提問:剛才大家在用墊圈的力量拉動小車,發現用了幾個墊圈可以拉動小車?
學生說出不同的個數
2、很多小組的數據都不一樣,為什么?可能哪些地方存在問題。
3、學生交流討論:①可能每個墊圈有點差別。②放墊圈要一個一個放上去,直到小車動起來為止。
4、學生實驗,獲得數據。
5、提問:剛才我們已經用實驗獲得了數據,知道用多少個墊圈的力能使小車動起來,那你認為拉力的大小和小車運動有什么樣的關系,如何用實驗證明?
學生交流討論,推測:拉力越大,小車的運動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車的運動速度越慢
提示:
(1)、標明小車運動的起點和終點,每次實驗都要從起點開始,終點結束
(2)、每次多個多個增加墊圈,觀察和記錄小車的運動是怎樣變化的。
6、指導學生看71頁記錄表
7、學生實驗
8、交流匯報
四、小結
1、拉力越大小車運動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車運動的速度越慢
2、要獲得準確的數據需要多次重復實驗。
優秀的小學科學公開課教案4
比較柔韌性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韌性是指物體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斷的性質。
流程與方法:
1.用簡單測量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循環使用,節約資源的環境保護意識。
【學習重點】
用簡單測量方法比較材料的柔韌性。
【學習難點】
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金屬的特征。
【學習準備】
學生(每小組):
1.一套寬度、厚度一樣的塑料、不銹鋼、木頭尺(每種材料的一端打一個孔)
2.一套寬度、厚度不一樣的塑料、不銹鋼、木頭做成的物品。
3.測量彎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鉤碼一個,回形針一個。
老師:同樣寬度、厚度的粗塑料條、木條各一根,兩桶水。
【學習流程】
一、柔韌性的認識
出示兩根長度、厚度和寬度一樣的塑料條和木條。
師:請兩位同學上來各取一根,分別去取同樣重的兩桶水,觀察塑料條、木條的變化情況。
兩名學生上來演示,其它同學觀察,然后匯報觀察到的情況(木條斷,料條沒有斷;塑料變了,沒有斷,木條先是彎了,最后斷了)
老師指出:我們把像剛才這樣塑料條受力變形后,不易折斷的特點叫做柔韌性。
二、比較3種不同材料的柔韌性
1.提供三種物體,找一找它們分別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頭、塑料、不銹鋼)
2.用自己的方法來比較它們的柔韌性,并把比較的結果排一排序(提示學生材料不要弄斷)
3.學生匯報比較結果,當各組意見分歧時,引導學生發現:比較的材料由于寬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這樣比較它們的柔韌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師出示寬度、厚度相同的木條、塑料條、不銹鋼條,問:可以怎樣研究它們的柔韌性?
5.學生小組討論、匯報,教師引導,最后邊小結邊演示操作步驟:
⑴把木條、金屬條、塑料條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壓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針掛上鉤碼,觀察它們的前端彎下去了多少。測量材料前端彎下的距離時,眼睛要平視。
⑵分別測量木條、金屬條、塑料條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彎下的距離,把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6.學生分組實驗后匯報實驗情況。
三、認識塑料
1.我們的生活學習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種塑料制成的物品圖片,觀察后思考:這些塑料制品分別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觀察和思考的結果記錄在氣泡圖上。
四、討論了解塑料的循環使用
1.閱讀教科書,說說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標志",認識可回收標志。
3.討論:我們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優秀的小學科學公開課教案5
把光請進來
教學目標:
1、能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設計方案,能分析、評價并試圖改進自己的設計方案。
2、能在研究過程中提出新的問題。
教學重點:能在研究過程中提出新的問題。
教學難點:能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設計方案,能分析、評價并試圖改進自己的設計方案。
教學準備:手電筒、大小不同的紙盒、實驗記錄表。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我們前面的設計是否成功呢?用什么辦法檢驗最有效?(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引導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把光請進來》
二、實驗與驗證。
1、制作模型,驗證自己的設計方案。
學生分組制作,教師巡視指導。
2、小組交流,發現設計中的不足。
3、再次修改完善自己的設計方案。
教師指導。(重點是讓學生體驗模擬實驗這個科學研究過程)
三、整理與分析。
1、學生小組分析實驗結果,提出評估和改進,并進行反復實驗驗證。
教師引導學生在實驗中分析實驗信息,尋找新的問題。
四、反思與總結。
根據第二次實驗中發現的問題完善自己的設計方案。教師鼓勵學生大膽進行改進,不一定設計都能變成現實。
第二課時
一、實驗與驗證:制作模型,驗證自己的設計方案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學生提出的改進方案到底是否能夠成功呢?這就需要用實踐去檢驗一下。而大多數科學研究都是先在實驗室里進行模擬實驗來進行檢驗的。這個環節就是要讓學生體驗到模擬實驗這個科學研究過程。
這個過程可以讓學生繼續利用第二課時用來觀察采光不足現象時制作的模型,把自己的改進方案在模型中進行實驗觀察。
教材中的實驗圖分別是設想了兩組同學分別在做自己的模擬實驗,兩幅圖沒有必然的聯系。教師在教學時應注意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設計做不同的模擬實驗,而不能教條的要求學生按教材圖示進行實驗。
二、整理與分析:分析實驗結果,提出評估和改進,并進行反復實驗驗證
證實和證偽都是科學研究本質屬性。因此,我們應當正視學生模擬實驗的成與敗,引導學生在實驗中分析實驗信息,尋找新的問題。
教材中的分析樣表旨在給學生一種分析研究思路上的參考,不是教學的必然內容。教學中不要把它作為科學知識內容去傳授。
三、反思與總結:根據新的問題,完善自己的設計方案
這個環節是科學研究不斷延續和進步的關鍵環節。教材設計這一環節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不斷發現問題并不懈探索的科學研究精神。因為考慮到小學生能力和知識是有限,他們并沒有能力把自己的很多美好的想法都變成現實。因此,教學時,我們應把握好“度”,對學生要求不要太高。應該大膽鼓勵學生能提出一些大膽的改進想法,而不必要求每一個學生都把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