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
在人類歷史發展和社會生活中,數學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是學習和研究現代科學技術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概念,會用毫米度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2、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3、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毫米,會用毫米度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估測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言
二、估測數學書的長、寬、厚的長度。師:請同學們觀察數學書的長、寬、厚,并估一估大約有多長,然后把估測的結果填入下表?估計實際測量數學書的長
數學書的寬
數學書的厚
生:數學書的長大約是21厘米、寬大約是14厘米、厚有1厘米。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為1厘米大約有一個指甲長那么長,數學書的長大約就有21個指甲長那么長,數學書的寬有14個指甲長那么長,數學書的厚有1個指甲長那么厚。
三、學生動手測量實際長度
1、讓學生用學具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
2、讓學生先在小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課題:毫米的認識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認識尺度上的1毫米有幾長。
2、閉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長。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發現了什么?
3、舉例子說說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長度是1毫米。
六、認識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讓學生看尺子,數一數1厘米長度有幾個小格,然后匯報小結1厘米里面有10個1毫米。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鞏固發展
1、完成數學課本第3頁的做一做。
2、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一的第一、第二題。
3、找出自己周圍物品,并用毫米作單位量一量它的長度。
八、全課小結:這節課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毫米,并且會用毫米度量物體長度。還知道1厘米=10毫米。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景,體會三位數乘一位數乘法的意義。
2.理解并掌握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能正確計算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乘法。
3.在學習過程中初步學習簡單的歸納、類比和有條理地思考,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4.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堅定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教師出示:28×4= 16×7= 29×4= 43×2= 12×4=
這節課我們就在學習了兩位數乘一位數筆算的基礎上,研究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
板書課題。
二、進行新課
1.教學例1
你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中說的“每天往返兩次”是什么意思嗎?怎樣要這樣列式呢?
同學們會算這道題嗎?那你們會算什么?
能說一說這節課學習的內容與前面學習的內容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嗎?
請同學們用你們掌握的方法完成243×2,132×3。
2.教學例2
要求買3個微波爐要用多少錢?該怎樣列式?
能說一說這個算式是什么意思嗎?
你覺得在計算連續進位的乘法時,要注意些什么呢?
三、鞏固練習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五第1題。
(2)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五第2題。
四、課堂小結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加深對面積的含義和面積單位的理解,能區別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2.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判斷的能力及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加深對面積的含義和面積單位的理解。
教學難點:
區分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知識再現
回顧:前面兩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揭題:這節課我們通過練習來鞏固面積和面積單位的相關知識。
二、基本練習
1.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1題。
讓學生獨立在教材上涂色。
完成后展示學生的作品,讓學生比較:圖形的周長與它們的面積之間的區別。
通過交流引導學生明確:周長表述的是線的長短,面積表述的是面的大小。
2.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2題。
讓學生用準備好的邊長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分別拼成面積是9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面積是12平方厘米的長方形。
完成后展示學生的拼法,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3題。
先估計圖形的面積各是多少,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4題。
出示題目,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四個圖形中,哪個面積大?哪個面積小?
學生反饋后,教師指出:因為1個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有幾個小方格就有多少平方厘米。
5.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5題。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后指名學生說說是怎樣估計的。
提示學生:將超過半格的看成1格,不滿半格的忽略不計。
交流時著重讓學生體會到用割補法把不完整的圖形割補成完整的小正方形的數學思想。
三、綜合練習
1.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6題。
課件出示題目,讓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提問: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邊長是多少?
算一算:它們的面積各是多少?周長呢?
集體反饋,指名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計算的?
2.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7題。
讓學生讀題,弄清題目要求:畫兩個面積都是10平方厘米的圖形。
展示學生作品并交流,引導學生比較它們的形狀。
得出結論:面積相同,形狀不同。
3.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8題。
提出問題:比較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數學書的封面,估計數學書的封面大約有多少平方分米。
讓學生根據數學書封面的面積,估計一張報紙的面積。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五、課堂作業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進一步認識物體或圖形的評移,并能在方格紙上畫出平移后的圖形。
2、掌握在放歌紙上畫平移后的圖形的方法。
3、進一步體會平移的特點,培養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畫出平移后的圖形位置教學難點:正確畫出平移后圖形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誰來說說怎樣判斷物體或圖形平移距離的方法?板題:圖形的平移
二、出示學習目標
進一步認識物體或圖形平移的特征和方法,掌握在放歌紙上畫出平移后的圖形的.方法。
三、出示學習指導
1、認真看書例3,弄清題意后,思考怎樣移,注意順序,重點看黃色字體。
2、認真看例4,思考:這四個圖形能一次移到圖(2)嗎?應該怎樣移,有幾種移法?
四、先學
師:看書時比誰看書認真,坐姿端正。開始看書自學。
五、看一看
學生看書自學
師:看完的請舉手,下面老師要來檢測一下你們的自學效果出示檢測題2名學生板演,其他在練習本完成
六、做一做
練習六第3題
要求:要看清題中黃色字體的要求
1、指名板演
2、生獨立完成
七、后教
(一)更正
師:認真觀察黑板上的題,發現和你的答案不一樣的請舉手。(指名上臺用紅筆糾錯)
(二)討論
1、認為對的舉手,為什么?
師:誰能說說怎樣畫平移圖形?師強調:(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平移前,先要確定圖形中某一點的位置,畫新圖形中的每條線段長度與原圖形每條線段長度要相等。
2、評正確率、板書
3、師:對照黑板上的答案,批改自己的。
4、教師小結: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了在方格紙上畫評移圖形的方法……下面就用今天所學知識來做作業,比誰的課堂作業做得又對又好。
八、當堂訓練
練習六第4題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篇5)
《面積的含義》: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教師事先在黑板上畫兩個長方形,一個長4dm,寬3dm;另一個長10dm,寬1dm。
談話:這是兩塊菜地,獅子大王要把這兩塊菜地分給山羊和狐貍,忠厚的山羊讓狐貍先挑選,狐貍急急忙忙挑了這一塊(后一塊長方形),狐貍這次占到便宜了沒有呢?(學生發表意見)
二、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1、教學例1
(1)看一看,感知面的大小
①出示情境圖,問:這是什么地方的情境?從這幅圖中你看到了什么?
②觀察黑板的表面和課本的封面,說說哪個面比較大,哪個面比較小。
觀察課桌的表面和課本的封面,說說哪個面比較大,哪個面比較小。
③指出:通過觀察發現了物體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呢的面積。
(2)說一說,表述面的大小。
①談話:現在誰來說一說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的什么?課本的封面呢?
②你們會比一比黑板面的面積和課本封面的面積的大小嗎?(在小組里先說一說再集體交流)
(3)摸一摸,比較面的大小。
請同學們用手摸一摸桌面和椅子面,比一比哪個面的面積比較大,哪個面的面積比較小。
摸一摸練習本的封面,學具盒蓋的面和三角尺的面,摸了以后你認為哪個面的面積大,哪個面的面積小。
(4)找一找,生活中的其他物體你能比較它們表面的面積大小嗎?
(5)講述:通過觀察和摸物體的面等活動,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
2、教學例2
(1)出示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
問:這是兩個什么圖形?請你們拿出兩張這樣的紙片,有什么辦法能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呢?
(2)分小組討論。
(3)集體交流。
(4)講述:你們用重疊和測量的方法比出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這是兩種很好的比較方法。從比較結果我們看出,在這兩個圖形中,長方形的面積比正方形的面積大,這也說明了平面圖形的面積也有大有小。
3、教學“試一試”
(1)出示兩個平面圖形。
問:你們能想辦法比出書中這兩個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嗎?
(2)分組討論,集體交流。
(3)談話:請每個同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比一比這兩個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三、鞏固深化,拓展應用
1、想想做做2
出示題目,指名讀題。
問:你能看出哪個省的面積比較大,哪個省的面積比較小嗎?
談話:如果同學們有興趣的話,課后可以從中國地圖上再找出一些省份來比一比。
2、想想做做3
出示書中的圖,學生讀題,明確要求。
問:你用什么辦法比較四個圖形的面積?
學生嘗試在書上數方格,并比較出哪個圖形的面積大一些。
指名說出比較結果,問:你是怎樣知道圖4有8個方格的?
3、想想做做4
默讀題目,明確要求。
學生在書中描一描、涂一涂。
問:你們描出的藍線的'長度是這個圖形的什么?用紅色涂出的部分的大小又是這個圖形的什么?
4、想想做做5
出示題中的學校平面圖。
談話:這是美麗的校園的平面圖,從圖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比較平面圖中各個區域的面積的大小嗎?
小組討論后集體交流。
5、解決課始提出的問題。
談話:剛開始上課時,大家討論了狐貍搶先挑選菜地占沒占到便宜的問題,當時大家的看法不一致,現在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提供1平方分米的紙片2張,讓兩個學生分別到黑板上量一量,比出結果。
四、全課總結
問: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掌握了哪些方法?你還有哪些收獲和疑問?
五、作業:布置學生課后做思考題。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篇6)
《兩位數除以一位數》:
教學目標:
1、以歷探索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不能整除)筆算方法的過程,能正確地筆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
2、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概括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豎式計算過程(方法)
教學難點: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豎式計算過程的理解。
教學準備:掛圖、小黑板、小棒。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下面各題
40×2,42÷2,84÷4,90÷3。
60÷3,36÷3,99÷9,66÷2。
(42÷2要說說是怎樣想的)。
二、導入
我們知道,筆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時,應先從被除數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把商寫在那一位的上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板書課題)
三、教學例題
1、出示掛圖。
(1)學生看圖
(2)問:
①從圖中你可以知道些什么?要求什么?
②要求“每班能分到多少個”該怎樣列式?(板書52÷2)
③52÷2=?你會用豎式計算嗎?(學生嘗試,讓一生板演)
計算的過程有沒有什么發現?十位上的5除以2不能除盡,那么這題到底怎樣來計算,結果是多少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用小棒代替羽毛球來分一分。(一捆小棒代替一筒羽毛球)
(3)學生動手操作。
匯報操作結果:你是怎樣分的?后每個班分得幾個羽毛球?
(4)教師根據生的匯報再次演示分法:
①先把5捆平均成2份,每份2捆,剩下1捆,再把1捆拆開,變成十根再與剩下的2根合起來就是1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后得到26根。
②先把剩下1捆拆開先分,再分2根。
③全部拆開分。
(5)問:請同學們比較一下,第①②種分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6)這兩種分法都是先把整捆的分,多下來的`捆拆開來分。
(7)誰能再來完整地說說剛才我們是怎樣分小棒的?
(8)同桌互相說一說,分一分。
2、教學筆算
(1)根據剛才擺小棒的過程,52÷2的筆算該怎樣寫呢?(板書)誰來說說52÷2的筆算該怎樣算呢?先算哪一位上的?
(2)十位上余下來的1表示什么意思?接下去該怎樣除?
(3)請你接下去除。完成書上第7頁上的例題。
(4)誰來告訴大家,剛才是怎樣除的?(把關鍵的地方用紅筆標出來)
追問:十位上剩下1以后怎樣除的?
(5)檢驗:這道題
計算是不是正確呢?可以怎樣檢驗?
(6)比一比:52÷2和口算題中的42÷2,在計算時有什么不同?(補充板書:首位不能整除)
3、練一練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題的前2題。
①評講:當十位上有余數時,接下去要怎樣算?
②同桌互相校對。
(2)其他題獨立完成。
四、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上,在擺擺、說說、算算中你有哪些收獲?
五、課堂練習
做“想想做做”第2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