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學教案大全
高考化學教案都有哪些?復習是為了更好的和高考的知識大綱結合,尤其是對于一些平均水平中等或較低的學生。這時候就要查漏補缺,但同時也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填補知識技能上的空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母呖蓟瘜W教案大全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考化學教案大全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常見金屬與酸、與鹽溶液的置換反應;能利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對有關反應能否發(fā)生進行簡單的判斷。
2、能力目標:對學生進行實驗技能的培養(yǎng)和結果分析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協(xié)作能力。能用置換反應和金屬活動性順序解釋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
3、情感目標:
①通過學生親自做探究實驗,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濃厚興趣。
②通過對實驗的探究、分析,培養(yǎng)學生嚴謹、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③使學生在實驗探究、討論中學會與別人交流、合作,增強協(xié)作精神。
重點金屬活動性順序的理解和應用。
難點
1、用置換反應和金屬活動性順序判斷反應能否發(fā)生。
2、用置換反應和金屬活動性順序解釋某些與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
學情分析
本課題知識貼近生活,是學生很感興趣的一個課題。作為九年級的學生,在本課題之前,已經多次進行過實驗探究,初步掌握了科學探究的方法;在學習了氧氣、碳等非金屬單質的性質后已具備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識,為學習金屬的性質奠定了知識和方法基礎。而且整個課題的引入、探究、得出結論、練習鞏固都完全由學生參與,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會被充分的調動起來,可輕松學習并應用知識。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討論。
課前準備儀器藥品
試管、鑷子、鎂條、鋁絲、鋅粒、銅片、稀鹽酸、稀硫酸、硫酸銅溶液、__銀溶液、硫酸鋁溶液等。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課題引入】我們在生活中經常使用和見到各種金屬,這些金屬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都是有差別的,我們先來回憶一下以前學習過的有金屬參加的化學反應有哪些呢?它們反應的現象是什么?化學方程式怎樣寫?
【過渡】觀察上述化學反應可知:通常金屬能與氧氣反應,能和酸反應,還能與金屬的化合物如硫酸銅溶液反應。現在我們先來探究金屬與氧氣反應的規(guī)律。回憶相關反應的現象、條件,書寫化學方程式。
3Fe+2O2Fe3O4
2Mg+O22MgO
4Al+3O22Al2O3
Zn+H2SO4=ZnSO4+H2↑
Fe+CuSO4=FeSO4+Cu
聯(lián)系生活,從學生熟悉的物質、事實出發(fā)引入新課,同時復習相關知識。
【引導復習、回憶】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1、常溫能反應:以鎂、鋁為代表。
2、高溫下能反應:以鐵、銅為代表。
3、高溫下也不能反應:以金、銀為代表。回憶、記錄、鞏固相關知識。比較鎂、鋁、鐵、銅、銀、金的活潑程度差異。
1、復習、鞏固相關知識,加深印象。
2、為金屬與酸、鹽反應的學習打下基礎。
【過渡】有些金屬的化學性質活潑,有些金屬的化學性質不活潑,我們可以從①能否反應②反應的激烈程度來探究金屬的活潑程度即金屬活動性差異。聽講了解判斷金屬活動性差異的初步方法。
【設問】金屬與酸反應現象是否也像金屬與氧氣反應一樣存在差別呢?同學們可以先提出自己的假設,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實驗來探究這個問題。猜想、假設、設計實驗方案。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思維推理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
【探究活動1】
鎂、鋅、鐵、銅與稀鹽酸、稀硫酸反應
【提示】
按操作規(guī)范進行實驗,認真觀察現象。
【巡視、指導實驗】實驗探究:
A組:鎂、鋅、鐵、銅分別與稀鹽酸反應。
B組:鎂、鋅、鐵、銅分別與稀硫酸反應培養(yǎng)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思維推理能力和同學間的合作精神。
【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和展示探究結果】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展示探究結果:鎂、鋅、鐵、銅的金屬活動性由強到弱依次為鎂>鋅>鐵>銅。在討論、交流中,吸取別人有益的意見,讓不同的意識在碰撞中相互同化。
【設問】在鎂、鋅、鐵、銅幾種金屬中,哪些金屬能與鹽酸、稀硫酸發(fā)生反應?哪些金屬不能與鹽酸、稀硫酸發(fā)生反應?由此你能把金屬分為哪兩類?思考、討論并得出結論。
結論:可分為能與鹽酸、稀硫酸發(fā)生反應的金屬和不能與鹽酸、稀硫酸發(fā)生反應的金屬這兩類。為后面學習金屬活動順序時,為什么會出現氫元素打下基礎。
【過渡】在第五單元我們曾做過鐵釘與硫酸銅反應的實驗,反應后在鐵釘表面有紫紅色的銅產生,這說明了什么?說明鐵可以把銅從硫酸銅溶液中置換出來,鐵應該比銅活潑。培養(yǎng)學生相關知識的遷移能力,拓展學生思路。
【講述】可以用金屬和某些金屬化合物的溶液反應來比較金屬的活動性差異。實驗桌上除剛才的實驗藥品外還有幾種金屬化合物的溶液,同學們可以參考剛才的金屬與酸反應的探究活動,提出自己的假設,設計實驗方案,然后進行實驗來探究。猜想、假設、設計實驗方案。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態(tài)度,增強學生實驗設計能力。
【探究活動2】
金屬與金屬化合物的溶液反應
【巡視、指導實驗】實驗探究:鎂、鋅、鐵、銅分別與硫酸銅溶液、硫酸鋁溶液、__銀溶液反應。培養(yǎng)學生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同學間的協(xié)作精神。
【設問】通過實驗,結合上一個探究的結果,你能得出鎂、鋅、鐵、銅、銀這幾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嗎?
【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和展示探究結果】討論、交流并達成共識。得出結論:鎂、鋅、鐵、銅、銀的金屬活動性由強到弱依次為鎂>鋅>鐵>銅>銀。通過學生間對話、師生間對話,使知識在對話中形成,在交流中拓展。
【展示】金屬活動順序
【設問】
為什么會出現氫元素?金屬元素的位置與它的活動性有什么關系?位于前面的金屬能否把位于后面的金屬從其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換出來?觀察、記憶。
思考、交流、討論,總結出金屬活動順序的應用規(guī)律。加強學生記憶。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
【設問】剛才做了有關金屬化學性質的實驗探究,有的反應已經學過,如鋅與鹽酸、稀硫酸反應,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這些化學反應的類型和以前學過的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的類型相同嗎?如果從物質類別的角度去分析,這些反應有什么特點?思考、交流、討論,總結出置換反的應特點和規(guī)律。理解、掌握置換反應的應特點和規(guī)律。
【課堂練習】
1.波爾多液是一種農業(yè)上常用的殺菌劑,它是由硫酸銅、石灰加水配制而成,為什么不能用鐵制容器來配制波爾多液?
2.家用鋁鍋、鐵鍋為什么不能用來長時間盛放酸性食品?
3.不法商販常常用鋁制的假銀元坑害消費者,小明在市場上買了一枚銀元,請你用化學方法幫他鑒別這枚銀元的真假。練習、鞏固。聯(lián)系生活,使學生學以致用,能運用置換反應和金屬活動性順序判斷反應能否發(fā)生,解釋某些與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體會“生活處處有化學”。
指導學生自主歸納總結本課題。學生自主總結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評價自己在本節(jié)課的啟示和收獲。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歸納、總結能力。
【布置作業(yè)】
1、小實驗:收集幾種金屬,取少量分別放入幾個小玻璃杯中,然后向各個玻璃杯中加入一些醋精(主要成分是醋酸),仔細觀察發(fā)生的現象。試根據現象判斷這幾種金屬活動性的差異。
2、課本14頁第3題、5題。記錄。體現新課標“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教育理念。
高考化學教案大全篇2
實驗目的
1、通過讓學生親自做鈉及化合物性質的實驗,使學生加強對堿金屬及其化合物的性質的認識。
2、使學生初步學會利用焰色反應檢驗鈉和鉀及其化合物。
3、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實驗重點
1、通過實驗鞏固對鈉及化合物性質的認識。
2、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與思考。
實驗難點
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并初步培養(yǎng)其設計實驗和評價實驗的能力。
實驗用品
試管、試管夾、燒杯、膠頭滴管、鐵架臺、酒精燈、藥匙、濾紙、粗玻璃管(10mm×10mm),帶導管的橡皮塞、鉑絲、藍色鈷玻璃、鋁箔、火柴、小刀、水槽、鑷子、蒸發(fā)皿、細長玻璃管、脫脂棉、氣球。
鈉、Na2O2、Na2CO3、NaHCO3、CuSO45H2O、KCl的固體及溶液、BaCl2溶液、稀鹽酸、酚酞試液、澄清的石灰水。
實驗形式
單人單組
實驗過程
[引入]本章我們主要學習了鈉及化合物性質。本節(jié)課我們通過具體的實驗來對這些知識加以鞏固。
[板書]實驗三堿金屬及其化合物的性質。
[師]本節(jié)課我們主要進行以下實驗內容。
[板書]一、鈉的性質。
1、鈉與水反應。
2、鈉在空氣中燃燒。
二、過氧化鈉的性質。
1、Na2O2與水的反應。
2、Na2O2與CO2的反應。
三、Na2CO3與NaHCO3的性質。
1、NaHCO3的不穩(wěn)定性。
2、Na2CO3、NaHCO3與酸的反應。
3、Na2CO3與NaHCO3的鑒別。
四、用焰色反應檢驗Na+、K+、Cu2+。
[提問]1、做鈉與水反應的實驗時,試管中為什么不能有氣體?
2、在NaHCO3加熱分解的實驗時,為什么要先將導管移出燒杯,然后再熄滅酒精燈?
3、做好焰色反應的關鍵是什么?
[注意]:
1、不要用手直接接觸金屬鈉。
2、實驗中所取鈉塊不得超過黃豆粒大小。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思考]:
1、如果將鈉與鹽酸溶液反應,鈉是置換水中的H,還是置換HCl中的H?
2、一開始我們發(fā)現Na用煤油保存,經過以上一系列的對鈉的性質的研究,你能說出為什么嗎?
4、用鹽的固體或溶液做焰色反應的實驗時,何者現象更明顯?
[布置作業(yè)]填寫好本次的`實驗報告,并能熟練地寫出有關化學方程式
高考化學教案大全篇3
【課程目標】
1、舉例說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系及其應用。
2、會應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簡易原電池。
【教材分析】
生活在現代社會,學生對“電”有著豐富而強烈的感性認識。當學生了解了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轉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過程后,會對化學能與電能之間的轉化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能量轉換角度看,本節(jié)課程內容是對前一節(jié)課中“一種能量可以轉化為另一種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學能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它同樣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熱能和電能等”論述的補充和完善。從反應物之間電子轉移角度看,原電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還原反應本質的拓展和應用。從思維角度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思想,是對“化學能——熱能——機械能——電能”思維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學情分析】
中學生對“電”的內容的認識不僅來源于生活經驗,而且來源于學科學習。在生活經驗方面,不僅接觸了火力發(fā)電(或水利發(fā)電),而且接觸了干電池等化學電源;在學科學習方面,學生不僅接觸了摩擦起電,而且還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了電能,此外還學習了關于電的初步知識(如電源的正負極、電壓和電流等內容),因此對電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學1》已較為系統(tǒng)的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也學習了鈉、鎂、鋁、鐵等有關的金屬知識,以及電解質溶液的內容。這些經驗基礎為本課的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基礎。為本節(jié)的學習做了知識、能力上的準備。
同時原電池是高中化學學科體系的核心知識之一,它的教學是氧化還原反應原理的延伸與應用,也是后續(xù)電化學知識的基礎。原電池的教學是體現學科交叉,科學理論聯(lián)系實際,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學生在第一節(jié)學習了化學能與熱能的轉化關系,本節(jié)課則學習化學能轉化為另外一種能量即電能,由于電化學知識是學生首次接觸的新領域,存在著強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個好的開端十分重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原電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構成條件,同時掌握原電池正負極的判斷方法。
(2)通過學生設計完成原電池構成條件的實驗,學習實驗研究的方法。
(3)能舉例說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系及其運用。
2、過程與方法
(1)分析火力發(fā)電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新思路,通過對氧
化還原反應的本質的分析,提出實現新思路的各種推測和猜想等,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2)通過實驗和科學探究,對比、歸納,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分析、歸納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化學能與電能轉化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對現代化的重大意義,
發(fā)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樂于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
(2)通過原電池形成條件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科學態(tài)度和方法,體會實驗在化學
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原電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條件
教學難點通過對原電池實驗的研究,引導學生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
本質,以及這種轉化的綜合利用價值。
高考化學教案大全篇4
一、知識技能
1.理解化學能與電能之間轉化的實質。
2.掌握化學能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它同樣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應物之間電子的轉移的探究,理解原電池的形成是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的拓展和運用。
三、情感價值觀
感悟研制新型電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學電源可能會引起的環(huán)境問題,形成較為客觀、正確的能源觀,提高開發(fā)高能清潔燃料的意識。
探究重點
初步認識原電池概念、原理、組成及應用。
探究難點
通過對原電池實驗的研究,引導學生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本質,以及這種轉化的綜合利用價值。
探究過程
【實驗探究引入課題】
實驗步驟
現象
1、鋅片插入稀硫酸
2、銅片插入稀硫酸
3、鋅片和銅片上端連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
【問題探究】
1、鋅片和銅片分別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現象發(fā)生?
2、鋅片和銅片用導線連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現象又怎樣?為什么?
3、鋅片的質量有無變化?溶液中c(H+)如何變化?
4、鋅片和銅片上變化的反應式怎樣書寫?
5、電子流動的方向如何?
【引入】
電能是現代社會中應用最廣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種二次能源,又稱電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電腦、手機、相機、攝像機……這一切都依賴于電池的應用。那么,電池是怎樣把化學能轉變?yōu)殡娔艿哪?這就讓我們用化學知識揭開電池這個謎。
【板書】第二節(jié)化學能與電能
【板書】一、化學能與電能的相互轉化
【板書】1、燃煤發(fā)電的過程
【板書】2、燃燒的本質──氧化還原反應
【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氧化劑與還原劑之間發(fā)生電子轉移的過程,電子轉移引起化學鍵的重新組合,伴隨著體系能量的變化。要使氧化還原反應釋放的能量不通過熱能而直接轉化為電能,就要設計一種裝置,使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分別在兩個不同的區(qū)域進行。如果要把可產生的電能以化學能的形式儲存起來,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研究的重要知識點──原電池,這種裝置可以將氧化還原反應的能量儲存起來,類似于水庫的蓄能。
【板書】3、原電池原電池實驗探究
高考化學教案大全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原電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構成條件,同時掌握原電池正負極的判斷方法。
(2)通過學生設計完成原電池構成條件的實驗,學習實驗研究的方法。
(3)能舉例說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系及其運用。
2、過程與方法
(1)分析火力發(fā)電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新思路,通過對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的分析,提出實現新思路的各種推測和猜想等,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2)通過實驗和科學探究,對比、歸納,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分析、歸納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化學能與電能轉化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對現代化的重大意義,發(fā)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樂于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
(2)通過原電池形成條件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科學態(tài)度和方法,體會實驗在化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原電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條件
教學難點通過對原電池實驗的研究,引導學生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
本質,以及這種轉化的綜合利用價值。
【教學方法】
利用實驗探究、問題討論、啟發(fā)、對比、歸納等教學方法,采用多媒體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一起參與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高考化學教案大全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了解電解質、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的含義。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yǎng)學生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通過實驗現象分析、探究化學反應實質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全面認識事物、分析事物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情感。
2、培養(yǎng)學生嚴謹求實、勇于探索的科學態(tài)度。
3、對學生進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辨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的含義
教學難點::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的含義
教學方法:設疑、實驗、討論、講解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過程:
[引言]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物質的分類,化學反應還有一種重要的分類方法,即將有離子參加的反應統(tǒng)稱為離子反應。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種反應。
教學過程:
[板書]第二節(jié)離子反應
[提問]下列物質中哪些能導電?為什么能導電?
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NaOH溶液、鹽酸
[小結]①石墨、銅能導電,因為其中有自由移動的電子存在。
②鹽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能導電,因為它們的溶液中有自由移動的離子存在。
[追問]在鹽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自由移動的離子是怎樣產生的?可通過什么方法證明溶液中存在離子?
[小結]①電離產生,其過程可用電離方程式來表示。
②可通過溶液導電性來檢驗。
[思考]物質在什么情況下可以電離呢?
[板書]一、電解質和非電解質
電解質: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狀態(tài)下能夠導電的化合物,如酸、堿、鹽等。
非電解質: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狀態(tài)下都不導電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講解]電解質、非電解質是根據物質在一定條件下能否導電對化合物的一種分類。[討論]下列物質中哪些是電解質?
Cu、NaCl固體、NaOH固體、K2SO4溶液、C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小結]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電解質應是化合物。而Cu則是單質,K2SO4與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電解質應是一定條件下本身電離而導電的化合物。而CO2能導電是因CO2與H2O反應生成了H2CO3,H2CO3能夠電離而非CO2本身電離。所以CO2不是電解質。
③酸、堿、鹽、水是電解質,蔗糖、酒精為非電解質。
注意點:
⑴溶于水或熔化狀態(tài);注意:“或”字
⑵溶于水和熔化狀態(tài)兩各條件只需滿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應;
⑶化合物,電解質和非電解質,對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質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設問]相同條件下,不同種類的酸、堿、鹽溶液的導電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實驗]觀察:五種電解質HCl、NaOH、NaCl、CH3COOH、NH3.H2O溶液的導電性是否相同?并分析結果。
(結果:相同條件下,不同種類的酸、堿、鹽溶液的導電能力不相同)
[講述]電解質溶液導電能力的大小決定于溶液中自由移動的離子的濃度和離子所帶電荷數。而當溶液體積、濃度和離子所帶的電荷數都相同的情況下,取決于溶液中自由移動離子數目,導電能力強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動的離子數目一定比導電能力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動的離子數目多。
比較以上五種溶液,顯然,在CH3COOH、NH3·H2O溶液中的自由移動離子數目較少。[設問]溶液中自由移動的離子多少跟什么因素有關?(電解質的電離程度)
高考化學教案大全篇7
一、教學背景
(一)課標分析
課程標準對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的基本要求是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與人類生存和發(fā)展密切相關的一些有機化合物的重要知識;并不特別要求去追求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知識遷移。
(二)教材分析
《甲烷》內容選擇于人教版高一化學(必修2)第三章第一節(jié),這一節(jié)是學生在中學階段第一次接觸有機物結構和性質的有關內容,有機化學是化學學科的重要分支,烴是一切有機物的主體,而甲烷作為烷烴的第一個最簡單的分子,學生對它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今后對各種有機物的理解,因此本節(jié)內容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有機物的學習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三)學情分析
初中化學就介紹了甲烷的燃燒反應和一些主要的用途,高中化學必修2第二章也介紹了部分物質結構的知識,為學好本節(jié)內容提供了前提條件。
本節(jié)課將主要介紹以甲烷為代表的烴的分子結構、性質和主要用途,以及它們的性質與分子結構的關系,讓學生掌握好甲烷這一節(jié)的知識,能為學生學習烴及烴的衍生物等有機內容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甲烷的存在、物理性質、用途。
2.掌握甲烷分子的化學式、電子式、結構式、空間構型。
3.掌握甲烷的化學性質(通常穩(wěn)定、取代反應、氧化反應、高溫分解)。
4.理解取代反應的概念。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甲烷分子的空間構型模型、觀看甲烷發(fā)生取代反應的多媒體模擬反應歷程,增強學生對甲烷分子空間構型這類抽象的知識的理解,提高空間思維能力。
2.在重點掌握甲烷化學性質的過程中,逐漸理解“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并學會遷移運用。
3.了解有機化學研究的對象、目的、內容和方法,初步學會化學中對有機物進行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4.通過觀察記錄實驗現象和總結實驗結論來培養(yǎng)學生科學實驗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識化學微觀世界分子結構的立體美。
2.通過學生合作進行模型制作明確甲烷分子的空間構型,欣賞天然氣應用的圖片,觀賞甲烷和氯氣反應機理的動畫以及聯(lián)系生產生活實際等設計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力求形成長久穩(wěn)定的化學學習動機以及探究新知的欲望。
3.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初步形成嚴謹、有序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態(tài)度及科學方法。
4.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了解甲烷對于人類日常生活及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形成環(huán)保意識及關心能源、社會問題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甲烷的分子組成、結構特征、主要化學性質(燃燒反應和取代反應);
(二)教學難點:甲烷分子的空間立體結構、取代反應的概念和實質。
四、教學策略和手段:
(一)教學策略:以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模擬實驗和學生討論為主,教師串聯(lián)講解為輔的啟發(fā)式教學。
1.采用圖文并茂的多媒體展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層層推進;
2.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吸引學生有意注意;
3.通過展示模擬實驗組織學生進行實驗觀察、對比、分析、討論、歸納。
(二)教學手段:PPT等多媒體課件、黑板。
五、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多媒體輔助、討論、講解、練習
六、教學過程:
【引入】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化學的一大模塊——無機化學,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進入化學另一個模塊——有機化學的學習。
【講述】有機化學主要是研究一些有機化合物的結構、性質與制備的學科,那么什么又是有機化合物呢?其實,有機化合物就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簡稱有機物。有機化合物有兩個基本特點:數量眾多,分布極廣。但由于CO、CO2、H2CO3及其鹽、氫氰酸(HCN)及其鹽、硫氰酸(HSCN)及其鹽等與無機化合物的性質與結構相似,所以把他們歸入了無機化合物之列。
【提問】有機化合物中是否只含有碳元素嗎?
【講述】答案是否定的,顧名思義,化合物自然是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元素的純凈物,有機化合物不只是含有碳元素,它還含有氫、氧、氮、硫、磷、鹵素等。其中僅含有碳、氫元素的有機化合物叫做烴。
【過渡】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最簡單的烴,也是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
【板書】第一節(jié)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
【板書】一、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其分子結構
【引入】我們都知道我們國家正在實施一項重大的能源工程——“西氣東輸”工程。
【提問】大家知道“西氣東輸”工程里面的氣指的是什么嗎?
【學生回答】天然氣
【講述】很好,這項工程主要是將新疆、甘肅等地豐富的天然氣資源,通過管道東輸到長江三角洲,最終到達上海的一項巨大工程。由于天然氣是一種高效、低耗、污染小的清潔能源,所以我們國家才不惜重金把它從新疆那么遙遠的地方引過來。天然氣它的主要成分了就是甲烷,其實自然界中甲烷不只單單存在于天然氣中,在沼氣、油田氣和煤礦坑道氣中甲烷也是他們的主要成分。
【PPT展示】【板書】1、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板書】2、分子結構
【過渡】通過我們在初中的學習,我們知道甲烷的分子式為CH4,根據我們第一章所學化學鍵的知識寫出甲烷的電子式。
【PPT展示】【板書】(1)、甲烷的電子式
如果我們將電子式中的一對共用電子用一條短線表示,得到的式子叫結構式。
【板書】結構式:將電子式中的一對共用電子用一條短線表示,得到的式子。
那么甲烷用結構式來表示的話我們就可以把它表示成這個樣子
【PPT展示】【板書】(2)、甲烷的結構式
【提問】我們知道了甲烷的分子式和結構式,那么甲烷分子的結構到底是不是和它的結構式一樣呢?
【實踐】下面我們就動起手來,利用我們手上的橡皮泥和牙簽,搭建出你想象中的甲烷的空間結構。
搭建出來后想一下以下兩個問題:
【PPT展示】1、如果我們用一個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一個氫原子,有幾種可能?
2、如果我們用兩個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兩個氫原子,又有幾種可能?
找?guī)讉€同學問一下他們做出來的模型的空間幾何結構。
【講述】通過我們科學家精確的實驗測定發(fā)現,如果我們用兩個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兩個氫原子,其結果只有一種空間結構,那現在甲烷它的空間結構該是那一種呢?你們動手做一下,用兩個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兩個氫原子,其結構只有一種,看看應該是哪一種結構。
【學生回答】正四面體
【PPT展示】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球棍模型及比例模型。
【講述】很好,如果我們用兩個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兩個氫原子,其結果只有一種空間結構的話,那么甲烷的空間結構肯定就是正四面體了;如果它是一個平面正方形或者四棱錐的空間結構,那么用兩個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兩個氫原子相鄰和相對肯定是兩種不同的結構,如果我們用兩個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兩個氫原子,其結果只有一種空間結構的話,那么甲烷的空間結構肯定就是正四面體。在這種結構中,每個C-H與C-H都是等價的,且他們之間的夾角也就是鍵角為109?28’。
【過渡】好,看完了甲烷的結構,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甲烷的性質。
【板書】二、甲烷的性質
1、物理性質
【講述】【PPT展示】通常情況下,甲烷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小為0.717g/L(標準狀況),極難溶于水。
【過渡】這些就是甲烷的一些物理性質,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它的化學性質。
我們常說結構決定性質,那么甲烷穩(wěn)定的正四面體結構決定了它有那些化學性質呢?
【板書】2、化學性質
(1)、穩(wěn)定性
甲烷穩(wěn)定的正四面體結構決定了甲烷通常情況下是比較穩(wěn)定的,如與強酸、強堿和強氧化劑等一般不發(fā)生化學反應。
【板書】【PPT展示】與強酸、強堿和強氧化劑等一般不發(fā)生化學反應。
【講述】甲烷的穩(wěn)定性是由它具有正四面體結構的穩(wěn)定結構決定的。
【過渡】但任何物質的穩(wěn)定性都是相對的,而它的變化是絕對的,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一旦外部條件發(fā)生變化,甲烷也能發(fā)生反應。比如在特定條件下甲烷能與某些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如可以燃燒和發(fā)生取代反應等。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甲烷的燃燒反應。
【板書】(2)、甲烷的氧化反應——燃燒反應
【講述】甲烷是一種優(yōu)良的氣體燃料,通常情況下1mol甲烷在空氣中完全燃燒,生成水和CO2,放出890kJ的熱量,火焰呈淡藍色。
【板書】CH4(g)+2O2(g)CO2(g)+2H2O(l)
下面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61資料卡片并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怎么檢驗甲烷燃燒生成的產物?
甲烷燃燒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可以通過將干燥燒杯罩在甲烷的火焰上,之后倒轉燒杯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來檢驗。
(2)點燃甲烷前應有什么操作?
【總結歸納】點燃甲烷前應該驗純,這就提醒我們,在使用任何可燃性氣體前一定要進行驗純,否則他們與空氣混合達到一定的比例的時候就會發(fā)生爆炸。
【提問】如果你發(fā)現你家里面使用的煤氣或天然氣發(fā)生泄漏的話,你將怎么進行查漏呢?
【講述】我們應該先打開門窗,讓可燃性氣體在室內的濃度,同時關閉煤氣或天然氣的總閥門,并且要到戶外去打電話進行求救,切勿觸動任何電器開關(如開、關燈)、在室內使用電話或手機、使用火柴或打火機、按動鄰居的門鈴、開啟任何煤氣用具,直至漏氣情況得到控制。
那么我們該怎么來檢驗這兩種物質呢?
【過渡】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甲烷的另一個重要的化學性質
【板書】(3)、甲烷的取代反應(特征反應)
【講述】甲烷在通常情況下不與強氧化劑反應,但在特定的條件下甲烷是可以與一些氧化劑發(fā)生反應的。如在光照的條件下就可以與氯氣發(fā)生反應。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個甲烷與氯氣反應的視屏。
【提問】在這個實驗視屏你看到了些什么現象?
【總結】色變淺、水上升、出油滴。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現象呢,這是因為甲烷與氯氣發(fā)生反應生成了能溶于水的氯化氫與不溶于水的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等油狀液體。其生成一氯甲烷的化學方程式為:
【板書】
【講述】在上述反應中生成的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不是直接一次性完成的,而它們是一個連鎖的反應,反應中生成的一氯甲烷又可與氯氣進一步反應,依次生成難溶于水的油狀液體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氯仿)、四氯甲烷(四氯化碳——是一種很好的滅火劑),注意:有機反應方程式用“→”,不用“=”。
【講述】仿照生成一氯甲烷化學方程式,嘗試寫出一氯甲烷與氯氣進一步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板書講述】在常溫下,一氯甲烷是氣體,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是液體。
【講述】在上述反應中甲烷分子中的4個H原子逐一被Cl原子所代替生成了4種四種不同的取代物,像這種有機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團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團所代替的反應叫取代反應。
【板書】取代反應:有機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團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團所代替的反應叫取代反應。
【講述】甲烷在光照下除與氯氣發(fā)生取代反應以外,還能與其它氣態(tài)鹵素單質發(fā)生反應,它與氟氣的反應更容易,與溴蒸氣的反應更困難,與碘蒸氣幾乎不反應。但甲烷不能與氯水、溴水等反應,使氯水、溴水等褪色。
【提問與思考】1、在甲烷與氯氣的取代反應中那種生成物最多?2、取代反應與置換反應有何區(qū)別?
【PPT展示】【小結】
1、甲烷分子的結構特點;說明“甲烷分子是正四面體結構”最基本的實驗事實是什么?
2、甲烷主要存在于那些物質中,有什么樣的物理性質
3、甲烷的化學性質有哪些?
4、什么是取代反應?它與置換反應有什么區(qū)別?
[課堂小結]甲烷的化學性質通常情況下比較穩(wěn)定,但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fā)生燃燒反應、取代反應。它主要取決于甲烷穩(wěn)定的正四面體結構。取代反應是甲烷的特征反應。
七、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本P65課后習題1、2、3、5、6
2、查閱資料,從反應形式、反應條件、反應的方向和可逆性等幾個方面比較取代反應和我們學習過的置換反應有什么區(qū)別?
八、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
一、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其分子結構
1、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2、分子結構
二、甲烷的性質
1、物理性質
2、化學性質
(1)穩(wěn)定性
(2)甲烷的氧化反應——燃燒反應
CH4(g)+2O2(g)CO2(g)+2H2O(l)
(3)甲烷的取代反應(特征反應)
取代反應的概念:有機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團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團所取代的反應叫取代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