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下冊人教版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應當如何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娜昙壵Z文下冊人教版教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語文下冊人教版教案1
教學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驚弓之鳥、魏國、射箭、打獵、大雁、拉弦、悲慘、愈合、裂開”等詞語,懂得“驚弓之鳥”這個成語的意思。
2、分角色朗讀課文,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3、從課文的學習中受到啟發(fā),懂得只有善于觀察、善于分析,才能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學習對事物進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教學的重點是聯(lián)系上文理解最后一個自然段更羸說的話,著眼點放在引導學生理解、體驗更羸觀察、分析、判斷、推理的思維過程上。這也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準備:
查找資料,了解大雁的相關知識;小黑板(生字詞)
教學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從更羸入手,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
1、出示小黑板:更羸是古時候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
從這句話中你知道什么信息?(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
2、導入:一句話,我們就了解了更羸這么多的情況,時至今日,我們還談到他,是因為他與一個成語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板書“驚弓之鳥”)讀了這個故事,我們會揭開他成為有名射手的奧秘。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
1、自由讀課文,把課文朗讀正確、流利。
2、指名分段讀課文,對讀不好的段落重點指導讀好。
3、認讀生字詞:
驚弓之鳥、魏國、射箭、打獵、大雁、拉弦、悲慘、愈合、裂開、大吃一驚、孤單失群
提醒:“更”是多音字,在課文里讀gēng,不要讀成gèng。弦,讀xián,不要讀成xuán。“愈”讀“yù”,不要讀成“yuè”;“慘”是平舌音,不是翹舌音。
三、初步理解課文內容,質疑并歸納問題。
1、默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全班交流。
3、再默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解決簡單的問題,歸納出有價值的問題,如:
(1)更羸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
(2)更羸依據什么判斷出這是一只受傷的大雁?
第二課時
一、朗讀感悟,解決難點
(一)說“更羸不用箭能射下大雁”是哪幾自然段?(1——4)
1、指名讀1—4自然段。
2、更羸打獵時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課文是怎樣描寫他們看到的那只大雁的?(用“”畫出來:一只、慢慢的,邊飛邊鳴)
3、更羸指著大雁說了什么?誰來讀一讀他的話?(更羸的話中用了“只要……就”,表達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讀時語氣要肯定。)
4、魏王為什么信不過自己的耳朵?如果是你,你相信更羸的話嗎?
5、指導朗讀:更羸雖有把握,但態(tài)度謙和。魏王的話要用不解和疑問的語氣來讀。
6、齊讀1—4自然段。
(二)師:更羸到底有沒有將大雁射下來呢?哪幾自然段告訴我們?
1、齊讀5、6段。
2、更羸怎樣射大雁的?大雁聽到弦聲怎樣?哪些詞寫出拉魏王吃驚的程度?
句子對比:
那只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里直掉下來。
那只大雁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里掉下來。
(同樣是一個“直”字卻準確地描繪出前后兩種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寫大雁一個勁兒往高處飛,飛得急;后者是寫大雁一點兒也不能飛了,掉得快。)
3、指導朗讀:突出兩個“直”,突出“啊、大吃一驚、真有、這樣”
(三)師:更羸依據什么判斷出這是一只受傷的大雁?
1、默讀7—9自然段。思考:最后一段話,更羸一共說了幾句話?每一句話講什么?(哪些講的是他看到的、聽到的,哪些講的是他的分析?)
2、同桌交流。
3、集體交流:更羸的這段話總共有四句。第一句說的是他看到和聽到的情況。看到的是——“它飛得慢”;聽到的是——“叫的聲音很悲慘”。第二句說他根據看到的和聽到的進行分析:從“飛得慢”知道“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愈合,還在作痛”;從“叫得悲慘”知道“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群,得不到幫助。”這兩個倒裝的因果關系句有力地強調了“飛得慢”和“叫得悲慘”的原因。而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見大雁飛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進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終得出的結論。
4、語言訓練:
根據課文內容說話:因為,所以。
5、指導朗讀,練習背誦課文最后一段。
二、總結課文
1、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你覺得更羸是個怎樣的人?從這個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發(fā)?(善于觀察、善于思考)
2、說說“驚弓之鳥”這個成語的意思。
(比喻受過驚嚇后,遇到一點兒情況就害怕得不得了。)
第三課時
一、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認讀、組詞。
2、記憶字形: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識記,和同桌交流難字的識記方法。
3、難字書寫指導:
“弓”是獨體字,筆畫是3畫;
“魏”是17畫,第14畫是從“田”字里面通下來一撇,第16畫是“撇折”;
“雁”字,“廠”字里邊是兩個單人旁,右邊是四橫,不要寫成三橫。
4、書寫練習。
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完成同步練習。
布置作業(yè):
把自己喜歡的詞語抄下來
三年級語文下冊人教版教案2
一、教材說明
這篇精讀課文是一個成語故事。講古代魏國有一個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觀察了天上飛的一只大雁后,只拉一下弓,就使這只大雁驚嚇得從天上掉了下來。后來人們用“驚弓之鳥”這個成語比喻受過驚嚇,遇到一點情況就害怕得不得了。
課文是按照先果后因的順序敘述的:更羸說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大雁掉下來;更羸試了一下,大雁果然掉了下來;更羸告訴魏王虛發(fā)雁落的原因:這是一只驚弓之鳥,心里害怕使它掉了下來。為了使故事吸引人,課文采用了以人物對話為主的寫法,用魏王來襯托更羸,表現(xiàn)更羸善于觀察,善于分析。全文環(huán)環(huán)相扣、說理清晰,邏輯性強,成為這篇課文的特點。
最后一個自然段是課文重點,寫更羸分析大雁掉下來的原因。他的話講了三點意思:一是講他看到大雁飛得慢,聽到它叫聲悲慘,說明他善于觀察,會發(fā)現(xiàn)問題;二是講他認為大雁傷口沒有愈合,孤單失群,說明他善于判斷,會分析問題;三是講他認為大雁聽到了弦響,一害怕就會掉下來,進一步說明他善于分析,判斷準確。
選編這篇課文,一是練習讀懂課文內容,從更羸善于觀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啟發(fā);二是學習把看到、聽到和自己的經驗相結合進行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學習目標
1、學會8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驚弓之鳥、魏國、能手、信不過、大吃一驚、悲慘、愈合、作痛、孤單失群、拼命”等。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后一段。
3、讀懂課文內容,懂得只有善于觀察、思考和分析才能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
4、學習對事物進行分析的方法和句句緊密相連的表述方式。
三、重點難點例析
理解更羸說的話,并聯(lián)系全文體會更羸的分析是正確的。
本課重點是最后一個自然段更羸說的話。這段話講了更羸使天上飛的大雁掉下來的原因。共有四句。第一句說的是他看到和聽到的情況,看到的是——“它飛得慢”;聽到的是——“叫的聲音很悲慘”。第二句說他根據看到的和聽到的進行分析:從“飛得慢”,知道“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愈合,還在作痛”;從“叫得悲慘”,知道“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群,得不到幫助”。第三、四句說的是他進一步地分析:這樣一只受過箭傷、孤單失群的大雁,聽到弦響,以為又有什么危險了,心里一定很害怕,就拼命往高處飛;拼命往高處飛就要使勁,一使勁,就掙裂了傷口;傷口一裂開,疼得不能飛了,就會掉下來。
四、教學建議
1、課前準備。搜集成語故事,并會講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故事。預習課文時,讓學生自學生字詞,用查字典和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詞義,課文最后一段是更羸說的話,是本課的重點,讓學生反復閱讀、體會。可以啟發(fā)學生邊讀邊思考:更羸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根據什么判斷是受傷的大雁?別人為什么沒有想到這個辦法?
2、這篇課文以對話為主,講述了一個精彩的故事。教學時,學生可通過朗讀、感悟、討論、交流,讀懂課文。
3、朗讀,感悟。重點指導學生朗讀更羸與魏王的三次對話。第一次對話,要表現(xiàn)出更羸的自信,魏王的懷疑。要用肯定的語氣,讀更羸的話,“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這只大雁就能掉下來。”可強調“不用”“只要”“就能”等詞語;要用疑惑的語氣讀魏王的話,“是嗎”,“你有這樣的本事?”要強調“這樣的”。第二次對話,要用驚訝和興奮的語氣讀魏王的話,“啊!”“真有這樣的本事!”要強調“真”“這樣的”;要用平緩的語調,肯定的語氣讀更羸的話,“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為我知道,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鳥。”可適當強調“不是”“受過箭傷”等詞語。第三次對話,要用疑惑的語氣讀魏王的話,表現(xiàn)出他驚奇的心理,“你怎么知道的?”可強調“怎么”這個詞;讀更羸的話,語速可慢一點,語調可平緩一點,表現(xiàn)出他分析問題,層層遞進,步步深入,言之成理。在學生自讀自悟基礎上,可安排分角色朗讀,促進理解。最后,把課文末段背下來。
4、討論、交流。最后一個自然段更羸說的話是理解的重難點,可讓學生聯(lián)系全文質疑、討論,更羸是怎么推斷的?有沒有道理?讓學生弄明白這個自然段講了哪三層意思以及三層意思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因為飛得慢,叫得悲慘,推斷出它受過箭傷,孤單失群;因為受過箭傷,孤單無助,心里害怕,聽到弦響,就往高處飛;一使勁飛,傷口裂開就掉了下來。讓學生在這三個因果句的推斷中訓練邏輯思維的能力,達到發(fā)展語言與發(fā)展思維的統(tǒng)一。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經驗談一談學習本文后受到的啟發(fā)。
5、積累、運用。通過抄寫或背誦,學會本文要求掌握的生字、生詞、句段;并通過用自己的話說說“驚弓之鳥”成語的意思,來檢測詞句的掌握和運用情況。同時,鼓勵學生課外閱讀成語故事,養(yǎng)成主動積累成語的習慣。
6、關于識字、寫字。“愈”是整體認讀音節(jié),要讀準音。“弦”“慘”是前鼻韻母,“命”“痛”是后鼻韻母,要注意分辨。指導學生寫字時,“魏”“愈”筆畫繁多,結構復雜,要注意筆畫的寫法和在字中的搭配關系。寫“魏”時不要少寫“”,“弦”不要少了最后“”,“愈”不要少寫第三畫“”,“痛”不要少了第七畫“”。
7、拓展活動。
(1)開展“成語接龍”比賽活動。
(2)開展“精彩成語故事大家說”活動。
五、參考資料
魏國我國戰(zhàn)國時候的一個國家,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陜西東部和山西南部,離現(xiàn)在有兩千多年了。
三年級語文下冊人教版教案3
教學內容:
《驚弓之鳥》一課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中的第二篇精讀課文,是出自《戰(zhàn)國策。楚策論》的一則成語故事。
這則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魏國一位有名的射手更贏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飛過的一只大雁掉下來的故事。從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據所見所聞作出正確分析。
這則成語故事語言生動、形象鮮明。通過人物對話推進情節(jié)發(fā)展,以更羸為主線,以魏王為輔線,并用因果倒置的敘述方式突出更羸善于觀察和分析的品質。
l學生情況:
三年級下學期學生正處在第二學段起步一年,學生的生活經驗還不夠豐富,理解能力不是很強,但是學生對故事比較感興趣。這篇課文有利于激發(f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便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這篇課文采用因果倒置的敘述方式,設置了一個更羸是如何虛發(fā)落雁的懸念。但是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懸念已經不能當作秘密來講了。
課文內容主要是更羸的分析、推理,而三年級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較弱,因此從教材和學生這兩頭著眼,理解最后一個自然段更羸說的話,對于更羸觀察、思維的過程及準確的判斷是學生不易理解的。
l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
關鍵詞句品讀朗讀感悟讀悟結合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能聯(lián)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驚”“孤單失群”“驚弓之鳥”等詞語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說的4句話之間的邏輯關系。
3、了解課文內容,能從更羸善于觀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啟發(fā)。
4、能分角色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教學重點:
學懂更羸說的話,體會更羸的分析是正確的。
教學難點:
理解更羸說的一段話,聯(lián)系全文內容體會更羸分析判斷的合理與正確性為重點。根據魏王由“不信”到“吃驚”“奇怪”的態(tài)度變化,使學生明確,把觀察、思考與實踐經驗結合起來的思維方法是正確的,是值得學習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書文題,范讀全文(或聽課文錄音)。
1、#三年級# 導語:說一說自己知道的成語故事。同學們,這個學期,我們學習了兩則寓言故事,從中受到了啟發(fā)和教育。今天我們將要學的新課是一則成語故事——《驚弓之鳥》。這則故事的內容特別新奇有趣,會使大家領悟出更多的東西,尤其能啟發(fā)我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運用正確的思維方法,作出正確判斷。現(xiàn)在看書,聽老師朗讀課文。
2、有表情地范讀或放配樂錄音。
二、指導自學。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課件出示)
(1)一邊讀一邊將遇到的生字、生詞圈畫出來認識。
(2)把每個自然段用數(shù)碼標記清楚。
2、自由朗讀。要求:(課件出示)
(1)看清句子的標點符號,試著讀出說話人的語氣來。
(2)把不理解的詞抄寫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
三、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學生分段朗讀全文,結合正音。
“魏國”的魏讀作wèi。“更羸”人名,讀作gēngléi。“嘣”象聲詞,后鼻音,讀作bēng。“悲慘”的慘,平舌音,讀cǎn。“愈合”的愈,整體音節(jié),讀作yù。“拼命”的拼,前鼻音,讀作pīn。
2、指名學生列舉不理解的詞語,并鼓勵查閱工具書的同學幫助解釋。
3、出示幻燈或小黑板:
(1)指導學生鞏固生字(辨形、正音)。
(2)熟讀并理解詞意。
4、指導學生理解重點詞語。學生能理解的盡量讓學生說,不理解的可以放到課文中理解。
能手:具有某種技能,對某項工作、運動特別熟練的人。文中指更羸善長射箭。
本事:就是本領的意思。
悲慘:處境和遭遇極其痛苦,令人傷心。
愈合:傷口長好。
拼命:不顧及性命,文中指大雁盡力量往高處飛。
大吃一驚:因出乎意料而非常驚奇。
四、思考、討論。
1、課文中寫了幾個人物?主要寫誰?他是個什么樣的人,從哪里看出來的?(更羸、魏王兩個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張弓不搭箭就使大雁從半空里直掉下來。)
追問:更羸是怎樣使那只大雁掉下來的?
2、討論: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來?
(1)指導學生抓住關鍵句:“一只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
(2)引導學生揣摩詞語,誘發(fā)聯(lián)想,進而產生邏輯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飛翔,這里卻是“一只”,說明什么?
②“慢慢地飛”又說明什么?為什么用“鳴”而不用“叫”?
③學生自由談自己的看法。(不做統(tǒng)一的要求。)
五、齊讀全文,理清敘述的順序。
課文先寫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來;接著試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從半空里直掉下來;最后更羸介紹他是怎樣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來的。這樣先敘寫故事的梗概,再揭示事情的原因,緊緊扣住了讀者的心弦。
六、作業(yè)。
朗讀全文并抄寫課后題中的詞語。
三年級語文下冊人教版教案4
學習目標:
1、認知目標:會認11個生字,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游覽,工藝品”等詞語。
2、技能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并正確運用四字詞語。
3、情感目標:學習通過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教學難點:
識字寫字,正確讀寫詞語。讀懂本課內容,明白少年為什么送木雕給“我”,感受他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學難點:讀懂本課內容,明白少年為什么送木雕給“我”,感受他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
課前準備:搜集非洲有代表性的圖片(植物,動物,人種等),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的圖片以及非洲的木雕圖片,并制作成課件。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談話
師:同學們,今天張老師帶大家一起走入神秘的非洲。首先讓我們來欣賞幾組圖片,用心地感受一下非洲這個地方。(課件播放非洲的猴面包樹,大象,舞蹈圖片)。
二、揭示課題
1、師:剛才看了這么多的圖片,相信同學們對非洲在感官上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們就跟隨作家吳晴一起走進非洲,去結識一位賣木雕的少年。(出示課題)
2、齊讀課題,“賣”的反義詞是:買,區(qū)分“賣”和“買”
3、讀了課題,你有什么問題嗎?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同學們的質疑都很有針對性,課文中就有很多有關少年的信息。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找找有關描寫少年的語句。
2、指名交流,(少年的外貌,語言,行為等)師引導:他是哪里人(非洲)能說具體一點嗎(非洲南部的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邊)指導讀好瀑布的名字。
四、感受瀑布和木雕之美
1、師:想去欣賞一下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嗎?(播放瀑布圖片)
2、師:此時,你的腦子里蹦出了哪些詞語(壯觀,雄偉等)課文是怎樣來描繪它的呢?指名說,(出示第2段)指導朗讀,讀好四字詞語,指名讀,齊讀。
3、師:課文中還有很多這樣類似的四字詞語,張老師把它們都找出來了。
出示:琳瑯滿目、各式各樣、構思新奇、栩栩如生、愛不釋手(小老師帶讀——開火車讀)
4、師:從這些出示的詞語中可以看出“名不虛傳”,“游人如織”,“十分壯觀”是寫——瀑布的,而這些詞語都是寫——木雕的。課文哪幾段具體介紹了非洲的木雕(第3,4段)
咱們一起去欣賞一下非洲的木雕吧!(課件播放木雕的圖片)你用哪些美好的詞來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木雕(精美,栩栩如生等)
5、(出示第3,4段)師:這么精美的木雕,我們一起再去回味一下。(齊讀)這么栩栩如生的象墩,難怪我拿在手里——愛不釋手。
6、師:剛才我們學了那么多的四字詞語,我們不但要記住,而且要會正確運用。
出示:
大瀑布真是(名不虛傳),那里(游人如織),景色(十分壯觀)。攤點里陳列的木雕(琳瑯滿目),(各式各樣)。其中象墩(構思新穎),大象雕得(栩栩如生),我一看就(愛不釋手)。
指名說——齊說。
過渡:精美的木雕激發(fā)了“我”強大的購買欲 望,但是“我”為什么又放棄了呢?
五、研讀感悟少年的形象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5—9自然段。
(1)看看“我”為什么最終放棄買木雕。“我”的情緒又發(fā)生了哪些變化?找出相關的語句體會。
(2)剛才是對“我”的描寫,那課文中又是怎么描寫這個賣木雕的少年的呢?他都說了些什么?面對我的遺憾他又會想些什么呢?找出來讀一讀。
2、指名交流,隨機出示指導朗讀。
通過“我”與少年的一席對話,你覺得這個賣木雕的少年是個怎樣的人呢?
3、是啊,為什么少年會如此地尊重中國人呢?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
中國人曾經幫助過非洲,非洲人民深深地記在心里,就連十五,六歲的少年也知道中國人是他們的朋友。那面對這么精致的木雕,我最終買了嗎?下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
第二課時
一、回顧導入。
1、認讀詞語,簡要回顧課文內容。
2、上節(jié)課我們知道了,因為種種原因我和這個賣木雕的少年都有了些許遺憾,那最后“我”會是帶著遺憾回國的嗎?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
二、深入學習,揣摩人物內心
1、朗讀第十至十五自然段,體會發(fā)生了什么微妙的變化。
2、這是一個什么樣的象墩?你從中體會出了什么?
師:只有拳頭大小的象墩拿在手里卻是——沉甸甸。這一詞已經是第二次出現(xiàn)了,還在哪里出現(xiàn)過,它們有什么不一樣?
引導:自從少年白天和我見過面之后,他可能在干什么(找木雕,做木雕)所以這個象墩代表的是少年的心意,少年的情誼,怪不得我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
3、少年的這些舉動,表現(xiàn)了少年怎樣的內心世界?
(展現(xiàn)了非洲人民對中國人的情誼,從而也看出了他的淳樸與善良。)
三、總結全文,情感延伸
1、師:我回國后,肯定會把這個非洲少年介紹給朋友認識,你會怎么介紹?可以介紹他的外貌,他的木雕,他送木雕給我這件事。(指名交流)
板書: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
2、師總結:我們都有共同一個家,那就是地球。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雖然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希望世界——充滿愛,希望世界——和平。
四、指導書寫。
三年級語文下冊人教版教案5
《賣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大概內容是:“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買一個非洲木雕做紀念,又擔心路途遙遠,木雕沉重,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為了不讓“我”帶著遺憾離開非洲,賣木雕的少年送給我一個木雕小象墩的事。體現(xiàn)了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體會非洲少年的善良淳樸。
一、注重積累文中的四字詞語。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由于本課的四字詞語比較多,所以主要從本課重點字詞入手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名不虛傳、游人如織、十分壯觀、琳瑯滿目、各式各樣、構思新奇、栩栩如生、愛不釋手。這樣做,一方面有助于學生通過重點字詞對文章形成整體認知和感受,另一方面對本課“學習并理解字詞”這一重點知識環(huán)節(jié)也做好了鋪墊。
二、抓住“遺憾”,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中我抓住“遺憾”一詞展開,先引導學生明白“我”的遺憾:木雕精美,我卻因為路途遙遠、行李太重不能帶回國。接著引導學生理解少年的遺憾:一開始是由于我沒買他的木雕,后來因為我是中國人不能帶回喜歡的木雕而遺憾。
三、朗讀感悟,理解人物內心世界。
本課對話較多,語言中透露著非洲少年美好的品質,我在課堂上通過多種形式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理解人物心理,切身體會任務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獨特體驗,這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所在。
四、補充資料,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對于為什么少年會送我木雕,由于有它特殊的背景,如果不了解背景資料會影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所以課前讓學生搜集了中國援助非洲等相關歷史資料,并在課堂上交流,為后面學生理解“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這句話打下基礎。以此豐富學生的積累,擴大學生的視野,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礎。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中非人民的友好之情,突破了難點。
總體來說,本節(jié)課基本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1、教學過程中我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力度還欠缺,學生理解了句子的情感,卻未能讀出相應感情,沒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朗讀積極性。
2、自身素養(yǎng)需不斷提高和加強,提高課堂隨機應變能力。
三年級語文下冊人教版教案相關文章: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教案模板
★ 八年級教案模板
★ 小學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