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歷史教案五篇
歷史教師要上好課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預設不圓滿,就會影響生成效果,歷史教學質量也會大打折扣。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部編版八年級歷史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部編版八年級歷史教案1
一、課程標準
了解祖國大陸與臺灣經濟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實,認識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課程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知道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
2、了解兩岸關系的歷史性變化;
3、掌握兩岸交往的現狀;
過程與方法:
通過海峽兩岸關系從隔絕到交往的變化,培養學生歸納、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臺灣歷史的了解,初步培養學生史論結合的能力;
通過對目前臺灣局勢現狀了解,培養學生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樹立起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黨和政府確立的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
難點:“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
四、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收集相關影像資料;
2、收集臺海局勢的時政資料
學生準備:
1、根據所學知識和查閱資料,說明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
2、收集臺海局勢的時政資料;
3、了解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的狀況;
五、教學方法
教師教法:談話法;活動法;課堂討論法;
學生學法:探究式學習;學會史論結合的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導入新課:
1、時事報道:臺海局勢
2、談古論今:用史實說明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
一、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影像資料:了解兩岸關系的變遷小組合作理清線索:按時間順序勾勒出黨和政府對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政策變遷;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談談你所知道的兩岸交往的現狀;
影像資料:反對_、爭取統一
部編版八年級歷史教案2
教學目標
清政府的“新政”和“預備立憲”;鎮南關起義;安慶紹興起義;黃花崗起義;四川保路運動。
四川保路運動是收回利權運動的進一步發展,是武昌起義的前奏。使學生認識到清朝政府的滅亡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一次次革命黨人的起義沖擊就是在敲響清朝政府的喪鐘,從而使學生認識清朝滅亡的歷史必然性。
通過對清政政府的“新政”和“預備立憲”的實施背景和具體措施以及實施效果的分析,證明其是為了挽救清朝覆滅的一場騙局。
通過對革命黨人領導的各地武裝起義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打擊了清政府的統治,加速了革命形勢的發展。革命黨人“為天下人謀永福”,甘愿犧牲的獻身精神,和在法庭上、刑場上表現的崇高氣節,體現了中華民族為_封建專制統治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的品質。以英雄事跡,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和歷史責任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本節課上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下接武昌起義的發生,是承前啟后的一節。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并制定了政治綱領決定以暴力革命_清朝統治,革命黨人舉行了一系列的反清起義。1911年的收回利權和四川的保路運動為辛亥革命創造了有利時機。
重點分析:
黃花崗起義和保路運動是本節課的重點。
黃花崗起義是同盟會成立以后規模的武裝起義。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但革命黨人的勇敢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革命斗志。四川保路運動的高漲和武昌起義的發動,都是廣州黃花崗起義的繼續和發展。
由于清政府于1911年宣布的“鐵路國有”政策不僅侵奪了紳商的利益,也直接危害廣大勞動人民的切身利益,四川人民掀起了群眾性的保路運動。保路運動后來發展成為武裝起義,清政府派湖北新軍前往鎮壓四川保路運動,造成武漢地區的兵力空虛,給武昌起義的成功創造了有利條件。
難點分析
對清政府“新政”、“預備立憲”實質認識是難點。
革命形勢的迅猛發展,直接威脅著清王朝的統治。為了遏制革命,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清政府在“新政”之后,又決定實行“預備立憲”,對這樣一個行將結束的王朝的最后一次自救的努力,需要全方位的綜合分析,這對初中的學生有一定的難度。
重點突破方案
關于“黃花崗起義和保路運動”,建議教師指出黃花崗起義是同盟會領導的各次起義中準備最為充分的一次,也是損失最為嚴重的一次起義。此處可引用孫中山《黃花岡烈士事略序》的原始資料進行教學。強調指出起義的影響,它擴大了民主革命的影響,使_清朝的統治成為民心所向,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保路運動則是在20世紀初中國人民收回利權斗爭的大潮中由于清政府的“鐵路國有”政策而直接導致的。
難點突破方案
關于“清政府“新政”、“預備立憲”實質”,教師可依據教材和前邊講過的背景,從慈禧太后接見大臣時說的話、從載澤等考察憲政歸國后向西太后所呈密折中講的、從1906年清政府下詔“預備仿行立憲”及1908年頒布的《欽定憲法大綱》中的有關內容、從1911年清政府責任內閣的設立與組成等幾方面進行分析,引導幫助學生認識到清政府實行“預備立憲”的真正目的則是為“皇位永固”、“內亂可彌”,從而暴露了清王朝借“立憲”之名繼續加強封建專制集權的國家機器,使滿族貴族繼續專權,遏制并消滅蓬勃發展的革命形勢的實質所在。這充分說明了清政府所宣稱的“預備立憲”實際是一個騙局。在講完上述內容后,教師應及時指導學生回答課后練習乙組問答題:“為什么說預備立憲是一場騙局?”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并鞏固前邊所學的內容。
通過對清末“新政”“預備立憲”產生背景、內容的講解與分析,使學生認識它們的欺騙實質,對學生進行如何觀察歷史現象和提示事物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從而培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黃花崗起義和保路運動
教學難點:對清政府"新政"、"預備立憲"實質認識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講本節內容前,教師先引導學生回憶"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團體的建立"等,以此導入新課。
一、清政府的"新政"和"預備立憲"
1、清政府的"新政"
清王朝為挽救行將滅亡的局面,推行"新政",進行"改革"。(看書: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內容簡表,討論:各方面內容對清王朝能起到什么作用?)但是這些措施在客觀上更有利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傳播,從而給封建制度本身培養了掘墓人,更有利于革命高潮的到來。所以?quot;新政"的推行并沒有給清政府統治帶來穩定。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及其代表人物要求政府向他們開放政權,公開呼吁實行君主立憲。清政府統治集團中一些顯赫人物也要求制定新的策略以挽救朝不保夕的清王朝統治。清政府接著又演出了一幕"預備立憲"的騙局。
2、"預備立憲"的騙局
清政府在實施"新政"的同時,又宣布"預備立憲"。
1905年,慈禧太后派出載澤等五大臣赴日、歐、美國家考察政治。這五位大臣回國后,建議實行立憲,并列舉了種種好處,什么"皇位永固"、"內亂可弭"(即除內亂)等等。他們認為"君主立憲,大意在于尊崇國體,鞏固君?quot;。這也就是說,"立憲"是對付人民的。于是,清政府同意"預備立憲"。問:"預備"是怎么回事?當時五大臣建議實行立憲的時間推到15年或20年以后,也就是不立即實行"立憲"。搞"立憲"又不馬上實行,從這兒同學們不難看出清政府的"立憲"是怎么回事了。1908年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規定"預備立憲"期為九年。(看課本上的漫畫插圖)。這幅漫畫發表在當時的畫報上。畫面在上角四個滑稽字組成一對葫蘆,這四個字是"立憲"、"專制"、葫蘆下面寫上"依樣"兩字。作者用"依樣畫葫蘆"這個成語戳穿了清政府宣布立憲的把戲,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口頭上宣布立憲,實際上包藏專制禍心。
由于革命運動的繼續高漲,清政府不得不提早實行"憲政",成立內閣。這個內閣不同于明朝設立的內閣,以前的內閣是封建專制主義,加強統治的措施,而現在清政府成立的內閣,則是仿效西方君主立憲制形成而設立的。這個內閣實際怎樣呢?(朗讀課文的小字內容)。在這個內閣里,皇族占多數,權力仍集中在皇族手里。在《欽定憲法大綱中》還規定:"君上神圣尊嚴,不可侵犯"、"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遠尊戴"。可見,這樣的立憲與專制是沒有什么兩樣的。清政府的"預備立憲"完全是一個騙局。它也將清王朝推向了空前孤立的境地。
面對清政府的騙局,革命者用武裝起義作了回答。全國各地掀起了猛烈的革命斗爭。
二、各地的武裝起義
1、鎮南關起義
孫中山親自籌劃和指揮了進攻廣西的鎮南關起義。1907年底,孫中山和黃興開始了襲取鎮南關進攻廣西。起義堅持七天七夜,但終因眾寡懸殊,彈藥缺乏,最后失敗。
2、安慶、紹興起義
1907年夏,光復會會員徐錫麟,(看書上圖片)。在安慶發動起義。雙方激戰4小時,起義失敗,徐錫麟被捕,并于當晚被殺害。
秋瑾是浙江紹興人,她做為浙江同盟會的負責人,準備在浙江紹興響應徐錫麟起義,遭到清政府的鎮壓。秋瑾是中國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她的事跡激勵著許多人走向革命。
講述此部分時可穿插一些革命黨人的事跡,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如秋瑾:"雖死猶生,犧牲盡我責任;即此永別,風潮取彼頭顱。")
3、黃花崗起義(1911)
孫中山在艱難的革命道路上始終不屈不撓,1911年他同黃興等人又發動了一次影響較大的起義即黃花崗起義。
這次起義仍然定在廣州,孫中山總結過去失敗的原因在于準備工作不足,這次認真地加強起義的準備工作。首先孫中山到歐美各國華僑中募集經費購買槍械彈藥,黃興到香港成立統籌部做為起義的領導機關,起義計劃也有嚴密的部暑,還組織敢死隊等準備工作。
起義經過激烈的戰斗,終因寡不敵眾起義失敗。在這次起義中犧牲的共有80多人,其中有72人被合葬在廣州黃花崗,這就是黃花崗72烈士,這次起義也因此稱黃花崗起義。
三、保路運動
1、收回利權運動
(看書上有關內容,問:所謂的"利權"是指什么?)自從甲午中日戰爭以后,帝國主義通過攫取鐵路修筑權和礦山開采權來掠奪和剝削中國人民。1900年以后,以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為主,在全國各地展開了收回利權的愛國運動,其中四川保路運動影響。
2.保路運動(1911)
四川人民極力反對清政府將川漢鐵路的建筑權出賣給英國-這種出賣國家主權的行為,并要求自動籌款筑防.清政府也同意將川漢鐵路由官辦改為商辦。但清政府迫于帶國主義的壓力。竟于1911年宣布"鐵路國有"法令,這種賣國的政策遭到全國人民的反抗。同時清政府的行為也大大地損害了四川各階層人民的直接利益,因此四川人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保路運動是怎樣進行和發展的?它導致了怎樣的結果?(引導學生看小字部分)
保路運動成了辛亥革命暴風雨到來的驚雷!
(小結)這節課我們介紹了在革命的暴風雨即將來臨之際,清政府為了加強統治,用"新政"、"立憲"來穩定政局,欺騙人民。革命黨人用武裝起義進行了回答,孫中山、徐錫麟、秋瑾、黃興等革命黨人先后發動了反對清政府的武裝起義,而四川保路運動則造成了一個"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局面,這預示著一場革命大風暴即將到來,成為武昌起義的前奏。
部編版八年級歷史教案3
教學重點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學家為國爭光的動人事跡
教學難點 建國以來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回答: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兵力和裝備都不弱于日軍的清朝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于自己國家的威海衛港灣內。但是,新中國建立剛到半個世紀,人民海軍就能駕駛著國產的導彈驅逐艦環球訪問、遨游世界各地。大家都已經知道發生這么強烈反差的原因在于新中國科技有了長足的進步。那么,新中國科技取得長足進步的原因又有哪些呢?(安排學生先閱讀全文,作讀書標記;然后根據自己搜集整理的有關資料,進行探索、交流、討論、練習。)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兩彈一星”
1誰來介紹什么是“兩彈一星”?(原子彈、導彈、人造衛星)
·教師講解:“兩彈一星”現在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但是最初的“兩彈”指的是原子彈和氫彈。例如,鄧稼先被譽為“兩彈元勛”,就是因為他主持研制成功了原子彈和氫彈。后來原子彈和氫彈合起來稱為一彈,另一彈專指導彈。“一星”則指人造地球衛星。
2 原子彈是怎樣研制出來的?(以鄧稼先為首的老一輩科學家挑選了20多名剛畢業的大學生為振興中華而刻苦鉆研、奮發圖強、協力攀登科學高峰。他們在缺乏資料的“真空”狀態下,夜以繼日地工作,終于在羅布泊的戈壁沙灘上空點燃神奇之火,生成原子彈爆炸特有的“蘑菇云”。
·指導學生觀看課本彩色插圖第3頁第13幅《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圖以及網站《史海蕩舟》所展示的其它資料,體驗科技實驗成功的歡樂、自豪等情感。
3 原子彈是殺傷力極強的武器,我們這個愛好和平的民族和國家,為什么也要研制它?(帝國主義國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彈,對新中國和世界其他愛好和平的國家進行威脅,中國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彈,才能粉碎帝國主義的核威脅,人民才能過上安寧的日子。)
4課本介紹了另一為杰出的科學家是誰?(袁隆平)
·教師過渡:新中國的科技研究不但在強軍方面取得長足進展,而且在解決民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袁隆平就是一位成功解決中國眾多人口溫飽問題的科學家。
秈型雜交水稻
·指導學生觀看課本88頁插圖,體會袁隆平堅持田間勞作的精神。組織討論:
1袁隆平的主要貢獻是什么?(他培育成功秈型雜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產量和質量,不僅給中國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且惠及全世界,能夠多養活許多人口。)
2我們應該學習鄧稼先、袁隆平哪些優秀品質?(學習老一輩科學家為振興中華而刻苦鉆研、奮發圖強的優秀品質,增強學習自覺性,下定決心、充滿信心地投身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
·教師組織學生提高探究學習的層次:
3結合課本88頁“練一練”,幫助學生理解鄧小平關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精辟論斷。
(A. 原子彈爆炸成功; B. 地球人造衛星發射成功;C. 袁隆平育成秈型雜交水稻。)
·教師指出:新中國不但在強軍方面取得長足進展,而且在解決民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正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才打造出眼前這一派國泰民安的大好景象和將來中華崛起的錦繡前程。
4 建國后,我國科技迅速發展的原因是什么?
(A. 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科技工作,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制,有效地集中了全國的物力、財力和人力。B. 廣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許多毅然歸國的海外華裔科學家們熱情投入、無私奉獻。C. 1978年以來,鄧小平多次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精辟論斷,使科學技術同生產力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推動了科技和經濟的發展。)
如時間許可,練習鞏固
1完成《歷史填圖冊》23頁“練一練”各題。
2根據《新學案》45——46頁,掌握[知識網絡],完成[自我測評]。
3按組展示研究性學習成果、匯報個人學習心得,根據下表進行自我測評,由小組其他同學將評語登入《歷史學習記錄卡》
部編版八年級歷史教案4
課程標準:
知道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的標志。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形式;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政策。了解三大改造的實質、意義和缺點。引導學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實質和意義,培養其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用歷史的觀點分析問題;教師適當補充一些課外材料讓學生閱讀;引導學生編寫、表演小歷史劇;引導學生課后撰寫題為《我看三大改造》的小論文。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過渡時期中,我黨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教學過程
導入
我國是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家,如何改造農民個體所有制,建立先進的社會主義農業經濟,這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成敗的關鍵之一。
小歷史劇:《雞毛飛上天》 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議一議:國家對農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有什么必然性?
看誰找得快:學生在教材上找出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方法。
看圖片《農民紛紛申請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和《北京郊區農業實現合作化,農民向黨中央毛主席報喜》,加深認識。
教師簡單介紹手工業合作化的情況。公私合營
身邊的歷史:參觀當地的一兩個老字號店鋪,并請管理人員簡單介紹一下該店鋪在公私合營時的情況,了解其發展歷史與現實狀況。(成果匯報)
教師解釋“公私合營”的概念。
學習與思考:為什么說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起來了?
部編版八年級歷史教案5
一、 課程標準
認識鄧小平理論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鄧小平理論之所以能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成為我們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是因為鄧小平理論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我們黨制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中國現代史內容標準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主要目標就是使學生確立這樣一種認識。)
二、課程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和掌握黨的 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五大這一時期,鄧小平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做出的重要貢獻;
2、了解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確立的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調查,收集和整理這一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的資料,讓學生培養歸納分析問題的能力,按時序整理歷史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2、鄧小平理論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是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保證,堅定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3、激發學生對鄧小平的敬愛之情,并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難點: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在 中國的新發展;
四、課前準備
教師:
1、收集相關圖片資料和影視資料;
2、制作教學課件;
學生:
1、收集相關資料和圖片;
2、收集鄧小平的事跡;
五、教學方法
教師教法:啟發引導,課堂討論活動。
學生學法:小組合作,學會收集,整理和研習資料。
六、教學過程:
說說看:你知道這首歌的歌名嗎?
你知道歌中所唱的老人是誰嗎?
一、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實行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后——四項基本原則
十二大——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十三大——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請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課前收集的鄧小平為中國改革開放作貢獻的事跡。
二、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
視察南方的重要講話——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影片)
十四大——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
十五大——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