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全
教案是教學實施的工具,教學過程中教案是參照系,可以提示教學內容、重點、難點、目標、思路,幫助教師有效完成每一次教學。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了關于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全,供大家參考!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全1
教學目標:
1.認識“怒、暮、燥”等8個生字,會寫“斗、艷、內”等14個字。能正確寫“爭奇斗艷、芬芳迷人”等19個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結合語境理解詞語,背誦自己喜愛的部分。
3.讀懂課文內容,初步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4.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用不同的說法表現鮮花開放的特點。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用不同的說法表現鮮花開放的特點。
教學難點:弄清不同植物的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
教時劃分:兩課時
課前準備:
1.生字卡片、課件等。
2.學生觀察自己所喜愛的植物開花的時間和樣子。
第一課時
1.設情境,激趣導入。
2.自主朗讀,感悟文意。
3.學習生字新詞。
4.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5.作業。
第二課時
一、激情導入
1.同學們,在我們的身邊到處都鮮花朵朵,它們裝扮著我們的世界,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今天就讓我們再走進花的世界,去領略一下它們的美麗與神奇好嗎?(媒體出示)
2.請你用一個詞或者一句話來描繪你剛才看到的景象好嗎?
二、深入研讀,文中尋美
1.趣味比較,研討句式。
(1)出示文段,進行比較。
導入:請同學們一起來看看,老師用下面的這一段話來寫花,你覺得怎么樣?
A.出示文段:(凌晨四點,牽牛花開了;五點左右,艷麗的薔薇開了;七點,睡蓮開了;中午十二點左右,午時花開了;下午三點,萬壽菊開了;傍晚六點,煙草花開了;七點左右,月光花開了;晚上八點夜來香開了;九點左右,曇花開了。)
B.自己讀一讀,你覺得怎樣?課文是不是跟老師這樣寫的?同樣寫“花開了”,文中是怎樣寫的?讀一讀,畫一畫,填一填課后練習。請挑其中一句,反復朗讀,說說為什么喜歡它?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C.引導學生與課文第一自然段進行比較。(借助圖片理解詞句,積累好詞好句)
D.指導朗讀。(個人、小組、全體配樂朗讀)
(2)句式訓練。
A.用課文的“夜來香”進行說話。
導入:同學們,能用上一些好詞語好句子來描寫一下“夜來香”嗎
B.引導學生說,文中的“……”表示什么,你能模仿上面的文字說說其他的花兒開放的時間和開放的樣子嗎?
C.結合第一段內容,“認花鐘”。用“大致”進行了說話訓練,接著又用“也許、左右、大概、大約”等詞來說,加深對“大致”的理解。
2.小組研讀,共同探究:不同的植物為什么開花的時間不同呢?
導入:同學們,從剛才“認花鐘”過程中,我們知道了不同植物開花的時間是不同的。為什么這些植物開花的時間會不同呢?
(1)四人小組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畫出表示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的句子。
(2)用自己的話說說曇花的開花時間和溫度、濕度、光照等有什么關系。
(在說的過程中用上“因為……所以……”)
(3)四人小組內交流一下自己熟悉的花什么時候開放,推測一下這是什么原因。
3.引發興趣,共建花鐘。
(1)朗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說說這位植物學家的做法妙在何處。
(2)引發興趣:我知道同學們也搜集了各種花兒在二十四小時內的不同開花時間,現在四人小組合作,共同修建一座花鐘吧。
1.學生自由組合,動手設計創作。
2.展示作品(在交流過程中最好用上第一段的好詞好句子來說)
三、心靈對話,交流體驗與收獲。
四、拓展實踐。
1.背誦你喜歡的部分內容。
2.觀察你喜歡的事物,寫一篇觀察日記。
板書設計:13花鐘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全2
文本細讀:
這是一篇通過典型事例說明蜜蜂具有方向辨認能力的科普文章。文章首先介紹了問題的產生。即“聽人說”“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他被拋棄到哪里,總是可以自己回到原處。”接著用了較長的篇幅介紹法布爾在女兒的配合下進行了蜜蜂能否辨認方向的實驗。
實驗基本情況:
實驗目的:蜜蜂有沒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實驗要素:
數量——四十只
特征——背上做了白色記號(過程中二十只蜜蜂受傷)
條件——兩里半、沿途有許多景物、逆向的微風
結果——四十分鐘,兩只飛回,并帶有滿身花粉;
第二天又有十五只飛回;
共計十七只蜜蜂飛回。
實驗結論:這不是一種超常的記憶力,而是一種無法解釋的本能。
法布爾是一位充滿愛心的昆蟲學家。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既可以讓我們獲得科學知識,感受科學的嚴謹與條理,又可以讓我們體會人文的細膩與真誠。從科學的角度,法布爾的思考是比較周密的,實驗過程是條理清楚的,對實驗的記述也是比較客觀的。并且,在實驗的過程中又不乏人文的光輝。如過程中小女兒愛格蘭的表現,以及作者對蜜蜂“眺望”“遙遠的家園”和“懷念巢中的小寶貝和豐富的蜂蜜”的猜想,使我們在了解科學的同時,又體會到了幾許親情與關愛。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本課13個生字,掌握“扔、劣、免、棄、悶、證、阻、環、擁、沿、括”11個生字。
2、閱讀課文,知道法布爾是通過怎樣的實驗證明“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的。
3、在讀課文的同時,體會學習法布爾提出問題和用實驗證明問題的科學的思維方式,以及扎實認真對待科學的態度。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繼續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通過各種朗讀訓練,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增強對文章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課文,體會學習法布爾提出問題和用實驗證明問題的科學的思維方式,以及扎實認真對待科學的態度。
策略與方法:
合作交流,讀中感悟。
教學準備:
課前讓學生搜集動物奇特的本領
教師準備:法布而的常識和他的《昆蟲記》。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先出示介紹法布爾和他的《昆蟲記》。(學生可以補充)
2、師問:你知道為什么法布爾能夠成為昆蟲學家?你知道他是怎樣進行觀察實驗的嗎?
3、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學生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老師、問同學、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詞,指明讀,開火車讀。
3、用各種形式理解文中詞語。
如:“拋棄”、“扔到”、“貨輪”可讓學生做動作理解;
如:“避免”、“一擁而出”、“惡劣”、“阻力”、“包括”、“沿途”、“豐富”可以通過學生的生活經驗自己理解;
如:“證實”、“悶了”、“憑借”合文中的具體語境來理解。
(另外學生有可能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詞語,如:“眺望”、“觸到”、“逆向”等小組內理解。
4、檢查讀文情況:
教師指名學生讀課文,聽者可以習慣性的進行評價。指名逐段朗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讀錯的地方。只有讀正確、讀通順才能更好的理解課文。
三、師生對話、品悟詩情。
1、教師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導學生交流法布爾進行“蜜蜂”實驗的目的、過程和實驗得到的結論。
3、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進行交流,即文中語言文字的品位與理解。(引導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交流)
(1)我明白了無論蜜蜂被拋棄到哪里,總是可以自己回到原處。
1(讓學生找出能證明蜜蜂有辨認方向能力的有關語句。)
把蜜蜂放在紙袋里,帶它們走了二里半路;(引導學生明白從距離上說明在這樣的距離范圍內蜜蜂回到蜂巢沒有問題。)
2“我在屋檐下的蜂窩里捉了四十只蜜蜂”、“有二十多只蜜蜂受到損傷”、“有十七只蜜蜂沒有迷失方向,它們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從數量上說明蜜蜂辨認方向的能力。)
3“空中吹起了微風。”、“沿途盡是一些陌生的景物”(從環境上說明,情況很復雜,對蜜蜂認路增加了難度。)
4“蜜蜂們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說明蜜蜂辨認方向不是像我們人類一樣選擇大的景物作為參考,并出示課后第二題,地一句話,學生理解著重號詞語的意思)
以上交流的重點是實驗的過程,其它兩項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表達一下。(同時理解不明白的詞語)
4、討論:讀了課文,受到怎樣的啟發?
引導學生說出:
A:辦事應該像法布爾那樣仔細認真;
B:從文中可以看出,法布爾是一個充滿愛心與同情心的人。
……
5、師:我們身邊有多少司空見慣的現象?我們也曾產生過多少這樣那樣的問題?只要我們像法布爾一樣有追根求源的精神,我們也能一步步走進科學的殿堂。
6、整體回顧全文。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教學中可以用“熟字+偏旁”的方法識記“劣、悶、證、阻、環、擁、括”;用比較形近字的方法識記“扔(仍)”“免(兔)”“棄(弄)”“沿(沒)”。注意“扔”的右邊“乃”不要寫成“及”;“免”字不要多一點寫成“兔”;“棄”字不要少寫一點,上面寫成“亡”。
五、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師:許多動物有著奇特的本領。“詞句積累”中列舉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讓學生說說對課后列舉詞句的理解,也可以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知道的其他動物趣聞。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全3
教學目標
1.會認6個生宇,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名堂、浪費、鏡片、看守、定時、清閑、放大鏡、細微、閱讀、隨意、調節、簡單、顯微鏡、擠來擠去、微生物、拜訪、玩具”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鏡的過程中,是怎樣發明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從而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增強創造意識。
4.寫寫自己玩中的樂趣或收獲。
教學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樣從玩中發明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并交流從中受到的啟發。
2.寫玩中的樂趣或收獲。
教學準備
1.課前發動學生搜集在玩中獲得的樂趣或收獲。
2.了解顯微鏡的知識,搜集有關微生物的資料。
3.詞語卡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會認6個生宇,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名堂、浪費、鏡片、看守、定時、清閑、放大鏡、細微、閱讀、隨意、調節、簡單、顯微鏡、擠來擠去、微生物、拜訪、玩具”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弄懂課文大意,弄清列文虎克是怎樣玩的。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
1.教師引述。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同學們平常愛玩什么?爸爸媽媽是怎么對待的?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嗎?
2.學生交流。
3.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4.學生讀題,想想能提出哪些問題。
5.理解“名堂”。教師同時將學生提出的問題列在黑板上。如:誰玩出了名堂?他玩的是什么?他玩出什么名堂?
【這是一個比較干凈利落的揭題設計。揭題過程既為學生的閱讀掃清了一個障礙──理解了“名堂”一詞的意思,又讓學生緊扣文眼“玩”,有目的地走進文本。】
二、初讀感知
1.教師出示自讀要求:
(1)畫出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讀準字音,查字典或聯系生活經驗理解詞語,讀通句子。
(2)讀完以后,想想自己能解答同學們提出的哪些問題?
2.學生自主讀書。
3.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檢查認讀生字情況。
(2)出示新詞,各自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詞語的。
(3)小老師教生字,開火車熟悉生字。
(4)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三、精讀課文,領悟玩法
1.多遍朗讀課文第3自然段。
2.畫出表示“玩”的句子,指名學生再讀。
3.學生交流想象時,教師要注意點撥:盡管把厚玻璃四周磨薄是件枯燥的事,但是因為他喜歡,他想用它來看細微的東西,所以他才玩得這么投入。
4.指導朗讀。引導學生發現該用什么語氣朗讀這一自然段。(贊賞的語氣)
四、課堂練習,當堂展評
1.練習寫生字。
2.抄寫詞語表中的詞語。
3.當堂展評。
五、課后作業
搜集并閱讀古今中外“玩出名堂”的故事。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理解文中引號的用法。
2.細細品讀課文,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鏡的過程中,是怎樣發明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從而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增強創造意識。
3.寫寫自己玩中的樂趣或收獲。
教學流程
一、復習回顧
1. 聽寫生字詞。
2. 用自己的話說說列文虎克一開始是怎樣玩鏡片的。
二、繼續讀書,了解玩出的名堂
1.教師引言:列文虎克就這樣玩,玩出了什么名堂?我們繼續學習、研究。
2.學生朗讀第4自然段。
(1)自由朗讀,一邊讀一邊想: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他發現了什么?
(2)指名學生多人次朗讀,以使學生盡可能地攝取更多信息,生發感想。
3.交流討論。
(1)有新的想法:把兩片放大鏡放在一起,會怎么樣呢?
(2)有新的玩法:一片放大鏡固定,另一片可以隨意調節。
(3)有新的發現:看到了一個平時看不到的“小人國”世界。
4.轉換角色想象。
組內交流:假如你是列文虎克,這樣改變一下玩法竟發現了一個新的世界,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心里會怎樣想?
5.朗讀體會感情。
6.表達感悟。
了解了列文虎克玩中的發現以后,你想對列文虎克說些什么?(可多人次談,學生交流時教師要畫龍點睛地點撥、肯定)
三、欣賞玩出的名堂
1.列文虎克看到的“小人國”究竟是什么?他究竟玩出了什么大名堂?讓我們再來讀讀課文最后一段吧。
2.學生朗讀第5自然段。
3.交流討論:“小人國”指的是什么?他究竟玩出了怎樣的大名堂?
4.指名朗讀資料袋里的內容,議議發現微生物對人類的貢獻。
5. 再次品讀:對這一段中的標點符號有什么新的發現?(著重體會引號的用法)
四、交流玩中收獲
1.教師引述。同學們平常都愛玩,在玩中也得到一些收獲和啟發,也得到不少的樂趣。下面交流一下我們玩中的收獲,好嗎?
3、 學生先在小組里交流,然后選出一名同學到臺前介紹。
4、 把自己的玩法和收獲寫下,準備在“玩法大比拼”的故事會上講一講。
【語文課堂應該回歸生活,讓學生在自然真實的生活中主體內化、主體自悟,真正實現對學生生命的喚醒、點撥與鼓舞,并促進學生主體的終身發展。】
五、替換朗讀、理解引號
課文中對小人國、居民、玩具三個詞語加了引號,你認為這是為什么?
1.引導學生說說“小人國、居民、玩具”在課文中分別是指什么?(微觀世界、微生物、顯微鏡)
2.讓學生把“微觀世界、微生物、顯微鏡”和文中的“小人國、居民、玩具”進行替換,朗讀。
(通過朗讀感悟用“小人國、居民、玩具”比用 “微觀世界、微生物、顯微鏡”更加生動、形象、有趣,從而讓學生明白這是對微觀世界和微生物的擬人說法和對顯微鏡的形象表述,加上引號,不僅起到強調的作用,還使這些詞語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術語的枯燥,增強了所要表達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六、教師總結
小結:課文雖然講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實質是講觀察、好奇心和求知欲,它們是科學創造和發明的出發點和原動力。如富蘭克林就是由于好奇心而揭開雷電之謎的。還有愛迪生,他小時候常常對人類的各種奇異的創造驚喜萬狀。他曾悄悄把家里的鐘表偷出來,一件件拆開,然后再裝上,一心要了解它的秘密,相信同學們會對這些事例有所了解,可以交流交流。
七、作業設計
小練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