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語文課時教案
案例教學設計是教師在上課前備課時,根據特定的社會需求和學生需求,分析案例教學目標和學生特征,并依據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的原理,對案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要素進行具體有序、最優化地組合設計,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了三年級下語文課時教案,供大家參考。
三年級下語文課時教案1:小藍裙的故事
教學目的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會本課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借助批注理解課文內容,懂得一個大的進步往往是從微小的改變開始的。
3學習抓住關鍵詞語復述文章的方法,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和批注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聯系生活實際,懂得要創造出更多的美,就應該要求自己與美的事物協調一致,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用自己的進步來影響別人。
教學準備
生字詞卡片。
課時安排
1~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設疑,引入新課
孩子們,在一個美麗的小鎮里,人們個個穿著整潔美觀,言行舉止文明大方,公共場所遵守秩序,街上老人有人扶,盲人有人幫。說來也怪,這樣高素養、高文明的形成竟和一條小藍裙有關,想知道這是為什么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小藍裙的故事》。(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自由讀課文,勾出生字詞,不熟悉的地方多讀幾遍。
2出示生字詞卡片開火車認讀,全班搶讀。
3分組朗讀課文,比比哪一組讀得通順、流利。
4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細讀課文,批注感悟
1默讀課文,結合編者的批注,思考:課文寫小藍裙引發了幾次“不協調”的現象?用“”分別畫出來。面對這些不協調的現象,你有什么想法。請把想法批注在旁邊。
2學生交流匯報。
出示畫出的句子:
①原來小女孩的臉和上衣是臟的,與小藍裙不協調。
②家里亂糟糟的,與穿著小藍裙的漂亮女兒不協調。
③第二天,爸爸看到雜草叢生的庭院與家里的整潔很不協調。
④鄰居們看到他們的房子如此干凈整潔,覺得自己住的地方
不對勁。
(1)先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畫出的句子,抓住“臟——小藍裙”、“亂糟糟——漂亮女兒”、“雜草叢生的庭院——家里的整潔”等的對比,理解“不協調”的含義。老師相機指導學生讀句子。
(2)面對這些不協調,你有什么想法?把你的批注說給大家聽。學生交流批注,老師相機指導讀相關段落。(如:談到“小女孩的臉和上衣是臟的,與小藍裙不協調”時,老師引導:是呀,每一位善良的愛美的人都想幫助小女孩梳洗干凈,小女孩的媽媽當然也不例外。我們一起讀第4段。學生讀后評議,指導讀出高興的語氣,特別是“哇,好一個漂亮的小公主!”在與前面的對比中,引導學生讀出驚喜的語氣)
3學生分組討論。“一個月后,一條整齊清潔的街道就出現在這個城鎮上。”為什么一條小藍裙會改變一條街道?(抓住每一次由不協調到協調再引發新的不協調的變化,從而悟出一個道理:一個大的進步往往是從微小的改變開始;我們要善于從生活中去發現美、感受美,進而創造美)
4猜一猜,這個小鎮還會有哪些變化?(可從人們的言談舉止、行為習慣等方面思考)
小結:多讓人驚喜的變化呀!所有這一切的改變,只是因為大家的一個共識:每個人都要求自己與美的事物協調一致,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就能創造出更多的美。
四、復述課文
指導學生抓住4次“不協調”記住故事梗概,然后先在小組內講,互相評議,再到班上講。
三年級下語文課時教案2:莫高窟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2—4自然段。
2、學會本課生字,綠線內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有……有……有……還有……”造句。
過程方法
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自主互動式課堂教學流程,體驗有效學習。
情感態度
理解課文內容,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敦煌藝術寶庫”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第二至四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2、學習圍繞中心句把內容寫具體的方法。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綠線內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層次。
4、自讀課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彩塑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在我國甘肅東南有一個著名的石窟,叫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傳前秦建元二年僧樂開始鑿窟造像。經歷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莫高窟》這篇課文,欣賞這座石窟燦爛輝煌的藝術文化。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注意生字的讀音,想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學生自學課文。
3、檢查自學效果。
(1)生字詞正音。
(2)指名讀課文中自己認為最難讀的部分。
(3)提問:課文描寫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師板書:彩塑
壁畫
藏經洞
4、給課文分段。
(1)提問:課文第一自然段與最后一個自然段分別講了什么?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為一段?
(2)學生標出分成的三段。
三、精讀課文第二段
1、指名讀,思考:這一段寫什么?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用“——”畫出來。
2、自由讀第二自然段的其它語句,看看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來。
3、學生讀后質疑,教師相機點撥。
①引導學生想像“慈眉善目”、“威風凜凜”、“強壯勇猛”的樣子,對照插圖試著做出這些樣子。怎樣讀才能讓人也好像看到這些樣子,從而幫助理解“個性鮮明”和“神態各異”。
②16米多長?讀時應突出“16”這個數字。課文是如何描述這尊臥佛的神態的?
③“惟妙惟肖”說明了什么?游人們嘖嘖贊嘆時會說些什么呢?
朗讀體會,指導背誦。
4、小結學習第2自然段的方法。
讀課文畫出中心句——讀課文質疑,討論——朗讀體會直至背誦
四、練習鞏固
1、出示檢測題
2、各小組根據檢測題復習本節課內容,準備迎接檢測。
五、檢測反饋
1、實施檢測,各人獨立完成檢測題。
2、評比完成檢測題的情況。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第3-4自然段內容,憑借課文中的具體的語言文字,體會“敦煌藝術寶庫”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誰來說說,我們學習第二自然段時采用了怎樣的方法?
二、精讀課文3-4自然段,深化理解
精讀課文第3自然段
1、要求學生根據學習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學第3自然段。
2、討論交流自學效果。
①這一自然段圍繞哪句話來寫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結合圖文,理解“精妙絕倫”和“宏偉瑰麗”的意思。
②從哪些描寫可以看出壁畫宏偉瑰麗?
③出示投影片,學生朗讀感悟。
“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有記錄佛教故事的,有描繪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間生活的,還有描摹自然風光的。”
對照插圖4理解這句話的內容。這句話采用了先概括后具體的方法介紹了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是用什么句式來表達的?
④文中還有哪兒也采用了這樣的句式,找出來,讀一讀。
圖文對照,朗讀體會作者優美細膩的描寫筆觸。
3、提示學生用“有……有……有……還有……”的句式,改寫本自然段的第四句。
4、朗讀體會,想像畫面,直至背誦。
精讀課文第4自然段。
1、學生用以上方法自讀、質疑、討論。
2、介紹“藏經洞”的發現及遭帝國主義掠搶、破壞的情況。
3、指導朗讀、背誦。
4、小結。
三、練習鞏固
1、出示檢測題
2、各小組根據檢測題復習本節課內容,準備迎接檢測。
四、檢測反饋
1、實施檢測,各人獨立完成檢測題。
2、評比完成檢測題的情況。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課文第一段和第三段,理解課文內容,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抽查學生背誦第2——4自然段的情況。
二、精讀課文第一、三段
學習第三段
1、介紹敦煌文化,理解“舉世聞名”。
2、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畫”引導學生去聯想古代勞動人民非凡的創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結晶”的意思。
3、指導朗讀,要讀出自豪、驕傲的感受。
學習第一段。
1、舉世聞名的莫高窟在哪兒呢?齊讀第一段。
2、“蜂窩似的”說明了什么?
3、對照插圖想像莫高窟的全貌。
聽課文,讓學生回味全文,再次感受莫高窟燦爛輝煌的藝術文化。
三、創設情境,復述課文。
假如你剛從莫高窟觀光回來,你怎樣向我們這些未去過的人介紹她呢?
學生自己準備一下,然后指名介紹。
四、小練筆
請把下面的一段話補充完整,盡量寫得精彩些。
下課了,同學們像小鳥似的飛出了教室,奔向操場快樂地玩耍起來。他們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那一刻,操場就是我們的小樂園。
(提示:寫之前,可以先回憶一下課間操場上的情景,最好先觀察一下再寫,那樣會使句子更生動。)
三年級下語文課時教案3:人類的“老師”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聯系上下文和生活經驗理解新詞。
2.抓住重點詞語,了解哪些老師啟示了人類的哪些發明。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愛科學、學科學的熱情。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學會抓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并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
1.生字,新詞卡片。
2.搜集生物充當人類老師的事例。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讀題激疑
1.談話引入:孩子們,你們心目中的老師是什么樣的?
2.讀題激疑,課題中的“老師”為什么要加上引號?這些“老師”究竟是誰呢?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給出提示:讀通順課文,借助拼音或工具書準確識記生字。
2.點名讀課文,師生共同正音。
3.鼓勵學生用老師教給的多種形式識記生字。要求學生能聯系上下文和已有知識給生字組詞,并能自己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
4.檢查學生生字的學習情況。用“我給大家提個醒”的方式,讓學生來說說每個生字的字音、字形需要注意些什么,并能給每個生字組出幾個不同的詞語來。
5.全體學生練習朗讀全文,指導學生讀通順。
6.要求學生默讀課文,并回答開課時提出的問題:課題中的“老師”為何要加引號?這些“老師”究竟是誰?先在書上用筆畫出來,再說一說。從學生的匯報中引導學生學習第二段“其實,自然界可以充當人類‘老師’的生物何止蝙蝠一種?”引導學生讀懂這句反問句并理解它。(板書:人類的老師不止是蝙蝠)
三、緊扣課題,深入理解
1.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段落讀一讀。
2.先跟同桌說一說自己為什么感興趣,再在全班交流,教師相機落實對課文的理解和對重點詞句的深入感悟。
3.學習第三段,引導要點:
這一段主要講了誰是人類的老師?(板書:蜻蜓——飛機)
為什么說蜻蜓是人類的老師?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機毀人亡”“慘禍”的意思,抓句子“原來,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塊比周圍略重一些的厚斑點。這就是防止翅膀顫抖的關鍵。”體會“老師”的含義。(板書:斑點防抖)
有感情地朗讀本段。
4.學習第四段。
(1)這段主要講了誰是人類的老師?它又教給了人們什么?(板書:鯨——輪船)
(2)在學生匯報過程中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重點詞語:輕而易舉、研究、流線體。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句子:“后來,工程師模仿鯨的形體,改進了船體的設計,大大提高了輪船的航行速度。”(板書:流線體提速)
5學習第五、六段。
(1)出示一個雞蛋,讓學生來捏一捏,看看能不能把雞蛋捏碎。再請學生想一想:為什么看起來薄薄的蛋殼,用了最大的力都不能捏碎?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發了嗎?(激發學生讀課文)科學家研究了這個問題后,得到了什么啟示?造出了什么對我們人類有用的東西?(根據學生回答,板書:雞蛋——建筑物)
(2)學生匯報,從學生的匯報中,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詞語:堅固、承受、均勻、設計。指導學生讀好這一段。(板書:薄殼結構、堅固)
(3)教師導語:其實,人類從動物身上學到的知識還不止是這些呢,請孩子們齊讀課文第六段,看看人還從動物身上學到了什么。學生齊讀,匯報。在學生匯報的同時。出示小黑板上的題,讓學生在回答的同時完成練習。
①人們模仿袋鼠造出了會跳躍的越野汽車。
②人們模仿某些貝殼制成了。
③人們模仿。
6學習第七段。
過渡:是啊,自然界的生物教給我們的真多啊,請孩子們齊讀課文最后一段吧。
7引導回顧全文,了解課文“總—分—總”的結構。
8討論: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四、拓展思維,訓練說寫
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人類的老師的其他例子。并能用剛才填空的句式說話。
板書:
16 人類的“教師” 總 人類的老師 不止是蝙蝠
斑點、防抖
分 蜻蜓——飛機
流線體、提速
鯨——輪船
薄殼結構、堅固
雞蛋——建筑物
……
總 生物界有很多人類的老師
相關資料:
1仿生學是研究生物系統的結構和性質,為工程技術提供新的設計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學。
2建筑上模仿貝殼修造的大跨度薄殼建筑,模仿股骨結構建造的立柱,既消除應力特別集中的區域,又可用最少的建材承受最大的載荷。軍事上模仿海豚皮膚的溝槽結構,把人工海豚皮包敷在船艦外殼上,可減少航行湍流,提高航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