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
創設學與教系統的根本目的是優化教學過程,幫助學習者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學設計是以問題找方法,具有很強的目的性。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了有關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供大家參考。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1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和掌握本課重點句子。
3、理解教師工作的崇高,激發學生熱愛老師的思想感情。
實驗目標:
利用教師節這一契機,以籌備教師節慶祝活動為目的,讓學生去搜集資料,調動已有知識和情感,加深對教師的理解和認識,激發學生熱愛教師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師生共同搜集相關資料,學生課前走訪教師。
課時安排:
兩課時
一、談話導入,調動情感。
1、匯報走訪教師的感想,主要談談他們教書育人的感受。
2、教師在你們心目中的形象?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一年一度的教師節就要來了,我們中隊決定舉行一次慶祝教師節的活動,大家來出出主意,你想出什么節目?生自由交流。想唱的就唱兩句,想說的就說兩句。
相機引導出詩朗誦。
三、提供詩稿、自由練讀
1、師配樂范讀。
2、小組合作,自由練讀。
(1)自學生字詞,分析字形,簡單記憶。
(2)小組互讀,糾正讀音,初步確定朗讀感情。
(3)試著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小組表演,生生互評。
四、教師指導,提高朗讀
1、分句訓練。
(1)自由讀,體會一下,你最喜歡哪一句話,說說為什么。
(2)其他學生補充說明這句話的精彩之處。
(3)指名朗讀這句話,生點評。
(4)生競賽讀這句話,達到朗誦水平。
2、如上,對相關句子進行訓練。
3、重點部分,拓展訓練。
(1)生質疑:哪些句子不太理解?
(2)指名讀這些句子,師生共同解決。
(3)再讀句子,抒發感情。
(4)重點句子:讓春暉和朝霞在心靈閃耀;筆尖飛舞,那是春蠶悄悄地編織理想的絲線;笑語盈盈,那是甘露輕輕地撒向茁壯的新苗。帶學生理解“春暉”、“朝霞”、“春蠶”、“理想的絲線”、“甘露”、“茁壯的新苗”的象征義。
(5)相機出示句子:古今中外,哪個人的成長不浸透著教師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項創造不蘊含著教師的辛勞!
①指名讀;
②理解“浸透”、“蘊含”的表層意思。
③換一種句式,讀一讀,比一比,體會有什么不同?
④根據你搜集的資料,來證明這句話。
⑤飽含感情地再讀一讀。
4、齊讀。
五、補充資料,增強積累
1、調動學生積累,說說贊美教師的詩句。
2、師出示有關贊美教師的詩文,小故事。(附后)
六、小練筆
1、你們一定也有好多話想對教師說,你是不是也仿照課文寫一首詩,長短不限,我們來個新的節目——詩歌聯誦。
2、各自起筆。
3、主動朗讀,師生點評,以鼓勵為主,提出改進性意見。
4、修改后進行詩歌聯誦。
七、作業:
1、抄寫優美詞句
2、小組合作,排練詩朗誦。
附資料:
您是蠟燭
點燃了自己照亮了別人
您是黃牛
勤勤懇懇在黑板上耕耘
您是春蠶
春蠶到死絲方盡
不,都不對
您比蠟燭的光輝更明亮
您比勤勞的黃牛更樸實
您比奉獻的春蠶更無私
對,我知道了
您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塑造心靈
凈化靈魂
永遠不知疲倦
長大了我也要——
做一名老師
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師,誠懇求學。說起這個成語,還有個小故事呢:程顥、程頤兄弟倆都是宋代極有學問的人。進士楊時,為了豐富自已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跑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虛心求教。后來程顥死了,他自己也有40多歲,但仍然立志求學,刻苦鉆研,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游酢還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你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呀?”
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游酢并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禮記別話——謙謙的君子之風
路從先生
《禮記》:從于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遭先生于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先生與之言,則對;不之與言,則趨而退。
這是多么敦厚的一道人世風景。你看,跟著老師一起走路,即使遇見了熟人,也不可與熟人一起聊天而冷落了老師。在路上遇見了老師,就恭敬地和老師打招呼,然后端端正正地站著給老師讓路。如果老師跟你說話,你就禮貌地回答;如果他不跟你說話,就恭敬地用眼光送著他走遠。這是君子的風范。
尊師重教,我們中華民族千年不衰。國家要復興,民族要昌盛,就一定要尊師重教。
君子登堂
《禮記》:將上堂,聲必揚;戶外有二履,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
這里說的是君子坦蕩。君子出游,拜師訪友,要做到走路有腳步聲,決不可鬼鬼祟祟。一是說明君子心胸沒有邪念;二是提醒室內的人,有客人到了。主人如有不想讓外人看到的事,可以防備一下。
還有君子登堂,內室門外有兩雙鞋,聽得到談話聲,才可以入室拜會;聽不見說話聲,就不能亂闖。門外有兩雙鞋,則室內一定有三個人(主人與二個客人,古時候客人把鞋脫在門外,到室內席地而坐),三人內室談話,外面聽不見聲音,則是密談,所以君子要避開。
所以古人登堂的禮節,那種君子坦蕩的風度,是可以讓我們現在借鑒的。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2
一、設計意圖: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倡學生多讀書、少做題。因此,堅持以讀為本,引導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對閱讀材料進行適度的探究、想象、感悟,是培養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一種好辦法。本課主要寫了北宋大文豪蘇軾創作名詞《水調歌頭》的經過,屬于“文包詩”類文章。課文用詞豐富傳神,意境深遠而富有美感,字里行間流露出蘇軾對弟弟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他“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積極人生態度和廣闊胸襟。這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教材。為此,我運用自主探究與朗讀感悟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采用聯系寫作背景理解重點句段,引導學生轉換角色,想蘇軾所想,悟蘇軾之情,并輔之以有感情的朗讀,可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
二、主要教學過程:
(一)師生談話,引入課題:
1、同學們,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要來到了,中秋節晚上的月亮特別圓。古代文人都喜歡以月亮為題材寫出了許多優秀的詩篇,你能說幾句嗎?
2、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一篇與月亮有關的文章。
(板書:但愿人長久)
(二)聯系課題,鼓勵提問:
1、看課題,你最想了解什么?
2、教師歸納:
(1)蘇軾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寫這首詞的?他的情感發生了什么變化?
(2)書上寫的那幾句詞該怎樣理解?表達了蘇軾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初讀課文,抓住情感線(著重圍繞第一個思考題):
1、學生自讀圈畫(讀的形式可多樣化)。
2、組織交流,教師板書:
“心緒不寧——埋怨——寬慰”
3、引導學生看板書再提問,即蘇軾為什么會心緒不寧?埋怨?寬慰?(重點學習目標)
(四)轉換師生角色,深入探究課文:
(學生扮演蘇軾,教師充當四年級的小學生)
1、學習1—3自然段:
(1)師:蘇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戶戶都在品嘗月餅,欣賞明月,您老為什么如此“心緒不寧”呀?
(2)學生讀書準備。
(3)指名回答,要求:注意說話者的身份;回答得有說服力,使人信服。
(其間穿插多形式的朗讀)
2、學習第四自然段:
(1)師:蘇老先生,您在遙遠的他鄉思念弟弟,“每逢佳節倍思親”嗎!這我已經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誰呀?
(2)學生說(穿插讀)
(3)看圖想象(利用多媒體):圖上畫的是什么時候?什么地方?你在干什么?此時此刻,你在想什么?
(4)重點讀好:無情的月亮啊,你為什么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呢?
學生練習讀——指名讀(評點讀)——齊讀第四自然段
3、學習第五、六自然段:
(1)師:蘇先生,后來你的心情變了,還吟誦了一首千古名詞,最后五行我已讀過,可我還是不明白這幾行詞怎么能表達你的“寬慰”之情呢?請您給我解釋一下,行嗎?
(2)學生各自朗讀后兩段。
(3)鼓勵學生小組(也可同桌)交流,圈畫重點句段,準備回答。
(4)組織班級交流:
①指名說;②小組間相互補充;
③學生在書上畫出相關詞的意思:
(重點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④師生分角色讀(分詞和詞的意思);⑤男女學生輪讀。
(五)朗讀四、五、六自然段,加深體會作者情感。
(六)課堂小結(結合板書)。
三、板書:
但愿人長久
心緒不寧:思念弟弟
埋怨:月圓人不圓
寬慰:真情留人間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3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3——5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通過自我診斷與矯治,感受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峨眉山月歌》
一、基礎性診斷與矯治。
1、復習背誦學過的李白的詩歌。
2、范讀,讓學生初步感受兩首古詩。
3、簡單介紹《峨眉山月歌》的創作背景。
二、發展性診斷與矯治。
1、讀前啟發:兩首詩皆有山有水,景色優美,你能體會出詩的意境嗎?
2、自瀆,讀后同桌檢查是否準確通順,再交流各自對詩句的理解。
3、圖文對照,理解詞義:(1)半輪;(2)影入;(3)下渝州。
4、展開想象,理解詩意,體會“青幽的峨眉山上掛著彎彎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這一優美意境。
5、讀邊悟,體會全詩意境。
三、理解性診斷與矯治。
1、反復誦讀,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2、領會作者寫該詩的思想感情。
3、討論交流。
4、熟讀成誦,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
四、發展性練習。
1、寫字指導,注意“君”第二筆“橫”要寫長一些。
2、出示一首描寫山水景色的詩,生自瀆自悟。
3、讀后交流詩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讀成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