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二章教案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小編帶來論語十二章教案設計(精選5篇),希望大家喜歡。
論語十二章教案設計篇1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對《論語》十二章和補充材料中關于“修身”的章句進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備怎樣的品性。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課內和課外材料的研讀并聯系自身實際體會學習《論語》的現實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中國文化經典的底蘊,使學生經歷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養。
教學重點:
對《論語》十則和補充材料中關于“修身”的章句進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備怎樣的品性。
教學難點:
從文本中提煉、概括“修身”的方式。
一、導入:
今天是大家步入中學的第25天,能告訴我,你們習慣初中生活了嗎?有些同學依然搖頭,十幾門的課程讓我吃不消;小學的好朋友被分到別的班級,我很孤單;住校的生活讓我很想家……學習生活上的煩惱接踵而至,我該怎么辦?
其實大家這些煩惱,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一位至圣先師已經為我們解決了。他就是——孔子。哪位同學來介紹他呢?
二、檢測預習:
1、孔子簡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并稱“四書五經”。
三、大聲讀文章:
1、學生讀,其他同學聽出有誤的地方并改正。
2、根據學案,自由誦讀。(在書上標出斷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p>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p>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p>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p>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p>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老師范讀,學生評價。
提示:從停頓、重音、語調、語速、感情等方面著眼。
4、學生展示讀。
要求: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章進行展示。
四、疏通文章:
1、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前六章。
2、小組合作學習,解決問題。
3、檢測學習成果。(要求:翻譯下列句子,并解釋加點字。)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
五、反思拓展
還記得剛開始上課時老師總結的初一新生成長的煩惱嗎?科目繁多,無所適從。新學校里很孤單。宿舍沒有家里好,學不進去。請你運用今天在論語中學到的句子來勸解他,為他排憂解難。
六、課堂小結:
不知面對這些煩惱的同學學過這一課是否有些釋懷了呢?
我們不得不佩服孔子作為一名教育家和思想家為后世做出的杰出貢獻。大家看到的這幅畫像就是唐代吳道子根據史料畫的。兩邊的對聯是后人對孔子一生的評價——學為人師學不厭,行為世范教不倦。我提議咱們用現代人的鞠躬禮來表達自己心中對孔老夫子的敬意,好嗎?
七、結束語:
通過這節課,我們了解到了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文化,對文章中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了解與掌握,希望同學們能夠學以致用,好下課!
論語十二章教案設計篇2
一、教材分析
《〈論語〉十二章》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五篇課文。它選自于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墩撜Z》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藉。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十二章》,著重敘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容。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于心理發展正處于萌芽狀態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
二、學情分析
這是升入七年級后第二次學習文言文。七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活動能力,善于思考并且樂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只是在對文言文這一語言形式的把握上還略有欠缺,而且學習興趣較低。教學時應注重培養學生學古文的興趣,并要求他們能通過學習,自主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掌握一些淺顯的文言文基礎知識,打好扎實基礎,從而為今后的文言文學習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了解《論語》和孔子;積累文言詞匯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合作探究法和讀寫結合法傾吐閱讀感悟,使閱讀產生現實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于實踐的意識。
五、教法學法分析
1、誦讀法。反復誦讀,體會文章內蘊,在讀中理解、領悟每一語錄的主旨,力爭當堂背誦。
2、質疑、合作、探究法??删驼鹿澋膬热萏岢鰡栴},并共同解決。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組織教學,并形成自己的認識。
3、競賽與自由表達法。以競賽的形式讓學生能快速背誦課文,并讓學生聯系生活暢談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
4、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應用多媒體及電子白板等電教化輔助手段,豐富教學手段,擴大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從前有位老師,他學識淵博,但從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國時,在去晉國的路上,遇見一個七歲的孩子攔路,要他回答兩個問題才讓路。一個問題是:“鵝的叫聲為什么大?”他答道:“鵝的脖子長,所以叫聲大?!焙⒆诱f:“青蛙的脖子很短,為什么叫聲也很大呢?”他無言以對。他慚愧地對他的學生說,我不如那個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你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師是誰嗎?
[設計意圖:故事導入,激發學習興趣,引出孔子及《論語》。]
(二)作家作品介紹
孔子(前551~前479),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譽為“萬世師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論語》是儒家學派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共二十篇。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
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是四書五經之一。
[設計意圖:了解孔子及《論語》,明確孔子及《論語》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價值,及對當下社會有何現實意義。]
(三)讀文感知
1、學生讀前三章,掃清字詞障礙。
2、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3、學生自由朗讀,齊讀。加以體會。
[設計意圖:熟悉文言文的讀文節奏,誦讀中感悟作品內蘊。]
(四)合作探究
1、教師示范講授第一章。
2、學法指導文言翻譯九法。
3、合作探究,完成后二、三章文意疏通。探究所學三章的內涵。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生與生、組與組、師與生等多邊合作突破重難點,把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提高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1、教師提出案例(以身邊發生的事例)。
2、學生合作探究。
3、結合所學,反思自己在學習、修身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改進辦法。
4、誦讀感悟,體會精彩內涵。
(六)課堂小結
歸納所學文言知識點。
(七)布置作業
背誦前三則。
論語十二章教案設計篇3
教學目標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2、掌握關于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論語》的基本情況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學重點
掌握古文中重點詞語及句式的用法,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領悟《論語》十二章的深刻含義,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六章內容。
一、導入,出示學習目標
1、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F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二章》。
出示學習目標并板書課題
2、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者,被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
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
二、初讀感知
朗讀課文
①范讀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人不知而不慍(yùn)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不亦說(yuè)乎三省(xǐng)吾身傳(chuán)不習乎逾矩(yújǔ)簞(dān)好(hào)肱骨(gōng)篤(dǔ)
三、賞讀課文
1、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
a、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點詞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簞食。人不堪其憂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關于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六章。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傳不習乎?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e、人不堪其憂。
四、自主質疑:學生自主質疑,合作解決。
五、練習:反復朗讀,直到成誦。
六、作業
①背誦課文。②抄寫、識記字詞。③預習剩余部分內容二次備課。
論語十二章教案設計篇4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準確、流利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語句含義,感知課文內容。
2、梳理文章內容類別,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3、聯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章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并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于實踐的意識。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播放視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三千人齊誦《論語》片段。
2、學生談感受。
3、生回答,師相機點評。
4、師導入課題(板書課題)
二、關于孔子及《論語》有關資料
1、檢查預習情況(了解孔子和《論語》)
2、瀏覽相關資料(PPT幻燈片)并講解
3、除了孔子以外,很多同學還知道老子、莊子、墨子等古代先哲。那么“子”是他們的名字嗎?結合你們的預習情況,哪位同學知道“子”的含義是什么?
4、生回答,師相機點評。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配樂范讀,并對學生提出要求。
2、生自由練讀。
3、生代表范讀,生互評。
4、抓住通假字加以解釋,導入此知識點。
5、由此知識點導入“舉一反三”,繼而引入《論語》在學習方面的內容。
四、細讀課文,理解感悟
1、閱讀課文,4人小組討論,結合課下注釋找出哪幾章是與學習有關的?同時指導學生試著翻譯相關句子。
2、逐句分析,逐字落實。
3、精讀課文,探究文章的思想內涵。
讀文章并思考,六章內容中,哪些語句是講學習方法?哪些語句是講學習態度?
五、總結提高
從孔子關于學習的論述中我們能夠得到那些啟示?
生交流后明確:學習態度強調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
論語十二章教案設計篇5
【教學目標】
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章語錄的含義,提高學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聯系自身的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涵。
背誦課文,激發學生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泱泱大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達三千多年,在這輝煌燦爛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論語》是就其中的一部。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部文化經典,一起研讀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二章》。
2、首先,請看我們這一節課的學習目標:
⑴誦讀,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⑵理解各章語錄的含義,聯系自身的學習和生活,說說其中倡導的“為學之道”“修身之理”?!?/p>
⑶了解《論語》在歷史上的價值,熱愛我們的民族經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
文體知識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墩撜Z》內容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政治、經濟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等。
《論語》多采用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只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包括說話的對象)。也有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做的回答,寫法比較靈活。還有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
2、孔子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被譽為“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鬃颖缓笫雷馂椤笆ト恕?,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并稱“孔孟”。
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他知識淵博,是私人講學之風的開創者,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好,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論語》。注意,讀準字音。
三、初讀課文
1、讀準字音論語(lún) 說(yuè) 慍(yùn) 三省(xǐng) 曾(zēng)子傳(chuán)不習乎逾(yú)罔(wǎng)殆(dài)一簞食(dān)曲肱(gōng)篤志(dǔ)
2、讀出味道
溫馨提示:
(1)讀時要字正腔圓?!白终本褪亲忠魷蚀_,“腔圓”就是發音飽滿。
(2)處理好停頓,控制節奏。
(3)把握重讀和輕讀。
(4)注意語速語調,做到聲韻和諧,抑揚頓挫。
3、指名讀,正音。
4、配古典音樂讀。
四、探究學習,疏通文意
1、回顧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1)一字一詞,逐詞展開。
(2)根據語境,組詞猜詞。
(3)結合注釋,記詞說意。
(4)知詞順義,不要反推。
(5)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6)調整句序,添詞成句。
2、用這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結合注釋,把握重點字詞,理解前六章論語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譯。
4、提出疑問,一起來探討交流。
5、掌握和積累重點文言詞匯。
五、結合自身經歷說感受
1、這里面有關于學習方法的,有關于學習態度的,還有修身養性的,請你說說哪些是學習方法和態度?哪些是修身養性?
2、在《論語》中,孔子告訴他的弟子應該如何學習,如何修身,這是“為學之道”“修身之法”。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歷史上許多著名文士詩人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對于我們現代的中學生來說,同樣也有著現實的意義。請你聯系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的經歷,說說哪一則論語對你有啟發?
3、放到語言環境當中,靈活運用:
⑴張明的幾次考試成績都不理想,老師指出他基礎不牢固,教導他學習應該“___。”
⑵“上合總理會”在鄭州召開。迎接各國領導人的到來時,我們想說:“___,___?”】
六、小結,背誦
同學們,《論語》不僅作為一種行為導向,更作為一種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國人的血脈,隨著時代跳動的脈搏,不息地流淌。現在,讓我們懷著一種自豪的心情一起來誦讀經典吧!
板書設計:
12《論語》十二章
為學之道
修身之法
第二課時
一、溫故而知新
1、背誦上一課時學習的《論語》前六章。
2、指名翻譯《論語》前六章。
二、學習《論語》后六章
1、自由朗讀,注意停頓節奏,讀出文言文的古風古韻。
2、用上一課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結合注釋,把握重點字詞,理解前六章論語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譯。
4、提出疑問,一起來探討交流。
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第八章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譯文:孔子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p>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譯文: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p>
第十一章: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譯文: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p>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譯文: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p>
5、掌握和積累重點文言詞匯。
三、分類,歸納總結
1、學習方法: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學習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3、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四、《論語》散文的寫作特點及對后世的影響。
語錄體是《論語》文體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記錄孔子的只言片語,或是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的對話,都比較短小簡約,還沒有構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論語》這種在對話中說理的形式,直接影響了先秦說理文的體制。
《論語》的文學色彩在于表現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實、含蓄雋永的語言。言近旨遠、詞約義豐的說理,形象雋永的語言,使它成為先秦說理文主要的形態。
五、課堂小結
本文的內容圍繞著孔子的言談舉止,向我們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觀點和態度,通過學習本文我們能夠準確的背誦和翻譯本文,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識,理解了文章的深層含義和主旨。
六、課下作業
默寫全文、做相關的練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