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樹下的小學教案一等獎
《大青樹下的小學》是吳然寫作的散文,又名《我們的民族小學》,通過描寫邊疆的一所小學,反映了孩子們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青樹下的小學教案一等獎,供大家參考!
大青樹下的小學教案一等獎
課文內容分析:
《大青樹下的小學》是一篇抒情散文,描寫了一所邊疆小學歡樂祥和的校園生活,體現了我國各民族兒童之間的友愛和團結。古老的銅鐘,潔白的粉墻,還有搖曳的鳳尾竹,是那么美麗。小學生來自不同的民族,在祖國的大家族里,在鮮艷的五星紅旗下共同學習生活,是那么團結。他們上課認真讀書,下課心情玩耍,小動物的出現增添了趣味。
課文共4個自然段,段落分明,層次清晰。第一自然段寫了學生上學的路上和來到學校時的情景。第二、三自然段寫了上課時和下課后的情景,既描寫了學生學習和玩耍的情景,又用小動物的活動進行襯托,展現出校園的靜和動。第四自然段以贊美的文字點題,以景物的描寫結尾,意味深長。
課文表達豐富,有許多有新鮮感的詞句。如“坪壩”“開著絨球花和太陽花的小路”“鳳尾竹的影子”“潔白的粉墻”等詞句,表現出比較新鮮的連續風貌;傣族、阿昌族等民族名稱學生會比較陌生;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分別運用了“從……從……從……”和“向……向……向……”這樣的反復句式,讀起來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第三自然段以樹枝、鳥兒、蝴蝶猴子的狀態來表現窗外的安靜,襯托出學生上課時的專注;這樣的表達既與課文的情境相吻合又比較特別。
課文配有一幅插圖。教室里,穿戴不同的小學生正在讀書。教室外,大青樹上掛著古老的銅鐘,兩只調皮的猴子正好奇地聽著小學生的朗讀。植物、動物、小學生,構成了和諧美麗的畫面,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學情分析:
本單元是學生進入第二學段三年級學習的起始單元,具有過渡性質:會認的字量開始減少,會寫的字量開始增加;“學閱讀”和“學表達”的學習比重增大,這一篇課文的學習,體現了第二學段三年級的這個學習特點。但是,根據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識字與寫字仍然是教學的重要內容,應引起我們足夠的注意和重視,默讀的學習掌握仍要進行,因此要注意教學時間、容量、環節等的合理分配組織,注意使用適合的、恰當的教學策略,以有效地進行各教學內容的教學。
教學目標:
1.認識“壩、漢”等10個生字;通過找近義詞、想象畫面等方法理解詞語的意思;會寫“早晨、穿戴”等21個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邊讀邊想象畫面。能找出課文中有新鮮感的詞句,與同學交流自己的理解,并積累運用。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大青樹下的小學”特別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說出自己學校生活的某個場景。
教學重點:
找出課文中有新鮮感的詞句,與同學交流自己的理解,并積累運用。
教學難點:
能用自己的話說出“大青樹下的小學”特別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說說自己學校生活的某個場景。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學習“篇章頁”,明確學習目標。
(一)課件出示“篇章頁”。
(二)引語:同學們,打開三年級的語文書,你會發現:與以往一、二年級的語文書相比,在每個單元前多了這么一頁學習提示。我們管這一頁叫篇章頁。
1.指名讀。
2.老師引導概括。適時板書:校園生活 關注有新鮮感的詞句。
二、看圖片說場景,引發閱讀期待。
(一)看圖片,說場景。
1.課件出示學生生活、學習的圖片;
2.學生描述場景;
3.揭題,板書課題;
(二)設疑,引發閱讀期待。
這所學校與我們學校相比,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呢?
三、默讀課文,初步感受其特別之處。
(一)根據要求,學生再讀課文。
要求:邊讀邊找出你認為這所學校比較特別的地方,用“ ”劃下相關句子。
(二)反饋預習作業,以學定教,學習生字詞。
1.學習生字;
2.學寫難寫的字;
(操作步驟:反饋預習—學生觀察、交流—老師范寫—學生練寫——評價)
3.運用“七彩云南風光片”介紹云南,幫助學生認識不熟悉的事物。
【云南省位于我國西南邊的云貴高原上,那兒四季如春,景色宜人。這里的竹子,形同鳳尾,我們把這種竹子叫做鳳尾竹;在山與山之間,這里有大片大片寬闊平坦的空地,這就是坪壩;這里的山貓,有豹般的花紋,叫做山貍;這里的銅鐘響亮而清脆。云南還是一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國56個民族中,云南就有52個。】
(三)交流反饋,這所學校有哪些特別的地方。
1.學生反饋;
2.教師引導,逐漸形成如下板書:
上學路上,絢麗多彩,多民族學校
上課時,安靜,小動物們聽課
下課時,熱鬧,動物們看熱鬧
四、學習第一自然段,聚焦“新鮮”,感受其表達效果。
(一)默讀第一自然段,劃出有新鮮感的句子,教師巡視指導。
(二)匯報交流。
◆早晨,從山坡上,從坪壩里,從一條條開著絨球花和太陽花的小路上,走來了許多小學生。
1.學生自由說說帶給你新鮮感的地方;
2.引導比較;
原句:早晨,從山坡上,從坪壩里,從一條條開著絨球花和太陽花的小路上,走來了許多小學生。
改句:早晨,許多小學生從山坡上,從坪壩里,從一條條開著絨球花和太陽花的小路上走來了。
⑴比較不同;
⑵引導思考:作者把表示地點的3個詞語放在句子的前面有什么用意?
(把3個表示地點的詞語放在句首,強調了小學生是從四面八方走來的。)
3.想象:學生還會從什么地方走來;(預設:田野里、馬路上、小溪邊……)
4.引導思考:這個句子還有沒有你認為比較新鮮之處呢?
⑴學生交流;
⑵思考:作者連用了四個“有……的”用意是什么?
(連用4個“有……的”突出了這是一個多民族的學校。)
5.遷移運用;
__________(時間),從________________,從________________,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來許多小學生,有________________的,有________________的,有________________的,還有________________的。
6.想象畫面。
⑴老師范讀;
⑵學生交流看到的畫面;
示例:我看到了在一座郁郁蔥蔥的山坡上,在一片綠油油的`坪壩里,一群群孩子穿著絢麗多彩的民族服裝,有的蹦著跳著,有的唱著歌兒,有的津津有味地聊著,還有的翻著跟頭向學校走去。
⑶齊讀;
◆同學向在校園里歡唱的小鳥打招呼,向敬愛的老師問好,向高高飄揚的國旗敬禮。
1.學生自由說;
2.老師引導:從這里你看到一群怎樣的小學生?
(三個“向”連用,三種行為表現——喜愛、禮貌和尊敬、愛戴,內心非常愉快。)
3.朗讀訓練。
(三)齊讀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回顧。
(一)課件呈現。
早晨,從山坡上,從坪壩里,從一條條開著絨球花和太陽花的小路上,走來了許多小學生。
(二)老師小結。
同學們從這句話中的三個“從……”感受到了孩子們是從四面八方來到了大青樹下的小學;連用了三個“有……的”感受到了這是一個多民族的學校,孩子們在這里開心愉快地學習。
二、學習三、四自然段,品讀有新鮮感的句子,感受“安靜、熱鬧與可愛”。
(一)學生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有新鮮感的句子,教師巡視指導。
(二)反饋交流,課件呈現。
◆大家一起朗讀課文,那聲音真好聽!這時候,窗外十分安靜,樹枝不搖了,鳥兒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聽同學們朗讀課文。最有趣的是,跑來了兩只猴子。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樣好奇地聽著。
1.學生自由說;
2.思考:大家朗讀課文聲音“真好聽”,到底怎么好聽呢?
3.課文是怎么寫出安靜的呢?
參考:文章沒有直接寫,而是用窗外的“安靜”,用樹枝、鳥兒、蝴蝶的表現來襯托“真好聽”。這種寫法很新鮮。
4.朗讀指導
5.遷移運用
晚上的廣場上真熱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老的銅鐘,掛在大青樹粗壯的枝干上。鳳尾竹的影子,在潔白的粉墻上搖晃……
1.學生自由說;
2.想象畫面;
3.思考:你從這兩句話你感受到了什么?(贊美與喜愛)
4.朗讀,引導學生讀出對這所小學的贊美與喜愛。
三、回歸整體,用自己的話說說這所學校特別的地方。
(一)借助板書,學生練說。
(二)引導學生不僅要說出這所學校特別的地方,更要說出自己的感受。
四、建立聯系,滲透運用,說一說自己的學校。
(一)引導:吳然的《大青樹下的小學》,讓我們看到了一所可愛的邊疆小學的樣子和這所小學里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情況。如果請你來向別人介紹一下我們自己的學校和校園生活,你會介紹些什么,怎樣介紹呢?
(二)提出要求:選擇校園里的一個場所,練習說一說它的樣子或者同學們在那里學習、活動的場景,說的時候想一想這篇課文中有新鮮感的詞句,努力說得既準確又有“有新鮮感”。
1.選定場所、情景,獨立練習說一說。
2.小組內說一說。
3.推薦班級內說一說,教師引導評價,關注說準確、說清楚和說得“有新鮮感”。
大青樹下的小學課文
早晨,從山坡上,從坪壩里,從一條條開著絨球花和太陽花的小路上,走來了許多小學生,有漢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頗族的,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來到學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鮮艷的服裝,把學校打扮得絢麗多彩。同學們向在校園里歡唱的小鳥打招呼,向敬愛的老師問好,向高高飄揚的國旗敬禮。
“當,當當!當,當當!”大青樹上的銅鐘敲響了。
上課了,不同民族的小學生,在同一間教室里學習。大家一起朗讀課文,那聲音真好聽!這時候,窗外十分安靜,樹枝不搖了,鳥兒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聽同學們讀課文。最有趣的是,跑來了兩只猴子。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樣好奇地聽著。下課了,大家在大青樹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戲,招引來許多小鳥,連松鼠、山貍也趕來看熱鬧。
這就是我們可愛的小學,一所邊疆的小學。古老的銅鐘,掛在大青樹粗壯的枝干上。鳳尾竹的影子,在潔白的墻上搖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