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之美教學設計教案
通過《橋之美》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到作者的審美,同時學會欣賞橋的美麗。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橋之美語文教學設計教案七篇,歡迎大家閱讀轉發。
橋之美教學設計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橋梁之美這是著名畫家吳冠中的美學素描。詩意描寫詞語與描寫詞語相互交融,使我們在受到美的影響的同時獲得了一定的審美知識。文章的語言也很個性化。作者以藝術家的標準和眼光,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探討了橋梁在不同環境中的審美效果。同時,它也讓讀者從藝術工作者的獨特視角,看到我們以前覺得完美卻說不出什么好的風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散發出美麗的靈性和頑強的生命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流暢地閱讀課文,并理解作者喜歡橋牌的原因。
2.品味這篇文章優美而有意義的語言。
能力目標
學習作者掌握事物一般特征并加以解釋的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對橋梁美的理解和熏陶,學生可以獲得一些簡單的審美方法,培養自己健康的審美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了解作者認為橋梁的美在哪里。
2.找出文本中的解釋詞,并指出所使用的解釋方法和功能。
突破方法:利用漢語活動讓學生說出心中的“橋梁之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文章中的每一座橋都散發著無窮的魅力。這座橋與周圍的景色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畫面。你最喜歡哪座橋?要求學生小組合作,形成一篇簡短的口頭作文,描述他們心中的“橋梁之美”。
難點
引導學生合理分析本文中的關鍵句子。
突破方法:通過語文活動的設計,培養學生用豐富、生動、生動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當學生交流他們的感受時,老師通過啟發和評論滲透到對一些關鍵詞和句子的欣賞中。
教學方法:
1.指導方法
2.比較閱讀法
3.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入活力
關于盧溝橋、寶帶橋、趙州橋、楓玉橋、南京長江橋、錢塘江橋英國劍橋、清明上江圖中的虹橋、農村小橋、流水中的小橋、,小橋在人們的家里等,同時,它伴隨著一個精彩的介紹:馬致遠的“小橋流水家庭”提醒人們家的溫暖。徐志摩的《告別劍橋橋》讓人感到無限的惆悵和憂傷,在詩人眼中,“橋”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載體。在畫家眼中,橋有著不同的魅力。今天,讓我們跟隨當代畫家吳冠中,感受這座橋的美。
2.獨立閱讀,感受意境
1.聽、讀課文,用心觸摸課文。
讓我們用耳朵聽文字錄音,用心感受美。
(1)字累加。
(2)學生邊聽邊記,交流并反饋他們的聽力和閱讀感受。
教師充分肯定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和感知,總結和改進學生的溝通。
2.加快文字速度,感受橋梁之美。
老師:學生們似乎陶醉于這些美麗的橋梁。這些橋真漂亮。那么,在畫家眼中,這座橋的美在哪里呢?請快速閱讀課文并在課文中找到答案。
3.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發現課文中的“橋梁之美”。
三、合作探索和欣賞美國文學中的美景
1.再讀一遍課文,尋找美麗的風景。
老師:文章中寫了許多橋梁。這些橋是不同環境中的橋。文章中寫了不同環境下的哪些橋梁?請用你喜歡的方式再讀一遍課文并找出答案。
教師展示每座橋的圖片。
2. 中國活動設計:我心目中的橋梁之美。
文章中的每一座橋梁都散發出無限的魅力。它的美在哪里?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形成一篇簡短的.口頭作文。
3.在每個小組的交流過程中,讓學生在正確的時間感性地閱讀課文,并能夠分組閱讀或推薦小組代表閱讀,使學生能夠用自己的情感體驗讀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老師積極評價學生的感受,與學生一起沉浸在這美麗的風景中。
4.在語文活動過程中,應培養學生用豐富、生動、生動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當學生交流他們的感受時,老師通過啟發和評論滲透到對一些關鍵句子和單詞的欣賞中。
5.我們從橋的美中學到了橋的美。這真是令人賞心悅目。同一位作家寫的《中國石拱橋》這篇文章有什么不同?經過比較閱讀,更好地品味文章的語言。
四、拓展、升華美
1.老師給學生講故事。
聽了這個故事后,讓我們談談木匠建造的橋的美麗。(這是一座連接兄弟之心的橋梁。)
2.分析故事主題后,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最后一句話。
3.在實踐中談論這座橋的美麗
你一生中見過這樣美麗的橋嗎?
4.作業設計
找到關于這座橋的故事并寫下來。
黑板設計
(第1段和第3段)定義了“橋梁之美”的含義。
橋梁之美(第4段和第6段)表明,“橋梁之美”強調環境的作用。
(第7段)概述了全文。
橋之美教學設計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獨特的視角感受橋之美。
2、品味本文優美富有意韻的語言。
教學建議:
1、注意本文作者淡化橋的形式美、詩意美而注重從橋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角度欣賞橋之美。把握此點要通過比較,把握此點也就把握了關鍵。這是文章的切入口。
2、發揮想象,讓學生說出心中的美感。從而提高他們的審美水平。
3、帶領學生欣賞文章的語言。
4、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
《中國石拱橋》橋的形式優美體現在哪?--象“虹”著眼于橋的結構美。
馬致遠“小橋流水人家”表現的是詩意美;
那么畫家眼中的橋又別有一番情趣。讓我們一起隨畫家去欣賞橋的美吧。
二.整體感知。深入學習。
1、說說吳冠中眼中的橋之美指的是什么?并比較茅以升的橋之美有何不同?
仔細揣摩1-3節找到關鍵句--橋在不同環境中多樣形式的作用。
茅氏:著眼于橋之形體現的美;
吳氏:著眼于小橋流水人家所具有的塊、線、面構成的畫面產生的美感。強調橋與環境的組合。
再以馬氏的“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意美比較:小橋流水人家形成的溫馨意境與古道西風瘦馬形成對比表達游子羈旅愁腸。
小結:對美的欣賞角度不同收獲也不同。
2、那么吳氏以那些例子來印證自己的對橋的美感呢?
烏鎮葦叢的石橋;
細柳下的石橋;
仿盧溝橋、寶帶橋;
風雨橋;
3、分組重點欣賞體會,然后說一說自己的美的感受。
葦叢之狹窄擁擠、憋悶
石橋的鮮明簡單,使空間顯得開闊疏朗令人神清氣爽。
細柳之弱、輕、動、色,小結橋或主或襯與周圍景和諧一體
石橋之強、重、靜、色,陽剛與陰柔的和諧統一
長橋與廣闊的水面,打破了單調
橋面的建筑給人以安閑、自在感與險峰急流形成對照
4、說說怎樣欣賞一幅畫?怎樣構建一幅畫?
色彩的搭配、畫面的組成、景物的選擇、和諧對立統一關系。試觀察一幅畫評一評。
5、閱讀5、6、7節,進一步以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鄉間小橋說明橋在構成豐富的畫面中的作用。并探討直線橋的問題。
6、美句欣賞。本文不僅見解獨到,語言也富有韻味,找出來品一品。重點品味練習三。(題目見課文)
A發悶、深呼吸、舒暢----人的感受在景物上的反應。
B為何消魂?因為這里有一種對比的美感。
曉風殘月是怎么回事情?言下之意是無須他們的陪襯也充滿美感。
C形:交錯之形
色:顏色陪襯
樂曲:和諧統一的整體。
D橋之美,是通過橋與自然展示出來,展示出和諧的韻律,音樂以聲音展示、橋以形象來展示,只是方式不同,都吸引著畫家的眼睛。
三、比較小品文《橋之美》與一般說明文《中國石拱橋》在語言上的不同。
四、總結。這個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讓我們努力提高欣賞美的能力吧。
橋之美教學設計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詞語。
2、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
3、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理解課文所介紹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藝術欣賞水平。
4、感受體味作者形象生動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1、理解本文的說明順序,探究說明技巧,提高閱讀說明文的能力。
2、揣摩描寫和說明性的文字,體味語言色彩,培養語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橋之美》,讓學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賞,用“美”的心靈去感受,最終成為一個有品位的人。
教學重點
1、理解橋美在何處。
2、揣摩文中富有個性色彩的句子。培養語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難點:
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1、用多媒體展示多幅橋的優美畫面,并配上優美的音樂,創設情景,渲染氣氛。
2、師問:看了圖片后,給人產生一種什么樣的感受呢?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感受?
師引入:馬致遠的“小橋流水人家”讓人聯想到家的溫馨;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使人產生無限的惆悵……在詩人的眼中“橋”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載體;在畫家眼中,橋則別有一番韻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橋之美》,去聽聽畫家吳冠中先生是怎樣告訴大家這個答案的。
3、(幻燈片顯示)課題《橋之美》,(鏈接)“作者簡介”,展示幾幅代表作,介紹吳先生在繪畫界的地位。
二、整體感知
1、教師配樂范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學生齊讀課文,并思考:
(1)畫家眼中的橋有什么獨到的魅力,“橋之美”到底美在哪里?請畫出揭示“橋之美”的文句。
(2)為了說明橋的美,作者主要舉了哪幾個例子?
第四自然段舉了哪幾座橋?這幾座橋在各自什么環境中起了什么作用?
(結合幻燈片和鏈接,師生重點研討這個部分)
討論明確:
橋名環境作用
烏鎮石橋秘密的葦叢透一口舒暢的氣
江南石橋細柳拂絲令畫家銷魂
臥波長虹湖水蒼茫打破單調的滿足
風雨橋飛瀑流泉可以駐足欣賞
第五自然段舉了哪幾座橋?這幾座橋在環境中起什么作用?(同學們課后結合課文研讀分析)
橋名環境作用
《清明上河圖》虹橋往返行人,各樣船只重疊、交錯
莊稼地里的小橋倒影被浮萍雜草刺破給無聲的田野增添熱鬧
高山峽谷間的索橋山巖、樹叢、急流連接了險峻,也孕育了生命
第六自然段還舉了哪幾座橋?這幾座橋也與環境構成了繪畫美么?
討論后明確:
①南京長江大橋
②錢塘江大橋
③成昆路上的橋
舉這幾座橋時從反面說明橋與環境之間的重要關系。
(3)你對此有何感想,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發?
3、賞析橋“美”
(1)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段落,自由朗讀。
(2)用優美的語言與同桌互相描繪一下自己選擇的這一幅畫面。
(3)全班交流。
4、揣摩語言,體味本文語言的個性色彩。
多媒體顯示下列句子
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
時,仿佛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游絲拂著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
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成形與色的樂曲。、
田野無聲,畫家們愛于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仿佛孩子們尋找熱鬧。
三、比較閱讀
本文與《中國石拱橋》相比,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什么區別?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四、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一幅山水畫,要求模仿第四段的寫法把它表述出來。
學生欣賞畫面,并口頭描述。
五、課堂小結:本文的作者雖然是一位畫家,雖然他自己說,“作為一個畫家,寫作并不是為了發表,而是把一些想法或欲望記錄下來”,但我們還是能看出作者行文的條理和邏輯的。(多媒體出示課文結構示意圖)
六、作業:
1、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橋名由來。
2、收集有關橋的故事和傳說。
橋之美教學設計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橋之美》是著名畫家吳冠中的一篇美學小品。文中具有詩意的描寫性文字與帶有說明性的文字相間雜出,讓我們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時,也獲得了一些美學常識。文章的語言也極具個性色彩。作者以畫家的標準和眼光,從獨特的角度發掘了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同時,也讓讀者能夠從美術工作者的獨到視角,用“另一種眼光”去看我們此前雖感覺到美好,而說不出好在何處的景物,這些景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散發著美的靈性與頑強的生命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
2、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能力目標
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總的特征進行說明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橋之美的領悟和熏陶,進而使學生能夠獲得一些簡單的審美方法,培養自己健康的審美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了解從作者看來橋美在何處。
2、找出文中說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運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突破方法:用語文活動讓學生說出心目中的“橋之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文中的每一座橋都散發著無限的魅力。橋與周圍的景物相配合就形成了一幅完美的圖畫,你最喜歡哪座橋呢?請學生進行小組的合作,形成一小段口頭作文,來描述心中的“橋之美”。
難點
引導學生對本文的重點語句進行入情入理的分析。
突破方法:通過語文活動設計,訓練學生用豐富、生動且有鮮活生命力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情感。學生在交流感悟時,教師通過啟發與點評將一些重點詞語和語句的賞析滲透其中。
教學方法:
1、導學法
2、比較閱讀法
3、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播放有關盧溝橋、寶帶橋、趙州橋、風雨橋、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英國的康橋、《清明上河圖》里的虹橋、鄉間的小橋流水人家中的小橋等圖片。同時配以精彩的導語:馬致遠的“小橋流水人家”讓人聯想到家的溫馨,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使人產生無限的惆悵……在詩人眼中“橋”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載體;在畫家眼中,橋則別有另一番韻味。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當代畫家吳冠中去感受“橋之美”。
二、自主閱讀,感悟意境
1、聽讀課文,用心靈觸摸文本。
讓我們在優美的音樂聲中,用耳朵聽課文錄音,用心靈去感受美景。
(1)字詞積累。
(2)學生邊聽邊做標記,并交流反饋聽讀感受。
教師充分肯定學生的個性化理解感悟,并對學生的交流作總結概括和提升。
2、速度課文,感悟橋之美。
教師:看來同學們都陶醉在一座座美麗的橋中,橋的確很美,那么在畫家眼里,橋美在何處呢?請同學們速讀課文,在文中找到答案。
3、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在文中找出“橋之美”。
三、合作探究,賞析美文美景
1.再讀課文,尋找美景。
教師:文章寫了許多橋,這些橋是在不同環境中的橋,那么文中寫了哪些不同環境中的哪些不同形式的橋呢?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次朗讀課文,找出答案。
教師展示每座橋的圖片。
2、語文活動設計:心目中的“橋之美”。
文中的每一座橋都散發著無限的魅力。它美在何處呢?請學生用“橋之美,美在____”的句式,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形成一小段口頭小作文。
3、在各組交流過程中,適時的讓學生動情的朗讀課文,可以小組齊讀或小組推薦代表朗讀,這樣學生可以用自己的情感體驗把對文本的理解讀出來。
教師對學生的感受作出肯定評價,與學生一起沉浸在這美景之中。
4、在語文活動過程中,要訓練學生用豐富、生動且有鮮活生命力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情感。學生在交流感悟時教師通過啟發與點評將一些重點語句和詞語的賞析滲透其中。
5、我們從《橋之美》中,體會到了橋的美感,真是賞心悅目。同是寫橋的文章《中國石拱橋》與之有什么不同之處呢?通過比較閱讀,更好的品味文章的語言。
四、拓展延伸,升華美感
1、教師向學生講述一個故事。
聽完故事讓學生來談談木匠造的這座橋美在何處。(它是一座溝通兄弟心靈的橋。)
2、通過分析故事的主題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最后一句。
五、聯系實際,暢談“橋之美”
你的生活中有沒有見過這樣美麗的橋呢?
六、作業設計
找一找與橋有關的故事,并寫下來。
板書設計
(第1—3段)明確“橋之美”的含義。
橋之美(第4—6段)舉例說明“橋之美”強調環境的作用。
(第7段)總結全文。
橋之美教學設計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2、通過對橋之美的領悟和熏陶,進而使學生能夠獲得一些簡單的審美方法,并培養自己健康的審美意識。
教學重難點:
揣摩文中富有個性色彩的句子,培養語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方法:
朗讀法,以讀帶講。
美景欣賞法。
觀察法。通過圖片的差異,培養學生獨立的思維。
比較閱讀法。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賞聽——自讀——賞析——總結
一、導入:
我們穿衣服,本質是為了溫暖,而在保暖的基礎上,而注重美觀。橋也是一樣,本質是為了不趟水過河,為了方便,而在方便之余,卻講究橋的美觀。那么橋有多美呢?讓我們一同走進畫家吳冠中筆下的《橋之美》。
二、看視頻,聽配樂朗讀
三、自讀
四、羅列四種賞析法:
1、簡筆畫賞析:上這樣的課文,要求教師本身要有一定的繪畫基礎,充分展示簡筆畫的長處,聊聊幾筆,把橋畫出來,再讓學生閱讀相關段落,達到欣賞上的眼看心領的統一。
2、圖片賞析:如果沒有簡筆畫的功夫,可以借助網絡上的相關橋的圖片,通過圖片的充分展示,閱讀相關段落,達到文字與景像的統一。
3、自我賞析:假若再找不到圖片,則讓學生自閱課文,找到自己在吳冠中的筆下,找出自己喜歡的橋的文字,點出為什么?相互交流,達到欣賞目的。
4、重寫賞析:讓學生聽讀和自閱課文后,老師展示全文,把課文中描寫好的句子取消,讓學生關書填空,然后,再翻來看,與課文比較,找到差距。最后,安排一兩句仿寫,達到“賞”與“寫”的結合,接近于寫作訓練。
橋之美教學設計教案篇6
【教材分析】
《橋之美》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與一般規范的說明文不同,在列舉一些具體的事例時,作者并不是用科學平實的語言向讀者解說,而是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文章以畫家的標準和眼光,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掌握本文生字詞語,了解文章內容。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說明中融合描寫以使文章生動的表達方式,體會本文語言古樸典雅、優美生動的特點。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積累有關橋的常識,審美的一般常識,提高藝術欣賞水平。
【教學重難點】
學習說明中融合描寫以使文章生動的表達方式。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有感情的朗讀。搜集信息,篩選資料,積累。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搜集各種橋的圖片及資料。
2.教師準備:錄音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1.導語:
鋼琴曲《秋日私語》為背景音樂。
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領略了我國石拱橋形式優美、結構堅固的特點,那么橋的美都在哪里呢?這節課,我們來學習著名畫家吳冠中的《橋之美》。
2.作者介紹:吳冠中,中國現代畫家。
3.出示目標。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播放課文錄音,讓學生在聽讀的基礎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內容及思路。教師提出以下問題:
1、作者看來,橋的美在何處?你對此有何感想,從中受到怎樣的啟發?
提示:作者并不著眼于從橋自身的結構來欣賞橋之美,更著迷于橋在不同環境中所起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啟發是讓學生生發開去,談自己的看法。
2、學生拿出準備的橋的照片,說一說自己所看到的橋美在哪里。
從你自身感覺到的角度,自由的表達。
三、精讀課文,研讀賞析
(一)教師指導學生朗讀重點段落——第四段,采用小組齊讀、男女分讀等形式,討論回答以下問題:
1、本段為了說橋的構圖之美,分別列舉了哪些類型的橋梁?(鳥鎮的石橋、江南鄉間的石橋、橫跨湖面的長橋、多孔橋、風雨橋。)
2、本段運用了那些說明方法?(列數字、舉例子、摹狀貌。)
3、本段文字說明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各種形式的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形式和作用。)
(二)本文用了大量的描寫以使文章生動,試分析下列描寫的好處:
1、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仿佛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只舒暢的氣。(其實,葦從不會“發悶”,也不會“深呼吸”,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這表現了作者與周遭環境已融為一體。)
2、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游絲拂著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楊柳浮橋是江南常見的景色,作者將時間限定為楊柳剛剛反綠發芽的早春天氣,將橋限定為石橋,兩中景物之間的反差與對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是強調細柳與石橋構成的美景本身已夠動人,不再需要別的東西來烘托了。)
3、無論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出形與色的樂曲。(這句話的意思是,橋橫跨在水面上,與橋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錯,同時,橋的顏色與流水的顏色也相互映襯。橋與流水如一支樂曲一樣是一個整體。)
4、田野無聲,畫家們愛于無聲處聽橋之歌聲,他們尋橋,仿佛孩子們尋找熱鬧。(橋的美就是對橋的存在的一種大聲宣告,橋的美也像樂曲一樣有著和諧的旋律,這吸引著畫家追尋著橋的身影。)
學生分組討論,分析,互相交流。選出代表,交流發言,教師適當點撥。
四、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1、探究《中國石拱橋》和《橋之美》的在內容和語言上的區別(課件顯示相關表格)
2、本文與其它說明文的不同之處
五、拓展延伸
仿照本文的寫法,介紹自己家鄉的一處景致。本文以畫家的眼光,以優美的筆調寫出了橋的美,又在作者的筆下知道了橋的知識。請同學從具體的角度談一下你學了本課的收獲。學生五至六人發言交流。教師肯定學生的表現。
六、課堂總結
1.學生談收獲
2.教師結束語。同學們,今天我們在畫家吳冠中的帶領下,一起領略了橋的風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的事物,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睛。讓我們練就一雙慧眼,去發現、欣賞這大千世界吧!
七、布置作業
請給將要修建的`橋設計一個方案,說明一下你的設計思路。
橋之美教學設計教案篇7
一、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
2、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3、學習從某一角度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1、播放《江雪》的FLASH,請同學們欣賞,簡介《江雪》的有關知識。
2、同學們,你們覺得這樣的意境美不美?(美)它美在哪里呢?
3、對了,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什么都沒有。(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樣的畫面肯定是單調的,沒有生機的。在這樣一片白的背景上,出現了一個戴著斗笠、披著蓑衣的老翁在那兒釣魚,整個畫面都因為他而生機盎然了。這樣絕美的意境造就了這首千古名句。今天,我們將以這種美學的眼光來審視橋,看看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橋美在哪里。
(二)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思考:“我之愛橋,并非著重于將橋作為大件的工藝品來欣賞”,作者欣賞的到底是什么?
提示:從作者的身份來看。作者簡介,出示幾幅作者的美術作品,請同學欣賞。
明確:作者欣賞的是一種形式作用,是從作為一個畫家的獨特的審美角度、從構圖的角度來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的美學效果。
2、齊讀第二段,體會其中的美學原理。
3、由以上的美學原理欣賞下面兩幅畫。(課件)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塊、線、面——大氣沉穩。
下降、上升——動靜交錯、和諧。
(三)語段研讀。
1、課文為了說明橋之美,作者舉了哪些例子來表現?
2、石橋與密密的葦叢相配合給人帶來的特別感受。——舒暢
3、石橋與細柳合作創造的動人景致——銷魂四段(。課件)
4、長橋給人帶來的富有生命力的美感——滿足
5、風雨橋給人帶來安閑、自在的感覺——欣賞
6、《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
7、莊稼地里的小橋——柳暗花明五段(課件)
8、高山峽谷中的索橋——無限風光在險峰。
9、小結:這些橋之所以能給人以美感,是因為它們能與周圍的環境和諧統一,充分發揮橋的那種聯系形象的重疊與交錯的作用。
10、我們再來看以下兩座橋(出示南京長江大橋和錢塘江大橋的圖片)作者對這兩座橋的態度如何?為什么?
南京長江大橋
錢塘江大橋六段
明確:從審美的角度來看,作者對這兩座橋是不欣賞的。他認為這兩座橋與周圍景物配合得不和諧,所以產生不了美感。“美與險不是一回事”。
這九幅畫里你最喜歡哪一幅?為什么?試從美學的角度分析。
(四)比較閱讀。
與《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比較,直觀的看,你覺得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明確:語言——文藝性強。復習說明文的分類。
事物性說明文按寫作對象分類。
事理性說明文、一般性說明文(如《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按寫法分。
文藝性說明文,又稱科學小品文(如《橋之美》)。
(五)體會文中的美句(讀一讀,議一議,說一說)
(六)總結課文。
橋之美,概括的說是橋在不同的環境中,起著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橋只有與周圍景致成為和諧的整體,才能共同構成美麗的畫面,起到聯系形象的重疊與交錯的美學作用。
(七)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