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考前復習教案
生物高考前復習教案如何寫?生物物理學是用物理學的概念和方法研究生物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生命活動的物理和物理化學過程的學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生物高考前復習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生物高考前復習教案(精選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必修三第四章《種群和群落》的第四節《群落的演替》,本課內容較簡單,包括演替的類型和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兩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層次上分析生命系統的發展變化,后者是探討人類在這方面的作用,體現STS教育思想。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觸過許多與此相關的自然現象,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興趣也比較高。鑒于上述情況,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采用問題導學法,利用圖解、課件和模型制作等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加強學生對微觀內容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中完成重點、難點知識的學習,提高思維能力,形成相應的觀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闡明群落的演替過程。
②?說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③?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
2.能力目標:
①?通過群落演替的過程培養學生要用“動態發展”的觀點來分析事物。
②?從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現象中來分析新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全面獨立分析問題的習慣。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從以前的圍湖造田、毀林開荒到現在的退耕還林、還草、還湖,要讓學生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學重點難點
群落的演替過程。
四、學情分析
學生前面學習了有關群落的結構特征,在此基礎上再學習群落的演替相對來說較為簡單。對于群落的演替過程較難理解,需要教師指導并詳細講解。
五、教學方法
1.學案導學:見后面的學案。
2.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3.多媒體教學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群落的演替,完成學案。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教師:群落是一個動態系統,它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況下,大多數群落中物種結構相對穩定。但是,當群落結構受到干擾或破壞,一些種群落消失了以后,總會有其他一些種群來占據這個群落的空間,經過一段時間,又會有另一些種群興起,逐漸取得優勢。群落演替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總是向著群落恢復相對穩定狀態的方向進行。下面閱讀教材P78[問題探討]相關內容。
設計意圖:步步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明確學習目標。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演替的概念和類型?
學生閱讀教材P78-79相關內容,查找演替的概念并嘗試理解,結合教材圖4-14,分析討論完成教材P78下方思考與討論中的問題,并總結光裸的巖地群落演替的過程。
“棄耕農田上的演替”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與“發生在裸巖上的演替”過程相比較,分析共同點與不同點。提示學生思考:農田是人類對自然群落進行改造的產物,在農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復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學習了這兩種演替類型后,引出“初生演替”與“次生演替”的概念。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觀察圖片并討論,小組內進行探究,分析并總結演替的類型及特點。
生物高考前復習教案(精選篇2)
教學準備
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闡明群落的演替過程。
⑵說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⑶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
⑷通過引導學生比較兩個演替過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能力目標:
⑴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組織能力。
⑵培養學生課前預習、全面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⑴關注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認同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
⑵確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2.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群落的演替過程。
難點:
⑴群落的演替過程。
⑵影響群落演替的因素。
3. 教學用具
多媒體
4. 標簽
生物,蘇教版,必修1
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教師:展示教材中的“觀察小型環境中生物群落的變化”的案例,分析實踐案例:
學生討論:1.查閱有關水生生物類群的資料,根據7d內記錄的實驗現象和數據,分析小型環境中生物群落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哪些因子在影響這個群落的變化?
教師:在進入今天要探討的主題之前,我們先要明確什么是群落。各種各樣的群落在地球上形成后,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
課件展示草原生物群落,激活學生腦海中關于“群落”的原有知識,利用多媒體動畫,讓學生明白地球上有著各種各樣的群落,得出群落不是一成不變的,會發生演替。
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
2.這一地區有可能恢復原來群落的結構嗎?
學生討論以上兩個問題,大致了解群落演替的過程。
展示教材“發生在裸巖上的演替”。逐步層層分析: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生物群落演替的過程
閱讀課本P67-69相關內容,思考并小組討論下列問題:
〖問1〗在生物群落發展過程中它是不是永恒不變的?如果不是又發生著怎樣的變化??【講述】在生物群落發展變化的過程中,一個群落不是永恒不變的。其中一個群落會代替另一個群落的演變現象,這種現象叫做群落的演替。
〖問2〗演替是怎樣體現的?其主要標志是什么?
【講述】演替是群落長期變化累積的體現,主要標志是群落在物種組成上發生了變化;或者是在一定區域內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逐步替代的過程。
〖問3〗如何理解群落演替的過程與特點?
【講述】群落演替的過程:群落演替的過程可人為地劃為三個階段:
⑴侵入定居階段(先鋒群落階段)。一些物種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環境,為以后侵入的同種或異種物種創造有利條件。
⑵競爭平衡階段。通過種內或種間競爭,優勢物種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勢物種被排斥,相互競爭過程中共存下來的物種,在利用資源上達到相對平衡。
⑶相對穩定階段。物種通過競爭,平衡地進入協調進化,資源利用更為充分有效,群落結構更加完善,有比較固定的物種組成和數量比例,群落結構復雜,層次多。
〖問4〗光裸的巖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為什么不是苔蘚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苔蘚和草本植物無法直接從裸巖中獲取養分,而地衣可以通過分泌有機酸而從裸巖中獲取養分。地衣由真菌與藍菌或綠藻所組成,其中真菌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首先是真菌提供一個保護層,這樣藻類不至被曬或干死,藻類以其光合作用所獲糖分除自用外還提供給真菌。
〖問5〗地衣階段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怎樣的基礎?為什么苔蘚能夠取代地衣?
【講述】通過地衣分泌有機酸加速巖石風化形成土壤,并積累起了有機物,這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條件。而苔蘚生長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獲得更多的陽光,處于優勢地位,其結果是逐漸取代了地衣。
〖問6〗在森林階段,群落中還能找到地衣、苔蘚、草本植物和灌木嗎?
【講述】能找到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指優勢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喬木占據了優勢,取代了灌木的優勢,但在森林中各種類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問7〗是不是群落的演替只能發生在光裸巖石的地區?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演替過程是否相同?舉例說明。
【講述】不是。有其他的可能。演替的過程不同。如棄耕農田上的演替過程。
〖問8〗總結以上問題4—7可知演替的類型有幾種,各有什么特點?
【講述】群落演替類型比較
探究二? 影響群落演替的的因素
閱讀課本P69-P70相關內容,思考并小組討論下列問題:
〖問9〗對比原生演替與次生演替,說說群落演替有哪些特點?
【講述】(1)演替是群落組成向著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規律、隨時間變化的有序過程,因而它往往是可預測的。
(2)演替是生物和環境反復相互作用,發生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可逆變化,但人類活動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進行。
〖問10〗分析群落演替的過程及群落演替的特點,你能否總結出群落演替的原因?
生物高考前復習教案(精選篇3)
一、教材分析
DNA復制是生物遺傳信息得以世代相傳和延續的基礎,也是生物變異的基礎。本節內容在編排上先講述科學家對DNA復制的推測,然后介紹DNA半保留復制的實驗證據,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學習半保留復制的具體過程。本節是進行探究學習很好的一課,引導學生對該過程的演繹推理,幫助學生理解的同時,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邏輯思維。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已經學習過“DNA的結構”,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進行理解,而DNA的復制過程是一個微觀而復雜的內容,學生不易理解,教師可結合直觀形象的示意圖或視頻動畫來輔助教學,幫助學生進行學習和掌握。
二、教學目標
1、概述DNA分子的復制。
2、探討DNA復制的生物學意義。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DNA分子復制的條件、過程和特點。
2、難點:對半保留復制的推理與驗證。
四、教學策略
通過設置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新知識。
1、設置問題情境,引人課題。以9.11事件入手,引導學生在分析PCR工作原理的基礎上思考人體內的DNA是如何進行復制的。
2、分析經典實驗,引導學生領悟科學探究的過程。設計引導學生對康貝格、梅賽爾一斯特爾等人的經典實驗進行層層設疑,讓學生嘗試自己作出設計,得出結論。
3、借助直觀手段,幫助學生理解DNA復制的具體過程。
五、教學過程
1、設置問題情景,引人課題
震驚世界的“9·11”事件奪去了很多無辜的生命,兩幢大樓轟然倒塌,死傷者數以千計,從廢墟中清理出的尸體面目全非,無法辨認,如何來確定罹難者的身份呢?警方利用PCR技術獲得了罹難者大量的DNA系列。通過與失蹤人員的親人進行DNA檢測鑒定和認定。
提出問題:從案例可知PCR技術起到了什么作用?
PCR工作的原理是DNA復制,是一種體外人工復制,那么,在生物體內,DNA是怎樣進行復制的呢?從而進人本節的學習。
2、對DNA復制的初步探究
引導學生討論并分析康貝格的實驗,了解DNA復制的一般條件。
資料1:1956年,美國生物化學家康貝格在試管中,將大腸桿菌中提取出的DNA聚合酶加人到具有4種豐富的脫氧核苷酸的人工合成體系中。
結果:在試管中4種脫氧核苷酸不能合成DNA分子。
提問:在資料1中,為什么要加人DNA聚合酶和4種脫氧核苷酸?
資料2:康貝格在上述試管中加人了少量DNA分子和ATP,培養在適宜溫度條件下,一段時間后,測定其中DNA的含量。
結果:試管中的DNA的含量增加。
提問:1、加入ATP有什么作用?
生物高考前復習教案(精選篇4)
1、教學目的
(一)知識目標
(1) 理解DNA復制的含義。
(2) 掌握DNA的復制過程。
(3) 概述DNA復制的生物學意義。
(二)能力目標
(1) 通過對DNA復制的學習,讓學生掌握運用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分析問題。
(2)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和總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 讓同學們認識與人合作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技術的進步在探索真理中的重要作用。
(2) 讓同學們明白不論哪種假說只有在通過實踐檢驗并被證明是正確之后才能上升為科學理論。
2、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DNA復制的條件、過程及特點
(2)教學難點:DNA復制的過程
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的獨特功能,把DNA的復制過程等重、難點知識編制成多媒體課件。將這些較難理解的重、難點知識變靜為動、變抽象為形象,轉化為易于吸收的知識。
3、課的類型及主要教學方法
新授課;觀察法、分析法、談話法和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5、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講授] 首先請大家來看這一張圖片(幻燈)
[提問] 那大家知道這是一幅什么圖呢?
[回答] 20__年北京奧運會會徽“中國印 舞動的北京”。
[提問] 那接下來我要問這樣一個問題(幻燈)如何將此會徽復制成兩個一樣的印章?
[回答] 首先選一塊相同的原料,請最好的雕刻師傅進行雕刻等等方案。
[講授]我們今天的學習的內容就與復制有關.來看一下題目 第3節 DNA分子的復制
[板書] 第三節 DNA的復制
(2)講授新課
[講授] 通過上兩節課有關DNA的學習,同學們已經知道了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及DNA的分子結構,我們先來復習一下DNA的分子結構。
[幻燈] 1、DNA分子具有特殊的空間結構,也就是具有規則的()結構。
2、堿基互補配對原則:A與();G與()兩條鏈上的堿基通過()連接。
[回答] 雙螺旋 ;T; G; 氫鍵
[講授] 作為主要的遺傳物質DNA分子不僅能夠儲存大量的遺傳信息,還能傳遞遺傳信息,遺傳信息的傳遞就是通過DNA分子的復制來完成的,那DNA是怎樣復制的呢?它的復制與它的雙螺旋分子結構有沒有什么聯系呢?讓我們帶著問題進入今天的學習。
首先我們要考慮DNA是怎么進行復制的呢?即對DNA分子復制的推測(幻燈)
[板書] 一、對DNA分子復制的推測
[講授] 在學習之前我想請大家先閱讀一下書上第52頁關于DNA分子復制的推測的這段內容,這段內容主要是說沃森和克里克在提出了著名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后,又發表了遺傳物質自我復制的假說,并提出了“半保留復制”這一概念。
[提問] 通過剛剛的閱讀,誰可以解釋一下什么叫做半保留復制?
[回答] DNA分子復制時,DNA分子的雙螺旋將解開,互補的堿基之間的氫鍵斷裂,解開的兩條單鏈作為復制的模板,游離的脫氧核甘酸依據互補配對原則,通過形成氫鍵,結合到作為模板的單鏈上。由于新合成的每個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來DNA分子中的一條鏈,因此,這種復制方式被稱做半保留復制。
[講授] 其實“半保留復制“只是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一種對DNA復制方式的假說,對于的DNA的復制機理還存在著很多不同的假說。另一種關于DNA復制方式較普遍的假說是“全保留復制“,既復制時DNA的兩條母鏈會分開分別復制形成兩條子鏈,之后兩條母鏈結合恢復原狀,新合成的兩條子鏈彼此互補結合形成一條新的雙鏈DNA分子。(幻燈)
現在知道了DNA復制方式的兩種假說,那DNA究竟是如何進行復制的呢?我們該以什么作為依據去分析判斷呢?剛剛_同學已經為我們解釋了什么叫做半保留復制.我也給出了大家全保留復制的概念。
[提問] 那這兩種復制方式新合成的子代DNA有什么不同呢?
[回答] 半保留復制新合成的每個DNA分子中,會保留原來DNA分子中的一條鏈;而全保留復制新合成的每個DNA分子中的兩條鏈都是新合成的。
[講授] 根據這點我們只要區分親代與子代的DNA就可以清楚的知道DNA的復制方式究竟是半保留的還是全保留的。科學家在1958年以大腸桿菌為實驗材料,運用同位素示蹤技術,設計了一個實驗檢驗了DNA的復制方式,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實驗是怎樣進行的。(幻燈)
[講授] 科學家將先大腸桿菌放在含有15N標記的NH4Cl培養液進行培養,讓其繁殖幾代,提取此時大腸桿菌的DNA,接著將大腸桿菌轉移到14N的普通培養液中進行培養,于細胞分裂一次時提取大腸桿菌的DNA,于細胞分裂兩次時再提取一次DNA,最后將在這三個不同時期提取到的DNA進行離心,記錄下離心后試管中DNA的位置。
[提問] 大家運用物理和化學知識可以想到為什么科學家要用15N和14N標記的兩種不同培養液來培養大腸桿菌嗎?
[回答] 大腸桿菌在培養液中會用到N元素進行的復制,從而15N,14N被標記到鏈上,而由于兩者的密度不同,在DNA離心時導致沉降系數不同,使得DNA帶分布在試管中的不同位置,由此可以判斷出DNA的復制方式。
[講授] 我們來看一下經離心后DNA帶在試管中的分布情況如何?比較三個試管中帶的分布情況,第一次提取的DNA離心后分布在靠近試管底部的位置,第二提取的DNA離心后分布在試管的中間位置,而第三次提取的DNA離心后有兩條DNA帶,一條分布在離試管底部最遠的位置,一條位于試管的中間位置。
[提問] 解釋一下為什么這三條DNA帶分布在試管中的不同位置?可以從DNA帶的分布情況來判斷DNA的復制方式是什么?為什么不是全保留復制?
[回答] 如果是以全保留進行復制的話就試管里只會有上下兩條帶,不會出現中間帶。
[講授] 來看下大腸桿菌DNA的半保留復制過程。先在15N標記的培養液中進行DNA復制,合成的都是15N標記的雙鏈DNA,用15N15N表示,密度最大,所以離心后的DNA帶最靠近試管的底部;后轉移到14N的培養液中以半保留方式復制了一次,合成了只有一條鏈被15N標記的子代雙鏈DNA,用15N14N表示,密度居中,位置也居中;接著再復制一次時新合成了兩條DNA鏈都沒有被15N標記的子代雙鏈DNA,用14N14N表示,密度最小,也就離試管底部最遠.
其實這個實驗證明了DNA的復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進行的。
[板書] 二、證明DNA半保留復制的實驗
[講授] 那知道了DNA是以半保留復制方式進行復制的,下面來學習DNA分子復制的過程,在學習之前,先請大家閱讀一下書上就第54頁的內容,來回答這幾個問題:
[板書] 三、DNA復制的過程
[幻燈] DNA復制的概念?
[回答] 指以親代DNA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過程。
[提問] 那DNA復制的實質是什么呢?
生物高考前復習教案(精選篇5)
知識目標:
理解從基因文庫中獲取目的基因
描述PCR技術擴增目的基因的過程,了解其原理和條件。
了解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能力目標:
(1)通過對書中插圖、照片等的觀察,學會科學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能利用課本以外的資料和信息解決課內學習中發現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終身學習、后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通過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科學方法的正確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比較、判斷、推理、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具備能運用學到的生物學知識評價和解決某些實際問題的能力。
(4)對于基因工程操作實例做到能理解、能介紹,從而培養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能力及良好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現代先進生物學技術,讓學生了解到生物技術給人類帶來的貢獻,通過把現在所學知識與社會相聯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生物的重要意義。激起學習的熱情和愿望。
教學策略
教材處理
在教材處理上,本節課按照課本知識的編排順序來進行教學,在過程中通過問題探究和問題情景的創設來合理過渡,并遞進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以問題為主線,探究過程環環相扣,有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思維。
教法學法
教法:主要以多媒體演示法、問題啟發式教學法、情景創設啟發式教學法、知識遷移比較教學等方法。
學法:觀察、理論推導、對比學習、總結歸納、課外延伸探究等方法。
媒體選擇
(1)用flash軟件制作的基因文庫建立過程的三維動畫
(2)用flash軟件制作的PCR技術過程的三維動畫
(3)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文稿
生物高考前復習教案(精選篇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制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能夠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制作的臨時裝片,認識并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動手操作、分組實驗以及小組學習交流等方式,掌握用顯微鏡觀察裝片的技能以及植物細胞的相關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對于生物學科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制作臨時裝片,歸納植物細胞結構。
【教學難點】以膽大心細的心態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練習使用顯微鏡觀察并辨別植物細胞的結構。
三、教法學法
啟發法、講授法、實驗法
四、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自愿準備感興趣可觀察的植物材料,如:洋蔥、成熟的番茄、黃瓜、西瓜、蘋果等。鑷子、刀片、滴管、紗布、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等。
五、教學過程
環節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邀請學生展示各自準備的生物材料,并且對于材料做以適當的說明從而激發他們的研究興趣和探究__。
其次請學生使用顯微鏡,并請有關學生糾正其中容易出錯或者操作注意要點。從而復習、鞏固上節課學習內容,為本節課做鋪墊。最后,教師通過顯微鏡的使用與再次的學習,由顯微鏡的用途引出本節課的學習。
環節二:自主探究,新課教學:
由顯微鏡的用途,提出問題:學會操作顯微鏡是為了利用它看到微觀生命世界,那么是否可以直接把一個洋蔥或者黃瓜放到顯微鏡下,就能看到起內部結構呢?引發學生思考。最終引出用顯微鏡觀察材料需要做哪些前期準備以及材料的特點。其次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展示各種不同玻片的標片,讓學生更加了解到制作標片的必要和基本形式。
由教師介紹制片所需要的一些材料用途和用法,簡單介紹一下在制片過程中牽涉到的一些陌生的名詞和過程。在學生大致了解制片基本的一些知識基礎上,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并觀察老師制片,以及選擇一兩名學生跟隨著操作,同時,隨時依據所提出的問題,適時的停頓,一一對疑惑加以解決。所提問題依次是:
①擦拭載玻片和蓋玻片的目的?若擦拭不凈,后果如何?
②滴清水的量如何掌握?水量過多過少對實驗有何影響?
③取材的部位、方法、大小?
④蓋蓋玻片的方法、原因(即目的或避免出現的不利影響)
⑤滴染色劑的位置、數量?
⑥吸引染液的方法?最后,組織學生開始自主來制作臨時裝片,對于剛學習的方法加以及時鞏固,老師則在其中不斷巡視加以指導糾正。
在學生學會制備臨時裝片之后,組織學生用顯微鏡來初步觀察一下自己所制備的玻片的效果。同時,老師通過細胞結構的彩色掛圖、模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細胞的結構。在此基礎上,老師先給學生以標準的玻片,組織學生通過顯微鏡來觀察植物細胞的各個結構,學會辨別各個細胞以及其結構上的特點。同時,邀請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各個細胞結構的特點,其他學生補充,最后老師總結。在觀察了多種植物細胞的臨時裝片后,討論、歸納、總結出植物細胞共同具有的主要結構,體會細胞的整體性。并適當聯系日常生活實際,感知細胞液里含有的物質。最后要求學生根據自己觀察到的物像,跟隨老師的講解和示范,繪圖。注意把握繪圖要領。同時,作為教師則通過邊講解生物圖的畫法和注意事項,邊在黑板上畫板圖示范。
組織學生觀察自己制作的玻片,檢查制片效果,以及是否能找出相關的細胞結構。分析制片過程中的不足和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環節三:鞏固提高,小節作業:
組織學生集中討論課后的練習題,也可在制片、觀察過程中留意各種情況的出現,及時思考、嘗試處理,再討論交流,總結。
生物高考前復習教案(精選篇7)
一、教學目標
1.簡述ATP的化學組成和特點,寫出ATP的結構簡式;解釋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
2.通過小組討論和自主合作探究得到新知識,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分析能力和歸納能力。
3.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體會生物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習生物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ATP化學組成的特點及其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ATP與ADP的相互轉化。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問答法、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我國晉朝“車胤囊螢”的典故,邀請學生分享感受,學習古人勤奮學習的態度。引導學生回顧之前學習與能量有關的物質。順勢提出問題:“生命活動需要的能量能直接利用它們嗎?那種物質為螢火蟲尾部細胞的發光直接提供能量呢?”從而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合作探究,新課教學
1.合作探究1:探究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
利用多媒體展示“螢火蟲發光器實驗”所需要的材料器具,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并強調實驗設計要遵循對照、等量和單因子原則,之后請學生預測實驗現象及可能的結論。隨后多媒體展示具體的實驗流程,最后得出結論,ATP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
以人民幣比喻ATP,在細胞中糖類、脂肪等有機物儲存有大量的能量,但不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為存折,存折不能直接流通,ATP分子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為貨幣,貨幣可以直接流通,這樣加深學生對細胞的能量“通貨”的理解,并能激發學習興趣。
2.合作探究2:ATP分子的結構特點。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88頁,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說一說ATP的結構特點,體會自己獲取知識的樂趣。隨后,分組分發各種堿基、核糖、磷酸模型,引導學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ATP模型的構建。通過展示模型和相互評價進行修正,在互評的過程中理解ATP的化學結構特點,構建正確的ATP的分子結構模型。總結ATP能作為直接能源是因為ATP的化學性質不穩定,遠離A的那個高能磷酸鍵容易水解,也很容易重新形成,ATP和ADP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3.合作探究3:ATP與ADP的相互轉化。
多媒體展示如下問題情境:
“一個成人一天在靜止狀態下所消耗的ATP為48kg,在緊張活動的情況下,ATP的消耗可達0.5kg/min。而細胞內ATP、ADP的總量僅有2-10mg”。
“用32P標記磷酸加入細胞培養液中,短時間內快速分離出ATP,ATP的總量變化不大,但是大部分ATP末端磷酸基團卻已經帶有放射性標記”。
問題1:生物體內的ATP有什么特點?ATP與ADP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
思考2:在細胞中,ADP若轉化成ATP需要些什么條件呢?ATP若要轉化成ADP又需要什么樣的條件呢?
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總結ATP與ADP的相互轉化的條件及過程。此時提出問題:ATP與ADP的相互轉化是否是可逆反應,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發表意見。
在ADP轉化成ATP的過程中,所需要的能量從哪里來呢?以此引出ATP的形成途徑。
4.合作探究4:ATP的利用。
多媒體展示90頁的圖解:在ATP轉化成ADP的過程中釋放出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呢?請學生自主說一說,并討論ATP還有哪些其他用途,對該知識點進行補充和完善。
(三)當堂練習,鞏固提高`
通過課堂練習加以鞏固。
(四)小結作業,課外拓展
學生自主分享這節課的收獲,老師加以補充,構成完善的知識體系。
課后作業:多媒體展示資料:氰化鉀是阻止人體內新的ATP合成的毒藥,人中毒后在3~6分鐘內就會死亡。思考:氰化鉀為什么頃刻使人斃命?通過互聯網搜索查找相關知識并歸納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