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教師實施授課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方案設計的質量。為減少教師備課的工作量,提高教學工作效率,教學方案的設計內容應簡單明了,準確到位,真正起到授課依據的作用。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供大家參考。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
教學過程
一、遵路“趣讀”
1.情境激趣。
課件出示:波光粼粼的江水,成群的小魚在水中相互追逐,水邊有一大片蘆葦,在一根蒼勁有力的葦桿上停著一只美麗的翠鳥。
2.初讀課文,激疑引思:你們喜歡翠鳥嗎?為什么?
3.再讀課文,理清思路:你覺得翠鳥有什么特別的地方?課文依次告訴我們翠鳥的哪些知識?
(1)邊讀邊完成填空:
翠鳥喜歡停在_________。它的外形_________,顏色_________,身體_________,眼睛_________,嘴巴_________,鳴聲_________,動作_________,有_________的本領。它的家在_________。
(2)交流朗讀后理清課文思路:

4.根據“外形美麗、行動敏捷、住處隱蔽”三點在文中找出相應的段落,自由朗讀喜歡的段落。
二、激情“賞讀”
1.翠鳥不僅外表美麗,而且動作迅速,這些很自然地激起了我們對翠鳥的一種什么感情?請用一個字寫出來。
2.師生交流對翠鳥的深厚感情“:愛”。
3.補充材料,欣賞激情。
(播放根據課文內容拍攝的短片──《翠鳥的“高臺跳水表演”》)
[畫面配音]
翠鳥,頭大體小,嘴強而直,尾羽很短,卻都是些飛翔能手,速度可達每小時90公里。它名為“釣魚郎”,卻生來不會游水,跳水是它捕魚的絕技。
翠鳥捕魚的秘密武器是突然襲擊。它們如蜂鳥一樣,在離水面3~4米的高處翱翔,以蘆葦或樹枝為隱蔽物,看準時機猝然出擊。翠鳥不但不能在水中追逐魚類,而且一經入水,它就成了一個十足的瞎子。因此它必須準確地計算出理想的進擊角度、水的折射率和魚正在游動的提前量,以此確定一個恰當的跳水時間。
翠鳥扎進水中的動作是如此迅猛,以致在水中不得不用翼翅“制動”。在它扎入水中的瞬間,由羽毛引起的一定數量的壓縮空氣,使它像泡泡一樣重新浮上水面。翠鳥緊銜著小魚飛回到棲息處,抖落下羽毛上沾著的水珠,先把魚頭吞下,再享用這頓美餐。請注意,這一切都發生在一秒半鐘之內。翠鳥的高臺跳水表演是大自然一個絕妙的藝術品。
4.趁著興趣,帶著對翠鳥的喜愛之情自由朗讀課文。
三、悟法“驗讀”
1.圖文對照理解翠鳥的外形特點。
(1)(出示彩色翠鳥圖)看圖讀文,要求心中有圖,圖中有文。
(2)(給每人發放一幅翠鳥的輪廓圖)給翠鳥圖配色,比一比誰配的顏色最“鮮艷”。
(3)說一說自己配色的根據。
(4)語言訓練中感悟寫法:
A.“言之有序”式的觀察與說話訓練。
第一步: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翠鳥的美麗可愛。
第二步: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感悟寫法的要點:課文是按由上到下的順序寫的。先寫爪子,再寫羽毛,最后寫眼睛和嘴。寫羽毛又是依照先總述后分述的方法,按由上而下的順序先寫頭部,再寫背部,后寫腹部。)
B.“言之有物”式的觀察與說話訓練。
第一步:說一說翠鳥外形各部分的特點。
第二步:細讀課文,體會作者是怎樣把翠鳥小巧玲瓏的形象寫得活脫傳神,十分可愛的?
要點:
爪子──“小”而“紅”
羽毛──非常鮮艷(聯系上下文理解“鮮艷“的意思,辨析“橄欖色、翠綠色、淺綠色”。)
眼睛──透亮靈活
嘴──“尖”而“長”
2.實驗操作感受翠鳥捕魚時的動作特點。
(1)自讀“翠鳥捉小魚”的段落。
(2)談感受:從作者對翠鳥捉小魚的有關描寫中可以感受到翠鳥捕魚的特點是──快(敏捷)。
(3)小組合作操作演示翠鳥捕魚的經過:以桌面為水面,橡皮為小魚(置于課桌中間),兩人分別持一支鉛筆為葦稈置于課桌兩頭,用手
表示翠鳥,演示翠鳥捕魚時的動作。特別提示:手離桌面不能太高或太低,且動作要快,只有這樣才能表現出“貼著水面疾飛”的景象。
(4)語言和思維同步訓練。
激疑: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翠鳥行動敏捷?為什么?
A.找出描寫翠鳥行動敏捷的詞語:疾飛、貼著、輕輕地停、蹬開、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
B.朗讀比較下列兩組句子,體會用詞的傳神與描寫的生動:

C.引導學生運用“由前提到結論”的推理方法理解詞句與“表現翠鳥敏捷”的聯系,體會遣詞造句的妙處,重點指導理解難句“只有葦稈還在搖晃,水波還在蕩漾。”
例1:前提:翠鳥小巧玲瓏(身體很輕)。
結論:蹬一下葦稈不會引起多大的搖晃。
例2:前提:翠鳥的身體很輕。
結論:叼起小魚不會引起水面很大的水波。
例3:前提:翠鳥叼起小魚往遠處飛走了,只有水波還在蕩漾。
結論:翠鳥從叼起魚到飛走用的時間很短,連水波紋都沒有消失。
(5)再次欣賞《翠鳥的“高臺跳水表演”》片斷。
(6)賽讀描寫翠鳥行動敏捷的語段。
3.明理中體驗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小組合作進行對話練習──與老漁翁對話,之后暢談感想或收獲。
感悟要點:
(1)從人與鳥做朋友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
(2)建立共同的心愿“,希望”中表達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3)懂得要保護鳥類、保持生態平衡。
四、拓展閱讀
通過網絡、書籍或求教于其他學科的老師,了解更多有關翠鳥的知識,收集相關的資料相互交流閱讀。
點評
《翠鳥》是一篇常識性的課文,作者觀察細致,描寫生動,層次清晰,字里行間流露出愛鳥的情感。教學的關鍵不僅在于引導學生懂得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抓住特點把觀察到的事物具體地、有順序地寫出來的,更重要的是憑借它進行語文基本功的訓練。
1.遵路入境。有效的閱讀需要從語言文字入手感知文章的內容,進而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這是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遵循這種認識規律引導學生尋路閱讀,了解課文的“板塊”,因勢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巧妙地進入課文的情境之中。
2.動心去學,動情去讀。學習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閱讀起始,一幅美麗誘人的圖景讓學生頓生好奇心,一段展現翠鳥高臺跳水絕技的短片讓學生的好奇心得到進一步的滿足,從而增添了閱讀的興趣,情感自然會集中到一個“愛”字上面,達到隨心閱讀、情不自禁的境界。
3.行勝于言。葉圣陶說“:一定要把知識跟實踐結合起來,實踐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導實踐的作用。”教學中,我選擇有針對性的實驗操作形式,如讓學生給翠鳥模型圖配色,演示翠鳥“貼著水面疾飛”的敏捷動作,與老漁翁對話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等,親身體驗的過程實際就是對課文內容逐步理解和感悟加深的過程。
4.言語訓練與思維訓練同步。圍繞課文的寫作特點和語言特點,抓住重點句段認真品味分析,注重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在遣詞造句絕妙傳神的體會中把作者為文之道、行文之法通過思維實踐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能力,從而達到讀寫訓練的“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
聯系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2.理解課文2、3、4、5自然段;
3.練習用有的……有的……有的……寫話;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欣賞荷花的美麗,培養審美情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
理解白荷花開放的種種姿態,想象一池荷花這一大幅活的畫;
2.
體會我忽然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時眼前出現的景象。
教學準備:
錄音;投影;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荷花》這篇課文的生字新詞和
第一自然段,作者一進門就聞到了一陣清香,是這種清香吸引他趕緊往荷花池邊跑去,于是,一幅優美、雅致的荷花圖便映入眼簾,讓我們一起跟著作者去欣賞一下吧。
二、讀讀、貼貼,學習第二段
1.
自由輕聲朗讀2、3自然段
2.
誰來談談自己讀了以后的感受?
3.
講讀第二自然段(投影第二自然段文字)
A.
這個自然段共有幾句話?寫了什么?
B.指名讀寫荷葉的句子
a.這是一個什么句?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這是一個比喻句,突出了荷葉綠、大的特點)
b.荷葉挨挨擠擠的又說明什么?(密)
c.老師這兒就有幾片綠色的大圓盤,誰來把它們挨挨擠擠地貼到黑板上?
d.集體朗讀這句話。
e.小結:作者用了一個比喻句讓我們感受到了荷葉的美麗,其實,荷花更美。
C.指名讀描寫荷花的句子
a.
作者寫出了荷花的什么?(三種不同的姿態)
b.
你怎么知道是三種呢?(有的……有的……有的……)造句
c.
作者寫了荷花的哪三種不同的姿態?
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
有的全都展開了,露出嫩黃的小蓮蓬
有的還是花骨朵兒
(結合圖片觀察)
D.作者用比喻句寫出了荷葉綠、大、密,用三個有的寫出了荷花姿態美。那么,他是怎樣從寫荷葉過渡到寫荷花的呢?
出示: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
在這句話中,你覺得哪個字用得最好?(冒)
為什么?你用別的字代進去讀讀看。
白荷花是怎樣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的呢?(學生演示)
邊演示邊說:一朵()的白荷花在()的荷葉間()。
齊讀這句話。
4.A.過渡:一池的白荷花是不是只有這三種姿態呢?你怎么知道?
B.比較:看看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看看這一多很美,看看那一朵更美。
怒放的荷花和欲放的荷花,它們的美是不一樣的,怒放的荷花美在開得大,顏色鮮,欲放的荷花美在花骨朵飽滿有力,我們無法說出誰更美一些,所以作者要?quot;看看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更美。
5.指導朗讀
三、讀讀、想想,學習第三段
1.過渡:好美的一幅荷花圖啊!讓我們一起用心去體會,跟著老師飛到荷花池邊去看一看。
2.(配樂)閉上眼睛,飛呀,飛呀,飛到了美麗的荷花池邊,只見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挨挨擠擠的荷葉間,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亭亭玉立,她們千姿百態,清香怡人,伸出手摸摸那荷葉,多么的油滑,摸摸那花瓣,多么的細膩,把鼻子湊近聞一聞,一股清香沁人心脾,我忽然覺得……(第四自然段)
你剛才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想到什么了?
齊讀第四自然段
3.其實,我們都不是荷花,作者也不是荷花,我們都是在看荷花。齊讀第五自然段。
四、總結全文
1.
作者用生動的語言,將他聞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寫了出來,把我們帶入了一個美妙的世界,我們似乎也聞到了那股清香,看到了婀娜多姿的荷花,想到了自己變成荷花的情景。作者怎么能把課文寫得那么好呢?(因為他對荷花充滿了喜愛和贊美的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再一次欣賞那一池美麗的荷花,再一次品味作者生動優美的語言。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3
教學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教育學生懂得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寬容,團結友愛。
知識要求:學習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能力要求:能聯系課文內容,理解父親說的話;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重點難點: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課文寫了什么事;理解父親說的話的含義。
教具準備:常規
教學時間: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我們學習了課文《她是我的朋友》,知道了阮恒為了挽救朋友的生命,不惜獻出自己的鮮血,甚至是獻出自己的生命,這多么令人感動,這是多么高尚的品質啊!同學之間、朋友之間有時也會為一點小事而發生爭吵,這時,我們雙方都應該怎么做呢?今天我們學習一篇課文,看看他們是怎么做的?從中我們也許會受到啟發。
二、
布置自學
1、
讀讀課文帶拼音的字,想想它的意思。
2、
讀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什么事。
3、
畫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不明白的地方。
三、
檢查自學情況
1、
請學生讀課文,要讀準字音。
2、
理解詞語的意思。
四、
學習課文
1、
理清課文層次。(全班討論)
①默讀課文,標出課文有幾個自然段
②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我和克萊諦發生爭吵的原因
③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發生爭吵后我和克萊諦的表現
④哪幾個自然段寫放學后,克萊諦主動找我,我倆和好了?
老師歸納:全文分為四個部分:發生爭吵――我很后悔――重又和好――父親教育
2、
學習第一部分(一至四自然段)
①讀這部分內容
②先同桌討論,后全班討論:我和克萊諦發生爭吵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發生爭吵后雙方的表現各是什么樣的?你體會到什么?
3、
學習第二部分(五至八自然段)
①讀讀這部分內容
②自己默讀,在書上批畫描寫“我”心理活動的語句,體會我的心情。
③讀讀自己畫的句子,說說自己的理解。
老師小結:這部分內容對我和克萊諦發生爭吵后的矛盾心情寫得非常真實具體,非常符合常理,一般人做錯事后,也常常是不安、后悔――想承認錯誤――又怕丟臉,沒有勇氣。
4、
引導弄清兩個問題
①克萊諦不時用眼睛瞟我,從他的眼里表示出來的不是憤怒,而是悲哀。這是為什么?(對我的所作所為感到不理解,為我的表現感到悲哀。)
②克萊諦兩次說“我在外邊等著你”而我也回答說“我也等著你!”兩人想的是一樣的嗎?從中你體會到什么?
5、
學習第三部分(九至十三自然段)
①讀這部分內容,找找描寫兩個人表現的詞句,你體會到什么?
②全班分兩組,一組說我的表現,一組說克萊諦的表現。
6、
讀最后一段,理解父親的話。(全班討論后老師總結)
一個人不但要認識到錯誤,而且要敢于認錯,求得別人的諒解,不能錯上加錯,不友好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