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生物總復習教案
生物總復習教案如何寫?生物理科生出國深造的機會很大,職業生涯隨著個人興趣有很大的選擇空間。比如教師——一般在高等院校工作,社會地位和福利都不錯。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生物總復習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3生物總復習教案(精選篇1)
一、染色體結構的變異(閱讀教材P85~86)
1.類型[連線]
2.染色體結構的改變,會使排列在染色體上基因的數目或排列順序發生改變,而導致性狀的變異。
3.大多數變異對生物體是不利的,有的甚至會導致生物體死亡。
二、染色體數目的變異(閱讀教材P86~88)
1.染色體組
(1)概念: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協調,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長、發育、遺傳和變異的一組染色體。
(2)寫出圖中的染色體組:X、Ⅱ、Ⅲ、Ⅳ或Y、Ⅱ、Ⅲ、Ⅳ。
2.二倍體、多倍體
項目起點體細胞染色體組數實例
二倍體受精卵兩個幾乎全部動物和過半數的高等植物
多倍體受精卵三個或三個以上三倍體香蕉和四倍體馬鈴薯
3.染色體數目變異與育種
(1)人工誘導多倍體的方法
秋水仙素――→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形成多倍體植株
(2)單倍體育種的方法
花藥――→離體培養單倍體幼苗――→人工誘導用秋水仙素處理
染色體數目加倍,正常純合子
三、低溫誘導植物染色體數目的變化實驗
(閱讀教材P88)
重點聚焦
1.染色體結構的變異有哪些類型?
2.什么是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
3.什么是染色體組?利用染色體數目變異的育種方法有哪些?
[共研探究]
1.仔細觀察下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1表示交叉互換,發生在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屬于基因重組。
(2)圖2表示易位,發生在非同源染色體之間,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
2.染色體結構變異與基因突變
項目染色體結構變異基因突變
本質染色體片段的缺失、重復、易位或倒位堿基對的替換、增添和缺失
發生變化
的基因的
數目1個或多個1個
變異水平細胞分子
光鏡檢測可見不可見
[總結升華]
1.染色體結構變異類型
類型定義實例示意圖
缺失一條正常染色體斷裂后丟失某一片段引起的變異果蠅缺刻翅、貓叫綜合征
重復染色體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變異。一條染色體的某一片段連接到同源的另一條染色體上,結果后者就有一段重復基因果蠅棒狀眼
續表
類型定義實例示意圖
易位染色體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條非同源染色體上引起的變異某種夜來香經常發生
倒位染色體中某一片段位置顛倒180°后重新結合到原部位引起的變異。基因并不丟失,因此一般生活正常普通果蠅3號染色體上某些基因
2.染色體的缺失、重復、倒位與基因突變的區別(如圖所示)
【易錯易混】染色體易位與交叉互換的比較
染色體易位交叉互換
圖解
區別發生于非同源染色體之間發生于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
染色體結構變異基因重組
可在顯微鏡下觀察到在顯微鏡下觀察不到
[對點演練]
1.下列變異中,不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的是()
A.染色體缺失了某一片段
B.染色體增加了某一片段
C.染色體中DNA的一個堿基發生了改變
D.染色體某一片段位置顛倒了180°
解析:選CDNA中一個堿基發生改變,屬于基因突變,選項A、B、D依次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的缺失、重復和倒位。
2.圖1和圖2表示發生在常染色體上的變異,則二者所表示的變異類型分別屬于()
A.重組和易位B.易位和易位
C.易位和重組D.重組和重組
解析:選A圖1為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的交叉互換,屬于基因重組;圖2發生在非同源染色體之間,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易位。
2023生物總復習教案(精選篇2)
一、教學目標
1.能用結構與功能觀說出細胞分化的概念。
2.通過歸納與概括,總結出細胞分化的意義。
3.基于對細胞分化事實的理解,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4.感受生命的奧秘,形成珍愛生命的價值觀。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細胞分化的概念、原因及意義。
難點:細胞分化的原因及意義。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展示細胞__的Flas__,提問:細胞發生了什么變化?是通過什么過程實現的?
(細胞數量增多,細胞__。)
展示細胞分化的Flas__,提問:細胞發生了什么變化?
(細胞種類增多。)
引出細胞分化,提問:對生物有什么意義?導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細胞分化的概念
自主閱讀教材,提問:分化的概念?
(在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叫做細胞分化。)
教師補充: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一般來說,分化了的細胞將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狀態,直到死亡。
2.細胞分化的意義
多媒體展示結腸黏膜上皮、骨、神經組織和腎小體的圖片。提問:這四幅圖片的組織和器官各有什么功能?
(結腸粘膜上皮細胞起著保護的作用,又能分泌特殊的分泌液;骨在人體內起著支撐的作用;神經組織可以傳遞神經興奮;腎小體可以過濾血液形成原尿。)
追問:這說明細胞分化有什么意義?分組討論。
(①細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現象,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②細胞分化可以形成具有特定形態、結構和功能的組織和器官,使生物體能夠正常發育。③細胞分化使多細胞生物體中的細胞趨向專門化,有利于提高各種生理功能的效率。)
展示資料:在紅細胞中,與血紅蛋白合成有關的基因處于活動狀態,與肌動蛋白合成有關的基因則處于關閉狀態;在肌細胞中則相反。提問:細胞分化的原因是什么?
(在個體發育過程中,不同的細胞中DNA的狀態是不同的。)
(三)鞏固提高
提問:細胞__和細胞分化的意義一樣嗎?
(細胞__只能繁殖出許多相同的細胞,只有分化的細胞才能形成不同類型的組織或器官,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
(四)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2.作業:查閱資料分析,思考分化的細胞,能不能發育成完整的個體?
2023生物總復習教案(精選篇3)
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
(1)識記沼蝦、河蟹、園蛛、蜈蚣的形態結構特點。
(2)知道沼蝦、河蟹的經濟意義以及園蛛、蜈蚣與人類的關系。
(3)識記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通過比較沼蝦和蟹的形態結構,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通過對四種動物的學習,使學生歸納出節肢動物的特征,培養的分析問題。綜合問題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學習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使樹立如何合理地利用動物資,保護環境的意識,認識自然界中節肢動物的多樣性,增強保護有益動物,防除有害動物的觀念。
重點難點
本的重點是四種節肢動物的形態結構及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難點是對代表動物的學習,最終歸納出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幾種代表動物在外部形態上有很大的差別,它們卻都屬于節肢動物,這是學生難以理解的,也缺少辦法找到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只有在明確它們各自的特點的同時,才能逐步找出它們共同的特點,進而歸納出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
教具準備
蝗蟲、沼蝦、河蟹(雌、雄)、園蛛、蜈蚣的活體和掛圖、實物投影。(除河蟹外,其他分別放在不同的培養皿中)。
時安排
1時。
教學過程
1.教學過程設計思路:
實物導入設疑啟動引出題
觀察沼蝦、河蟹、園蛛、蜈蚣識記其形態結構的特點,
列表歸納比較
展示蝗蟲、沼蝦、園蛛、蜈蚣的掛圖,歸納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
舉例說明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2.教學過程說明:
(1)導言的設計。
表揚上節學生制作的昆蟲標本,不但種類全、而且質量好。請學生觀察通過實物投影(投影儀)展示出的沼蝦、河蟹、園蛛、蜈蚣的活體標本(投影片)或掛圖。問:這些動物也是昆蟲嗎?不是,這些是其他節肢動物。這樣就把本開頭前幾幅圖移到此處講解,既節省了第一節的時間。又解決了本節的導言。
(2)關于沼蝦、河蟹、園蛛、蜈蚣的形態結構特點,根據蝗蟲內容,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表格。教師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指導,邊歸納。每個動物的各部分的形態結構特點,然后教師再比較每個動物各部分的結構的不同點。最后再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出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這樣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特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判斷特性。同時教會一種學習方法,教師做學法指導,教會學法比傳授知識更重要,“會學”比“學會”更有價值。
關于沼蝦的教學,對于生活在城市的學生往往感到和自己平時吃到的蝦不一樣,因為平時吃到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對蝦,而沼蝦(青蝦)是生活在淡水中的,這一點要向學生講清楚。教師在實物投影上出示沼蝦的活體或標本或者用沼蝦的掛圖,在大屏幕上出示觀察提綱:沼蝦的身體分幾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結構特點?沼蝦生活在水中,一般它應該用什么呼吸?怎樣才能找到它的呼吸器官?雌沼蝦的卵直接產在水里嗎?學生觀察實驗桌上的沼蝦,回答以上問題,同時教師在實物投影上指導,師生共同完成板書上的表格。關于蟹的教學,用河蟹、海蟹都可以,城市和農村的都有感性認識,只用一只蟹在實物投影上演示即可,但應說明是河蟹還是海蟹。
關于園蛛的教學,可以指導學生在采集園蛛標本時,注意留心觀察園蛛吐絲、結網和捕食昆蟲的情況,并寫出觀察報告,在堂上匯報自己的觀察報告,不當之處,教師應給予糾正。通過匯報,教師問:蜘蛛都結網嗎?蜘蛛很像昆蟲,但它是昆蟲嗎?教師在實物投影上出示活的園蛛,弄清園蛛的形態結構,師生歸納完成板書表格,重點講解園蛛的紡績器的結構,園蛛是怎樣結網捕蟲的?對農業生產有什么益處?教師可以讓進行下列計算:有人統計每666.7平方米(即1畝)稻田內約有蜘蛛3萬至8萬只,如果按每個蜘蛛每天消滅5~8只農業害蟲計算,那么每666.7平方米稻田的蜘蛛每天大約能消滅多少只農業害蟲?由此可見蜘蛛可以防治農業害蟲,減少農藥對環境的污染,這就是防治的意義。上確有其人——威靈頓將軍,由于連打敗仗躺在茅草屋內很沮喪,看到蜘蛛一次又一次的結網,從失敗到成功,自己終于很受啟發振作起,打了一次大勝仗。也可以把這段小安排在講解園蛛時作為導言。這樣可以吸引的注意力,培養學習學的興趣。同時讓對蜘蛛比較感興趣,有很多關于蜘蛛的趣聞,可以后閱讀。
關于蜈蚣的教學,教師出示蜈蚣的標本和觀察提綱,師生整合,完成板書表格。教師引導比較一下,每種動物的每一個部分有什么不同點,并用彩色粉筆畫出不同點。把蝗蟲、沼蝦、園蛛、蜈蚣的活體在實物投影儀上同時展示出(或者把四種代表動物的掛圖展示出),摸一摸標本,它們的身體表面有什么?看一看,它們的身體是否都分部?身體是否由體節構成的?足和觸角是不是分節的?想一想;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完成板書。
最后讓學生討論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節肢動物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使認識到節肢動物是自然界中的動物類群,與人類的關系密切)在維持生態平衡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了解節肢動物,合理地利用節肢動物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服務是我們學習本內容的最終目的。
2023生物總復習教案(精選篇4)
一、考題回顧
高中生物《DNA與RNA的區別》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識,設疑導入
溫故知新導入:組織學生共同回顧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是什么?(核酸。)核酸的種類有幾種?(2種。)
設疑:由什么組成?它們之間有什么區別?引出課題。
(二)新課講授
教師展示核酸的兩種模型DNA和RNA,組織學生觀察,DNA和RNA的形態特征。提出問題:DNA和RNA有什么特點?
(DNA由兩條脫氧核苷酸鏈構成。RNA由一條核糖核苷酸鏈構成。)
教師演示拆模型,展示核酸的基本單位——核苷酸,教師展示脫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圖片,組織學生觀察圖片總結:根據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將核苷酸分為脫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教師組織學生將下發的模型初步拆卸,觀察并提問:核苷酸的種類有哪些?
(脫氧核糖核苷酸有四種腺嘌呤、鳥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脫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包括腺嘌呤、鳥嘌呤、胞嘧啶、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繼續追問:核苷酸的化學組成?(一個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的含氮堿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組成的。)
教師組織學生再次拆卸模型,設置小組討論,觀察其它組成的不同點與相同點,學生歸納總結后進行對比。
(不同點:DNA特有脫氧核糖、胸腺嘧啶;RNA特有核糖、尿嘧啶;共同點:磷酸、腺嘌呤、鳥嘌呤、胞嘧啶。)
(三)鞏固提高
快問快答,總結2、5、8分別代表的內容。(核酸分為2種,含有5種含氮堿基,共有8種核苷酸。)
(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所學。
作業:課后利用廢舊物品制作DNA與RNA的模型。
【板書設計】略
【答辯題目解析】
1.如何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簡述基本原理。
【參考答案】
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內,RNA大部分存在于細胞質中。甲基綠和吡羅紅兩種染色劑對DNA和RNA的親和力不同,甲基綠使DNA呈現綠色,吡羅紅使RNA呈現紅色。利用甲基綠、吡羅紅混合染色劑將細胞染色,可以顯示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鹽酸能夠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劑進入細胞,同時使染色質中的DNA與蛋白質分離,有利于DNA與染色劑結合。
2.運用表格式板書的好處是什么?
【參考答案】
表格式板書有利于幫助學生清晰直觀的進行比較學習,明確DNA與RNA的區別,與其他形式板書相比,更利于學習思路的形成。
2023生物總復習教案(精選篇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理解伴性遺傳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遺傳的特點;
(3)掌握伴性規律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
2能力目標
(1)通過提問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究伴性遺傳的概念、遺傳特點,培養學生探究的科學思維方法;
(2)通過講解道爾頓發現紅綠色盲癥的過程,培養學生要善于發現、把握生活中的小問題,并養成對發現的問題科學探究的意識。
(3)運用資料分析的方法,總結人類紅綠色盲癥的遺傳規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揭示事物規律的能力;
(4)通過對遺傳圖解進行觀察、推理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綜合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應用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
(5)通過伴性遺傳規律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的學習,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認同假說—演繹推理的方法在建立科學理論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通過對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對科學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人類紅綠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
伴性遺傳的規律。
2、難點: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和伴性遺傳的規律。
三、教學方法
運用多媒體課件、啟發式教學、循序漸進的原則、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練習法、講授法。
四、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承接了上一堂課的內容,是上節課所學的內容---基因在染色體上的特殊情況,摩爾根在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實驗假設中就假設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從而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所以通過講解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特點,逐步引導學生理解伴性遺傳的概念,對學生來說做到這一點并不難,學生已經學習了孟德爾的兩大遺傳定律,又學習了該定律的細胞學基礎,對于學生來說,學習和分析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也是有基礎的,通過引導和講解也是可以有個很好的掌握,在學生現有知識面的情況下學習人類紅綠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總結出伴性遺傳的特點,并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應用所學的知識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
色覺的測試,讓學生觀察紅綠色盲檢查圖,問學生這幾張圖里畫的是什么?(色覺測試圖2張),問問學生有哪位分辨不出的。
然后再將一張道爾頓的圖片呈現給學生們看,問是否認識這個人,發生在他身上有個什么樣的故事,然后由老師講解道爾頓發現紅綠色盲的故事,從而引出紅綠色盲病,這時可以問問學生,假如當時道爾頓看到了上述兩張紅綠色盲檢查圖,能否分辨的出來?并再次追問為什么分辨不出來?紅綠色盲究竟是一種什么病?當學生回答完上述的問題后,老師可以追講抗維生素D佝僂病,并問上述兩種病中男女比例為什么不一致?為什么上述兩種遺傳病在遺傳表現上總是和性別相聯系?為什么兩種遺傳病與性別關聯的表現又不相同呢?通過大概講解摩爾根在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實驗中,F2白眼果蠅都是雄性的,從而假設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經過一番的證明,證明了假設的正確性,從而引導學生作出控制人類紅綠色盲、抗維生素D佝僂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的假設,從而引出伴性遺傳的概念。
也就引出了本堂課所要學習的內容---伴性遺傳,同時板書標題。
(二)伴性遺傳的概念
當基因位于決定性別的性染色體上的時候,它的遺傳就與性別密切聯系起來,我們把這種與性別相聯系的遺傳現象叫做伴性遺傳。
(三)伴性遺傳的種類
此時老師可以先講解性染色體有X、Y兩種,基因有顯隱之分,伴性遺傳根據決定性狀的基因的性質和所處的位置,問學生伴性遺傳的種類有哪些?通過學生與老師共同的分析、總結可得出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伴Y染色體遺傳病三種。
(此種講法符合當今建構主義的學習觀點,即從老的知識結構中生長出新的知識,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提問:我們剛才所提到的色盲病屬于哪種伴性遺傳病?再次追問,色盲病的遺傳規律是怎樣的?就請同學們對資料-人類紅綠色盲癥進行分析和討論。(這樣的提問和追加提問為色盲遺傳病的資料和討論做個引子,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帶著更大的學習熱情進入到后面的學習當中)
(四)遺傳病的資料和討論
人類紅綠色盲癥遺傳圖解
通過學生分析人類紅綠色盲癥遺傳圖解,討論:
1、紅綠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還是位于Y染色體上?
2、紅綠色盲基因是顯性基因還是隱性基因?
(此時可以讓同學們分析,然后四人為一組進行討論,得出結論,并由老師隨機挑兩到三組的代表回答問題,然后由學生批改和老師共同補充、總結得出結論,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總結的能力和良好的合作態度和精神)
從而得出結論:紅綠色盲病是伴X 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此時,可以讓學生嘗試寫出人的正常色覺和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
(因為同學們已經學習了果蠅眼色的雜交試驗分析圖解,知道了果蠅眼色的基因型的寫法,從而推倒出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的寫法,這一點對學生來說不會很難,通過老師的引導,完全可以由學生自己寫出人的正常色覺和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
女性 男性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表現型 正常 正常(攜帶者) 色盲 正常 色盲 此時可以解釋為什么紅綠色盲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答案:男性只要X染色體上有色盲基因b,就表現為色盲患者;而女性有兩條X染色體,必須兩條染色體上都有色盲基因b,才表現為色盲患者)
(此時老師可以提問,假如上述基因型的男女個體兩兩婚配,共有六種婚配方式,這些婚配方式下所生的后代色覺如何?通過分析可以揭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的遺傳規律)
(五)色盲的遺傳方式
假如以下基因型的個體婚配,后代中個體的基因型和表現型如何?并寫出這四種婚配方式的遺傳圖解①XBXB×XbY ②XBXb×XBY ③XbXb×XBY ④XBX×XbY
(這四種婚配方式的遺傳圖解,可以邀請兩位同學到講臺上對著黑板寫,其余同學在自己的座位上寫,對于基礎好的學生可以完全由學生完成四種遺傳圖解,由學生自己點評,對于基礎差的學生,可以由老師先講解其中的一種遺傳圖解,其余的由學生自己完成,由學生自己點評;此時老師要提醒學生遺傳圖解的書寫規范和伴性遺傳也遵循孟德爾的兩大遺傳規律,細胞學基礎就是減數分裂后期的同源染色體的分離和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只不過此處涉及到了性染色體的遺傳,是一對特殊的同源染色體遺傳)
最后,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呈現四種婚配方式的遺傳圖解,可以根據這四種遺傳圖解由老師和學生共同歸納、總結出色盲遺傳的特點:
隔代交叉遺傳:由男性患者通過他的女兒傳給外孫(男→女→男);
②)女性色盲,她的父親和兒子肯定都是色盲(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
2023生物總復習教案(精選篇6)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伴性遺傳的概念,知道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
2、理解伴性遺傳現象(人的紅綠色盲)遺傳原理和規律。
3、舉例說出伴性遺傳在實踐中的應用。
【能力目標】
1、通過對一個家族案例進行分析研究推導出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
2、通過遺傳圖解的學習,明白伴性遺傳(人類紅綠色盲)的規律特點,初步運用遺傳規律解決一些遺傳現象,培養分析問題本質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伴性遺傳規律的學習,關注遺傳病的預防,初步形成科學的、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尊重科學的精神。
2、認識遺傳病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增強優生意識。
教學標準
《伴性遺傳》是人教版第二章第3節內容,學生學習了基因的兩大遺傳規律、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及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為本節的學習奠定了知識基礎。也是遺傳規律不同形式傳遞特點在對比、分析遺傳系譜中得以擴展、補充、深化和綜合運用,顯然,抓住這部分的內容教學,是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分析思維等能力的良機。
教材中利用遺傳系譜圖和遺傳圖解,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后得出結論,因此“運用資料分析的方法,總結出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原理和規律”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整個探索過程是圍繞伴性遺傳的特點為主線展開的,突出了本節的教學重點。通過性染色體的剖析、基因分離定律的遷移,使學生很容易書寫遺傳圖解并進行分析,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學生已學過分離定律,減數分裂及基因與染色體關系的相關知識,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同時,高中學生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的知識基礎并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適當的教學策略完成知識上的學習,能力的培養。
為了進一步發揮新教材中探究——討論教學的優勢,教學中一是注重創設情景,制造認知碰撞。二是采用多媒體演示遺傳圖解,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加強學生識圖能力、觀察能力。三是 “讓學習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通過對人類紅綠色盲遺傳的探究,讓學生分析討論得出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遺傳特點。通過對遺傳圖解的比較分析,引導學生總結歸納伴性遺傳的特點和規律,然后利用這一規律解決其他案例。
【課堂實錄】
教學內容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計意圖 問題探導 引導學生閱讀思考回答 閱讀、思考回答“討論” 引入新課 自主學習一、伴性遺傳的概念 介紹道爾頓發現色盲的故事
從道爾頓發現紅綠色盲的過程中,你獲得了什么樣的啟示?
什么是伴性遺傳?(它們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所以遺傳上總是和性別相關聯,這種現象叫做伴性遺傳) 觀察、思考回答:
從道爾頓發現色盲的過程中感悟科學研究需要嚴謹的態度。
學生閱讀教材回答問題。明確概念。 通過發現史教學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興趣。 探究活動二、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 教師展示色盲家系圖,提出問題請學生思考。
問題1:觀察紅綠色盲的人群調查數據,男性占7%,女性占0.5%,發現此病與何有關?
問題2:這種遺傳方式的性別比例具有顯著差異的特征,而性別取決于什么?
問題3:色盲基因位于性染色體還是常染色體上?
觀察道爾頓色盲家族遺傳系譜圖
問題4:根據前面所學的遺傳定律,分析色盲病的基因是顯性基因還是隱性基因控制的?
教師在屏幕上展示相關圖形:道爾頓色盲家族遺傳系譜圖、人的性別決定圖、紅綠色盲的人群調查數據,提出問題。
問題5:色盲基因在性染色體上是如何分布的?為什么?
(提示:分三種情況進行討論,只在X染色體上,只在Y染色體上,XY染色體都有。)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三幅圖,對三種假設分別進行推理,檢驗推理結果和現實情況是否吻合。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學習的知識進行推導,獲得結論,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的興趣。由此學生也得出了伴性遺傳有伴X和伴Y兩種,伴X遺傳又有顯性遺傳和隱性遺傳兩類,紅綠色盲遺傳是伴X隱性遺傳。 在教師一系列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探究、討論。
思考作答:
男、女發病數據明顯差距,這種病跟性別有關系。
根據已學知識回答:
性染色體
討論回答:
控制色盲遺傳的基因應該在性染色體上。
根據已學過的基因分離定律答:
“無中生有”所以是隱性基因控制的隱性性狀。
提出問題。
分組討論:
預設學生推理:
色盲基因若只在Y染色體上,則其父必為色盲患者,但其父正常,顯然與實際情況不符。
若色盲基因在X、Y染色體上同時存在,那么紅綠色盲患者理論上在人群中的男女比例為1:1,但實際情況不相符。所以排除只在Y染色體上、XY染色體上都有兩種情況。
色盲基因“只在X染色體上”……
學生得出結論:紅綠色盲屬于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思維、研究能力。
引導學生做出可能的假設。
引導學生驗證假設。
關注學生的分析、推測能力。注意不同層次學生的分層教育
得出結論。 探究活動三、紅綠色盲的遺傳特點 問題1:正確寫出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假設用B和b來表示紅綠色盲和正常色覺的基因,女性有兩條X染色體,含有兩個色盲基因,所以女性有純合子和雜合子之分,雜合子表現正常,但攜帶致病基因;男性就只有一個色盲基因,沒有純合子與雜合子之分。
問題2:男性色盲的色盲基因傳遞有什么特點?
父親致病基因只能隨X染色體傳給女兒,不能傳給兒子。
問題3:親本中女性的色盲基因傳遞有什么特點?
母親的致病基因既可傳給女兒,也能傳給兒子。
問題探究:
以班級小組為單位,分組寫出四種婚配方式的遺傳圖解,并探討規律。
(1)色盲男性和正常女性結婚后代遺傳情況;
(2)正常男性和攜帶色盲基因的女性結婚后代遺傳情況;
(3)正常男性和色盲女性結婚后代遺傳情況;
(4)色盲男性和攜帶色盲基因的女性結婚后代遺傳情況。
2023生物總復習教案(精選篇7)
生物多樣性保護
——————— 情景導入先思考 ———————
思考探究:該圖反映了當代面臨的哪種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生物多樣性遭破壞。原因是森林被毀、草原遭破壞、環境受到污染以及人類對野生動物的大量捕殺,致使許多珍稀的生物種群已經或者瀕臨滅絕。
——————— 基礎知識要記牢 ———————
一、物種滅絕現象正常嗎
1.生物多樣性的層次
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2.地球物種的特點
(1)數量:500萬~5 000萬種。
(2)分布:主要分布在熱帶地區,以生活在熱帶雨林和珊瑚礁中的物種最為豐富。
3.演化
有發生、發育和消亡過程,物種滅絕本來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
二、人類活動加速了物種滅絕
表現 狩獵、采集、污染、生態破壞 影響 加速了物種滅絕 滅絕種類 大部分是植物和昆蟲
——————— 重點難點掌握好 ———————
一、物種滅絕的原因
物種滅絕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人類不合理的生產及生活加速了物種的滅絕速度。
原因 表現 自然原因 物種的平均壽命大約為500萬年,地球歷史上最近2億年以來,平均1.1年滅絕一個物種 人 為 原 因 人類社會早期 以狩獵和采集為生,加劇物種滅絕,300萬年的狩獵歷史,是許多地區的野獸瀕于絕跡的原因之一 活工、農業生產動 ①大面積砍伐、火燒和開墾森林,草地過度放牧和過度墾殖,以及工業、城市和交通發展占用了大量土地,導致野生動物生存環境的破壞和大量喪失,保留下來的也都支離破碎,對野生物種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②對物種的高強度捕獵和采集等,使野生物種難以正常繁衍;③外來物種的大量引入或侵入,使原物種受到嚴重威脅;④土壤、水和大氣污染,危害了森林,特別是給相對封閉的水生生態系統帶來毀滅性的影響
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主要有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兩大措施,具體如下所示:
1.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生態系統。
2.把某些瀕危物種遷出原地,移入適當環境進行特殊保護和管理,如建立動植物園、瀕危動物繁育中心等。
3.建立瀕危物種.種子庫,如植物種子庫、動物精子庫等,以保護遺傳資源。
4.國家頒布相關的法律、法規。
[拓展提升]
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1)生態價值:維系能量的流動、凈化環境、改良土壤、涵養水源、調節小氣候,豐富多彩的生物與它們的環境共同構成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
(2)經濟價值:提供食物和木材、纖維、油料、橡膠等重要的工業產品。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歸根結底依賴于自然界各種各樣的生物。
(3)食用價值:許多野生生物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是上等食品。
(4)藥用價值:許多野生生物能為人類提供重要的藥材。
(5)科研價值:仿生學、動植物品種的改良都需要野生生物。
(6)社會價值:千姿百態的生物給人以美的享受,是藝術創造和科學發明的源泉。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生物及其環境的多樣性。
——————— 應用體驗不可少 ———————
1.(全國卷Ⅱ)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中華秋沙鴨為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鳥類,目前全球只有1 000只左右。中華秋沙鴨生活在河流與小型湖泊等濕地中,主要以淡水魚、蝦等為食。以長白山某河流作為繁殖地的中華秋沙鴨種群,春季為50余只,秋季遷徙時,數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達贛東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華秋沙鴨在遷徙途中不斷死亡,導致數量減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護對策。
解析:中華秋沙鴨遷徙途中不斷死亡,導致數量減少的可能原因應從遷徙路線上缺少休憩和覓食地、誤食被污染的食物、人或動物的獵殺等方面分析;保護對策應從恢復濕地、治理污染、嚴禁獵殺、進行觀察與保護、做好宣傳等方面分析。
答案:可能原因:遷徙路線上缺少濕地等休憩和覓食地,疲勞饑餓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魚蝦;人或動物的獵殺等。
保護對策:在遷徙路線上建設與恢復濕地,使濕地間距小于單日遷徙距離;治理水體污染;嚴禁獵殺;在遷徙路線上建立觀測點,組織志愿者觀察與保護;做好保護中華秋沙鴨的宣傳工作等。
2.(海南高考)高速公路屬于全封閉的帶狀人工建筑物,當其通過自然保護區時,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很大。試述高速公路對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的不利影響,并提出減少其不利影響的合理建議。
解析:高速公路是全封閉的,當它通過自然保護區時,會切斷野生動物的遷徙路線,縮小野生動物的活動范圍,同時過往的車輛會給野生動物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高速公路在經過自然保護區時,要注意修建野生動物通道,或者是采用高架橋的形式。
答案:不利影響:野生動物棲息地和食物源減少、遷徙通道受阻、活動區域縮小等;噪聲干擾動物的生活。(干擾動物的擇偶、產仔、哺乳等行為)。
建議:修建生態走廊或生物通道;采用隧道、架橋等通過方式。(只要答案合理即可)
eq avs4al([教材問題提示])
P67思考提示 1.迅速增加。
2.不斷增長。
3.世界人口增加和物種滅絕數量是正相關關系。
4.人口的大量增加,使人類對物種的采獵過度,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速了物種滅絕。人們必須保護自然資源、保護自然環境,加強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P69思考提示 1.很多熱帶雨林物種在人類還沒有了解其價值之前就從地球上消失了,將會使人類抵御危機的能力大大降低,并面臨生存威脅。人類必須加強對熱帶雨林物種的研究,保護熱帶雨林。
3.野生生物和我們共同生活在一個大自然環境中,我們不要食用野生生物,要保護野生生物的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