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教案設計模板
在物理課的學習中,學生需要通過實踐,將逐字逐句的研讀推廣到逐段、逐節的研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八年級物理教案設計模板【八篇】,歡迎大家閱讀轉發!
八年級物理教案設計模板【篇1】
【課型】新授課
【課標要求】
●運用地圖說出我國鐵路干線的分布格局。
●在中國的鐵路運輸網上指出我國主要鐵路干線及鐵路樞紐的名稱。
【教學目標】
1、運用圖文資料說出我國交通運輸網的大致分布格局。
2、舉例說明交通運輸的作用,并說出我國現代交通運輸的主要方式。(重點)
3、運用中國的鐵路運輸網圖,分析鐵路網東西分布疏密的原因。
4、在中國的鐵路運輸網上能夠指認出我國主要鐵路干線及鐵路樞紐的名稱。(重、難點)
【教學模式】“新課導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點撥歸納-有效訓練”五步教學法。
【教學方法】多媒體演示法,讀圖分析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教具準備】相關圖文資料、地理助學及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入欣賞歌曲《天路》,并配以青藏鐵路圖片讓學生感覺到我國交通事業的飛躍發展。
問:大家每天是如何來上學的?此外還有那些交通工具?
有句話說的好“要致富,先修路”。看來,我們出門無時不刻不依賴于交通。今天我們就來關注中國的交通運輸的有關問題。學生聽歌曲回答
騎自行車、步行、乘車
火車、輪船、飛機
聯系實際設計教學,有親和力,易于學生接受。
承轉過渡交通運輸與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如果說我們的祖國像只雄雞,各走向的山脈是支撐這只雄雞的骨架,那么縱橫交錯的交通運輸線就是這只雄雞的經脈。
交通運輸所運送的是“人”和“物”。以圖片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古代交通運輸和現代交通運輸的差別,并補充地鐵、管道也屬于現代交通運輸:
交通運輸工具的不斷發展,證明了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公路運輸、鐵路運輸、航空運輸、水上運輸兼顧貨運與客運,管道運輸只能用于貨運
播放有關鐵路運輸的錄像,讓學生直觀感受交通運輸的現狀。縱橫交錯的鐵路線構成了全國交通運輸網的骨架,認識了鐵路干線,就能認識全國的鐵路網,進而認識全國的交通運輸網。自學完成現代交通方式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五種現代交通運輸方式
總結出鐵路運輸是我國各種交通運輸中最重要的運輸方式。
觀看中國鐵路線圖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讀圖和對地理信息的歸納、推理、以及分析判斷能力,最終提高學生閱讀圖文內容的能力。
承轉過渡目前最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都是鐵路運輸,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鐵路運輸發展很快,通車里程不斷增長,已形成四通八達的鐵路運輸網,下面我們認識我國的主要鐵路網。
八年級物理教案設計模板【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學會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確地測量時間、距離,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2)過程與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儀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體會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記錄數據、分析實驗結果的總過程。
③.逐步培養學生學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科學態度和正確、實事求是記錄測量數據的嚴謹作風。
教學過程;
師:在上課前我們先來做一個實驗。(把銅絲作為斜面,讓滑輪滑下來)滑輪在前半程滑的快,還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師: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樣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時間,路程用刻度尺來測,時間要用表來測,那具體應測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們就要用實驗的方法測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從而來驗證斜坡上自由滾下的物體在前半程快還是后半程快。板書課題:平均速度的測量。
實驗器材可從實驗臺上選取。要求同學們以組為單位,先自行設計實驗方案,畫出實驗表格,進行分組實驗,收集數據最后得出結論。請同學們拿出實驗報告,分組討論并完成實驗報告上的第4、第5項內容,時間為5分鐘。
拿出一組同學的實驗報告在展臺上展示。
師: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時間如何測量呢?生答。
總結:可以用總時間減去前半程的時間。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學知道呢?生答。
總結:很好,按一下開始計時,再按一下停止計時,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長針走一圈是30秒,長針走兩圈里面的短針走一格是一分鐘。我們會使用秒表了,下面就開始進行實驗并收集數據,把數據填在表格里。時間為10分鐘。開始:
實驗結束把一組同學的報告展示出來。
師:哪位同學發現他們的數據有什么問題沒有?
很好,長度測量的結果要有準確值和估計值,他們這一組同學沒有寫出估計值。長度測量寫出估計值的同學請舉手。你們的路程測得怎么不一樣呢?生答。你們是怎么測量的呢(找學生演示他們是如何測量木板的長度的)?我們通過這個實驗就驗證了,物體從斜面上滾下來時,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們能比較出哪一組的小車滑的快嗎?不能,有什么辦法嗎?有同學說比速度,怎么比呢? 請同學們完善你們的實驗方案,算出小車在斜面運動時全程的平均速度,時間為2分鐘。
再拿兩組實驗報告比較一下,哪一組小車滑的快。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會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確地測量路程、時間,并通過實驗測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請同學們思考如何測出1路公共汽車從河師大到火車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業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塊手表,怎樣既方便又較正確地測出從你家門口到學校門口的路程?簡要說出測量步驟。
八年級物理教案設計模板【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科學與藝術結合所帶來的美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1.重點:速度的計算
2.難點:速度單位以及單位換算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場面描述:我校的100米決賽正在進行,小明勇奪冠軍,同學都羨慕地說,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長跑競賽中,運動健將小馬一舉奪得冠軍,同學們佩服地說:小馬跑得真快!
引導學生從事例中提出問題:怎樣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二)講授新課
1.速度
組織學生討論所提出的問題。學生從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討論得出:運動員運動的路程相同,比較哪個運動員先到達終點就是哪個運動快。
得出:“通過相等的路程,用的時間短的運動得快。”
提問:小李步行,而媽媽騎自行車,大家同時從家里出發,怎么判斷他們運動的快慢?
學生討論得出:誰在前邊誰就運動得快。
“在相等的時間內,走的路程多的運動得快”
提問:怎樣比較小明和小馬誰運動得快呢?
啟發學生回答:可以計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時間短就是運動快或者計算出相同時間運動的路程長也是運動快的。
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小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v=s/t
單位:m/s或者是km/h
例題:書本23頁
指導學生學會單位換算
練習:20m/s= 54km/h=
例題:書本24頁
指導學生學會熟練掌握公式的變形。
2.勻速直線運動
指導學生觀察圖11.2—2。讓他們提出不同之處。從而引出勻速直線運動的含義:物體沿著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
變速運動:物體運動快慢是變化的運動。
讓學生列舉一些生活中物體做變速運動的例子(汽車開動時,汽車剎車時,足球在草地滾動時等等)
平均速度:v=s/t 這樣算出的速度上該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課堂小結
1.怎樣表示運動的快慢?
2.速度是怎樣計算的?
3.速度的單位怎樣進行換算?
4.什么是勻速直線運動,那么變速運動呢?
(四)作業
1.書本26頁第一、四題
2.完成相應的同步測試
(五)教學后記
八年級物理教案設計模板【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參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2.過程與方法
●體驗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建立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難點
1.重點:什么是機械運動以及在研究機械運動時要選擇參照物
2.難點: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因為選擇不同的參照物,物體運動情況是可以不同的。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閱讀課本序言,讓他們有個印象:運動同樣具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學好運動的科學,能夠深入了解體育,還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講授新課
1.機械運動
讓學生討論課本圖11.1—1所示的運動以及相類似的運動。讓學生討論日常生活中有關運動的現象。
針對學生的討論,提出如下問題:
①你從座位走到黑板前,這一過程中,你的什么發生了變化?
②有一輛汽車停在路邊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說天上飛的飛機是運動的,你根據什么?
引導學生從討論和回答中得出:
(1)機械運動:物體位置的改變。(板書)
提出問題:
①圖中的那些物體是否在做機械運動?
②我們周圍的樹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運動的嗎?
討論得出:整個銀河系、喜馬拉雅山、獵豹都在做機械運動,而樹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轉,同時繞太陽公轉,它們也在做機械運動。可見,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運動。
2.參照物
播放一部分選擇不同參照物所產生不同感覺的教學VCD。使學生回憶類似的場景,然后提問:“為什么乘客會產生這樣的錯覺?”組織學生討論,初步明確乘客判斷運動和靜止所選的標準不同以后,會產生不同的判斷。
學生活動:把課本放在桌上,課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動課本使課本沿桌面運動。讓學生討論回答:
① 選取課本作標準,尺子和課本是運動還是靜止?
② 選擇課本作標準,尺子和課桌是運動還是靜止?
③ 選擇尺子作標準,課桌和課本是運動還是靜止?
得出參照物的概念:
參照物:描述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看是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3.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一起描述圖11.1—3卡車的運動情況:選取地面做參照物,卡車是運動的;
選取收割機做參照物,卡車是靜止的。從而得出:
在討論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時,要看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選擇的標準不同,它的運動情況就可能不同。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描述圖11.1—4的各種情形物體的運動狀況。
(三)課堂小結
1.什么是機械運動?
2.什么是參照物?為什么要選參照物?
3.什么是勻速直線運動?
(四)作業與思考
1.課本第22頁的“動手動腦學物理”
2.同步測試相應的練習。
(五)教學后記:
八年級物理教案設計模板【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知道測量有誤差,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2.過程與方法
●體驗通過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計時間和長度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計量時間和長度的工具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培養對科學技術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使用適當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2.難點:誤差的產生。誤差與錯誤的區別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復習:速度的計算公式是怎樣的?要計算速度必須知道什么量?怎樣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測出汽車的速度?
通過學生的討論得出要測出相應的時間。
(二)講授新課
1.時間的測量
讓學生討論各種測量時間的工具和方法。學生說出多種方法和用具。鼓勵學生用科學的眼光認識周圍的事物。
①時間的單位:秒(s)、分(min)、時(h)
②學生活動:練習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測量自己一分鐘內脈搏跳動的次數,然后用脈搏估算一段時間;用繩子綁住一支筆做成一個擺,測量擺擺動一個來回所用的時間。
2.長度的測量
①長度的單位:km→m→dm→cm→mm→μm→nm (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各進制)
②測量長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測微器、游標卡尺
③學生活動:測出物理課本的長寬厚;
④學生討論并活動:如何較準確測出硬幣的直徑、一頁紙的厚度、細銅線的直徑?
總結得出刻度尺的正確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貼近被測物體;刻度尺要跟所測物體的長度平行;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讀數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測量結果=數字+單位
3.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會有差別,這種差別就是誤差。
錯誤: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或讀取、記錄測量結果時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兩者區別:誤差不能消除,但可以減小,例如多測量幾次錯誤可以消除。
(三)課堂小結
懂得測量時間和長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業
完成相應的同步練習
(五)教學后記
八年級物理教案設計模板【篇6】
●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 1.學生認識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對物理研究及物理應用有初步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步了解學好物理應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標: 1.過觀察和實驗,學習初步的探究問題的方法。
2.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標: 1.發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發現科學實驗帶來的樂趣。
2.共同完成的觀察及實驗中,學會和同伴的協作和配合。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討論、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難點:能從看到的現象中提出問題。
●教學方法:討論法、實驗法、觀察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師自我介紹
二、引入
[師] 從這個學期開始我們學習一門新課——物理。請同學們觀看漂亮的章首圖,然后聽一位同學帶感情地朗讀配文。
三、進行新課
[師] 科學之旅的第一站,先請同學們觀看幾個有趣的實驗。
[演示] 課本圖0.1-1實驗 [演示] 課本圖0.1-2實驗。
教師邊演示,邊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
教師再演示書本的幾個 [想想做做]
1.放大鏡看自己的手指紋: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鏡看窗外的物體:是縮小的。
2.乓球會落下嗎?
[師] 以上的這些實驗有趣嗎?
[板書] 物理是有趣的
[板書] 物理學的研究范圍:聲、光、熱、電、力等現象
[師] 這些現象不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學道理,以后的學習中我們會逐漸弄清楚其中的奧秘。
物理學不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書] 怎樣學習物理。
[板書] (1)勤于觀察、勤于動手
[板書]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書] (3)聯系實際,聯系社會
四、小結
物理學是有趣的,有用的。學習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細觀察周圍的生活,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大膽猜想、善于動手、勇于實踐,才能最終發現事物的發展規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業(略)
六、板書設計
八年級物理教案設計模板【篇7】
《浮力》一課,是前面學過力學知識的延伸與擴展,是初中力學部分的重點與難點,也是中考的熱點知識。它綜合運用到了各方面的知識,如,力的測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壓力、壓強等重要知識。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采用學生實驗、教師演示實驗、學生探究實驗、教師講解分析等手段進行教學。
一、引課采用生活實例激起學習的興趣,多媒體開闊視野
在引入新課時,通過把乒乓球、木塊、泡沫、空礦泉水瓶等物體放入水中,讓學生分析這些物體為什么會漂浮在水面上?通過多媒體圖片展示遼寧號、飛艇、熱氣球、潛水器等圖片,知道不僅在液體里面有一個向上的力,氣體中也有一個向上的力,引出本節要講的知識——浮力。(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不斷地提出問題,產生好奇心。)
二、采用學生實驗,播放視頻資料,演示實驗,教師講解分析浮力產生的原因
1.感知浮力的存在
學生提前準備水盆,給每個小組一個易拉罐,學生對實驗都比較興奮,不由自主地想動一動它。于是,我抓住他們的心理,對他們說:“想不想體驗一下,我們來試一種新的玩法。先用手按住空礦泉水瓶,慢慢向下壓,體會手的感覺。在體驗的過程中,發現了什么?”實驗后,學生很自然地得出答案。(在盡情地“玩”的過程中有所體驗,有所發現,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也隨之得到培養。)
2.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學生在體驗浮力存在時,也體驗到浮力的大小。漂在水面上的物體有浮力,下沉的物體有浮力嗎?由此,引起學生討論,自然引出演示實驗。分別在空氣中和水中,發現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小了。對學生提出為什么示數變小了,引起學生的思考,變小的原因是受到浮力的作用。(由淺入深,循循善誘,通過常見的現象引導學生思考。)知道測量浮力的方法,F浮=G-F拉。
3.浮力產生的原因
首先播放視頻,把一個用橡皮膜包裹的長方體框架浸沒在水中,引導學生觀察上下左右前后凹進的程度,學生會發現前后左右是一樣的,上下是不同的。
其次由老師講解;為什么四周相同,上下不同?因為液體內部存在壓強,深度不同,壓強不同。(引導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分析)上表面深度小,壓強小,壓力也小(面積相同),所以液體對上下表面壓力不同,浮力產生的原因就是浸沒在水中的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
最后演示實驗驗證浮力產生的原因,將一只塑料可樂瓶剪去底部,把一只乒乓球放在瓶內,從上面倒入水,觀察到有少量水從乒乓球與瓶頸縫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直到水倒滿后,乒乓球還沉在水底沒有浮起來,因為乒乓球下部沒有水,所以沒有受到水對其向上的壓力,只有水對乒乓球豎直向下的壓力,所以乒乓球始終沉在水底。當用手指堵住瓶頸的出水口,使水慢慢流下并注滿后,由于乒乓球的下部有了水,所以受到了向上的浮力,由于乒乓球所受浮力大于其自身重力,所以乒乓球上浮。
三、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學生實驗體驗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合作的能力
結合前面的學習,提出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學生開始猜想,總結學生的不同想法,提出幾個問題。(初二學生猜想是不全面的,問題中有老師自己的引導。)(1)怎樣判斷浮力大小與物體重力是否有關?(2)怎樣判斷浮力大小與物質密度大小是否有關?(3)怎樣判斷浮力大小與物體形狀是否有關?……給學生提供以下參考實驗器材:溢水杯、燒杯、彈簧測力記、體積相同的鐵塊和銅塊,以及塑料塊和橡皮泥等。提示學生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設計,指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然后根據修正的步驟探究課題,設計記錄實驗數據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實驗結論。
讓學生從現有的知識水平出發,通過體驗并不斷地思考,提出可能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本節課讓學生動手實驗探究貫穿整節課,從而對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認識,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浮力的定義、產生的原因以及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這樣層層推進,分散難點。
八年級物理教案設計模板【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重力的產生
(2)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重心
(3)通過實驗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體的質量的關系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探究了解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2)嘗試根據已有經驗提出科學的猜想
(3)體會用圖象處理實驗數據、根據圖象研究實驗結論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對重力的存在及應用有濃厚的學習興趣,主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有關重力的現象
(2)通過對用重垂線校準的操作產生提高自己能力和應用知識的愿望
(3)培養學生樂于參與科科學實踐的情感,在實驗中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重力的方向、大小
教學難點
重力的方向
教學方法
探究學習法、觀察分析法
教學用具
彈簧測力計、鉤碼若干、重垂線、制作的不倒翁、乒乓球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看課件中的兩幅圖片,這是神七成功發射的圖片,一幅是宇航員在太空出艙時的情景,另一幅是宇航員返回時出艙時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二、新授:
(一)重力的來由
1、指導學生做課件中所示的實驗:用一根細線拴一塊橡皮,甩起來,使橡皮繞手做圓周運動。這時橡皮為什么不會跑掉?
天上的月亮能繞地球轉動也不會跑掉,它們之間有沒有力的作用呢?再看課件,宇宙中的各個星體的運動都有一定的軌道,它們之間有沒有力的作用呢?這些力都是萬有引力。
2、看課件,思考:圖中的水、水滴、蘋果、鉛球的運動狀態有何共同點?說明了什么?是誰給了它一個向下的力?
重力的施力物體是誰?地球上的物體是否都受到了重力的作用呢?
3、假如重力突然消失,會出現哪些合理的場景呢?請討論。
(二)重力的方向
前面學習我們知道力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3個要素有關。下面我們就對重力的三個要素進行研究。首先,我們來研究重力的方向。
1、方向:用手提起系有橡皮的線的頂部,當它靜止時,線的方向就跟橡皮重力的方向一致,這個方向,我們就叫做豎直方向。懸掛物體自由下垂的線稱之為重垂線。再看課件,圖中物體的放置方式改變后,重力的方向變了嗎?說明重力的方向是不是一定要與物體的表面垂直呢?看課件,斜面上的物體所受重力的示意圖哪個是正確的?
2、重垂線的應用:我們利用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這個性質,常用重垂線來做什么?看課件。
3、同學們都知道,地球是個橢圓形,看課件,那么地球上幾個地方的蘋果都可以向“下”落到地面,但從地球外面看,幾個蘋果下落的方向顯然不同,那么我們所說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三)重力的作用點
知道了重力的方向,下面我們來學習重力的作用點,請看書,了解重力的作用點在是哪里?
1、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如何確定呢?看課件。
2、如何找到形狀不規則的物體的重心,請大家課后嘗試著去做一做?
3、再看前面的不倒翁,不倒翁被扳倒后又會自動立起來,為什么呢?看課件。
(四)重力的`大小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對重力的方向、作用點有了初步的認識,接下來我們來探究一下重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1、請大家做出猜想,并說出猜想的依據?
板書學生的猜想:重力的大小可能與
①物體的體積;
②物體的質量;
③物體的形狀;
④它相對地面的位置;
⑤物體的密度有關。有怎樣的關系?
(說明:上面的幾種猜想中,其中體積和密度對重力的影響都可歸納到質量當中。同種物質,體積越大,質量越大,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密度越大,質量越大,所以只研究重力與質量的關系即可。其它的以后再去探討。)
2、設計實驗
要研究重力與質量的關系,需要哪些測量工具呢?如何來做實驗呢?
3、進行實驗
4、分組實驗,并完成書中的表格、數據
5、展示:
6、結論
看課件,根據表中的數據與圖象,你可得出什么結論?
7、用公式表示為:出示課件
物體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質量成正比。
三、課堂小結
看課件。本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哪些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