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簡單中班音樂教案
幼兒園簡單中班音樂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樂于參與音樂游戲,體驗音樂活動的快樂。
2.通過多種形式感知音樂,能有節奏地進行音樂游戲。
活動準備:圖譜、音樂
活動過程:
1.音樂小游戲“洗手歌”,感受快樂,集中幼兒注意力。
2.完整欣賞音樂,初步感受音樂的節奏、旋律及情緒。
T:香香的小朋友們找一個座位坐下,我們要聽好聽的音樂咯!
(聽音樂,教師可用點頭、拍腿等方式讓孩子初步感知節奏)
T:聽了這首音樂你們想干嘛呀?這是一首快樂有趣的音樂還是悲傷難過的音樂?
3.游戲鋪墊
T:這個音樂中還藏著一個“請你跟我這樣做”的游戲呢!你們會玩這個游戲嗎?
師幼一起進行游戲,節奏由慢到快,內容由少變多(類似于音樂中的游戲內容)
T:有這么多的小動物是什么地方呀?原來這首音樂說的是小朋友們去動物園玩“請你跟我這樣做”的游戲呢,請你聽一聽這個游戲到底藏在音樂的什么地方?
4.結合圖譜完整欣賞音樂。
(1)講解圖譜,熟悉游戲內容。
T:這個游戲藏在什么地方?這里有什么動物啊?這些小動物是什么樣的?
T:這些箭頭表示什么意思?他們一共去玩了幾次游戲?每一次游戲都比前一次游戲怎樣啊?
5.分段進行游戲
(1)進行第一段音樂的游戲。
T:看,老師的小手會走路哦!伸出小手準備進行第一次游戲咯!
(2)根據幼兒的游戲情況提出相應的要求后進行第二段音樂游戲。
(3)用“你的小手還可以在哪兒走”和“小手累了,我們還可以用身體的什么地方走”等方式進行第三、第四、第五段的音樂游戲。
(4)結合圖譜教師講述第六段的游戲內容后進行游戲練習。
6.完整音樂游戲。
(1)教師帶幼兒進行完整游戲,可用身體律動讓幼兒感知樂句及旋律的上下行。
(2)嘗試請幼兒做領頭人進行游戲。
幼兒園簡單中班音樂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在熟悉歌曲的基礎上嘗試學跳圓圈舞。
2.在和哥哥姐姐及同伴的共同舞蹈中體驗集體舞的樂趣。
3.借助圖譜、動作、游戲情景理解記憶歌詞并學唱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4.嘗試仿編歌詞,樂意說說歌曲意思。
活動準備:
1.音樂、小熊和洋娃娃的裝扮物品
2.班幼兒排演圓圈舞
活動過程:
一、復習歌曲、引發興趣
主要提問:還記得這時什么歌嗎?
重點關注:幼兒是否能跟著節奏演唱歌曲。
二、欣賞舞蹈、學習動作
1.欣賞哥哥姐姐的圓圈舞
主要提問:你能看出誰是小熊誰是洋娃娃嗎?
洋娃娃和小熊是怎么跳舞的?
重點關注:幼兒是否能從動作上分辨出洋娃娃和小熊;幼兒對洋娃娃和小熊的動作以及何時轉身拍手能否關注。
2.兩人一組學習動作
交代任務:兩人一組,商量一下誰做小熊誰做洋娃娃,然后用你的動作來告訴大家。
兩個朋友交換一下角色,我們再來跳跳舞。
重點關注:幼兒間是否能夠協商共同舞蹈。
幼兒是否有分角色舞蹈的意識。
三、感受隊形、裝扮表演
主要提問:看看洋娃娃和小熊誰站在圈上,誰站在圈外?
重點關注:幼兒是否關注到在準備過程中洋娃娃和小熊的站位,是否能有次序的去裝扮自己的角色。
幼兒是否對裝扮跳圓圈舞感興趣。
活動反思:
教學活動目標能總體上達到,但我在教學的動作上還需要夸張一些,同時在幼兒與幼兒之間舞蹈的互動中可以有多種形式,如:可以讓中班和大班的幼兒穿插在一起跳舞等。在幼兒道具的分發時,我是讓孩子們一起上來自己選擇想要當的角色,但這樣較為混亂,改成想當洋娃娃的小朋友先出來選擇,再請小熊出來裝扮自己,這樣可能會較為有次序一些,同時在幼兒的表情上我還需要提醒幼兒要歡快的、愉悅的。
小百科:洋娃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玩具,原本意指用布或塑膠制成的西方小孩形象的玩偶,後來泛指模仿人、動物造型的玩偶,又稱作布偶、娃娃,是兒童主要的玩具之一,但也有許多成年人將收集洋娃娃當作興趣。
幼兒園簡單中班音樂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學唱歌曲,嘗試用歌曲和面部表情歌曲的情緒,初步感受和表現歌曲中的切音節奏。
2、遷移生活中的經驗,仿編歌詞。
3、知道人的情緒是多種多樣,了解一些簡單的情緒調節方式。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表情歌》。
活動過程:
1、幼兒與教師玩表情游戲。
教師出事兩張表情圖片,觀察后說出各種表情的名稱。
教師:大家看看,這個小朋友怎么拉?
教師任意說出一種表情的名稱并做出相應的圖片,要求幼兒做出相應的身體動作和面部表情。
2、幼兒學唱《表情歌》。
教師出示“高興”的臉譜,同時用慢速度范唱歌曲。
教師:請大家聽聽歌曲中唱了什么?
幼兒在教師的帶領下,學唱《表情歌》。在間奏處,教師引導幼兒隨音樂中節奏的暗示拍出____X的節奏。
3、幼兒看圖仿編歌詞演唱。
教師出示“難過”的臉譜,引導幼兒仿編歌詞。如“我難過,我難過,我就輕輕哭”等。
教師帶領幼兒完整地唱新編的歌詞。
4、引導幼兒遷移生活經驗。
引導幼兒討論,知道人的情緒是多種多樣的,同時了解一些簡單的情緒調節方式。
教師:小朋友,說說你興的事情是什么?你有沒有遇到難過的事情?如果感到難過你會怎么樣做?
幼兒園簡單中班音樂教案篇4
一、活動目標
1、在游戲中體驗合作精神。
2、通過道具、肢體、律動、演奏等,熟悉兒謠節拍和節奏。
二、活動準備
音樂碟一張、木條人手一份、木魚、碰鈴、鈴鼓、蛙鳴筒
三、活動過程
1、節奏問好
(幼兒進入活動室找個位置坐好)打招呼。
師:坐姿好的聲音一定好聽,試試。
2、故事引入
出示掛圖,邊講邊問:小螞蟻能搭成舞臺嗎?經討論得出道理:團結合作力量大。
3、理解音樂
聽音樂,小螞蟻是怎樣團結合作的?老師跟隨音樂邊做搬、抬等動作
問:小螞蟻用幾種方法搬木材?
幼兒A做推的動作,請大家學一遍。
幼兒B做堆的動作,請大家學一遍。邊做邊念語詞,結束前老師問木材堆完成什么?一下搭成一個大舞臺。
4、游戲理解音樂
好朋友游戲再次感受音樂,鼓勵幼兒找朋友抱一抱。
兩位老師分別扮演木材和螞蟻做游戲
問:拉、推、堆的動作怎么做?幼兒紛紛嘗試
問:小螞蟻在哪里?大木材在哪里?
游戲一段后,音樂間奏時老師說:真是太累了、洗洗臉、喝喝水,你們想不想交換一下,小螞蟻、大木材在哪里?
師:有三角形、圓形的房頂,還有什么形狀的房頂?
5、道具練習
出示木條,這些是搭舞臺的材料,強調合作,不要碰到旁邊的小朋友,問:你手里是幾塊?誰手里多了,趕快送回來,每個人一塊木材多了小螞蟻搬不動。
(1)搬木材:一邊念語詞一邊做動作,間奏時放松檫汗。
(2)引導幼兒多說其它的辦法:幼兒說了扛、滾、拿、抬、頂,表揚幼兒:給自己拍拍手
(3)提供樂器讓幼兒想象它們像什么?當幼兒說像甘蔗或羊肉串時,老師引導:你們拿去快吃,拿兩個吃飽點等。
(4)任務:說一個字,小樂器就敲一聲,老師一邊念幼兒一遍敲,第二遍跟著音樂敲,這時老師指揮幼兒念敲
(5)評價幼兒的樂器伴奏。
幼兒園簡單中班音樂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欣賞歌曲《膽小鬼》,理解歌詞的內容,初步學唱歌曲。
2、觀察教師的動作提示,嘗試用拍手的方法掌握歌曲中的休止符的時值。
3、明白自己嚇唬自己就是膽小鬼,知道害怕時可以尋找成人幫助。
4、啟發幼兒按照原歌詞的結構,創編新歌詞并演唱。
5、愿意參加對唱活動,體驗與老師和同伴對唱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活動前,教師可組織幼兒進行簡單的談話:你最害怕什么?在你害怕時,你會怎么辦?大人怎么幫助你?
2、幼兒用書,投影儀。
活動過程:
(一)調動幼兒經驗,自由談論“膽小鬼”。
教師:你聽說過“膽小鬼”嗎?“膽小鬼”是什么意思?什么樣的人是“膽小鬼”呢?
(二)幼兒聽教師演唱歌曲,體會歌曲詼諧的情緒。
1、師:我要唱一首《膽小鬼》的歌曲給你們聽,聽完了,請你們告訴我,歌詞中說誰是膽小鬼?
師:為什么冬冬是膽小鬼?請你們再聽一聽。
2、教師投影放大幼兒用書《膽小鬼》畫面,并一邊唱一邊指圖。
3、幼兒再次聆聽歌曲,跟隨教師在休止符處做膽小鬼的表情動作。
師:膽小鬼是什么樣?做個動作給我看。
(三)幼兒欣賞教師有表情地范唱歌曲,觀察教師在休止符處做動作的規律,簡單了解“休止符”的意義。
1、師:我有時唱歌,有時做動作。為了告訴你們我休息了多久,我就做了幾次動作。現在你們一起來數一數。
2、教師及時將幼兒所數的休止符數量記在黑板上。
3、引導幼兒傾聽錄音歌曲,跟隨教師學唱歌曲,用拍手的方法唱準歌曲中休止符。
(四)教師歌唱,幼兒根據教師的提示在休止符處說“怕怕”或做膽小鬼的表情動作。
(五)自由談論。
教師:你當過“膽小鬼”嗎?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鬼?在你害怕時,你會怎么辦?大人們是怎么樣幫助你的?
復習音樂游戲《小兔和狼》。
教學反思:
1、在今天的活動中,幼兒對活動表現出較濃厚的興趣,通過幼兒的回答和演唱時的表演也能看出幼兒體驗到了歌曲詼諧的情感,達成了第一點目標。
2、第一環節以“打招呼”的形式進行練聲,不僅將主旋律讓幼兒提前練習,幼兒也有濃厚的興趣。
3、圖片的利用不僅簡單、便于操作,也能很好地幫助幼兒記憶歌詞。活動中教師采取圖片遞減的方式,逐步讓幼兒成為演唱的主體,這樣既讓幼兒感受到了挑戰性也體現了活動的主體性。
幼兒園簡單中班音樂教案篇6
活動目標:
1、通過“圖形分家”的操作活動,繼續讓幼兒學習按圖形片的顏色或形狀或大小等特征進行多次分類的方法。
2、發展幼兒觀察比較、積極思維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3、體驗數學集體游戲的快樂。
4、初步培養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重點與難點:
用語言進行多維的命名。
活動準備:
教師:大轉盤一個,圖形操作材料一套。
幼兒:人手一份圖形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一)初次嘗試游戲“圖形寶寶分家”
1、觀察分類材料:看看盤子里有些什么?(有許多圖形寶寶)師:今天老師要和你們來玩一個“分家家”的游戲。
2、交代游戲名稱與規則:師:圖形的家在哪里?(處示盤子)分成幾家?(兩家)師:分的時候有要求,把相同的寶寶放一家,等一會兒把老師給你的圖形寶寶分完,分好了取個名字記在心里,待會兒告訴老師。
3、幼兒操作“給圖形寶寶分家”。
4、討論:你們是怎么分的?(請幾位幼兒走上來,師幫其操作結果貼出來)和他一樣的有沒有?小結:分家家,可以根據圖形的顏色來分成兩家,可以根據形狀分成兩家,還可以根據大小分成兩家。你們還想再試一次嗎?
(二)再次嘗試:
1、要求:等一會兒分家家的時候要求不一樣了,再取兩個好聽的名字,要和現在的名字不一樣。
2、幼兒操作提示:第一次怎么分的,第二次要分的不一樣。
3、討論:第一次怎么分的,第二次怎么分的?(請1-2名幼兒)請幼兒和旁邊的幼兒相互講講自己分的結果。
(三)提高嘗試:游戲“大轉盤”師:老師這里還有很多好看的圖形。(師分盤子)請你們用小眼睛看,誰的小眼睛亮?看看這些圖形一樣嗎?(不一樣),哪里不一樣?(形狀、顏色、大小)
1、師:老師要和你們玩大轉盤的游戲,我們要和電視里的叔叔阿姨一樣看標記拿獎品,轉盤上的針指向哪個圖形,就請你拿一個和它一樣的。我們先來試試:“快樂大轉盤,大家一起玩。”看看,請你拿什么樣的圖形呀?(幼兒集體進行3-4次)
2、進行比賽:看誰拿得又快又對?
3、增加難度:看看這個轉盤和剛才有什么不一樣?(大小)哪些大,哪些小?拿好了舉在手里
4、比賽:四個人一個隊,小羊、小兔、小猴、小熊,哪一個隊的小朋友都拿得又快又對,老師送你一朵小紅花。(還要幫隊里的其他小朋友一起檢查一下,有沒有拿錯的)反復嘗試4-5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