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教案內容
物理在古典時代,它是由與其非常相似的自然哲學研究所組成。直到十九世紀,物理才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實證科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八年級物理教案內容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物理教案內容(篇1)
教學目標
1.1 知識與技能:
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產生的原因;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線的應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
1.2過程與方法 :
通過學生探究實驗得出影響重力的因素;
通過“實驗分析”強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1.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培養學生樂于探究自然現象,物理規律的興趣,提高學生辯證的分析物理知識的意識;
培養學生的交流意識與團隊協作精神。
教學重難點
2.1 教學重點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及重力方向。
2.2 教學難點 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及重垂線的應用。
教學工具
多媒體,教學用直尺、彈簧秤等
教學過程
6 教學過程
6.1 引入新課
【師】今天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要再一次將給大家,那就是牛頓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牛頓是因為被樹上一顆蘋果掉下來給砸了,然后就發現了力,這個力,跟今天我們學習的——重力,就是息息相關的了。
【生】那我也要被蘋果砸一下。
6.2 新知介紹
一、重力
【師】老師將小球放在手中,松開手,請同學們觀察松開手以后小球如何運動?【生】會掉下來呀。
【師】它的運動狀態變了沒有?為什么會發生這些現象?
【生】改變了。下落的速度變快了。是因為有重力。
【總結】小球下落,它的速度越來越快,它的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由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見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
【師】那么這個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呢?
【生】“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師】為什么小球在拋出以后運動的速度越來越慢,為什么小球會改變運動方向?
【生】也是因為它受到了向下的重力。
【師】以上現象都說明小球受到了一個向下的力,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體對它施加這種作用.拋出小球以后、小球向上運動,速度越來越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改變運動方向,向下運動,而且速度越來越快.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是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這個力我們叫它重力。
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二、重力的大小
【師】
日常生活經驗告訴我們,重力是有大小的,這里有兩個金屬球,一個大一個小,我們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把這兩個金屬球放在手心感覺一下。
【師】這兩個金屬球哪個質量大?
【生】大金屬球.
【師】金屬球的重力和它的質量是什么關系?
【生】質量越大的金屬球,它的重力也越大。
【師】回答的很對,但這只是一個定性的結論,下面我們定量的研究這個問題.在研究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明確一下,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彈簧秤來測量,
大金屬球彈簧秤示數大,掛小金屬球的彈簧秤示數小,彈簧秤的讀數就等于物體的重力。我們每個同學的課桌上有一個彈簧秤和3個100g的鉤碼,請同學們分別測出100g、200g、300g的鉤碼所受的重力,并計算出重力跟質量的比值,下面開始實驗。
將實驗所得數據填入下表。
【實驗結論】
大量的實驗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都告訴我們,質量增大幾倍,重力也增大幾倍、物體的重力與質量成正比,它們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質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與質量的關系可以寫成如下表達式:
重力公式:G=mg
【師】請同學考慮一下g=9.8N/kg,它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質量是1k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9.8N.
利用這個公式,我們可以已知質量計算出物體的重力,也可以已知重力求出物體的質量.但計算中要注意質量的單位用千克,計算出重力的單位是牛,下面請同學們計算一下,質量是450g的物體重力是多少?
【例題】質量是450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分析】利用重力公式,G=mg=0.45kg_9.8N/kg=4.41N
物體受到的重力是4.41N.
三、重心
【師】重心
請同學們把直尺、鋼筆、鉛筆放在手指上并且讓它們能靜止不動.
【師】是不是隨便怎么放,直尺、鋼筆等物品都可以在手指上靜止不動.
【生】不是,對每一樣東西總是有一個固定的位置.
【師】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個點上,如果這個點正好在手指中間的位置,物體就可以不掉下來,這點是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我們叫它重心。
【師】剛才實驗中同學們是否注意到,直尺重心的位置與鋼筆、圓珠筆等物體重心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沒注意的同學可以再試一下.
【生】直尺重心的位置正好在中間的位置,鋼筆、圓珠筆就不在中間.
【師】同學們觀察的很好,這說明物體重心的位置與物體的形狀,材料是否均勻有關。
【總結】外形規則,密度均勻的物體的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如球心、圓心、正方形對角線的交點。
現在同學們的課桌上都有兩塊不規則的紙板,大家能不能想一個辦法,迅速、準確的找到它重心的位置。
利用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這一物理規律,利用幾何中兩條直線相交確定一個點的數學規律來確定不規則物體重心的位置的方法叫——吊線法。
【例題】小聰探究“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和“判斷重力方向”如下:
(1)在探究物體所受重力大小與物體質量關系時,實驗記錄如表:
①在探究過程中,需要的測量工具有
②分析表中實驗數據,得出的結論是: .
(2)在探究重力方向時,實驗裝置如圖所示,
操作如下:將該裝置放在水平桌面上,逐漸改變木板M與桌面的夾角α,會觀察到懸線OA的方向(變化/不變);以上實驗現象分析得出:重力的方向總是。
【分析】
①根據實驗目的“探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系”,找出需要測量的物理量:質量與重力,選取測量工具;
②分析表中數據,得出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根據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來作答,建筑工人經常用重垂線來檢查墻壁是否豎直.
解:(1)①實驗中需要測量的物理量是:質量與重力,所以測量工具為:天平和彈簧測力計;
②分析表中數據,物體所受的重力隨質量的增加而增大,且比值是常數,說明: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
(2)逐漸改變木板M與桌面的夾角α,會觀察到懸線OA的方向不變,由以上分析可知,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故答案為:(1)①天平;彈簧測力計;②物體所受的重力與它的質量成正比;(2)不變;豎直向下。
課堂練習
1、如圖所示是小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圖,其中正確的是( C )
2、設想從某一天起,地球對所有物體的引力均減小一半,那么對于漂浮在水面上的船來說,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D)
A.船受到的重力將減小 B.船受到的重力將不變
C.船的吃水深度將減小 D.船的吃水深度將不變
3、如圖所示,是一輛靜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小車,在其支架的桿上固定一個質量為m的小球,關于桿對小球的作用力的描述,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
A.力的方向豎直向上,大小為mg
B.力的方向沿桿向上,大小為mg
C.力的方向垂直于桿向上,大小為mg
D.力的方向沿桿和豎直方向之間的某一點方向上,大小為mg
4、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水總是從高處流向低處是因為水受到
力的作用,這個力的方向是.
答案:重;豎直向下。
5、體檢時測體重,一同學站在體重計上,體重計的示數是42kg.已知他每只腳與秤臺的接觸面積為l.4×10﹣2m2.
求:
(1)他對秤臺的壓力大小和壓強大小各是多少?
(2)如果他提起一只腳,體重計的示物是多少?此時秤臺受到的壓強是多大?(g取10N/kg)
答案:他對臺秤的壓力為420N,壓強是1.5×104Pa.
(2)如果他提起一只腳,體重計的示物是42kg,此時秤臺受到的壓強是3×104Pa.
課后小結
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這個力我們叫它重力。
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物體的重力與質量成正比,它們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質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與質量的關系可以寫成如下表達式:
重力公式:G=mg
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個點上,如果這個點正好在手指中間的位置,物體就可以不掉下來,這點是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我們叫它重心。
外形規則,密度均勻的物體的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如球心、圓心、正方形對角線的交點。
利用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這一物理規律,利用幾何中兩條直線相交確定一個點的數學規律來確定不規則物體重心的位置的方法叫——吊線法。
課后習題
完成配套課后練習題
八年級物理教案內容(篇2)
【§1—2運動的描述】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參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2.過程與方法
●體驗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建立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難點
1.重點:什么是機械運動以及在研究機械運動時要選擇參照物
2.難點: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因為選擇不同的參照物,物體運動情況是可以不同的。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閱讀課本序言,讓他們有個印象:運動同樣具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學好運動的科學,能夠深入了解體育,還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講授新課
1.機械運動
讓學生討論課本圖11.1—1所示的運動以及相類似的運動。讓學生討論日常生活中有關運動的現象。
針對學生的討論,提出如下問題:
①你從座位走到黑板前,這一過程中,你的什么發生了變化?
②有一輛汽車停在路邊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說天上飛的飛機是運動的,你根據什么?
引導學生從討論和回答中得出:
(1)機械運動:物體位置的改變。(板書)
提出問題:
①圖中的那些物體是否在做機械運動?
②我們周圍的樹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運動的嗎?
討論得出:整個銀河系、喜馬拉雅山、獵豹都在做機械運動,而樹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轉,同時繞太陽公轉,它們也在做機械運動。可見,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運動。
2.參照物
播放一部分選擇不同參照物所產生不同感覺的教學VCD。使學生回憶類似的場景,然后提問:“為什么乘客會產生這樣的錯覺?”組織學生討論,初步明確乘客判斷運動和靜止所選的標準不同以后,會產生不同的判斷。
學生活動:把課本放在桌上,課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動課本使課本沿桌面運動。讓學生討論回答:
①選取課本作標準,尺子和課本是運動還是靜止?
②選擇課本作標準,尺子和課桌是運動還是靜止?
③選擇尺子作標準,課桌和課本是運動還是靜止?
得出參照物的概念:
參照物:描述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看是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3.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一起描述圖11.1—3卡車的運動情況:選取地面做參照物,卡車是運動的;
選取收割機做參照物,卡車是靜止的。從而得出:
在討論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時,要看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選擇的標準不同,它的運動情況就可能不同。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描述圖11.1—4的各種情形物體的運動狀況。
(三)課堂小結
1.什么是機械運動?
2.什么是參照物?為什么要選參照物?
3.什么是勻速直線運動?
(四)作業與思考
1.課本第22頁的“動手動腦學物理”
2.同步測試相應的練習。
(五)教學后記:
八年級物理教案內容(篇3)
【§1—3運動的快慢】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科學與藝術結合所帶來的美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1.重點:速度的計算
2.難點:速度單位以及單位換算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場面描述:我校的100米決賽正在進行,小明勇奪冠軍,同學都羨慕地說,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長跑競賽中,運動健將小馬一舉奪得冠軍,同學們佩服地說:小馬跑得真快!
引導學生從事例中提出問題:怎樣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二)講授新課
1.速度
組織學生討論所提出的問題。學生從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討論得出:運動員運動的路程相同,比較哪個運動員先到達終點就是哪個運動快。
得出:“通過相等的路程,用的時間短的運動得快。”
提問:小李步行,而媽媽騎自行車,大家同時從家里出發,怎么判斷他們運動的快慢?
學生討論得出:誰在前邊誰就運動得快。
“在相等的時間內,走的路程多的運動得快”
提問:怎樣比較小明和小馬誰運動得快呢?
啟發學生回答:可以計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時間短就是運動快或者計算出相同時間運動的路程長也是運動快的。
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小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v=s/t
單位:m/s或者是km/h
例題:書本23頁
指導學生學會單位換算
練習:20m/s=54km/h=
例題:書本24頁
指導學生學會熟練掌握公式的變形。
2.勻速直線運動
指導學生觀察圖11.2—2。讓他們提出不同之處。從而引出勻速直線運動的含義:物體沿著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
變速運動:物體運動快慢是變化的運動。
讓學生列舉一些生活中物體做變速運動的例子(汽車開動時,汽車剎車時,足球在草地滾動時等等)
平均速度:v=s/t這樣算出的速度上該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課堂小結
1.怎樣表示運動的快慢?
2.速度是怎樣計算的?
3.速度的單位怎樣進行換算?
4.什么是勻速直線運動,那么變速運動呢?
(四)作業
1.書本26頁第一、四題
2.完成相應的同步測試
(五)教學后記
【§1—4測量平均速度】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學會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確地測量時間、距離,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2)過程與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儀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體會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記錄數據、分析實驗結果的總過程。
③.逐步培養學生學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科學態度和正確、實事求是記錄測量數據的嚴謹作風。
教學過程;
師:在上課前我們先來做一個實驗。(把銅絲作為斜面,讓滑輪滑下來)滑輪在前半程滑的快,還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師: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樣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時間,路程用刻度尺來測,時間要用表來測,那具體應測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們就要用實驗的方法測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從而來驗證斜坡上自由滾下的物體在前半程快還是后半程快。板書課題:平均速度的測量。
實驗器材可從實驗臺上選取。要求同學們以組為單位,先自行設計實驗方案,畫出實驗表格,進行分組實驗,收集數據最后得出結論。請同學們拿出實驗報告,分組討論并完成實驗報告上的第4、第5項內容,時間為5分鐘。
拿出一組同學的實驗報告在展臺上展示。
師: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時間如何測量呢?生答。
總結:可以用總時間減去前半程的時間。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學知道呢?生答。
總結:很好,按一下開始計時,再按一下停止計時,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長針走一圈是30秒,長針走兩圈里面的短針走一格是一分鐘。我們會使用秒表了,下面就開始進行實驗并收集數據,把數據填在表格里。時間為10分鐘。開始:
實驗結束把一組同學的報告展示出來。
師:哪位同學發現他們的數據有什么問題沒有?
很好,長度測量的結果要有準確值和估計值,他們這一組同學沒有寫出估計值。長度測量寫出估計值的同學請舉手。你們的路程測得怎么不一樣呢?生答。你們是怎么測量的呢(找學生演示他們是如何測量木板的長度的)?我們通過這個實驗就驗證了,物體從斜面上滾下來時,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們能比較出哪一組的小車滑的快嗎?不能,有什么辦法嗎?有同學說比速度,怎么比呢?請同學們完善你們的實驗方案,算出小車在斜面運動時全程的平均速度,時間為2分鐘。
再拿兩組實驗報告比較一下,哪一組小車滑的快。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會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確地測量路程、時間,并通過實驗測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請同學們思考如何測出1路公共汽車從河師大到火車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業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塊手表,怎樣既方便又較正確地測出從你家門口到學校門口的路程?簡要說出測量步驟。
§2—1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學習目標:1、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的傳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見的聲現象。
重、難點:(重)1、學生對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過程的探究。
(難)2、設計探究的實驗。
3、聲現象的分析、解釋。
關鍵: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總結結論。
教學過程:
導學達標:
學生觀看第一部分錄像——各種各樣的聲音。引入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和傳播的?
1、聲音的產生
演示實驗:(1)、敲打音叉——音叉振動,發聲。
(2)、握住振動的音叉,聲音馬上停止。
(3)、放一段聲音的錄像。
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停止。
(4)、擴展:錄制聲音
2、聲音的傳播:
(1)、得出:固體、氣體可以傳播聲音。
(2)、實驗14頁圖1-4示:得出: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固體、液體、氣體都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
學生活動:月球上的宇航員如何交談?
學生活動:如何證明液體可以傳聲?
(3)、聲波:利用錄像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聲波?同水波進行對比。
3、聲速:不同介質中的聲速是不同的。
學生活動:(1)、看15頁的表格內容
(2)、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的速度誰快?
15℃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為340m/s。
學生活動:對著遠處的高山喊可以聽到回聲,為什么在教室里講話聽不回聲?
4、回聲:聲音的反射。<0.1秒<17米
二、小結:
小結本節內容,明確目標,強調重、難點
三、達標練習:
完成物理時習在線中本節內容,因內容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課外練習。
四、課后活動:
動手動腦:1、2、3題。
教學后記:
在課堂上對聲音的知識不能擴展太多,這只是聲音的第一節課,可降低難點。
要測一測學生的接受情況。
八年級物理教案內容(篇4)
一、指導思想
在教學中,端正教學態度,明確教學目的,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深入貫徹素質教育理論和新課程理念,積極參與教育教學改革,面向全體,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堅持以本為本,以綱為綱,深入鉆研教材和課程標準,認真批改作業,搞好單元過關,將教學的每項工作落到實處。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加強與其他任課教師的聯系,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積極參加進修學習和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為更好地進行教學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學內容共四單元,是在上學期所學電學知識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力學的有關知識。如,家庭用電、電能、材料等。這些知識是上學期電學知識的延續。再通過本學期知識的學習學生才會對力學有一個較完整的認識。這些知識既是基礎,又是橋梁,作用非常重要。另外,本學期教材中滲透的某些研究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很有指導意義。
物理學習動機和興趣的激發要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物理學習需要的潛在狀態轉化為活動狀態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意向,成為實際學習活動的動力。這就需要創造問題情境,特別是要注意每個課開始的課題引入。教師要善于利用演示實驗或簡煉的具有強烈啟發性的'語言,在上課的開頭把學生的思維活動吸引住,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學情分析
本學期擔任九年級兩個班的物理課教學。絕大部分同學對物理有一定興趣,但不夠濃厚,對上學年知識的理解、掌握由于放假等原因已降到一個比較低的水平,但一些基本物理學習習慣已初步養成。本學期準備采取抓兩頭,促中間的措施,注意加強優等生的培養和差生的轉化,促進中等生的整體進步。
四、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習比較全面的物理學基礎知識及其實際應用,了解物理學與其他學科以及物理學與技術進步、社會發展的關系。
(2)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志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樹立創新意識,結合物理教學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4)要特別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好物理的自信心,面向全體學生,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平等學習的機會,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揮究過程,獲得科學的方法。
(5)激活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要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優化創新能力,讓物理教學充滿新的活力;營選創新環境,培養創新品質;精心設計教學,激發創新靈感。
(6)充分發揮實驗教學作用。物理實驗具有生動、直觀、新異有趣等特點,要加強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興趣,搞好實驗教學,提高實踐的技能技巧。
(7)提高自身素質。深化教研教改,提高教研水平,做到表達準確,板書簡潔,操作規范,教法創新,使自己的備課、教課、說課、操作、寫作等水平不斷提高,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
五、方法措施
1、搞好模式教學,實施素質教育。
2、悉心鉆研教材,以深入了解學生為一手資料,認真備好每一堂課。
3、改革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認真上好每一堂課,向45分鐘要質量,減輕學生課余負擔。
4、搞好實驗探究,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5、認真設計、精心批改作業,把作業落在實處,抓在手上。 搞好單元過關,把單元過關當做提高質量的重點措施來做。
6、抓好尖子學生,為各種競賽和升學打好基礎。
7、抓好后進生,提高及格率。
8、做好課外輔導,堵好教學中的漏洞,提高教學質量。
9、搞好物理興趣小組,提高學生興趣。
10、建立激勵和競爭機制,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進取心。
八年級物理教案內容(篇5)
一、教學環境
物理作為他們的一門新學科,有挑戰也有機遇!由于學生剛處于發育階段,對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較強,這給接受物理提供了個很好的前提;但又由于學生思維維能力還不成熟、認識水平還有限、學習基礎還不夠扎實,還有各個學生的身心發展不一樣,這就給教學增加了一定的難度。我作為本班的物理老師,既看到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在今后的教書生涯中一定揚長避短,發揮各個學生的優勢,不僅讓學生成才更讓學生成人!
二、教學目標
(一)讓學生懂得物理學的初步知識及會在實際生活中做到簡單的應用。
(二)清楚物理學在科學技術上的重要性和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讓每個學生都能熟練操作教材中的實驗,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生活和做實驗的能力,能夠進行一些初步的分析和處理能力。
(四)讓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散思維,對一些新型開拓的題目能夠舉一反三地進行解答。
(五)爭取班級不出現不及格現象,平均分數不低于75分,出現一到兩個尖子為以后的奧物打下基礎。
(六)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態度,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辯證唯物主義思維。
三、教學措施
(一)認真學習教學大綱,領會物理教學的精神實質。由于新課程目標的出現,大大的改變了以前難度高靈活性實用性差的現象,我將嚴格按照大綱要求不提高難度同時也不降低難度,培養學生靈活應用的能力。
(二)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將學生‘要我學’的想法變成‘我要學’,學生是學習主人時積極性就會大大的提高,會認真觀察思考和實踐。教學中,鼓勵和支持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適當指導并引導他們學會各種學習方法。
(三)追求課堂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努力培養學生各種思維能力。教學手段和形式不能一成不變,應當時常更新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讓更多知識進入課堂教學,用新的理念武裝學生頭腦,讓他們學而不厭!
(四)加強教材中的演示及學生實驗。初中的物理教學主要以觀察、實驗為基礎,因此加強實驗,會讓教學事半功倍,更可培養學生注重實驗現象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五)開展各種課外活動。課外活動是除課堂教學外的另一種重要的教育形式,打算在課堂教學的同時,也利用業余時間,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有意義的課外教學活動從而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及培養學生的學以致用的能力。
(六)加強自己的業務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將在教學之余,學習各種有關物理知識,重讀大學有關初中物理教學的知識,擴大自己的學習面,學習有關教學理論,時常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多聽其他老師的課及下載學習一些名師的教學錄象,吸取他人優點再運用到自己的教學過程當中。
八年級物理教案內容(篇6)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認識在什么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么情況下沒有做功。
理解計算功的公式和單位,并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教學難點:判斷在什么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么情況下沒有做功。
學習過程
一、創設情境,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三、展示匯報
自學指導
一、閱讀課本前兩段,知道什么是力學中的功,知道力何時能做功.并填寫下列空格:
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學里就說這個力做了功.
二、觀察課本中前三個圖,找出三個實例的共同點:____________________
課本中的后三個圖中,力都沒有做功,想一想這些力為什么沒有做功?并寫 出原因:
甲圖:沒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乙圖:沒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課本第一段,找出力學 力所說的功包含的兩個必要因素:一個是_______________;另一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課本第二段,了解兩種不做功的情況,要知道為什么不做功.通過各個實例可知力學里功的兩個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必須同時具備,力才做功.
課堂達標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
(1)只要有力作 用在物體上,力就對物體做了功 ( )
(2)物體只要移動了距離,就做了功 ( )
(3)物體從高處落下重力做了功 ( )
(4)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又移動了距離,這個力就做了功 ( )
(5)受提著重物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做了功 ( )
(6)人用力推車,但車未動,人沒有做功 ( )
三、閱讀課本“功的計算”部分的內 容,然后填寫下列空白.
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越大,使物體移動的距離越大,力所做的功就___________.在物理學中 ,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功.
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公式表示為:________________.
符號的意義及單位:W---- 功 -----_________( )
F----____-----_________( )
S----____-----_________( )
在國際單 位制中,力的單位是___ ____,距離的單位是________,功的單位是_________,它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 做_________,簡稱_______,符號是______,且1J=_____Nm
【典型例題】質量為100kg的物體,在拉力F=200N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前進了10m,則拉力
所做的功是多少?
五、拓展提升
1.已知物體受10N的拉力,并沿拉力方向勻速前進了5m,拉力對物體做功_________J.
2.用100N的拉力將重500N的木箱在水平地面上運速移動了5m,拉力做功________J,重力做功為_______J.
3.馬拉著質量為2000kg的車在平路上前 進,馬的水平拉力是500N,做了2×105J的功,則馬拉車前進了_______m.
4.某人沿水平方向用力推著重1500N在水平路面上勻速前進10m,已知受到的阻力為100N,求它推車做的功.
5.下面幾種情況下,力做了功的是( )
A 用力把杠鈴舉在空中不動 B 用力提著水桶水平勻速移動
C 用力在斜面上拉車前進 D 物體在光滑的平面上運速移動
6.一個物體的質量是5kg,用10N的水平拉力在地面上前進了10m,則拉力做的功是_____J,若把物體勻速向上提起10m,則需要的拉力是_______N,拉力所做的功又是_________J.
7.起重機將重3×103N的樓板以1m/s的速度舉到10m高的三層樓后,又將樓板水平移動了3m,在整個過程中,起重機對樓板做的功是( )
A 6×103J B 9×103J C 3×104J D 3.9×104J
8.某同學用50N的力將重10N的足球踢出去15m遠,該同學對足球做的功是( )
A 750J B 150J C 沒有做功 D 做了功,但條件不足,無法確定
9.兩輛車的重力分別是100N和500N,用200N的力都使它們前進了15m,則( )
A 拉大車做的功多 B 拉小車做的功多
C 拉力對兩車 做的功一樣多 D 無法比較
10.如圖所示三種情況下,物體在力F的作用下都沿接觸面勻速移動了S的距離,則功的計算公式W=FS( )
A 只適于甲 B 只適于乙 C 只適于甲和丙 D 甲、乙、丙都適用
11.質量為100kg的物體,在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勻速前進了5m,物體運動時受到的摩擦力是重力的0.05倍,求拉力F做的功.(g=10N/kg)
八年級物理教案內容(篇7)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折射是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三章《光現象》第四節的內容。本課題是重要的光學現象,是理解透鏡成像的基礎,同時又是解釋日常生活中許多光現象的基礎。本節教材讓學生認識光的折射現象和初步規律,是為以后幾節課學習活動進行充分準備。所以本節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結合學生的情況以及新課標的要求,將教學目標定位以下三個維度:
(1)知識目標
知道光的折射現象及折射光線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規律及在折射現象中光路可逆;能夠用光的折射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現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指導學生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歸納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引導學生動手做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通過實驗研究問題的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通過對日常光現象的分析,對進行唯物主義教育。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學目標的分析,將教學重點定為光的折射規律,光路可逆。
由于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將教學難點定為:光線進入不同介質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關系;用光的折射解釋自然現象。
二、說學情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發育、成長階段,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但是他們的邏輯思維還需要經驗支持,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密切聯系實際,運用科學知識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習慣和能力,更重要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質。
三、說教法
基于以上對教材、教學目標和學情的分析,采用以下的教法:講授法、實驗法和啟發式教學法。通過實驗演示,觀察分析,啟發對比,總結歸納得出規律。
四、說學法
基于對學情的分析和教法的選擇,選用以下的學法:觀察法。教師在做好演示實驗時,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實驗并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系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五、說教學過程
1、問題導入
教師提出兩個問題:(1)均勻介質中如何傳播?(2)什么是光的反射定律?繼而引出今天要學習另外一種光學現象,叫做光的折射。
2、實驗探究
教師演示,引導學生來初步認識光的折射現象:
【演示一】
在碗中放入硬幣,放在一定的高度讓學生剛好看不到碗底的硬幣,再倒入適量的水,請同學觀察實驗現象。
【演示二】
在碗中倒入適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讓學生側面斜視觀察現象。請學生思考這是為什么。
【演示三】
演示光的折射,讓一束光線從空氣中斜射入玻璃中。(多媒體演示)
學生可觀察到進入玻璃中的光線在界面處改變原來的傳播方向,教師指出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特別強調折射光線和折射角的概念。進而引導學生觀察光的折射規律,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提出問題〗
①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三者之間有什么關系?
②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關系如何?
③隨著入射角的變化,折射角如何變化?
④當入射光線垂直于水面入射時,折射光線的方向如何?
讓學生帶著問題觀察演示實驗。
【演示四】
利用光的折射儀演示:
①光線斜射入水中;
②讓入射角先發生變化;
③光線垂直射水中;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并思考規律,得出結論。
①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上(三線共面);
②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③(光線從空氣斜射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線向法線偏折;
④光線垂直射入水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
如果光從空氣進入玻璃,水晶等透明物質時,折射情況與上述相同。
【演示五】
①電腦課件模擬演示光的折射中入射角和折射角的關系。
改變入射角度,在電腦上直觀顯示及折射角度隨入射角度的變化關系。
復習:光在反射中光路可逆。
中公教育專家指出:光在折射中光路也可逆。
〖提問〗如果光線從水中到空氣中,那折射角是否小于入射角。
繼續演示:
②光線從水中斜射進入空氣中
〖結論〗:
①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線偏離法線。
②在光的折射現象中光路可逆。
讓學生動筆畫出光折射的光路圖,并總結光的折射規律。
3、拓展應用
用光的折射解釋以下現象:
〖現象一〗插入水中的筷子為什么會彎折[學生討論,代表回答]〔利用電腦課件解釋〕
〖現象二〗原來碗底的硬幣看不見,倒入水后卻能看到硬幣[學生討論,代表回答]〔利用電腦課件解釋〕
〔問〕我們看到河水的深度(視深)跟河水的實際深度那個大[利用電腦課件解釋河底變淺的原因]
〔講述故事〕在清澈見底的池塘,常有小孩下水戲耍而溺死,有的老人說,這是水中有鬼迷惑小孩。請同學們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分析小孩溺水可能的原因。[學生分組討論,請代表發言]
[提問]若從水中看岸邊的物體位置是變高了還是變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