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樂的樂理知識
鼓吹樂是以打擊樂器、吹奏樂器等合奏形式為主的漢族傳統音樂,在中國音樂史上曾形成為重要的樂種。下面就跟隨小編的步伐一起來了解一下鼓吹樂的相關樂理知識吧!
鼓吹樂的樂理知識(一)
初創階段不晚于漢初。班氏家族稱雄于西北時,班壹已經用了鼓吹樂(《定軍禮》),它的來源就是西北民族的馬上之樂。至漢武帝時,鼓吹樂中的“橫吹”,還從西域音樂《摩訶兜勒》中汲取創作素材;六朝時亦與“北狄樂”、“北方簫鼓”有關。鼓吹樂作為在中原發展、成熟的樂種,與先秦“愷樂”(一種軍樂)的關系無考;從兩漢間,朝廷與軍中習用民間音樂的傳統來說,則與相和歌、清商樂有密切聯系。《樂府詩集》“鼓吹曲辭”小序:“長簫、短簫,《伎錄》并云:孫(絲)竹合作,執節者歌”;清商樂曲辭《黃鵠曲》小序:“按《黃鵠》本漢橫吹曲名。”鼓吹樂與民間歌曲的關系十分密切,甚至在漢代軍樂中也并不避免愛情和反戰題材的民歌原詞,如漢鐃歌《上邪》歌唱愛情的永恒,橫吹曲《紫騮馬》歌唱“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之類。只從《樂府詩集》中現存鼓吹曲辭的形式與內容上即可看出鼓吹樂與兩漢魏晉以來民間音樂的密切聯系。
鼓吹樂的樂理知識(二)
鼓吹樂是漢魏六朝時期流行的一種以擊樂器- 鼓和管樂器- 排簫、橫笛、笳、角等合奏的音樂,有時也有歌唱。秦末漢初,鼓吹樂已在北方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居住區流行,大約來源于西北少數民族的馬上之樂,當時用鼓、角、笳來演奏。角和笳這兩種吹樂器和畜牧生活可能有密切的聯系。角最初是用獸角制作的,后改用竹、木、皮革、銅等材料制作。笳最初是用蘆葉卷起來吹奏,后來把蘆葉做成哨子,裝在一根有按孔的管子上吹奏,叫做笳管。兩者都是具有特色的少數民族樂器。鼓吹樂始以外族音樂為主,進入中原后,這種形式因其嘹亮雄壯被用于軍樂,以后又與各地民間音樂相結合,逐漸形成各種不同風格的鼓吹樂,漢哀帝時樂府里的邯鄲鼓員、江南鼓員、淮南鼓員等可能指的就是不同地區的鼓吹樂工。從《樂府詩集》所收的漢代鼓吹樂的歌詞看,不僅僅限于軍樂軍歌,還有不少涉及愛情題材和反故內容的作品。
其中有女子與無情無義的負心男人決絕的《有所思》,歌頌女子堅貞不渝的愛情的《上邪》,詛咒統治階級發動戰爭的《戰城南》等曲,原都是漢族民歌,后被各地鼓吹樂所吸收。
鼓吹樂被宮廷采用后,用于軍隊、儀仗和宴樂之中。由于樂隊的編制和應用場合的不同,而有 黃門鼓吹 、 橫吹 、 騎吹 、 短簫鐃歌 、 簫鼓 等不同稱謂。
漢魏間的鼓吹樂按用途區分,一般有下列幾種類:①黃門鼓吹:由天子近侍掌握,主要列于殿廷,稱為“食舉樂”(宴席、飲膳時所用),亦稱“長簫”。黃門鼓吹也用于天子專用的“鹵簿”(儀仗)。《西京雜記》載:“漢大駕祠甘泉、汾陰,備千乘萬騎,有黃門前、后部鼓吹。”列殿廷與供鹵簿,和后世鼓樂兼有坐樂、行樂頗為相同。②騎吹:用于鹵簿,隨行帝王、貴族等車駕,以用簫、笳、鼓、□等樂器在馬上演奏而得名。③短簫鐃歌:蔡邕指為軍樂,主要用于社、廟、“愷樂”、“無會”、“郊祀”“校獵”等盛大活動。④橫吹:用于隨軍演奏,朝廷常以其賜予邊將。《樂府詩集》卷21解釋鼓吹與橫吹的區別:“橫吹曲,其始亦謂之鼓吹……。有簫、笳者為鼓吹……;有鼓、角者為橫吹,用之軍中,馬上所奏者是也。”《晉書·樂志》又說:“胡角者,本以應胡笳之聲,后漸用之橫吹,有雙角,即胡樂也。”由此可知“橫吹”為后起,它的代表作品即著名的《新聲二十八解》(《晉書·樂志》)。
鼓吹樂的樂理知識(三)
仙游度尾鼓吹樂始興于宋,盛行于建國初期,已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曲》稱其“閩中雅樂,太古遺音。”
仙游縣志載:仙游民間音樂源遠流長,“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遺響,采宮廷教坊之薈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調。”又經長期演變發展,形成濃郁地方特色,其中“大鼓吹”因演奏時吹大嗩吶和打大鼓而得名。鼓吹樂器有大鼓、大鑼、大鈸、二鈸、小鑼、鐘鑼和一對大嗩吶(俗稱“公母吹”,公的吹高八度,母的吹低八度,略有支聲復調因素),迎賓送客等大場面開場和收場都要用“大鼓吹”演奏。
據考證,度尾鼓吹樂是中國民間音樂史上古老樂種,源于北宋。本為北狄軍樂,傳入中原后與大曲結合,成為黃門鼓樂,后經歷代入閩的移民把中原音樂文化與當地民間音樂相融而成。鼓吹樂可分“大鼓吹”、“小鼓吹”、“大棚吹”、“三教吹”4大類。小鼓吹中最具特色的“七枝譜”也稱“客板吹”,相傳宋代某藩王由南京攜帶一班鼓吹樂手入閩,因戰亂流散各地,至度尾下蔡、云水傳授技藝,流傳至今。
度尾鼓吹樂曲牌有“掛金牌”、“將軍令”、“狀元游”等,與古代迎賓儀式、軍隊凱旋場面相吻合。清光緒五年的《仙游縣志》引黃仲昭《舊志》說:(宋)太祖興國初,陳洪進據漳泉二州,戎馬千萬眾,前歌后舞入此城……王師入城,作笳鼓為樂……。笳鼓就是吹鼓樂。史載,宋代武職官員在協臺以上的都在衙署東西轅門外,各搭吹鼓樓,東邊司吹,西邊司鼓,每日三餐鳴炮吹打,以示武官威儀。光緒末年廢除此制,樂工轉到民間演奏。演奏時用大嗩吶一對,打擊樂除大鼓外,還有大鈸、小鈸、大鑼、小鑼等。
度尾鼓吹樂至今已有八百年歷史,逐漸演變形成以大嗩吶為主,中小嗩吶主配音,以鼓指揮,鑼、鈸配之,構成以鼓點指揮、嗩吶主奏、鑼鼓振節的導樂性特征。鼓吹樂調式和板式則盡顯簡約質樸之美,粗獷高亢,氣勢昂揚。度尾鼓吹樂現存古典曲目221首,其中大鼓吹14首、小鼓吹46首、大棚吹11首、三教吹150首。其曲譜直至上世紀80年代初期還是以“上尺工還合四乙”表示,隨后才改為“1234567”。““””動亂時期,鼓吹樂遭劫,樂班遣散,藝人改行,曲目流失,樂音沉寂。
猜你感興趣: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