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教育教案范文
物理是一種正規的數學語言,體現了物理簡潔的特點。比如:牛頓第二定律,愛因斯坦質能方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二物理教育教案范文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物理教育教案范文篇1
一、焦耳定律
1、定義:電流流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平方、導體的電阻和通電時間成正比。
2、意義:電流通過導體時所產生的電熱。
3、適用條件:任何電路。
二、電阻定律
1、電阻定律:在一定溫度下,導體的電阻與導體本身的長度成正比,跟導體的橫截面積成反比。
2、意義:電阻的決定式,提供了一種測電阻率的方法。
3、適用條件:適用于粗細均勻的金屬導體和濃度均與的電解液。
三、歐姆定律
1、歐姆定律:導體中電流I跟導體兩端的電壓U成正比,跟它的電阻R成反比。
2、意義:電流的決定式,提供了一種測電阻的方法。
3、適用條件:金屬、電解液(對氣體不適用)。適用于純電阻電路
高二物理教育教案范文篇2
電熱:
(1)電流的效應:電流通過導體時電能轉化成熱,這個現象叫做電流的熱效應.
(2)電流熱效應的實質:是電流通過導體時,由電能轉化為內能.
(3)電熱器:電流通過導體時將電能全部轉化為內能的用電器.其優點是清潔、無污染、熱效率高,且便于控制和調節電流.
(4)有時人們利用電熱,如電飯鍋、電熨斗等;有時人們防止電熱產生的危害,如散熱孔、散熱片、散熱風扇等.
焦耳定律:
(1)內容: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時間成正比,這個規律叫焦耳定律.
(2)公式:Q=I2Rt,公式中的電流I的單位要用安培(A),電阻R的單位要用歐姆(Ω),通過的時間t的單位要用秒(s)這樣,熱量Q的單位就是焦耳(J).
(3)變形公式:Q=U2t/R,Q=UIt(僅適用于純電阻電路)
電熱與電能的關系:純電阻電路時Q=W;非純電阻電路時Q
高二物理教育教案范文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地球表面物體的萬有引力兩個分力的大小關系,計算地球質量;
(2)行星繞恒星運動、衛星的運動的共同點:萬有引力作為行星、衛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會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天體的質量;
(3)了解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有重要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根據數據分析找到事物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一般過程和方法;
(2)培養學生根據事件的之間相似性采取類比方法分析新問題的能力與方法;
(3)培養學生歸納總結建立模型的能力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認真嚴禁的科學態度和大膽探究的心理品質;
(2)體會物理學規律的簡潔性和普適性,領略物理學的優美。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地球質量的計算、太陽等中心天體質量的計算。
教學難點
根據已有條件求中心天體的質量。
教學工具
多媒體、板書
教學過程
一、計算天體的質量
1.基本知識
(1)地球質量的計算
①依據:地球表面的物體,若不考慮地球自轉,物體的重力等于地球對物體的萬有引力,即
②結論:
只要知道g、R的值,就可計算出地球的質量.
(2)太陽質量的計算
①依據:質量為m的行星繞太陽做勻速圓周運動時,行星與太陽間的萬有引力充當向心力,即
②結論:
只要知道衛星繞行星運動的周期T和半徑r,就可以計算出行星的質量.
2.思考判斷
(1)地球表面的物體,重力就是物體所受的萬有引力.(×)
(2)繞行星勻速轉動的衛星,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3)利用地球繞太陽轉動,可求地球的質量.(×)
3.探究交流
若已知月球繞地球轉動的周期T和半徑r,由此可以求出地球的質量嗎?能否求出月球的質量呢?
【提示】能求出地球的質量.利用
為中心天體的質量.做圓周運動的月球的質量m在等式中已消掉,所以根據月球的周期T、公轉半徑r,無法計算月球的質量.
二、發現未知天體
1.基本知識
(1)海王星的發現
英國劍橋大學的學生亞當斯和法國年輕的天文學家勒維耶根據天王星的觀測資料,利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出天王星外“新”行星的軌道.1846年9月23日,德國的加勒在勒維耶預言的位置附近發現了這顆行星——海王星.
(2)其他天體的發現
近100年來,人們在海王星的軌道之外又發現了冥王星、鬩神星等幾個較大的天體.
2.思考判斷
(1)海王星、冥王星的發現表明了萬有引力理論在太陽系內的正確性.(√)
(2)科學家在觀測雙星系統時,同樣可以用萬有引力定律來分析.(√)
3.探究交流
航天員翟志剛走出“神舟七號”飛船進行艙外活動時,要分析其運動狀態,牛頓定律還適用嗎?
【提示】適用.牛頓將牛頓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綜合,成功分析了天體運動問題.牛頓定律對物體在地面上的運動以及天體的運動都是適用的.
三、天體質量和密度的計算
【問題導思】
1.求天體質量的思路是什么?
2.有了天體的質量,求密度還需什么物理量?
3.求天體質量常有哪些方法?
1.求天體質量的思路
繞中心天體運動的其他天體或衛星做勻速圓周運動,做圓周運動的天體(或衛星)的向心力等于它與中心天體的萬有引力,利用此關系建立方程求中心天體的質量.
2.計算天體的質量
下面以地球質量的計算為例,介紹幾種計算天體質量的方法:
(1)若已知月球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周期為T,半徑為r,根據萬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即
(2)若已知月球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半徑r和月球運行的線速度v,由于地球對月球的引力等于月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得
(3)若已知月球運行的線速度v和運行周期T,由于地球對月球的引力等于月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得
(4)若已知地球的半徑R和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根據物體的重力近似等于地球對物體的引力,得
解得地球質量為
3.計算天體的密度
若天體的半徑為R,則天體的密度ρ
誤區警示
1.計算天體質量的方法不僅適用于地球,也適用于其他任何星體.注意方法的拓展應用.明確計算出的是中心天體的質量.
2.要注意R、r的區分.R指中心天體的半徑,r指行星或衛星的軌道半徑.以地球為例,若繞近地軌道運行,則有R=r.
例:要計算地球的質量,除已知的一些常數外還需知道某些數據,現給出下列各組數據,可以計算出地球質量的有哪些?()
A.已知地球半徑R
B.已知衛星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的軌道半徑r和線速度v
C.已知衛星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線速度v和周期T
D.已知地球公轉的周期T′及運轉半徑r′
【答案】ABC
歸納總結:求解天體質量的技巧
天體的質量計算是依據物體繞中心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萬有引力充當向心力,列出有關方程求解的,因此解題時首先應明確其軌道半徑,再根據其他已知條件列出相應的方程.
四、分析天體運動問題的思路
高二物理教育教案范文篇4
一、教學簡析
1.教材分析:
本學期期采用的教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選修3-1,共分為三章,分別是
第一章靜電場、第二章恒定電流、第三章磁場。靜電場是高中階段的基礎內容之一,它的核心是電場的概念及描述電場特性的物理量,全章共9節內容,從電荷、電場的角度來研究電學中的基本知識。恒定電流為第二章內容,其主要研究的內容為一些基本的電路知識,主要包括歐姆定律、焦耳定律、串并聯電路等,本章的知識須要以靜電場的相關知識作為基礎,在教學中應注意聯系靜電場的有關內容。最后一章為磁場,磁場和電場密切聯系又具有相似性,因此通過對比,可以對本章內容起到良好的幫助。
2.學生分析:
本屆高二學生基礎不是太好,但不能降低要求,除對少部分同學要提高要求以外,對大多數學生以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為主要目的,此外還應適當掌握分析物理問題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并提高能力。
3.教法、學法分析:
針對本學期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采取重知識和重概念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能力的方法:強調學生的課前預習,爭取少講、精練、多思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培養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加強學生實驗的教學,加強物理綜合知識的分析和討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變成學習的主人。
二、教育目標任務要求
1.認真鉆研教學大綱及調整意見、體會教材編寫意圖。注意研究學生學習過程,了解
不同學生的主要學習障礙,在此基礎上制定教學方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2.要特別強調知識與能力的階段性,強調掌握好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這是能力培養的基礎。對課堂例題與習題要精心篩選,不要求全、求難、求多,要求精、求少、求活,強調例題與習題的教育教學因素,強調理解與運用。
3.加強教科研工作,提高課堂效率。要把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在使學生科學地認識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掌握基本科學方法、形成科學世界觀方面。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益。
4.通過觀察實驗和推理,歸納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使學生學習和掌握有關規律,同時著重培養和發展他們的實驗能力,以及由實驗結果歸納出物理規律的能力。
5.結合所學知識的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三、措施
1.嚴格執行教學處的集體備課制度,提高集體備課質量。每周集體備課,先由上一周安排的每一節教學內容的主備人向全組明確本節的重點、難點、教學方法、主要例題、課后作業、教學案等,然后由全組教師研討、質疑、確認,形成共案。全組老師要統一教學進度、統一教學規范。
2.制定教學進度。在認真分析教材與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之上,確定課時安排。為實現給全體學生奠定一個扎實的物理基礎提供合理的時間保證。必修物理將突出文科學生的特點、合理安排,以便保證全年級在學業水平測試中獲得滿意成績。
3.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加強對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細化每一章每一節的教學要求,明確課時分配及每一節課的課時目標。對每一節課的重難點內容作更深入的`分析、探討,確立突破的方法和途徑。加強對各種課型的研究,尤其是探究課。
4.精選習題。針對每一節課的課時目標,精心選擇典型習題,做到知識點與習題的對應。分類編排課堂例題、課外鞏固習題、小練檢測題、章節復習題。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過程。
5.強化作業批改。通過作業批改督促學生端正課外學習的態度、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規范學生的答題。為課時目標的確定和分類教學指導提供依據。
6.加強學科組老師的交流與合作。通過聽課、評課對教學模式進行探究,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精選習題過程中,選題與審題分工合作;對每一節課的重難點進行突破時集思廣益。
7.充分開發教學資源。加強實驗教學,能充分利用實驗室提供的器材,利用身邊資源開發有價值的小實驗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感性認識。搜集多媒體素材,制作課件,提高教學容量與效果。
8.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立學習小組,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表達能力;舉行學科競賽,促進學生的特長發展。開設講座,介紹物理學前沿與物理學家生平,讓學生明白科學的價值和意義。
高二物理教育教案范文篇5
電勢高低的判斷
1、根據電場線的方向判斷
沿著電場線的方向,電勢越來越低,也可以說電場線總是由電勢較高的等勢面指向電勢較低的等勢面。
2、根據電場力做功判斷
正電荷在電場力作用下發生位移,若電場力做正功,則說明正電荷由高電勢處向低電勢處運動;若電場力做負功時,正電荷由低電勢處向高電勢處運動。
負電荷在電場力作用下發生位移,若電場力做正功,則說明負電荷由低電勢處向高電勢處運動;若電場力做負功,則說明負電荷由高電勢處向低電勢處移動。
3、根據點電荷電場中的場源電荷的電性判斷
若以無窮遠處為零電勢位置,則在正點電荷形成的電場中,電勢永遠為正值,離點電荷越遠的地方,電勢越低;在負點電荷形成的電場中,電勢永遠為負值,離點電荷越近的地方,電勢越低。
4、利用電勢能判斷
正電荷在電勢越高的地方電勢能越大,在電勢越低的地方電勢能越小;負電荷在電勢越低的地方電勢能越大,在電勢越高的地方電勢能越小。
5、利用電勢的定義式判斷
利用公式q=EP/q計算時,將EP、q的正負號--起代人,通過的正負,比較該點和零電勢位置間電勢的相對高低。
高二物理教育教案范文篇6
【教學目標與要求】一、知識目標
1、了解力矩和力偶的概念;理解力的平移原理;2、掌握力偶性質。二、能力目標
掌握力偶性質,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素質目標
1、了解力矩和力偶的概念,掌握力偶性質;
2、了解力的平移原理;并能解釋生活和工程實際問題。四、教學要求
1、了解力矩和力偶的概念;
2、掌握力偶性質及力的平移原理、應用。【教學重點】
1、力矩和力偶的概念,力偶性質;2、力的平移原理、應用。
【難點分析】力偶性質、力的平移原理及應用
【教學方法】教學方法:講練法、演示法、討論法、歸納法。【教學安排】2學時(90分鐘)
教學步驟:講授與演示交叉進行、講授中穿插討論、講授中穿插練習與設問,最后進行歸納。【教學過程】
★復習舊課(5分鐘)約束類型
柔體約束光滑面約束
F
固定鉸鏈約束活動鉸鏈約束
★導入新課
實踐中人們發現,單個力對剛體除了產生移動效應外,在一定條件下力對剛體還可以產生轉動效應。★新課教學(80分鐘)一、力矩1、力矩的概念
力的大小F與力臂d的乘積稱為力矩。規定:力使物體繞矩心逆轉為正;順轉負。要點:
☉力過矩心,力矩為零。☉力為零,力矩為零。
☉力沿力線在剛體內移動,力矩不變。2、合力矩定理
平面匯交力系的合力對于平面內任一點之矩等于所有各力對該點之矩的代數和。討論:
根據合力矩定理推出:“力偶對任一點的矩等于零’,錯在哪里?合力矩定理指出:“合力對點之矩等于各分力對同一點之矩的代數和”,因為“力偶無合力”,所以力偶對一點之矩必等于零。二、力偶1、力偶的概念
等值、反向的兩個平行力構成力偶。2、力偶三要素
力偶矩的大小、轉向、力偶作用面稱為力偶三要素。說明:力、力偶為靜力學兩個基本物理量。3、力偶矩
規定:逆時針轉向的力偶矩為正,順轉為負。4、力偶性質
☉力偶無矩心☉力偶無合力☉等效力偶可以互換討論:
圖中力的單位是N,長度單位是cm。試分析圖示四個力偶,哪些是等效的?討論:
力偶等效只要滿足()
A、只滿足力偶矩大小相等B、只滿足力偶矩轉向相同C、只滿足力偶作用面相同D、力偶矩大小、轉向、作用面均相等三、力的平移
把力F作用線向某點O平移時,須附加一個力偶,此附加力偶的矩等于原力F對點O的矩。F?FFOdAF??dOAm?FdOA要點:
☉力的平移原理只適用于剛體。
☉力的平移是指力在同一剛體上平移,不能移到另一剛體上。☉力的平移原理的逆定理亦成立。討論:
攻絲時為什么不能單手施力?討論
打乒乓球時為什么削球比平推更有威懾力討論
★小結(5分鐘)1、平面匯交力系的簡化2、平面匯交力系的平衡3、力矩和力偶的概念4、力偶的特性
5、力偶系的平衡及平衡方程的應用
高二物理教育教案范文篇7
【教學預設】
使用幻燈片時充分利用它的高效同時,盡量保留黑板的功能始終展示本節課的知識框架。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努力使實驗簡化,給學生傳遞這樣一個信息──善于從簡單中捕捉精彩瞬間,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體驗科學(閱讀材料)。
練習題設計力求有針對性、導向性、層次性。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知道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
知道三種使物體帶電的方法及帶電本質。
知道電荷守恒定律。
知道什么是元電荷、比荷、電荷量、靜電感應的概念。
(二)過程與方法
物理學螺旋式遞進的學習方法。
由現象到本質分析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從微觀的'角度認識物體帶電的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
科學家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的滲透─—課后閱讀材料。
【教學重、難點】
重點:電荷守恒定律
難點:利用電荷守恒定律分析解決相關問題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的相關問題。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今天開始我們進入物理學另一個豐富多彩,更有趣的殿堂,電和磁的世界。高中的電學知識大致可分為電場的電路,本章將學習靜電學,將從物質的微觀的角度認識物體帶電的本質,電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以及與靜止電荷相聯系的靜電場的基本性質。
【板書】第一章靜電場
【板書】
一、電荷(復習初中知識)
1.兩種電荷:正電荷和負電荷:把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稱為正電荷,用正數表示。把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所帶的電荷稱為負電荷,用負數表示。
2.電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3.使物體帶電的方法:
摩擦起電──學生自學P2后解釋摩擦起電的原因,培養學生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為電荷守恒定律做鋪墊。
演示摩擦起電,用驗電器檢驗是否帶電,讓學生分析使金屬箔片張開的原因過渡到接觸起電。
接觸起電──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仔細觀察從靠近到接觸過程中還有哪些現象?──靠近未接觸時箔片張開張開意味著箔片帶電?看來還有其他方式使物體帶電?其帶電本質是什么?──設置懸念。
自學P3第二段后,回答自由電子和離子的概念及各自的運動特點。解釋觀察到的現象。
再演示,靠近(不接觸)后再遠離,箔片又閉合,即不帶電,有沒有辦法遠離后箔片仍帶電?
提供器材,鼓勵學生到時講臺演示。得出靜電感應和感應起電。
靜電感應和感應起電──電荷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
通過對三種起電方式本質的分析,讓學生思考滿足共同的規律是什么?得出電荷守恒定律。
學生自學教材,掌握電荷守恒定律的內容,電荷量、元電荷、比荷的概念。
【板書】
二、電荷守恒定律:
電荷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只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
一個與外界沒有電荷交換的系統,電荷的代數和總是保持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