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男掳嫠哪昙壵Z文下冊教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新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
2.讓學生知道阿凡提是個聰明過人,樂于助人的人。
教學重點:
分角色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讀文感受阿凡提的聰明才智。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知道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一件
什么事嗎?
二、學習新知。
1. 學習文章第一部分。
a. 輕聲讀這部分內容,邊讀邊畫出窮人是如何懇求阿凡提,以及阿凡提是如何說的相關語句。
b. 匯報交流,指導朗讀。
抓住“懇求、爽快、一口答應”等詞語深挖人物性格特點。采用換詞的方式進行,并分角色朗讀,指導朗讀。
c. 從阿凡提的言語中,體會阿凡提高尚的品格。(板書:助人為樂)
2. 學習文章第二部分。
a.輕聲讀這部分內容,用自己喜歡的線條畫出阿凡提、卡子和巴依的不同表現。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b.感受卡子對待巴依和窮人的不同態(tài)度,你如何評價卡子這個人。指導朗讀。
c.面對卡子和巴依的逼迫,阿凡提又有怎樣的表現?
d.此時,阿凡提在你心目中是什么形象?
三、思維拓展。
當窮人和阿凡提大搖大擺的走后,巴依和卡子會有
怎么樣的表現?
四、總結全文。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老師希望同學們像阿凡提一樣把幫助別人看做是一件快樂的事。用心去幫助更多的人。
新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西湖的“綠”的特點,體會作者對西湖的獨特感受。
4、感受學校的綠,說一說。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西湖的“綠”,體會作者怎樣抓住景物特點寫出了自己對西湖的獨特感受。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西湖的資料,如風光圖片,文字說明。
1、導入——走近綠
上課之前老師請大家看一張照片,知道這是哪么? 去年冬天,老師有幸去了稱為“人間天堂”的美麗城市---杭州。這是老師在西湖岸邊拍的一張照片,想不想聽聽我對西湖的獨特感受?
“置身西湖,你不由得就融入了一種夢幻的境界。雖然是冬季,但那如鏡的湖面依然薄霧氤氳,綠意盈眼。兩岸更是萬枝婀娜,暗香浮動。站在西子湖畔,一股或濃或淡的詩意便在你周身彌漫開來,即便是再豪放再灑脫的人,此刻也會變得嫵媚多情起來。”
其實,西湖的美是說不盡道不完的,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為西湖題詩作文,例如蘇東坡的《飲湖上初晴后雨》表現了西湖的嫵媚多姿,歐陽修的《畫船載酒西湖好》突出了西湖光影迷離恍如仙境。而現代女作家宗璞在四次游西湖之后更是留下了獨特的感受,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走近西湖,來領略她動人的風姿。(板書:西湖的 “綠”)
2、初讀——感知綠
請把書翻到14頁,大家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讀音,讀完告訴老師:你知道了什么?
師:大家很會讀書,一遍就抓住了文章的精髓,那么作者主要描寫了哪幾處綠呢?
生答師板書(靈隱——蘇堤——花港)
過渡:正如作者所說,黃龍洞綠得幽,屏風山綠得野,九曲十八澗綠得閑。靈隱、蘇堤、花港的“綠”也各有各的風采,各有各的韻味。請同學們快速瀏覽3--5自然段,看看作者用了哪些語句來表現西湖的綠的?
3、畫句——體會綠。
師:不到2000字的文章中,竟用了20多個綠字,而且毫不重復,多么了不起的文字功夫啊!你喜歡作者哪些描寫?為什么?請同學們再認真讀讀描寫綠的語句,體會一下。
4、學生根據自已的理解談體會。說的時候可以按這樣的方法:先說出你選的是哪里的綠,再讀讀你喜歡的句子,談談你的感受。如果能抓住句中的描寫綠的重點詞語來感悟那更精彩。(學生的交流可能不是按課文順序,教師要根據學路隨機調控教學策略)
學情估計及教學策略:
(1) 靈隱
重點句子
a.雨中去訪靈隱,一下車,只覺得綠意撲眼而來。
b.道旁古木參天,蒼翠欲滴,似乎飄著的雨絲兒也都是綠的。(板書,樹木,蒼翠欲滴)
c.飛來峰上層層疊疊的樹木,有的綠得發(fā)黑,深極了,濃極了;有的綠得發(fā)藍,淺極了,亮極了。
d.峰下蜿蜒的小徑,布滿青苔,直綠到了石頭縫里。
e.亭旁溪水琤瑽,說是溪水,其實表達不出那奔流的氣勢,平穩(wěn)處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飛濺,如飛珠滾玉一般,在這一片綠色的影中顯得分外好看。
靈隱寺之游,煙雨迷蒙,綠意悠悠,令人心動,令人回味,那么其他景點的綠又有什么特點呢?誰來接著匯報?
(2) 蘇堤
重點句子
a.走著走著,忽見路旁的樹十分古怪,一棵棵樹身雖然離得較遠,卻給人一種莽莽蒼蒼的感覺,似乎是從樹梢一直綠到了地下。
b.走近看時,原來是樹身上布滿了綠茸茸的青苔,那樣鮮嫩,那樣可愛,使得綠陰陰的蘇堤,更加綠了幾分(相機板書青苔,讓學生找出一個表現綠的詞語)
c.有的青苔,形狀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樹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來,布局宛然一幅青綠的山水畫。
d.這種苔綠,給我的印象是堅忍不拔,不知當初蘇公對它們印象怎樣。
教師引導學生找到有關語句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想象。
(3)花港
重點句子
a.那是滿池的新荷,圓圓的綠葉,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轉靠在水面,只覺得一種蓬勃的生機,跳躍滿池。(板書荷葉,有學生提供一個表現綠的詞語)
b.綠色,本來是生命的顏色。
c.我最愛初春的楊柳嫩枝,那樣鮮,那樣亮,柳枝兒一擺,似乎蹬著腳告訴你,春天來了。(引導:作者寫花港的綠,為什么寫楊柳嫩枝呢?------對比,既表現荷葉成熟茁壯的生命力,也進一步表達了作者對綠喜愛的程度)
d.荷葉則要持重一些,初夏,則更成熟一些,但那透過活潑的綠色表現出來的茁壯的生命力,是一樣的。
作者寫花港的綠主要抓住什么景物觀察?(板書,荷葉)
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作者對荷葉的“綠”的感受中,悉心體會在花港觀魚看到的“綠”,綠得那么富有生命力,生機勃勃。表現了西湖之綠的意趣美。
西湖之綠,深沉逼人;西湖之綠,意趣盎然;西湖之綠,充滿生命的激情!作者為什么僅僅用一個綠字就能把西湖之美體現的淋漓盡致呢?
(生總結寫法:細心觀察,用心體會)師補充:更重要的,是作者用詞十分準確。我們所見到的每一處綠,都來自于作者精心錘煉的語言。可以說,作家用生動的文字為我們展現了一幅西湖山水畫,用墨不多,卻讓我們真切的體會到了西湖那生機盎然的綠。這,就是準確運用語言文字的功夫!
4、總結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西湖以它的詩情畫意癡迷了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啊!讓我們再一次欣賞這人間天堂的美麗吧。(播放西湖風景欣賞片)
拓展閱讀:
《半篇西湖游記》(近代豐子愷)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近代俞平伯)
《西湖萍蹤》(現代許敏)
《西湖夢》(現代余秋雨)
新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3
設計理念:
讀賞結合,引導學生品味西湖“綠”的豐富多彩,通過讀讀、劃劃、想想、畫畫、說說等活動研讀課文,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學會寫法,領略西湖的美麗。
設計特色:
以“導游寫解說詞”為手段,通過準備和表述導游解說詞等語文實踐活動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了解西湖“綠”的特點,感受西湖的魅力。
教學目標:
1.認識14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
2.研讀全文,了解課文順序,明確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加以具體描寫的方法。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了解西湖“綠”的特點,體會作者對西湖的獨特感受。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西湖的美麗。
教學重點:
第一課時:學字詞,理層次,讀通課文。
第二課時:引導學生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西湖的“綠”,體會作者怎樣抓,學以致用。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運用形聲字構字規(guī)律,啟發(fā)學生學會本課大部分生字,學習部分詞語,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了解大意,理清層次。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1. 同學們,你們聽說過杭州西湖嗎?對西湖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學生互相交流有關西湖的資料信息)
2. 愿意作為一名導游帶領大家去西湖游玩一番嗎?那就讓我們?yōu)閷в螠蕚湟环萁庹f詞,讓我們去看看這人 間天堂——美麗的西湖吧! (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二、課件展示,整體感知。
過渡:西湖在浙江省杭州市,是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qū),西湖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心目中美的象征,多少人說過寫過,你愿意更勝一籌嗎?
1. 師生共賞西湖美景。 (課件展示初夏西湖錄像片段)
2. 交流感受,初步感知西湖的“綠”。 (請學生用一個字概括所看到的西湖美景,同時在課題中“綠”的下面板書▲)
三、初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
過渡:為了能把導游的解說詞寫得更完美,只憑感覺不行,我們要認真研究手中的課文資料。
1. 教師范讀,思考課文主要描寫了什么? (西湖的“綠”)
2. 明確學習任務:自由大聲地讀課文,遇到生字新詞聯(lián)系上下文或者借助工具書反復讀讀記記
3. 學生按自然段讀文,檢查預習情況。
4. 交流字詞學習情況。
(1) 請學生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
(課件出示生字新詞)
(2) 強調形聲字的識記方法。
(重點教學“隱”“徑”“縫”“曠”“職”“港”等字)
(3) 強調“幽”字的筆順。
幽:豎/撇折/撇折/點/撇折/撇折/點/豎折/豎
(4)“參”是多音字。
參cān(參加)shēn(人參)cēn參差{ci}不齊)
(5)重點詞解析
蜿(wān)蜒(yán):蛇爬行的樣子,彎彎曲曲地延伸。
蒼翠:青綠的山色,亦泛指青山。
古怪:跟一般情況很不相同,使人覺得詫異的。
鮮嫩:新鮮,嬌嫩。
心曠神怡:曠:空闊,開朗。怡:愉快。心境開闊,精神愉快。
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細長。也形容花木等形體挺拔。
幽靜:沉靜而安閑。
布局:做出安排。
蓬勃:茂盛,旺盛。
漫步:隨意的,漫不經心的散步。很悠閑。
四、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1. 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
(課件出示要求:讀通全文,做到讀準字音,不漏不添字,不斷不破句)
2. 交流檢查通讀情況。
(指名讀喜歡的段落,師生穿插評議)
3. 快速讀文,理清層次。
(1) 全文是按什么順序描寫西湖的“綠”?
(觀景順序)
(2) 每個自然段分別描寫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雨中靈隱的“綠”
第二自然段:蘇堤的“綠”
第三自然段:花港觀魚的“綠”
第四自然段:整體印象
五、抓重點,延伸下文。
過渡:幾遍讀文,讓我們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西湖的的確確是“綠意撲眼而來”,因而一個什么字就能概括西湖的特點?(“綠”)
令人叫絕的是,作者用了近20個“綠”字酣暢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與活力,下節(jié)課讓我們繼續(xù)研讀、準備,最終拿出一份完美的解說詞。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以導游最終拿出一份完美的解說詞為契機,深入研讀探究課文,體會作者對西湖的獨特感受,入情入鏡地感悟西湖的美麗。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回顧全文。
1. 齊讀課題
2. 學生回憶:這篇課文主要描寫了 什么?按什么順序描寫的? (在課題“綠”字下面板書“▲”,同時板書“觀景順序”)
二、抓住“綠”,整體感知。
過渡:那就讓我們這些導游們以“綠”為突破口,先走進“綠”的世界吧!
1. 課件呈現一片“綠”的廣闊天地。
(1) 老舍《草原》
(2) 劉國林《可愛的草塘》
2.但西湖即便一個“綠”色,也各有不同,豐富多彩,柔情萬分,請同學們用心地讀課文前三個自然段。 (充分朗讀,盡情想象,感受“綠”意)
三、突破“綠”,研讀全文。
過渡:那么“綠”究竟表現在哪些地方,作者怎樣抓“綠”的?作為導游一定要突破呦!
1. 課文著重描寫了哪幾處“綠”? (靈隱——蘇堤——花港觀魚)
2. 移情入文,激趣質疑。
(1) 仔細讀文,看你能發(fā)現多少含有“綠”或表示“綠”的詞語。
(2) 小組交流,然后匯報,談感受。 (點撥:“心曠神怡”、“莽莽蒼蒼”等詞語的意思)
3. 充分朗讀,在讀中品味文字與景物的雙重美。
(1) 請同學們挑自己最喜歡的自然段讀一讀,想想那里的“綠”有什么特點?
(2) 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小組交流,教師巡視指導,相機點撥。
4. 集體研讀,交流成果。
(1) 自由選擇方法
①讀一讀,想一想。
(認為最能體現“綠”的部分)
②圈一圈,劃一劃。
(抓住句子中的重點詞語)
③畫一畫,說一說。
(想象畫面,大膽表述)
學生交流可能不按課文順序,教師相機調控策略。
(2) 預設學案及策略
① 雨中靈隱的“綠”
多彩{
有的綠得發(fā)黑,深極了,濃極了。
有的綠得發(fā)藍,淺極了,亮極了。
② 蘇堤的“綠”
多姿{
古怪,莽莽蒼蒼
鮮嫩可愛,如??如??如??如??
堅忍不拔
③ 花港觀魚的“綠”
( 可能學生說的與預設的不一樣,但不管說什么,只要是讀中所悟,都應積極鼓勵。 引導學生讀中感悟,讀中想象,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感情熏陶。)重點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強調語速宜緩,體現一邊讀一邊想象和回味。
四、品味“綠”,積累運用。
過渡:作為一名導游,請選一處景點,根據課文的描述,盡情地向游客展示西湖那別有風情的“綠”,夸耀一下西湖的美麗。
1﹒學生準備解說詞。 (可以配動作,加表情)
2﹒解說時,師生作為游客可提出問題,在互動中進一步感受西湖“綠”的與眾不同,感悟“綠”的美麗。
五、創(chuàng)造“綠”,升華延伸。
1﹒想想作者是怎樣抓“綠”的,學習寫法。
2﹒仔細觀察生活周圍的“綠”,模仿《西湖的綠》寫一篇《__的綠》。
新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生字,學會其中的12個。正確讀寫“平坦、所謂、階梯、蔥蘢、游覽、機械、愧疚、辛勞”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
3.運用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方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4.了解峨眉山上鋪路人不畏艱險、默默奉獻的精神,培養(yǎng)尊重普通勞動者和他們的勞動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生字,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同學們,你們爬過山嗎?感覺過爬山的辛苦嗎?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峨眉道上》(板書)講的就是作家瑪拉沁夫在登峨眉山時的所見、所聞、所感。
(二)檢查預習
1.自由練習朗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事情。
2.指名朗讀課文,糾正讀音:愧疚、蔥蘢
3.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主要寫了“我”在游峨眉山的途中看到、聽到和想到的。)
4.默讀課文,看一看哪些內容寫的是作者看到或聽到的;哪些內容寫的是作者想到的。
5.小組內交換意見。
6.班內匯報交流。
看到、聽到的:(1~5自然段)、想到的:(6~7自然段。)
(三)理解課文第一自然段
過渡: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樣的呢?
1.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寫、勾畫。
2.班內交流。
(引導學生抓住“兩尺見方的石板”體會山路的窄;抓住“像一架天梯豎在前面……的陡坡上。”體會其高、陡、險。)
3.指名朗讀,其他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的描述,想象峨眉山路的樣子,并把它畫下來。
4.師設疑激趣
這樣又高、又窄、又陡、又險的山路是怎樣鋪成的呢?我們下節(jié)課接著學習。
(四)課堂作業(yè)
1.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練習在田字格中正確書寫文中的生字、生詞。重點強調“豎”下面不要寫成“土”;“蔥”不要丟一點。
新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5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
2.運用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方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了解峨眉山上鋪路人不畏艱險、默默奉獻的精神,培養(yǎng)尊重普通勞動者和他們的勞動的思想感情。
教學步驟:
(一)復習引入
1.指名讀課文第一段,對照自己畫的峨眉山路直觀圖,感受山路的高、窄、陡、險。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明確學習目標:
(1)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樣鋪成的?
(2)為什么說鋪路人是真正的無名英雄?
2.自學課文2-6自然段
(1)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
(2)指名談學習收獲。
(“我”看見幾個鋪路人背石板上山,多辛苦啊!“我”了解到鋪路人不光背石板上山鋪路,他們還要自己開山取石,鑿成石板,從十多里外背過來,再背上山去鋪路,多么不容易啊!……)
(3)教師點撥引導
游人平時空手爬山路還覺得吃力,那些鋪路人竟然身背重物爬“天梯”,真不可思議!大家想不想走近他們?了解他們?好,下面我們就人人當記者進行現場模擬采訪。
3.組內合作學習。
(1)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自由選擇角色進行模擬采訪。
(作為記者,應注意提問的順序,作為鋪路人要展示鋪路人勞動的艱辛和真實的感受。)
(2)個別組向全班展示。
記者:請問老伯,您多大年紀了?
鋪路人:今年五十八歲啦。
記者:這么大年紀,你干這行多少年了?
鋪路人:大約四十年了。
記者:真了不起!您背的石板有多重?
鋪路人:差不多有五六十斤吧!
記者:背這么重的石板走這么陡的路,感覺怎樣?
鋪路人:很累。
記者:既然這么累,為什么還堅持著,一干就是四十年呢?
鋪路人:說實話,游人需要路。沒有路,既不安全,也不方便。當游人踩著我們鋪的路上山,有說有笑的時候,我們累也高興啊!
記者:你們的辛苦,都是為了游人,我代表游人謝謝您。
(3)激發(fā)學生情感
多好的鋪路人啊!他們用自己的辛勞來換取游人的歡樂,感到很滿足、很快慰。此時,你面對他們想說些什么?
①發(fā)自內心地對鋪路人說一句話。
(我敬佩您!您默默奉獻的精神感動了我。您是我心中真正的英雄……)
②從文中找出作者發(fā)自內心的話,讀一讀,想想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引導學生讀好兩個特殊自然段:1.“鋪路?”僅兩個字,單獨作為一個自然段,意在強調作者當時驚訝、感動、贊嘆的復雜心境。2.“他們是給峨眉山鋪路的人啊!”這句話單獨作為一個自然段,其目的在于強調作者當時那種肅然起敬、由衷贊嘆和似乎要讓所有人都知曉的那種難言的激動。)
2.體會數量詞的妙用。
(本文數量詞多達14處,如“一塊塊”“一塊一塊”“一塊”“幾萬,幾十萬,還是幾百萬?”……讀時要讓學生品味不同結構的數量詞,表達的意思不同,從而體會作者遣詞用語的準確性。)
(四)回顧全文,升華情感
為什么說鋪路人是真正的無名英雄,
1.自由讀課文,從內容體會思想。
2.班內交流。
(體會鋪路人不怕艱難、不怕辛苦、默默奉獻的可貴品質。)
3.師小結:
鋪路人所付出的艱辛勞動是我們常人難以想象的,然而,當游人沿著石板的階梯,一邊登山一邊欣賞沿途的秀麗風光時,又有誰會想到那些默默無聞的鋪路人呢?他們才是真正的無名英雄。
4.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新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 高中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