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肩負著為學生語文學習打好基礎的語文知識教學、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和樹立學生正確閱讀觀的重要作用。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供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1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8個生字和8個訶語,認保佑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教育學生要相幫互助,做一個關心別人的好孩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理解奶奶和小玲、京京的對話,讓學生懂得同學之間要團結友學的道理;進行字詞數(shù)學。
難點是生字中有些字不容易讀準字間音,有些形近或音同形近的字容易混淆。
課前準備
1、投影片。
2、生字卡片。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21好孩子。
提問:什么樣的孩是好孩子?
二、初讀課文
1、借助漢語拼音輕聲讀課文,讀準每個字的音,先自已認真讀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讀、聽,糾正錯誤讀音,讀過以后,在課文中畫了生字(包括要求認識的字)
2、邊讀邊想,并標出自然段序號。
三、檢查初讀情況
1、出示帶注音的生字詞卡片,先讀生詞,再讀生字,用齊讀、開火車讀的方法,檢查生字的讀音。提醒學生注意“拉”的聲母是邊音,“京”的韻彈母是后鼻音。
2、指名按自然段朗讀課文,注意糾正讀音。
3、指名簡要地回答問題。
(1)課文中誰是好孩子?
(2)為什么說他們是好孩子?
四、理解課文,指導朗讀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2、輕聲自由讀二——四自然段,邊讀邊思考:奶奶看見小玲的衣服沒有淋濕,為什么很奇怪?(奶奶認為小玲忘了帶傘,一定要淋濕。但是小玲回來后,一摸她的衣服,發(fā)現(xiàn)小玲沒有淋濕,所以奶奶覺得很奇怪。)
指導學生讀奶奶的話,要讀出奇怪的語氣。
提問:奶奶為什么說小梅真是個好孩子?(小梅看到小玲忘了傘,怕她淋濕了,主動送小玲回家。)
指導學生用高興的語氣朗讀小玲說的話,用贊熱揚的語氣讀奶奶說的話。
3、輕聲自由讀第五——七自然段。
提問:奶奶為什么說京京也是好孩子?(京京看見路遠的同學沒有帶傘,就把傘借給他們,自已淋著回家,他能主動關心、幫助同學,所以奶奶說他也是好孩子。)
4、啟發(fā)學生說說,怎么讀好奶奶說的話。(奶奶看見京京全身淋濕了時說的話,要用奇怪、心疼的語氣來讀。她夸獎京京時說的話要用贊掃揚的語氣來讀。)
5、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五、分角色朗讀課文(先小組練讀,再指名讀)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指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提問:奶奶為什么說小梅和京京是好孩子?
二、表演課本劇
每小組先出五人,四人分別扮演奶奶、小梅、小玲和京京,一人說課文敘述部分。表演后評選優(yōu)勝小組和小演員。
三、認記字形,指導寫字
1、出示要求學會的生字,指名讀一讀,說說是怎樣的記字形的。
2、重點分析以下幾個字。
外:左右結構,第3筆是點。熟字“處”是半包圍結構,第3筆是捺。
她:聯(lián)系課文和生活實際,告訴學生、奶奶、小玲、小梅、媽媽、阿姨都是女的,用“她”;爺爺、爸爸、伯伯、叔叔都是男的用“他”。
京:跟熟字“就”的左邊相同。
服:左邊是月字旁。
怪:左邊是豎心旁,右上邊是“又”,右下邊是“土”和“輕”的右邊不同。
3、指導寫課后練習第2題中的字,先讀生字。用筆描1個,臨寫1個,對照范字再寫1個。
本課生字中有4個左右結構的字,“外”左短右長,“她”、“拉”、“服”、“怪”都是左窄右寬。
“奇”上面的“大”第三筆是點。
四、課堂練習
1、課后練習第3題。學生自己拼讀,指名在黑板上寫,其他學生在書上寫。寫后訂正。
2、課后練習第4題。通過讀例句,使學生體會到每組的兩句話主要意思相同,但第二句比第一句表達的意思更具體。
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2
教學目的:
1、學習本課生字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課文的學習,感受到大自然中萬事萬物都和小朋友一樣在茁壯成長,激發(fā)學生愛自然、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正確掌握本課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通過課文的學習,感受到大自然中萬事萬物都和小朋友一樣在茁壯成長,激發(fā)學生愛自然、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習本課生字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從生活經驗入手,談話導入新課
1、師生交流:同學們每天早晨在上學路上都看到些什么?趕快向大家介紹一下。(學生爭先恐后地介紹自己在上學路上的見聞,一下子就進入了上學的情景。)
2、有一個小朋友在上學的路上看見了好多“綠娃娃”。(板書課題,讀題。)
3、這是怎么回事呢?讓我們趕快去看一看。
二、檢查預習,了解大意
1、師范讀課文。
師:同學們,請你們先聽老師讀一讀這篇課文,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小池塘的美景。
2、生借助拼音自由讀課文。
師:同學們剛才都聽得很仔細,現(xiàn)在請你們自己好好地讀一讀這篇課文,把讀得不準的地方多讀幾遍。
3、以小組比賽的形式,用生字卡片檢查學生的識字情況。
師:文中的生字寶寶你們都認識了嗎?現(xiàn)在我們四個小組比賽,比一比哪個小組的生字讀得既準又大聲。
師小結比賽結果,為表現(xiàn)得好的小組打上紅旗。
4、游戲鞏固生字
瞧,這里有好多綠娃娃,你們愿意送他們回家嗎?
出示小草、秋苗、樹葉形狀的生字詞卡片,學生認讀正確就請他貼在黑板上,游戲完成后黑板上呈現(xiàn)出一幅完整的“綠娃娃”的詩意圖。
三、精讀課文,突破重點
1、生自由選擇最喜歡的部分,練習朗讀,想象畫面。
師:請同學們選擇你最喜歡的那部分景象,美美地讀一讀,讀完后還要說一說你最喜歡的這個部分展現(xiàn)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2、四人小組交流學習情況。
師:下面老師想四人小組一起交流學習,如何進行呢?由小組長負責,每位組員輪流先為其他同學讀一讀你最喜歡的那部分的課文,再說一說這是一幅怎樣的景象,其他的同學可以進行補充。
3、全班交流反饋,指導朗讀。
四、學習生字,指導書寫
1、學生自己識記生字“樹”。
2、指名生分析“樹”字的字形結構。
3、仔細觀察“樹”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說一說在書寫時應注意哪些地方?
4、師作示范指導,學生自己練寫生字,再與范字作比較。
5、師選出寫得較好的字全班展示。
五、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讀。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本課生字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中萬事萬物都和小朋友一樣在茁壯成長,激發(fā)學生愛自然、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通過課文的學習,感受到大自然中萬事萬物都和小朋友一樣在茁壯成長,激發(fā)學生愛自然、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多種形式認讀生字。
二、景交融,互動對話,快樂朗讀
1、聽,誰在鼓掌?(風吹樹葉聲。學生意趣盎然地傾聽,爭著回答。)哦,原來是樹葉寶寶!你聽到他們在說什么?你還看到了什么?(鼓勵學生想象,在腦海中浮現(xiàn)畫面,與文本對話。)
2、樹葉娃娃多幸福,在大樹媽媽懷里長大;樹葉娃娃多快樂,風兒一吹愛鼓掌,嘩啦嘩啦嘩啦嘩啦。誰愿意來讀一讀?
3、自由練讀,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并上臺展示。
三、背誦課文
四、指導書寫
五、復習鞏固
1、朗讀全文,背誦全文。
2、成課后第二題,第三題。
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3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5個字只識不寫。認識2個偏旁,認識1個多音字。
3、認識到老一輩為后輩人付出的艱辛、芝苦,懂得要尊重長輩,不能讓長輩為我們操心。
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積累妙詞侍句。
2、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第2自然段。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能正確、美觀地書寫。
3、初步理解課內容。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
2、課文應該寫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
2、學生自由練讀,師巡視指導。
3、檢查自讀情況。
4、師范讀課文。
5、全班齊讀課文。
三、教學生字。
1、復習鞏固生字的讀音。
2、教學新偏旁。
3、怎樣記住這些生字?
4、指導寫字。
5、生描紅,師巡視指導。
四、師小結。
五、布置作業(yè)。
六、教學后記:指、跟難以掌握,對課文有了初步了解。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認識到老一輩為后輩人付出的艱辛和芝累、懂得要尊重長輩,不讓長輩為我們操心。
教學用具:
生字卡片,投影、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
二、細讀課文第1自然段。
1、自由讀,
2、讀后你知道了什么?
3、“雪白雪白”是什么意思?
三、細讀課文第2自然段。
1、指名讀。
2、指名讀寫奶奶和“我”的句子。
3、出示重點詞句。
4、聽了奶奶的話,“我”為什么低頭不說話?
5、請同學們想一想:這時候,他心里會想些什么?(齊讀)
6、為了不讓奶奶操心,“我”會怎樣做呢?
7、指導朗讀奶奶第二次說話和“我”的話。
8、奶奶聽了“我”說的話,為什么會笑了?帶著高興的心情讀最后的一句話。
9、指導朗讀第2自然段。
10、學生分角色朗讀對話。
四、總結課文。
五、指導背誦。
六、教學后記:
1、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2、通過學習課文,拉近了學生和老人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認識到了老一輩為后輩人付出的艱辛、勞苦,懂得了要尊重長輩,不要讓長輩為我們操心。
3、本課的生字學生掌握的較好。
4、課的要認讀的生字學生交難掌握。
5、本課含義較深,學生較難理解人物內心的心理變化。
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4
詩歌分析:
這是一首充滿童真童趣的小詩,生動形象,讀來朗朗上口。小詩用簡短而精煉的語言,描述了春天的早晨,在山谷中,陽光驅散濃霧,喚醒森林里的生物,驚醒了樹葉,這樣一幅優(yōu)美的風景畫。通過這首童謠,讓孩子們感受純真、感受童趣,同時讓孩子的頭腦更具創(chuàng)造力,讓他的世界更加趣味橫生,充滿歡笑。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及兩個偏旁。
(2)能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在此基礎上背誦詩歌。
(3)抓關鍵詞句理解內容,通過朗讀感悟感受大自然的美,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詞及兩個偏旁,能在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的基礎上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
運用不同形式朗讀小詩,感受其中的趣味,萌發(fā)對文字的熱愛。
教學過程:
(一)讀題設疑
1、出示圖片
師激情導入:春天來了,萬物復蘇,柳樹綠了,桃花紅了,這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親愛的孩子們,你們想不想到森林里去看看那里發(fā)生了什么事?(學生齊聲回答)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今天的新詩。
2、板書課題,學生一齊書空。相機在田字格里教學生字“葉”,偏旁是“口”。
3、請同學齊讀讀課題,你有什么問題?(學生質疑)
設計意圖:扣題質疑有助于培養(yǎng)問題意識,激發(fā)學習興趣,使課堂緊湊有效,起“牽一發(fā)而定全局”之效。
(二)初讀小詩
1、帶著問題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2、出示詞語,指讀正音。
葉子走進高興霧氣陽光腳步
露珠兒迷迷蒙蒙不小心眨呀眨的
3、相機學習詞語里面的生字“走”“進”“高”“興”
4、教師范讀,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詩。指名試讀,教師相機指導。教師領讀,學生跟讀。
設計意圖:認讀詞語旨在檢查讀書情況,為精讀文本掃清障礙。運用不同形式朗讀小詩,感受其中的趣味,萌發(fā)對文字的熱愛。
(三)品讀小詩,感悟詩情
1、師:你知道誰是葉子的眼睛了嗎?
陽光走進樹林,樹林會變成什么樣?
詩人為什么說陽光走進樹林時的腳步很輕很輕呢?
葉子睜開眼睛說什么了?
葉子高興什么?
如果你是葉子的眼睛你會看到什么,說些什么?
設計意圖:以談話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小詩的內容。
2、角色扮演讀童詩。
師:這么好玩的一首詩歌,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現(xiàn)在請女同學讀綠色字體,請男同學讀藍色字體,紅色字體老師讀,黑色字體大家一起讀。
3、再次品讀小詩。
設計意圖:采用不同形式的讀讓學生自己沉浸在詩歌中,感受詩歌的魅力,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四)教學剩余生字
還就心
(五)課外拓展
《芽苞》
金波
春天到了天氣暖和了,
快點出來吧!
小芽苞
別只露出個小頭,
樹皮外面多美,
快點出來吧!
太陽會給你穿上綠衣。
春雨會送給你甜甜的露滴。
1、齊讀。
2、分角色讀。
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認讀12個生字,正確認讀新詞語,會寫7個生字,認識1個偏旁。
2、能正確、通順地朗讀課文,了解青蛙的一些習性。
3、能辨析"睛、請、晴、清、情"等同音字、形近字,初步學會基本方法。
教學重點
1、能正確認讀12個生字,正確認讀新詞語,會寫7個生字,認識1個偏旁。
2、能正確、通順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能辨析"睛、請、晴、清、情"等同音字、形近字,初步學會基本方法。
教學準備:生字詞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活動
一、激趣導入
1、猜謎語:肚皮雪白穿綠衣,叫聲呱呱蹦蹦跳,捕捉害蟲小能手。(青蛙)
2、問:你對青蛙還有哪些了解呢?
3、板書課題,指導認讀,學寫"青"。組詞,造句。
二、看圖讀文
1、出示課文插圖,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
2、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3、檢查:帶音節(jié)的生字。
4、檢查:去掉音節(jié)的生字。交流記字方法。相機認識病字頭。
5、檢查:無音節(jié)的詞語。選擇造句。
6、辨析:睛、請、晴、清、情。相機講授辨析的基本方法。
7、指導寫字:請、晴、清、情。
三、再次讀文
1、指名朗讀課文。要求讀通順。
2、多種形式練習朗讀,要求讀流利。
四、布置作業(yè)
了解青蛙的生活習性,講給家人聽。
第二課時
教學活動
一、復習導入
1、認讀生字詞語。
2、想一想,填一填。(課后題)
二、讀文感知
1、接力朗讀,及時正音。
2、教師范讀,問:你聽懂了什么?
3、交流自己的感受。
4、問: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小青蛙呢?
5、再次朗讀課文。
6、指導寫字:生、氣。
三、拓展訓練
1、還有哪些小動物對人類有益處?
句式練習:我知道(),它能幫我們人類(),我們應該保護它。
2、想一想,填一填。
包——抱、飽、胞、跑、泡、炮、袍
書(包)擁(抱)吃(飽)同(胞)
(跑)步水(泡)放(炮)(袍)子
主——住、注、柱、拄、蛀、往、駐
(主)人(住)宅(注)意(柱)子
(拄)著(蛀)蟲來(往)(駐)足
四、布置作業(yè)
給你喜歡的小動物寫幾句贊揚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