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東南飛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孔雀東南飛語文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孔雀東南飛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習積累文言基礎知識:實詞、多義詞、偏義復詞、古今異義詞等,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劉蘭芝人物形象。
3、掌握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手法
4、了解四言詩與五言詩的不同。
5、了解樂府詩歌的常用表現手法賦、比、興。
過程與方法
1、提高分析問題、表達觀點的能力。
2、增強合作意識。
3、提高質疑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封建家長制對青年男女的摧殘,尊重婚姻自由。
教學重點:了解劉蘭芝人物形象,掌握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手法
教學難點:
1、掌握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手法。
2、了解四言詩與五言詩的不同。
教學時數:兩課時
課前預習(這部分在學案中得到體現,學生在課前完成。)
學生初步讀懂文章,理清脈絡,掌握故事情節,并且完成以下目標:
一、讀準字音,掃除詩文中的文字障礙。
二、釋詞。學生在閱讀本詩時,對以下三類詞理解容易產生歧義。請學生歸納總結本文的文言常識知識點。
(1)古今異義。
(2)一詞多義。
(3)偏義復詞。
三、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線索、脈絡。
四、理解全詩的故事情節,進而掌握全詩結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活動內容:劉蘭芝形象與思想情感的研究
導入:在中國文學的發展史上,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詩經·氓》中的女子勤勞善良而被棄,但果斷、清醒;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衛國,英勇無畏;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那份執著令人敬佩。《孔雀東南飛》也成功塑造了一個女性,她就是劉蘭芝,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劉蘭芝,看看蘭芝又是一個怎樣的女子呢。
一、學生概括故事梗概。
在我們開始進入這篇文章的學習之前,同學們已完成了正音明義、疏通詩文的工作,現在呢,我一同來看一下文章的結構。讓學生快速將課文自讀一遍,了解課文的整體脈絡。教師明確:課文分為五個部分(幻燈片展示):
故事開端(1—6段)自請遣歸
故事發展(7—12段)蘭芝辭別
繼續發展(13—22段)被迫應婚
故事高潮(23—32段)雙雙殉情
故事結局(33段)化鳥雙飛
(標題能概括內容即可,不求一律)
此部分讓學生通過預習完成,目的在于讓學生對文章的整體結構有所把握,便于對劉蘭芝人物形象進行分析。
二、引導學生進入劉蘭芝人物形象的研究。
在剛才同學的敘述當中,我反復聽到了一個人的名字“劉蘭芝”,這首詩之所以叫《孔雀東南飛》,是因為古人常常從首句中提取某個詞語或者把首句作為標題,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貿絲”的《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蒹葭》。但事實上這首詩還有另外一個名稱叫做《古詩為為焦仲卿妻作》(請看課下注釋)。請問同學們,為什么要為焦仲卿的妻子作詩呢?(是贊美,是妒忌,還是鼓勵)與學生交流討論,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對文章的性質有一個思考。
問題1:這是一個怎樣的“焦仲卿妻”呢?運用什么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合作探究)
蘭芝形象:正面蘭芝請歸——賢能知禮、勤勞多才、剛強、反抗
辭別:①嚴妝——倔強、好強、冷靜、反抗
②外貌——美麗
③別婆婆——有禮有節
④別小姑——善良
推婚、殉情——有情有義、反抗
側面眾權貴求婚——品貌出眾
婚事盛況——不慕富貴,不移情志
三、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思想情感的研究。
問題2:蘭芝不幸被譴,只因遇見惡婆婆嗎?
《禮記》:“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
教師小結:由此看來,詩中的“焦母”,是一個封建家長的代表,那是一個時代的命運,而不是個人的悲劇,她只是時代的一個縮影。所以,文章最后,作者寫:“多謝后世人,戒之甚勿忘”,“謝”是警示后人的意思,而“后世人”指的是“封建家長”。
不幸的社會根源:封建家長制、封建禮教壓迫(板書)
小結:魯迅先生說過,整個封建社會的歷史就是一部吃人的歷史,隨便翻開一頁都是血淋淋的。《孔雀東南飛》的重大思想價值就在于,通過焦、劉二人的悲劇深刻揭露封建禮教和封建家長制的吃人本質,熱情歌頌青年男女忠于愛情、反抗壓迫的叛逆精神,寄托人民群眾對愛情和婚姻自由的熱切向往。
四、本節課總結
這節課我一同走進了劉蘭芝,發現她性格中最閃耀的特質就是對愛情的忠貞,最本質的特征是堅決的反抗,面對封建家長制的專橫兇殘,她無所畏懼,敢于斗爭,最終用生命對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進行了徹底的控訴和反抗。作者之所以為劉蘭芝作詩,目的就在于歌頌她對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這種反抗精神。
五、朗讀體味
在梁祝《化蝶》的小提琴協奏曲的音樂背景下,小聲齊讀蘭芝辭歸、舉身赴死、化鳥雙飛這幾個段落,深入體會蘭芝形象與作品內涵,在高漲的情緒中結束本節課。
六、作業:用細節描寫手法補寫一段焦劉雙雙殉情之后描寫焦母的文字。字數300字左右。
七、板書設計
孔雀東南飛
劉蘭芝:美麗、善良、勤勞、有禮有節、好強,正面描寫
重感情、極具反抗精神側面描寫
↓
社會根源:封建家長制
第二課時
活動內容:研究本詩的藝術價值
導入:《孔雀東南飛》是漢樂府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東南飛》與北朝的《木蘭辭》及唐代韋莊的《秦婦吟》并稱為“樂府三絕”,并且前兩者又被稱為“樂府雙璧”,可以說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那么這首詩究竟有怎樣的藝術魅力呢?
一、詩歌形式的探究——五言詩
請學生朗讀第一、二自然段。
教師:好,同學們,這首詩歌是五言詩,而前面我們學習的詩經大多都是四言詩。五言詩跟四言詩僅僅一字之差,但我們想過這個問題嗎,五言詩增加的這一個字,到底有什么好處,有什么意義呢?我們先來比較一下。
探究問題1:五言詩比四言詩多一個字有何意義?
這是我們今天的第一個研究課題,讓學生朗讀一遍第一、二段的四字改寫版,感悟四言詩與五言詩的差異。
改寫版:孔雀南飛五里徘徊
十三織素十四裁衣
十五彈琴十六誦書
十七為妻心中苦悲
君為府吏守節不移
妾留空房相見日稀
雞鳴機織夜夜不息
學生討論交流,四言詩和五言詩在表意作用和韻律感節奏上的差異。
最后老師歸納結論:
1、五言詩比四言詩信息的承載量更大,傳達的信息更多,表現力更強。
2、從節奏感來說,四言詩大多為二二式,節奏單調;五言詩有二二一或二一二等幾種節奏,變化豐富。
小結:雖然五言詩只是增加了一個字,但是卻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邁出了一大步,為唐代五言律詩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二、詩歌風格的探究——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
1。、《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傳統的源頭,《離騷》是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歌杰作,那么《孔雀東南飛》屬于哪一種?
明確:本詩以鴛鴦雙飛作結,充滿了浪漫色彩,而中間敘述焦劉悲劇采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全文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可以說是一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結合的杰作。
學生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2、探究問題2:本詩這一化鳥雙飛的浪漫結尾有何作用?
明確:在焦劉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葉葉覆蓋交通,是為連理枝;合葬化鳥,生不能相守,死也要比翼雙飛。這正象征了“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愛情的不朽,寄托著人民群眾追求愛情自由和幸福的美好愿望,同時也是對封建專制的抗議和嘲弄,與全詩歌頌忠貞愛情,反對封建專制的思想是一致的。
3、中國有不少敘事性文學作品采用了類似的結尾,你能再舉幾個例子嗎?
學生應該能舉出一些例子:
梁山泊、祝英臺化蝶雙飛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
竇娥發下三樁誓愿為自己洗雪冤情
杜麗娘死后還魂與心上人喜結連理
……
小結:在封建勢力極端強大的社會背景下,人民群眾的許多理想、要求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于是許多作家便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來寄托自己和人民群眾的美好愿望。
三、詩歌手法的探究——賦、比、興
由于賦、比、興在前面詩經的教學中已經學習過,所以讓學生直接找出這首詩中的運用這三種手法的詩句,讓同學賞析手法的作用是本環節的重點。
問題:賦、比、興的手法在《詩經》大量運用,本詩是否運用了這些手法?分析其作用。
1、“賦”
⑴第二段從13歲說到17歲,一一道來,是否繁瑣?(引導學生了解“賦”的特點及作用)
明確:不繁瑣。這樣寫意在強調劉蘭芝從小聰明能干、多才多藝、知書識禮,為下文劉蘭芝被逐作鋪墊,以激起讀者同情。
⑵第9段,寫蘭芝臨別“嚴妝”,從頭到腳,由腰至耳、指、口、步,一連串鋪陳排比,既突出了她的美貌,又表現了她離開焦家前的沉著冷靜、鎮定自若的性格。
⑶第21段,鋪敘太守家迎娶劉蘭芝的熱鬧隆重的場面,從側面襯托了劉蘭芝的身價,說明她確實是個“精妙世無雙”的女子,反襯了焦母的獨斷無知,讓讀者為劉蘭芝鳴不平。
2、“比”
明確:“指若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突出了劉蘭芝“精妙世無雙”的美貌。
“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突出他們對愛情的忠貞不渝。
3、“興”
開頭兩句游離情節之外,是否可以刪去?為什么?(引導學生了解“興“這一表現手法極其作用)
明確:不能刪。這是民歌常用的一種起興手法,它借孔雀失偶徘徊,為劉焦二人的愛情營造一種徘徊顧戀的感情氛圍,奠定了全詩哀怨悱惻的感情基調,同時又有提攝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小結:本詩繼承了《詩經》的優秀表現手法賦、比、興,這些手法對推動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四、本節課小結
通過這兩節課的學習,我們體會到了《孔雀東南飛》的魅力,這就是經典的魅力。所以同學們不僅要好讀書,還要讀好書。品讀經典,啟迪人生,你我共勉。
六五板書:形式——五言
風格——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
手法——賦、比、興
孔雀東南飛語文教案2
設計說明
1、指導思想
本設計依據我校推行的人本教學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研讀文本,從詩歌的形式、內容、思想三個方面展開研究。讓學生學會研究,舉一反三,給予學生自主性、獨立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和個性化閱讀的能力,達到語文閱讀教學“立人”的目的。
2、教學設想
本課出自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二單元,本單元節選了先秦到南北朝的詩歌作品,本課是漢樂府五言詩,之前的分別時《詩經》的四言詩、騷體詩,目的在于讓學生在鑒賞經典作品的同時,了解我國古代詩歌發展的歷程。與單元編者的意圖相一致,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劉蘭芝人物形象賞析、封建禮教、專制家長摧殘青年男女愛情的主題探究以及漢樂府對《詩經》的繼承發展的研究。通過本課的學習加深學生對樂府五言詩在詩體形式方面變化的理解,它在詩歌發展中承前啟后的的作用。
3、本設計的特點
(1)利用學案充分落實課前預習。本的篇幅較長,語言接近口語,而且注釋詳盡,學生容易讀懂文意,不宜在課堂內串講。對于文中出現重要的文言知識點,我們利用學案(學案為我校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編寫而成,本課學案附在后面)分類梳理以練習題的形式呈現,讓學生獨立完成,在教師批閱完畢之后下發答案,這樣做使預習更加扎實。教師針對疑難問題略作指導即可,文言基礎知識通過學生自主預習的方式得到了有效地落實,
(2)體系化。設計從兩個角度展開,將文章納入到兩個體系之中,第一課時進行劉蘭芝人物形象的賞析,并將其納入到中國文學塑造的女性體系之中。第二課時賞析寫作形式、手法,并與《詩經》進行對比,使學生明確樂府五言詩的特點及其承前啟后的作用。這樣做可以培養學生建立體系的思想,對中國文學有整體性感知。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習積累文言基礎知識:實詞、多義詞、偏義復詞、古今異義詞等,培養學
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劉蘭芝人物形象。
3、掌握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手法
4、了解四言詩與五言詩的不同。
5、了解樂府詩歌的常用表現手法賦、比、興。
過程與方法:
1、提高分析問題、表達觀點的能力。
2、增強合作意識。
3、提高質疑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封建家長制對青年男女的摧殘,尊重婚姻自由。教學重點:了解劉蘭芝人物形象,掌握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手法
教學難點
1、掌握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手法。
2、了解四言詩與五言詩的不同。
教學時數
兩課時
課前預習(這部分在學案中得到體現,學生在課前完成。)
學生初步讀懂文章,理清脈絡,掌握故事情節,并且完成以下目標:
一、讀準字音,掃除詩文中的文字障礙。
二、釋詞。學生在閱讀本詩時,對以下三類詞理解容易產生歧義。請學生歸納總結本文的文言常識知識點。
(1)古今異義。
(2)一詞多義。
(3)偏義復詞。
三、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線索、脈絡。
四、理解全詩的故事情節,進而掌握全詩結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活動內容:劉蘭芝形象與思想情感的研究
導入:在中國文學的發展史上,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詩經·氓》中的女子勤勞善良而被棄,但果斷、清醒;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衛國,英勇無畏;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那份執著令人敬佩。《孔雀東南飛》也成功塑造了一個女性,她就是劉蘭芝,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劉蘭芝,看看蘭芝又是一個怎樣的女子呢。
一、學生概括故事梗概。
在我們開始進入這篇文章的學習之前,同學們已完成了正音明義、疏通詩文的工作,現在呢,我一同來看一下文章的結構。讓學生快速將課文自讀一遍,了解課文的整體脈絡。教師明確:課文分為五個部分(幻燈片展示):
故事開端(1—6段)自請遣歸
故事發展(7—12段)蘭芝辭別
繼續發展(13—22段)被迫應婚
故事高潮(23—32段)雙雙殉情
故事結局(33段)化鳥雙飛
(標題能概括內容即可,不求一律)
此部分讓學生通過預習完成,目的在于讓學生對文章的整體結構有所把握,便于對劉蘭芝人物形象進行分析。
二、引導學生進入劉蘭芝人物形象的研究。
在剛才同學的敘述當中,我反復聽到了一個人的名字“劉蘭芝”,這首詩之所以叫《孔雀東南飛》,是因為古人常常從首句中提取某個詞語或者把首句作為標題,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貿絲”的《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蒹葭》。但事實上這首詩還有另外一個名稱叫做《古詩為為焦仲卿妻作》(請看課下注釋)。請問同學們,為什么要為焦仲卿的妻子作詩呢?(是贊美,是妒忌,還是鼓勵)與學生交流討論,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對文章的性質有一個思考。問題1:這是一個怎樣的“焦仲卿妻”呢?運用什么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合
作探究)
蘭芝形象:正面蘭芝請歸——賢能知禮、勤勞多才、剛強、反抗
辭別:①嚴妝——倔強、好強、冷靜、反抗
②外貌——美麗
③別婆婆——有禮有節
④別小姑——善良
推婚、殉情——有情有義、反抗
側面眾權貴求婚——品貌出眾
婚事盛況——不慕富貴,不移情志
三、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思想情感的研究。
問題2:蘭芝不幸被譴,只因遇見惡婆婆嗎?
《禮記》:“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
教師小結:由此看來,詩中的“焦母”,是一個封建家長的代表,那是一個時代的'命運,而不是個人的悲劇,她只是時代的一個縮影。所以,文章最后,作者寫:“多謝后世人,戒之甚勿忘”,“謝”是警示后人的意思,而“后世人”指的是“封建家長”。
不幸的社會根源:封建家長制、封建禮教壓迫(板書)
小結:魯迅先生說過,整個封建社會的歷史就是一部吃人的歷史,隨便翻開一頁都是血淋淋的。《孔雀東南飛》的重大思想價值就在于,通過焦、劉二人的悲劇深刻揭露封建禮教和封建家長制的吃人本質,熱情歌頌青年男女忠于愛情、反抗壓迫的叛逆精神,寄托人民群眾對愛情和婚姻自由的熱切向往。
四、本節課總結。
這節課我一同走進了劉蘭芝,發現她性格中最閃耀的特質就是對愛情的忠貞,最本質的特征是堅決的反抗,面對封建家長制的專橫兇殘,她無所畏懼,敢于斗爭,最終用生命對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進行了徹底的控訴和反抗。作者之所以為劉蘭芝作詩,目的就在于歌頌她對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這種反抗精神。
五、朗讀體味。
在梁祝《化蝶》的小提琴協奏曲的音樂背景下,小聲齊讀蘭芝辭歸、舉
身赴死、化鳥雙飛這幾個段落,深入體會蘭芝形象與作品內涵,在高漲的情緒中結束本節課。
六、作業:用細節描寫手法補寫一段焦劉雙雙殉情之后描寫焦母的文字。字數300字左右。
七、板書設計:
孔雀東南飛語文教案3
《孔雀東南飛》是愛情的絕唱,是千古的詠嘆。它是一曲凄美動人的愛情悲歌,是一個蕩氣回腸的愛情悲劇。悲劇能“給人一種特殊的審美感情,既在審美愉悅中產生一種痛苦之感,并使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這就是悲劇中的崇高感。”(《美學原理》)這就是悲劇美的感染力,正如黑格爾說“悲劇是藝術的最高境界。”今天我們一起探究中國文學寶庫中這顆璀璨的明珠——《孔雀東南飛》是如何寫悲劇的,品味其悲劇美。
一、導入
課前播放歌曲《孔雀東南飛》;教師朗讀歌詞的前兩段(屏幕顯示),創設悲憫氣氛。
問1:預習過全詩,請問這是一首寫什么內容的詩歌?
問2:本詩原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但后人卻更熟悉《孔雀東南飛》,為什么?
結合屏幕顯示,迅速說明比興手法,及其作用。
結合屏幕顯示“樂府”:選自南朝陳代徐陵編的《玉臺新詠》,這是我國最早的樂府詩集。本詩是保留下來的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清代沈歸愚稱其為“古今第一首長詩”。(區別于第一首長篇抒情詩:離騷;最長的敘事詩應該是藏族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一百多萬行,兩千多萬字)與《木蘭辭》合稱“樂府雙璧”。
二、過程
1、由《孔雀東南飛》引發的爭議與探討,引出本堂課程的目標:鑒賞人物形象,挖掘悲劇根源。
悲劇——“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抓住“有價值的”與“毀滅”兩個關鍵詞。
2、分析什么是有價值的東西:真、善、美
(1)劉蘭芝的美好品質;(2)焦劉之間真摯的情感。
有價值的:才高、品善、人美、不慕名利
情真、重誓
體現出的高中語文知識體系:賦的知識(鋪陳渲染)、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反襯、比喻等。
3、如何毀滅——社會、性格
(1)不該毀滅的被毀滅,才是悲劇
社會悲劇:a、焦母和蘭芝兄長的專制(焦仲卿對母親的妥協;劉蘭芝對兄長的屈服。根源:漢代獨尊儒家后對禮教的推崇——孝。)b、女性的個人能力與社會世俗倫理的沖突。
焦仲卿兩次求見母親試圖挽回;劉蘭芝成功拒絕了第一次求親,但第二次未能成功。
性格悲劇:劉蘭芝性格(自尊敏感、外柔內剛、率性倔強)與焦母性格(怪僻暴戾、專橫跋扈、獨斷專行)的沖突。
體現出的高中語文知識體系:細節描寫,人物形象塑造
(2)本可避免的被毀滅,才更可悲
性格悲劇:焦仲卿的性格(正直純樸、懦弱內向、優柔寡斷)。
體現出的高中語文知識體系: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與評價
屏幕顯示:性格決定命運!
方法提示:從字詞句入手,從細微處讀書。品味藝術形象時,應就文段本身中的環境的渲染、人物的心理、語言、動作、表情等方面,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總結
我認為:《孔雀東南飛》通過東漢末年人物性格沖突而引起的婚姻悲劇,以及劉蘭芝等一系列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再現了個體命運的悲慘和維護自尊的悲壯。焦劉夫婦不是時代文化的先覺者,也不是自覺的反叛者,但他們用自身的行動作了一次對文化的超越。我們在同情焦仲卿夫妻的悲劇的時候,不能再以他們的悲劇人格模式塑造自己。
悲劇的魅力:悲劇在無形中強調了造成悲劇的種種原因,深刻批判了作者所要批判的罪惡和丑陋,因為深刻所以品味,因為品味獲得啟發,悲劇啟發了人們對假惡丑的痛恨和對真善美的渴望與追求。調動學生探尋不同悲劇藝術的積極性,如后續必修課本中的《竇娥冤》、《祝福》等,以及《羅密歐與朱麗葉》、《巴黎圣母院》等名著名篇。
孔雀東南飛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一、要理清故事線索,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二、加深理解賦、比、興和浪漫主義手法在抒情上的藝術效果。
三、落實實詞,側重于一詞多義、偏義復詞、古今異義。
教學重點:
學會通過賞析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去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語一:中國是一個充滿詩的國度,從先秦的《詩經》起源,就拉開了中華詩歌的悠久歷史和傳統;中國是一個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傳久遠、深入人心的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而且大多以愛情為主題,表現的是“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這種最樸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結為夫婦,死后也要同墳臺。這樣的故事實在是太多了,如“白蛇傳”、“梁祝化蝶”、“牛郎與織女”、“董永與七仙女”、“田螺姑娘”等。
導語二:在標題下面寫了兩行字:一個斷人心腸的故事,一曲唱絕千古的悲歌。其實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劇“悲劇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僅僅是悲劇,而是永遠的生活”,大家熟悉的感天動地的梁祝化蝶就是這種悲劇的延續,而千年過去了,這樣的悲劇并沒有隨著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終結,勞燕分飛的《釵頭鳳》仍在上演著……
投影:陸游的《釵頭鳳》,師生齊讀,教師簡介陸游與唐婉的愛情悲劇。
“一個叫沈園的地方,一個叫陸游的詩人,娶了一個叫唐婉的女子,伉儷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對神仙眷屬。然而,這一切,并不隨陸母之意,逼迫夫妻離異。幾年后的一個春日,陸游滿懷郁悶踽踽獨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陸游滿懷傷感,詞成《釵頭鳳》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有著各自不同的不幸,我們的文章演繹的是怎樣的一段愛情呢?讓我們隨著錄音走進課文——
(悲劇的魅力,在于它毀滅的美。)
二、釋題
1、最早的長篇敘事詩歌,與北朝的《木蘭詩》并稱“樂府雙璧”。
2、漢樂府
原指漢武帝劉徹設立的“樂府”,就是掌管音樂的官府。它的任務是制定樂譜,采集歌詞和訓練樂工。后來,把樂府官署所采集、創作的歌詞也稱“樂府”或“樂府詩”,就成了一種音樂性的詩體名稱了,其中屬于漢代的叫“漢樂府”。
漢樂府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極高,與《詩經》、《楚辭》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在中國詩歌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繼承、發展了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傳統、精神,哺育了后代詩壇。
3、詩歌發展脈絡
《詩經》→楚辭→樂府民歌
三、自讀全詩,感知把握
要求:
1、落實字音、詞義,特別是一詞多義(“相”、“謝”、“適”)及古今異義、偏義復詞、通假字。
2、理清情節線索,根據故事發展階段,擬定四字小標題。
3、鑒賞人物語言,體會人物性格特征。
四、學習、探究
(一)字、詞落實
1、一詞多義
謝家來貴門:辭別始適還家門:出嫁
謝阿母謝媒人:謝絕適處分適兄意:依照
多謝后世人:告訴適得府君書:剛才
相見常日稀:互相何乃太區區:愚拙
及時相遣歸:我區區
兒已薄祿相:命相、相貌感君區區懷:真情摯意
相會不相從許:你君既若見錄:我
好自相扶將:她見(例:見笑、見諒)
登即相許和:他漸見愁煎迫:被
2、古今異義
汝豈得自由:自作主張可憐體無比:可愛不久當歸還:回來
本自無教訓:教養主薄通語言:話語處分適兄意:處理
郁郁登郡門:繁盛的樣子葉葉相交通:交疊相通
3、偏義復詞
公姥、作息、父兄、牛馬、弟兄、父母
4、通假字
取:娶;簾:奩;紉:韌;丁寧:叮嚀;藏:臟
(二)把握情節
1、聽名家范讀,進入氛圍
2、由學生復述故事梗概(時間、人物、事件、結局)
東漢建安年間,才貌雙全的劉蘭芝和廬江小吏焦仲卿真誠相愛。可婆婆焦母因種種原因對蘭芝百般刁難,蘭芝毅然請歸,仲卿向母求情無效,夫妻只得話別,雙雙“誓天不相負”。
蘭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來,先是縣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譴丞為媒。蘭芝因與仲卿有約,斷然拒絕。然而其兄惡言相向,蘭芝不得已應允太守家婚事。仲卿聞變趕來,夫妻約定“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蘭芝出嫁的喜慶之日,劉焦二人雙雙命赴黃泉,成千古絕唱。
3、概括故事情節發展
發展階段起訖小標題
開端從“十三能織素”至“及時相遣歸”蘭芝被遣
發展從“府吏得聞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別
再發展從“入門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門”蘭芝抗婚
高潮從“阿母謂阿女”到“自掛東南枝”雙雙殉情
尾聲從“兩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誡后人
——發展線索:全詩是按仲卿、蘭芝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展線索來敘述的。
4、明確主題思想
詩歌通過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劇故事的敘述,揭露了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蘭芝仲卿忠貞不渝的愛情和對壓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眾對被迫害者的無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愛情生活的強烈愿望。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依據:人物語言——個性化語言
2、兩類人:受迫害者;迫害者——
劉蘭芝:富有教養、聰慧美麗、勤勞善良、柔順剛強、從容持重;
焦仲卿:守禮盡孝;幻想→絕望,軟弱→堅強
——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對封建家長制、封建禮教充滿抗爭精神。
焦母:專橫無理;
劉兄:見利忘義、趨炎附勢
——封建家長制的代表,封建禮教的化身。
3、劉、焦兩人的性格差異
①對未來的預想
劉:對命運、前途有清醒認識,有準確的預見力。
焦:等待、幻想。
②別后重逢時
焦:譏諷、責難,且無所作為
劉:通情達理
③殉情場面
劉:義無反顧、干凈果決
焦:遲疑徘徊、拖泥帶水
——劉:始終清醒、堅強;焦:期待、幻想且沒做一件事。
4、劉蘭芝為什么不容于焦母?焦母心目中的媳婦是何種形象?
人格尊嚴維護權威
(四)藝術特點
1、人物語言個性化
同中有異:劉與焦;焦母與劉兄
2、富有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①序曲的象征性
依戀情調和凄楚氣氛,與劉焦生離死別的神質想吻合,具有提攝全篇的作用。
②尾聲的理想化色彩
加強震撼力量,表達勞動人民美好愿望。
③鋪陳的酣暢淋漓
A、兩次羅列劉蘭芝的成長過程
a、縱向鋪陳,能讓人感受到蘭芝自幼受到良好的教養,才藝、品德隨年歲而逐增。
b、印證“自訴”的真實性,強化其良好修養;對焦母的蠻橫無理給予批判。
B、遣歸前的精心打扮
橫向鋪陳,突出其外表的美麗,表現她雖受屈辱、遭遇不幸卻鎮定自若、不甘示弱的倔強性格;同時,也是對扼殺“精妙世無雙”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的有力譴責。
C、太守府的迎娶場面
既顯示了蘭芝高貴身價,又表現了蘭芝不慕富貴,忠于愛情的高貴品質;同時,又與“生人作死別”的情景形成鮮明對比,加濃了故事的悲劇氣氛。
五、總結全文
六、課后背誦
七、板書
劉蘭芝:“請歸”:不甘受虐,洞察世情,柔順剛強
焦仲卿:“求情”:愛情堅貞,心存幻想,委曲求全
個性化語言“別母”:傷心絕望,痛切哀怨,以死抗爭
焦母:“逼遣”:惡語訓斥,專斷蠻橫,霸氣十足
“阻死”:軟語誘哄,聲淚俱下,苦苦哀求
劉兄:“逼嫁”:貪財慕勢,自私冷酷,市儈嘴臉
八、資料補充
1、《木蘭詩》中的鋪陳
①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②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2、關于封建禮法
①《禮記昏義》:“昏禮者,將合二性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按當時制度,“婚姻”是指兩個家族建立通婚的關系,作為當事人的男女雙方都只是家長、族長手中的工具而已,根本不能自主。
②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逐漸占統治地位。到了東漢時期,“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三從”即“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即“婦德、婦言、婦容、婦工”。)更成了神圣不可動搖的道德原則。《孝經》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范,“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同時還把封建道德規范與封建法律聯系起來,認為“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③《大戴禮記本命篇》:“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七去”又命“七出”,是儒家經典中規定的休棄婦女的七個條款。
孔雀東南飛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義復詞,古今異義詞及一詞多義。
2、理清文章結構(矛盾沖突和曲折情節),鑒賞人物形象,挖掘悲劇根源。
3、深理解賦、比、興和浪漫主義手法在抒情上的藝術效果。
【教學重點】
1、理清敘事詩的矛盾沖突和曲折情節。
2、了解敘事詩中通過人物對話揭示人物形象的藝術性。
【教學難點】
1、品味詩歌的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2、體味詩歌的悲劇意蘊。
一、導入
幾千年來,封建禮教、家長制等傳統文化的冷漠與殘酷,使無數美麗的愛情成為“牽牛織女”,化作“雙飛蝴蝶”,飛出“東南孔雀”,筑就“血淚沈園”!
《上邪》(蒼天啊)一位女子癡迷而摯烈的愛情誓言。(兩漢樂府)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上邪”,是女子呼天以為誓。“山無陵”以下連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來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愛,深情奇想,確是“短章中神品”。
滴下釵頭多少淚,沈家園里草猶悲!
南宋年間,著名愛國詩人陸游因在科場上秉筆直言,抒發抗金憂國之情,而名落孫山。陸游父母遂安排他與表妹唐琬成婚。陸游和唐琬結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陸游母親對此不悅,她認為唐琬成天彈琴吟詩,不但有失婦道,而且有誤兒子的功名前程。在母親壓力下,陸游被迫休妻,無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虛玄的命運八字活活拆散這對夫妻,唐琬另與趙士程結婚。一日,唐琬與趙士程來到沈園,與陸游相遇,陸游百感交集,提筆在粉墻上留下了傳世經典的《釵頭鳳》。唐婉再游沈園,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傳說: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永隔天河、梁山伯與祝英臺化蝶白娘子與許仙
頑強的生命可以擺脫精神枷鎖。只要矢志不渝,執著追求,美好的理想就會實現。
今天我們就來說下發生在兩漢時期的一段凄慘而又悲壯的愛情故事,它就是孔雀東南飛。
二、解題
1、本詩原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選自南朝陳代徐陵編的《玉臺新詠》,這是我國最早的樂府詩集。本詩時保留下來的我國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長的一首長篇敘事詩。稱“古今第一首長詩”(區別于第一首長篇抒情詩:離騷)。與《木蘭辭》合稱“樂府雙璧”
2、文學常識
(1)。樂府和樂府詩: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設立的音樂機構。它的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2)。“樂府雙璧”: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和北朝樂府《木蘭辭》。
(3)。《玉臺新詠》由南朝陳朝徐陵編選,是《詩經》、《楚辭》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詩總集。
3、基礎知識
1、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寫作時為了增強某種表達效果,把本應該合在一起說的話臨時拆開,使同句或相鄰句中所用的詞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理解時又應該合在一起的一種修辭方法。
2、偏義復詞: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其中只有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作陪襯。
三、課文把握
1、詩歌結構:
層次章節標題情節段落
起興首句托物起興
第一部分“十三能織素”—“及時相遣歸”蘭芝自訴開端
第二部分“府吏得聞之”—“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別發展(一)
第三部分“入門上家堂”—“郁郁登郡門”蘭芝抗婚發展(二)
第四部分“阿母謂阿女”—“自掛東南枝”雙雙殉情高潮
第五部分最后一節化鳥雙飛尾聲
四、課文分析
1、概括詩前小序的內容
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結局,作詩的緣由。
2、詩歌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興,以孔雀失偶來暗示夫妻離別。孔雀徘徊反顧為全詩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調。統攝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聲化為鴛鴦充滿了什么色彩,結構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義色彩,呼應開頭寄托人們追求戀愛自由,生活幸福的強烈愿望。
4、欣賞鋪陳、排比、比興的藝術手法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運用了比興的手法。詩的開頭,“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這是縱的鋪陳,按時間順序,突出劉蘭芝多才多藝、有教養的特點。羅列數字,應作為互文看,交叉表述。橫的鋪陳如寫蘭芝離家的打扮,由足至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串夸張性的鋪陳,旨在描寫她的美,更表現她的從容鎮定;寫太守辦喜事豪華排場,顯示蘭芝不為富貴所動的節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蘭芝、仲仲卿的悲之對照,強化了悲劇性。本詩的鋪陳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為詩歌帶來了聲律和色彩之美。
5、總結
本詩是敘事詩,不但有人物,作者還以白描手法極其生動地刻畫了人物內性格。從現在的內容看來,這首長詩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經過一個時期的傳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傳唱中逐漸地豐富起來的,因而每一個人物身上都滲透著勞動人民的感情。這種感情不
僅表現為愛憎分明,而且顯示了銖兩悉際。作者否定了一切該否定的東西,也肯定了一切應該肯定的東西,然后無淪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個簡單的公式,而是通過復雜和具體的描寫,暗示人物的社會地位和個性特點,給予他們以恰如其分的評價。從作者聽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論,不能不說,這是現實主義藝術創造在我國古典文學中一個杰出的范例。
五、布置作業:
1、背誦相關章節。
2、以“惜別離”為題,發揮你的想象力,擴寫第9至12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