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學復習教案
高考化學復習教案篇1
一、課標要求:
1、認識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組成和結構特點,明白醇與醛、羧酸之間的轉化關系。
2、結合生產、生活實際了解烴的衍生物對環境和健康可能產生的影響,關注有機化合物的安全使用問題。
二、考試說明:(與課標要求一致)
1、認識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組成和結構特點,明白醇與醛、羧酸之間的轉化關系。
2、結合生產、生活實際了解烴的衍生物對環境和健康可能產生的影響,關注有機化合物的安全使用問題。
三、課標解讀:(教學目標)
1、依據導學案的預習資料,自主學習醇的概述介紹,了解醇的物理性質、用途和一些常見的醇。依據烷烴的命名規則,能用系統命名法對簡單的飽和一元醇進行命名。
2、經過小組“交流研討“活動,初步掌握根據結構分析性質的一般方法;經過分析醇的結構,明白其化學反應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鍵和氫氧鍵的斷裂,并能分析出發生反應類型與對應化學鍵的斷裂關系。
3、根據醇的結構特點,預測可能發生的反應,回憶以前學習的醇的相關性質,整理歸類反應類型。
4、結合前面的學習,認識醇與烯烴、鹵代烴、醛、酯等有機物之間的轉化關系。
5、結合甲醇、乙醇在生產、生活實際中的應用,了解醇對環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響,體現知識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進取性。
高考化學復習教案篇2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離子反應的概念,
2、掌握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步驟,復分解型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學課文及練習,掌握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_投入,體驗透過現象,發現本質的科學研究過程。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離子方程式的書寫,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
【教學難點】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教學過程
1、離子反應--有離子參加的反應
設問:
1.BaCl2溶液能與CuSO4溶液反應而NaCl溶液卻不能,試分析原因。
2.在實驗“2”的濾液中存在大量的Cl-和Cu2+,能否用實驗證明?請簡單設計。
BaCl2溶液與CuSO4溶液混合
反應本質:Ba2++SO2-4==BaSO4↓
CuCl2溶液與AgNO3溶液混合
反應本質:Ag++Cl-==AgCl↓
AgNO3與NaCl反應動畫。請點擊畫面
2、離子反應方程式:
--上述用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符號表示離子反應的式子叫做離子方程式
3、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①“寫”,寫化學方程式
②“拆”,把易溶于水且易電離的物質寫成離子形式,其他物質寫化學式。如單質、沉淀、氣體、難電離物質、氧化物等。
③“刪”,刪去兩邊沒反應的離子,
④“查”,檢查方程式兩邊各元素、原子個數和電荷數是否守恒。
離子方程式書寫步驟請點擊觀看
應該改寫成離子形式的物質:
易溶于水、易電離的物質:a、強酸:HCl、H2SO4、HNO3等;b、強堿:KOH、NaOH、Ba(OH)2.Ca(OH)2是微溶物,一般在反應物中存在于溶液中,寫成離子形式,而為生成物時一般是沉淀,寫沉化學式。c、可溶性鹽:請學生課后復習溶解性表。
仍用化學式表示的物質:
a、難溶的物質:Cu(OH)2、BaSO4、AgCl等
b、難電離的物質:弱酸、弱堿、水。
c、氣體:H2S、CO2、SO2等
d、單質:H2、Na、I2等
e、氧化物:Na2O、Fe2O3等
寫出離子方程式:
①在氫氧化鈣溶液中滴加碳酸鈉溶液
②向氨水中通入氯化氫
③氧化銅粉末加入稀硫酸
④鐵屑放入硫酸銅溶液
①Ca2++CO32-=CaCO3
②NH3·H2O+H+=NH4++H2O
③CuO+2H+=Cu2++H2O
④Fe+Cu2+=Cu+Fe2+
參考答案:
離子反應發生條件之一:有沉淀生成
點擊觀看
離子反應發生條件之二:有難電離物質生成
點擊畫面觀看
離子反應條件之三:有揮發性物質生成
點擊畫面觀看
小結
1、離子反應、離子反應方程式的概念
2、離子反應方程式書寫
3、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
課后習題
1、完成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①HCl+NaOH
②H2SO4+KOH
③HNO3+Ba(OH)2
2、完成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①Cu(OH)2+HCl
②CH3COOH+KOH
③Ba(OH)2+H2SO4
H++OH-====H2O這一離子方程式表示的是強酸+強堿可溶性鹽+水的反應的本質為H++OH-===H2O
高考化學復習教案篇3
乙酸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高中化學新課程準指出,高中化學新課程應有助于學生主動構建自身發展所需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一步了解化學學科的特點,加深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有利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更深刻的認識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逐步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知識結構:本節是人教版高中《化學》第二冊第三章第三節《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乙酸》,乙酸是羧酸類物質的代表物,本節共1課時完成,按教材的編排體系,包含乙酸概述、乙酸的分子結構特點、乙酸的性質研究、乙酸的用途和乙酸的制法。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從教材整體上看,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烴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類物質的代表物,它和我們的生活生產實際密切相關,從知識內涵和乙酸的分子結構特點上看,乙酸既是醇知識的鞏固、延續和發展,又是學好酯(油脂)類化合物的基礎。故本節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3.教學重點:根據教學大綱和以上的教材分析,乙酸的結構和性質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特別是酯化反應的特點和過程分析即對酯化反應演示實驗的觀察和有關問題及數據分析、推理又是性質教學中的重點。
4.教材的處理:為了使教學具有更強的邏輯性,突出教學重點內容,充分說明物質的性質決定于物質的結構,對教材的內容在教學程序上進行了調整:(1)將乙酸的結構特點放在乙酸的性質之后去認識。當學生對乙酸的性質有了感性認識后,再提出為什么乙酸會有這些性質呢?必然使學生聯想到它的結構有何特點呢?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觀點的認識,又能反映出化學思維的主要特點:由具體到抽象,由宏觀到微觀。(2)為了突出酯化反應的過程分析和加深對酯化反應的條件理解,將課本P.75的演示實驗做了適當的改進(詳見教學過程設計),增強了學生對實驗過程及實驗數據的分析推斷能力,達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學效果。
5.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使學生掌握乙酸的分子結構特點,主要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用途,初步掌握酯化反應。
(2)能力培養——通過實驗設計、動手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加強基本操作訓練,培養分析、綜合的思維能力和求實、創新、合作的優良品質。
(3)方法訓練——介紹同位素原子示蹤法在化學研究中的應用,通過酯化反應過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養學生從現象到本質、從宏觀到微觀、從實踐到理論的自然科學思維方法。
三、教學方法——“探究式”
教學活動是師生互動的一個過程,其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特征,為了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過程,使其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高手,。其基本過程如下:
反饋矯正評價
以上過程可概括為:情景激學,實驗促學,構建導學,遷移博學。
四、學情分析和學法指導
1.學情分析:從知識結構上看,學生已經學完烴的基礎知識和乙醇等內容,對有機化合物的學習特別是有機分子中的官能團和有機物的化學性質之間的相互聯系有了一定的認識,能掌握常見的有機反應類型,具備了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渴望自己獨立完成實驗。有較強的求知欲,師生間彼此了解,有很好的溝通交流基礎。
2.學法指導: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特點,在教學中:
(1)通過指導學生設計多種能證明乙酸酸性和酸性強弱的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比較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掌握如何通過化學實驗設計和實施化學實驗達到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通過對酯化反應演示實驗的改進,突出了酯化反應過程、條件和實驗裝置特點的分析推理和研究,使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教師創設的演示實驗氛圍,潛移默化地受到自然科學方法論思想的熏陶。自然科學的研究過程是以自然現象、科學實驗為基礎,用提出問題—探索分析—解決問題—遷移發展(再提出問題)的方法展開探索的過程。教會學生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能力。
五、教學手段
教學中充分利用演示實驗、學生設計實驗、實物感知和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等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共同創設一種民主、和諧、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腦想”“動手做”“動口說”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高考化學復習教案篇4
一、知識技能
1.理解化學能與電能之間轉化的實質。
2.掌握化學能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它同樣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應物之間電子的轉移的探究,理解原電池的形成是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的拓展和運用。
三、情感價值觀
感悟研制新型電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學電源可能會引起的環境問題,形成較為客觀、正確的能源觀,提高開發高能清潔燃料的意識。
探究重點
初步認識原電池概念、原理、組成及應用。
探究過程
【實驗探究引入課題】
實驗步驟
現象
1、鋅片插入稀硫酸
2、銅片插入稀硫酸
3、鋅片和銅片上端連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
【問題探究】
1、鋅片和銅片分別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現象發生?
2、鋅片和銅片用導線連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現象又怎樣?為什么?
3、鋅片的質量有無變化?溶液中c(H+)如何變化?
4、鋅片和銅片上變化的反應式怎樣書寫?
5、電子流動的方向如何?
高考化學復習教案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掌握烴及烴的衍生物性質及官能團相互轉化的一些方法。
②了解有機合成的基本過程和基本原則。
③掌握逆向合成法在有機合成用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小組討論,歸納整理知識,培養學生對物質性質和官能團轉化方法的歸納能力。
②通過有梯度的與生活實際相關的有機合成的訓練,培養學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邏輯思維能力。
③通過設計情景問題,培養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會結合生產實際選擇適當的合成路線。
②通過對新聞資料的分析,使學生關注某些有機物對環境和健康可能產生的影響,關注有機物的安全生產和使用問題。
③通過逆合成分析法的研究,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①官能團相互轉化的方法歸納。
②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機合成過程分析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
逆合成分析法思維能力的培養。
教學方法、手段:
①新聞材料分析,分組討論,引導啟發、激發思考、情景問題的創設與解決、多媒體
②針對難點突破而采用的方法:通過設置有梯度的情景問題,分三步,讓學生由淺入深的進行合成訓練,在動手訓練中自己體會、掌握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維方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入】
多媒體展示與PVC保鮮膜有關的“新聞鏈接”以及“資料卡”,創設一個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合成情景引入新課(資料見后附表)
【情景創設1】
你能夠根據已學的知識,利用一些常用的原材料,合成PVC嗎?
【教師評價】
讓學生把自己的方案寫到黑板上,做出評價
【新課】
教師作歸納,以PVC的合成為例,引出有機合成的過程,以流程圖直觀展現
【過渡】
實際上很多時候有機合成是不能一步到位的,那我們要學會分析比較目標化合物和基礎原料之間在骨架構建和官能團轉化的聯系,這就要求我們掌握一些官能團的引入或轉化方法。請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共同討論完成“思考與交流”
歸納內容
【教師引導】觀察學生的討論情況,做出適當的引導
【教師評價】提問不同小組學生的討論成果,作出肯定與評價,引導學生做好歸納總結
【過渡】當我們掌握了一些官能團的引入或轉化方法后,就要學會把這些方法應用到有機合成過程中了
【情景創設2】
在日常生活中,飲料、糖果中常常添加一些有
水果香味的酯類香料,例如具有蘋果香味的戊酸戊酯,你能利用1-戊烯為原料合成戊酸戊酯這種香料嗎?
【教師評價】
對學生的成果作出評價,及時糾正錯誤;
引導學生思考總結逆合成分析方法的思路
【過渡】
我們發現,在分析合成路線的時候,可能會出現要對不同原料或合成路線的選擇,那么
【情景問題創設3】
想一想:結合生產實際,同學們,你認為在選擇原料和合成途徑時,你應該注意一些什么問題?
【教師歸納】
選擇有機合成路線應遵循的一些原則:
反應條件必須比較溫和。
產率較高。
原料地毒性、低污染、廉價。
【過渡】
逆合成分析法是在設計復雜化合物的合成路線是,它是將目標化合物倒退一步尋找上一步反應的中間體,該中間體同輔助原料反應可以得到目標化合物。而這個中間體的合成也是從更上一步的中間體得來的。依次倒推,最后確定最適宜的基礎原料和最終的合成路線。下面,我們就利用這種分析法,來完成這一道練習:
【例題練習】
試用逆合成分析法研究合成草酸二乙酯的路線。
【小結】
本節我們要重點掌握:
1、一些常見官能團引入的方法。
2、在有機合成中應用逆合成分析法。
【作業布置】
1、課后習題1、3題。
2、思考課本P65學與問。
高考化學復習教案篇6
【教材版本】
新課標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第二章化學反應與能量第一節化學能與熱能。
【課標分析】
知道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通過生產、生活中的實例了解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教材從化學鍵入手,說明化學健與能量的密切聯系,揭示了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本質原因,然后分析了化學反應過程中反應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儲存與吸、放熱的關系,為后面“質量守恒、能量守恒”奠定基礎。第二部分,教材通過三個實驗說明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主要表現為熱量的形式,引出吸熱反應,放熱反應的術語。第三部分,教材為了開闊學生的科學視野,圖文并茂的說明了生物體內生命活動過程中的能量變化、能源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使學生在更廣闊的背景下認識能源與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關系,認識化學技術在其中的重大,甚至關鍵的作用。
通過化學能與熱能的學習,學生將對化學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開發新能源中的作用與貢獻有初步認識;初步樹立起科學的能源觀;這將增進學生對化學科學的興趣與情感,體會化學學習的價值。
【學情分析】
學習者是高中一年級學生,通過在初中的學習,他們對化學反應伴隨能量變化這一現象已經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概念。在這堂課中他們要初步明確產生這一現象的本質原因什么,就是要求他們要從感性認識升級為較為理性的認識,這就要求他們要有化學鍵的概念,而在上一章他們剛剛學習過,所以接受本堂課的內容對他們來說就顯得比較輕松。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化學鍵與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之間的關系;
2、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吸放熱反應的概念,理解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
過程與方法:
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能夠發揮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化學問題,質疑、思考,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善于與人合作,具有團隊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初步培養學生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能力;
2、有參與化學活動的熱情,將化學能與熱能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樹立正確的能源觀;
【教學重點】
用化學鍵、物質總能量大小、物質穩定性來解釋和判斷吸、放熱反應。
【教學難點】
實驗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理性思考化學反應能量變化的深層微觀本質。
高考化學復習教案篇7
一、教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學反應和能量變化作為主要線索貫穿在整個高中化學教學中,這是教材體系的總體安排,新教材除了以物質結構知識統帥整個化學教材外,還以化學變化中的能量變化來組織教材。其原因是化學反應過程的能量變化對人類十分重要。能源又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條件。人們目前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化學反應產生的,又通過化學反應來利用能量,因此研究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充分利用能源的方法,更可促使學生找到新能源以及確保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本節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為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即放熱反應、吸熱反應;二為燃料的充分燃燒的條件。教材內容重視理論聯系實際,注意反映了化學的發展與現代社會有關的化學問題。如把一些問題放在社會的大背景下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了解化學與社會、生活、生產、科學技術等密切聯系,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經濟效益觀念,以有利于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和學以致用。如放熱反應中的熱量的利用,煤的燃燒,如何提高燃料的燃燒效率,減少污染,開發新能源等。
3、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了解化學反應伴隨能量變化,了解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的概念,了解燃料充分燃燒的條件。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對學習資料的查找,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理解信息并得出結論的自學能力。又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勇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對學生進行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教育,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辨證唯物主義思想,通過化學實驗的創新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情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通過設置家庭小實驗和研究性學習活動,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
4、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
難點: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觀點的建立
二、說方法
因為大綱對本節的要求都是A層次要求,我們可嘗試通過設計開放性問題情境和實驗情境,使具有不同思維優勢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中來,通過自由表達各自觀點來感受成功的喜悅,同時在小組討論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又使學生體會到合作的必要與快樂,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競爭,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課堂。
改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方式,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體現教材改革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思想,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三、說程序
本節內容學生在初中已積累了一定的基礎知識,且內容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也是當今家喻戶曉的話題,學生很易于發揮,是學生把廣泛興趣與中心興趣有機結合,同時培養自學能力的較好內容。
首先提前1~2天要求學生預習好本節內容并設計好問題上報教師,教師提前把問題按思維發展的過程提煉出幾個核心問題,通過問題串連課堂,通過問題鼓動學生踴躍小組合作討論,發表各組見解,不斷完整問題的答案。主要問題如下:
1)化學反應有用嗎?化學反應都有用嗎?舉例說明。
有些有用、有些有害。
2)化學反應都伴有能量變化嗎?這里所指的能量你有何認識的嗎?
一定。能量可能熱能、光能、化學能。
3)化學反應常常伴隨熱量的變化,你有體會嗎?為什么化學反應中會有吸熱和放熱現象?學生猜想,教師總結。
強調“常?!?,并非一定。做好實驗是建立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概念的關鍵。
①新舊物質組成結構不同,本身具有能量不同。
②反應中能量守恒。
③反應物生成物若以熱量形式表現為放熱或吸熱。
∑E(反應物)>∑E(生成物)------放熱反應(能量釋放)
∑E(反應物)<∑E(生成物)------吸熱反應(能量貯存)
④反應的吸放熱與反應本身是否需要加熱無關。
媒體演示非常形象直觀,便于理解。
4)人類現階段是如何利用能源?利用這些能源有何利弊?舉例說明.
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電力、水力、太陽能等等.
5)你認為如何來提高煤等燃料的燃燒?
從燃燒的條件上分析,充分燃燒放熱多:足量空氣(適量);增大接觸面(固、液→氣).
6)人類很多時候在利用反應放熱,是否有利用反應吸熱?
充分利用"家庭小實驗"進行探究性實驗.
7)閱讀課后"資料",你有何認識?
為何要發生伊拉克戰爭?我國為何要實施西氣東送?西電東輸?
媒體演示"能源的儲量"、"可開采年限"
8)人類利用能源可分為哪幾個時代?
利用課后"閱讀",體會到人類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對未來充滿信心。
本節作業:調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價格、燃燒產物對環境的影響及提高燃燒效率的措施。通過作業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