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凈沙秋思優秀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天凈沙秋思優秀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天凈沙秋思優秀教案1
一.教學內容語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第25課《天凈沙秋思》
二.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⑴識記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掌握“散曲”的文體知識。
⑵正確朗讀、背誦全曲,能準確把握這首曲表現出的思想內容和思想感情。
⑶學習分析詩歌的方法,感知詩中的藝術形象,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目標
⑴了解詩歌的朗讀技巧,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⑵通過品味詩歌的語言,體會詩歌的情味,領悟詩歌的意境,培養想象力,陶冶情操。
⑶知人論世,通過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把握詩歌主旨。
3.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
⑴學習作者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態度。
⑵體味詩歌中的意境,感受作者抒發的思想感情,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曲的內容,品味曲中情趣。
⑵背誦、默寫全曲。
2.教學難點
⑴通過誦讀,發展語感。
⑵從語言角度賞析詩歌,領悟曲中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互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導入課文,簡介散曲。
我國古代詩歌的發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體式,如唐詩、宋詞、元曲。《天凈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繼唐詩宋詞后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是一種新的詩體,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數。小令在元代又名“葉兒”,每首能獨立,相當于一首詩或一闋詞;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調;每個曲調都有一個名稱,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譜式,規定著不同的字數、句數、平仄、韻腳。曲牌表示曲調,另有題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個,即一首小令一個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凈沙秋思》屬于散曲中的小令。
2.作者及寫作歷史背景簡介。
馬致遠(1250~1321)號東籬,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貫滿梨園”的作家,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被譽為“元曲四大家”。馬致遠生活的“元朝是蒙古貴族統治中國的時代,民族矛盾十分尖銳,人民受到沉重的壓迫,知識分子被降到與娼妓、乞丐相近的地位”。“一些走上仕途的文人,因受統治者的歧視,思想仍多苦悶,正如明胡侍所說:‘中州人每每沉郁下僚,志不獲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聲歌之末,以舒其佛郁感慨之懷,蓋所謂不得其平而鳴焉者也’”。馬致遠年輕時迷戀功名,曾做過地方小官,五十歲左右脫離官場,過著“酒中仙,塵外客,林中友”的生活,沉溺于山水之間,寄情詩酒,成了一個嘯傲風月、玩世不恭的詩人,其內心仍然充滿了一股牢騷不平之氣。他最著名的劇目是《漢宮秋》;一生寫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稱“嘆世”之作中的代表。今天我們就來品味這首被譽為“秋思之祖”的《天凈沙秋思》。
(二)與文本對話,感知文本。
1.學生活動:學生聽錄音范讀,聽準字音、節奏,再自己朗讀。注意找出文中你認為易讀錯的字,難理解的詞。
字音:涯(yá)瘦(shòu)
詞義:昏:黃昏,傍晚。枯藤:干枯的枝蔓。斷腸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鄉或親人的人。
節奏: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
抽生敘述課文所寫的內容:一個秋日的黃昏,騎著一匹瘦馬的游子正在蒼涼的古道緩緩前行。在小橋流水人家的院旁,枯藤纏繞的老樹上,昏鴉正在歸巢。游子不竟悲從中來。
3.學生再讀課文,從內容、思想感情、藝術特色等方面進行質疑探討,分小組討論、交流,然后師生共同總結。
⑴曲的前三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用詞上有何特點?
詩的前三句描繪了一幅蕭瑟荒涼怡靜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三句詩用了九個名詞,一字一詞,一詞一景。各個事物名詞前冠以表現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事物又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還使本來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深秋的暮色中構成了一個統一整體,構成一幅形象生動的深秋晚景圖,在簡約中更見細深。像這種把幾個彼此相關的典型景物巧妙而有機地排列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幅群體的、生動的畫面,用以烘托氣氛,深化意境的語言現象,人們稱之為列錦手法。這種手法使詩句語句凝練、文辭簡潔。
但我們在閱讀中只要少加留意,就會感覺到九種事物的名詞并列,節奏基本上是兩個音節一個節拍,顯得非常單調而遲緩,如同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拄著拐杖,句僂著身子,顫顫巍巍地行進。這種節奏與詩歌內容的基調是一致的,正適合表達作者心中那種凄涼、無助,甚至有點呆滯的感受。這種節奏讀起來一詞一頓,這種多次的停頓,給人一種呆板、枯燥、乏味之感。加之第一句中的“枯”“老”“昏”,第三句中的“古”“西”“瘦”等詞蘊涵著無限凄涼悲苦的感情,又點染出一種讓人生愁、生悶的“哀景”,這就讓讀者很容易感知到作者當時那種孤獨凄苦之狀。
⑵詩的最后兩句各自寫的是什么?
“夕陽西下”點明了特定的時間,也照應了前文的“昏”字,屬于寫景鋪墊。“斷腸人在天涯”點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屬于卒章顯志。此句為全篇的主旨。
⑶詩的第二句與第一、三句有何不同?對全詩主旨的表達有何作用?
第一句寫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蒼老的樹木,烏鴉哀鳴,“枯藤”、“老樹”、“昏雅”,呈現在人們眼前的畫面是一片灰黑色,給人的感覺是毫無生氣、暮氣沉沉,就如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這渲染出一種蕭瑟荒涼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無家可歸之意。第三句寫古道荒涼,西風驟起,馬也因長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現了無家可歸的哀怨與迷惘;從側面反映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一個“古”字,把游子的個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讀者的豐富聯想和共鳴。第二句描繪出一幅溫情脈脈、幽雅恬靜的畫面。“小橋”是溝通障礙的建筑物,在情感上也意味著溝通;“流水”是清澈純凈的,蘊含著豐富的活力;“人家”是溫馨的場所,是產生歡歌笑語的地方。這里寫他人有家而我獨無,更添一份思鄉之情;與一、三句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引發游子的戀家思親之情。倘若詩的其他幾句是正面寫游子之思之悲,那么第二句則是從反面來寫,更添悲愁,可算是“以樂景寫哀情”,“一倍增其哀”了!
總之,曲的前面幾句寫景都是為后面的人物出場營造環境和氣氛的。斷腸人出現在那些撩人心情的意境中,可以說那景也是斷腸人的“斷腸景”了。
⑷同學們再細讀這首小令,看看寫法上有何特點?
①靜景與動景相應。在這首小令中,作者將九種相對獨立的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諧地納入一個畫面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如寫環境的幽靜用“流水”的動態與“小橋”“家”的靜態相映;寫蒼涼的道路則用“西風”“古道”相映;“小橋流水人家”的安適、靜雅與“斷腸人在天涯”的淪落異鄉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
②景色與情思相融。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于景的寫法,把本來抽象的、難以表達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畫面刻畫得淋漓盡致。在現實生活中,自然景物本是沒有感情的,但作者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中時,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感情融為一體了。“小橋”、“流水”、“人家”本是極常見的普通景象,但當它與“斷腸人在天涯”同處于一個圖景之時,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為“斷腸人”心碎斷腸之觸發物,使圖景帶上了悲涼的氣氛。“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即是此理。
⑸通過我們對這首曲的閱讀、討論和分析,你對這首曲表達的主旨有何看法?
從對全詩的閱讀欣賞中,我們知道了浪跡天涯的游子此時的心情是:看到傍晚歸巢的烏鴉,溪邊橋旁的小院,不禁頓生思鄉念親之情。這便是詩人在詩中流露出的思親戀鄉之愁。作為游子的詩人,“夕陽西下”時,仍“斷腸”“古道”,此時,連馬都已瘦,可見人又何堪呢?即使如此,也還得如古往今來的游子一樣,從那里來、要到那里去、沒有人知道,他們只是這樣默默行走著,漂流天涯。這就進一步流露出詩人的漂泊羈旅之愁。詩人為何會產生那些羈旅之愁、思鄉之愁呢?我們從詩人的人生經歷和生活的時代來看,主要是詩人一生不得志,漂泊于外,或許正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吧?這就更進一步流露出詩人的人生失意之愁。總之,詩人在詩篇中所流露出的思親戀鄉之愁、漂泊羈旅之愁、人生失意之愁,充分說明了作者的秋思實乃秋愁也!詩篇細致生動地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抒發了那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板書設計
秋思(散曲)寫景枯藤老樹昏鴉(寫景觸情秋野黃昏悲涼
寓情于景
羈旅之思
小橋流水人家(孤獨思鄉)悲涼之景
古道西風瘦馬(游子慘狀)惆悵之情
抒情夕陽西下(特定的時間環境)寫景鋪墊哀愁
斷腸人在/天涯(點明主旨)游子之悲
三能力訓練,學習反饋
學生自讀課文,用散文的語言將曲中描繪的意境寫出來。
例: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學生默讀、背誦、并默寫全曲。
完成課后第3題。
天凈沙秋思優秀教案2
教學目標:1、了解詩歌有關知識。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
4、領會詩歌中蘊含的節奏美,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領會詩人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感情,誦讀并背誦。
教學方法:
誦讀法、探究法、想像法。
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級是一個成績比較差的班級,學習詩歌,對他們來說,也許除了朗讀以外
可能就沒有別的印象了。所以,在課前我讓學生收集一些有關鄉愁的詩歌,教學中我盡量在教學中采用讓學生朗讀的方式去領會這首小令跟我們呈現出來的節奏美,讓學生還原詩歌中的畫面來領會詩中展現的圖畫美,領會詩人表現的游子的思鄉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有人說“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而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仍不得不想到這篇作品《天凈沙秋思》。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懷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題
“曲”是一種合樂歌唱的詩歌形式。元曲繼唐詩宋詞后興起,是元代的新詩體。“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于元代,又稱散曲。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詳,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并稱“元曲四大家”,雜劇以《漢宮秋》最著名,散曲存《東籬樂府》一卷。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熱衷于功名,卻屢不得志,經歷了漂泊生涯20余載,本曲是這種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三、朗讀詩歌
1、學生齊讀,讀文本
2、教師配樂朗讀
2、學生給詩歌劃分節奏,注意重音,讀出感情: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4、學生配樂朗讀
四、學生合作探究
賞景品情
1、四人為一組,討論以下問題:
(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分別有什么特點,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
(2)體會篇末所寫的:“斷腸人”應是怎樣的人?
(3)說說這首小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的?
以上問題由學生討論,師適當點撥,共同明確:
(1)這首小令共寫了藤、書、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并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獨在荒涼的古道上,頂著西風,騎著瘦馬前行,太陽下山了,傷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斷腸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義,至于游子為什么漂泊到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去想象。
(3)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難于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于物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2、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學生的思鄉情。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筆畫,加深思考。
3、齊聲朗讀并背誦詩歌。
五、拓展延伸
讓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六、總結
這首小令僅用28個字就是道德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語,而字字卻是扣著“情”來寫,古人說:“凡景物,皆情語”,《天凈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杰作。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
七、作業
背誦并默寫本首小令
抄寫重點字詞、詞意
將這首小令改寫成一首現代散文
天凈沙秋思優秀教案3
教學步驟
(一)切點導入,以點激趣
以“自古逢秋悲寂寥”導入
(二)講解常識
意圖
講解元曲的相關常識,讓學生接受新知識
操作
⒈作者簡介:馬致遠,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
⒉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后興起的又一種藝術形式,曲和詞體式相近,完整的標題由曲牌名和題目組成。
(三)初讀,明確小令寫作內容
意圖
理解句意,明確內容
操作
這支小令篇幅不長,只有28個字,學生對句意的把握難度不大,可以采取自讀理解。
(四)細讀,體會作者情感
意圖
詩言志。我們要善于從作品中領悟出作者的“志”,能做到這點,就能正確領悟出文章的中心主題。
操作
找出文中的關鍵句“斷腸人在天涯”,詩眼“斷腸”。從而討論出“凄苦惆悵之情”這個主題。
(五)研讀,體會小令的寫作手法
意圖
我們要明白如何將無形的抽象的情在自己的筆端表現出來,用有形的景物描寫可以很直觀的做到這一點。
操作
學生很容易就可以找出小令是以景物的描寫來達到的。具體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等景,在句末點明題旨,卒章顯志。
(六)體會意境,遷移延伸
意圖
遷移延伸課文內容,課內外有機結合,發展創造性思維,培養聯想、想象能力。
操作
⒈假如要以這支小令為題材,創作一首歌詞,應抓住哪一主題來寫?
⒉若將這支小令拍攝成MTV,請根據小令的意境,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提供你的創意設計。(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指導)
(七)小結
(八)布置作業
背誦默寫本曲
板書設計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斷腸------凄苦惆悵的羈旅之思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
天凈沙秋思優秀教案4
教學目的要求:
1、通過反復誦讀,能正確說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通過畫面的.賞析,準確描述曲中表現的形象,體會形象中蘊涵的意境。
3、通過對比閱讀,學習用具體的意象表達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導學生品味寫景語言,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感悟詩情之能力。
5、學生領會和學習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提供了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課例。
教學重難點:
游子思鄉之情,羈旅之思。
教學目標:
通過閱讀欣賞這兩首古詩,培養學生的古詩朗讀能力,學會如何閱讀欣賞古代詩歌。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課時數:
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可由秋天的詩詞導入(如劉禹錫的《秋詞》等)。或由學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導入。
(二)朗讀這首詞
可通過自由讀、默讀、賽讀、有感情地朗讀等方式進行
(三)背誦這首詞
(四)學習小組討論、探究這首詞
1.這首詞寫了哪些景色?
2.作者在這首詞中蘊涵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3.這首詞的獨特之處(如色彩的搭配等)
4.點明這首詞的主旨句是什么?
5.品味文中的語言。
6.分析文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五)拓展:
1.可提起筆來補充內容,擴寫《天凈沙》,也可拿起畫筆來畫。
2.比較閱讀:引劉禹錫《秋詞》其一,與《天凈沙
秋思》進行比較。
(六)作業:
寫一段短文,描寫《我心中的秋》。
天凈沙秋思優秀教案5
〖教學理念〗
1、多渠道引導學生品味寫景語言,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探究疑難,感悟詩情的能力。
2、批判性地看待課文插圖。
3、讀寫結合,以讀帶寫。
〖教學步驟〗
一、組合物象,準確把握意境
1、反復朗讀,抓關鍵詞,體會感情。本詩文字通俗淺顯,教學時,通過學生自主的朗讀法來尋找物象,組合物象,準確把握意境。古詩詞的教學要注意誦讀,誦讀要體現出訓練層次。一般來說,讀有多次,一讀,要讀準字音;二讀準節奏;三讀,要讀出感情。自主性朗讀后,教師相機出擊,設計問題:這首詩體現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一關鍵詩句可以體現出來?
2、讀景組畫,情景交融,悟出意境。在自主自由朗讀課文的基礎,利用多媒體播放詩作四幅畫面(老鴉依藤集枝圖,小橋流水炊煙圖,古道西風瘦馬圖,夕陽游子思鄉圖)的同時,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小令,既而在四幅畫面的視覺沖擊下,配以費翔演唱的《故鄉的云》的.音律,然后請一生示范背誦,學生當即評價。當堂指導學生背誦。
二、抓住圖象,挖掘詩歌深意
這一環節巧用課文的插圖,培養學生挑戰權威的勇氣,形成批判性看待事物的品質。課文插圖猶如特寫鏡頭,可形象地再現一個特寫的細節,可簡筆勾勒事物的概貌,可開啟讀者想象的空間。它的作用要和教師的巧妙運用縱使起來,才能相得益彰。
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在研讀《天凈沙·秋思》的時候,筆者發現教材的這副插圖與作品的意境有些不協調。袁金華等在《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條件》中說:“必須在教學中善于創造‘憤悱’的意境,讓學生躍躍欲試。要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始終處于展翅欲飛或躍起向上的積極狀態中,使他們在不斷求知的過程中產生越來越強的求知欲。”因此在此環節中,設計一個主問題:請同學們細品課文插圖,看一看是否最好地體現《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學們能給插圖作者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這一環節是教學難點,大可采用“合作性學習”方法,學生以討論的形式探究插圖存在的不足,實現“傾聽他人意見,交流各自看法,協作展示問題的解決過程,分享共同成功喜悅”的效果。
三、把握意象,描繪生動畫面
葉圣陶曾說:“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教師如何注意學生的特點,采用配音樂,想畫面等手段,努力擴展學生的想象,維護學生的興趣,教學效果就會有意外的收獲。因此,這一環節采用“風景再造品詩境”的教學方法。所謂“風景再造”,即學生根據詩人的描述,動用自己已有的經驗積累,啟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種方式展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要求學生將這首寫景抒情類的詩作改成一則優美生動的散文,寫就在班上交流。
附優美的佳作:
一條荒涼的古道,漆跡斑駁的十里長亭,叢生的凋零野草,還有在暮色中靜立著的飽經滄桑的古樹。西風過處,偶爾幾片黃葉飛起,片刻之后,一切又歸于靜默。這時,一個中年人容顏憔悴,手牽馬韁,走進我們的視野,那匹馬瘦骨嶙峋,偌大的一個荒原,竟然只有一人一馬的足音和踏踩枯葉的輕微聲息。而一聲聲的鴉啼,落寞異常,啼叫在飄泊異鄉的游子心上。夕陽西下,人和馬的影子都被拉得長長的,投在地上,越行越遠,漸漸消失在蒼茫的暮色中……
【精彩片段】
(主問題:請同學們細品課文插圖,看一看是否最好地體現《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學們能給插圖作者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
生1:詩中說是瘦馬,可畫中的馬還比較健壯,馬腿上的肌肉都看得很清楚,應該把馬畫得瘦骨嶙峋一些才好,而且最好是老馬。
生2:我覺得人不一定非要騎在馬上,如果由人牽著馬走,豈不是更能表現出鞍馬勞頓的味道。因為連馬都累得走不動了,畫中人心情的落寞就可想而知了。
師:很有創意。人騎馬還是人牽馬的問題反映了你的思考很深入。
生3:圖中人物的表情很到位,但馬的表情還可以更憂郁一些。
生4:插圖中的樹也有問題。圖中遠處的樹給郁郁蔥蔥的感覺,近處的樹卻是光禿禿的。這樣的對比太強烈了,不符合詩中的意境。我認為老樹上如果有幾片搖搖欲墜的葉子更能體現蒼涼之感。
生5:枯藤呢?插圖中根本沒有枯藤,如此能畫出枯藤與古樹的纏繞,植物的意象就鮮明了。
生6:遠處的夕陽可以畫得朦朧一些,還可以畫出半邊已經落下山的樣子,渲染出傍晚的氣氛。
生7:插圖中鳥兒們飛得很輕盈,哪里是昏鴉啊。我認為鳥可以畫得沉重一些,笨拙一些,最好讓大部分鳥棲息在枯枝上,因為“秋思”的畫面應凝重。
生8:風呢?如何體現西風?圖中并沒有表現出來。
生9:可以在茅屋上畫些淡淡的炊煙,炊煙裊裊,小橋流水人家的溫馨氣息更足,風的動感也表達出來了。
生10:畫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讓發絲微微飄起,西風不就出來了嗎?
師:為何要用“古道西風瘦馬”,而不用“古道清風瘦馬”呢?
生10:西風吹在人身上有點發冷,肯定會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這時心情極度傷感,用這種景物就能很好地襯托出作者此時的心情,清風給人的感覺是一種舒適的感覺,和作者此時的心情明顯不相吻合。
生11:本是游子思鄉圖,作者卻花了一些筆墨去寫溫馨的小橋流水人家,這不是矛盾了嗎?
生12:不矛盾。這叫反襯,以溫馨襯凄涼嘛!
生13:對,游子觸景傷情,別人家是天倫之樂,自己卻是淪落天涯,羈旅飄泊,這種對比痛徹心懷啊!
生14:也只有這樣對比起來,斷腸人才表達得實在。
師:對插圖還有建議嗎?
生15:除了細節的問題,我覺得插圖最大的問題是整體構思上的毛病。我讀完這首詩,眼前浮現的是一幅古道蒼蒼,秋風蕭瑟的圖畫,但是這幅圖給我的感覺太擁擠了,甚至是太熱鬧了。
生16:可能是景物都擠在一堆的原因。我們可以把“小橋流水人家”安排得遠一點兒,讓古道的縱深感強一些,如果景物能真正地成為背景,以此突出主人公的孤獨,畫面的整個格調就改變了。
師:說得真好,通過這樣的修改,我感覺到大家對這首詩的理解相當深刻了!
【教學反思】
1、教無定法,學無定法。教學詩歌感觸甚多。第一,準確地整體把握是反復朗誦的必然收獲。“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學自知”,還學生閱讀的自由權;第二,抓詞句,抓想象,美表達,讓學生在品味語言中悟情感,同時自覺提煉美化自己的表達;第三,詩情畫意是古人創作詩歌時特意營造和追求的意境。抓意象,溯意境,向來是古詩欣賞的關鍵。
2、教學中要始終貫穿“以人為本”教學思想。教師要相信自己的學生,真誠面對自己的學生,讓學生自主合作地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大膽敞開心扉探究質疑,品嘗學習過程帶來的樂趣,分享共同的勝利果實。另外,教師借助課文情景,巧用教材資源,創設主動,互動,生動的學習局面,給各類學生提供各自聽說讀寫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探究問題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