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2022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2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認識“琥、珀”等11個生字,會寫“怒、吼”等15個字,會寫“怒吼、松脂”等17個詞語。
2.默讀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嘗試自己解決。
3.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琥珀的形成過程。
4.聯系琥珀形成的過程,說說課文中一些推測的依據是什么。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這節課,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小禮物。(課件出示琥珀圖片)
2.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課件出示:琥珀是古代松柏樹脂的化石,透明或半透明,常常包裹有植物碎屑和各種小動物。在蜜汁般的色澤內,常常能發現一只蒼蠅,或者一個小小的甲蟲,一絲一縷,清晰可見。琥珀,以其渾然天成的古樸莊重之美,溫潤中透出的典雅之氣,深受人們的喜愛,被譽為“蘊藏古史之寶”。琥珀可用來做裝飾品,如首飾,還可入藥。)
3.(出示琥珀圖片)大家來看這塊琥珀,誰能說說它的樣子?(透明,里面有一只蒼蠅和一只蜘蛛,在它們的腿周圍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
那這塊琥珀是怎樣形成的呢?這節課我們就通過《琥珀》這篇課文來了解一下。(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
1.作者簡介。
柏吉爾:德國科學家、科普作家。作品集有《烏拉·波拉故事集》《活動》《愛的代價》。而著名的《琥珀》一文,則是根據德國作家柏吉爾的《烏拉·波拉故事集》改寫的。本課以講故事的形式出現,使本來較為枯燥深奧的科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起到了很好的科普作用。
2.認讀生字詞語。
著重指導讀音:熱辣(là)辣 晌(shǎng)午
3.理解詞語意思。
松脂:松樹等樹干上滲出的膠狀液體,主要由松香和松節油組成。
拂拭:撣掉或擦掉(塵土)。
推測:根據已經知道的事情來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4.指導書寫課后田字格中的字。
著重分析指導“拭、餐、晌、辣”,在田字格中示范。(“拭”字不要多撇。“餐”是上下結構,左上方是五筆寫成。)
5.讀了課文之后,你有什么問題嗎?(學生提出問題,小組討論。)
預設:(1)那只蒼蠅和蜘蛛當時在干什么?(2)它們是怎樣被包在琥珀里的?(3)這塊琥珀是怎樣形成的?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說說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主要寫的是作者根據一塊包裹著一只蒼蠅和一只蜘蛛的奇異琥珀,推測出琥珀是怎樣形成、怎樣被發現的,同時講述了這塊琥珀的價值。)
2.理清課文層次。
第一部分(1~12):寫這塊奇異琥珀形成的過程。
第二部分(13~17):寫這塊琥珀被發現。
第三部分(18):寫這塊琥珀的形態和價值。
四、布置作業。
1.默讀課文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
2.搜集關于琥珀的資料。
- 第二課時 -
一、復習故知,導入新課。
1.指名朗讀生字新詞,檢查生字新詞掌握情況。
2.請同桌互相交流琥珀形成的過程。
3.這塊琥珀的形成經過了哪兩個階段?(形成松脂球、變成化石)
二、學習課文,體會文中推測的合理性。
1.這塊琥珀的形成始于幾千萬年前,作者是怎樣知道琥珀的形成過程的?(推測)
出示句子:從那塊琥珀,我們可以推測發生在幾千萬年前的故事的詳細情形,并且可以推測,在遠古時代,世界上就已經有蒼蠅和蜘蛛了。
2.作者根據這塊琥珀作了哪些推測呢?你覺得這些推測科學合理嗎?說出自己的理由。
(1)天熱,松樹才會滴下松脂。
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描寫太陽的句子。
讀一讀這幾個句子,你體會出了什么?(天氣非常炎熱,氣溫越來越高。)
請你讀出氣溫的不同。
作者為什么推測天氣很熱?(因為只有天熱,松樹才會滲出大滴的松脂并不斷滴下。)
(2)松脂恰巧滴在蒼蠅和蜘蛛上。
請大家朗讀第3~8自然段的內容,推測作者描寫的小蒼蠅和蜘蛛是什么樣子的。
①小蒼蠅很快樂。(從“飛舞”“穿過”“飛進”這幾個詞,可以想象到小蒼蠅很快樂。)
出示句子:一只小蒼蠅展開柔嫩的綠翅膀,在陽光下快樂地飛舞。它嗡嗡地穿過草地,飛進樹林。
讀出小蒼蠅的快樂。
②小蒼蠅停在松樹上很放松。(從“伸”“撣”“拂拭”這幾個詞,可以體會到小蒼蠅很放松。)
出示句子:它伸起腿來撣撣翅膀,拂拭那長著一對紅眼睛的圓腦袋。
讀出小蒼蠅的放松。
③蜘蛛小心翼翼,很謹慎。(“小心”一詞,寫出蜘蛛偷偷摸摸的樣子。)
出示句子:它小心地劃動長長的腿,沿著樹干向下爬,離小蒼蠅越來越近了。
讀出蜘蛛的偷偷摸摸和小蒼蠅面臨的危險。
小蒼蠅想好好地歇歇,蜘蛛想飽餐一頓,哪能想到大禍就要臨頭!這個大禍就是——落下的一大滴松脂!它“剛好”落在樹干上,把小蒼蠅和蜘蛛包在里頭,這說明事情發生得太巧了。
(3)松脂繼續滴下來。
一大滴松脂能形成松脂球嗎?(如果就那么一滴,倆小家伙拼命掙扎,說不定還能掙扎出來。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許無法形成球;即使形成球,如果球太小了,也許經不起幾千萬年時間的腐化、風化。)
(4)時間漫長,地殼變化。
出示句子:幾萬年,幾十萬年,幾百萬年,時間一轉眼就過去了。
又是幾百萬年過去了……(說明時間長)
出示句子:后來,陸地漸漸沉下去,海水漸漸漫上來,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沒了,波浪不斷沖刷著樹干,甚至把樹連根拔起。樹斷絕了生機,慢慢地腐爛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沒在泥沙下面。(說明時間漫長,滄海桑田,松脂球被淹沒在泥沙下面。)
三、拓展延伸。
1.思考:作者是怎樣做到科學合理地推測的?(觀察仔細,推測有據。)
2.請你用“因為……所以……”來說說作者推測的依據。(因為這塊琥珀是在海灘上發現的,而松脂只能在樹林里產生,所以這里經歷過劇烈的地殼運動。因為要形成琥珀必須要有松樹或柏樹,所以在作者想象中,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松樹林里。因為琥珀要有松樹滲出的松脂,所以作者想象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炎熱的夏天。因為琥珀里有蒼蠅和蜘蛛,所以證明遠古時候就有蒼蠅和蜘蛛了。)
3.如果讓你來推測,你會怎樣描寫小蒼蠅和蜘蛛被松脂包裹住的過程?(在一片長滿了松樹的森林里,一只蜘蛛正在結網,忽然一陣風吹來,蜘蛛被風吹了下來,被樹枝上的松脂粘住了腳。松脂特有的香味引來了一只蒼蠅,它好奇地飛到松脂旁,想嘗嘗松脂的味道。一大滴松脂突然掉了下來,正好把蜘蛛和蒼蠅包在一起,形成一個松脂球。經過地質變化,幾千萬年以后,松脂球變成了化石,就形成了琥珀。)
板書設計
琥珀
形成松脂球:陽光、松脂、蒼蠅、蜘蛛
變為化石:時間漫長、地殼變化
教學反思
1.抓住重點。本篇課文的重點是了解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通過梳理琥珀形成的兩個階段以及分析作者推測的依據,可以很好地突出教學的重點。
2.注重培養想象力。在理解了作者科學合理的推測之后,再來自己推測小蒼蠅和蜘蛛被包住的過程,這樣可以發展學生的想象和推測能力。
3.注重語言訓練。閱讀教學離不開讀,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品讀,才能真正地走進文本;通過練習說話來積累語言,培養表達能力。無論是讀還是說,都能有效地增強學生的語感。
2022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2
教學目標1.自主學會本課生字,積累好詞佳句。
2.通過誦讀課文,感受作者對青島的喜愛、贊美之情。
3.了解文章巧妙的結構安排和優美的語言描寫,欣賞文章寫景的藝術特色。
教學準備
教師:搜集有關青島的圖片資料和文字資料; 學生:搜集有關青島的資料。
教學重點
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體會“春深似海”的含義。
課時劃分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人入勝,導入新課課件出示五月青島的美景圖(遠處是蔚藍色的天空和海水,近處一片翠綠掩映,沙灘上游人盡情玩耍……)。請學生用生動的語言描繪畫面內容,教師相應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快速瀏覽課文,遇到生字查字典學習,獨立感受:五月的青島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再次感受青島的美。分組分段讀,在讀中正音。
三、細讀課文,感受五月青島的特色
1、學習第一、二段。
(1)齊讀第一段,思考:這段介紹了五月青島怎樣的特色?
(2)理解“嬌艷”,學會運用。
(3)再讀,邊讀邊想象五月青島的花海,說說它最打動你的地方在哪里。
(4)有感情地朗讀,同學相互評議。
(5)有感情地朗讀第二段。說說五月的青島山上有什么特點。
第二課時
一、、學習三、四段。
(1)讀三、四段,思考“春深似海”的含義。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展現“春深似海”的?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
(2)勾畫表示顏色的詞語,體會這些詞語在文中的作用。
(3)賽讀,引導積累好詞佳句。
(4)第四段描寫了人,從這些語句中你能體會到什么呢?請學生再讀課文。
二、學習融寫景、抒情于一體的寫作手法
1、老舍用他的妙筆向我們展示了五月青島的獨特風光,那作者對青島懷著一種什么感情?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出來的?
2、我們以后寫景的文章應該注意什么呢?
3、教師小結:我們以后寫這類文章也要注意緊扣景物特點,注意用詞的準確,可適當地使用一些修辭方法。
三、朗誦,強化感悟
1、朗誦全文。
2、暢談此時對五月青島的感受。
3、試著用不同層次的顏色描繪一處景物
板書設計
五月的青島
花 五彩繽紛
海 春深似海 春深似海
人 充滿朝氣
2022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和字、詞典自主識字,讀準“見”在文中的讀音,理解“從”、“遇”、“云”、“歲” 等詞的意思,積累古文中表示“說”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古文,借助譯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3、理解“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意思。體會“余日勤讀”的意思。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借助注釋和字、詞典以及譯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2、理解“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意思,體會“余日勤讀”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引出課題
1、 板書課題、齊讀。
2、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個詞的?
3、這就是我們今天所學課文的題目。看看課文,誰知道這篇課文選自于哪?
4、董遇是三國時期魏國有名的大學者,可謂學富五車。這段古文寫的是他勸人勤學的內容。
二、初讀課文
1、 范讀全文。認真聽我讀課文。
2、自瀆全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指導難讀句;
三、再讀懂意思
1、 課文讀通了。能否借助注釋,根據譯文內容,一句一句對照著理解古文的意思呢?
2、 交流。
(1)“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 者: 的人 遇:董遇 云:說。古文中表示說的字還有哪些?
(2)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言:說 見:現。出現,明白
(3)從學者云“苦渴無日” 苦于沒有時間干什么?
(4)遇言“當以三余。” “當以三余。”干什么?
(5)或問“三余”之意。 或:有的人。回顧“其色或黃或白或赭或紅”中“或”的含義,進行比較。
(6)遇言“冬者歲之余,夜這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日:一天。時:時令 歲:年。還有哪些詞或者詩句中“歲“有年的意思?歲月、年年歲歲花相似、守歲 句意解釋:古時候下雨就沒法下田地干活,所以也是空余時間。冬天,不種莊稼也有時間讀書,晚上在家沒有現代的娛樂活動,有多余時間讀書了。
3、 看了注釋,讀了譯文,了解了古文,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4、 誰能連起來說說這段古文的意思。
四、三讀明道理
1、 讀通了古文,了解了意思,再認真讀讀這段古文,邊讀邊想:關于“勤讀”,你知道了 些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
2、 交流。老師點撥。
(1)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書讀得次數多了,它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不能只簡單 地讀一、兩遍。書讀得次數多,這就是“勤讀”啊!
(2) 苦渴無日——不要總是“苦渴無日”,要善于擠時間讀書。
(3) 冬者歲之余,夜者這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這里的 “冬者、夜者、陰雨者”就是董遇說的“三余”。這些剩下的時間用來干什么?(古時候,人們趁農閑的時間,一天中休息的時間來讀書。)閑時讀書,這也是“勤讀”啊! 董遇建議我們用“三余”來讀書,而宋朝的大文學家歐陽修是利用“三上”來寫課文。他們“勤讀”“勤寫” 出示:余平生所作課文,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 讀句、理解、簡單講解。
五、拓展
1、董遇有“三余”,歐陽修有“三上”,同學們想想,你有沒有“一余”“多余”可以用來 看書呢?
2、小結:學了這篇課文后,希望你們不要以“苦渴無日”為借口不讀書,而要借用你的“余 日”或者片刻之時來讀書。同時書需要反復閱讀,才能理解。這也需要你善于擠時間來讀啊!這就是“勤讀”,也是課文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3、在古人勤讀的名言中結束本課。 一日無書,百事荒廢——————陳壽(三國志的作者)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2022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使生學會從意義和用法兩個方面區分音同形似字,防止用字混淆,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2、懂得成語的字面意思,以及其引申義和比喻義。
3、通過自然段的訓練,要求學生學會捕捉中心句,讀懂自然段的意思。
4、通過讀讀背背、采集本,積累語言,豐富課外知識。
5、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加強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難點:編、寫動物寓言故事。
教學準備:
1、學生收集有關動物的成語、寓言故事。
2、教師自制的簡單課件。
教學方法:
文本是教學活動的載體,而不是學習活動的最終目的。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積極的思維活動,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者。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教學時間:第周
教學步驟:
教學內容:(語海暢游)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語文百花園七,相信在這里,你會有更多的收獲。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出發吧!
二、分項訓練
語海暢游
1、漢字真有趣
(課件出示)
度渡音同形相像,意義用法不一樣。渡字多指渡水上,過江過河用船渡,度字多指時間上,假日節日用歡度。
(1)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這首辨字歌,想一想,這首辨字歌是怎樣區分渡和度的?
(2)學生討論,然后匯報,教師引導。
(渡有三點水旁,表示與水有關,所以一般用在渡水上,如渡江渡河渡船等;度多指時間上,如歡度度假一年一度等。)
(3)你還能用渡和度再分別組幾個詞嗎?
(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及時糾正指導。)
(4)請同學們想一想,你還知道哪些音同形似的字呢?你是怎樣區分的呢?說一說。
[通過拓展的練習,更能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2、讀一讀,查查成語詞典,理解它們的意思,再說幾個帶有動物名稱的成語。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有關動物的成語,請看:(課件出示)
鶴立雞群虎頭蛇尾雞犬不寧
井底之蛙鼠目寸光狡兔三窟
九牛一毛渾水摸魚羊腸小道
(1)誰來讀一讀。
(2)你知道這些成語的意思嗎?如果還有不理解的,趕快拿出詞典查一查吧。
(3)學生查詞典,理解詞語的字面意思及其引申義和比喻義。
(4)學生匯報。
(鶴立雞群:像鶴站在雞群當中。比喻才能或儀表出眾。
虎頭蛇尾:虎頭碩大,蛇尾細小。比喻做事有始無終,開始聲勢浩大,后來勁頭不足。
雞犬不寧:雞狗都不得安寧。形容擾亂十分厲害。
井底之蛙:井底的青蛙住在狹小的地方。比喻見識少的人。
鼠目寸光:形容目光短淺。
狡兔三窟:狡猾的兔子有三個洞穴。比喻采取多種預備措施躲避禍患,保全自己。
九牛一毛:許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
渾水摸魚:比喻趁混亂時機撈取不當的利益
羊腸小道:形容狹窄彎曲的小路。)
[不能只單純地說字面的意思,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說出引申義和比喻義]
(5)你還知道哪些有關動物的成語,說一說,讓大家共同來分享。
3、讀一讀,想想下面一段話是圍繞哪一句寫的。
(課件出示短文)
(1)請同學們自由讀文,想一想,這段話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2)學生讀文討論后匯報。
(3)那么哪句話講的就是這段話的意思呢?說說你的理由。
(這段話是圍繞第一句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寫的,因為后面的幾句話講的是蝙蝠為什么能在夜里飛行,也就是具體說科學家揭開了什么秘密。從結構上看,這段話先概括地說,再具體地說。)
(4)同學們說得可真好,那么,在前面學習的課文中還有這樣的段落嗎?請你找出來,與大家交流交流。
[這樣做的目的是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課堂總結,置留作業。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呢?
2、把你知道的音同形似的字寫出來,再組成詞語。
3、繼續收集有關動物的成語。
2022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5
教學內容:(積少成多)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這節課,老師要帶給你更有趣的與動物有關的古詩和成語,想知道嗎?那就跟我來吧!
二、分項訓練
積少成多
讀讀背背
(課件出示)
畫眉鳥
百囀(zhuàn)千聲隨意移,
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
不及林間自在啼。
(宋歐陽修)
(1)這是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的《畫眉鳥》,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
(2)學生自由讀詩,然后教師指名讀。
(提示學生注意詩的節奏)
(3)誰能說說這首詩的大意?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4)學生匯報,教師引導。
(在開滿鮮花的山崗上,在長著各種樹木的林子里,畫眉鳥的叫聲婉轉動聽。整天關在籠子里叫喚,不如在樹林間自由自在地啼叫。
這首詩詠畫眉鳥,表現了畫眉鳥在自由天地飛翔的歡樂和被囚后的痛苦,反映了詩人追求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5)理解了詩意,你能背誦下來嗎?試一試。
我的采集本(課件出示)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1)請同學們仔細讀一讀,你發現了什么?
(2)學生匯報
(都是有關動物的,包含兩個分句,由8個字組成。)
(3)誰能說出這些成語里面都有哪些故事呢?
(學生能夠說出的由學生講,學生不知道的由教師講解。)
(4)你還知道其他相類似的成語嗎?說一說。
三、課堂總結,置留作業
1、師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獲。
2、抄寫成語。
2022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 小學教案模板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教案模板
★ 高中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