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歷史優秀教案
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點,使得很多高一學生感覺歷史“無用”,若教師再不充分發掘歷史學科知識的價值,把課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難使高一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熱情。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一歷史優秀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高一歷史優秀教案1
[復習目標]
1.正確認識原始社會的歷史特征,從社會組織、生產力狀況、經濟活動等方面掌握原始社會各發展階段的狀況。用生產力的觀點分析原始社會瓦解的原因。
2.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的進步性,掌握中國奴隸社會的階級關系和主要矛盾,階段特征和主要線索。
3.根據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正確分析西周井田制、分封制、等級制等制度的特點、作用。
4.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階段特征和線索,確評價春秋戰國時一系列戰爭的性質、特點、作用;全面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的表現、作用、影響。
5.掌握自原始社會末期以來,華夏族及各部族的狀況,了解春秋戰國時期民族融合的發展,正確評價民族融合的作用。
6.從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技術的提高、社會生活的進步、生產關系方面的變化等方面,分析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變化。
7.分析春秋戰國時期科技文化繁榮局面出現的原因、表現;把握諸子百家的基本主張和觀點,正確評價其歷史地位和影響。
[要點梳理]
本單元的斷限從距今170萬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前,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及封建社會初步形成三個歷史時期,涉及原始人、氏族公社、夏商西周、春秋、戰國幾個歷史階段。
1.主要線索和階段特征
(1)原始社會 從170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為止,歷經原始人群、氏族公社(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時期。元謀人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原始人類,北京人是原始人類的典型代表。從山頂洞人開始進入氏族公社,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母系氏族繁榮階段的代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良渚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的代表,此時期,貧富分化,原始社會解體。堯、舜、禹的傳說,反映了原始社會末期的情況。
遍布全國各地的原始文化表明,中國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中國先民的多項發明,說明中國對世界文明具有突出貢獻。
(2)奴隸社會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結束。
①夏 自公元前21世紀至約公元前16世紀,由啟建立,最后國王是桀。統治中心地區,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東至今河南、河北、山東交界處。夏朝是中國歷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是奴隸制開始階段。
②商 自公元前16世紀至約公元前11世紀,由湯建立,最后國王是紂。初都城是亳,前期屢屢遷都,最后定都殷。其疆域,東到大海,西達陜西西部,東北到遼寧,南至長江流域,還有眾多屬國。商有高度的奴隸制文明,是奴隸社會發展階段。
③西周 自公元前11世紀中葉至前771年。由周武王建立,最后國王是周幽王。都城是鎬京。西周建立了完備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是疆域空前的奴隸制國家,是奴隸社會鼎盛時期。
④春秋 自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這一時期,生產力發展,周王室衰微,周王成為諸侯的傀儡,戰爭頻繁,諸侯爭霸,民族融合加強。春秋是奴隸社會瓦解,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
(3)封建社會的初步形成 自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這一時期,兼并戰爭激烈.民族融合加強,出現了統一趨勢,生產力大大提高,通過一系列變法運動,新興地主階級逐步取代奴隸主貴族掌握了政權,封建制度最終確立。
2.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更替
(1)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的社會組織分為原始人群、氏族公社、部落聯盟等幾種形式,這些社會組織與原始社會的各個階段相對應。部落聯盟出現于原始社會末期,是由兩個以上部落為了共同利益而結成的聯合組織。炎帝、黃帝、蚩尤和堯、舜、禹都是代表性的部落聯盟的首領。部落聯盟的選舉是“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實行禪讓制。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發生變化,人們平等的關系被打破,出現了私有財產和氏族貴族,并逐漸形成奴隸主和奴隸兩大對立階級,部落聯盟逐漸被國家取代,原始社會瓦解。
(2)奴隸社會 整個夏、商、西周和春秋時期,實行的都是君主為核心的王權專制和分封貴族為主的政體。
①夏 啟以王位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夏王朝建立了武裝、設置了官職、監獄,制定了刑法,國家機構完備,奴隸制國家完全形成。
②商 商代奴隸制國家機器及政治制度進一步完備。炮烙之刑、人祭、人殉,表明了奴隸制度的殘酷性。
③西周 西周是奴隸制制度完備時期,通過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及等級制度,從王國到諸侯國,按地區建立起層層政權機構,形成明確的等級,由各級奴隸主貴族世襲地把持著各級政權,維護著中央對地方,統治階級內部的關系和秩序。分封制、等級制、宗法制及特權制度,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
④春秋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分封制和等級制受到嚴重破壞,政自天子出變為政自諸侯出,周王成為大國的附庸,出現了七國爭霸的局面。
⑤戰國 戰國時期,周王室和諸侯的權威進一步敗落,通過一系列變法,分封制被郡縣制所取代,世卿世祿制被軍功爵制等所取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開始形成,封建官僚制度開始建立,封建制度終于在各諸侯國建立起來了。
3.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
(1)原始社會經濟
①原始社會時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被迫過群居生活,原始人群時屬舊石器時代,會制造石器和使用火。山頂洞人能人工取火。
②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屬新石器時代,會建造房屋,原始農業、原始畜牧業和原始手工業出現,弓箭、制陶、麻紡織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成果。粟和水稻開始種植。
③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生產工具更加進步,出現小型銅器,有了養蠶繅絲業。原始農業和畜牧業有了發展,產品有了剩余,出現私有制和貧富分化。
(2)奴隸社會經濟
①生產力的變化 夏商西周的生產力有了進步,處于金石并用時代,除木、石和骨器外,也有少量青銅工具,西周晚期出現鐵器。春秋時,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出現鐵器和牛耕,以奴隸集體勞動為主。
②經濟活動狀況 夏商西周的農作物品種、耕作技術和農田水利都有了較大發展。青銅鑄造是主要手工業部門,青銅器不再局限于禮器和武器,開始向生活化、工具化發展。紡織業、玉器加工業、陶瓷業、漆器業有了發展,后期煮鹽業、釀酒業等有了較大發展。與此同時,商業、交通和城市也有了一定發展。
(3)戰國社會經濟 戰國封建制的確立,又加速了生產力的提高。新的剝削方式和新的土地所有制和勞動者人身地位的提高,大大促進了生產力水平。鐵器和牛耕的普及,更是大大提高了生產力。農業、手工業都有了發展,出現了一批政治、商業中心,還出現了一批有勢力的大商人。
4.民族融合的加強
先秦時期,是中華民族形成的奠基時期。原始社會后期,通過戰爭、結盟等形式,逐步形成了華夏族。夏商西周都是由華夏族的不同部族建立的,中原華夏族與國內務民族的聯系和交往加強。春秋戰國時期,中原王朝同周邊地區,各少數民族的關系都有了發展,在頻繁的戰爭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往中,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快,經濟文化聯系加強。這些為后來秦朝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5.科技文化成就
科技文化的發展是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
(1)原始社會時半坡氏族的彩陶和記事符號,說明當時已出現了簡單的文字和藝術形式。
(2)進入奴隸社會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促進了文化的進步:夏朝有了歷法,商代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記錄,商周的青銅藝術、雕塑和甲骨文、金文達到很高水平。
(3)伴隨著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劇變和經濟大發展,思想和科技更是出現了繁榮局面。思想方面,名家輩出,從各自的立場出發闡述自己的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和思想解放的局面。突出反映了這一時代文化的繁盛??鬃雍腿寮宜枷爰爸T于思想,對中國和東方文化有著重要影響。教育方面,官府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被打破,私學形成。適應征戰的需要,出現了一系列軍事著作。天文、歷法、醫學和建筑等科學技術有了進步。文學藝術也有了發展。出現了標志我國文學光輝起點的《詩經》,體現“百家爭鳴”的諸子散文,影響深遠的浪漫主義文學杰作《離騷》等。 [題例剖析]
[例1]促使原始人定居的主要因素是
A.原始農業的發展
B.掌握建造房屋與制陶的技術
C.飼養家畜家禽
D.營造公共墓地.
(2000年?北京、安徽春季高考)
剖析:解答本題,最關鍵的是要準確再認原始人生產生活變化的歷史階段特征。從采集、漁獵到原始農業的出現;從逐水草遷徙到定居。從題目所給的四個選項來分析,C、D兩項極容易排除,迷惑性較強的是B項。但只要弄清楚是定居的需要而迫切要求掌握建造房屋的技術,而不是掌握了建造房屋的技術才定居的。這樣就可以排除B項。解本題從正面認定A項是正確選項也可以。如可以這樣想,采集、漁獵的場所不可能固定,而遠古居民居住的場所也就不可能固定,尤其是在原始社會那樣的環境條件下。而隨著原始農業的出現和發展,居住的場所就可以固定在耕種區域的附近了。通過對題目的分析可以看出,本題避免了學生的死記硬背,更多地考查了學生的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本題代表著高考命題的改革方向,這類題目在高考試題中的比例越來越大,在練習中應予以重視。
答案:A
[例2]問答題
墨子說:“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又說:“(戰爭)春則廢民耕稼樹藝,秋則廢民獲斂,……百姓饑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就上引言論,指出其思想核心,說明其社會根源,并分析其積極意義。(1994年?全國)
剖析:本題是一道材料論述題,試題引用墨子的兩段言論來創置新情景,并以墨子的基本思想“兼愛”、“非攻”作為切入口,由淺入深的設置了三個問題,屬“小切口、深分析”題型,旨在考查學生閱讀、理解、概括、分析和評價能力。試題還滲透了歷史唯物主義和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因素。題目的第一問,考查了學生從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提煉觀點的能力;第二問較難,要求考生在課本知識融會貫通的基礎上,根據要求重新進行加工和整理,對考生的理論素質和思維品質要求較高。教材并沒有直接講述戰國時期墨于思想產生的根源。只能根據教材涉及到的戰國初期思想家、代表的利益,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經濟發展和戰亂等方面的情況進行思維加工和理論思考,結合提問,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第三問,要求考生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從當時墨子思想的地位、影響及祖國優秀傳統文化角度作出歷史、全面的評價,肯定其積極意義。
參考答案:
這些言論的思想核心是“兼愛”、“非攻”。
墨子生活在戰國初期,當時社會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封建經濟初步形成,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小生產者的隊伍不斷擴大。他們深受剝削和壓迫,要求擺脫貧困,渴望溫飽富裕。同時,各諸侯國為掠奪土地和人口混戰不已,生產破壞、生靈涂炭。廣大小生產者厭惡戰亂,渴望安定。
墨子要求人們相親相愛,互助互利,和睦安定,共同富裕,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反對掠奪戰爭,譴責戰爭對生產的破壞。這也符合人民的利益。墨子提出:“兼愛”、“非攻”,企求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發展生產,有利于社會進步,順應了歷史的潮流。墨子的這些言論,是祖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值得弘揚的。
[辨疑解難]
1.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歷史的進步
原始社會的公有制是當時社會生產力極端低下的產物。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私有制發展的結果,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對此曾論述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采用奴隸制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挥性诠缤呓獾牡胤?,人民才靠自身的力量繼續向前邁進,他們最初的經濟進步就在于利用奴隸勞動來提高和進一步發展生產?!踔翆ε`來說,這也是一種進步,因為成為大批奴隸來源的戰俘以前都被殺掉,而在更早的時候甚至被吃掉,現在至少能保全生命了?!?/p>
2.關子“禪讓制”和世襲制問題
“禪讓”是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軍事民主制度。適應部落戰爭的需要,各氏族部落彼此結成聯盟,聯盟的首領由議事會選賢舉能產生,傳說中的堯、舜、禹等部落聯盟的首領的更替就是禪讓的結果。實際上,“禪讓”是在氏族貴族中進行的,武力在“禪讓”中起了決定性作用,已預示著原始社會的崩潰。
傳說中的禹,一方面奉行“禪讓”,同時積極培植兒子啟的勢力。禹死后,啟憑借實力,奪取了聯盟首領的職位,結束了軍事民主制的歷史。此后,在整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王位繼承都實行世襲制度,通過“父終子及”的“家天下”形式,維持著王位的繼承。
3.春秋戰國時期出現思想文化繁榮的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第一次文化高峰,出現了文化繁榮的局面。是中國歷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其原因如下:
第一,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思想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第二,階級關系的變革、奴隸制的崩潰、封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會變革,為思想文化的繁榮提供了政治前提。
第三,激烈動蕩的社會環境和社會變革,使得思想異?;钴S,迫使人們去思索,眾多思想家從不同角度發表見解,從而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第四,各國統治者基于爭霸戰爭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紛紛網絡人才,優待知識分子,讓其為爭霸戰爭和社會變革出謀劃策。這種寬松的環境和優裕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榮。
第五,私學的興起和講學之風的出現,造就了一批有知識有才干和敢于表達自己政治觀點的思想家。
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強,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擴大,豐富了華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榮。
4.如何評價大國的爭霸戰爭
春秋時期的大國爭霸戰爭,都以“尊王攘夷”為號召,其實質在于相互兼并,擴張領土,掠奪財富,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災難。但也有積極意義。
第一,對于結束分裂割據狀態,實現區域統一有積極作用。
第二,雖以“攘夷”為號召,但對于阻止夷狄等游牧民族的入侵,保護華夏進步文化,增強各族間的融合有一定作用。
第三,爭霸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各霸主都曾進行過改革用以增強國力,其統治下的社會環境相對安定,使經濟得以發展。
第四,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奴隸主貴族的勢力,便利了新興地主勢力的增長,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潰。
第五,爭霸戰爭加速了新舊制度的交替,促進了奴隸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產生。
5.為什么說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的大變革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的大變革時期,其表現是:
經濟方面,由于鐵器、牛耕推廣,生產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現了封建制的生產方式,形成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出現了獨立經營的手工業者和商人。
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諸侯出”,世卿
世祿制被軍功制取代,……以分封制、宗法制為主要內容的奴隸社會政治制度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取代。
思想文化方面,出現了我國歷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舊的思想觀念受到沖擊,對人的重視在社會上普及開來,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講學開始,個人著書立說成為風氣。適應各種政治派別的需要,出現了各種學派,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民族關系方面,“華夷”觀念削弱,華夏族與周邊的少數民族在征伐和生產中逐漸開始了融合。
人教版高一歷史優秀教案2
教學目標:識記外交方針的主要內容;中蘇建交。周恩來于1953年1 2月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
重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意義
難點:建國初期復雜的國際環境對制定外交方針的影響。
課前自主學習
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1.背景:國際關系最突出的特點: 的嚴重對立和激烈斗爭。
2.基本外交方針: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內容:(1)“另起爐灶”:同 一刀 兩斷。(2)“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就 是肅清和取締 。(3)“一邊倒”:堅定地站在 一邊,與其結成盟友。
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1.背景:(1)在建國后第一年里就同 個國 家建交,另有8個國家承認了新中國。
(2)1950年2月,中蘇簽署《 》,有利于打破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孤立和封鎖政策。
2.提出:為發展同 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1953年底,周恩來總理在接見 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3.內容: 、 、互不干涉內政、 、和平共處。
4.意義:(1 )它是新中國外交成熟的標志。(2)它成為中國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參與國際事務的基本準則,為開創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3)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解決 問題的基本準則。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臺
1.參加日內瓦會議:這是新中國第一次以 的身份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
2.參加萬隆會議:討論 、 、 等問題。針對陰謀、分歧和矛盾,周恩來提出 的方針,為會議成功作出了重大貢獻。萬隆會議是第一次沒有 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加強了中國同 的聯系,會后,中國同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課堂合作探究
知識點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情景激疑
舊中國的反動統治者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出賣國家主權。如清朝末年與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_年袁世凱政府與日本簽訂了_的“二十一條’’;1946年蔣介石政府為了求得美國的支持,大肆出賣國家主權,與美國簽訂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所以周恩來說,中國的反動分子在外交上一貫是神經衰弱怕帝國主義的,是跪在地上辦外交的。新中國成立后,實行怎樣的外交方針?
知識歸納
1.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戰后世界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①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嚴重削弱;②社會主義形成世界體系;③亞非拉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相繼贏得了獨立;④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爭和革命運動。這一時期國際關系最突出的特點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對立和斗爭。
2.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則這一建交原則是: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新中國都愿意與它們建立外交關系。這是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明確表示。
3.建國初我國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針所包含的主要內容:(1)“另起爐灶”:不承認國民政府建立的一切舊的屈辱的外交關系,而要在新的基礎上同各國建立新的平等外交關系,使中國改變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國際交往中建立起獨立自主的對外關系。(2)“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首先清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殘余勢力,取締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鞏固新中國的獨立和主權,為與世界各國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關系奠定基礎;然后再考慮與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的問題。(3)“一邊倒”:中國政府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使新中國在保障人民革命勝利成果、捍衛和平以及維護獨立與主權的斗爭中,不致處于孤立地位。4.建國初期我國外交工作的成就:(1)美國和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采取政治上不承認、經濟上封鎖禁運、軍事上包圍威脅的政策,企圖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里。(2)新中國沖破了美國的外交孤立,在建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蘇聯等17個國家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
典例剖析 【例1】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的外交政策基本方針中,使中國改變了半殖民地地位的是( )
a“一邊倒” b.“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c.“另起爐灶” d.團結世界各國人民
【變式題1】新中國成立初期獨立自 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針是 ( )
①不結盟 ②另起爐灶 ③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④一邊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知識點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歷史背景:
(1)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結束。
(2)新中國成立后,積極同鄰近國家和新興民族國家發展友好關系。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1)內容: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原則。
(2)提出:①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②1954年,周恩來訪閩印度和緬甸,又分別與兩國總理發表聯合聲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關系的基本原則。
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意義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為新中國開創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典例 剖析 【例2】新中國外交成熟的標志是 ( )
a.1949年《共同綱領》中宣布的原則. b.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1955年提出的“求同存異”的方針 d.70年代形成的關于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
【變式題2】我國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在( )
a.萬隆會議上 b.1953年底中印兩國政府代表團談判時
c.日內瓦會議上 d.1954年6月,周恩來總理出訪印度、緬甸時
知識點三:步入世界外交舞臺
情景激疑
20世紀50年代中期,新中國參加的兩次重要的國際會議,中國代表團的努力下,挫敗了西方大國的陰謀,促成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大大提高了新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在亞非新興的民族國家中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使新中國贏得了許多亞非國家支持,為后來打破美國孤立新中國的政策奠定了堅實基礎。
知識歸納
1.參加日內瓦會議
(1)歷史背景:朝鮮停戰后,美國艦隊繼續盤踞在臺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并企圖從印度支那地區對中國進行軍事威脅。
(2)會議召開:為和平解決朝鮮與印度支那問題,由蘇聯推動,中、蘇、美、英、法及有關國家外長,于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內瓦舉行會議。(3)日內瓦公約的達成:會議討論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美國代表團極力阻撓印度支那問題的和平解決。當會議陷入僵局時,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就印度支那停止敵對行動提出合理建議,推動會議達成了《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公約》。
(4)歷史影響:這是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重要國際會議,中國代表團在會議上的積極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聲譽。
2.出席萬 隆會議
(1)背景:亞洲、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2)召開:1955年蓬月,有共同遭遇的亞非29個國家政府首腦,在印尼的萬隆舉行國際會議,討論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等共同關心的問題。
(3)意義:這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 議,代表著國際舞臺上一種新興力量的崛起。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與分歧,周恩來鮮明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亞非會議加強了我國同亞非各國的聯系,會后,我國與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典例剖析 【例3】在1955年萬隆會議上,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國政府提出了處理國家間關系的“求同存異”原則,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當時提出“求同存異”方針的背景主要是 ( )
a.亞非國家間經濟發展水平不同
b.亞非國家間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亞非國家存在著嚴重的邊界沖突
d.一些國家的代表在會議中提出“反對共產主義問題”
鞏固測試
1、新中國成立后,首先與中國發展外交關系的是( )
a.美國 b.蘇聯 c.英國 d.日本
2、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出現在國際政治舞臺上是在 ( )[來源:z___k.com]
a.1951年 b.1 953年 c.1954年 d._年
3.周思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是在……………( )
a.日內瓦會議 b.聯合國大會 c.萬隆會議 d.亞太經合會議
4、下列關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表述,正確的是( )
①1953年由我國政府首先提出
②目的是積極發展同鄰近國家和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的友好關系
③運用這一原則成功解決了與蘇聯等國的建交問題
④在國際上產生 了深遠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原則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5、1954年與中國一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國家是 ( )
a.印度、越南 b.緬甸、越南 c.印度、緬甸 d.泰國、緬甸
6、新中國成立之初,在外交上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 邊,這是為了……( ) a.團結世界各國人民 b.使新中國在維護獨 立自主的斗爭中不至于處于孤立地位
c.為我國與世界各國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關系奠定基礎 d.開拓外交新局面
7、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的國際關系最主要的特色是……………………( )
a.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b.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被嚴重削弱
c.社會主義開始形成世界體系 d.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尖銳對立
8、_總理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五十周年紀念大會上提出:“經過半個世紀的洗禮,五項原則作為指導國家間關系的基本準則,依然放射出真理的光芒。”推斷一下,上述會議是哪年召開的
a.1999年 b._年 c._年 d.20 _年
9.閱讀材料:材料一:近代中國由于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蔣介石國民政府實行對帝國主義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據統計,中國近代同外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1000多個,被迫開放的口岸有一百多個,租借地上百,租界有四十多處。賠償白銀十三億兩、割地僅俄國一家竟達一百五十多萬公里。難怪一位外國人說:“中國已經達到了一個國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階段。
材料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有國際持久和平和各國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戰爭政策。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1)材料一 、二反映舊中國外交和新中國外交政策有何區別?從中可以得出哪些認識?
材料三:世界各國不分大小強弱,不論其社會制度如何,都是可以和平共處的。各國人民的民主獨立的自主權利是必須得到尊重的。各國人民都應該有選擇其國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權利,不應受到其他國家的干涉,
材料四:如果這些原則能為一切國家所遵守,則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和平共處就有了保證,而侵略與干涉內政的威脅和對于侵略和干涉內政的恐懼就將成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系文件集》
(2)材料四中所說的“這些原則”指的是什么原則?根據兩則材料列出其內容。
人教版高一歷史優秀教案3
知識與能力:
基礎知識:1、重點: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難點: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能力培養:培養利用歷史資料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通過討論與思考,初步培養高一學生用歷史眼光和歷史意識來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產生發展和影響。
方法與過程:
①分組討論:前后桌一組,選出組長一人,記錄討論的中心論點并作好發言準備。 ②分階段進行問題解決,在高一學生自學階段,老師走下講壇,深入各組討論中,以便隨時發現高一學生在解決過程中出現的疑惑或難點,增加課堂解決的針對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高一學生認識到我國幾千年前,就有了相當完備的國家運行機制,有相當高的政治文明,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認識到中國是一個淵源流長的文明古國,理解宗法制對歷史和現實的影響。
講授新課:
一、單元序言分析: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從1996年開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更進一步證實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國國家機器是怎樣運作的呢?本單元我們一起來探究中國古代國家機器運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中國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高一學生形成時間概念。)
2、本專題的關鍵詞是“政治制度”??疾橐粋€國家一定時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響等各方面的內容。本單元分四個階段對中國古代不同時期政治制度的內容、特點、沿革和影響進行了概述,向我們描述了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發展脈絡和趨勢。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導入新課:從“大禹治水”的故事講起,可以由高一學生講述導入夏朝的建立。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設問: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傳說很久以前,黃河發大水,把莊稼和房屋都淹了。當時的部落聯盟首領舜就派鰥去治理洪水,但鰥沒有使洪水馴服。鰥的兒子禹就自告奮勇地要求繼續治水。他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從而_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間,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也正是因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過禪讓制推選為部落聯盟首領。后來,禹的勢力越來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國歷第一個王朝——夏朝(根據斷代工程,科學地測定夏存在時間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設問:請觀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圖《戴冠冕的夏禹》,這時的夏禹有何變化? 這時的夏禹因為權勢的強大,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轉變為夏國王了。(舉例:在禹統治的時期,禹已有特權。相傳因為有個部落酋長參加會議遲到,被禹處死,可見禹已在行使著君王的權力。)冕是古代帝王專戴的禮帽,圭為古代帝王舉行禮儀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襲制
禪讓制,是原始社會部落聯盟內部民主選舉首領的制度,“選賢與能”。 設問:成為夏國王的大禹還會繼續推行禪讓制,選出他的繼任者嗎?
材料分析:禹繼位后,社會進一步發展,階級已經形成,組成國家的各政治、軍事要素已經具備,國名“夏”,禹就是“夏后氏”(夏朝)的第一位國王。他的兒子啟殺掉益而奪得王位。從此,“禪讓時代”結束,“夏傳子,家天下”的時代開始。
——《中外歷史問題八人談》
禹雖然按照傳統的禪讓制推舉伯益為繼承人,卻不給他實權。相反,禹把實權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啟殺掉益而繼承王位。這說明我國原始社會的禪讓制已被王位世襲制取代,中國社會也由“天下為公”的時代進入到了“家天下”的時代。
提供兩段材料給高一學生,可比較分析原始社會的“天下為公”與階級社會的“家天下”: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和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材料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襲制不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終弟及這種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時期,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制定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商朝為例說明。在中央,統治者為王,設相、卿士參與商王決策;卜、祝、史負責占卜、祭祀和記錄王朝大事;武官師執掌軍權,各類官職的主要職能劃分非常清楚。在地方,商時期方國林立,方國首領被商王封賜為“侯”“伯”等,他們對方國擁有一定的支配權力,同時對商王效忠,定期納貢、朝見,并奉命征伐。(這里可結合《商朝疆域圖》和高一學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國的文王被賜封為西伯侯為例講述,高一學生更易理解。)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前1046年,陜西一帶周部落首領周武王滅商,以鎬京為中心建立西周。西周強盛時控制的地區,已經遠遠超過商朝。
材料說明:“我自夏以后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
西周控制區域西起今甘肅東部,東達海濱,北起遼寧,南達長江,是三代中疆域的王朝。
情境設置:對于如此龐大的王朝,作為周王,怎樣才能有效地統治?(西周疆域圖)
1、西周的分封制 (“分土封侯制”) (武王開始,周公繼續)
(1)分封的目的
鞏固周王室的權力,一是要“封建親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遺族叛亂,三是要適應人口不斷發展、疆域不斷擴大的需求。(最根本的即鞏固統治)
情境設置:如果我是周王,我該怎樣進行分封呢?(結合《周朝分封諸侯分類示意表》說明分封的對象,能認識到分封的主體是同姓分封,同時可結合地圖說說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內容 (周王與地方諸侯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 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②被封的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盡到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舉實例說明,周成王、周康王時期的會盟諸侯,周昭王時期的巡游南方。)③受封的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實行再分封。(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分封制也是一種分級立宗制,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3)分封制的影響 設問:當周天子把同姓王室貴族、立功的異姓貴族和先代貴族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諸侯以后,他們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鞏固統治,擴大疆域?(用此設問主要是讓高一學生充分體會分封制帶來的影響,高一學生可結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認識進行思考。)
教師總結:認識分封制的影響,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強大,與諸侯國勢力強弱成反比。當周王室力量強大時,就能保持對諸侯國的震懾力,并能通過諸侯國強化對邊遠地區的統治;當周王室力量衰弱時,諸侯國獨立性就會增強,并威脅到周王的統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時期對周王朝統治的鞏固起了積極作用,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明顯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統治,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我們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蓋前者。
2、西周的宗法制
設問:在分封制下,為什么分封的主體是同姓王室貴族? 同姓王室貴族和周王的關系最親。他們之間是有血緣關系的。而血緣關系的親疏對周朝同姓貴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實際上,西周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的親疏不同的家族結構,構成了當時另一個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與分封制密切相關。
(1)宗法制的含義 簡單說即宗族的法規。它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是用規定宗族內庶嫡系統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終保證王權的穩定。
(2)內容:嫡長子繼承制,余子分封;龐大的宗族網;與分封制互為表里(其中嫡長子繼承制是的特點)。
(3)影響:確立一整套分配與繼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家國一體。
早期國家制度以宗法制為核心,用分封制為治理國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祿制為選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總結:在夏商周時期,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構成了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內容。宗法制通過血緣關系的親疏,規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會統治秩序,分封制則保證了周王對全國各地的統治。它們互為表里,相互滲透,共同維持西周社會秩序正常運轉。
人教版高一歷史優秀教案4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柯立芝繁榮”、沖擊資本主義的大危機、意義深遠的新政。
學習本課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學生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以及羅斯福新政有比較全面而清晰的認識。1929—1933年經濟危機不僅僅是資本主義世界在經濟上的一次重大危機,也是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場危機,對世界各國,特別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治以及國際局勢產生了重大影響,推動了世界整體性發展進程。而羅斯福新政則避免了美國經濟的徹底崩潰,不僅保存鞏固了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而且開創了國家大規模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為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樹立了典范。所以本課在世界現代占有重要的地位。
學情分析:學生對經濟危機和羅斯福新政等世界史內容接觸較少,需借助更多的史料幫助學生理解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
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針對本課中難度較大的問題,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多種形式的歷
史資料,幫助學生認識歷史現象,客觀地去評價歷史事件。
學習方法:自主研習、小組合作探究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歸納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特點和影響。
歸納羅斯福新政措施、效果,探究“新政”特點和影響、充分理解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對西方發展的影響。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通過閱讀課內外多種史料獲取歷史信息、認識歷史現象、
分析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羅斯福身殘志堅、自強不息和勇于面對危機克服困難的精神。
認識到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的不治之癥,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
重點: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影響。羅斯福新政措施和影響
難點:全面客觀地認識羅斯福新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播放CCTV公益廣告《讀書-主持人篇》視頻,
【教師活動】閱讀可以提升我們的品味和文化素養。同樣閱讀豐富的史料也可以幫助我們認識歷史現象,解決歷史問題。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以閱讀課的方式來學習一下《羅斯福新政》。
大家跟老師一起迅速瀏覽課本,看一下共包括哪三個子目:
【師生共讀】1.“柯立芝繁榮”;2.沖擊資本主義的大危機3.意義深遠的新政。
【投影展示】學習目標和重難點(略)
二.【新課探究】
(一)自主研習
1.自讀課本33頁小字回答:柯立芝繁榮的背后隱藏著什么矛盾?
2.自讀課本33--34頁內容歸納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特點。
3.自讀課本35--36頁內容歸納羅斯福新政涉及的領域、措施、影響。
(二)自學檢測、合作探究、教師點撥強調
【教師引導】一戰后,國際環境相對穩定,資本主義經濟也出現了一度繁榮,歷稱為“柯立芝繁榮”,那么繁榮的背后隱藏著什么矛盾呢?
【投影展示】自學檢測一:柯立芝繁榮的背后隱藏著什么矛盾?
【學生回答】略
【教師引導】生產的相對過剩,造成產品大量積壓,最終引發了股票狂跌,企業倒閉、一些大股東瞬間變得一無所有【投影展示】資料和漫畫
【教師引導】這樣1929.10.24一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就在美國爆發了,那么這場危機具有哪些特點呢?
【投影展示】自學檢測二:歸納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特點。
【學生回答】學生根據材料分析說明
【教師引導】這場爆發于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波及全球,對世界各國,特別是資本主義國家產生了重大影響,下面大家閱讀以下史料探究”經濟危機的影響”
【投影展示】反映經濟危機影響的歷史資料
【學生活動】學生根據材料從經濟、政治、國際關系角度說明“經濟危機的影響”
【教師引導】這次經濟危機對資本主義經濟、政治,乃至國際關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這次經濟危機中受害的是美國,災難中的美國此時迎來了第32屆總統大選。胡佛和羅斯福成為美國總統的候選人,下面大家共同讀他們的競選主題,
【投影展示】胡佛和羅斯福競選畫面和競選主題
【學生活動】學生讀競選主題
【教師引導】假如你是美國的民眾,你將把寶貴的一票投給誰呢?
【學生活動】投票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就加一個小插曲,【投影展示羅斯福的生平】據此闡述一下羅斯福最讓你敬佩的地方在哪?
【學生自由發言】(略)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通過材料來了解一下羅斯福執政時遇到了那些棘手的問題?
羅斯福總統又是怎么解決的呢?
【投影展示】危機中美國面臨的種種問題和羅斯福新政的措施,
【教師引導】通過這些措施我們共同歸納一下羅斯福新政的特點。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教師強調】新政的特點就在”在它拋棄了美國信奉的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通過立法手段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最后使美國成功渡過了危機。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通過材料來共同了解一下新政后的美國,歸納一下“新政的影響”
【投影展示】新政后美國社會發展的資料
【學生活動】合作探究根據材料從經濟、政治、資本主義發展角度歸納新政效果。
【教師引導】新政的效果大家有目共睹,新政不僅挽救了美國,而且使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得以保存,更重要他開創的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在二戰后被資本主義國家廣泛推廣,迎來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時期。就此能否新政“完美無缺”呢?我們又應該如何全面客觀地認識‘羅斯福新政’呢?
(三)師生交流園、拓展延伸
【投影展示】
從來在美國沒有另外一個人比我對于資本主義制度的私人企業、私有財產和私人利潤有更堅強的信仰……當這個私人利潤和自由企業制度面臨到毀滅邊緣的時候,是這個政府(即羅斯福政府)挽救了它?!_斯福
作為一個國家,我們拒絕了任何徹底的革命計劃。為了永遠地糾正我們經濟制度中的嚴重缺點,我們依靠的是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_斯福
【教師引導】問題1.新政有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
如何理解“新政依靠的是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
2.新政能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3.羅斯福新政的實質是什么?
【投影展示】全面客觀評價羅斯福新政資料
【教師引導】目前我國改革不斷深化發展,改革任重而道遠,我們從成功的改革案例中用應該吸取哪些經驗呢?
三.以史為鑒:改革路上的探索
【投影展示】列寧新經濟策:——借鑒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探索社會主義道路
羅斯福新政:——借鑒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教師點撥】啟示:開拓國際視野,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不斷發展進步,走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
【教師引導】本節課我們利用大量的可內外資料探究了“羅斯福新政”的重點知識,下面大家根據老師提供的知識結構梳理一下本課內容,以便幫助我們構建一個整體的知識結構。
四.知識梳理、課堂小結
【投影展示】學生根據板書自行梳理知識結構
人教版高一歷史優秀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掌握《南京條約》及其附件。
2、使學生認識到鴉片戰爭是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奴役的起點,它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重難點
1、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是重點。
2、條約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和把握是難點。
三、教學過程
導入:利用“洋火”等日常詞匯,引起學生的注意。分析中國社會如何打開國門引入西方科技。
鴉片戰爭的原因:
直接原因:林則徐虎門硝煙引起英國不滿
根本原因:英國企圖打開中國市場,傾銷產品,掠奪原料,把中國淪為其殖民地
鴉片戰爭過程:
1、1840、6-1841、1(定海、大沽、廣東戰事;所謂《穿鼻草約》;英軍強占香港島)
2、1841、1-1841、5(廣東戰事;《廣州和約》;三元里抗英)
3、1841、8-1842、8(廈門、浙東、長江戰事)
戰爭失敗原因:
1、清朝社會制度的腐朽和經濟、科技的落后。清王朝處于封建制度的衰敗時期,政治昏暗,各種矛盾加劇,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禁錮,使得社會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落后,財政拮據,軍備廢弛,武器低劣,封建統治自身已陷入嚴重危機,連其本階級的有識士都感到面臨“末世”,在這種情況下,御外必然受到很大限制。
2、統治集團昏庸_?!皶r代呼喚巨人,上臺的卻是侏儒?!兵f片戰爭當中,清政府各級決策者錯誤頻出,上層指揮簡單低效,各級官員欺上瞞下,導致不知己不知彼,對戰局應變低效。兩年的戰爭過程中,同樣的決策錯誤在各地重復上演。這既是由于清政府的_所致,也是清政府_的具體表現。正是在清朝統治集團的這種狀況下,英國方面的優勢才得以顯示和發揮出來。
南京條約的內容:
1.宣布結束戰爭。兩國關系由戰爭狀態進入和平狀態。
2.清朝政府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史稱“五口通商”),準許英國派駐領事,準許英商及其家屬自由居住。
3.賠款。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其中600萬銀元賠償被焚鴉片,1200萬銀元賠償英_費,300萬銀元償還商人債務。其款分4年交納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則酌定每年百元應加利息5銀元。中國向英國共賠償二千一百萬西班牙銀元(一個賠款以“銀元”為單位的不平等條約)。
4.割地。割香港島給英國英軍撤出南京、定海等處江面和島嶼。
5.廢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貿易制度,準許英商與華商自由貿易。
南京條約影響:
社會性質的變化。條約簽訂前,中國是一個經濟上自主的國家,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著統治地位;條約簽訂后,中國領土、領海、司法等主權遭破壞。外國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社會革命任務(革命對象)的變化。條約簽訂后,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四、板書設計
第二節鴉片戰爭的影響
一、中英《南京條約》
1.中英《南京條約》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二、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三、鴉片戰爭的影響
1.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3.中國革命任務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