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義教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2022義教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2義教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學習11個生字。逐漸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體會作者對野荷花頑強生命力的贊嘆,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重點:
從作者的描寫中體會荷花的品質。
教學難點:
使學生從荷花的品質中受到教育,并敬重這種品質。
基礎知識:
1、正音字:脾(pí)隙(xì)剔(tī)綴(zhuì)
2、形近字:篇-偏 豪-毫 茂-戍 煉-練
3、釋詞:
心馳神往:心神飛到(向往的地方)。
沁人心脾:吸入芳香涼爽的空氣或飲料,令人感到舒適。也形容優美的詩文、音樂等給人清新、爽朗的感受。
氣喘吁吁:呼吸急促,上氣不接下氣的樣子。
媲 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比美。
4、生字:
偏:釋義:①不正;傾斜;離開中心的;跟“ 正 ” 相對:偏離|偏僻|偏遠|太陽偏西了。②不公正;只注重一方:偏護|偏心|偏愛。③輔助的;不占主要地位的:偏方|偏師|偏房。④離開正常標準:偏差|偏見|氣溫偏低。⑤跟愿望或一般情況相反:偏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豪:釋義①才能出眾的人:豪杰|英豪|文豪。②氣魄大;直爽痛快:豪情|豪邁|豪爽。③值得驕傲;感到光榮:自豪。④指有錢有勢:豪門|土豪。⑤強橫:豪強|巧奪豪取。
茂:釋義:①植物長得盛:茂盛|茂密|枝繁葉茂。②豐富精美:圖文并茂|聲情并茂。
祖:釋義①父母親的上一輩:祖父|祖母|外祖父。②家族中較早的先輩:祖先|高祖|祖傳秘方。③事業或派別的首創者:鼻祖|祖師|佛祖。④姓。
批:釋義①在文章、文件、作業等上面寫評語或意見:朱批|眉批。②對下級文件表示意見或對文章予以批評:批改|批閱|批注|批語。③大量買賣貨物:批發|批購|批量。④量詞,用于大量的貨物或人:一批紙張|一批游客|第三批學員剛剛畢業。⑤對錯誤、缺點等作出否定的評論或評判:批判|批評|挨批。
攏:釋義:①合在一起;使不松散:合攏|兩腳并攏|他笑得嘴都合不攏了。②靠近;到達:靠攏|攏岸。③聚起;總合:歸攏|攏共。④梳(頭發):把頭發攏一下。
迎:釋義:①接:迎接|迎送|歡迎|辭舊迎新。②面向著;正對著:迎面|迎頭趕上|迎風招展。
碗:釋義①盛飯菜的器具,口大底小,一般是圓形的:飯碗|茶碗。②像碗的東西:軸碗|橡皮碗。③量詞:一碗米
隙:釋義①裂縫:孔隙|門隙|縫隙。②(地區、時間)空閑:間隙|空隙|田邊隙地。③機會;空子:乘隙|無隙可乘。④感情上的裂痕;人際關系上的隔閡:有隙
煉:釋義:①用加熱等辦法使物質純凈或堅韌:提煉|煉鐵|冶煉|煉油。②用心推敲琢磨,使詞句精美簡潔:煉字|煉句。
扮:釋義:①化裝;裝成:打扮|扮演|女扮男裝。②面部表情裝成(某種樣子):扮鬼臉。
教學準備:荷花圖片、有關荷花的詩文。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設計(A案)
第一課時
一、直接進入主題:今天我們學習新課《野荷塘》,齊讀課題,誰能談一談你對課題的理解。
二、讀文學習生字:
1、初讀課文,注意字音,能流利、通暢地朗讀。
2、繪聲繪色讀文,劃出生字。
3、自主學習生字,教師適當補充
4、字形重點強調。
5、字,組詞,編故事,鞏固生字。
三、布置作業:1.抄寫生字2.再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直奔主題,進入講讀:
1、初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寫了去烏蘇里江邊的小鎮看到了一塘美麗的野荷花的事。
2、得知這里也有荷花時,我的心情是怎樣的?
十分激動,渴望去看一看。
3、請你讀一讀。
4、指生分角色朗讀,讀出鄉親的熱情,讀出作者的興奮。
5、那里的野荷塘、野荷花究竟是什么樣的?(香、美)讀出這種香和美。
6、作者的心情如何?你有何感受和體會?(作者為這荷塘而驚嘆。看到了荷花的堅韌與頑強的生命力。)
7、離開野荷塘,我又有怎樣的感受?再到荷塘感覺如何?
流連忘返,再到荷塘仿佛進入了一個縹緲的童話王國。
8、學習這篇文章后你有何收獲?(學生暢談)
二、布置作業:1.朗讀《野荷塘》;2.欣賞《荷塘月色》。
第三課時
1、聽寫生字;
2、朗讀展示,看誰讀得好。
3、處理課后習題:
(1)讀詞,聯系文中的詞句解釋詞語的意思。
(2)填一填,比一比。整理本單元三篇文章的思路,即寫作順序。
4、全班欣賞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
5、作業:(1)抄寫詞語(2)搜集素材,為寫作文做準備。
教學設計(B案)
一、設置懸念,激發閱讀興趣。
同學們,你們建見過開滿荷花的池塘嗎?能不能向大家描述一下你你見到過的荷塘?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課文《野荷塘》。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他眼中的荷塘的。
二、整體感知,了解野荷塘的美。
1、讀文,想想作者幾次來到野荷塘?每次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自由讀課文。
2、把自己的收獲適當做標記。
作者兩次來到野荷塘,第一次在白天,第二次在晚上。研讀課文7.8.9.10自然段。
三、 點上探究,體驗野荷塘的美。
再讀課文,想想作者兩次到荷塘,他的感受如何?
(把握重點詞語進行理解。)
四、指導朗讀,再現野荷塘的美。
多種形式朗讀課文。
(1) 師配樂范讀。
(2) 指導學生配樂朗讀。
(3) 指名讀。
五、與文本對話。
讀完課文后,說說自己的感受。把感受寫在日記本上。
2022義教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2
學習目標:
1、學習課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課后1(2)(3)兩個問題,能給課文分段。
2、能用“隱隱約約”造句。
3、掌握背誦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讀課文,煥發民族自豪感。
學習重點:目標1
學習難點:目標2
教學過程:
一、師生共同制定目標。
1、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課文的生字詞的讀音,理解了課后的第①個問題,用“聳立”造了句,練習背誦了第二自然段。這一節我們繼續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學完,請同學們看看課后要求,想想還有哪些任務需要完成的。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引導歸納。)
2、出示目標樹,并板貼。
⑴能回答問題,能給課文分段。
⑵能用“隱隱約約”造句。
⑶掌握背誦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前提測評
哪位同學還記得我們用什么方法學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貼在目標樹的樹根部:學習方法:⑴明地點。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賞。
三、導學達標
(一)用學習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學習第四自然段。
1、聽課文錄音。
練習:①用“——”畫出地點變換的句子。
②用“~~”畫出登上石壽山,眼前呈現怎樣的景色的句子。
2、學生回答,師生共同訂正,并板書:
宮墻、昆明湖、城樓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賞。
“蔥郁的樹叢,掩映著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朱紅的宮墻。”
指名讀。
出示從萬壽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視頻、圖片。
體會顏色美:A、蔥郁的樹叢是什么顏色?(一片綠色)
B、一片綠色中出現了什么顏色?(黃色、綠色、朱紅色)
體會形態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襯托。
C、指導看圖: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導朗讀。要求掌握好:掩映、黃的、綠的、朱紅的這幾個詞的語速和語調,把綠樹與宮殿互相遮掩相互襯托的顏色美、形態美讀出來。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
指點名讀。
出示昆明湖的視頻、圖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鏡子、一塊碧玉)這兩個比喻寫了昆明湖什么特點?句子中哪兩個詞概括了這兩個特點?(靜、綠)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動)
為什么課文寫游船,畫舫在湖面上前進,用“滑”而不用“劃”?滑——游船、畫舫輕輕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過,使湖面保持平靜。劃——用力揮槳使船前進,水漾起波紋,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靜。
指導朗讀:要求讀得舒緩,讓人感到昆明湖的靜。
出示:向東遠眺,隱隱約約可以望見幾座古老的城樓和城里的白塔。
遠眺是什么意思?(遠眺——往遠處看的意思。)
隱隱約約是什么意思?(隱隱約約——看得不太清楚。)
“隱隱約約”和“遠眺”有什么關系?
隱隱約約與遠眺有因果關系。因為遠眺,所以遠處的景物只能看得隱隱約約,作者用詞注意前后的照應,用詞是多么準確啊!
齊讀句子。
(二)學習第五自然段
導入:從萬壽山下來,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學習第五自然段。
出示練習:
用“”畫出作者游覽地點變換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橋是什么樣的?請用“~~”畫出有關句子。
自由朗讀,同位討論共同完成練習。
提問檢查:①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
板書:昆明湖、長堤、小島,十七孔橋。
出示句子:這座石橋有十七個橋洞,叫十七孔橋:橋欄桿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著小獅子。這么多的獅子,姿態不一,也沒有哪兩只是相同的。
齊讀
出示投影十七孔橋的視頻、圖片。
這個句子介紹了十七孔橋的什么特點?
(橋洞多、石柱多、獅子多)
思想教育:這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指導朗讀:讀出民族自豪感。板貼:民族自豪感。
(三)學習第五自然段
齊讀
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總結全文,與開頭照應)
充分利用板書,總結全文,給全文分段。
全文有幾個自然段?
每個自然段寫什么?
作者主要游覽了幾處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紹同一地方的景物?
課文應分幾自然段,怎樣分段?請同學們按作者的游覽順序用“‖”給課文分段。
要求:先獨立思考,再四小組討論。
師生共同板書訂正: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達標測評
(一)用“隱隱約約”造句。
1、理解詞語:隱隱約約——看得不太清楚。
2、齊讀課文例句。
3、補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遠眺,隱隱約約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霧迷漫,我走在上學的路上,隱隱約約。
③夜幕降臨,萬家燈火,我站在陽臺上,隱隱約約看見。
④清晨,我走在林間的小路上,隱隱約約聽到樹叢中。
4、小結哪幾種情況下用“隱隱約約”一詞。
看遠處的景物。
煙霧影響視線。
光線不足的情況下。
從遠處傳來的聲音或傳來的聲音很微弱。
5、口頭造句。
(二)指導背誦方法。
我們用什么方法背誦第二自然段?
板貼在目標樹根部分:理清順序,分層記憶。
小學四年級語文《頤和園》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第四自然段有幾句話,可分層進行記憶。
根據回答歸納,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話,可分四層記憶:
第1句:交待地點,總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東遠眺。
自由分層練習背誦。
五、小結學習情況,布置作業。
在造句本上,用“隱隱約約“造句。
背誦課文第四自然段。
附全文板書:
10、頤和園
長廊:長、美、奇、
佛香閣、排云殿
萬壽山
宮墻、昆明湖、城樓和白塔
昆明湖:長堤、小島、十七孔橋。
2022義教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3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本課,要讓學生認識本課的14個生字,學會其中的12個。能正確讀寫“平坦、所謂、階梯、蔥蘢、游覽、機械、慚愧、辛勞”等詞語。學生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學習課文時,要引導學生運用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方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通過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峨眉道上鋪路人不畏艱險、默默奉獻的精神,教育學生要尊重普通勞動者和它們的勞動。
教學重、難點
讀懂課文,了解峨眉山的鋪路人是怎樣鋪路的,認識到鋪路人“是真正的無名英雄”。
教學構想
本文語言簡潔,感情充沛,便于進行朗讀,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從中受到啟發教育。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留意影視中或身邊的普通勞動者,關注他們的勞動;查找有關峨眉山的資料。制作課件。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從中受到啟發教育。
學生學習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名山大川數不勝數,大家游覽過哪些名山大川?今天老師要帶你們一起去我國的風景區峨眉山游覽一下,你們愿意嗎?(出示課題)
2、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縣城西南7公里,有山峰相對如峨眉,故名。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學生自由小聲讀課文,讀準字音。
2、指名分段朗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自然段的內容是看到、聽到的,哪些是想到的,做上記號。
3、指名回答。
三、學習課文,體會感情。
(一)學習第一段。
1、自由小聲讀第1段,思考:你讀懂了什么?
2、讀了第一句“前面沒有平坦的路了”你知道了什么?
3、作者在峨眉道上攀登的路是什么樣的?有什么特點?你從哪里讀懂的?(理解“豎”“天梯”)
4、走在這樣的路上,我們的感覺是什么?
5、指導朗讀。
(二)學習二——六段。
1、自由讀2—6段,思考:我們在途中遇到了十幾個人,他們有什么特點?是干什么的?
2、路是怎樣鋪成的?指名說,誰還想說一說?
3、讀了這幾段,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體會?
4、指導朗讀。
(三)學習七、八段。
1、作者由峨眉道上的鋪路人想到了什么?默讀7、8段邊讀邊畫:表現鋪路人辛勞的詞語。
2、指名讀。
3、出示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認真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進行想象和體會,引導學生歸納鋪路人的辛勞:
游覽路線:二百多里
石板數量:數不清
鋪路方式:不能用機械,只能用人工。
鋪路時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4、想到這里,我內心感到一陣愧疚。理解“愧疚”(慚愧不安)我為什么感到愧疚?
5、鋪路工人為什么這樣做,為什么稱他們是“真正的無名英雄”?鋪路人有哪些貢獻?
6、齊讀本段最后一句,你怎么理解這句話。
7、指導朗讀。
四、總結課文。學了這篇課文,你想對峨眉道上的鋪路人說點什么?
五、朗讀課文、指導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
作業設計
1、學了這篇課文,你想對峨眉道上的鋪路人說點什么?把你的想法寫下來。
2、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
課后小記
2022義教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4
教學內容進一步學習課文,用邊讀邊想的方法領會作者是怎樣表達對鋪路人的艱辛勞動的敬佩。
學生學習過程
一、檢查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
1、臉對臉齊背,互相檢查。
2、開火車輪流背。
二、復習課文內容。
1、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我”在峨眉道上遇見鋪路人,知道了他們工作的艱辛)
2、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為什么說鋪路人是真正的無名英雄。(從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找答案。)
三、進一步體會感情,學習表達。
1、出示句子,進行比較。停步仰望…豎在前面樹木蔥蘢的陡坡上。停步望去,只見石階出現在前面的坡上。
(1)邊讀邊想,兩句話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寫的好?為什么?
(2)你體會到山勢怎樣?(陡峭)從哪些詞語體會出來的?鋪起路來呢?(艱辛)
(3)范讀、指導朗讀。
(4)小結:我們邊讀邊想,找出兩組句子有何不同,通過比較,知道哪些詞用得好,為什么好,再有感情地朗讀,現在我們就用這種方法繼續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2、出示句子:
他們在十多里外開山取石……沖毀的路。
他們開山取石,做成石板,運上山去重鋪沖毀的路。
(1)邊讀邊想,兩句話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寫的好?為什么?
(2)你體會到鋪路人怎樣?(艱辛)從哪些詞語體會出來的?
(3)范讀、指導朗讀,邊讀邊想象鋪路時的情景。
3、自學:
(1)出示自學方法
A.一邊讀,一邊想,兩組句子有什么不同
B.從哪里看出鋪路人的艱辛,為什么?
C.邊讀、邊想象
這數不清……背上山來的嗎?
這些石板,不都是背上山來的嗎?
這么長時間,他們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汗
這樣日復一日……多少汗
(2)學生交流,集體訂正。
3、按內容填空
如果沒有(),沒有(),就沒有(),就沒有(),也就沒有()。
四、學了這篇課文,你想對峨眉道上的鋪路人說點什么?
1、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
2、指名回答,互相交流。
作業設計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根據課文的描述,把你想象的峨眉道上的路畫下來。
2022義教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讀文章,發揮想象力,描述文中情景。
2.理解“這里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桂花。”一句話意思。
3.體會作者表達濃濃思鄉之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導語:童年是美好,那一幕幕童年往事會給人以永久回憶。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回憶童年生活文章。(板書課題)
2.齊讀課題。
3.教師:讀了課題,你有問題要問嗎?
(學生自由提出疑問)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方式讀課文,想怎么讀就怎么讀,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讀書交流。
(l)請學生選讀感興趣段落。
(2)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問題,在小組內與同學交流、討論。
三、細讀課文,探究解疑
引導學生重點探究以下問題。
1.“我”為什么喜歡桂花?
①從文中找出“我”喜歡桂花句子讀一讀,說說“我”為什么喜歡桂花。
②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句子,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
2.重點理解搖花時樂趣。
(l)為什么說搖花對“我”來說是件大事?(理解“總是”)
(2)畫出“我”搖桂花句子。
①理解“這下,我可樂了,幫大人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
②想象“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情景。
③為什么說桂花紛紛落下來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雨”?
(3)指導感情朗讀。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鄉童年時代‘搖花樂’,還有那搖落陣陣桂花雨”。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思想感情。
四、課堂總結
1.課文通過回憶小時候搖桂花時有趣情景,表達了作者對童年往事無比懷念以及對家鄉熱愛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五、拓展延伸
回憶一下自己童年生活,有沒有不能忘懷人和事?如果有,說給大家聽聽。
附: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由于這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文章,學生會很感興趣。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自己發現問題,并在讀書、思考、討論交流中自己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讓學生回憶一下自己童年生活,說一說不能忘懷人和事,在閱讀學習中培養口頭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