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教案范文
八年級物理教案怎么寫?物理學的理論和實驗揭示了自然界的奧秘,反映了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八年級物理教案范文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物理教案范文精選篇1
一、從鑒別物質說起
我們鑒別物質時,僅靠氣味、顏色、軟硬、形狀等特性有時會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如何來鑒別一瓶自來水和一瓶礦泉水呢?這時這種局限性就體現出來了。但我們發現物質還有其它的特性,可不可以用它們來鑒別物質呢。
思考:單純地用物體的質量來鑒別物質的種類,行嗎?
1、 這里有兩個由不同物質組成的物體,一個是銅塊,一個是鐵塊,它們的體積相同,質量相等嗎?用什么方法比較?
2、 如果是同種物質,體積相等,質量相等嗎?這兩個都是鋁塊,體積相等,那質量相等嗎?
3、 如果同種物質,體積不相等,質量還相等嗎?如圖,這兩個木塊哪個質量大?
4、 同一種物質,體積大的質量大,體積小的質量小。這僅僅是質量跟體積的粗略關系,同種物質的質量跟體積有什么準確的數量關系呢?
二、實驗探究
1、實驗:調節好天平,用天平稱量體積相同的木塊、鋁塊、鐵塊。看看它們的質量相同是否相同?
結論: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不同。
2、實驗:100g水和100g酒精體積,看看它們的體積是否相同?
結論: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體積相等。
以上兩個實驗用不同的物質進行比較,根據實驗結果,受到了什么啟示?
3、提出問題:物體質量與體積的具體關系是什么呢?
4、由相同物質構成的物體,如果體積大,質量也大。例如,一盒相同的粉筆,兩枝粉筆的體積是一枝粉筆的2倍,兩枝粉筆的質量也是一枝粉筆的質量的2倍。這是物質的一個很重要的特性。
①.請你把粉筆的質量和體積繪制成圖。(類比研究同一金屬導體兩端和電流關系實驗) ②.用體積大小相同的若干鋁塊(或鐵塊、松木塊)作實驗。
由此可以得到結論:
(1)同種物質質量增加,其體積也增大;質量減少,體積也會減少。且質量和體積的比值一定。
(2)不同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三、密度
1、 密度定義
2、一些物質的密度值
對于同一種物質,如水在不同的狀態下,密度也是不同的,物質密度與溫度、壓強有
33關;密度相同的不一定是同一種物質,如冰、蠟、植物油密度都 是0.9×10kg/m;還有
33煤油、酒精密度都是0.8×10kg/m;金屬固體的密度較大。
33
水的密度是1.0×10kg/m的物理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還要能夠記住一些物質密度的大小。例如,金的密度比銀大,銅的密度比鐵大。
3、
練習
1、一枝粉筆用掉了一半,剩下的一半與原來的相比( ) A、質量減小,密度不變 B、質量不變,密度減小
C、質量不變,密度不變 D、質量減小,密度減小
2、人們常說:鐵比木頭重。它的真實含義是( ) A、鐵的密度比木頭大 B、鐵的質量比木頭大
C、木頭比鐵輕一些 D、鐵的質量和木頭的質量實際上是一樣的
3、對于密度公式ρ=m/V,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當質量不變的時候,密度與體積成正比 B、當體積不變的時候,密度與質量成正比
C、物質密度一定,質量與體積成正比 D、密度與體積成正比,密度與質量成正比
4、一根均勻的鐵棒,去掉1 /2,剩下的一半是原來的質量的 ,剩下的一半體積是原來的 ,剩下的一半密度與原來的 。
3
35、 鋁的密度是2.7×10kg/m,讀作 。它表示的意思是 。
6、一個燒杯質量是50g,裝體積是100mL 的液體,總質量是130g.求這種液體的密度?
7、下面是調節天平和使用天平的步驟,請把正確的排列序號寫在橫線上 。
A、 把物體放在左盤,砝碼放在右盤并移動游碼使天平平衡
B、 調節天平橫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針指在刻度盤的中線處
C、 盤中砝碼的總質量加上游碼在標尺所對的刻度值,算出被測物體的質量
D、 把天平放在水平臺上,把游碼放在標尺左端的零刻度線處
E、 整理器材,把物體放回原處
3
38、一只瓶子能裝2kg酒精(ρ=0.8×10kg/m),如果用來裝滿水,那么瓶內水的質量( ) A、小于2kg B、大于2kg C、等于2kg D、 無法判斷
9、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塊磚,切去一半,對剩下的半塊磚,正確說法是( ) A、質量減少一半,密度減少一半 B、質量減少一半,密度不變
C、體積減少一半,密度減少一半 D、以上的說法均不正確
10、用托盤天平稱量物體的質量時,將被稱物體和砝碼放錯了位置,若天平平衡時,左盤放有100g和20g 的砝碼各一個,游碼所對的刻度值是4g,則物體的質量為( ) A、124g B、122g C、118g D、116g 能力提高
311、一輛油罐車裝了30m的石油,小明想測量石油的密度,從車上取出30mL石油,測得它
的質量是24.6g。求:
(1) 石油的密度。
(2) 這輛運油車所裝的石油的質量。
12、探究: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猜想:
實驗器材:一盒粉筆,天平,量筒,細沙,水油。
實驗步驟:
畫圖:
以橫坐標表示體積V,縱坐標表示質量m。作圖。
分析論證:
13、一個質量是40g的容器,裝滿水后質量變為140g,裝滿油后質量變為120g。求油的密度。
14、小兮和同學一起參觀烈士陵園。他們觀察到一塊花崗石紀念碑,經測量得知,高4m,寬
3380cm,厚50 cm,計算它的質量是多少(ρ= 2.6×10kg/m)有機會的話參觀調查你見到的紀
念碑并實地測量,計算這個紀念碑的質量是多少。
315、有一個鐵球的質量是316g,體積是60cm,問這個鐵球是實心的,還是空心的?如果是
空心的,那么中空部分體積是多大?
八年級物理教案范文精選篇2
1.知道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國際單位以及單位間的換算.
2.掌握密度的計算公式.
3.知道密度是物質的特性,在一定條件下,同種物質的密度是一定的. 培養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利用密度公式求解某種物質密度. 【學情分析】
重點與難點
1.引導學生歸納知識結構評價標準 2.師生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適應 3.建立密度的概念 教學用具
托盤天平、砝碼盒、燒杯、水、量筒、鐵塊、鋁塊、銅塊、投影儀 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討論法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講臺桌上放著銅絲、鐵絲、鋁絲、一杯水、一杯酒精.
師:1.這里有銅絲、鐵絲、鋁絲、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們分辨出來嗎?
2、說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要分辨物質,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質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顏色、氣味、軟硬,就是物質的不同的特性。根據這幾種特性,利用我們的眼、鼻、手等感覺器官,就能將上面五種物質分辨出來。
3、我們桌上放的兩個物塊,一個是塑料塊,一個是鐵塊,外面涂有同樣的顏色,你能把它們分辨出來嗎? a、討論與交流:(提出猜想)
師:物體的質量與體積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提出猜想“同種物質的不同物體,體積越大,質量越大,它們各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可能是相同的” b、設計實驗:
分別選取3個大小不同的、長方體的鐵塊和塑料塊(鐵塊和塑料塊的體積分別對應相等),分別用天平測出它們的質量;用直尺測出邊長后,計算出它們各自的體積;算出每個鐵塊和塑料塊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然后加以比較。 C、進行實驗和收集證據:
測出3個體積不同的鐵塊的質量與體積; 測出3個體積不同的塑料的質量與體積; 分別算出每個鐵塊和塑料塊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
學生分組實驗.并將得到的數據填入書中P9的表格中.教師巡迴檢查、指導. 把收集到的證據整理后,填寫在下表中: d、實驗結論:
同種物質的不同物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 (相同/不相同)的;不同物質的物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般是 (相同/不相同)的。 建立概念: 質量有體積的比值等于單位體積的質量。所以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特性。
[板書1]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同種物質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密度一般不相同,所以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物理屬性
[板書2]密度的公式:=m/v 其中表示密度,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 [板書3]密度的單位: 在國際單位制中,密度的單位是千克/米3,符號為kg/m3讀做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單位有時用克/厘米3,符號為g/cm3 密度的測量:
師:在設計測量物體密度的時候,要測量質量和體積,測量質量的工具我們大家已經比較熟悉,下面和大家介紹一種測量體積的工具——量筒(量杯) 學生分組實驗
師:請大家把測的數據與課本P122的密度表中的數據比較,看看結果怎樣?如果不同,請分析可能的原因。
生:測的數據基本接近,出現的誤差可能是由于用量筒測量體積出現的 [板書3]密度的應用
師:密度公式有什么用處呢?
生甲:可以測量密度,從而用來鑒別物質
生乙:可以用來計算不便于直接測量物體的質量或體積的。 鞏固練習
小結:你學到了什么? 【教學反思】
八年級物理教案范文精選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重力是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夠使靜止的小車運動起來,拉力越大,小車運動得越快。
過程與方法:
安裝用重力拉動的小車;做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快慢關系的實驗;用實驗數據驗證自己的推測。
情感、態度、價值觀:
注重獲取證據,用證據來證明觀點。
【教學重點】做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快慢關系的實驗。
【教學難點】用實驗數據驗證推測。
【教學準備】實驗小車一輛、粗線一根、掛鐵墊圈的小鉤子一個、鐵墊圈若干、秒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小車,提問:你有哪些方法讓這輛小車動起來?
(推、用繩子拉??????)
2、揭題:那我們今天就來研究研究用繩子拉的小車,
板書:我們的小纜車
二、安裝小纜車
1、提問:要把這輛小車改裝成小纜車,能改裝嗎?
說說看怎么改?
2、學生動手操作:將粗線綁在小車上。
3、提問:這樣的小纜車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動?
4、提問:請你仔細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嗎?說說為什么。
5、學生交流討論:在繩子上掛重物,讓重物拉動小車。
6、出示掛鐵墊片的鉤子和墊片,讓學生安裝小車。
三、研究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關系
1、提問:剛才大家在用墊圈的力量拉動小車,發現用了幾個墊圈可以拉動小車?
學生說出不同的個數
2、很多小組的數據都不一樣,為什么?可能哪些地方存在問題。
3、學生交流討論:①可能每個墊圈有點差別。②放墊圈要一個一個放上去,直到小車動起來為止。
4、學生實驗,獲得數據。
5、提問:剛才我們已經用實驗獲得了數據,知道用多少個墊圈的力能使小車動起來,那你認為拉力的大小和小車運動有什么樣的關系,如何用實驗證明?
學生交流討論,推測:拉力越大,小車的運動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車的運動速度越慢
提示:(1)、標明小車運動的起點和終點,每次實驗都要從起點開始,終點結束
(2)、每次多個多個增加墊圈,觀察和記錄小車的運動是怎樣變化的。
6、指導學生看71頁記錄表
7、學生實驗
8、交流匯報
四、小結
1、拉力越大小車運動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車運動的速度越慢
2、要獲得準確的數據需要多次重復實驗。
八年級物理教案范文精選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彈力是物體形狀改變產生的要恢復原來形狀動力;橡皮筋的彈力越大,作用時間越長,小車運動的距離越遠。
過程與方法:用橡皮筋給小車安裝動力;做橡皮筋繞的圈數與小車行駛距離關系的實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同認真實驗、收集數據、進行解釋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做橡皮筋的圈數與小車行駛距離關系的實驗。
【教學難點】數據的整理和解釋
【教學準備】實驗用小車一輛、細橡皮筋幾根、細線、測量距離的繩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小車,提問:在前面的課中,我們是用哪種力使小車運動起來的?
2、除了用拉力,我們還能用什么力能使小車動起來呢?
3、揭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研究用橡皮筋做動力的小車
板書:用橡皮筋作動力
二、給小車安裝橡皮筋
1、提問:那我們如何把橡皮筋作為小車的動力呢?
學生討論
2、出示小車安裝的示意圖,學生根據示意圖安裝
3、調試橡筋動力小車
三、橡皮經纏繞圈數與小車行駛距離關系的實驗
1、發現問題。
引導:每個小組的橡筋動力小車都裝好了嗎?下面就用你們的小車來一個比賽,比一比哪個小組的小車跑的最遠。
學生比賽
2、交流討論,發現問題
(1)、起點、終點不固定
(2)、橡皮筋繞斷了
(3)、橡皮筋纏繞的圈數多的跑的遠
3、實驗驗證
指導學生看書本73頁的記錄表,并開始實驗
4、解釋說明
提問:為什么橡皮筋纏繞的圈數多,小車跑得遠呢?
(1)學生解釋
(2)實驗:橡皮筋的力怎樣產生。
(3)出示彈力的概念,書本74頁。
四.小結
八年級物理教案范文精選篇5
§4—1光的直線傳播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了解光沿直線傳播及其應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氣中的傳播速度c=3×108m/s。
2、過程和方法
?閱讀“我們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內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親身的體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親身的體驗與感悟,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
?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提高探索的積極性。
重、難點:
1、光的直線傳播的內容。2、分析解釋有關現象。
教學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煙霧、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學達標:引入課題:①我們為什么可以看見物體?……物體有光線射
入我們的眼睛。例如:陽光、日光燈、電視等。
②學生探討:光線是如何傳播的?
二、進行新課:
1、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例如:……………………學生舉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幾種類型?(1)、自然光源(2)、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傳播
演示試驗①:圖片……陽光穿過樹林
演示試驗②:激光在水中穿過
演示試驗③:激光在煙霧中穿過
結論: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應用:影、排隊、射擊、日食、月食……
(可以讓學生先討論,部分現象要解釋)
3、光的速度:
討論:光有沒有速度?(有,非常大)
在真空中,光的傳播速度為c=3×108m/s,是宇宙中
最快的速度。
利用對比說明:34頁圖示。在其他介質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分析總結小孔成像的原理及特點:倒立的實像。
5、影子與像的不同:
三、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四、課后活動:
1、完成物理套餐內容。
2、課本后練習。
八年級物理教案范文精選篇6
§4—2光的反射
一、知識和技能
1、了解光在物體表面可以發生反射。2、認識光反射的規律。
3、知道光路可逆。4、知道什么是鏡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重、難點:
1、理解光的反射規律的內容。
2、利用實驗現象探究光的反射規律。
三、教學課時:2課時
四、教學過程:
1、、前提測評: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現象,說明光是沿傳播的。
2、閃電與雷聲雖然同時產生的,但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而后聽到雷聲,這說明了什么?
2、、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①我們為什么可以看見物體?②學生探討:許多物體本身并不發光,我們為什么也可以看的見?
五、進行新課:1、任何物體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2、探究:光的反射規律
角i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方法、步驟:如何做?
結果:填入左表
結論如下:
3、光的反射規律:
(1)、在反射現象中,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個平面內,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練習:物理套餐P30作圖題
4、試驗:兩種反射,得到定義如下
(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線朝各個方向)
(2)、鏡面反射:光滑鏡面的反射(平行光線射入,光線平行射出)
探討: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規律?
(學生討論后,作圖證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規律。
5、光的反射的應用:學生舉例(注意黑板反光問題)
6、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六、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七、教學后記:
在探究活動中,應給出較具體的指導,避免學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練習要補充。
八、完成時習在線作業,并做好訓練題。
八年級物理教案范文精選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機械能的概念。
2.知道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和守恒定律。 3.能解釋一些能之間轉化的物理現象。 重點難點:
1、分析能量之間的轉化。 教學過程:
一、自學檢測
1.動能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關。
2.重力勢能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和所處的高度有關。 3.動能和勢能統稱為機械能。
4.空中飛行的子彈由于速度很快具有很大的動能,又因為它處于空中,相對于地面子彈又具有重力勢能。
二、合作探究 教師巡視督促指導
(一)、演示滾擺實驗
1.在擺輪下降的過程中,其重力勢能逐漸轉化為動能。滾擺在下落過程中,轉動的速度和高度分別是怎樣變化的?滾擺的動能和勢能又是怎樣變化的?
釋放擺輪時,擺輪在最高點處于靜止狀態,此時擺輪只具有重力勢能,沒有動能。擺輪下降時其高度降低,重力勢能減少;擺輪旋轉著下降;而且越轉越快,其動能越來越大。 2.滾擺在哪個位置具有的動能最大,你是如何判斷出動能最大的?在哪個位置具有的重力勢能最大?如何判斷的?
擺輪到最低點時,轉動最快,動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勢能最小。
3.仿照擺輪下降的過程分析,得出擺輪上升過程中的動能和勢能的變化情況。 (二)、單擺實驗
1.將擺繩一端掛在黑板上邊,使單擺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擺動(不接觸黑板),在黑板上記錄擺球運動路線中左A、右最高點C和最低點B的位置。
2.分析單擺實驗:
小球從A擺到B的過程中是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從B點擺到C點的過程中是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小球在B點動能最大,在A(或C)點動能最小,小球在A(或C)點重力勢能最大,在B點重力勢能最小。
3.(接步驟1)在黑板上記錄小球由A到C再擺回到左邊的最高點A′點(只讓單擺運動一個來回),比較A、A′的位置關系,發現:A、A′幾乎在同一高度(或小球幾乎能擺回到原來高度,好像“記得”它原來的位置),分析:小球處在A點和A′點時具有的機械能大小有什么關系?
(因小球在A、A′時速度為零,沒有動能,質量和所處的高度相等,重力勢能相等,所以在動能和勢能轉化的過程中機械能的多少幾乎沒有變化,即機械能是守恒的)。
4.讓單擺多擺動幾次,記錄最后一次小球能擺回的高度A″。小球還能擺回到原來的高度嗎?
分析:因為小球除了受到重力和拉力以外,還受到空氣阻力。這個力越小,小球克服空氣阻力對外做功損失的能量越少(“多”或“少”),小球擺回的高度越高,如果空氣阻力為零,則小球能擺回到原來的高度,機械能的總量不會改變。
5.對比分析
3、4后歸納機械能守恒定律:如果只有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機械能的總和是不變的(守恒的)。
(三)、課后P74第
2、3兩題
第2題:乒乓球很輕,運動時受到空氣阻力的影響很容易減速,怎樣向地板拋乒乓球,才能使它彈跳到高于原來拋球的位置? 第3題蹦床:重物向下落的過程中,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接觸到蹦床后,動能轉化為蹦床的彈性勢能,向上彈起的過程中,彈性勢能轉化為人的動能,上升的過程中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
三、展示交流 教師掌握情況
四、精講點撥
1.實驗:“打鼻子的鐵鎖”中,鐵鎖是不會打到鼻子的,而且會離鼻子越來越遠,這包含著什么道理?
(鐵鎖運動要克服空氣阻力,消耗一部分機械能,機械能總量減小,鐵鎖回不到原來的高度,所以不會碰到鼻子。) 2.閱讀課文P73科學世界“人造地球衛星”,然后完成下面填空:
人造衛星沿橢圓形軌道圍繞地球運行,離地球最近的一點叫近地點,最遠的一點叫遠地點,衛星在近地點時動能最大,重力勢能最小,衛星在遠地點時動能最小,重力勢能最大。衛星從近地點向遠地點運動的過程當中,衛星的速度減慢,動能減小,重力勢能增大;從遠地點向近地點運動的過程當中,衛星的速度增大,動能增大,重力勢能減小。
五、即時練習
1.分析章首圖的過山車在運動過程中的能量轉化情況。 2.某選手在自由式滑雪比賽中運動的軌跡如圖所示,如果不計空氣阻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C)
A.從a點向b點運動過程中,重力勢能全部轉化為動能 B.在a點和c點速度都為零,因此重力勢能相等 C.從c點下落到d點過程中,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 D.在a點和e點都處于靜止狀態,因此機械能相等
學習內容二:水能風能的利用
學習指導:課本P72至P73文字內容,注意看懂插圖11.4.4水電站剖面圖。
六、自學檢測 見配套練習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