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的課堂教案如何寫
教師要幫助學生去熱愛歷史,自覺地學習歷史,增強自身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經過對歷史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可以明確感受到教學方法對于歷史教學的重要意義。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高中歷史的課堂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歷史的課堂教案1
知識與能力:
基礎知識:1、重點: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難點: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能力培養(yǎng):培養(yǎng)利用歷史資料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通過討論與思考,初步培養(yǎng)高一學生用歷史眼光和歷史意識來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產生發(fā)展和影響。
方法與過程:
①分組討論:前后桌一組,選出組長一人,記錄討論的中心論點并作好發(fā)言準備。 ②分階段進行問題解決,在高一學生自學階段,老師走下講壇,深入各組討論中,以便隨時發(fā)現(xiàn)高一學生在解決過程中出現(xiàn)的疑惑或難點,增加課堂解決的針對性。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使高一學生認識到我國幾千年前,就有了相當完備的國家運行機制,有相當高的政治文明,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認識到中國是一個淵源流長的文明古國,理解宗法制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影響。
講授新課:
一、單元序言分析: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從1996年開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更進一步證實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國國家機器是怎樣運作的呢?本單元我們一起來探究中國古代國家機器運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中國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高一學生形成時間概念。)
2、本專題的關鍵詞是“政治制度”。考查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響等各方面的內容。本單元分四個階段對中國古代不同時期政治制度的內容、特點、沿革和影響進行了概述,向我們描述了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發(fā)展脈絡和趨勢。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導入新課:從“大禹治水”的故事講起,可以由高一學生講述導入夏朝的建立。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設問: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傳說很久以前,黃河發(fā)大水,把莊稼和房屋都淹了。當時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舜就派鰥去治理洪水,但鰥沒有使洪水馴服。鰥的兒子禹就自告奮勇地要求繼續(xù)治水。他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從而_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間,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也正是因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過禪讓制推選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后來,禹的勢力越來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國歷第一個王朝——夏朝(根據斷代工程,科學地測定夏存在時間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設問:請觀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圖《戴冠冕的夏禹》,這時的夏禹有何變化? 這時的夏禹因為權勢的強大,已經從部落聯(lián)盟首領轉變?yōu)橄膰趿恕?舉例:在禹統(tǒng)治的時期,禹已有特權。相傳因為有個部落酋長參加會議遲到,被禹處死,可見禹已在行使著君王的權力。)冕是古代帝王專戴的禮帽,圭為古代帝王舉行禮儀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襲制
禪讓制,是原始社會部落聯(lián)盟內部民主選舉首領的制度,“選賢與能”。 設問:成為夏國王的大禹還會繼續(xù)推行禪讓制,選出他的繼任者嗎?
材料分析:禹繼位后,社會進一步發(fā)展,階級已經形成,組成國家的各政治、軍事要素已經具備,國名“夏”,禹就是“夏后氏”(夏朝)的第一位國王。他的兒子啟殺掉益而奪得王位。從此,“禪讓時代”結束,“夏傳子,家天下”的時代開始。
——《中外歷史問題八人談》
禹雖然按照傳統(tǒng)的禪讓制推舉伯益為繼承人,卻不給他實權。相反,禹把實權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啟殺掉益而繼承王位。這說明我國原始社會的禪讓制已被王位世襲制取代,中國社會也由“天下為公”的時代進入到了“家天下”的時代。
提供兩段材料給高一學生,可比較分析原始社會的“天下為公”與階級社會的“家天下”: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和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材料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襲制不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終弟及這種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時期,統(tǒng)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制定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商朝為例說明。在中央,統(tǒng)治者為王,設相、卿士參與商王決策;卜、祝、史負責占卜、祭祀和記錄王朝大事;武官師執(zhí)掌軍權,各類官職的主要職能劃分非常清楚。在地方,商時期方國林立,方國首領被商王封賜為“侯”“伯”等,他們對方國擁有一定的支配權力,同時對商王效忠,定期納貢、朝見,并奉命征伐。(這里可結合《商朝疆域圖》和高一學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國的文王被賜封為西伯侯為例講述,高一學生更易理解。)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前1046年,陜西一帶周部落首領周武王滅商,以鎬京為中心建立西周。西周強盛時控制的地區(qū),已經遠遠超過商朝。
材料說明:“我自夏以后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
西周控制區(qū)域西起今甘肅東部,東達海濱,北起遼寧,南達長江,是三代中疆域的王朝。
情境設置:對于如此龐大的王朝,作為周王,怎樣才能有效地統(tǒng)治?(西周疆域圖)
1、西周的分封制 (“分土封侯制”) (武王開始,周公繼續(xù))
(1)分封的目的
鞏固周王室的權力,一是要“封建親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遺族叛亂,三是要適應人口不斷發(fā)展、疆域不斷擴大的需求。(最根本的即鞏固統(tǒng)治)
情境設置:如果我是周王,我該怎樣進行分封呢?(結合《周朝分封諸侯分類示意表》說明分封的對象,能認識到分封的主體是同姓分封,同時可結合地圖說說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內容 (周王與地方諸侯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 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建立諸侯國,拱衛(wèi)王室。②被封的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盡到鎮(zhèn)守疆土、隨從作戰(zhàn)、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舉實例說明,周成王、周康王時期的會盟諸侯,周昭王時期的巡游南方。)③受封的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實行再分封。(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分封制也是一種分級立宗制,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3)分封制的影響 設問:當周天子把同姓王室貴族、立功的異姓貴族和先代貴族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諸侯以后,他們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鞏固統(tǒng)治,擴大疆域?(用此設問主要是讓高一學生充分體會分封制帶來的影響,高一學生可結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認識進行思考。)
教師總結:認識分封制的影響,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強大,與諸侯國勢力強弱成反比。當周王室力量強大時,就能保持對諸侯國的震懾力,并能通過諸侯國強化對邊遠地區(qū)的統(tǒng)治;當周王室力量衰弱時,諸侯國獨立性就會增強,并威脅到周王的統(tǒng)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時期對周王朝統(tǒng)治的鞏固起了積極作用,但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明顯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統(tǒng)治,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我們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蓋前者。
2、西周的宗法制
設問:在分封制下,為什么分封的主體是同姓王室貴族? 同姓王室貴族和周王的關系最親。他們之間是有血緣關系的。而血緣關系的親疏對周朝同姓貴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實際上,西周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的親疏不同的家族結構,構成了當時另一個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與分封制密切相關。
(1)宗法制的含義 簡單說即宗族的法規(guī)。它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是用規(guī)定宗族內庶嫡系統(tǒng)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終保證王權的穩(wěn)定。
(2)內容:嫡長子繼承制,余子分封;龐大的宗族網;與分封制互為表里(其中嫡長子繼承制是的特點)。
(3)影響:確立一整套分配與繼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家國一體。
早期國家制度以宗法制為核心,用分封制為治理國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祿制為選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總結:在夏商周時期,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構成了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內容。宗法制通過血緣關系的親疏,規(guī)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會統(tǒng)治秩序,分封制則保證了周王對全國各地的統(tǒng)治。它們互為表里,相互滲透,共同維持西周社會秩序正常運轉。
高中歷史的課堂教案2
《第二次工業(yè)革命》
教學目標
1.知識要求:了解或掌握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成果;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特點;壟斷組織的形成原因、主要形式、作用。
2.能力要求:
(1) 分析和比較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和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特點。
(2)通過對壟斷組織的形成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xiàn)象和歷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認識到,隨著生產的發(fā)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生產力的進步越來越依賴于科學技術的新發(fā)現(xiàn)。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導致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
課時安排 1課時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本節(jié)重點是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特點、壟斷組織的形成。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特點,是對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深層次分析,它反映了歷史事件的內在聯(lián)系,即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這是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方面。壟斷組織的形成,就其內容來說,它是資本主義發(fā)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轉折時期,它使現(xiàn)代意義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基本定型,它對以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乃至世界的發(fā)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就其能力要求來說,它需要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進行分析,才能對這一時期的歷史現(xiàn)象形成正確的認識。
2.難點分析:本節(jié)難點是對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特點的分析,學生往往只停留在教材的字面分析,難于深入理解其深層含義。
課堂教學設計
師:19世紀中后期,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在此基礎上第二次工業(yè)革命興起。
一、第二次工業(yè)革命
1.背景和條件
師:工業(yè)革命的進行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請同學們結合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條件,從社會政治前提、市場的需要、技術的準備等方面思考。
生:(思考、回答)
師:(歸納)19世紀中期,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后,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內確立,為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社會政治前提條件;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后,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尤其是更為廣大的世界市場呼喚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來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是在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基礎上進行的,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為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作了物質的技術的準備。
2.主要成就
師: 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業(yè)革命蓬勃興起。科學技術對工業(yè)生產的巨大推動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chuàng)制、新通訊手段的發(fā)明和化學工業(yè)的建立。四個方面的具體成果請同學們看表。(放投影片)
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主要成果表
類別 年代 內容 國別
電力 1866 西門子制成發(fā)電機 德國
70年代 電力成為新能源
八、九十年代 電燈、電車、放映機相繼問世
內燃機
交通工具 七八十年代 汽油內燃機 德國
80年代 本茨制成汽車 德國
90年代 狄塞爾制成柴油機 德國
1903年 飛機試飛成功 美國
通訊
手段 40年代 有線電報開發(fā)成功 美國
70年代 貝爾發(fā)明有線電話 美國
90年代 馬可尼發(fā)明無線電報 意大利
化學
工業(yè) 石油化工工業(yè)產生
1867年 諾貝爾發(fā)明炸藥 瑞典
80年代 從煤炭中提取鹵、苯、人造染料
塑料、人造纖維開始生產
(教師概述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成就,并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上有關插圖)
3.特點
師:請同學們對比兩次工業(yè)革命的成果,思考一下,就兩次工業(yè)革命發(fā)明的進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
(投影: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期間的一些主要發(fā)明)
年代 內容 國別 發(fā)明人
1765 珍妮紡紗機 英國 哈格里夫斯
1779 騾機 英國 克隆普頓
1785 水力織布機 英國 卡特萊特
1785 改良蒸汽機 英國 瓦特
1807 輪船 美國 富爾頓
1814 蒸汽機車 英國 史蒂芬孫
生:(議論并回答)
師:(小結)第一次工業(yè)革命首先是從紡織部門的紡紗環(huán)節(jié)開始,然后推動其它環(huán)節(jié)、其它部門,層層展開,不斷深入。從其各項發(fā)明的時間也可以看出,從 1765年到 1814年,各項發(fā)明呈逐步遞進的關系。而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是在工業(yè)生產的各個領域——電力、內燃機和交通工具、通訊、化工工業(yè)——幾乎同時展開的。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呢?
生:(回答并相互補充)
師:(小結)是因為兩次工業(yè)革命產生的原因不同,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期間的主要發(fā)明,都是為滿足當時的社會需要而產生的,如:英國出現(xiàn)“紗荒”,促成珍妮紡紗機的誕生;紡織部門使用機器后,對動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繼而有蒸汽機的問世。正像恩格斯所說,社會需求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而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是以科學研究的新發(fā)現(xiàn)為先導的,19世紀科學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進展,它的新發(fā)現(xiàn)在生產領域的廣泛應用,出現(xiàn)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浪潮,因而,第二次工業(yè)革命表現(xiàn)為在工業(yè)生產的各個領域幾乎同時進行。
我們教材還從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各項發(fā)明的產生、發(fā)生的地域范圍及其對各國的不同影響等三個方面總結了它的特點。下面我們就逐項進行分析。請一個同學讀教材總結的第一個特點。
生:(讀書)
師:就兩次工業(yè)革命中的各項發(fā)明產生的特點,教材總結了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主要發(fā)明是工匠在總結自己實踐經驗基礎上的發(fā)明,而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發(fā)明是在科學研究新發(fā)現(xiàn)基礎上的應用。請同學們進一步思考,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呢?
生:(回答,并互相糾正或補充)
師:(小結)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期間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生產過程中的科技含量較少,因此,生產過程中革命性的創(chuàng)造,利用實踐經驗就可完成。而隨著生產的發(fā)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生產過程中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再僅僅依靠實踐經驗的積累和總結來實現(xiàn)生產過程的革命性發(fā)明創(chuàng)造就不夠了,就必需以科學研究的成果作為基礎。英國人W·丹皮爾在《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系》一書中對這一特點進行了總結。請同學們讀一讀。(放投影)
在以前時代的大發(fā)明中,我們看見實際生活的需要推動技術家取得進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說除了偶然發(fā)現(xiàn)所帶來的發(fā)明之外,需要常在發(fā)明之先。但在19世紀,我們就看見為了追求純粹的知識而進行的科學研究,開始走到實際的應用與發(fā)明的前面,并且啟發(fā)了實際的應用和發(fā)明……
科學過去是躲在經驗技術的隱蔽角落辛勤工作,當它走到前面?zhèn)鬟f而且高舉火炬的時候,科學時代就可以說已經開始了。
——摘自[英]W·丹皮爾在《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系》
生:(讀材料)
師:他所說“科學時代”的含義是什么?這一觀點對不對?
生:(議論并回答)
師:(小結)科學時代就是指科學研究“開始走到實際的應用與發(fā)明的前面,并且啟發(fā)了實際的應用和發(fā)明”。這一觀點是正確的。歷史的發(fā)展證明了這一點。此后社會生產的每一次飛躍式的進步,都是依賴于科學研究的新發(fā)現(xiàn)。所以我們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下面我們看教材總結的第二個特點。
生:(讀書)
師:這一點教材說得已經很清楚了,第一次工業(yè)革命首先發(fā)生在英國,而且主要成果也都發(fā)明在英國;而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幾乎同時發(fā)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原因何在?
生:(回答并互相補充或糾正)
師:(小結)在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發(fā)生時,只有英國具備了工業(yè)革命的基礎,即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當時,世界上只有英國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而其他國家都還處于資本主義前的社會狀態(tài)。而第二次工業(yè)革命興起時,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主義制度已經確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已初步形成,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為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所以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幾乎同時發(fā)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請學生讀教材,總結特點之三)
師:兩次工業(yè)革命交叉進行的國家除日本外,還有德國、俄國、美國的西南部地區(qū)等。由于這些國家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較晚,所以,這些國家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尚未完成,就迎來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高潮。這樣,對這些國家來講,它們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成果,又可以利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最新技術,從而使這些國家的經濟發(fā)展速度也比較快,這又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生:(回答)
師:(小結)說明了后來者居上的道理。因為后來者可以借鑒先行者的經驗,避免或少走彎路,這樣,他們就可以很快趕上或超過者。但要注意,這需要主觀、客觀條件都具備,條件具備了后來者才可以居上。
二、壟斷組織的形成
1.產生
師: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而且也推動了社會關系的變革,這就是壟斷組織的產生。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看壟斷組織是怎樣產生的?
生:(閱讀教材,回答問題)
師:(小結)主要是兩個途徑,一是先進的企業(yè)擠垮、兼并落后的企業(yè),使生產和資本不斷集中,產生了壟斷組織;二是新興的工業(yè)部門需要實行大規(guī)模的集中生產,使壟斷組織應運而生。
2.主要形式
師:壟斷組織是為了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因此,因為所在國家經濟發(fā)展狀況的不同、企業(yè)部門的不同以及環(huán)境等的不同,壟斷組織形式也就隨之多樣化,主要有哪些呢?
生:(找出幾種不同的壟斷組織)
師:(歸納、簡化)
流通領域:卡特爾——分割市場(初級)
辛迪加——設總辦事處協(xié)調(中級)
生產領域:托拉斯——合股經營(高級)
3.影響
師:從壟斷組織產生的途徑,同學們可以分析壟斷組織的作用和影響。
生:(回答,并相互補充)
師:(總結)首先,壟斷是在競爭中形成的。在競爭中獲勝的必然是設備先進、經營管理完善的企業(yè),而遭淘汰的必然是設備陳舊、經營管理不善的企業(yè)。設備先進、經營管理完善的企業(yè)發(fā)展成為壟斷組織,顯然有利于生產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社會的進步。其次,壟斷是新興工業(yè)部門生產的需要。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出現(xiàn)的新興工業(yè),如電力工業(yè)、化工工業(yè)、石油工業(yè)和汽車工業(yè)等部門,都需要巨額投資,進行大規(guī)模生產,壟斷組織在這些部門發(fā)展的程度較高。這些資金雄厚的壟斷組織能為科學研究提供更加有利的條件,從而使其能更快取得新的成果,并加快新成果應用于生產過程中的步伐。總之,壟斷組織的產生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19世紀晚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出現(xiàn)了壟斷組織,在這些壟斷組織內企業(yè)經營管理得到改善,產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勞動生產率極大提高。我們可以看到,壟斷組織的出現(xiàn),實際上是在生產力發(fā)展的推動之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調整適應了發(fā)展起來的生產力,反過來又進一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因此,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經濟處于高速發(fā)展時期。
我們同時還應該看到,資本家生產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利潤,控制壟斷組織的大資本家為了攫取更多的利潤,越來越多地干預國家的經濟、政治生活,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成為壟斷組織利益的代表者。
第三,資本家建立壟斷組織的目的就是為了獨占生產和市場,國內市場顯然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因此壟斷組織還跨出國界,形成國際壟斷集團,要求從經濟上瓜分世界,這促使各資本主義國家加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步伐,給亞非拉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同時也造成了世界的緊張局勢。
第四,列寧說:壟斷是帝國主義的主要特征,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如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高中歷史的課堂教案3
《戊戌變法》
一、內容標準
1.了解戊戌變法產生的歷史根源。
2.簡述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和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分析其特點。
3.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問題探究
1.分別從戊戌變法前中國社會、經濟、思想領域來分析變法的歷史背景?
2.列表簡述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和特點?
3.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等方面,列表整理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從百日維新的內容與維新派的主張的比較以及百日維新的結果等方面去分析百日維新的特點?
4.從政治改革、救亡圖存、思想解放等角度,歸納戊戌變法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作用?
5.從社會背景、領導力量、政策措施和國際環(huán)境等方面,比較日本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認識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史論共享
1.康、梁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及其特點:康有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來宣傳自己的變法主張,另一方面又從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中,為變法尋找理論依據,并將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和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相結合來宣傳變法思想。梁啟超明確提出了民權思想,動搖了君主專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嚴復借用西方進化論思想來闡述維新變法,為維新變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百日維新的主要特點:百日維新是戊戌變法運動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維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并給民族資產階級提供了參加政治的可能性。百日維新顯示了光緒帝和維新派除舊布新的決心,損害了頑固守舊勢力的利益,但又沒有觸動封建統(tǒng)治的基礎,改革是不徹底的。
3.戊戌變法在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意義:戊戌變法是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維新派揭露帝國主義企圖瓜分中國的陰謀,喚起了人們的近代民族意識,促成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它是一場政治改革運動,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維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傳播西方的社會政治學說和科學文化,促進了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它也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過維新派的宣傳,維新思想得以廣泛傳播,國人的心態(tài)也隨之改變,學習西學成為一種社會時尚,“變革”也成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三、史料閱讀與思考
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泰西近歐論,皆方三權:有論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權立,然后事體備。以我朝論之,皇上則為元首,百體所從,軍機號為政府,出納為命……
——康有為《應詔統(tǒng)籌全局折》
材料二:自臺灣事后(1895年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無固志,奸宄生心,陳涉輟耕于隴上……伏莽遍于山澤,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斬木,已可憂危。
——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
材料三:大借洋教,以舉庶政。 ——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
材料四:使戊戌政變不被_,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國于富強矣。——胡適《留學日記》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為的什么政治主張?其理論依據是什么?源于哪部著作?
(2)材料二、三反映了維新派對待農民起義和帝國主義的態(tài)度如何?
(3)根據材料一、二、三,指出維新變法運動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4)材料四的觀點是否正確?闡述你的理由。
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觀大地諸國,皆以變法而強,守舊而亡……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 ——康有為〈救亡決論〉
材料二:康有為建議:“勿去舊衙門,而惟增新衙門;勿黜革舊大臣,而惟擢小臣;多召見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賞以卿銜,許其專折奏事足矣。”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
請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康有為怎樣的思想主張?
(2)材料2中的“勿黜革舊大臣”對戊戌變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3)對比材料1和材料2可以看出康有為的主張有何變化?為什么會發(fā)生上述變化?
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6年,亞歷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貴族發(fā)表演說,他說:“到處在謠傳,我要給農民自由,這是不公正的,……但是,遺憾的是,農民和他們的地主之間存在著敵對情緒,并因此發(fā)生了許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從上面解決要比從下面解決好得多。”
——摘自孫成木《俄國通史簡編》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天皇率領群臣宣讀誓詞:“廣興會議,萬機決于公論;上下一心,大展經論;官武一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務必人心不倦;破歷來之陋習,基于天地
之公道;求知識于世界,大力振興皇基。”這就是日本歷的“五條誓文”。
——摘自人教版歷史選修1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上諭,上諭說:“數(shù)年以來,中外臣工講求時務,多主變法自強。……惟是風氣尚未大開,論說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憂國,以為舊章必應墨守,新法必當擯除,從喙嘵嘵,空言無補。……嗣后中外大小諸臣,自王公以及土庶。各宜努力向上,發(fā)憤為雄,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教空疏迂謬之弊”。以皇帝名義“詔定國是”,其目的是“以變法為號令之宗旨,以西學為民之講求,著為國是,以定眾向。然后變法之事乃決。人心乃一,趨向乃定。”
——摘自梁啟超《戊戌政變記》
請回答:
(1)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三則材料所反映的三國解決社會危機的角度(或者側重點)有何不同?
(2)三則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參與了改革,分別指出他們在改革中的作用。
(3)材料三改革與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張、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處是什么?
(4)三國改革出現(xiàn)了不同的結果;俄日崛起,中國改革失敗。請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四、史學爭鳴
(一)關于戊戌變法的性質爭論的焦點主要在于戊戌變法是不是屬于改良主義運動。
堅持戊戌變法是改良主義的學者認為,19世紀末葉的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要求清政府進行某些民主改革,但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局限于少數(shù)開明士紳和具有資產階級思想的士大夫圈子里,他們迷信依靠光緒帝推行其改革措施,根本不想_封建統(tǒng)治,甚至有防止農民革命的反動企圖,“這種反映資本主義要求的思想潮流,進一步發(fā)展為資產階級的_____,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進步意義的。然而就其‘變更’的性質來看,卻是改良主義”。(湯志鈞:《戊戌變法與改良主義》
有學者認為,先判定戊戌變法是改良主義性質的運動,然后批判凡是改良主義必然軟弱、妥協(xié)和失敗,已不能向人們提供多少新的思考,而在理論上與邏輯上則是一種誤導。有的學者追根溯源說,改良主義是一個西方詞語,19世紀末葉出現(xiàn)在歐洲,是指工人運動中一種敵視馬克思主義和無產階級利益的政治派別,它以不觸犯資產階級剝削制度基礎的枝枝節(jié)節(jié)的改良來代替反對資本主義的革命,所以說,“改良主義是資產階級用來反對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革命的手段”。(陳旭麓:《中國近代的革命與改良》,載《歷史研究》1980年第6期)有的學者進一步指出,用改良主義來限制戊戌變法的性質是不妥當?shù)模驗槲煨缱兎ㄅc歐洲改良主義的歷史背景不同,雖然當時中國新興的資產階級還很幼稚,但它畢竟是代表新的生產力,反映新的生產關系追求,是封建保守勢力的對立物,是先進者,所以不可照搬歐洲工人運動中的改良主義概念去硬套戊戌年間的維新派和維新運動,可以說“戊戌變法是中國資產階級在十九世紀末發(fā)動的一次愛國救亡維新運動。說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的政治改良尚可,說是一次改良主義運動則是不妥的”。
(二)關于戊戌變法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比較流行的觀點是,戊戌變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具有進步意義,但是,改良主義在本質上具有反動性,對已經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來說,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是沒有出路的。戊戌變法的歷史作用恰恰表現(xiàn)在它以自己的失敗,證明了改良主義道路在中國是走不通的。許多老一輩歷史學家,如郭沫若、范文瀾、劉大年、湯志鈞、王栻等持這種觀點。
第二種觀點認為,戊戌維新運動客觀上起到促進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進步作用,但對于封建主義制度的批判并不徹底。比如胡繩就認為,維新派要求變法,要求上層建筑發(fā)生某些有利于資產階級的改變,而且對傳統(tǒng)的“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說教提出了異議,所有這些議論都是“虎虎有生氣”的。但是維新派對于封建制度的批判是膚淺的,軟弱無力的,而且,從主觀上來說,維新派是企圖用“改良主義的變法,來為這個‘暮色凄慘’的舊制度注入新的‘生機’”。(胡繩:《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下冊,第634頁)
第三種觀點認為,戊戌變法的歷史作用是巨大的,它不是統(tǒng)治階級修補封建廟堂的枝枝節(jié)節(jié)的小變,而是中國資產階級拆毀封建主義廟堂的社會變革運動,是“民族覺醒的里程碑”。楊立強指出:維新派在變法期間推行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政策都體現(xiàn)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對維新派的評價,不僅要聽其言,而且要觀其行,更為重要的是觀察這些政策的社會效果。不論維新志士怎樣在某種場合表白,不論他們的主觀意圖如何,事實上戊戌變法集中體現(xiàn)了民族資產階級要求傳播西方思想文化,以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專制制度的強烈愿望,這不是企圖補天的封建文人矯揉造作的空言粉飾,而是一場“社會變革運動”。(楊立強:《民族覺醒的一塊里程碑──關于戊戌變法評價的若干問題》)
第四種觀點認為,戊戌變法的歷史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思想領域里的啟蒙作用。一些作者指出,戊戌維新運動在中國近代的積極意義,主要不在于反封建,也不在于反帝,“而在于它是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一部分”。戴逸指出:“人們久處在封建閉塞的發(fā)霉氣氛中,忽然從那里吹過來一股新鮮的氣息,麻木不仁的頭腦開始清醒過來了,僵硬的四肢逐漸動彈起來了。專制獨斷的皇權思想,昏人神智的八股文章,以及桎梏性情的綱常倫理,這一切曾經是封建階級麻醉和統(tǒng)治人民的武器,現(xiàn)在這些武器上也長了斑斑銹痕。人民不僅從戊戌_____中認清了_的兇惡面目,而且也從戊戌思想運動中吸取了精神解放的力量,把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更加推向前進。”(戴逸:《戊戌時期的思想解放》
第五種觀點,馬洪林認為在中國走向近代化的歷史過程中戊戌維新具有特定歷史意義的階段性,它突破了物質與精神分割的“中體西用”的思維定式,開啟了全面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閘門,既把封閉的手工業(yè)生產方式推上大機器生產的軌道,實行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近代化;又要改變封建專制的政治制度為“君民共主”的立憲制度、政治體制的民主化和法律制度化。從歷史發(fā)展的階段上看,戊戌維新標志著中國人第一次全面地提出了近代化的綱領和措施,強勁地改變著中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和理論結構。(馬洪林:《戊戌維新與中國近代化》,載《上海師大學報》1989年第1期)張江明等認為戊戌維新運動是在比較完整意義上的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的首次嘗試,是君主立憲式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開端,它加速了中國走出東方“中世紀”的歷史進程。(張江明等:《戊戌維新是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的首次嘗試》
參考答案:
1.(1)君主立憲。依據:三權分立學說。源于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
(2)利用變法來抵制農民起義;幻想得到帝國主義支持。
(3)不敢觸動封建統(tǒng)治的基礎;不敢發(fā)動農民階級;不敢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主張。
(4)不正確。原因: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決定其實行的改良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戊戌變法失敗是必然的。
2.(1)強烈要求實行全面的維新變法。(2)導致守舊大臣對變法陽奉陰違,甚至托詞抗命,阻撓、破壞變法,使變法法令成了一紙空文。(3)材料1全面改革變法,材料2中卻畏首畏尾,思想明顯趨于保守,不敢主張廢除舊衙門和罷免舊大臣。原因:一是由于封建頑固勢力強大,二是維新派的軟弱所致。
3.(1)俄國側重解決內部危機,廢除農奴制度。日本則側重向西方學習,引進西方文明來改造日本社會。中國通過變法,實現(xiàn)富國強兵,擺脫民族危機的命運。
(2)俄國:亞歷山大二世是這次改革的,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農奴;日本:天皇是改革的主導者,擁有實權,積極推進明治維新的開展;中國:光緒帝同情變法,作出改革舉動,但由于實權掌握到慈禧太后手中,導致變法失敗。
(3)核心主張:發(fā)展資本主義;局限性:帶有濃厚的封建殘余;改革方式: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4)它是否順應歷史發(fā)展趨勢;改革派與保守派力量對比;改革者的策略、方針是否得當;統(tǒng)治者的態(tài)度等。
高中歷史的課堂教案4
《第一次工業(yè)革命》
【課標要求】
⑴講述發(fā)明珍妮機的故事,了解英國工業(yè)革命開始于一系列工作機的發(fā)明;
⑵知道瓦特改進蒸汽機的史實,認識蒸汽機在大工廠生產中的作用;
⑶簡述發(fā)明"旅行者號"機車的基本史實,認識鐵路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
記住工業(yè)革命首先開始的國家和時間;記住哈格里夫斯發(fā)明“珍妮紡紗機”,瓦特改進蒸汽機,富爾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孫發(fā)明蒸汽機車的基本史實;認識蒸汽機在大工廠生產中的作用和鐵路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理解工業(yè)革命的概念和英國首先發(fā)生了業(yè)革命的原因以及工業(yè)革命對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的重大影響。
二、能力與方法
通過對英國最早發(fā)生工業(yè)革命的原因和工業(yè)革命對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的重大影響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工業(yè)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機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門間相互促進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運用比較、判斷、聯(lián)系、推理分析歷史的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工業(yè)革命中的一系列發(fā)明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
通過工業(yè)革命中一系列國家的科學家在發(fā)明創(chuàng)造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史實,讓學生樹立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開放性觀點;
通過工業(yè)革命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使學生認識到社會發(fā)展需要技術革命,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重點難點】
一、重點:英國最早進行丁業(yè)革命的原因;工業(yè)革命中的重要發(fā)明創(chuàng)造及工業(yè)革命的影響。
二、難點:工業(yè)革命中各環(huán)節(jié)的相互促進和工業(yè)革命的影響。
【授課類型】 新課。
【教學準備】
教師研讀課標、教材,撰寫教案,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講述為主,輔以討論法、列表法、圖示法、問題探究法。
【教具媒體】 計算機和多媒體課件、圖表。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設問引導)同學們,你們乘坐過火車和輪船嗎?你們知道它們發(fā)明于什么時候?誰為它們的發(fā)明做出了重要貢獻?(學生回答后教師過渡)這兩種重要交通工具誕生于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時期。那么,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最先發(fā)生在哪個國家?其間有哪些重要發(fā)明創(chuàng)造?工業(yè)革命給人類帶來了哪些影響?本節(jié)課我們一起探討。(板書課題,引入新課)
學習新課:
(教師過渡)工業(yè)革命又叫“產業(yè)革命”,是資本主義生產從工場手工業(yè)過渡到大機器生產的重要階段。那么,工業(yè)革命是怎樣興起的呢?我們先探究第一個問題。(板書第一標題)
一、工業(yè)革命的興起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圍繞下列問題自主學習)
1.工業(yè)革命興起的原因是什么?
2.工業(yè)革命何時最先發(fā)生在哪個國家?
3.工業(yè)革命最先發(fā)生于哪個部門?
(學生學習后教師進行總結,并形成如下要點)
1.興起原因:工場手工業(yè)生產不能滿足不斷擴大的國內外市場市場需要。
2.時間國家:18世紀60年代,英國。
3.最先部門:新興的棉紡織業(yè)。
二、工業(yè)革命中的重要發(fā)明創(chuàng)造
1.系列紡織機械的發(fā)明(珍妮紡紗機)
(指導學生看書,了解一系列系列紡織機械的發(fā)明情況,并理解紡紗與織布是如何相互促進的)
2.改良蒸汽機的成功研制(瓦特)
(教師強調瓦特制成的是改良蒸汽機;改良蒸汽機是動力之源;改良蒸汽機的廣泛應用推動了其他工業(yè)部門的技術革命)
3.火車和輪船的發(fā)明
(指導學生看書,舉出火車、輪船的發(fā)明者和第一輛火車(汽船)的名稱,認識火車、輪船的發(fā)明重大意義)
美國人,富爾敦,世界上第一艘汽船“克萊蒙號”;
英國,史蒂芬孫,世界上第一輛火車“旅行者”號。
三、工業(yè)革命的完成
(引導學生知道工業(yè)革命完成的時間,理解工業(yè)革命完成的標志)
四、工業(yè)革命的影響
(教師指導學生主要從三方面總結認識工業(yè)革命的重大影響)
1.工業(yè)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直接導致了工廠企業(yè)形式的出現(xiàn);
2.促進了城市的興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長;
3.工業(yè)革命使英、法、美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成為強大的工業(yè)國。
拓展思考:
(通過工業(yè)革命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使學生認識到社會發(fā)展需要技術革命,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板書設計】
一、工業(yè)革命的興起
1.興起原因:工場手工業(yè)生產不能滿足不斷擴大的國內外市場需要。
2.時間國家:18世紀60年代,英國。
3.最先部門:新興的棉紡織業(yè)。
二、工業(yè)革命中的重要發(fā)明創(chuàng)造
1.系列紡織機械的發(fā)明
珍妮紡紗機
2.改良蒸汽機的成功研制(瓦特)
3.輪船和火車的發(fā)明
美國人,富爾敦,世界上第一艘汽船“克萊蒙號”;
英國,史蒂芬孫,世界上第一輛火車“旅行者”號。
三、工業(yè)革命的完成(19世紀上半期,大機器生產基本取代工場手工業(yè))
四、工業(yè)革命的影響
1.工業(yè)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直接導致了工廠企業(yè)形式的出現(xiàn);
2.促進了城市的興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長;
3.工業(yè)革命使英、法、美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成為強大的工業(yè)國。
高中歷史的課堂教案5
《百日維新》
【教學目標】
(一)課程標準:“知道‘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認識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
(二)據學情,本課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政變等基礎知識。
(2)結合課文、利用圖片、歷史資料等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理解維新變法運動興起的背景,歸納總結康、梁的主要活動;通過討論 “戊戌變法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利用歷史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播放音樂導入新課;通過歷史劇表演對康有為上書了解康有為的愛國熱情,激發(fā)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完成情感目標;
(2)通過名片介紹、記者采訪、共同討論,師生的互動探究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標。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維新人士的進步立場和為變法圖強勇于犧牲的事跡,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和歷史責任感,樹立以天下為已任的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點】
公車上書、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
【教學準備】
教師的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的準備:知識預習、歷史短劇、資料收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
教師播放電視劇《英雄刀少年》主題曲:肝膽相照。讓學生感受音樂帶來的熏陶,營造課堂氛圍。
教師:翻開日歷;今年是____年,同時也是改革開放__周年。而110年前的公元1898年9月29日,譚嗣同等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被斬首示眾,秋風凜冽,吹冷一腔熱血,舉國震驚,大清帝國的逍遙夢,在這一天被徹底擊碎。一切是怎么回事?讓我們把日歷往回翻。假如我們生活在那個年代,我們都是熱愛祖國、關心中國前途命運的知識分子、愛國青年,你如何拯救中華民族于水深火熱之中?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出公車上書)
(二)學習新課
1、公車上書
[角色扮演,體驗歷史]:公車上書課本劇
劇情介紹:(學生課前準備)1895年這一年,一個年僅30歲的青年譚嗣同正在廣為搜羅和閱讀當時介紹西方科學、史地、政治的書籍,豐富自己的知識,有一天他在街上行走。“號外,號外,京師爆發(fā)公車上書,康梁上書失敗!”“給我拿一份”。譚嗣同看了報紙,心情沉重。輕聲讀出:亞洲第一海軍大國清政府嘔心瀝血多年的帝國北洋水師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威海衛(wèi)戰(zhàn)役中全軍覆沒,簽定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甲午戰(zhàn)敗,擊碎了洋務派的自強夢,卻喚醒了更多的有識之士。康有為在北京組織“公車上書”,譚嗣同則嘆道,“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梁啟超則心憂“變者,天下之公理也”。
{觀看短劇,思考歷史}:教師提問,學生回答
①公車上書的原因是什么?
②公車上書結果如何,有什么影響?
(引導學生了解公車上書的原因是因為當甲午戰(zhàn)后《馬關條約》的簽定,影響是揭開維新變法的序幕,并補充介紹歷史知識公車,回憶公元前356年的商鞅變法,使學生理解公車上書標志著維新思潮發(fā)展成為愛國救亡的_____,而唯有變法才能救國圖強)
[名片檔案,個人風采]:學生模擬變法人物
學生分別出示康有為、梁啟超和譚嗣同的個人名片,登上講臺向大家模擬歷史人物進行介紹。
(主要介紹代表人物:1、康有為:少年立大志,曾經在香港逗留的經歷,使他深受觸動,從此萌發(fā)在中國實現(xiàn)變革實現(xiàn)資本主義的理想。2、梁啟超:少年聰慧,13歲考中秀才,17歲中舉。在萬木草堂結識了康有為之后,即拜康有為為師,跟隨師父為維新變法奔走。3、譚嗣同,號復生,出生官宦人家,卻厭惡科舉功名,讀了萬卷之書,走遍神州大地,立志改變中國現(xiàn)狀。)
[關注國運,發(fā)表見解]:創(chuàng)設情境寫“上書”
討論:假如你是1895年的一位愛國讀書人,請你也寫一份“上書”,陳述怎樣救亡圖存!
(三)百日維新
[舌戰(zhàn)群儒]
教師:既然有了思想就要大膽行動,公車上書后康有為又三次上書光緒帝,指出形勢危機,惟一途徑就是變法。但頑固派大臣竭力阻撓,康有為與頑固派進行了論戰(zhàn)。
播放《走向共和》視頻片段,觀看“康有為駁榮祿,榮祿生氣中途退場”內容。
通過舌戰(zhàn)群儒和上書內容,可以看出康有為維護清朝統(tǒng)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憂國憂民的思想躍然紙上,所以光緒帝被深深地感動了,于是接見康有為,表示不做“亡國之君”,讓康有為全面籌劃變法。
師生分析總結:光緒帝為什么支持變法?
學生1:鞏固封建統(tǒng)治,希望有所作為,不當亡國之君。
學生2:利用變法從慈禧手中奪回統(tǒng)治權。
學生3:也有愛國、保國、抵制外強的思想。
[京師現(xiàn)場采訪報道]
學生模擬《中外紀聞》的記者,在_城樓現(xiàn)場報道:舊歷戊戌年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皇帝登上_城樓頒發(fā)詔書,標志變法開始。那么,變法涉及哪些內容呢?我們來到變法記者招待會,采訪光緒皇帝,學生扮演光緒皇帝向大家介紹了變法的有關內容:
出示幻燈片──光緒帝照片和百日維新內容
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
經濟方面: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yè);
文化教育方面:開辦新式學堂培養(yǎng)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chuàng)辦報刊,開放言論;(教師補充介紹京師大學堂的創(chuàng)建)
軍事方面:訓練新式軍隊等等。
(教師出示幻燈片──變法的進步性和變法的局限性,師生共同分析: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體制,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但沒有觸動封建頑固派的實權地位,沒有涉及議院、定憲法等政治主張,沒有采取維新派掌管軍隊的措施。以至于面對后來的政變陰謀束手待斃。)
(四)我以我血薦軒轅
[永遠的譚嗣同]
教師:變法的結果如何呢?
學生:失敗了。變法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囚禁了光緒帝,下令逮捕維新人士。
1898年是舊歷戊戌年,因此稱這次變法為戊戌變法,又因這次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歷時103天,所以又稱“百日維新”。
教師出示幻燈片介紹袁世凱告密,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光緒帝被囚禁的故事。
播放視頻:戊戌政變后,康有為、梁啟超逃往國外(日本)。有人極力勸說譚嗣同逃走,他謝絕勸告者說:“不有行者,誰圖將來?不有死者,誰鼓士氣”?“我國二百年來,未有為民變法而流血者,如有,請自嗣同始”。不久,譚嗣同等六人被殺害,這就是歷的戊戌六君子。
全班一起朗讀:譚嗣同的絕命詩:“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教師:維新派要殺的賊指誰?維新派為什么“無力回天”?譚嗣同為什么說自己“死得其所”?
學生:賊指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無力回天”是因變法遭到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的鎮(zhèn)壓失敗而無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為譚嗣同甘為變法流血犧牲,不愿逃走。
(五)我評譚嗣同
[師生互動,討論探究]
教師:譚嗣同的死值得嗎?
學生1:不值得,是因為逃走后還可保存實力繼續(xù)斗爭,不應該做這樣的犧牲。
學生2:值得,是因為譚嗣同用他的獻身精神激勵后人繼續(xù)斗爭。
教師:一百多年前,譚嗣同為變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義,殺身成仁。表現(xiàn)了愛國志士們?yōu)榱藝疫M步不惜犧牲生命的英雄氣概。滄海浮生,歲月如潮,譚嗣同在時間里輪回,我們會永遠銘記。
教師:戊戌變法有何歷史意義?
學生討論后,師生總結:戊戌變法是一場資產階級領導的愛國救亡的_____和思想解放運動。雖然挫敗了,但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對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教師:戊戌變法是一場什么性質的運動、它為什么會失敗?從中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
總結如下:戊戌變法的性質: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失敗的原因:領導變法運動的民族資產階級天生軟弱,維新派力量弱小,又沒能發(fā)動群眾,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頑固派勢力過于強大。結論:說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小結]
教師:戊戌變法的失敗,使中國喪失了一次擺脫民族危機,走向富強的機會。但是維新志士們滿懷愛國熱情,為變法奔走呼號,殫精竭慮,他們的行動符合歷史潮流,是愛國的、進步的,顯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他們的愛國精神必將激勵和指引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繼續(xù)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