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語文簡單教案
七年級下冊語文簡單教案篇1
一、教學目的
1、自讀文章,把握閱讀散文的方法,培養學生自讀能力。
2、品析描寫小桃樹的語句,體會作者對小桃樹的獨特情感。
3、托物言志、雙線交織的寫法
4、理解文章贊美小桃樹頑強的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義,加深學生對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二、重點目標:
托物言志的寫法和作者抒發的情感,自讀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了解自讀學情: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賈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你自讀這篇文章,你讀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有所感悟即可,教師要從學生的閱讀感受中準確地把握班級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難點。
(二)關注課文旁批,理解自讀要求:這篇自讀課文,編者為我們做了幾處旁批?其中哪幾處是提問的?你自己能解決問題嗎?
編者在《一棵小桃樹》中標注了五處旁批。①尋常的情景,不尋常的情感。②課文中一些描寫反復出現,比如多次描寫小桃樹“沒出息”。散文中這類地方,往往寄托著深意,要仔細體會。③是什么使我遺忘了小桃樹?④“蓄著我的夢”的桃核長成了樹,而且真的開了花。作者僅僅在寫花嗎?⑤“我”的情感在這里來了一個轉折,您讀出來了嗎?
五處旁批,后三處提問,教學中利用這三處提問引導學生思考文章的內容、作者情感以及相關主旨。
(三)五個旁批當中哪個是告訴我們閱讀這類散文的方法的?
即第二處:課文中一些描寫反復出現,比如多次描寫小桃樹“沒出息”。散文中這類地方,往往寄托著深意,要仔細體會。
這樣引導學生閱讀第四段中這棵“沒出息”的小桃樹的描寫,品味語言,感受深意。第四段教師做出指導示范,再放手學生找出并有感情地朗讀其他寫這棵“沒出息”的小桃樹的語句,重在感受品味,課堂上不做細致的研讀品析。
(四)同學們,作者為什么要花這么多筆墨寫這棵“沒出息”的小桃樹?——理解小桃樹中的深刻含義,理解本文托物言志、雙線交織的寫法。
(五)最后一處旁批引領思考,即文章第一個旁批“尋常的情景,不尋常的情感”,理解散文閱讀重在悟情?!兑豢眯√覙洹返牡谝欢挝淖盅凶x:“我常常想要給我的小桃樹寫點文章,但卻終沒有寫就一個字來?!蔽恼乱婚_頭就飽含著作者對小桃樹的一往情深,“常?!币辉~尤見感恩懷念之深。
問:常常想要給小桃樹寫點文章,但卻終沒有寫就一個字來。如果作者只能寫一個字,來寫他的小桃樹,你覺得,他會寫哪個字?以此問把整節課推向高潮,打開學生閱讀思維的大門,進一步理解本文復雜深沉的情感和精神內涵,加深學生對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七年級下冊語文簡單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抒情文字的特點和寫法。
(2)學會抒情的兩種方法。
2、過程與方法
了解抒情文字的特點和寫法,在寫作實踐中,能夠采用多種抒情方法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善于發現自身、人類、社會及自然的美;善于從生活中尋找快樂,感受幸福。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各種抒情方式方法,特別是托物言志這種抒情方式的把握。
難點: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并通過抒情這一表達方式寫出來。
教學時數:2——3課時
教學過程:
一、話題探討:
1.美是什么?
美是一種感覺,美是一種心態,東西很多,需要人們去發現,去認識。不同時代的人、同一時代的不同人,對于美都會有不同的認識,不同的理解。浩瀚無邊、氣勢磅礴的大海美,晶瑩剔透的露珠也美;高山的險峻美,石子的光滑也美;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繁華的都市美,茅草屋籬笆墻牧童樵夫恬靜的山村也美。
美是拂面的春風,美是七色的彩虹;美是優雅的體態,美是動人的聲音;美是勃勃的生機,美是高尚的品德……可以說,美無處不在。你發現這些美了嗎?
2.你的心目中,什么是美呢?
預設各種可能:
美是一種潮流,美是一種時尚。
美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統一的標準,對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有“水色簾前流玉霜,趙家飛燕侍昭陽,掌中舞罷簫聲絕,三十六宮秋夜長”的贊美詩句,對唐明皇的貴妃楊玉環大詩人白居易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名句。
美,是一道波,在心頭滑過,從觸覺進入心靈;
美,是一朵花,在眼前綻放,從視覺進入心靈;
美,是一首歌,在耳際縈繞,從聽覺進入心靈;
小結:美離我很近,卻無法觸摸;美離我很遠,卻似乎又離心靈很近。既然美是這樣的,我們就要捕捉美,創造美。方法之一——學會抒情。
二、學習抒情
這個單元作文訓練的話題是“美的發現”。那么,你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嗎?你發現過生活中那些被人忽略的美嗎?雕塑家羅丹說過: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要有一顆發現美的心。
同學們,怎樣才能發現美呢?
一是多多投入審美實踐,在實踐中提高發現美的能力;
二是擴大知識面,淵博的知識無疑有助于我們發現客觀事物的美;
三是豐富生活閱歷,閱歷越廣,體驗越多,就越能發現美。如果我們發現了美,又怎樣將美好的情感表達出來,和大家分享呢?那就要學會用“抒情”這種表達方式寫出自己的內心感受。
當然,學習抒情不僅僅是個學習技巧的問題。尤其要緊的,應在日常生活中陶冶熔煉自己的感情?!叭松涷炗S富,事理觀察愈深刻,情感也就愈沉著,愈易融化于具體的情境。”(朱光潛語)
抒情的關鍵在于把感情融化于具體的形象?;蛟⑶橛谑拢纭安匠龀菛|門,遙望江南好,前日風雪中,故人從此去”,不言惜別而惜別自見;或寓情于景,如“西風殘照,漢家陵闕”,不言悲涼而悲涼自見。同學們應認真體味、學習。
抒情,特別要注意下邊幾點:
情要真實。虛假的感情不僅不能感動人,反而令人反感,甚至厭惡。白居易說:根情,苗言,華聲,實義?!案椤保扒椤笔俏恼碌母?。作者內心一片真情,傾吐在文章中,文章就震撼人心。
情要健康,向上,能鼓舞人心。消極頹廢的感情不應該寫入文章。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巴金的《小狗包弟》抒發的都是健康的感情,因此感人至深,使人讀過后久久不能忘懷。因此,同學們寫作文要抒發那些積極進取,昂揚向上,反映當代中學生進取精神的風貌,弘揚時代主旋律的感情,消極頹廢的思想不應該寫入文章。具體地說,應特別注意:謾罵老師、家長,謾罵高考制度,揭露中國社會腐敗、黑暗,自己如何不學習,抽煙、喝酒、逃課、泡網吧、早戀等等,在平時作文、考試作文尤其是高考作文中絕不許出現。
三、怎樣抒情:
1.什么是抒情
抒情是直接或間接地抒發內心感情的一種表達方式?!扒閯佑谥卸斡谘??!笔闱?,是文章打動讀者、感染讀者的重要手段。抒情,是抒情詩、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述方法;在敘事性的作品中,它常常與敘述、描寫、議論等結合運用。在議論說理的文章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抒感情,而是通過對某種觀點的論證,體現作者的愛憎感情。
記敘中運用抒情表達方式,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2.抒情的方式方法:
從上述表述中可見,抒情分為兩類: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
抒情往往不會單獨出現在文中,它常與記敘、描寫、議論等結合在一起。一般來說,直接抒情一般要與議論結合在一起,而間接抒情一般與敘述、描寫結合在一起。這“結合”,要求自然,不能牽強,切忌空泛、虛浮,無病呻吟。
3.各種抒情方式方法概述:
(1)直接抒情法
又稱直抒胸臆法。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別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讀者,引起共鳴。直抒胸臆的特點是:不要任何“附著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當地宣泄;不講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無遮掩地袒露。這種直陳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顯得坦率真摯,樸質誠懇,很能打動人心。如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在介紹志愿軍戰士的幾個英雄事例后,寫下了這樣一段抒情文字:
朋友們,用不著多舉例。你已經可以了解我們的戰士是怎樣的一種人,這種人是什么一種品質,他們的靈魂是多么美麗和寬廣。他們是歷、世界上第一流的戰士,第一流的人!他們是世界上一切偉大人民的優秀之花!是我們值得驕傲的祖國之花!我們以我們的祖國有這樣的英雄而驕傲,我們以生在這個英雄的國度而自豪!
作者飽含深情,直抒胸臆,表達了對志愿軍戰士的無比崇敬和熱愛之情。
(2)間接抒情,具體又有如下幾種:
①借景抒情法
借景抒情又稱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去描寫客觀景物,通過景物來抒情。它的特點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在文章中只寫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寫代替感情抒發,也就是王國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痹娙送ㄟ^對花鳥草木的描寫來抒發亡國的憂憤、離散的感傷。在寫作中,抒情而不直寫情,繪景而不止寫景,借景抒情,情以景興,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蘊藉悠遠,情豐意密,深切動人。
②觸景生情法
觸景生情,是指觸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發為感嘆述懷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先寫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發對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寫景物;還可以把二者交織起來,一邊寫景,一邊抒情。寫景是為了抒情,筆在寫景,卻應當“字字關情”。如劉白羽的《急流》就是一篇運用觸景生情法的佳作。文章的前一部分主要是寫景,作者首先是描寫閩江江水的綠,再寫江中急流的險,然后筆鋒一轉,重點描寫急流中的飛舟。寫“綠”,寫“急流”,寫“飛舟”,都是為寫船上的勇士作鋪墊。面對這幅急流飛舟、驚心動魄的畫面,作者觸景生情:在那緊急關頭,是急流勇進,還是急流勇退呢?結論是只能前進,不能后退,因為“只要你稍微一怯弱,一動搖,那船便會撞碎在尖厲的巖石上”。作者抒發了不畏艱難險阻,急流勇進,知難而上的革命情懷。情從景出,扣人心弦。
③詠物寓情法
詠物寓情,是通過描寫客觀事物來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種表現手法。詠物寓情的關鍵在于“寓”。它的特點是,只描寫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對物象的具體描繪之中,通過比喻、擬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流沙河的《藤》,就是運用了詠物寓情的手法。
他糾纏著丁香,往上爬,爬,爬,……終于把花掛上樹梢。丁香被纏死了,砍作柴燒了。他倒在地上,喘著氣,窺視著另一株樹……
這里寫的是“藤”,但影射的是那種趨炎附勢、踩著別人的肩膀向上爬的人。作者把自己對這種政治投機商的憤恨與蔑視的感情,寄寓在對“藤”的物性的描寫之中,達到了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高度和諧與統一。詠物寓情,將思想感情化作生動的形象和具體的畫面,不僅使讀者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作者的思想觀點,而且文章也因此而顯示出情意深邃、韻味雋永的藝術魅力。
④詠物言志法
詠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懷的方法。它與詠物寓情的區別是:詠物寓情只狀物,不直接抒情;以狀物代替抒情;詠物言志既狀寫事物,也直接抒懷,因物生情,有感而發。如許地山的《落花生》就是詠物言志之作。文章首先“詠物”,描寫花生的可貴品質:“它只把果實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拔出來。”然后“言志”,說明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表面好看而對別人沒有益處的人。詠物言志,既有物象,又有情志,情志因物象而顯得具體,物象因情志而饒有韻味。二者相融相匯,相映生輝。
⑤融情于事法
融情于事,指通過敘述事件來抒發感情,讓感情從具體事件的敘述中自然地流露出來,感染讀者。這種滲透著感情的敘述,讀者品味起來就更覺得真誠可親。如朱自清的《背影》,寫父親給兒子道別時買橘子的那一段敘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這一段敘述文字,樸實無華,把慈父的愛子之情和兒子對父親的感激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⑥融情于理法
融情于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說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閃爍出充滿個性色彩的情思.撥動人的心弦。如林覺民的《與妻書》就是一篇融情于理的美文。為了向妻子最后一次表白自己的心志和愛憎,作者并非情意纏綿,淚語柔情,而是以理代情:“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作者將愛妻之情與“勇于就死”之理熔為一爐,以含情之筆說理,以明理之言訴情,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⑦托物言志
就是通對物品的描寫和敘述,表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物言志法寫的文章的特點是用某一物品來比擬或象征某種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寫好這樣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與“志向”,“物品”與“感情”的內在聯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點要與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種相同點和相似點。其次,描述時,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點為核心。物品要能表達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擬人、象征等。
托物言志,是間接表現主觀主題思想的方式(也即間接抒情方式)之一。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描寫或刻劃,間接表現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關鍵是志與物要有某種相同點或相似點,使物能達意而志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擬、象征等手法。
托物言志屬于作文的整體手法,是以物寫人,通過賦予意象某種人格化特征,來寄托作者的某種情感。托物言志(廣義的托物言志應該包括象征,這里所說的是狹義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過對物象描寫和刻畫(托物)來表達自己的某種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聯句》:“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弊髡咭圆回潙傧獫径鴽_奔大海的瀑布表達自己“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之高翔”的豪情壯懷。
托物言志是借富有特征的自然景物來寄托情思的一種表現手法。如季羨林的《清塘荷韻》,通過記述荷花艱辛的生命歷程,表達出對生命頑強、堅韌的贊美。作者寄情與物,將紛繁復雜的人生感悟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予以體現,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所謂“一花一天國,一沙一世界”。
可見,托物言志既是一種間接的抒情方式,又是著眼于整篇文章而言的一種表現手法。不要把它單一看作
示例
石榴
郭沫若
五月過了,太陽增加了它的威力,樹木都把各自的傘蓋伸張了起來。不想再爭妍斗艷的時候,有少數的樹木卻在這時開起了花來。石榴樹便是這少數樹木中的最可愛的一種。
石榴有梅樹的枝干,有楊柳的葉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這風度實兼備了梅柳之長,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愛的是它的花,那對于炎陽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紅的花,單瓣的已夠陸離,雙瓣的更為華麗,那不是夏季的心臟嗎?
單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經就是一種奇跡了。你看,它逐漸翻紅,逐漸從頂端整烈為四瓣,任你用怎樣犀利的剪刀也都剪不出那樣的勻稱,可是誰用紅瑪瑙琢成了那樣多的花瓶兒,而且還精巧地插上了花?
單瓣的花雖沒有雙瓣的豪華,但它卻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藝,紅瑪瑙的花瓶兒由希臘式的安普刺變為中國式的金盅,殷、周時代古味盎然的一種青銅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種銹彩,它都是具備著的。
你以為它真是盛酒的金盅嗎?它會笑你呢。秋天來了,它對于自己的戲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來,露出一口皓齒,那樣透明光嫩的皓齒你在別的地方還看見過嗎?
我本來就喜歡夏天。夏天是整個宇宙向上的一個階段,在這時使人的身心解脫盡重重的束縛。因而我更喜歡這夏天的心臟。
有朋友從昆明回來,說昆明石榴特別大,子粒特別豐腴,有酸甜兩種,酸者味更美。禁不住唾津的潛溢了。
雨荷
張曉風
有一次,雨中走過荷池,一塘的綠云綿延,獨有一朵半開的紅蓮挺立其間。
我一時為之驚愕駐足,那樣似開不開,欲語不語,將紅未紅,待香未香的一株紅蓮!
漫天的雨紛燃又漠然,廣不可及的灰色及綠色中竟有這樣一株紅蓮!像一堆即將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傾潑的顏色!我立在池畔雖不欲撈月,也幾成失足。
生命不也如一場雨嗎?你曾經無知地在期間雀躍,你曾經癡迷地在其間沉吟——但更多的時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濕,那些無奈與寂寥,并且以對晴日的幻想度日。
可是,看那株紅蓮,在雨中怎樣地唯我而不忘我,當沒有陽光時候,它自己便是陽光!當沒有歡樂的時候,它自己便是歡樂!一株蓮花里有怎樣完美自足的世界!
一池的綠,一池無聲的歌,就在這美麗的湖畔——豈只有哲學書中才有真理?豈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筆簡單的雨荷可描繪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德,一片亭亭青葉支撐了多少世紀的傲骨!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則長長的的雨季何患?
還有我們學過的宋周敦頤的《愛蓮說》、茅盾的《白楊禮贊》都是運用了托物言志的名篇。望同學們反復誦讀這些文章,領會托物言志類文章的寫法。
四、布置作文
課本“寫作練習”寫作指導:
第一題要求寫出自然美,在自然美中融進自己的感情。小路、流水、山巒、森林、天空、大海……都是實體事物,因此首先要求用寫生的辦法把它們表現出來,要寫得準確,寫出它們的特點和個性,尤其是寫出它們的美。同時,也要把贊美之情不落痕跡地融化在描寫之中。
第二題是寫一幅風景畫或一張風景照片中的自然美景,以及美景中的一些細節,同時把自己心動的感覺寫出來。在這里,關鍵是找到畫或照片中的美,找到心動的感覺,如果找到了,再用文字把這美和感覺表達出來。當然,寫風景美和寫自己的感覺應是乳水交融的。
第三題是用動情的筆墨把自己的一種經歷寫出來。這些經歷似乎都是細節,都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是細節,就容易碰到,在題目列舉的四種中,學生不難找到。即使不在這四種中,也可以,只要這種經歷給了自己心靈以震撼或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四題是要求寫關于美的名言在自己心底留下的印象,或者引起的情感的波動、思想的升華。在這方面有體驗的學生可以完成這道題。
第五題要求寫“我青春的色彩”,應該說這道題每個學生都能寫,都能大大抒發一番關于青春的情感。要注意的是,切勿寫得空泛。要把情感融化在具體的形象之中。
五、教后反思:
當前學生的作文中流露消極頹廢思想很嚴重,這是應試作文的一大忌,我們必須加以糾正這一現象,為此在這節作文課上我反復強調這一點,我想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整個語文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使他們對學習、對生活充滿信心。
七年級下冊語文簡單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鄧稼先,感受科學巨人的獻身精神和“純正”人格,獲得人生啟迪。
2、理解并概括文章內容,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抓住文章關鍵詞句進行整體把握。
4、通過觀看我國航天科技的影像資料以及創寫人物頒獎詞,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想】
1、讓學生自讀課文,查字典,解決字詞難點;把自己在閱讀時的疑問記下來;圍繞課文查找作者楊振寧和“兩彈元勛”鄧稼先的有關資料,準備在上課時交流。
2、教師準備中國第一枚原子彈、氫彈實驗的照片或影像資料,加上神舟六號或神舟七號升空的影像片段。
3、教學中,針對文章六個部分內容的不同,采用速讀、跳讀、精讀、朗讀等手段,進行教學,有所側重,有所取舍。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展示預先準備的中國第一枚原子彈、氫彈實驗的照片和相關的新聞報道。(或播放相關的影像資料,引起學生的興趣。)
2、扼要介紹作者與鄧稼先的關系以及文章寫作背景.。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速讀課文,圈劃作者評價鄧稼先的詞句。
2、教師提問:這些評價可歸納為幾個方面來說的?
學生歸納,教師點撥明確:兩個方面,第一巨大的貢獻,第二崇高的人格
三、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運用什么手法來表現鄧稼先作出的巨大貢獻的?
2、為了表現鄧稼先崇高的人格,作者運用了什么方法,寫了哪些事情?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明確:
(1)為了說明鄧稼先是對中華民族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這一巨大轉變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作者概括敘述了近一百年來中國近代屈辱史。這里運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將人物置于大的時代背景下,將人物的貢獻與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突出它的意義和價值。
(2)對比。對比著寫,更能鮮明地突出鄧稼先的性格品質和奉獻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結論:“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奉獻精神的兒子。”“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p>
寫了兩件事:①、說服兩派不對打對吵,突出表現鄧稼先沒有私心。
②、“我不能走?!斌w現了鄧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犧牲得氣概。
四、總結拓展
1、課文小結(見板書設計)
2、笑遨文海:根據剛才的探究,我們知道了鄧稼先不愧為“兩彈元勛”的稱號,現在,請你書寫100字左右的頒獎文,概述鄧稼先的品質和歷史功績,隆重地為他頒獎……(機動設計)
教師示范:
(鄧稼先)當大漠的蒼茫點綴了蘑菇云的硝煙,當五星紅旗升起在聯合國的上空。是他,長空鑄劍,吼出雄師的憤怒;是他,以身許國,寫下山河的頌歌。殷紅熱血,精忠報國,他是共和國忠誠的奠基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是中華民族不倒的脊梁。
五、結束教學
播放神六升空錄像,激情結課。(背景音樂:《超越夢想》)
七年級下冊語文簡單教案篇4
[教學目的]
1.通過反復誦讀,感受黃河雄壯的氣魄和中華民族偉大堅強的精神。
2.初步認識黃河在中華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3.品讀歌詞中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反復誦讀,感受黃河雄壯的氣魄和中華民族偉大堅強的精神。
難點:揣摩意蘊豐富的語句,理解其深刻含義。
[教學準備]
教師要深人認識關于黃河、《黃河大合唱》的知識,做好相關課件。
學生要尋找有關《黃河大合唱》的視聽資料,聆聽黃河大合唱中的豪邁歌聲。查找了關于黃河的地理知識、悠久的歷史及文化精神的資料。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師:同學們,當一個民族處于危急存亡的時刻,我們實在需要母親河的召喚!當抗日烽火燃遍中華大地時,詩人光未然隨軍行進在黃河岸邊。雄奇壯麗的山河,英勇抗敵的戰士,使他感受到中華民族頑強的奮斗精神與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著黃河母親,唱出了豪邁的頌歌!
(教師借助畫面、音樂的力量,調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輕聲跟誦《黃河頌》。
學生展示自己課前的所了解的《黃河頌》的相關知識,了解《黃河頌》的寫作背景。)
二、自主學習,自由誦讀,初步品味歌詞中的語言
1.自由誦讀《黃河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醞釀感情,自由節選文中幾句或一節,給全班同學誦讀。
3.自我評價,品味課文中的語言。
教師設疑:你在剛才的朗讀中注意到了哪些問題?哪些地方或哪些詞句不夠滿意,為什么?
4.學生相互質疑,也可師生相互質疑,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5.全班評議首輪誦讀者,予以鼓勵。
(教師對學生朗誦的要求無需過高,對課文的理解要求也無需過深,相信學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調、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鄂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全集第13課《黃河頌》》。教師在此可以做出調整性的解答。)
三、感知課文,合作探究
1.主體部分中“望”字所統領的內容?
2.頌歌的首尾如何呼應的?
3.為什么把黃河比作“搖籃”和“屏障”?
4.“啊!黃河”在詩中反復出現,有什么作用?
(這個問題學生概括難度較大,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黃河的自然特點、地理特征、黃河在歷對中華民族的貢獻,黃河已成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
四、小組合作,誦讀課文
1.鼓勵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設計多種形式合作朗誦。
例如:人員數量的搭配——二人組、三人組、四人組、男女混合組……
歌詞篇幅的選擇——全文、一小節、甚至一兩句。
詩句的具體分工——學生對所選語段進行分工朗誦,創造多樣式的朗誦方法。
2.全班評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組合,予以鼓勵。
(本環節的設置意在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領略歌詞美感,將學生的情感逐漸引向高潮。)
五、深人探究,探尋詩歌的朗誦要點
教師質疑:以本課為例說明怎樣才能更好地朗誦一首詩詞?
(學生思考、討論。師生共議明確。)
1.把握詩詞的節奏、重音。
2.對詩人生平和時代背景的把握。
3.對詩詞語言的品味。
4.調節自己的感情。
學生再次自由朗誦,將剛才的所得加以體會。
讓首輪誦讀欠佳者再誦課文,展示自己的進步。
六、再誦課文
配以音樂,將學生的感情調至高峰,教師讀朗誦詞,全班一起朗誦。
七、拓展延伸
教師提供《長江之歌》歌詞,學生閱讀,并思考文后的題目。
多媒體顯示:《長江之歌》。
1.比較《長江之歌》與課文《黃河頌》,說說這兩首詩有什么內在聯系。
2.仿照“黃河頌”中比喻、擬人的寫法,以“啊!老師”(或母親,朋友……)為題,寫一兩個片斷。
3.課余欣賞《黃河頌》與《長江之歌》,在激昂高亢的旋律中領略黃河、長江的風采,感受歌中洋溢的愛國熱情。
七年級下冊語文簡單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自讀課文,查資料了解鄧稼先,感受科學巨人的獻身精神和“純正”人格,獲得人生啟迪。
2、熟讀課文,理解并概括文章內容,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讀課文,體會文章飽含感情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難點]
找出文章中直接贊美鄧稼先的語句,探究在記敘基礎上議論、抒情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展示預先準備的中國第一枚原子彈、氫彈實驗的照片和相關的新聞報道(有條件的可以播放相關的影像資料)。
教師:誰來說說原子彈、氫彈實驗成功的重大意義。(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教師:今天,我們來學習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的回憶散文《鄧稼先》,感受這位科學巨人無私的獻身精神和“純正”的人格魅力。
二、整體感知
1、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速讀課文,概括每個小標題下的具體內容。
教師指導:概括文段的內容可以用下列形式A.用文段的中心句;B.抓住文段中的關鍵詞語,用自己的話連綴成句子;C.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完全用自己的話概括。
2、分組討論:全文共有六個部分,第一部分和第六部分跟文章的中心內容關系并不緊密,能否去掉?
明確要點:A.第一部分是全文的背景,把鄧稼先放在中國近百年的歷史中來寫,既讓讀者更清楚了解鄧稼先對中華民族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所做的巨大貢獻;也是作者“大手筆”的體現。B.第六部分是全文的總結,更是鄧稼先光輝一生的寫照,也是作者與鄧稼先友誼的寫照。
三、研讀探究
1、從文中找出直接贊美鄧稼先的語段,反復朗讀,說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討論交流后,教師歸納:第一部分最后一小節,第二部分最后兩小節,第三部分第九、十小節,第四部分最后一小節,第五部分第五小節,第六部分。表達了作者對鄧稼先的崇敬之情。
(通過找抒情的語段來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這一方法最簡單、最直接,學生最易掌握,此教學環節不但引導學生領會作者對鄧稼先的崇敬之情,而且教會學生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
2、精讀課文第三部分,探究在記敘基礎上議論、抒情的好處。
讀:有感情地朗讀第三部分;
辨:哪些語段是記敘,哪些語段是議論、抒情;
析:記敘語段和議論、抒情語段內容上有什么聯系?
究:在記敘基礎上議論、抒情有什么好處?
悟:對我們的寫作有何借鑒意義?
學生討論交流后,教師歸納:在記敘基礎上抒情、議論,情感更真摯感人,觀點更讓人信服;如果沒有記敘作基礎,那么抒情、議論就會成為“空中樓閣”。
四、鞏固拓展
討論:鄧稼先的哪些精神和品質值得你學習?
練筆:敘述你所知道的鄧稼先的故事,發表你的看法,表達你的感情。
學生討論交流后,教師歸納:鄧稼先是一位才華出眾,意志堅強,信念堅定,敬業愛國,人格純正的科學家。
五、布置作業
課后結合課文后思考練習進一步閱讀課文。
七年級下冊語文簡單教案篇6
一、學習目標確定的依據
1、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
(1)了解課文中涉及到的作品知識和文學常識。
(2)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誦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能運用全新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
2、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二篇文章,這篇文章用夾敘夾議的方法記述了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革命家的所說所做,表現了聞一多說做統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贊揚了他為國家、為民族、為民主獻身的精神。
3、中招考點
結合歷屆河南中招語文試卷選擇題和記敘文的閱讀理解題來看,針對本課考察的知識點有:(1)重點字詞,文學常識。(2)品析語言,分析人物形象。
4、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對學習散文不陌生,只是能在自學基礎上梳理課文主要事件,理清思路,難點是學習這篇文章夾敘夾議的寫法,還有品析生動形象,富于感情的語言,分析人物形象。二、學習目標
1.通過查找資料,能介紹臧克家和聞一多。
2.通過朗讀課文,能說出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和革命家方面的表現。
三、評價任務
1.針對目標1,設計一個活動:通過查找資料和課下注釋,能介紹臧克家和聞一多,并會運用這
一方法,解決此類問題。
2.針對目標2,設計兩個活動:通過朗讀課文,能圈點勾畫出聞一多的兩種身份和事跡,通過小
組合作討論,能說出聞一多的身份、事跡,能概括課文內容。
四、教學過程:
五、訓練
1、(5年中考,3年模擬)下列加紅的字全部正確的一項是(c)A、函寄(hán)碩果(shu?)鍥而不舍(qì)B、彌高(ní)校補(xiào)迥乎不同(ji?ng)C、潛心(qián)迭起(di?)瀝盡心血(lì)
D、赫然(ha)凝結(níng)氣沖斗牛(d?u)
2、最后兩段,能不能合為一段,為什么?..
不能,因為一方面強調聞一多是卓越的學者,優秀詩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聞一多是....言行一致的偉人。
七年級下冊語文簡單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記述的葉圣陶先生的過人品性。
2.掌握本文對人物因小見大的刻畫方法。
教學重點
1.領會本文行文平易、內涵深厚的寫作特點。
2.領會文中所記葉圣陶先生的語文觀點。
3.學習葉圣陶先生待人寬、律己嚴的品德。
一、導入新課
我們是否能深刻的認識自己的優缺點?我們又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當你離別之時,你希望別人是怎樣評價你呢?今天我們一起跟隨張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葉圣陶。
二、資料助讀
葉圣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蘇蘇州,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1907年,考入草橋中學。1916年,進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尚公學校執教,推出第一個童話故事《稻草人》。1918年,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春宴瑣譚》。1923年,發表長篇小說《倪煥之》。
張中行(1909-2006),原名張璇,學名張璿,河北省香河縣河北屯鄉石莊(今屬天津市武清區河北屯鎮)人,學者、哲學家、散文家。主要從事語文、古典文學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參加編寫《漢語課本》《古代散文選》等。合作編著有《文言文選讀》《文言讀本續編》;編著有《文言常識》《文言津逮》《佛教與中國文學》《負暄瑣話》等。是二十世紀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與季羨林、金克木合稱“燕園三老”。季羨林先生稱贊他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三、預習檢測
1.生字注音
丁卯年(mo)譬如(pi)朦朧(ménglóng)
商酌(zhuó)鞠躬(jn)
顛沛流離(pèi)感慨(ki)累贅(zhuì)拖沓(tà)
2.生詞注解
生疏:沒有接觸過或很少接觸而不熟練。
商酌:商量斟酌。
修潤:修改潤色。
懇切:誠懇而殷切。
累贅:(事物)多余麻煩;(文字)不簡潔。
拖沓:做事拖拉;不爽利。
妥帖:妥當合適。
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動作出榜樣。
顛沛流離:生活艱難,四處流浪。
不恥下問: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識比自己少的人請教為可恥。
四、合作探究
1.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緣由是什么?他主要選擇了哪些材料?
緣由:葉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給他寫紀念文。
選材:與作者相關的,不見于或不明顯見于高文典冊的。
2.本文記述了葉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別用了哪些事例來進行說明。
明確:待人厚,律己嚴。
待人厚:
(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送客
(3)第五自然段:復信
律己嚴: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則,鞠躬盡瘁
3.作者用了一個什么詞來表述葉圣陶先生的語文主張?這種風格具體講的是什么?(用書上的原話回答)
“寫話”平易自然,鮮明簡潔,細致懇切,念,順口,聽,悅耳,說像話還不夠,就是話。還特別重視“簡潔”。
4.為什么葉圣陶先生的語文主張應該受到高度重視?
從現實看,葉先生“寫話”主張是切中時癥的。(時癥:宣揚朦朧、順勢朦朧,對于以簡明如話為佳文的主張,就必付之一笑)
5.根據對文章的理解,為文章劃分層次。
第一部分(第1段):談寫作本文的緣由和選材。
第二部分(第2段):總寫葉圣陶先生的品德有過人之處。
第三部分(第3-6段):詳寫葉圣陶先生為人寬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從語文方面詳寫葉圣陶先生為人的另一面——律己嚴。
第五部分(第11段):談學習和仿效葉先生品德的思考。
五、本文寫作特點
1.在感情表達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顯其真摯。
2.在人物刻畫方面,用具體的典型事例進行記敘,以小見大,凸顯出人物的精神風貌。
3.在文風方面:態度誠懇,敘述平實,語言樸素,所寫正是簡明而有條理的口頭語,同時又不失其深致。本文的文字轉換之處,下筆至簡,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樣是一以貫之,寬厚待人”。又如“以上說待人厚,是葉圣陶先生為人的寬的一面。他還有嚴的一面,是律己”。這些地方都是文意轉換的地方,而張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話就完成了轉折,簡潔有力,深顯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