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班級活動教案
祭月作為中秋節重要的祭禮之一,從古代延續至今,逐漸演化為民間的賞月、頌月活動,同時也成為現代人渴望團聚、寄托對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中秋節班級活動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秋節班級活動教案精選篇1
目標:
1、知道月餅是中秋節使用的中國傳統食品。
2、嘗試在油泥上用壓、刻、纏繞、團的方法制作月餅。
3、了解中秋節的文化內涵。
準備:
1、月餅圖片及實物若干。
2、油泥、泥工板、牙簽、雪花片等壓模工具
3、收集各種月餅盒。
4、《幼兒畫冊》(第一冊26、27頁)
過程:
一、欣賞各種月餅盒,了解月餅盒盒上圖案、色彩所表示的意義。
(1)請幼兒自由結伴欣賞自己帶來的月餅盒。
(2)利用《幼兒畫冊》,介紹中秋節相關傳說,如嫦娥奔月。
(3)集體欣賞月餅盒,了解月餅盒盒上圖案代表的含義。
二、欣賞月餅并品嘗。
(1)出示“月餅”禮盒,師幼一同觀察月餅。
(2)請幼兒介紹自己吃過的月餅是什么形狀的,什么味道的。
中秋節,月亮圓圓,月餅也是圓圓的,上面會有一些美麗的花紋,有的還有漂亮圖案。
(3)請幼兒品嘗月餅。
三、做月餅
(1)介紹橡皮泥以及泥工板。
(2)(引導幼兒探索做月餅的方法:想一想、試一試,怎樣把橡皮泥變圓。
(3)個別幼兒示范探索的方法,教師引導幼兒討論團泥、按壓等方法。
(4)幼兒制作:重點在團圓后壓扁的力度上。
四、將幼兒制作的的“月餅”放在展臺上相互欣賞。
中秋節班級活動教案精選篇2
活動目標:
1、能回憶我吃過的月餅,在月餅上畫出圖案。
2、激發幼兒創作的欲望,引起對中秋節活動的興趣。
3、愿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4、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節日的日子及習俗,樂于參與節日的活動。
活動準備:
材料:水彩筆、范例、紙環境:幼兒在家嘗過各種各樣的月餅活動過程:
1、回憶講述:我吃過的月餅是什么樣的?月餅上有什么?(鼓勵幼兒大膽講述)
2、幼兒、老師一起在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的圖形上畫出圖形,可以是自由的,也可以是按規律排列的
3、幼兒練習,鼓勵幼兒能大膽作畫
4、展示講評:我畫的月餅
教學反思:
活動的開展,不僅讓幼兒了解了中國傳統節日的許多習俗,更讓幼兒學會了分享,提高了對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興趣,加深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小百科: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中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班級活動教案精選篇3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并了解中秋節的來歷。
2、豐富幼兒的科普知識,了解“月食”現象影像知識。
3、了解中秋節的風俗,讓幼兒自己動手制作食物并一同分享,同時體會到勞動與分享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環境準備:園所室外與室內能凸顯中秋節日氛圍的環境布置。全園分為繪畫、講故事、“學科學,懂知識”、“齊動手,共勞動”四個小組。幼兒以班為單位,其中繪畫組:小中大班都可以參加;講故事組:中大班參加;“學科學,懂知識”組:大班參加。“齊動手,共勞動”組:小中大班都可以參加。
2、道具準備:繪畫工具、國畫顏料、水粉顏料、宣紙、白紙;燈泡、皮球(大、小各一個);手電筒、白墻/屏幕;月餅、食品、水果、盤子、水果刀。
3、其它準備:凳子、大桌子、家長簽到本、話筒、條幅等。
活動一、二、三、四是同時進行的,所以有一個統一的時間就行,活動五的時間可以另加的,但要結合實際定時間。
活動一:美麗圖,我來畫
【活動對象】
小中大班孩子
【活動目標】
讓孩子用繪畫等手法表達自己認識的中秋節,開發幼兒的動手能力與想象能力。
【活動準備】
1、活動前教孩子背誦有關中秋節的詩詞。
2、教師講解中秋節的來歷及傳說并出示相應圖片。
3、教師事先準備一些與中秋有關的詩詞、圖片、國畫、水粉畫、掛在教室。讓孩子在作畫期間尋找靈感。
4、準備繪畫工具、宣紙、水粉顏料、國畫顏料、半成品、擦手毛巾。
【活動過程】
大班孩子:水粉畫、水墨畫、沙畫(自選)
中班孩子:撕紙畫、添畫、黏貼畫(自選)
小班孩子:拓印、黏貼畫、涂色(自選)
作畫期間,其它幼兒以及家長可以保持秩序的觀看。也可以以班為單位家長跟孩子共同做一幅長卷畫,完成之后掛于幼兒園大廳、走廊。
作畫后,教師幫助幼兒一起把畫粘貼在教師四周墻壁上。
活動二:小故事,大家講
【目標】
親子互動,提高家長的認識。通過孩子講故事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提前兩天教師給講故事的孩子布置任務,和家長一起尋找、準備中秋節的小故事。
2、準備小長衫(同相聲演員長衫)。
3、將場地布置成小劇場。臺下觀眾坐成弧形。
【活動過程】
1、先由一名教師生動地給大家講中秋故事。
2、每位幼兒輪流上臺講故事,幼兒獨立講,其他人做觀眾,要有觀看的禮儀。
要求:講故事的幼兒身著長衫,聲情并茂地講。家長、教師、幼兒都保持安靜狀態聽故事,并用掌聲鼓勵。
3、可將故事改編成劇本,幼兒排演成情景劇,情景劇的表演和講故事可以穿插著進行,提前準備好道具和服裝,小演員要畫好妝,舞臺可以跟講故事的是同一個舞臺。
活動三:學科學,懂知識
【目標】
開發幼兒的創造力與藝術想象力,培養手指精細動作,和動手能力,模仿能力;豐富幼兒科學小知識。
【道具準備】
投影儀/手電筒,白墻/幕布,月亮圖片,摳畫出嫦娥形態的紙板;燈泡,氣球(大、小各一個);整間教室都要遮光。
【知識準備】
熟悉一些物體、動物的輪廓形狀。
【注意】
1、在幼兒進入此活動教室前,老師要與前來的家長和幼兒溝通好活動時的注意事項:要盡量保持安靜;由于活動室內很黑,請幼兒不要亂跑以免磕傷;
2、如果空間不夠,可以選擇大一點的教室或分批進入。
(一)奇妙的手影
教師引導幼兒用小手做各種各樣的動作,激發幼兒對手影游戲的興趣。教師通過一個小故事讓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根據故事做出相應手影。
(二)嫦娥奔月
用“小孔成像”法,展示嫦娥奔月。前期教師與幼兒共同摳畫出嫦娥奔月形態的紙板,用紙板遮擋在屏幕與投影儀之間,屏幕上就會形成物的倒像,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小孔成像。在幕布左上角粘貼上月亮圖片。前后移動中間的板,像的大小方位也會隨之發生變化。通過此方法,既讓幼兒更生動地看到了嫦娥奔月的情形,并且讓幼兒增加了小孔成像的科普知識。
(三)神奇的月亮
1、導入:展出各種形狀的月亮圖片。
2、模擬月食全過程:使用燈泡代替太陽,一個孩子舉起大皮球代替地球,另一名孩子舉起小皮球代替月球。打開燈泡,大皮球圍繞太陽轉,小皮球圍繞大皮球轉,觀察大皮球、小皮球各自被對方的黑影遮擋的情況。
中秋節班級活動教案精選篇4
活動目標:
1、知道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體驗民族節日的快樂。
2、喜歡民族節日,了解簡單的節日風俗和有關的民間傳說。
3、知道吃月餅的意義,體會分享的愉快。
4、愿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5、愿意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每一個孩子準備一塊月餅,并請家長告訴孩子月餅的品名。
2、民間故事《常娥奔月》
活動過程:
一、通過討論月亮的變化,讓孩子們知道農歷的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是我們國家的民間節日。
二、介紹中秋節的來歷,讓孩子們知道中秋節又叫團圓節。
三、了解人們在中秋節的活動。問:你是怎么過中秋節的?你喜歡過中秋節嗎?為什么?
四、觀察月餅,通過分享月餅體驗節日的快樂。
1、月餅有很多種,誰來介紹一下自己的月餅?——引導孩子們從形狀、顏色、味道來介紹。
2、月餅為什么是圓的呢?
3、老師小結。
五、分享月餅。
活動反思:
“認識中秋節”這堂課對于小班的小朋友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嫦娥奔月這個故事小朋友也基本上聽不太明白,但是大部分都知道要過節該吃月餅了,代表家人的團圓。
中秋節班級活動教案精選篇5
活動目的:
1、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同時鍛煉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書籍、報刊、網絡、他人經驗等)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學習中秋節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活動過程
【活動導入】
1、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你知道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2、那么中秋節的由來、習俗你們知道嗎?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中秋節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題:“走進中秋”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活動一】中秋節由來
(一)中秋節簡介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活動二】中秋話習俗
1、中秋佳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 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并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2、月餅欣賞
(多媒體課件:月餅)
3、主持人小結。
【活動三】中秋討論會
討論:對于現在的高價月餅現象怎么看?
3、主持人小結:
【活動四】談感受,激發情感
1、今年中秋節與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過的?
(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品嘗月餅。
中秋節班級活動教案精選篇6
一、指導思想:
了解民族的風俗,傳承民族的文化,弘揚民族的精神。
二、活動目標:
1、讓學生了解中秋節,知道它的傳說、習俗。
2、通過中秋這個傳統節日,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來弘揚民族精神。
3、讓學生懂得親情的可貴,能融入集體中,促進學生之間的友情。
三、活動準備:
1、歌曲:《但愿人長久》。
2、學生事先收集有關中秋節的資料。
3、學生進行才藝準備。
4、學生帶好月餅。
四、活動過程:
1、中秋習俗交流。
2、故事交流:《嫦娥奔月》《吳剛伐桂》《月中玉兔》。
3、表演節目
4、朗誦詩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5、同學分享自己帶來的月餅。
五、活動小結
中秋節班級活動教案精選篇7
一、背景描述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這是一個團圓的日子,但我所任教的班級是寄宿性質的,學生寄宿在校,中秋節也在校度過。早在幾日前,就有學生向我提出能不能在中秋之夜賞月,又有學生在日記中流露出思念的情緒。如丁威在日記中寫道:“又是一個中秋節即將來臨,回想起在家的日子,和爸爸、媽媽一起看電視,一起‘工作’,一起外出……太多太多的一起。今年的中秋節,我多想和爸爸媽媽一起賞月,一起吃月餅,一起觀西灣潮。”宋昌飛寫道:“中秋節那天,人們會提著月餅回家去,街上是一片回家的喜悅,我將在學校中度過中秋節,那天,我要把祝福送給爸爸媽媽,送給朋友們。”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學生對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課標強調“內容真實、感情真實、自主表達”。中秋節讓學生思念親人,怎樣把這種情感真實、自主地釋放,訴之于筆下呢?
由此,我設計了《月到中秋》作文指導課,培養學生用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表現真實的生活,抒發個人的獨特感受的能力。
二、教學過程描述和設計意圖
(一)、教學過程和設計意圖
1、創設情境
黑板中間寫著“月到中秋”四個大字,左側畫著柳條,其中隱約可見一輪黃色的圓月,古箏曲《漢宮秋月》輕輕蕩漾。一切顯得是那么富有詩意。
師:八月中秋桂子飄香。今晚,我們未能和家人共度這個團圓的日子。但我們將在班級這個大家庭中,度過一個別致而難忘的中秋節。古往今來,月亮使得多少文人墨客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優美的文章。請同學們把前幾日收集的關于月亮、中秋的詩句、文章片段獻出來。
(設計意圖:葉圣陶先生在他的《作文論》中指出:“語言發生的本身,是為著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要鳴發內心的感興,順著這兩個傾向,自然會不容自遏地高興地說。”教室的布置,古典的背景音樂,深情的語言,創設了一個比較富有詩意的,能引人遐思的情境,是為了能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為下面的教學鋪設情感基礎。)
2、學生交流收集的材料
學生將收集的材料進行交流,不但要大聲朗讀,而且要讀得有感情,其他同學注意聽,什么地方給你留下深刻印象,引發了你的共鳴。
(設計意圖: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講:“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批文以入情”,詩句、文章都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學生將材料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進行交流,耳聞目睹心思,能使文字的意境再現眼前,為寫作提供情感上的依據和一些文字材料。)
學生非常興奮,比賽式地展示材料,收集到的材料分三類:
⑴詞語。如“春花秋月”、“清風明月”、“烘云托月”、“眾星拱月”。
⑵詩句。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⑶文章片斷。如“月亮像一個害羞的姑娘,羞羞答答地從云背后伸出半個腦袋,偷偷地向下窺視,一扭身,出現在空中。空中就像掛著一盞明亮的燈,周圍都被鍍上了一層銀白色。”
3、布置觀察任務
4、師生賞月
學生在接觸了文字材料后,非常想去親眼目睹中秋月,領略中秋的意境,這時賞月,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和情趣。來到操場,月亮升上來了,在學生的歡呼聲中,讓他們說說觀察到的景色。陳平說:“看,月亮悄悄地從樓頂上露出光凈潔白的臉,把銀色的光輝撒向大地,真是‘月到中秋分外明’啊!”陳加威說:“月亮真調皮,我走,它也跟著走,你們看,它害羞了,躲到樹枝中間去了。”
學生安靜地諦聽周圍的聲響,他們聽到了風吹過樹木的嗚嗚聲,墻角秋蟲的鳴叫,遠處傳來的淡淡的音樂聲。
學生坐在長廊上品嘗著月餅。師:在這充滿了思念的夜晚,說說你想對在遠方的親人、伙伴說的話。學生楊盈盈說:“爺爺,上個月您的腳摔壞了,不知現在怎么樣了,我在學校里很想您。中秋節的月亮特別圓,特別亮,我多想您早點康復。”徐文緯是班里的小詩人,她說:“中秋的晚上,月光皎潔。我把祝福送給父母,祝他們身體健康;我把祝福送給昔日的伙伴,祝他們時刻快樂;我把祝福送給老師和同學,祝大家萬事如意。”余慧說:“我唱支歌給爸爸媽媽,祝他們中秋快樂。”清脆的歌聲在操場上蕩漾。
(設計意圖:中秋之夜進行賞月活動,能積累學生的生活感受。文發與情,情出于境。只有在某種特定的環境,刺激作者的思維器官,即客體對主體產生或正或負的作用,才能使主體產生情。要使學生的作文寫出真情,面對景、物,還應激發情感。)
5、協商寫作內容和表達方式
(回到教室)師:如果要以今晚的活動來寫作文,可以寫哪些內容呢?學生說,可以寫中秋夜景,獻詩句的活動過程,對親人的祝福,同學們吃月餅的樣子。至于用什么方式表達,學生更是喜形于色,有的說寫記敘文,有的說寫詩歌,擅長于自編自導自演小品的鄭哲一臉得意地說:“我可以編寫一個跟中秋有關的小品,再演出來。”
(設計意圖:《課標》指出:“為學生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主要是考慮到“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是普遍的,絕對的,每個人都有與他人不同的個性特點。所以,要面向全體學生,最好的辦法是因材施教。在教學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柳斌)”作文教學也是如此。讓學生選擇寫作內容和表達方式,有利于開啟他們的心靈,激發寫作興趣,展示個性。)
6、學生寫作
7、講評和修改
8、延伸
師:生活是我們寫作的源泉。我們要學會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寫真實、富有情感的作文。
(二)、設計總意圖
多年來,學生習作基本上是遵循教材內容和課時安排進行的,是按審題、立意、選材、組材、初稿、講評、修改等環節在教師的指導下成文的。學生雖然也在參與,但大部分學生仍處于被動地位,對作文不感興趣。《月到中秋》作文指導課,想在學生自主表達真實生活、真情感上做一些嘗試。
在教學設計上,先安排學生獻關于月亮、中秋的詩句和文章片段的活動,擺脫枯燥的審題慣例。活動的進行并不是讓學生就活動寫活動,局限在一個小圈子里。學生收集的材料可以為賞月、習作提供材料上的準備,積累寫作素材,體驗中國文學的美和深遠的意韻。
努力使學生產生真實的情感。賞月、吃月餅,都是學生喜歡的事情,能激起學生的“內心的感興”,在感興之際,老師順勢引導,提出把所見、所聞、所感即時表達的要求,其“內心的感興”就會形成表白的欲望。
設計中,為學生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學生習作前,老師不圈定習作內容,只是提示學生以今晚的活動可以寫哪些內容。至于表達方式,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采取多樣的體裁,從而打開學生思路,又達到了展示學生個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