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在教學?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作更科學化。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新編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新編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本課生字、詞語。
2.讀課文,提出自己的問題,再試著把問題分類,選出值得思考的問題并解決。
3.歸納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弱小動物的關愛之情。
【過程與方法】
1.運用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等多種形式理解重點詞語。
2.讀與品詞相結合,讀與想象相結合,感受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在讀中加深對詞句和課文內容的理解,在讀中升華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對蝴蝶的憐惜,激發學生關愛弱小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作者對弱小動物的關愛之情。
難點:學習中嘗試著提出問題,并帶著問題思考的閱讀方法。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本課生字、詞語。
2.讀課文,提出自己的問題,再試著把問題分類,選出值得思考的問題并解決。
3.歸納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弱小動物的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歸納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弱小動物的關愛之情。
難點:落實提出問題,并帶著問題思考的閱讀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每個人都渴望擁有一個幸福的家,那你能說說家是什么嗎?學生自由發言。(家是溫馨的港灣,讓我們的心暖和,家是遮風擋雨的港灣,讓我們休息停靠……)
教師引入:(出示課件)同學們看,花叢中、陽光下,小動物們在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突然,天空中電閃雷鳴下起了大雨,青鳥、麻雀都回家躲避起來了,小蝴蝶躲到哪里呢?這節課,就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去探尋蝴蝶的家。
二、自讀課文,認讀生詞
1.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并把生字詞勾畫出來多讀幾遍。
2.剛才同學們讀課文都很認真,我們先來檢查一下生詞。
出示第一組詞語:吼叫、震撼、喧嚷、雨幕、黑壓壓、水淋淋。
指名讀。齊讀。
這些詞中你有不理解的嗎?
3.出示第二組詞語:輕盈、素潔、沾污、柔弱。
誰想讀讀這幾個詞?
這幾個詞語都是描寫誰的?(蝴蝶)
你有不理解的詞嗎?
讀了這幾個描寫蝴蝶的詞語,你有什么感受?
4.同學們還有不理解的詞語嗎?
學生自由提出解答。(也未可知、翻轉不定、家雀兒)
5.指名讀課文。
三、再讀文章,提出問題
1.交流所提出的問題是什么。
2.梳理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下節課學習。
3.整理問題,每小組保留三個問題。
四、帶著問題,初讀課文
1.理解了詞語,我們對課文的理解會有所提高,下面讓我們帶著自己的問題,來讀一讀1、2自然段。
2.請同學們談談你剛才提的問題解決了沒有。
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了解了課文中所描述的內容有強烈的對比效果:雨很大,而蝴蝶卻很弱。這讓作者為蝴蝶捏了一把汗,產生了著急的情緒。就讓我們下節課接著去探索蝴蝶的家。
板書設計:
蝴蝶的家
我的問題: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
作者為什么特別在意這個問題?
它們的家為什么是美麗香甜的嗎?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品讀課文,依據問題,抓住主要內容,體會作者對弱小動物的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歸納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弱小動物的關愛之情。
難點:落實提出問題,并帶著問題思考的閱讀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蝴蝶的家》。緊扣上節我們提出的問題讀中解決問題。
二、品讀感悟,理解課文
1.剛才我們初讀了課文,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了嗎?是什么心情?(作者為蝴蝶著急、擔心)你們呢?從課文中的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為蝴蝶著急、擔心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用心體會,用筆畫出有關的語句,并寫出自己的感受。
2.學生匯報。
(1)天氣是怎么難為蝴蝶的?誰來讀一讀。找學生讀第二句,(出示第二句)此時作者心里在想什么呢?誰能讀出作者的這種心情。
是啊!此時,天低、云黑、電閃、雷鳴、風狂、雨驟,讓人聽著心驚,看著害怕。這真是難為蝴蝶呀?能把你的感受讀出來嗎?指名讀,然后再齊讀。
(2)還從哪兒可以看出作者為蝴蝶著急、擔心?
預設:
①想到這里,我簡直沒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樣著急。
從“怎么禁得起這猛烈的風雨呢”看出作者為蝴蝶著急、擔心。
②教師引導學生:為什么從這看出為蝴蝶著急、擔心?作者當時在想什么?
③作者剛才想到了什么?(它們的身體是那樣輕盈……)由作者想到的你想到了什么?讓我們讀出蝴蝶的美麗與柔弱。
是啊!這樣輕盈、素潔、柔弱的蝴蝶怎么能不惹人喜愛?怎么禁得起這猛烈的風雨呢?
④如果再想下去,作者會想到什么?這樣美麗柔弱的蝴蝶要經受這樣的打擊,想到這里,這簡直沒法再想下去了。
此時作者是什么樣的心情?誰能通過你的讀讓我們感受到作者此時的心情。
(3)“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為蝴蝶著急了”。這句話在文中兩次出現,“我”因為什么為蝴蝶著急了?(作者找了多次都沒有找到蝴蝶,所以更著急了。)
①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作者為蝴蝶找家時的著急心情,勾一勾、讀一讀。
②通過對讀的方式來理解課文。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作者真為蝴蝶著急了。
③一次次猜想,又一次次否定,作者一次次為蝴蝶找家,希望的是什么?
(4)還從哪可以看出作者為蝴蝶著急、擔心?
(5)讓我們來讀一讀小女孩的話。
(出示第五自然段)
①小女孩是怎樣看待蝴蝶有沒有家這個問題的?(三個“一定”)
②小女孩連續說了三個“一定”,你們想一想,小女孩在說這些話時心里在想什么?
③在這篇文章里,這僅僅是小女孩的心聲嗎?你能從小女孩的話中體會出作者哪種美好的愿望?
小結:讓我們再讀小女孩的話,通過小女孩的話把作者的美好愿望表達出來。
三、課外拓展
同學們,你們認為蝴蝶有家嗎?這個美麗而香甜的家會在哪里呢?張開你想象的翅膀,說一說。
新編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昧、墜、懷”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理解作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觀看繁星的情景以及不同的感受,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學會描寫景物,理解并運用聯想和想象來寫景狀物、抒發感情。
教學重點
1.理解作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觀看繁星的情景以及不同的感受。
2.把握文章的寫作技巧,了解文章所運用的修辭手法。
教學難點
培養觀察、想象能力,學會表達自己觀察后的感受。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出示冰心的詩集《繁星》中的片段,引導學生想象繁星滿天的景象。
繁星閃爍著——
深藍的天空
何曾聽得見他們對語
沉默中
微光里
他們深深的互相頌贊了
#教案# 導語:晴朗的夜晚,星光燦爛。冰心先生在閃爍的星光中聽到它們的對話,原來它們在互相贊頌啊!而當我們仰望星空,又會產生哪些遐想呢?你們是否會想起那些動人的傳說?是否會想一探星空的奧秘?是否想起遠方的某位親人?……有一位作家,他經常獨自仰望星空。面對閃爍的繁星,他思過往,想未來,抒發自己的真情。今天,我們就隨他一起去欣賞夜空中繁星閃爍的情景,去表達對生活最誠摯的情感。
2.出示課題,引導學生理解題目在文中的作用。
明確:“繁星”是文章記敘的核心,作者就是通過觀察“繁星”抒發了種種思緒。緊緊抓住“繁星”理解課文,會更容易把握文章內容。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介紹作者及文章的寫作背景。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主席等。他是20世紀中國文學發展的一個重要人物,被譽為“20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說《憩園》《寒夜》,散文集《保衛和平的人們》《友誼集》《隨想錄》《贊歌集》等,還有不少短篇小說、童話、雜文、文學譯著等。
寫作背景1923年,19歲的巴金和三哥毅然沖破封建家庭的樊籠到了上海、南京,考入東南大學附中補習班。在學習期間,參加了一些社會活動,巴金的民主思想得到進一步發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國輪船“昂熱號”離滬赴法。他去法國是為了學習經濟學,“向西方找真理”。2月18日,“昂熱號”郵船抵達馬塞。19日,巴金抵達巴黎。在郵船航行期間,巴金撰寫了《海行雜記》38則。《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記,寫于1927年1月。
2.聽音頻朗讀,把握朗讀的節奏和語氣。注意標記自己讀不通的地方。
3.自讀課文,圈出生字新詞。
4.檢測字詞預習情況。
出示生字卡片,學生認讀。教師糾正字音,引導學生識記生字。
會認的字:半明半昧(mèi) 搖搖欲墜(zhuì) 懷(huái)抱
三、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學生分自然段朗讀,標出段落序號,圈畫不懂的地方。
2.教師出示自讀要求,學生分組交流討論。
閱讀要求:
(1)畫出表明作者觀星的時間、地點的詞句。
(2)找出作者三次觀星中所看到的具體景物。
(3)畫出表現作者觀星感受的句子。
3.匯報展示,品析課文。
(1)學習第1自然段,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段落的主要內容,并思考以下問題。
①我愛月夜,但我也愛星天。(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預設:引導學生體會首句在段落中的作用。這句話開篇點題,一個“愛”字表露出“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同時引出下文“我最愛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
仿寫訓練:我愛,但我也愛。
方法拓展: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結構,二是內容。句子在結構上的作用應看其在文中的位置。(1)在開頭,總領全文、開篇點題、引出下文、設置懸念、為下文埋伏筆、做鋪墊等。(2)在中間,照應上文、總結上文、承上啟下、引出下文、為下文埋伏筆、做鋪墊等。(3)在結尾,呼應開頭、照應前文、篇末扣題等。其內容上的作用,應先判斷句子的表達方式,如果是描寫性句子,還應繼續判斷是描寫人物的、景物的,還是描寫環境的。要結合內容具體作答;如果是一般敘述性句子,可能是交代記敘文的要素,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調等;議論性句子主要起畫龍點睛的作用,或是表現人物的觀點態度,強調抒發某種感情;抒情性句子的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中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等。
②作者第一次看繁星是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看到了什么景象?
預設:引導學生認真讀第1自然段的第2句話,從中提煉出關鍵信息回答。作者第一次看繁星是從前七八月,在家鄉庭院里納涼的時候。他看到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
(2)學習第2自然段,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段落的主要內容,并思考以下問題:
①作者第二次看繁星是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看到了什么景象,產生了什么感受?
預設:引導學生閱讀第2自然段,在理解段落內容的基礎上尋找關鍵信息。作者第二次看繁星是三年前,在南京住處后面的菜園里。作者看到的是星群密布的藍天,感覺到星光雖然微小,但是光明無處不在。
②“星光在我們的肉眼里雖然微小,然而它使我們覺得光明無處不在。”(作者為什么這樣說呢?)
預設: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教師要在講解前適當鋪墊巴金的人生經歷,并且結合本文的創作背景讓學生理解得更深刻。作者當時正值青年,胸懷宏偉理想,微小的星光“無處不在”正體現了青年人充滿希望、朝氣蓬勃的特點,也表達了作者對光明的渴求和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期盼。
仿寫訓練:寫一寫自己觀看星空的經歷,以及從中產生的感想。
示例:夏天的夜晚,我最喜歡看繁星滿天的景象了。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學習第3自然段,指名學生概括段落的主要內容,并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①這一自然段寫的是作者第三次觀看繁星的情景,將之和前兩次進行對比,并用圖表的形式表現出來。
②找出這一自然段中表明作者和繁星之間關系的詞。(很熟)
③漸漸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想看見無數螢火蟲在我的周圍飛舞。(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預設:教師可以出示星空的圖片,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自己被繁星包圍的景象,進而體會這句話中所描繪的意境。
明確:這句話運用了比喻修辭手法,把滿天繁星比作飛舞的螢火蟲,寫出了繁星閃爍的美妙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之情。
④我望著那許多認識的星,我仿佛看見它們在對我眨眼,我仿佛聽見它們在小聲說話。(想象一下:如果星星會說話,它們會說些什么呢?)
預設:教師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站在星星的角度設想它們之間可能會說些什么。
⑤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感受都不同,為什么呢?
明確:作者在不同的境況中三次觀看繁星,感受越來越深,越來越細致,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越來越強烈,甚至還融入了對祖國的眷念之情。這個不相同不僅是因為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作者對星空的觀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細了,還因為他遠走他鄉特定的心境。
⑥閱讀下面一段文字,與課文的描寫進行比較,看看它們在寫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那竹窗簾兒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地溜進來,出現在窗前的穿衣鏡上了:原來月亮是長了腿的,爬著那竹簾格兒,先是一個白道兒,再是半圓,漸漸地爬得高了,穿衣鏡上的圓便滿盈了。我們都高興起來,又都屏氣兒不出,生怕那是個塵影兒變的,會一口氣吹跑呢。——賈平凹《月跡》
示例:都運用了擬人修辭手法,寫出了繁星和月亮的美妙、可愛,營造出一種童話般的意境;并且都是通過人物對繁星和月亮的主觀感受來襯托繁星和月亮的可愛的。
四、拓展閱讀,賞析名段
過渡:夜空的繁星是美的,它們激發了巴金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由的向往。滄海日出也是美的,它又帶給峻青怎樣的感受呢?現在,我們就通過欣賞下面的片段來體驗一番吧!
1.出示課外閱讀片段,指名學生朗讀。
早霞漸漸變濃變深,粉紅的顏色,漸漸變成了橘紅,以后又變成為鮮紅了。而大海和天空,也像著了火似的,通紅一片。就在這時,在那水天融為一體的蒼茫遠方,在那閃爍著一片火焰似的波光的大海里,一輪紅得耀眼,光芒四射的太陽,冉冉地升騰起來。開始的時候,它升得很慢,只露出了一個弧形的金邊兒,不久,這金邊兒很快地擴大著、擴大著,涌了上來。到后來,就已經不是冉冉升起了,而是猛地一跳,蹦出了海面。霎時間,那遼闊無垠的天空和大海,一下子就布滿了耀眼的金光。在那太陽剛剛躍出的海面上,金光特別強烈,仿佛是無數個火紅的太陽,鋪成了一條又寬又亮又紅的海上大路,從太陽底下,一直伸展到鷹角亭下的海邊。這路,金晃晃紅彤彤的,又直又長,看著它,就仿佛使人覺得:循著這條金晃晃紅彤彤的大路,就可以一直走進那太陽里去。
啊,美極了,壯觀極了。
——峻青《滄海日出》
2.教師出示要思考的問題,學生分小組交流,選舉代表匯報。
(1)日出前,作者主要描寫了哪些內容?(早霞的顏色變化;大海和天空的顏色)
(2)作者是按什么順序描寫日出的過程的?(時間順序)
(3)滄海日出帶給作者怎樣的感受?(美;壯觀)
五、課堂回顧,交流收獲。
1.教師總結本課時教學內容,并點評學生們的課堂表現。
過渡:美的事物無處不在,巴金先生正是用心觀察、體驗,才發現了這些美,并且為我們呈現了出來。其實,只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我們也能像大家那樣,發現事物獨特的魅力。讓我們再讀課文,體會繁星的美好和生活的美妙吧!
小結:同學們,在這節課上,我們學習了課文中出現的生字詞,具體分析了課文內容,了解了作者在對星空的描寫中所寄予的真實意圖。這不是一篇簡單的寫景散文,而是一篇美文。文中優美、生動的描寫,動人的意境都讓我們印象深刻,即便沒有真正觀察過星空,也能在作者的文字中想象星空的美。這就是好文章的魅力。課堂學習中,同學們的表現都可圈可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師為學生分組,引導他們交流學習收獲。
3.引導學生摘抄文中優美的詞句,并學會在習作中靈活運用。
六、作業設計,鞏固提高。
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新編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3
【教學目的】
1、學生理解作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觀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訓練學生學會表達自己觀察后的感受。學會景物描
3、自學本文的生字新詞,會用“柔和”、“靜寂”造句。有表情朗讀課文,背誦第三段。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作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觀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自學生字,理解生詞的意思;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第一教時
1、出示課題:
《繁星》的“繁”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多星星的詞你知道的還有哪些?
2、你知道這篇文章是寫什么的記敘文?你曾讀過哪些寫景物的文章?
3、先看看課后練習一,帶著這個問題聽老師范讀課文,邊聽邊用……劃出有關寫在什么時間、在哪些地方看星天的詞語。
4、(放幻燈①)讓學生看著畫面描述。板書:月夜
5、(放幻燈②)讓學生看著畫面描述。板書:星天
6、讀文章的第一句,看看這句話中用了哪些詞把這兩幅畫面連接起來了,哪個詞用得最妙?
板書:愛 但也愛
7、朗讀總起句
8、接著文章寫“我”在什么時間、在哪些地方看星天?
板書:(從前)家鄉庭院
(三年前)南京菜園
(如今)海上艙面
9、學習第一段:
(1)從前,作者在家鄉庭院,在七、八月的夜晚納涼的時候看星天,星天是什么樣兒的?
(用……點出有關的詞語)他有什么感受?
(2)(放幻燈②)“密密麻麻”是什么樣子?
(3)望著這樣的星天,作者就會忘記一切,仿佛回到了母親的懷里似的,這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4)小結:……覺得星天有母親般的溫柔、親切。
板書:親切
10、學習第二段:
(1)(1924年)作者在南京菜園里看星天,星天又是什么樣兒的?(點出有關的詞語)又有怎樣的感受?
板書:星群密布 光明無處不在 好像
(2)(放幻燈③)“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與“密密麻麻”比較,有什么不同?
(3)“無處不在”是什么意思?(讀句子:……然而……)在句中除了表示星光燦爛、到處有星光外,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小結:雖然身處黑暗的舊社會,但作者對未來充滿希望、充滿信心,他向往光明,追求光明,望著星天就感到光明處處都存在。這時,他愛星天的感情比從前更深了。
(5)表情朗讀“……雖然……然而……”句中不用“然而”,換個詞還可以怎么說?
(6)這段中還有哪一句表達了作者愛星天的感情比從前更深了?
(7)“好像同朋友在促膝談心一樣”,你想一下,他們可能在談些什么?
(8)小結:這時,作者覺得星天更加親切
板書:更親切
11、如今(1927年)在海上看星天感受又如何呢?你能自學領會嗎?先回憶一下老師是怎樣教你們學習第一、二段的?你打算怎樣自學第三段?
第二教時
(一)要點:自學第三段,匯報、總結全文。
(二)過程:
(1)(幻燈④)——聽朗讀。經過充分的自學、討論,說說如今在海上看星天,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樣兒的?感受又如何?
(2)提出在自學中不理解的問題。
(3)對同學提出的問題你是怎樣理解的?這一段寫得好嗎?哪些地方寫得好,談談自己的體會(結合課后練習2、3、4題加以解決)。
(4)這時作者巴金陶醉了。(板書:陶醉)請同學們把自己認為寫得好的句子背下來。
(5)看著板書,同桌互說。無論是“從前”、“三年前”,還是“如今”,作者看星空都表達了自己的一種什么感情?而這種感受又是如何加深的?
(6)小結:作者流露出對星天的愛的思想感情,這種感情一層比一層深:愛著(親切)→交朋友(更親切)→老朋友(陶醉了)。在作者筆下的星天,帶有母親般的溫柔和親切,作者愛月夜,愛星天,歸根結底是愛大自然。
(7)你能劃出本文的中心句嗎?
(8)小組討論:這節課自己學到什么?
(9)匯報、小結。
新編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認識“暮、吟、瑟”等7個生字,會寫“暮、吟、題”等13個字。
2.理解詩句的意思,了解詩所描寫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讀。
3.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題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①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②萬物都自己的優缺點。
4.背誦古詩。默寫古詩《題西林壁》。
教學重點
1.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1.理解景物描寫與表情達意的關系。
2.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①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②萬物都自己的優缺點。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生字詞。
2.理解詩句的意思,了解詩所描寫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讀。
3.背誦古詩。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談話導入,介紹詩人。
我們在低年級曾學過一首詩《草》,記得嗎?
(師生齊背《草》)
這首詩的詩人是誰?(白居易)
我們今天再來學習白居易的另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暮江吟》。(板書:《暮江吟》)(課件出示2)
在學習在這首詩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詩人。
(課件出示3)(出示課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簡介)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暮、吟”(課件出示4)
2.學習會寫字
“暮、吟”(課件出示5)
指導書寫:“暮”的中間一橫要長一些;“吟”的最后一筆不是點。
3.理解題意
三、再讀詩文,探究詩意
1.師:詩人白居易離開京城,到杭州任職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寫下這首詩,通過課前的預習,誰來說說題目的意思?(指名說題目的意思)
2.師:到底詩人吟了什么詩,我們來聽聽看。(課件出示6)(生聽課件中范讀)
3.師:現在請同學自由朗讀這首詩,通過圖文結合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詩中的字、詞,不懂的字用“△”標出。
(生自由朗讀學習古詩)
4.交流學習一、二兩句。(課件出示7)
在這兩行詩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詞可提出來。
(師生共同解答“殘陽”“鋪”“瑟瑟”等字。)
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5.指導朗讀一、二兩句。
過渡語:下因為江邊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覺已到夜晚。
6.指導學習三、四兩句。(課件出示8)
這兩句描寫了江邊的哪些景色?
詩人用了什么方法來描寫露水和月亮?(板書:露水月亮)
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詩人抓住了景物的特點,連用了兩個比喻描寫了江邊夜晚迷人的景色,詩中還用哪個詞來形容?(可憐)
可憐是什么意思?(可愛)(板書:景色美麗)
7.指導朗讀三、四兩句。
8.指導朗讀朗讀整首詩。
朗讀古詩時不僅要讀準字音,有感情,還應有節奏,我們根據畫好停頓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生有節奏地朗讀古詩)
四、配樂朗讀,升華情感
1.指導配樂朗讀。(課件出示9)
師:詩人白居易離開京城到杭州任職,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邊這紅霞滿天,彎月東升,露水晶瑩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們隨著音樂也來細細地品詩一番。
(生配樂朗讀)
2.談感受。
師:如果此時你就是詩人,來到這深秋傍晚的江邊,領略到這安靜的、優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說感受)
五、拓展延伸,積累語言。(課件出示10)
你能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做一首新詩,或畫一兩幅簡筆畫嗎?兩樣選擇一個來完成。
板書設計:
《暮江吟》
白居易
露水 月亮 景色 美麗
新編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生字詞。
2.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①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②萬物都自己的優缺點。
3.背誦古詩。默寫古詩《題西林壁》。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談話激趣
同學們,我們知道,古詩語言精煉,意境深遠,是悠久的中華文化瑰寶之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宋代詩人蘇軾寫在西林寺上的一首詩。
(板書:《題西林壁》)(課件出示12)
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課件出示13)
解詩題,知作者
抓字眼,明詩意
多誦讀,悟詩情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緣、降、騷、遜、輸”(課件出示14)
“降”和“遜”是翹舌音。
2.學習生字
“題、側、峰、廬、緣、降、閣、費、須、遜、輸”
(課件出示15)
指導書寫:“側、峰、緣、降、輸”都是左右結構的字,都是左窄右寬;“費”是上下結構的字,上寬下窄。“緣”書寫時左上邊撇折和橫撇相接,下邊彎鉤在首撇上起筆,左邊兩撇中下撇要長。“費”書寫時上邊的弓字要寬扁、最下邊一橫要長,左邊是撇右邊是豎,貝字稍窄。
3.理解題意
三、學習古詩《題西林壁》
(一)解詩題,知作者
1.師:請結合課文的注釋,理解一下本詩題目的意思。(書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2.師:誰知道蘇軾的生平?(生交流蘇軾的資料。)(課件出示16)
(蘇軾,字子瞻,好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為“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游記詩之一。)
(二)抓字眼,明詩意
1.(師指名讀古詩)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2.師:四人小組合作交流,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3.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橫看成嶺側成峰:橫著看,廬山是一條山嶺,連綿不斷;側著看卻仿佛變成了一座山峰。(課件出示17)(教師板書:橫嶺側峰)(教師板書:變幻莫測)
4.師:你們能用橡皮泥捏出蘇軾描繪的這座山嗎?
遠近高低各(重讀)不同:向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廬山景色都不相同。(課件出示18)(教師板書:遠近高低)(教師板書:千姿百態)
5.師:從這兩句詩中,你知道為什么廬山在蘇軾的眼中,會有怎么多種變化嗎?
(蘇軾站在不同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教師板書:從不同角度觀察)
6.師: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著廬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說一句話嗎?
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識:認清)“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為我站在廬山中。(課件出示19)
7.師:這一句里有一個字很難寫,誰知道呢?(“緣”字)讓我們一起來疏通一下筆畫。
(三)多誦讀,悟詩情
多誦讀:
1.師:老師有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廬山?(作者喜愛廬山)作者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你們說,你們能不能把作者那贊美之情用優美的嗓子朗讀出來?好,現在讓我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朗讀這首古詩。誰還記得讀古詩的方法有幾種?(齊誦、輪誦、唱誦、表演讀、疊誦……)好,現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這首古詩。
2.四人小組表演
悟詩情
師:剛才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吳老師有一個地方卻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為什么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了嗎?(因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峰是站在遠處看的,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則是身在廬山時看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__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了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四)總結
師:《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更包含了“__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學習古詩《雪梅》
(一)看圖片、賞雪梅(課件出示20)
同學們,老師為大家準備了幾張圖片,我們一起
來靜靜地欣賞。
師:你知道這是什么花嗎?那你知道這種花在什么時節開嗎?
生答:梅花
師:說得對!這是梅花,在冬天開放,很美麗。特別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歡。自古以來,人們把雪和梅作為報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卻爭執起來了,怎么回事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雪梅》這首詩中去探個究竟。(教師板書:《雪梅》)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課件出示21)
(二)讀古詩、誦雪梅
1.借助拼音,把這首詩讀正確。(課件出示22)
師:看到你們讀書的認真樣,真為你們高興。
2.認讀標拼音的字。
3.同桌互讀,有讀得不正確的請告訴他。
4.指名讀,請其他同學認真聽,聽他注意讀得怎么樣。
5.去掉拼音指名讀。
6.當小老師領讀。
7.聽老師讀,注意節奏。
8.自己讀,讀出節奏。
師:節奏感出來了,詩的韻味也就出來了。
9.男女生接讀。
10.男女生合作讀。男生讀,女生做回音壁。
11.齊讀。
12.背讀。
13.領背。
(三)品詩句,悟道理。
師:詩會背了,詩的意思知道嗎?
1.借助注釋,自己說一說詩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問題,一起解決。
3.和同桌說一說詩的意思。
4.一起說詩意。
師:梅花和雪花都認為各自占盡了春色,誰也不肯相讓。這可難壞了詩人,難寫評判文章。梅花雖然沒有雪花那樣晶瑩、潔白,但是雪花卻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悟道理。(指名說)
從后兩句中,我們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點是:雪白梅香(教師板書:雪白梅香)。這首詩借雪梅的爭春,告訴我們人各有所長(教師板書: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我們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讀到的;“罔談彼短,靡恃己長。”
6.帶著理解再讀本詩。
(四)談雪梅、拓詩詞。
1.簡介詩人。(課件出示23)
師:這首詩的作者是盧鉞,是宋朝人。他非常喜愛梅花。
2.談雪梅的關系。
師:古往今來,有不少詩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寫。這是因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開放更顯示出不畏嚴寒的高尚品格。如我們所學過的《梅花》一詩。
3.我們的偉大領袖_也十分喜歡雪中的梅花,他曾寫下這一首詞《卜算子?詠梅》,我們一起來欣賞。(課件出示24)
4.總結。
師:孩子們,梅花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別的花都是春天開,它卻不一樣,越是寒冷,越是風欺雪壓,它就開得越精神,越秀氣。所以,它象征著不畏嚴寒、堅強不屈的精神品質。它被稱為“歲寒三友”之一,還被稱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們向梅花一樣也能不畏嚴寒,在艱苦的環境中堅強不屈,好嗎?
五、作業(課件出示25)
1.背誦兩首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2.結合生活事例,說說你是怎么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和“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這兩句詩的意思。
新編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 小學教案模板
★ 小學教案模板
★ 高中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