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愛糧食教育教案
對學生進行珍愛糧食的教育,讓他們明白珍愛糧食的重要性,懂得珍愛糧食從我做起,從日常生活做起,要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珍愛糧食教育教案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珍愛糧食教育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圖片和教師的講解理解古詩《憫農》的含義,初步學習古詩。
2.在欣賞、朗誦故事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古體詩與兒歌的區別。
3.知道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愛惜糧食。
活動準備:
自制古詩圖片1幅。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圖片,初步了解古詩內容。
教師:圖畫上畫了什么?
教師:畫面上畫的是誰?他在干什么?人們是怎樣干活的?天氣怎么樣?人們在干活的時候感到怎么樣?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畫面的背景、人物的動作、表情等,并用較完整的語句表達自己對圖片內容的理解。)
2.在理解圖片的基礎上,引導幼兒欣賞、學習古詩。
——教師以講故事的形式講述圖片的內容。
——幼兒傾聽教師朗誦古詩兩遍,初步理解古詩的內容,感受其意境。
3.引導幼兒圍繞古詩內容進行集體討論,進一步理解古詩。
教師:古詩的名字叫什么?(引導幼兒了解古詩的名字。)
教師:你聽到古詩里說了什么?這句古詩說的是什么意思呢?(鼓勵幼兒用古詩的句子回答問題,初步感知古詩中的語句。鼓勵幼兒將古詩句子和教師講述的故事內容向匹配,理解古詩每一句詩的大概含義。)
4.幼兒學習跟著教師完整地朗誦古詩2~3遍。
5.教師提問:你對哪一句聽不太懂?教師:農民伯伯種糧食可真辛苦啊!我們應該怎樣愛惜糧食呢?
6.幼兒個別優美的朗誦古詩
珍愛糧食教育教案篇2
一、活動目標
通過這次活動,讓同學們認識到勤儉節約、愛惜糧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也讓同學們在活動當中樹立起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意識,并貫徹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二、活動目的
讓大家懂得糧食的重要性和勞動人民的艱辛,形成節約糧食的好習慣。
三、活動主題
愛惜糧食,節約糧食
四、活動時間
___4年10月17日(周_)
五、活動主持
韓威 李珂涵
六、活動議程
1. 認一認,請4位同學認一認圖片中的糧食作物(玉米、水稻、麥子、土豆),并作簡單介紹。
2.講一講,請3位同學分別講講“糧食日的由來”、“糧食的作用”以及“名人愛惜糧食的故事”。
3.答一答,請10位同學答一答有關世界糧食日的相關知識,答對的同學可獲得小獎品。
4.想一想,為世界糧食日擬定幾個宣傳標語,突出“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主題,并請6位同學讀一讀自己擬好的標語,同學之間可以相互點評交流。
5.誦一誦,由主持人帶頭,全班集體朗誦《珍惜糧食》的詩歌。
6.最后由陳老師總結。
珍愛糧食教育教案篇3
一、活動設計背景。
在幼兒用餐時發現幼兒不珍惜糧食,因此設計本課。
二、活動目標。
1、教育幼兒應從小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2、培養幼兒辨別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
3、教育幼兒學會尊重他人。
4、了解吃飯對身體健康的影響,能按時吃飯,不挑食。
5、知道人體需要各種不同的營養。
三、教學重點、難點。
對古詩《鋤禾》的意思的理解。能夠背誦古詩。
四、活動準備。
配套的教學用書,圖片。
五、活動過程。
1、教師談話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米飯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資,所以我們一定要愛惜糧食。
2、教師引導幼兒翻開幼兒用書第7頁,仔細觀察。
師:快看,圖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們誰做的對?誰做的不對?為什么?
3、教師鼓勵幼兒回答問題。
4、教育總結幼兒回答,教育幼兒吃飯時應坐端正,不撒飯。
5、教師朗讀古詩《鋤禾》,幼兒跟讀。
師:每一粒糧食都是農民伯伯們用辛勤的汗水澆灌出來的,我們一定要愛惜糧食。
6、讓幼兒談談自己在今后吃飯時應該怎樣做。
7、活動結束。教師再次強調要珍惜糧食。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在講解時不夠生動,如果拿自己班孩子在吃飯時的表現舉例來說明怎樣吃飯才是正確的課會更生動,更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在課程要結束時讓幼兒談談自己在今后吃飯時應該怎樣做,對幼兒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頭,全班集體朗誦《珍惜糧食》的詩歌。
6.最后由陳老師總結。
珍愛糧食教育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人類為什么要吃飯,知道吃飽飯的重要性。
2、讓幼兒了解農民生產糧食的不容易,知道不愛惜糧食是可恥的行為。
3、讓幼兒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識。
5、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讓幼兒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
2、難點:幼兒了解農民生產糧食的不容易,知道不愛惜糧食是可恥的。
活動準備
農民在不同氣候條件下勞動的圖片,孩子們在不同情形下浪費糧食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在教師提問的基礎上,了解我們為什么要吃飯。
1:我們平時都要吃飯,點心,水果,那我們不吃會怎么樣呢?
2:幼兒自由討論
3:教師小結,讓幼兒知道為什么要吃飯,如果不吃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
二、教師提問,你們在園里吃午飯時是怎樣表現的呢?
1、幼兒回憶吃飯的情景
2、教師點評在吃飯時孩子們有那些不良行為,讓孩子們明白浪費糧食是可恥的。
三、教師出示農民不同時節在田里耕作的圖片和孩子們在不同情形下浪費糧食的圖片。
1、幼兒觀察圖片后討論農民生產糧食的不容易和自己來浪費糧食的壞習慣。
2、教師總結;讓幼兒明白粒粒皆幸苦,從而教育孩子要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
四、教幼兒背誦古詩《鋤禾》,升華愛護糧食的情感。
教學反思
在本次教學活動中,我利用不同的圖片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引導他們主動參與討論,在討論中逐漸明白吃飯的重要性,知道農民生產糧食的不容易,明白要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但是在教學活動進行中,孩子們在理解浪費糧食是一種可恥行為有點難,在以后的日常教學中,我要隨時滲透愛惜糧食的觀念,在有條件的時候帶孩子們到鄉下走走,讓孩子們親身經歷勞動的艱辛,從而使孩子們的認識更加深刻。
珍愛糧食教育教案篇5
活動目的
1、了解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主要是讓大家知道糧食是來之不易的,使全體同學都愛惜糧食、節約糧食。
活動形式
小品、相聲、學生代表自由發言、宣誓儀式。
活動準備
1、排練小品《飯堂》。
2、編唱《珍惜糧食歌》。
活動過程
一、激情導入
1、老師:同學們,在我們的校園里,在我們的身邊滋生出一種不良現象,你是否注意過,請看圖片(課件演示),學生觀察。
2、師小結:這種浪費現象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同學們的身上,甚至整個社會浪費糧食的現象都很嚴重。看到這一盒盒被遺棄的盤中餐,你們想說些什么?板書:“節糧愛糧”主題班會。
二、感悟糧食的來之不易
1、看到了農民伯伯辛勤勞作你們想說些什么呢?
2、背誦《憫農》
教師小結:看來同學們真的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含義了。為了宣傳愛惜糧食,提高人們的節糧意識,聯合國把10月16日定為“世界糧食日”,可見全世界人民都已投入到惜糧節糧的活動之中,讓我們把勤儉節約時刻銘記在心吧!
三、表演小品《飯堂》
臺上出現若干同學,分別為A、B、C、D??圍在賣飯窗口。A懷中抱五個饅頭,被B無意中碰掉了一個,旁者想拾,A用腳一踢,雪白的饅頭如皮球一般在地上滾動起來。C買了一碗菜,端著看了看說:“我不愛吃豆腐、粉條。”說著把滿碗菜潑了個精光。
四、節約糧食的好方法
1、吃飯前自己能吃多少飯就盛多少飯,如果覺得一碗飯吃不了,就先撥出去一部分。
2、吃飯時不挑食,把自己盛的飯吃完,不要剩飯,不要把飯粒掉到桌子上。
3、在外面吃飯時,如果吃不了應該把飯帶回家去,保存好可以下頓接著吃。
4、如果看到有的同學把吃不了的飯菜倒掉時,我們要及時地進行制止和勸阻。
五、欣賞相聲《吃飯問題》
同學:咳嗽
A:你怎么了,是不是感冒了?
B:不是,都是那飯,我媽一日三餐,餐餐要我吃四碗飯,兩碗肉湯,再說我飯量小,每天飯后,我肚子撐得鼓鼓的,喉嚨也燙得干啞了,所以,我每天背著我媽偷偷的吃一半,倒一半。
A:你把飯倒掉了,每天吃得少,難怪你長不高。同學
B:我矮,怎么了,喜劇演員潘長江說過:“濃縮是精華。”所以我很樂觀,我不為此自卑。
A:有點道理。
B:過來,我告訴你一個秘密,我家每天實行“三光政策”。
A:哪三光?不會是燒光,殺光,搶光吧?
B:你把我當成小日本呀,我告訴你我家所謂的三光是飯光、菜光、湯也光。
A:你家飯量這么大呀,這么能吃。
B:我再告訴你一個秘密,其實都是我倒光的。
A:你把飯倒了,你爸媽沒吃飽怎么辦呢?
B:管他呢,又不是我沒吃飽。
A:反正你倒飯,浪費糧食是事實,每天吃這么少,這才是你長不高的原因,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B:還引起古詩來了,飯是我家的,愛倒不倒,你管不著。
討論:他們在生活中有沒有不節約的地方?(學生代表發言)
六、共同宣誓
1、珍惜糧食,適量定餐,避免剩餐,減少浪費。
2、不攀比,以節約為榮,浪費為恥。
3、吃多少買多少,節約每一粒米、節約每一勺菜。
4、不偏食,不挑食。看到浪費,勇敢制止。
七、班主任總結
節約,是一種美德;節約,是一種創造;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今天,讓我們繼承這一優良的傳統,節約糧食,從我做起。
珍愛糧食教育教案篇6
一、班課課題:
珍惜糧食,吃好盤中餐
二、本課目的:
通過召開這一次主題班會,從小養成愛惜糧食的習慣,讓同學反思自己對待糧食的態度,從而懂得日常飲食的一些良好習慣,能做到愛惜勞動果實;讓同學們養成物盡其用,不浪費,勤儉節約的好品質。
三、本課形式:
表演、小品、背誦等
四、過程設計
(一)主持人宣布班會開始導出班會主題
古人云:身披一縷,當思織女之勞;日食這餐,每念農夫之苦。如果沒有糧食,人類將無法生存。如果沒有糧食,中國何談發展。
(二)讓本放小記者對本班同學以珍惜糧食為中心進行采訪,并將采訪答案與同學交流。
(三)請同學們觀看《小品喜怒哀樂羊肉串》,以此告戒同學們珍惜糧食的重要性。
食品問題早已不是個新話題了,“節約糧食”更是我們從小便熟知的字眼。不管是從何麗珠和朱佳穎演出的小品還是李奕煒等同學演出的小品,我們不難得知隱藏其中的道理。
(四)以令人震驚的數據來告訴同學節約糧食的重要性,培養同學們勤儉節約的好品質,好品質。最后,宣布班會結束。
我們不妨算這樣一筆帳:倘若一個人每天節約一米粒米,那么十億人可節約多少?五千多公斤!一年可以節約將近兩千萬斤,折合人民幣兩千萬元。這筆錢若按每所“希望小學”五十萬元算,則可蓋40所“希望小學”。按每人學雜費三百元計,則可使七萬多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難道你不為這筆數目所震驚嗎?你的心不為之一顫嗎?
(五)教師小結
節約糧食,不僅僅是一種口號,不僅僅是因為我們和所有人的號召與呼吁,我們希望它是一種情結,熔鑄在你與我的心中,從而自覺的作到節約糧食,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現在做起!
珍愛糧食教育教案篇7
老師:小朋友們,在我們的校園里,在我們的身邊滋生出一種不良現象,你是否注意過,請看圖片:
(課件演示)
老師:這種浪費現象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同學們的身上,甚至整個社會浪費糧食的現象都很嚴重。看到這一盒盒被遺棄的盤中餐,你們想說些什么?
學生1:同學們這樣浪費糧食太可惜了。
學生2:這種現象不應該發生在我們身邊。
學生3:把糧食這樣隨隨便便就扔掉,太浪費了。
老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如果我們每天浪費一粒米,一年的經濟損失將達到上百萬,如果我們每人每天節約一粒米,全國13億人口將節約糧食64800公斤,可救災民64800人,可供180個農民一年的口糧,多么驚人的數目啊!今天我們開展以“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為主題的班會活動,主要是讓大家知道糧食是來之不易的。通過這次活動希望全體同學都能來愛惜糧食、節約糧食。
師;同學們我前段時間看到這樣一些圖片,我感觸很深。我想讓你們也來看一看。
播放配音課件:課件內容(非洲地區有三分之一的兒童長期處于營養不良的狀態。全世界每年有600萬學齡兒童因饑餓而死亡,目前全球約30個國家陷于糧食危機。在我國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糧食要依靠進口,我國還需要十年時間才能解決少數貧困地區人口溫飽問題。)
師:看過圖片,你們有什么想法?我們應該怎樣做?(學生交流)
出示課件:愛惜糧食、節約糧食。
師: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雖然我們現在生活好了,但仍然不能丟掉這種美德。我們是幸福的一代,沒有經歷過那饑腸轆轆的年代,也沒有真切的體味過從播種到收獲的艱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農民伯伯是怎樣在田里勞作的吧。
播放課件:課件內容(農民伯伯春播、選種、浸種、耙地、保水、施肥、除草……烈日炎炎,汗水浸濕了衣背,太陽曬黑了皮膚,他們全然不顧,依然勞作不已。)
主持人:看到了農民伯伯辛勤勞作你們想說些什么呢?
學生1:我想到了一首古詩《憫農》,我想和大家一起背一背。
學生齊背:《憫農》
老師:看來同學們真的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含義了。為了宣傳愛惜糧食,提高人們的節糧意識,聯合國把10月16日定為“世界糧食日”,可見全世界人民都已投入到惜糧節糧的活動之中,讓我們把勤儉節約時刻銘記在心吧!
師:浪費一粒米,扔掉一個饅頭,實際上就是丟棄了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在歷史上有很多德高望眾的人,時刻用自己的言行告誡我們要愛惜糧食。根據活動主題,同學們在課下認真查找了資料,現在就請查到資料的同學來讀一讀,讓我們一起在聆聽中互勉互勵。
師:聽了同學們講了先輩們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故事、名言,那么我們同學在實際生活中遇到下面的情況你該怎么辦呢?同學們可以任選一題,進行分組討論。
(課件出示)
(1、晚上家里吃飯時,媽媽給你盛了滿滿的一碗飯,你吃不了該怎么辦?
2、媽媽今天中午給你帶的飯菜你不愛吃,應該怎么辦?
3、當你發現有的同學把吃不了的飯菜正要倒掉時,你該怎么辦?)
老師:根據大家的討論匯報,我們總結出了許多節約糧食的好方法,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節約糧食的好方法:
1、吃飯前自己能吃多少飯就盛多少飯,如果覺得一碗飯吃不了,就先撥出去一部分。
2、吃飯時不挑食,把自己盛的飯吃完,不要剩飯,不要把飯粒掉到桌子上。
3、在外面吃飯時,如果吃不了應該把飯帶回家去,保存好可以下頓接著吃。
4、如果看到有的同學把吃不了的飯菜倒掉時,我們要及時地進行制止和勸阻。
老師:同學們已經學會了在生活中怎樣節約糧食。現在社會上正在廣泛宣傳和學習“八榮八恥”,我們電工小學的“八榮八恥”中就有“一節約糧食為榮浪費糧食為恥”這一條,相信此時同學們對這一條有了更深切的體會,讓我們繼續學習“八榮八恥”,使節約之風深入人心。
老師:看了同學們的表演,老師很高興,老師送給同學們一首兒歌《愛惜糧食》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兒歌吧。
出示課件:
愛惜糧食
小朋友,告訴你,我的名字叫糧食。
一日三餐我為主,食用可以長身體。
農民種田真辛苦,風吹日曬忙四季。
一粒糧食一滴汗,糧食掉了真可惜。
中國人口十多億,糧食實在不富裕。
不要小看一粒米,積少成多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