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優秀教案 >

2025年八年級語文教案

時間: 新華 優秀教案

編寫教案可以使課堂教學活動稱為一種有計劃、有目的、有條不紊、有效率的教學活動,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什么樣的2025年八年級語文教案才算是優秀的呢?這里整理一些2025年八年級語文教案,方便大家學習。

2025年八年級語文教案篇1

教學目標:知識和能力目標:理解、積累詞語;培養學生迅速篩選信息的能力;理解內容,能夠借助文本說出人們所看到的美輪美奐的落日實際上是幻覺的科學依據。

2、過程和方法目標:欣賞重點語段,課堂延伸,訓練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啟迪學生能夠用明辨的雙眸、思考的大腦,觀察生活,分析問題。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把握課文主體內容,提煉信息語句,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教學難點:

課堂延伸,訓練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兩張幻覺圖片導入

二欣賞落日談談感受

三基礎知識

1、小組代表競讀課文。

2、小組代表上黑板給詞語注音,詞語有:吟詠綺麗絢麗殷紅

3、小組代表聽寫詞語比賽。聽寫了:幻覺、吟詠、變化多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夕陽無限好

4、搶答:“夕陽無限好”出自哪首詩歌,請把全詩背誦出來。

四我讀我畫我賞(1-3)

1、請一位同學朗誦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學上黑板一邊聽一邊畫出落日圖。之后點評。

2、討論這個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達方式及作用。

3、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縮身”兩個詞語有何表達效果。

4、第二自然段的分號有何作用。

5、改第一段的`雙重否定句為陳述句,體會其表達效果。

6、改最后一段的反問句為陳述句,體會其表達效果。

7、用書中的原話回答“落日”給我們什么樣的感覺。

8、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五重點研讀合作探究

1、引導大家閱讀4到7自然段,討論了形成落日幻覺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學們找到相關的句子并且概括出關鍵信息。完成課后表格.

2、討論這幾段的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六課堂拓展延伸

1、結合《兩小兒辯日》的故事進行對比閱讀。

2、觀察日出或日落,寫一段描寫文字。

人生的啟迪?比如:幻覺帶來靈感,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山不是山,看水仍是水等

板書設計

2025年八年級語文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3、學習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4、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3、學習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難點: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方法

自學加點撥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把握文中詞語的讀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3、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請同學們說說有關馬的成語,(一馬當先、-躍馬揚鞭、天馬行空、千軍萬馬、馬到成功、馬不停蹄、老馬識途、車水馬龍------)從這些成語中,我們不難看出,從古至今,人們都喜歡馬,對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學家韓愈就寫過一篇有關馬的文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板書課題并釋題

說,是古代一種議論體裁,在某種程度上與現代雜文或雜感相似。可以記事,也可以發表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其主要特點是一事一議,要求作者寫出對社會生活中某個問題的深刻見解或對某種現象的看法。

三、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韓愈(768~824)字退之,南陽(現在河南南陽縣)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撫養。卒謚“文”,又世稱韓文公。韓愈是唐代散文家、詩人,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韓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

這篇《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采納。后來又相繼依附于一些節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四、自學課文

1、要求學生借助書下注釋、工具書和已有的文言知識理解文中實詞虛詞的意思,嘗試著翻譯文言語句。

2、將自學中碰到的問題在小組中討論解決。

3、將小組中不能解決的問題羅列,留待集體解決。

五、集中解疑

六、檢查自學情況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世有伯樂(lè),然后有千里馬

駢(pián)死于槽櫪(cáolì)之間

一食(shí)或盡粟一石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讀(shí)。

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這里的“食”同“飼”,喂養的意思,所以讀(sì)

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讀(shí);這里的“見”同“現”,顯現的意思,所以讀(xiàn)。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馬夫)

一食或盡粟一石(有時)(本指小米,這里泛指糧食)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這,這樣的)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猶,尚且)(等同,一樣)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執策而臨之(握,拿)(面對著)

3、辨析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一食或盡粟一石(吃)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養)

食不飽(吃)

食之不能盡其材(喂養)

不以千里稱也(用,拿)

策之不以其道(按)

雖有千里之能(的)

執策而臨之(代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音節助詞,無義)

馬之千里者(定語后置的標志)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千里馬)

其真無馬耶(難道)

其真不知馬也(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驅使)

執策而臨之(鞭子)

策勛十二轉(記載)

雖有千里之能(雖然)

故雖有名馬(即使)

一食或盡粟一石(吃完)

食之不能盡其材(使----盡)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轉折連詞,卻)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順承連詞,來)

4、翻譯句子

①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②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③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④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⑤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⑥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⑦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⑧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七、布置作業

思考書后探究●練習第一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2、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二、研讀課文

(一)朗讀課文第一段并思考問題

1、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之間的關系的?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作者認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你們認為到底是先有千里馬,還是先有伯樂呢,為什么?

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馬而言應該是這樣的。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是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馬,識別就成為前提了。

3、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

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二)朗讀課文第二段并思考問題

1、作為千里馬與普通馬有什么不同?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2、食馬者能注意這一點并區別對待嗎?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朗讀課文第三段并思考問題

1、本段中那些語句刻畫了食馬者的淺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2、本段中哪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了中心,諷刺揭露了昏庸無能,不能選賢任能而報怨世無人才的統治者。

3、本文通篇寫千里馬,難道韓愈僅僅為馬的不幸而鳴不平嗎?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

4、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慨心情。

5、本文中“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比喻了什么樣的人?

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統治者;千里馬比喻人才;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三、拓展延伸。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韓愈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無可奈何的發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感慨。

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馬,卻暫時不被重用,你會怎么做呢?

韓愈認為“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絕對。我們要主動地去爭取,像毛遂一樣的自薦,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運。

2、那么作為千里馬,你們又想對伯樂說些什么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樂一定會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讓千里馬能夠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愿伯樂們能夠擁有一雙慧眼。.因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馬,而是缺少發現千里馬的眼

四、小結::

韓愈以良馬喻人才,寫自己知遇之難,是因為它生不逢時,我們有幸生長于新時代,能夠人盡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夠發出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馬行空任我行的壯語。同學們,莫愁前路無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們一定會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說:天下誰人不識我!

五、布置作業

背誦默寫本文。

2025年八年級語文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詞語,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理清本文說明順序,了解中國石拱橋的特點。

3、體味本文準確的語言,學習幾種說明方法。

【過程與方法】朗讀,小組討論,教師啟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了解趙州橋和盧溝橋是石拱橋的杰作,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了解解放后我國橋梁事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理清本文說明順序,了解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學習幾種說明方法,體味準確、生動的語言。

【教學難點】

對說明方法的區分

【課前準備】

1、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2、課前布置學生查閱有關橋梁的資料。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由課題引入生活中,你見過很多橋,這些橋各有各的特點,現在,請同學們看兩幅圖片,說說這兩座橋各有什么特點?(投影拱橋和梁橋的畫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介紹中國橋梁的文章《中國石拱橋》。學生討論并回答它們各自的特點。

小結:橋梁有兩種形式,橋洞呈弧形,中間高起的叫拱橋;橋洞并不彎曲,橋身與水平面平行的叫梁橋。拱橋承受的壓力比梁橋大。就外形看,拱橋具有曲線美;梁橋橋式單調。我國的拱橋大多是用石塊砌成的。石拱橋具有外形美觀、橋身堅固、取材方便等優點,所以我國橋梁很多是石拱橋。1、激發動機運用投影圖片,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引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盡可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二、作者:茅以升。

看注釋①,了解作者的有關資料。

三、交代教學目標

四、教學過程:

1、自讀課文,教師進行學法指導:這是一篇說明文,閱讀說明文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學習說明文的方法,對象、特征、順序、方法、語言。

檢測字詞的預習情況。

2、教師范讀課文,并投影下列問題。

①中國石拱橋的總的特點是什么?

②用一句話概括每段段意,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

③中國石拱橋很多,文章為什么選擇趙州橋和盧溝橋作為重點說明的例子?

3、提問、啟發、歸納以上問題,并板書。

①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

②由一般到個別的邏輯順序。石拱橋——中國石拱橋——中國石拱橋典型杰作——中國石拱橋的新發展。

③這兩座橋是我國石拱橋中杰出的代表之作,又具備石拱橋的共同特點,而且又各有各的特色。所以以這兩座橋為例很有代表性。前者是獨拱,后者是聯拱,既有共性,又有個性。選擇兩者可以互相對照,互相補充,說明中國石拱橋形式多樣、多姿多彩的特點。

五、重點研讀“趙州橋“段落

本文先概括介紹了中國石拱橋的共同特點: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又以趙州橋和盧溝橋為例做了具體說明。那么作為杰出代表,趙州橋和盧溝橋各有什么特色呢?作者怎樣說明的呢?

問題:

①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介紹趙州橋的?

②趙州橋有哪些特點?

③假如你是導游,請你根據課文內容和插圖,設計一段話,然后向游人介紹趙州橋的有關情況。

學生齊讀課文課文第4、5段,思考左邊的問題,并在小組內討論完成。

歸納:

①先總說、后分說的順序。抓住“著名”“最古”兩個詞語,先概括介紹橋的地理位置、建橋時間;再介紹橋的長和寬;然后逐一分析橋身的結構特點及其科學原理。

②弓形獨拱;拱肩加拱;拱圈拼成;結構勻稱。

③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六、課堂小結:通過學習和研討,我們了解了中國石拱橋的總體特點,理清了本文的說明順序,領略了趙州橋這座獨拱石橋的獨特魅力。那么作為聯拱石橋的代表,盧溝橋又有哪些與眾不同的魅力呢?下節課探討。

七、布置作業:

A(學優生):識記說明文知識,深入領會本課內容。

B:(中等生):識記說明文知識。

C:(后三分之一學生):字詞小卷。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國石拱橋有什么特點?為了具體說明中國石拱橋的特點,作者以趙州橋和盧溝橋為例進行說明。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趙州橋部分,誰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趙州橋的特點?

過渡:趙州橋是獨拱石橋的杰出代表,那么我們今天來看看作為聯拱石橋的杰出代表——盧溝橋有什么特點?(播放盧溝橋的圖片,投影本課時目標)學生回憶上節課內容,回答提問。

二、合作探究:

1、小組內交流所查找的趙州橋和盧溝橋的相關資料。

2、對照圖片,參照課文內容,小組研討盧溝橋與趙州橋的異同點。學生齊讀第6、7、8段盧溝橋部分;小組內交流趙州橋和盧溝橋的相關資料。思考左邊的問題,小組內討論解決。

3.探討“盧溝橋”的特點及說明方法。

三、拓展延伸——齊讀課文后半部分

解放后,中國石拱橋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下面請同學們欣賞一組橋梁的畫面。

四、布置作業:

A(學優生):請同學們根據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自己設計一座橋梁,畫出示意圖,并寫出簡要的介紹。學生設計橋梁,畫示意圖,寫出介紹文字。

B:(中等生):完成練習冊。

C:(后三分之一學生):整理筆記。

第三課時

一、探討說明方法:

1.常見的說明方法——教師講授

舉例子、分類別、列數據、作比較、畫圖表、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摹狀貌,引用。

2.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教師引導

(1)舉例子:本文在我國的石拱橋中,舉了趙州橋和盧溝橋這兩個例子,最具有代表性。

(2)列數據:第4、5、6、10段都列舉了數據。

(3)引用古籍:第7段,馬可·波羅的游記,贊美盧溝橋唐代張鷟《朝野僉載》寫盧溝橋的外形,唐代張嘉貞《安濟橋銘》寫橋設計。“旅人橋”

(4)作詮釋:第5段“大拱的兩肩上……減輕洪水對橋身的沖擊”。

(5)作比較:第6段“永定河發水時……足見它的堅固”。

(6)打比方:第1、5段

(7)摹狀貌:第6段最后一句

3.小結:

靈活、合理地運用各種說明方法,來說明事物的性質、特點、作用,闡明整理,使人們對事物有明晰、完整的了解和認識,達到傳播知識的目的,這就是說明文的特征。本文就是說明文特征顯著的典范。

二、體會說明語言的準確性

1.說明文要準確說明對象,語言運用要做到恰到好處。舉例說明:

(1)第2段中說石拱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是由外表到內在,是從人們對事物的認識規律,即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來寫的。它們之間是遞進關系,詞語次序不可移動。

(2)第3段中說到旅人橋,用“大約”“可能”,是根據寫文章時僅能占有的資料,還不可能有更確鑿的證據,如果去掉“大約”“可能”,就變成絕對的結論語氣了。

“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幾乎”是對“到處都有”的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處都有”,因為事實上不可能到處都有,這里用語準確。

(3)第5段“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可算”一詞表示估計,作者在說明事物特點時,既有一定的資料作依據,但又有資料掌握不全的顧慮,故必須留有余地。這是從時間上相對的說,不犯絕對的毛病。

2.數字的精確,是說明文語言準確的一個重要方面。

如第6段對盧溝橋的介紹,從修建年代、長度、寬度、石拱數、甚至每個石拱的`長度,都運用數字說明,使讀者對說明對象有了更精確的了解。

3.第9段“用料省,結構巧,強度高”,“省”“巧”“高”三個字不僅用得準,而且用得精,位置絕不能變動。

△說明文中要準確運用詞語,這樣才能保證文章內容的嚴密性,達到預期的說明效果。

三、布置作業:

A(學優生):完成課外說明文語段。

B:(中等生):書后習題

C:(后三分之一學生):整理筆記。

板書設計:中國石拱橋

說明對象:趙州橋和盧溝橋

對象特征:

說明方法:

說明語言的準確性:

1.限制性詞語的使用:(大約、幾乎、左右……)

2.運用數字說明

2025年八年級語文教案篇4

一、教學目標

1、在讀懂文章、理解情節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所反映的古代勞動人民反抗專制暴君的斗爭精神以及老百姓在民間傳說中所寄托的美好愿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分析文章中俠客的人物形象

難點:正確理解文章情節中的怪異成分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由《大鐵錘傳》導入新課

2、新授《干將莫邪》

(1)介紹作者、出處

(2)讀課文,理清情節

用兩個字概括文章情節――復仇

思考問題:“仇”緣何而來?

赤有沒有能夠親手復仇?為什么?

最終赤復仇有沒有成功?如何成功?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題

思考問題:你最欣賞文中哪一個人物?為什么?

文章的主人公是誰?為什么?

明確:主人公是文中最能夠凸現文章主題的人物。

3、延伸閱讀《李寄斬蛇》

(1)讀課文,復述故事情節

(2)分析人物形象

思考問題:這篇文章里有沒有“俠”?如果有的話,是誰?為什么?

4、總結

兩篇文章中有些情節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發生的,為什么這樣的故事能代代相傳?(明確:故事寄托著老百姓的美好愿望)

5、課外作業

推薦學生閱讀魯迅先生《故事新編》中的《鑄劍》

教后記:《干將莫邪》是一篇文言小說,我的設想是引導學生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人物形象。這節課上下來,應該說基本完成了課前的教學設想。只是由于聽課的老師比較多,我和學生都有些緊張,使得一些教學環節不夠流暢,學生反應不如平時活躍,這也讓我看到了自己教學經驗的欠缺。就教學步驟而言,我的這節課仍有很多需改進的地方,如果能在分析人物形象以后再引導學生對人物作出一些鑒賞評價,那就更充分的體現了閱讀的三個層次

《干將莫邪》復習資料

一、文學常識

⒈本文節選自《搜神記》,作者干寶,東晉(朝代)史學家,文學家(評價)。字令升,新蔡人。

⒉《搜神記》系志怪小說集,志怪小說是記述神奇怪異故事的文學體裁。

⒊魯迅的《鑄劍》是根據本文中的故事編寫的。

二、字音字形

干將(ɡānjiànɡ)莫邪(yé)重(chóng)身夫語(yù)妻曰使相(xiànɡ)之亡(wánɡ)去

自刎(wěn)前仆(pū)后繼(倒下)湯鑊(huò)踔(chuō)躓(zhì)墮(duò)

三、一詞多義

⒈是汝若生子是男(是,判斷動詞)⒉子汝若生子是男(孩子)

是必爛也(這,代詞)將子頭與劍來(你的)

⒊大王大怒(非常)⒋即于是即將雌劍往見楚王(就)

汝若生子是男大而告之曰(長大)王怒,即殺之(立刻)

⒌乃三年乃成(才)⒍當其妻重身當產(將)

乃問其母(于是,就)當于湯鑊煮之(應當)

此乃勇士頭也(上)

四、古今異義

⒈于是即將雌劍往見楚王。即將古義:即,就;將,帶著今義:將要

⒉王即購之千金購古義:重賞捉拿今義:買

⒊當于湯鑊煮之湯古義:熱水,開水(赴湯蹈火,固若金湯)

今義:煮東西的汁水(米湯,雞湯)

五、閱讀理解

⒈中心思想

本文記敘巧匠干將給楚王鑄成雌雄二劍后被楚王殺死,其子赤為父報仇的故事。不僅揭露了封建暴君殘害人民的血腥罪行,而且突出地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反抗壓迫的英雄行為。山中俠客見義勇為,自我犧牲為他人復仇的豪俠氣概,也體現了勞動人民在反抗壓迫的斗爭中的團結友愛。書中情節雖似離奇荒誕,卻深刻地表現了暴君統治下被迫害人民反抗的決心。

⒉人物形象

赤:具有果敢剛毅,不屈不撓,至死不渝的復仇精神,是個反抗壓迫的典型形象。

俠客:具有俠肝義膽、見義勇為、重諾守信、沉著勇敢、以身殉義、自我犧牲的豪俠氣概。

楚王:脾氣暴躁、兇殘野蠻、多疑之君。

⒊細節描寫:如“踔出湯中、躓目大怒”這一細節,突出赤對楚王的刻骨仇恨

《干將莫邪》教學反思

1、備課時,教師要明確本文是自讀課文,引導學生自讀為主。精心準備導學案,放手給學生自讀,他們就會天馬行空的想象問題,就有可能不在老師的課堂設計之內,所以教師備課,準備的內容要相對的寬一些,比如,關于俠客的.故事,自己盡可能多準備,不要等到學生說了一個故事之后,自己反而如第一次聽一樣,這樣就會讓學生覺得老師知識面狹窄,有輕視老師,輕視課堂,打消學習積極性的可能;教師對文章字、詞的理解也需和重點講讀課文一樣透徹,比如這節課,學生就問道“南山”是不是“終南山”,“使相知”的“相”是不是“看中”的意思;

2、課堂上,指導學生自讀之前,一定要和學生復習關于小說的學習要點:故事情節如何確定、分析人物形象從哪里下手、揣摩詞句的方法如何等,這樣就能引導學生利用熟悉的方法去理解新的課文。

3、學生們在分析的過程中,對文章的語言品析過于淺顯,不夠深入,只停留在對表面表達的討論上,作者遣詞造句的特點沒有細細地感受到。如果能在分析人物形象以后再引導學生對人物作出一些鑒賞評價,就能讓學生理解得更詳盡,還能更快的悟出文章的語言內涵。

4、本節課拓展的內容不夠。要將本節課的內容拓展,老師可以用電腦給學生呈現2—3個文言志異故事,讓3—5個學生簡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5、課后練習,因沒有時間檢查,致使學生課后完成有敷衍的行為。以后再上此課,要把握好時間,難點練習題當堂解答。

2025年八年級語文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能利用已學的新聞知識分析課文,并從文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了解作者通過新聞傳達的事實及新聞立場。

2.學習消息的語言特點。

3.學習消息的“倒金字塔結構”。

教學重點:

1.學習消息語言的特點。

2.學習倒金字塔結構的新聞寫作方式。

教學難點:

學習消息語言的特點。

教學創意: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延伸拓展、比較閱讀

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

(一)ppt展示莫言和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照片,問:圖片上的這兩個人同學們認識嗎?他們獲得了什么榮譽?

學生回答。明確:莫言和屠呦呦,他們都獲得了諾貝爾獎。

(二)追問激趣:莫言和屠呦呦因為諾貝爾獎可謂是家喻戶曉,諾貝爾獎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影響力呢?同學們了解諾貝爾獎嗎?

教師補充:諾貝爾獎是世界各類獎項中地位的獎項,截止__年,諾貝爾獎共授予了892個人和24個團體,通常被認為是頒獎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有著公認的性。

(三)那么首屆諾貝爾獎頒發時時什么樣的呢?英國的通訊社,也是國際性通訊社之一的路透社,曾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做出過報道。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則消息,《首屆諾貝爾獎的頒發》

(設計意圖及建議:由同學們熟知的名人導入,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借機簡介諾貝爾獎及路透社)

二、自主學習,理清結構

(一)請同學們速讀課文,勾畫出本則消息的結構。

1.第一課我們學過消息的結構有哪些?

教師引導學生復習消息結構: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

2.請勾畫出本則消息的結構。

(設計意圖及建議:溫故知新,前面的《消息二則》中已經學了消息的基本結構,這里再次鞏固,學生在分析結構的同時也學會了快速閱讀消息的方法)

(二)結合課文旁批,說說各段分別傳遞了什么信息?

明確:

第一段介紹了何時、何地、何事、何人、何故。

第二段介紹了今年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及其成就。

第三段介紹了諾貝爾獎的頒發機構及授獎儀式的相關要求。

第四段介紹了諾貝爾獎金的來源,特別說明資金管理權和評獎權的分離。

(設計意圖及建議:此處旨在教會學生利用課文旁批的輔助作用,來快速理清課文內容)

3.如果讓你給上述這些信息按重要性排序,你會怎么排呢?

明確:重要性依次遞減,由主到次。這種由主要到次要的結構我們稱之為消息的倒金字塔結構。下面我們通過微課一起來學習“倒金字塔結構”。

4.播放微課《新聞的倒金字塔式結構》。

教師總結:消息的倒金字塔結構:倒金字塔結構是按照新聞價值的大小,即新聞事實的重要程度、新鮮程度,以及讀者感興趣的程度等,依次將新聞事實寫出的一種結構形式。由于這種結構格局前邊重、后邊輕,上頭大、下頭小,所以稱之為"倒金字塔"。這種結構在消息中比較常見,需要同學們掌握。

(設計意圖及建議:這一環節整體感知課文,培養學生新聞閱讀能力,篩選信息能力,提高學習自信心。給學生引入了消息的倒金字塔結構,不是生搬硬套的直接講概念,而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對本則消息重要性的分析,讓學生在實例中理解這一概念,并通過微課的學習加深對“倒金字塔式結構”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品味語言

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消息語言的特點。

1.倒金字塔結構,就是將信息按重要性程度或受眾關心程度由主到次來排列的一種消息寫作模式,這種固定的結構方式有利于人們快速篩選信息,符合消息時效性強、快等特點,這些特點就使得消息在語言上與一般文學作品不同。下面我們來看一個句子,分析劃線詞語的特點:

第二段中句子示例:

法國的普呂多姆(文學獎),他在詩歌創作方面頗有建樹。

明確:這一句中“頗有建樹”,意思是在事業上有很大成就,這里用來評價普呂多姆的詩歌創作,很有分寸,體現了消息語言客觀、準確的特點。

2.文中還有很多詞句,分別體現了消息語言的不同特點,請同學們再細細研讀課文,用三五分鐘來仔細揣摩文中消息的語言,再將你的發現與小組同學分享。

學生分享內容可能有:

客觀:評價各位科學家的成就時,遣詞造句客觀,準確嚴謹。如:兩個發現;頗有建樹和卓有成就。大部分使用陳述句。引用諾貝爾遺囑內容,表明了新聞語言的客觀真實。

“建立了促進國際仲裁的各國議會聯盟”,簡練,準確,使用了限制性的修飾語,顯得很客觀。

準確:電頭中時間地點與第三段中的信息一致具體,報道的及時。

具體:第二段一一列舉的國籍,姓名等信息;括號里的補充內容說明了消息語言的具體。

簡練:對于頒獎時間和地點的介紹;括號內語言;作者巧妙用新聞背景來表現諾貝爾獎的公正與,客觀簡練。

通俗:作者用“黃色炸藥、多種炸藥”用通俗的語言介紹專業的知識,讓讀者易于理解。

樸實:從全文來看,大部分是短句子,顯得非常簡練;用樸素的語言給我們闡述了新聞的事實,大部分使用陳述句,顯得樸實而又客觀。

3.教師總結:通過對這篇課文的研讀,我們發現消息的結構常常采用倒金字塔式,消息的語言具有客觀、簡練、準確、具體、樸實、通俗的特點。

(設計意圖及建議:自主學習,揣摩消息語言特點;合作探究,總結消息語言特點,學習新知。)

四、拓展閱讀,評價人物

反復研讀諾貝爾遺囑,結合課外材料,體會諾貝爾的偉大襟懷。小組合作用句式說話“我看到了一個___的諾貝爾”。

文段:諾貝爾的遺囑里面說:“諾貝爾獎每年發給那些在過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及和平事業方面為人類做出貢獻的人。”

材料一:諾貝爾雖然成了大富豪,可他和妻子、兒女的生活依然與過去一樣,從不奢侈浪費。他經常把大筆款項捐給慈善事業,毫不吝嗇。諾貝爾慷慨大方之名,很快傳遍了各地,因此要求他幫助的窮人絡繹不絕,但諾貝爾從不厭煩,總是盡力幫助他們。這樣一來,每天都有大群的貧民等候他救濟,諾貝爾深感為難,感到招架不住了。他寫信給哥哥談起這件事:“我每天光是收到的求助信,就不下20封,估計每天支出的救濟費約2萬克郎以上。一年下來就得花去700多萬克郎。

材料二:諾貝爾多才多藝。他自幼喜愛文學,平時工作再忙碌,他也要偷閑閱讀小說和作詩。他更喜歡哲學,他說:“飯可以不吃,哲學書不可不讀。”正是哲學的思辨和文學的想象力,推動了他的科學發明。他喜歡易卜生的戲劇,他和法國大文豪雨果的交情也不錯。他不但經常寫詩,30歲那年還寫了一部名為《兄弟》的小說,后來又寫過一部《非洲的光明時代》的歷史小說。1885年,諾貝爾還寫過一部《專利病菌》的喜劇,1896年臨去世前,又完成一部叫《報應》的悲劇。

材料三:諾貝爾在讀小學的時候,成績一直名列班上的第二名,第一名總是由一個名為柏濟的同學所獲得。有一次,柏濟意外地生了一場大病,無法上學而請了長假。有人私下為諾貝爾感到高興說:“柏濟生病了,以后的第一名就非你莫屬了!”諾貝爾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將其在校所學,作成完整的筆記,寄給因病無法上學的柏濟。到了學期末,柏濟的成績還是維持第一名,諾貝爾則依舊名列第二名。

2025年八年級語文教案篇6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掌握相關的文言字詞,翻譯課文。

認真體會“銘”文句式整齊、押韻,節奏感強的特點。

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疏通文意以學生翻譯為主,教師講解為輔:

分析課文時教師要發揮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不斷增強個人的魅力。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知識,訓練并提高學生熟讀成誦的能力。

疏通文言語句,分析文章內容。

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高潔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體會本文語言優美,韻律和諧的特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熟悉生字難詞,結合課文注釋背誦重點解詞。

教學方法:

朗讀教學法,自學點撥法,引導學習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對自己的書房居室都會搜腸刮肚的起一個響亮而別有深意的名字。例如:“老學庵”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晚年的書屋名稱,此名表達了詩人活到老,學到老,生命不息,學而不止的精神。著名戲劇家梅蘭芳室名“綴玉軒”,寓意為博采眾家之長。魯迅先生在北京時支持學生愛國運動,被反動文人罵為“學匪”。鑒于此,詼諧的魯迅把自己寓所的書房起名“綠林書屋”。“綠林”者,強盜也,“綠林書屋”乃“學匪”之寓所也,以此來諷刺反動文人的誣蔑。今天,我們一起來領略另一位高人居室----劉禹錫的“陋室”,看看這“陋室”背后的故事。

二、檢查課文的預習情況。(ppt展示)

1、給加粗字注音

惟吾德馨()鴻儒()調素琴()

案牘()西蜀子云亭()苔痕()

屏幕展示,學生自測,教師展示答案,檢查學生預習的結果,強調易錯的讀音,學生齊讀,加強記憶。

2、解詞

(1)有仙則名()(2)有龍則靈()

(3)斯是陋室()(4)何陋之有()

(5)苔痕上階綠()(6)草色入簾青()

(7)談笑有鴻儒()(8)往來無白丁()

(9)可以調素琴()(10)無案牘之勞形()

(11)惟吾德馨()()

屏幕展示,學生一起來回答,因為都是課后的注釋,沒有難度,只是檢查預習的結果,不進行深入的分析。

3、初讀文章,讀準字音。學生朗讀,教師注意在讀音上的輔導,積極評價學生的預習情況。

三、走近作者,解題。

學生以同桌為自然單位,兩人合作,借助手中的資料查找本文作者及相關的背景資料,對重要信息進行圈點勾畫,教師巡視檢查學生的查找情況。最后教師總結,屏幕展示作者簡介,以及相關背景,接著講述陋室由來的一個小故事,然后講解“銘”這種文體,并把握文體的特點,最后聽朗讀,品押韻,學生再讀課文。教師準備資料如下:

1、劉禹錫: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他是一位性格倔強的詩人,求異心理很強,如悲秋,從來就是詩人的通病,他卻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認為天高氣爽的秋天使人心胸開闊,“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贝_實膾炙人口。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但遭到保守派的排擠,被貶官降職十年。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城,又因《玄都觀桃花》和《再游玄都觀》詩作先后兩度被貶。劉禹錫寫此文時,正被貶為和州刺史,其時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朝廷任人惟親。官僚士大夫階層大多只顧尋歡作樂,不以國事為念。劉禹錫對此深感憂慮,卻又無可奈何。

2、陋室由來:劉禹錫被貶為和州刺史后,按朝廷規定,劉禹錫的住房應在縣衙內,但是和州縣太爺是個“勢力眼”,給他安排到城南臨江的三間民房居住。對此,能屈能伸的劉禹錫毫不在意,搬了進去,提筆寫了一副“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的對聯,信手貼在寢門上。知縣看了對聯,認為他因革新降職,被貶到和州縣還不服氣,一心想著爭辯。為了教訓他,又把劉禹錫的住所遷到較遠的德勝河邊,并把住房面積減半。劉禹錫搬到新居,看到那里依山傍水,百花爭艷,他又撰寫了一副對聯:“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敝h看了又惱火又害怕,惱他仍執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煩牽連自己,又下令將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間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舊小屋,看他還怎么接待鴻儒們來此聚會。果然因室內無立足之地,門前逐漸寂寥。但是逆境使詩人的靈魂更加高潔。這時他寫成了《陋室銘》,并請人碑刻后豎于門外。此精妙短文構思巧妙,寓意深刻又發人深思。讓我們感受到了劉禹錫的博大胸懷、高尚情操及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

3、了解文體: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如:墓志銘、座右銘等。銘文一般都是押韻的,又講究句式整齊,常用排比、對偶句。字數相同、意思相對的兩個相接的句子,叫做駢句。駢句不僅講究對偶,而且講究聲律。本文中的押韻就是講究聲律的表現之一。押韻指在句末或聯句之末用韻母、聲調相同的字。文中名、靈、馨、青、丁、經、形、亭押韻。駢文押韻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時便于吟誦和記憶,有聲調和節奏之美。

4、聽朗讀,學生齊讀,品味押韻。

四、疏通文意,三讀課文。(ppt展示)

屏幕顯示全文及重點字詞,幫助學生翻譯課文,了解文意。課件展示對重點詞語和句子總結。帶著對課文的理解,加入自己對作者的理解,再讀課文。

重點詞語:馨、名、勞、亂、之

重點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五、賞析美文,四讀課文。

教師拋磚引玉:請同學們找出文中最能體現作者心聲的句子,并證明自己的觀點。本輪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采取小組討論法,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一定要及時引導,幫助學生打開思路,降低難度。把個別的小問題放在下面解決,共性的問題,一起解決。教師的資料準備如下: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币陨剿雎摇_@里,用山、水來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龍”來比“德”,用“名”和“靈”來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寫陋室,卻用山水作比,使文意波瀾起伏耐人尋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靈不在于深而在于龍,那么,室之陋與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麗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馨”字畫龍點睛,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文眼?!八故锹茫┪岬萝??!秉c明全篇主題。《陋室銘》開篇以山水起興,運用類比的手法引入正題,既顯得出手不凡,也為以后的陋室歌頌功德埋下了伏筆。從側面烘托陋室清幽,寧靜。也表達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陋室不陋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從三個方面來具體論述陋室不陋:

(1)自然環境的清幽雅致。“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鄙稀⑷搿辈捎脭M人的方法,以動寫靜,采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苔蘚”也想從臺階爬到陋室,聽聽主人在說些什么;“草色”也想從窗戶窺視主人在干些什么。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韻味,我們已不覺陋室的環境凄涼、荒蕪,而感覺春意正濃,生機盎然。用擬人的手法渲染了環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悅之情。

(2)交往人物的賢良儒雅。“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彼自捳f,欲知其人應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們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備,表明主人高雅脫俗的情懷。

(3)生活情趣的高雅脫俗:“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庇姓婷鑼懠磳崒懙木渥?,“可以調素琴,閱金經”;也有反面描寫即虛寫的句子,“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可以調素琴”與“無絲竹之亂耳”對應,“閱金經”與“無案牘之勞形”相對應。這樣正反對照,虛實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閑適、安貧樂道的情趣。

總之,作者描寫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這也就為下文“何陋之有”的結論提供了事實依據。

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寫盡,為什么又寫諸葛廬、子云亭呢?

運用類比,以“廬”、“亭”比“陋室”,以“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現了自己同諸葛亮和揚雄一樣高潔而不受客觀居住條件所困的高尚情懷。

4、文章結尾引孔子的話“何陋之有”,有什么含義?

孔子這句話是個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對他說:“那個地方十分簡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話很坦率,而劉禹錫只引后一句,那是因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卻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類的君子,這樣更突出了作者高潔偉岸、不隨世俗的志趣和抱負。陋室不陋,關鍵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結尾引經據典,力發千鈞,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5、托物言志,小結主題?!巴形镅灾尽保菏侵竿ㄟ^描寫客觀事物,寄托、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即將個人之“志”依托在某個具體之“物”上。于是,這個“物”便具有了某種象征意義,成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歲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潔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發謙遜的情懷;“蠟燭”常用于頌揚無私奉獻的精神。再如,我們學過的《紫藤蘿瀑布》“花和人都會遇到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人們要汲取歷史的經驗,鼓起生命的風帆,并將這種個人的努力,融入千萬人的群體奮斗中,才能組成“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于謙的《石灰吟》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表達自己要和石灰一樣,不怕艱難、不惜犧牲、堅守清白,決心在艱苦中磨練,堅守清白,準備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負。

作者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過贊美簡陋的居室,一方面向朝中當權者顯示自己并未因遭貶而郁郁寡歡,相反卻過得安逸瀟灑;另一方面表達自己身居陋室不改初衷,屢遭磨難而堅守節操的信念。本文充分表現了作者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和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

5、再讀課文,抒發作者情懷。

六、整理課文條理,引導學生當堂成誦。

開篇運用類比引出主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再從三個角度具體闡明,即居室環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最后總結全文,以諸葛廬子云亭作比,以孔子的話結束全文。

2025年八年級語文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理清寫作思路,領略美景與趣事。

2.學習本文散文筆法與小說筆法并用的寫法。

3.感受文章語言略帶幽默與書卷氣息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課前朗讀古詩詞)閱讀的方式有很多種,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旅行也是一種閱讀,在旅行中去認識未知的這個世界,去探索這個世界的絢爛。要么旅行,要么讀書,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爬山,我們可以領略無限風光在險峰的綺麗。登頂,可以感受一覽眾山小的壯闊。今天,我們隨著馬克吐溫的腳步,去勃朗峰來一次綺麗之旅。

二、預習反饋

1、說一說,交流你所知道的作者和勃朗峰

(1)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美國作家、演說家。代表作品有小說《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等。馬克?吐溫一生寫了大量作品,有小說、劇本、散文、詩歌等各種體裁。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現象或人性的丑惡之處,表達了強烈的正義感和對普通人民的關心,具有幽默和諷刺的特點。他經歷了美國從初期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其思想和創作也表現為從輕快調笑到辛辣諷刺再到悲觀厭世的發展階段,前期以辛辣的諷刺見長,到了后期語言更為激烈。

(2)勃郎峰

勃朗峰,阿爾卑斯山脈峰,也是西歐第一高峰,海拔4807米,法語意為“銀白色山峰”,位于法國和意大利邊境。勃朗峰地勢高聳,常年受西風影響,降水豐富。冬季積雪,夏不融化,白雪皚皚,冰川發育,約有200平方公里為冰川覆蓋,順坡下滑,西北坡法國一側有的梅德冰川,東南坡意大利一側有米阿杰和布倫瓦等大冰川。建有科學研究實驗站。勃朗峰設有空中纜車和冬季體育設施,為登山運動勝地;山峰雄偉,風光旖旎,為阿爾卑斯山的旅游中心。

2、寫一寫,你所掌握的字音

字詞注音,抽生到黑板上完成。

翌日(yì)轔轔(lín)巉峻(chán)拾級(shè)霓裳(ní)隧道(suì)

俯瞰(kàn)穹頂(qióng)皚皚(ái)繚繞(liáo)溝壑(hè)打嗝(gé)紛至沓來(tà)

3、考一考,詞語正確的一項

三、交流展示

1、跳讀課文,理清思路。

過渡語:可憐可憫,教師引導為什么說乘客可憐可憫呢?物有所值的旅行是什么樣的呢?請跳讀課文,找一找這一路寫了哪些景色,各有什么特點?又在這一路遇到了什么人和事?梳理課文之后,用一個詞概括你讀完文章后最突出的印象。

預設(奇),沿途奇美,主峰奇偉,山峰奇險,云朵奇幻;車夫“奇人”經歷“奇遇”

2、品讀語言

(1)這一路奇麗的風景,經歷的奇人奇事,都被我們的作者寫進了精彩的文字里。下面請同學們劃出文中你覺得最精彩的句子,品讀分析說說你的閱讀感受。(分組合作,一大組風景,二大組人物)

【交流點撥】①取道黑首欣賞瀑布,“清流急湍,環顧四周,巖壁巉峻,丘崗蔥綠,美不勝收”一連串四字詞語,語言整齊,極富文學意味;②向山下的阿冉提村進發之前仰面遙望附近的一座峰巔時,用了“色彩斑斕,彩霞滿天,白云繚繞,輕歌曼舞”,四字詞語連用,詞藻華麗且用詞準確,令人耳目一新。③“車王”趕馬車“什么亂石廢物,溝壑曠野,一概不顧——有時一兩個輪子著地,但大多數時候騰空而起”“每當我們險遭不測時,他總是面不改色,和顏悅色地說:‘只當是種樂趣吧……能坐上車王的車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真如我說的,我就是車王?!钡染渥樱瑹o不暗含著詼諧與幽默,讀來饒有興味,讓讀者感受到奇人及奇事之樂。

(2)揣摩文中“車王”和“勃郎隊長”的說話語氣,用自己的方式讀出來,抓描寫,品性格和生活態度。

四、質疑輔正

為什么用了一整段文字描寫肥皂泡?

【交流點撥】眼前的絢麗色彩,正像人們透過肥皂泡看到的世界,那樣精彩,色彩斑斕,但卻轉瞬即逝,它們又在無窮地變幻著,不能長久,不能永恒,作者感悟到歷史變遷,人世滄桑,個人在時光的長河中非常渺小。

五、拓展延伸

1、國學經典誦讀,談啟示

2.小練筆,說感悟

你一定也登臨過很多山,也一定遇到過人生中的一座座“山”,也曾生發出無數的感慨吧!請打開記憶的匣子,選擇你所遇到的“山”,把你登山的感悟寫說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2025年八年級語文教案篇8

一、教學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點

誦讀、積累

三、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品味法、競賽法,合作探討。

五、教具準備

CAI多媒體課件、錄音機

六、教學過程

(一)課間準備:放映《子午書簡》中家同十家中蘇軾部分。

(二)導入新課:

古有一人:

讀書:閉門書史叢,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饑。

態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他頻遭貶滴,一生歷典八州,他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

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盡了人間丑態,卻說:“眼前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同學們,你知道他是誰嗎?(蘇軾)

你能替我介紹一下蘇軾嗎?

生1: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北宋豪放派詞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我們學習他被貶滴黃州時寫的一篇文章——《記承天寺夜游》。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放聲朗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節奏。

提示:(1)念/無與無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2)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生聽讀錄音

要求:聽準讀音,聽出停頓和節奏,聽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4、生結合注釋,譯讀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名的含義,男女生分組競賽。(生譯讀,師巡回質疑)

搶答題(一):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含義

(1)欣然起行:(高興的樣子)

(2)念無與為采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戶:(門)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懷民亦未寢:(睡)

(6)積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蓋竹柏影也:原來是

(8)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罷了)

搶答題(2):翻譯下列重點句子

(1)念無與為樂者

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

(2)庭下如積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積水一樣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那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哪個夜晚沒有月色?哪個地方沒有綠竹和翠柏?

(5)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不過缺少有像我們這樣清閑逸致的人罷了。

師:通過精彩的比賽,我們初步讀懂了課文,接下來給大家2分鐘準備,下一回我們舉行挑戰。

老師:師生朗讀比賽(生準備)

5、挑戰老師:師生朗讀比賽

要求:讀得流暢自然,讀得聲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戰教師,其他學生據朗要求,作點評。)

(四)精讀課文,與文本對話。

1、生默讀課文,并思考

搶答題(三):先思考,后分組討論,再搶答。

(1)作者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見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夜游期間,作者的心情發生怎樣的變化?(提示:先找關鍵詞句,再體會作者心情)

(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p>

生成答案預設:

(1)一是因為作者被貶滴,心情郁悶、孤獨,想出去走走;二是因為月色很美。

寫作背景鏈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有關如對王安石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新法,并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寫臺詩案”。長時間的審問、折磨,蘇軾差點丟了腦袋。后由于范鎮、張方平等的營救,案件驚動兩宮,十二月蘇軾獲救出獄,被貶到黃州,住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恥無權的閑客。

(2)描寫夜景之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它給人的感受是空靈、皎潔、明凈……

不錯,此句定景僅用18個字,卻創造出生動的意境,我們不妨仔細玩味,看它妙在何處?

品析語言方法指導:

抓住關鍵詞語,仔細揣摩其含義,運用增減,調換法,通過比較來體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叢中蛙鳴不斷,空中流熒飛舞,村中狗吠雞鳴,幾處納涼處人笑語陣陣。)

你認為添上這些語句好不好,為什么?

(2)刪一刪,品修辭

A、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B、庭下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

你認為刪去原文中的“如”蓋竹柏影也,可以嗎?為什么?

預設參考答案:

(1)添上語句后感覺不好,原文以如積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橫的竹柏影來描寫月色,不僅創設了一個明凈幽閑、清麗淡雅的意境,而且寫出了月色的皎潔與空靈。然而添加語則寫夏夜的嘈雜之聲,既不符合時間,也破壞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刪去后當然不好。因為原句(一)用比喻,將整座庭子注滿了水,水本來是天色之物,實有其物,看似卻無,月光不正是如此嗎?“空明”二字,更是絕妙,用“空”去修飾一種色調,不僅出奇制勝,而且更顯空靈。原句(二)把庭中當作水中來比喻,說藻荇交橫,給人如臨水池之感,最后以“蓋竹柏影也”點透真情,這樣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個空靈、皎潔、恬靜的月夜之中。而刪去后,不但沒了新意生動形象,更改變了原意。

(3)為降低教學難度,先出現關鍵詞句,再讓學生體味作者的心情。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無與為樂(有點遺憾)遂(不假思索中有點激動)

尋(有急切訪友之情)亦未寢(與好友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喜悅)

相與步于中庭(一份閑適,一份從容)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有

(4)月光雖非夜之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可覓,處處可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的樂趣。作者借“何夜”何處一句點明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人生真諦。這也正是作者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這里的“閑人”并非是閑極無聊,無所事事之人,你認為“閑人”是怎樣的一種人呢?

具有閑情逸致,興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遠大的政治抱負,但壯志難酬,一貶再貶,可見他的無奈與悲涼,他何嘗要做一個閑人呢?賞月只不過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罷了。

(五)與作者對話

面對此景此情,難道你不想對蘇軾說點什么嗎?

師:解讀了文本,讀懂了作者,接下來我們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生齊讀)

師小結:

蘇軾雖遭“文字獄”,被貶到黃州,心情郁悶,但是他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借游賞山水等自然美景來消解內心的孤獨,撫平心靈的創傷,表現了他坦蕩、曠達,笠對人生的生活信條。學習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時,更要感受到他那從容應對苦難的人格魅力。

我們在領悟作者情感的基礎上,我們一起來背誦課文。(生背誦課文)

(六)拓展、積累

師:月在古詩里給人的感覺就是溫柔多情的。要么是謙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著團圓;要么暗示著分離,給人的感覺是一種淡淡的柔弱的清涼的味道?而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興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學者們常借月抒抒懷。你能說出有關描寫月亮的詩句嗎?

教師預設答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李白

4、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

5、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

6、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

7、舉杯望明月,對欽成三人。

——李白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反思:

反思一:

本節課為新課程教學展示課。對于文言文教學,我一直注重誦讀和積累,常用競賽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接到開課任務后,我就想對一年來的文言文教學作一個歸納總結,來體現我的文言文教學。于是在本節課我作了以下的設計:

誦讀——積累——感悟——拓展

重點體現在誦讀上:整體感知時,我設計了自由放聲朗讀、聽讀,有感情朗讀、譯讀師生朗讀比賽;在精讀課文時,我設計了默讀,重點句品讀和聲情并茂朗讀;最后以學生背誦全文歸結。整節課以讀貫穿課堂,在讀中感知,在讀中讀懂讀透文本,最后在閱讀中與作者對話,不僅讀懂作者,而且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我覺得本節課的課是成功的,因為在各種不同形式朗讀中,學生比較順利地走進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但遺憾的是我準備不充分,在各部分銜接中比較生澀,課堂語言比較粗糙,當堂激勵和隨機深入引導不能達到水到渠成,更要命的是可能自己誦讀不夠熟練,竟然卡帶,雖無傷大雅,但可見準備不充分。

反思二:

在文言積累方面,我設計了兩個環節:一是立足課內掌握重點字詞句的含義;二是注重文言語名的積累。我覺得這兩個環節是成功的,我把學生分成兩大陣營,進行分組競賽,學生能在短時間內掌握重點字詞句,而且課外有關描寫月亮詩句,也說得相當多。有點感覺不是的是學生不能像經常一樣自如興奮,而在要求學生說出有關月亮的詩句時,我想我完全可以讓一部分同學聲情并茂的朗讀,而我僅讓學生說出而已,這在教學處理上過于淺顯。

反思三:

在感悟文本,領悟作者情感之一環節上,這是我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難點,也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一個焦點。一直以來,我教得累,學生學得苦,而且有時許多學生還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可能是由于本節課前面讀的鋪墊做得比較好,特別是品讀環節的設節,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于是學生對主題的解讀便異彩紛呈,讓我大為滿意。這也引起我的深思:解讀文言文主題雖然很難,但只要我用心體會、領悟,努力尋我突破口,這個頑疫是可以突破的。

2025年八年級語文教案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掌握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感受本文樸實語言中所含的復雜感情。

2.準確認讀課文中疑難字詞,并掌握它們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本文的教學主要從找出文章線索人手,然后圍繞這個線索按照段落順序逐步講解,所運用的方法主要有問題法、討論法、教師范讀、演講法等。

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體會父母、長輩對自己的愛,使其懂得審視自己的行為,珍惜親情,探尋與父母、長輩相處的最佳方式。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學習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感受本文平實的語言中所飽含的深情。

2.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情感教育。

難點:

1.本文的線索是吃的東西,這一點較不常見,對此應稍作分析。

2文章對母親的描寫不多,卻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學突破:對學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說教的方式,可通過演講,引導學生自己明白體會。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查閱資料,掌握作者情況及作品背景。學生準備預習課文,了解文章大意,準確認讀課文中疑難字詞,并掌握它們的意思。

第一課時

教師指導學生活動

1.從文題入手,創建情景,導入課文(1.)講述讓自己悔恨的往事,進入新課學習

2.分析課文第l、2自然段

3.朗讀課文,在教師指導下研讀l、2自然段

4.讓學生默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

5.默讀課文,理清文章線索,思考相關問題

一、創建情景。導入課文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師:在學習本課之前,我想請大家回憶一下,有沒有什么事情讓你們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2.鼓勵學生舉手講述,注意對學生的心結進行開導。

3.師:本文題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是當代語言學家季羨林老師,寫這篇文章時季老師已年近九十,卻還在對一件往事耿耿于懷,可見這件事在他的內心深處有著怎樣的地位。那么,讓這為九十多歲的老人難忘,始終無法釋懷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樣的事呢?(板書課題)

1.低頭沉思,回憶往事。

2.舉手講述讓自己至今懊惱不已的往事,注意情節的完整性。

3.聽教師講述,了解文章的創作背景,對本文的學習產生興趣。

二、分析課文第1、2自然段

學生活動

1.朗讀課文,注意讀出感情。

2.思考回答。生: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3.思考回答。

3.師:為什么說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抽學生回答。板書: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

4.師:作者在第1段用了兩個成語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們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抽學生回答,總結。

5.讓學生用上面兩個成語造句,并加以點評。生:因為它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

4.思考回答。生:這兩個成語說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卻能不假思索地說出讓他感觸最深的事,因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無法解開的心結。

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讓學生默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明了文章線索(約分鐘)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請學生默讀課文。

2.師:剛才大家都閱讀了課文,對文章的內容有了大致了解。請大家思考一下,作者這篇懷念母親的文章是圍繞什么展開的?

1.默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

2.踴躍回答。生:全文是圍繞吃的東西展開的。

3.師:很正確,具體有哪些吃的呢?抽學生回答。板書:白的黃的紅的

4.師:不錯,白的、黃的、紅的就是本文的線索,它貫穿文章始終。作者為什么要以吃的為線索呢?這一點作者在文中作了說明,請大家找出來。

5.抽學生朗讀相關語句。

6.師:因為孩子最容易關心吃的東西,所以作者對小時候的記憶總與吃的聯系在一起,這一點可以理解。但為什么母親吃不到好東西這件事也會讓他想起母親呢?組織學生討論。

7.讓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并加以總結。

3.思考問題。生:白的麥子面,黃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紅的高粱餅。

4.閱讀課文,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

5.朗讀:.第一,我作為一個孩子容易關心吃的東西。第二,除了。黃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東西,幾乎都與母親無緣。

6.分組討論,每組選一個小組長,作好討論記錄。生:母親之所以只吃紅的是因為她把白的和黃的讓給了我,這讓我感動至深。生:母親艱辛一生,作者兒時無法體會,成人時又無法報答,內心悲涼。

7.匯報討論結果,在教師點撥下明確。

四、本課小結

本課熟悉了課文內容,明確了文章線索,對第l、2自然段進行了分析,知曉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親對我的關愛和我對母親的懷念。

五、板書設計

永久的悔

季羨林

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永久的悔: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線索:白的黃的紅的

加入初二學習小組更多超值免費資料不容錯過!

第二課時

教師指導學生活動

1.閱讀3、4自然段,對作者家境和母親形象有初步認識

2.閱讀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親對自己的關愛

3.重點研讀9-11自然段,進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輔導學生完成課堂練習

一、閱讀理解3、4自然段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讓學生閱讀第3、4段,思考這兩段主要講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學生回答,并總結。

3.師:這兩段篇幅不長,卻將作者父輩生活的艱辛深深地印人讀者腦海。文中有些詞語極富表現力,請大家找出來。

4.指導學生用這些詞語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師:母親的基本情況是怎樣的?抽學生回答,將內容板書(見板書設計)

6.師:如何理解這個五里路,就是我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組織學生討論)

1.閱讀3、4自然段,思考這兩段在文中的作用。

2.生:這兩段主要講述了作者貧困的家境,將母親的大致輪廓也勾勒了出來,為后文的展開鋪墊了感情基調。

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無依無靠、舉目無親、背井離鄉、千辛萬苦

4.用上述詞語造句。

5.生:娘家姓趙,十分貧窮;不識一字,連名字都沒有;走過的最長的路就是從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6.討論這一句話中所飽含的深情

二、分析閱讀5-8自然段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讓學生細讀5~8段,掌握其內容。

2.師:吃白的是最高標準,其次是黃的和紅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抽學生回答。

3.師:但我卻偶爾可以吃到點白的或黃的,有哪幾種途徑可以得到呢?抽學生回答,將內容板書(見板書設計)。

4.讓學生齊讀第7段,注意讀出感情。

5.組織學生討論:文中母親在中秋節給我半塊月餅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處對母親行為的描寫,語言極其樸實,卻讓人感觸甚深,為什么會有這種效果呢?

1.細讀第5-8段。

2.思考回答。生:白的與我們家無緣,黃的與我們緣分也不大,終日為伍者只有紅的。

3.生:可以從家境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塊饃饃;中秋節母親會想辦法給我弄一點月餅;為二大爺割牛草也可得到一點黃的。

4.齊讀第7段,體會文中流露的母子情深。

5.分組討論,匯報交流討論結果,在教師指導下領會文中自然流露的母親對兒子的關愛情。

三、重點研讀9一ll自然段,進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飽含深情地朗讀我在她身邊呆到六歲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2.抽一個學生朗讀第10自然段。

3.師:這兩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讀來都讓人有一種辛酸的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年少時對母親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報答時卻已不能,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無奈啊!指導學生領悟這兩段作者平實的語言中蘊含的深情。

四、完成課堂練習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疑難字詞練習(見隨堂練習設計)。

2.指導完成課后思考與練習。

1.掌握相關知識。

2.發揮主觀能動性,完成課后習題。

五、本課小結

這節課主要按段落順序對課文進行了較為詳盡地分析,使學生對文中質樸語言所蘊含的復雜情感有了深入體會,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動人應在于情而非文。學生通過此課的學習,認識到父母及長輩對自己的關愛,懂得思索探尋與他們相處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空悲切。

六、板書設計

永久的悔季

羨林母親:娘家姓趙,十分貧窮不識一字,連名字都沒有走過的最長的路就是從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畢生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為伍一輩子都沒有笑過,日日夜夜盼著自己的兒子回來,直到去世。

線索

白的:大奶奶給;中秋節母親想辦法弄

黃的:為二大爺喂牛討得

紅的:

教學探討與反思

1.文中有許多成語,讓學生把握運用,對于寫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2.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可以從理清文章線索人手。

3.本文寫得極其樸實,沒有對母親作過多的描寫,只一塊月餅和一句話語,就將母愛展露無遺,看不出任何修飾的痕跡。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明白,自然真實的情感流露才會出最好的文章。此外,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是一個重點,可通過演講的方式進行。

2025年八年級語文教案篇10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

2、揭露官吏的橫暴

3、同情人民的苦難

教學重、難點:

體會老婦的話對表達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背景導入,簡介作者:

1、介紹背景。

2、簡介作者。

二、出示教學目標:

《石壕吏》簡案第1頁共2頁

三、整體感知:

1、質疑,畫出難懂的句子。

2、談談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圖理解課文:

1、根據圖畫找出對應句。

2、有人認為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出來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問出來的。試據此想象吏與婦對話的情景。

五、說一說:

用現代漢語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復述課文——“走進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這戶人家,留下的老翁、兒媳、幼孫三人以及

老嫗的命運將會怎樣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賞音樂《家和萬事興》。

2025年八年級語文教案篇11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和新詞。

2、學習以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方法。

3、揣摩質樸、真摯的語言特點。

4、感受朱德母親的高尚品德,體會作者的思念、敬愛之情。

教學重點:

學習文章通過選取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作者,朱德(1886-1976),字玉階,四川儀隴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

二、檢查生字和新詞學習情況,讀音和默寫都要正確。

溺 佃農 勞碌 私塾 周濟 寬厚 仕慈 連夜 慰勉 不輟 任勞任怨 為富不仁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請一名學生朗讀課文。要讀準字音。請學生點評課文朗讀情況。

2、把握全文結構。文章共有個部分,每部分主要寫了什么?

文章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沉痛悼念母親逝世,引出回憶的內容。

第二部分(第2-15段)回憶母親一生主要事跡,歌頌母親的美德,感謝母親的養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寫思念母親,表達報答母親的決心。

四、合作探究

先自己讀課文,再思考,然后四人小組交流,再選2名學生在全班交流,其他同學補充。

1、文章開頭即說:“我愛我母親,特別是她勤勞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遠回憶的。”想一想:母親的“勤勞”是通過哪些事例體現出來的?從文中還可以看出母親具有怎樣的品格?

(母親是個好勞動,總是天不亮就起床;母親把飯煮了,還要種田,種菜,喂豬,養蠶,紡棉花。從文中還可以看出母親“勤勞儉樸的習慣,寬厚仁慈的態度”,“雖然自己不富裕,還周濟和照顧比自己更窮的親戚”,母親樂于助人)

2、作者在回憶往事之后,深情地寫道:“我應該感謝母親?!苯Y合課文具體內容,說說“我”從母親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鼓勵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3、課文語言平實如話,字里行間飽含深情。細讀下列語句,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

(1)母親這樣地整日勞碌著。

(2)這類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飯食,母親卻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來有滋味。

(3)母親年老了,但她永遠想念著我,如同我永遠想念著她一樣。

(4)母親生我前一分鐘還在灶上煮飯。

4、作者在記敘事情的同時,穿插了精當的議論。找出文中議論性的語句,聯系上下文,理解它們的含義并體會其作用。

(母親沒有灰心,她對貧苦農民的同情和對為富不仁者的反感卻更強烈了。起到了贊揚母親的堅韌頑強性格和愛憎分明情感的作用。)

2025年八年級語文教案篇12

一、教學目標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詩作,掌握重點字詞,理解古詩大意,體會古詩情感。

2、通過教師范讀、學生小組討論、品詞析句等方式,理解詩歌大意,體會作者情感。

3、感受崔顥對歲月蒼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大意,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感受崔顥對歲月蒼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法(配樂);朗誦法(教師朗誦、集體朗誦);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示范朗讀古詩,進而談話導入本課:“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對話同學:同學們,從老師的朗讀聲中,你能想象到一幅怎樣的畫面?(學生自由回答)的確,在詩人充滿意趣的遐想中,我們能夠感受到草木繁茂的美景盛況。能夠想到這樣的美景,詩人的心情應該是愜意的??墒聦崊s并非如此。那么詩人究竟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呢?今天就讓我們學習崔顥的《黃鶴樓》,去一探究竟。【板書:黃鶴樓】

(二)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根據課前預習,解決重點生字詞。

明確:歷歷:清楚可數。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2、請同學們與同桌交流詩歌大意。

明確:這首詩的大意是:早先的仙人乘著黃鶴遠去,只留下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飛走了,就不再回來了,只有天邊的白云千百年來依舊如此。天氣好的時候,放眼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江對岸繁茂的樹木,以及鸚鵡洲上茂盛的草木??墒窃谙﹃栠t暮之時,卻看到江上泛起的無盡煙波,何處才是我的家鄉呢?真是令人發愁??!

(三)深入研讀

1、詩人在這首詩中的前三句中一連用了三次“黃鶴”,請同學們思考每次出現的用意是什么?(指定學生答)

明確:從內容上來說,第一次出現:作者借助“黃鶴”這一令人喜愛的意象開啟此篇,引出想象中的仙人駕鶴遠去的宏大場面,給讀者營造了無限遐想的空間。第二次出現:直接點題,且與第一句相互承接,共同借助“黃鶴樓”名字的由來,巧妙自然地引出了本詩描寫的古跡對象——黃鶴樓。第三次出現:虛實結合,“黃鶴”是動態虛幻的意象,無拘無束地來往于時空之中,并且能夠與眼前實實在在存在的白云相映成趣,構成一幅令人產生無限聯想的畫面。從結構上來說,詩的`前三句重復出現三次“黃鶴”,使得整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美和節奏感。

2、小組討論:找出你喜歡的字句,并說出其中包含了怎樣的美?

明確:“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一句,是說仙人乘著黃鶴飛去,仿佛已有千百年之久。這種說法本是詩人想象出來的情境,可是詩人在詩中卻把它當作實際存在的樣子來寫,還說仙人駕著黃鶴“一去不復返”,不僅為全詩增添了物是人非、往昔不可追的慨嘆,而且借眼前漂浮的白云營造了虛實結合的意境美。(板書:意境美)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以及“日暮鄉關”“煙波江上”體現了場面曠達、色彩斑斕的繪畫美。詩人登上黃鶴樓,極目遠眺,首先在天氣晴朗時,看到離黃鶴樓不遠的江外長著蔥蘢的草木,接著又含蓄地描繪了夜幕降臨時江上朦朧的景色。一棵棵清晰可見的樹木,再加上在落日中泛著霧氣的江面,明暗交錯,像一幅色彩繽紛的圖畫。(板書:繪畫美)

此外,全詩以“ou”為韻,詩中還用到了“悠悠”“歷歷”“萋萋”等疊音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富于輕快和諧的音樂美。(板書:音樂美)

3、再次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思考詩人的情感。

明確:這首詩一方面表達了詩人吊古傷今的無限慨嘆,另一方面也表達了詩人在仕途失意途中衍生出的無限思鄉之愁。(板書:吊古傷今思鄉之愁)

(四)拓展延伸

配樂集體朗誦,注意詩歌的停頓和語調氣勢。

(五)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課堂所學。

作業:背誦本詩;繼續搜集崔顥的其他詩作,品味其詩作風格。

2025年八年級語文教案篇13

教材分析

“教育就是喚醒”,學生的心靈一旦被喚醒,就能和作者的心靈相互溝通,和課文的內容發生共鳴,從而尋求精神的家園。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人類漸漸已經與自然疏離,地球上出現了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關注自然,保護自然,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利奧波德的《大雁歸來》通過對大雁的描寫,激發了人們熱愛大雁,保護大雁,從而保護野生動物,珍愛野生動物的感情,培養學生樹立環保意識。

學情分析

我所教的班級學生基礎參差不齊,語文綜合能力普遍偏低。有百分之十的同學基礎很好,學習,認真;有百分之五十的同學雖然能讀課文,但對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欠認真,課堂紀律有待加強;有百分之四十的同學不會拼音,不會朗讀,更不會理解文中的字詞句。所以為了調動大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興趣設計了這一課。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抒情的語言。

2、了解大雁的生活習性,體會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體會本文的寫作特色,增強語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2、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珍愛野生動物的感情。

教學重點

通過品味本文生動形象的語言,了解大雁的生活習性,體會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

教學難點

體會本文濃郁的抒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朗讀,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猜一猜,這種動物是哪一種?

有一種動物,它們寒則自北而南,熱則自南而北,它們像人一樣組成一個家庭,有著人一樣的親情。團圓的時候,它們歡呼著旅行,喧鬧著覓食,集會;孤獨的時候,它們憂郁的鳴叫著,徒勞地尋找著失去的親屬。它們的到來,宣告春天的回歸,它們的鳴叫,則使天空回響著野性的詩歌。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是人類共同的朋友。它的到來給大地帶來了許多的生機和情趣。利奧波德的《大雁歸來》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大雁歸來的情景,抒發了對大雁的喜愛,贊美之情。

(二)整體感知,了解大雁

學生自主學習,快速瀏覽課文,整體感知本文內容,共同分享文中可愛的大雁,引導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1)找出文中描寫大雁的句子,用橫線畫出來。

(2)概括作者筆下大雁的特點,然后學生齊讀這些句子。

(三)品讀課文,欣賞大雁

目的是引導學生自主品讀課文,賞識語言,找出文中你喜歡的句子,圈點勾畫,并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示例一:“一觸到水,我們剛到的客人就會叫起來。”

稱呼大雁為“我們剛到的客人”及“我們的大雁”表達了作者對大雁的喜愛和見到大雁歸來后的欣喜之情。

示例二、“在這種一年一度的遷徙中,整個大陸所獲得的是從3月的天空灑下來的一首有益無損的帶著野性的詩歌。”這句話運用比喻修辭方法,把三月遷徙中的天空大雁,比喻成一首詩歌,它們的鳴叫,它們的飛行,給整個大陸帶來詩意。

(四)合作探究,理解大雁

目的是通過引導學生對主旨句的理解,分組討論下面這些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1、一只燕子的來臨說明不了春天,但當一群大雁沖破了三月暖流的霧靄時,春天就到來了。

2、一觸到水,我們剛到的客人就叫起來,它們濺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3、在這種每年一度的遷徙中,整個大陸獲得的是從三月的天空灑下來的一首有益無損的帶有野性的詩歌。

(五)拓展延伸,抒寫大雁

1、積累有關描寫大雁的詩句。

(1)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王維《使至塞上》)

(2)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云》)

(3)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4)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2、設計目的是借助文本激發學生與心靈的對話,抒寫自己所觀察到的大雁,字數在一百字左右。

(六)小結課文

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讓學生懂得自然界的許多野生動物是人類共同的朋友,我們要保護野生動物,珍愛野生動物,回歸自然與它們為伴,并與它們和諧相處的道理。

教學反思:

這節課結束了,這堂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有兩點:

(1)選用朗讀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運用圈點,勾畫,品讀,討論,讀與寫結合的方法,抓住關鍵語句,反復咀嚼,從而領悟平易樸實的文字下深長的意味。

(2)老師飽滿的教學熱情,振奮的情緒狀態,感染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喚醒了學生的心靈,達到了學生與作者心靈相互溝通,和課文的內容發生了共鳴。

通過以上的教學,為了讓學生理解歸納文章的主旨,我用了充滿激情的語言過渡,如“同在藍天下,人鳥共家園。大雁是人類共同的朋友,同學們,我們應怎樣對待大雁呢?”大部分同學都能說“保護大雁,珍惜大雁,熱愛大雁”等。

我雖然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設計了適合本班學情的幾個問題,但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欠認真,未把活動當回事,有些同學借此機會講話,玩耍,部分基礎差的同學沒有積極主動的參與,興趣不高。

我認為作為教師,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要不斷更新語文教學理念,不斷鉆研教材,不斷更新教法,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塊天地,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構建起嶄新的語文課堂。

2025年八年級語文教案篇14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勃朗峰景色的奇異特點,體會作者的游蹤的順序。

2.了解旅途中的所見所遇之事。

過程與方法

朗讀課文,體會作者運用優美和幽默的語言描寫眼前景物、記敘所遇人物的寫作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熱愛大自然,以積極美好的心態面對生活。

重點體會作者以游蹤和觀察點的變化描寫眼前景物。

難點體會作者優美和風趣的語言風格。

教法朗讀法,討論法

教具有關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要問西歐最雄偉的山脈是什么山脈,那就是阿爾卑斯山脈;要問阿爾卑斯山脈上峻的山峰是哪座山峰,那就是勃朗峰。今天,我們將穿越到一個世紀以前,跟隨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去登游勃朗峰,這必定會是一次輕松愉快的旅行。

馬克·吐溫(1835-1910),美國幽默大師、小說家,19世紀后期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之一。作品風格以幽默和諷刺為主,既富于獨特的個人機智與妙語,又不乏深刻的社會洞察與剖析。主要的代表作品有《百萬英鎊》(短篇)等。此外,馬克·吐溫還有自己的四大名著:《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苦行記》等。

勃朗峰是阿爾卑斯山脈峰,也是西歐第一高峰,海拔4807米,法語意為“銀白色山峰”,位于法國和意大利邊境。勃朗峰地勢高聳,常年受西風影響,降水豐富。冬季積雪,夏不融化,白雪皚皚,山體約有200平方公里為冰川覆蓋。勃朗峰設有空中纜車和冬季體育設施,為登山運動勝地;山峰雄偉,風光旖旎,為阿爾卑斯山旅游中心。勃朗峰下筑有公路隧道,起自法國的沙漠尼山谷到意大利的庫馬約爾,長11.6公里,1965年建成通車,使巴黎到羅馬的里程縮短了約220公里。

1.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填表格

方式所見所遇感慨

上山徒步登山

(1-6)勃朗峰美麗景色驚嘆

美好聯想

下山雇車旅行

(7-11)幽默風趣的“車夫”幸運

輕松愉快

2.找一找地名,看一看作者的行蹤怎樣,體會本文行文順序。

馬蒂尼→阿冉提村→勃朗峰→沙蒙尼旅館

可見,本文以作者的行蹤到展現作者旅行的所見所遇。

1.作者登山時是徒步進行,為什么認為乘車騎騾的游客“可憐可憫”呢?

見課文第1段,采用了對比的寫法。

因為路都是山坡,陡峭難行;天氣又灼熱難當,焦炙于火辣辣的艷陽下,乘車騎騾反而極不方便,所以顯得“可憐可憫”。

2.作者怎樣描繪勃朗峰的?

(1)遠望勃朗峰:穹山頂呈V字形,聳入藍天,巍峨壯觀;

(2)登山勃朗峰:望周圍的峰奇形怪狀,側面襯托了勃朗峰的雄偉。

(3)逗留高地:仰面遙望美景獨特,滿目華彩,變幻無窮,如同肥皂泡(仙境)。

3.作者由勃朗峰奇幻的景象聯想到什么?抒發了怎樣的感慨?

作者由勃朗峰美麗景色,尤其是神奇變幻無窮的云彩聯想到肥皂泡。

肥皂泡的色彩也是變幻無窮的,且轉瞬即逝,這和作者在勃朗峰上見到的奇美景象相似。作者這種特別聯想,一方面表達了對大自然創造如勃朗峰神奇美麗一般景觀的贊嘆;一方面也感慨如此的美景轉瞬即逝,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人們應好好珍惜吉時美景,人們也應積極投身大自然,縱享大自然的饋贈。

4.下山作者寫的是遇“車夫”一事,怎樣理解作者的安排,這一內容和題目“登勃朗峰”有聯系嗎?

作者下山寫雇車去旅館,塑造了一位車技嫻熟、幽默風趣的車夫,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一內容和前文登勃朗峰緊密相連,展現了旅行的另一面。寫美景,令人陶醉留戀;寫人,風趣幽默,讓人倍感輕松愉快。這樣的旅程真是一個完美的身心之旅。

5.細讀課文,體會課文的語言特點。

(1)“有些頂端尖峭,并微微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纖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山峰或比作“美女的纖指”,或比作“塔糖”,形象地寫出了山峰的形狀,突出了勃朗峰周圍山峰奇形怪狀、千姿百態的特點。

(2)“我們曾仰面遙望附近的一座峰巔,但見色彩斑斕,彩霞滿天,白云繚繞,輕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細,宛如游絲蛛網一般?!?/p>

描寫峰巔的奇幻色彩和白云姿態,從側面反映了勃朗峰景色的美麗壯觀,如夢似幻。

(3)“自然界中最美麗最精致的造物,莫過于肥皂泡泡了:剛才空中的華麗色彩,天衣云錦,恰如那在陽光下破裂并蔓延開去的肥皂泡?!?/p>

把眼前勃朗峰的美景——這個大自然精美的杰作比作色彩華麗、奇幻無比的肥皂泡泡,聯想豐富、獨特,也贊美了勃朗峰的景觀真是如夢似幻,可望不可久留。

(4)“他說的是法語,還不時地打嗝,像是在加標點符號?!?/p>

生動描寫出車夫說話的特點。語言幽默風趣,氣氛輕松愉快。

本文記敘了與友人游覽勃朗峰的一次經歷,描繪了山中奇景、嶙峋怪石、變換光影,敘述了奇人奇事、驚險旅程、怪異車夫,表現了旅途的無限趣味,表達了對世事人生的無限感慨,抒發了對奇山異景的贊美之情。

1.全文以作者的行蹤和觀察點的移動為線索,描述了作者游勃朗峰的所見和所遇之事。

2.作者筆法多變。寫上山,用散文筆法,描繪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變幻的光影,引出無限感慨;寫下山,以小說筆法,敘述奇人奇事,驚險的旅途,怪異的車夫,富有傳奇色彩。

3.文中語言優美又不乏幽默風趣。馬克·吐溫是語言大師。即使本篇文章是篇游記散文,也體現了他語言精美又不失幽默的語言風格。如“有些頂端尖峭……只能在分野處才得以偶見幾堆”一組句子,就運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描寫出勃朗峰周圍山峰多樣的形狀;而所選的喻體都來自生活,以小喻大,不失幽默,能使讀者閱讀后產生輕松愉悅之感。

登勃朗峰上山觀峰遠望:V字形壯觀周圍山峰形狀多樣美景獨特:華彩變幻,如肥皂泡(聯想)下山遇車夫車技嫻熟說話風趣輕松愉快

讀馬克·吐溫的《登勃朗峰》,我們絲毫不覺得作者同他朋友一道登山旅行的勞頓之苦,有的只是觀賞美景,享受旅行的輕松愉快。那么,我在教授這一課時,力求也能讓同學們輕松地讀,愉快地學。學習的過程也好比旅行的過程,只要我們抓住主要目標,端正我們的心態,運用恰當的方法,就能像作者游勃朗峰一樣,既能觀賞沿途的美景,又能享受出行的樂趣,從身和心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都要力求貫徹這一教學理念。

2025年八年級語文教案篇15

【教學構想】

本文文字較為簡易,且故事性較強,可要求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基本內容,對于難懂的字詞,教師稍作點撥即可。同時,要加強誦讀練習,積累文中的成語及有價值的詞匯,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會它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另外,要讓學生多收集資料,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無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內容和寫法。教學中不妨運用視聽及多媒體技術,采用誦讀、討論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領會情感,學懂課文。

【教學設計】

1.熟讀并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詞匯。

3.了解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重點:朗讀、背誦課文。理解、積累一些文言詞匯。

難點:正確評價“桃源式”社會理想的積極意義和局限性i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初一下學期,我們曾經學過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的一首詩《飲酒》,我們一起讀一遍。(.課件顯示《飲酒》詩)誰來說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趣?

提示:全詩表現了詩人棄官歸隱后樂于田居、陶醉于自然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既反映了遠離塵俗、安貧樂道、潔身自好的心志,也流露出躲避矛盾、與世無爭、獨善其身的消極思想。

陶淵明的這種志趣,在他的很多詩作中都有所體現。不僅如此,在《桃花源記》這篇文章中,陶淵明更是具體地勾畫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會。這堂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桃花源、走近陶淵明。

(此環節的`設計既創設了情景,同時又通過復習、聯系已有的知識,引出新的教學內容,花時不多,收益卻很大。)

二、檢查預習

1.展示學生收集到的有關資料。

(在平時的常規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培養學生初步具備搜集資料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請同桌檢查對方注音、解詞等預習情況。

豁然開朗(huò)屋舍儼然(yǎn)阡陌交通(qiānmò)黃發垂髫(tiáo)

便要還家(yāo)劉子驥(jì)詣太守(yì)

三、誦讀和復述

1..課件展示,配樂朗讀。

2.請一位同學朗讀,要求讀出感情,咬準字音。

(讀完后由同學做適當評價)

(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3.全班同學結合注解默讀課文,準確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五分鐘后請同學復述大意,復述時可適當增加自己的想象。復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學補充。

(教師據此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培養口頭表達能力。明確:課文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為線索,可以按照逢桃花源、訪桃花源、尋桃花源的順序來復述。)

4.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然后反復自由朗讀。一

四、疏通詞句

1.請學生找出文章中難解的、注解中沒提到的、應特別予以重視的字詞。

2.掌握課文注釋的詞語。(補充注釋如下)

鮮美:鮮艷美麗平曠:平坦開闊屬:類悉:全,都。邑人:同鄉人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焉:于之,從這里語云:告訴(他)說既:已經如此:像這樣遣:派欣然:高興地

(教師可適當給學生講解詞語古今異義現象、詞類活用現象等,但不宜細講。有些詞語應盡可能聯系以前所學知識及相關知識,展開聯想、加深理解。)

①古今異義詞: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芳草鮮美)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阡陌交通)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古義:妻子兒女(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今義:指男方的配偶

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來此絕境)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無論魏晉)今義:不管(連詞)

緣古義:沿(緣溪行)今義:緣故,緣分

延古義: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今義:延長、延伸

津古義:渡口,這里問津指探訪。(后遂無問津者)今義:口液

②一詞多義

舍:舍棄(便舍船)房子(屋舍儼然

尋:尋找(尋向所志)不久(尋病終)

志:做標記(處處志之)標記(尋向所志)

向:以前(尋向所志)對著(眈眈相向)

3。請學生找出難譯的語句討論作答。

(此項活動意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激發敢于直面疑難、大膽探索的熱情。)

五、布置作業

1.初步背誦全文。

2.積累文言詞匯。

3.摘錄一些談理想的名人名言。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積極評價

(積極引導,充分評價,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勤背詩文的好習慣。)

二、訪談練習

同桌二人,一人為采訪者’(漁人),另一人為受訪者(村里人).將課文內容展現出來。最后推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三、用三個詞概括桃花源給大家留下的印象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美麗、神秘、幸福

1.桃花源美在何處?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一ㄔ疵涝诃h境幽雅,風景優美。

2.桃花源神秘在何處?

桃林神秘: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狀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結局神秘: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3.桃花源的幸福表現在何處?

①黃發垂髫: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②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亂,安居樂業)

③漁人(側面烘托):殺雞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豐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這個環節的設計一方面檢查了上節課翻譯落實的情況,另一方面使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了解,從整體上把握了全文內容。)

四、小組合作學習,探討主題

1.桃花源美在風景秀麗,美在民風淳樸,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過,請同學們想—想,在東晉時代,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嗎?

2.有人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他是消極逃避現實,你怎樣評價?

(本環節設計目的是弓l導學生用自主、合作的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引導他們去體驗自主學習的樂趣。)

學情預估:

問題一:

生l:我認為不可能存在。因為當時政治黑暗,兵禍連綿,民不聊生,是個十分黑暗的社會,“桃花源”是由于作者對現實社會生活的厭倦而虛構出的如仙境般的地方,它反映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2:我認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社會動蕩不安,官僚階級腐敗,人民受著壓迫,不會有這樣的地方存在。并且后來漁人因失約而找不到桃花源的情節也暗示了這一點。

生3:我認為有可能存在,即使現在還有人跡罕至的地方,何況在一千年之前呢?

生4:我認為有可能存在,因為東晉雖然是個紛亂之世,不過,在這戰亂頻發的亂世之中,人們向往和平,肯定會有人帶領心地善良的人,來到這與世無爭的桃源絕境。冥冥之中,命運只讓熱愛這美麗且愿意保護這美麗地方的人來到這兒,享受美好生活。

問題二:

生l:我認為陶淵明寫《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的表現。在當時黑暗的社會,有人就心甘情愿地沉淪下去,有人則努力地去爭取美好的生活,而陶淵明正是這后一種人的一個代表。他的《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十分美麗的地方,喚起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大家都努力爭取美好的生活。

生2:我認為陶淵明創造這樣一個桃花源,表現了他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但漁人、太守和劉子驥最終都未找到桃花源的情節,暗示了桃花源的可望不可即,也體現了他的消極心態。

生3:我認為陶淵明是消極逃避現實的。因為在這亂世之中,作者的心已疲倦,厭煩了這混亂之世。想找到那樣一個世外桃源,躲人桃源之中。

生4:我認為陶淵明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的,要不然他不會將桃花源寫得那么美好,宛若仙境。這說明他心中還是向往

103974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纳米二氧化硅,白炭黑,阴离子乳化剂-臻丽拾科技| 南京蜂窝纸箱_南京木托盘_南京纸托盘-南京博恒包装有限公司 | 心肺复苏模拟人|医学模型|急救护理模型|医学教学模型上海康人医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 窖井盖锯圆机_锯圆机金刚石锯片-无锡茂达金刚石有限公司 | led冷热冲击试验箱_LED高低温冲击试验箱_老化试验箱-爱佩百科 | 杭州顺源过滤机械有限公司官网-压滤机_板框压滤机_厢式隔膜压滤机厂家 | 制氮设备_PSA制氮机_激光切割制氮机_氮气机生产厂家-苏州西斯气体设备有限公司 | 分子精馏/精馏设备生产厂家-分子蒸馏工艺实验-新诺舜尧(天津)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 成都热收缩包装机_袖口式膜包机_高速塑封机价格_全自动封切机器_大型套膜机厂家 | 机床主轴维修|刀塔维修|C轴维修-常州翔高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志高装潢官网-苏州老房旧房装修改造-二手房装修翻新 | 安徽华耐泵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安德建奇火花机-阿奇夏米尔慢走丝|高维|发那科-北京杰森柏汇 | R507制冷剂,R22/R152a制冷剂厂家-浙江瀚凯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 电伴热系统施工_仪表电伴热保温箱厂家_沃安电伴热管缆工业技术(济南)有限公司 | 北京网站建设|北京网站开发|北京网站设计|高端做网站公司 | PAS糖原染色-CBA流式多因子-明胶酶谱MMP-上海研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干粉砂浆设备_干混砂浆生产线_腻子粉加工设备_石膏抹灰砂浆生产成套设备厂家_干粉混合设备_砂子烘干机--郑州铭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上海办公室装修,写字楼装修—启鸣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 SRRC认证_电磁兼容_EMC测试整改_FCC认证_SDOC认证-深圳市环测威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胶水,胶粘剂,AB胶,环氧胶,UV胶水,高温胶,快干胶,密封胶,结构胶,电子胶,厌氧胶,高温胶水,电子胶水-东莞聚力-聚厉胶粘 | RS系列电阻器,RK_RJ启动调整电阻器,RQ_RZ电阻器-上海永上电器有限公司 | 防爆暖风机_防爆电暖器_防爆电暖风机_防爆电热油汀_南阳市中通智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重庆磨床过滤机,重庆纸带过滤机,机床伸缩钣金,重庆机床钣金护罩-重庆达鸿兴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北京租车牌|京牌指标租赁|小客车指标出租| 北京发电机出租_发电机租赁_北京发电机维修 - 河北腾伦发电机出租 | 飞利浦LED体育场灯具-吸顶式油站灯-飞利浦LED罩棚灯-佛山嘉耀照明有限公司 | 挤塑板-XPS挤塑板-挤塑板设备厂家[襄阳欧格] | 缠膜机|缠绕包装机|无纺布包装机-济南达伦特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上海盐水喷雾试验机_两厢式冷热冲击试验箱-巨怡环试 | 阿尔法-MDR2000无转子硫化仪-STM566 SATRA拉力试验机-青岛阿尔法仪器有限公司 | 云南外加剂,云南速凝剂,云南外加剂代加工-普洱澜湄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深圳市源和塑胶电子有限公司-首页 | 空气能采暖,热泵烘干机,空气源热水机组|设备|厂家,东莞高温热泵_正旭新能源 | 橡胶粉碎机_橡胶磨粉机_轮胎粉碎机_轮胎磨粉机-河南鼎聚重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纸张环压仪-纸张平滑度仪-杭州纸邦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 带压开孔_带压堵漏_带压封堵-菏泽金升管道工程有限公司 | 罗氏牛血清白蛋白,罗氏己糖激酶-上海嵘崴达实业有限公司 | CTAB,表面活性剂1631溴型(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上海升纬化工原料有限公司 | 便携式XPDM露点仪-在线式防爆露点仪-增强型烟气分析仪-约克仪器 冰雕-冰雪世界-大型冰雕展制作公司-赛北冰雕官网 | 山东齐鲁漆业有限公司【官网】-工业漆专业生产厂家 | 尚为传动-专业高精密蜗轮蜗杆,双导程蜗轮蜗杆,蜗轮蜗杆减速机,蜗杆减速机生产厂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