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版六年級下冊教案語文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長春版六年級下冊教案語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長春版六年級下冊教案語文1
一、教學目標:
1、學會10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8~9自然段。
二、教學重難點:
通過學習課文,了解革命根據地人民在過去和現在所表現出來的崇高品質,歌頌革命精神。
三、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井岡翠竹嗎?它做過武器殺傷敵人,做過竹筒盛飯,做過紅軍的扁擔挑著中國革命從井岡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國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新用場。
二、檢查預習:
“貞、稠”是翹舌音。“蓬、腥”是后鼻音。“殷”是整體認讀音節,它的左邊第二筆是“撇”,不要寫成了“豎”。“韌”字右邊的“刃”不要少寫“點”。
三、集體感知課文:
1、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反饋交流。想想課文講了什么?
3、全文共分為幾部分?
四、再讀課文,感受翠竹精神。
1、讀1-4自然段,井岡山的翠竹“郁郁蒼蒼,重重疊疊。
2、竹之外形,按由遠及近的觀察順序寫。
五、靜心默讀,說說井岡翠竹為什么使人難忘?
第二課時
一、教師簡短談話后,導入新課。
二、教師引導學習5-12自然段。領悟寫作手法。
1、自由讀課文5-12自然段,想想井岡山竹子的革命功績表現在哪些方面?
2、用“————”勾畫出描寫竹子用途的句子。“搭、做、盛、蒸、擺”。用~~~~~~畫出作者使用修辭手法的句子,并在旁邊標明修辭手法。排比、反問、設問、引用等修辭手法。
3、引導學生體會:井岡山人民對中國革命的不懈的無私的貢獻及其精神對中國革命深遠的影響。
三、師生互動,全班交流。
1、從文中受到什么啟發?
2、說說井岡翠竹為什么使人難忘,作者歌頌的只是翠竹嗎?
3、為什么說“那毛竹做的扁擔,多么堅韌,多么結實,再重的擔子也能挑得起”?
四、總結全文。
井岡翠竹是革命的竹子,過去為革命建立功勛,現在和將來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繼續奉獻。井岡精神是中國人民的革命氣節和革命精神!
長春版六年級下冊教案語文2
教學目標:
1. 學會十個生字。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8-9自然段。
教學重難點:
通過課文的學習,了解革命根據地人民在過去和現在所表現出來的崇高品質,歌頌革命精神。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案# 導語讀課題齊,談話激趣
同學們,昨天我們去了延安窯洞坐了溫熱的土炕,今天,我們又緊跟著紅軍的足跡,去看看井岡山的竹子。一起讀課題“井岡翠竹”。知道井岡山這個地名嗎?(自由交談)是啊,那是中國的第一個革命根據地,是革命的搖籃,是一塊“浸透鮮血的土地”在它綿延500里的林海里,長滿了青青的竹子,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看看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一)自由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順課文。
(二)輕松談話,疏理課文層次
1、說說井岡翠竹的樣子和作用。
2、找出文中相關語句來讀讀。相機指導認識理解“郁郁蒼蒼、亭亭玉立、帳篷、梭鏢、白匪、、稠密、硝鹽、殷切、迢迢”
3、概括說說課文講了什么?(交流明確課文主要講了兩方面的內容:竹之外形和竹之功能)
三、再讀課文,領略翠竹秀美外形。
師述:井岡山500里林海里,最使人難忘的是毛竹,這一句總領全文,一幅優美的畫卷接著展開了。
1、學生自讀第二自然段,用“------”勾畫出描寫竹子樣子的詞句。
2、匯報并朗讀,設問:翠竹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3、交流體會。伺機板書:翠竹外形蔥郁秀美
4、抓住“崗哨、士兵”理解兩個比喻句,照應“革命的竹子”。讀出井岡山人心中的自豪之情。
第二課時
一、細讀深思,理解翠竹建立功勛
師述:井岡山人自豪地說,井岡山竹子是革命的竹子。當年用自己的血汗保衛過第一個紅色政權的戰士們,誰不記得井岡山上的青青翠竹?是啊,竹子在那個革命戰爭年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請自由讀課文5-7自然段,想想井岡山竹子的革命功績表現在哪些地方?(提示:用“——”畫出描寫竹子用途的句子)
(二)交流寫竹子用途的句子,適當點撥引思,體會翠竹為革命做出了無私貢獻。
(三)出示句子: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擔,多么堅韌,多么結實,再重的擔子也挑得起。
a.理解“堅韌”。
b.為什么“再重的擔子也挑得起”(因為堅韌、結實)
c.讀下文,說說“再重的擔子”指什么?(明確指“一副關系著全中國人民命運的重擔”)
d.設問:這么重的擔子也挑得起嗎?
(四)簡要介紹相關歷史,幫助理解“漫漫長途”
鏈接啟讀啟思:井岡山人冒著生命危險,歷盡千辛萬苦,一直到革命的最后勝利,憑的是堅韌不拔、堅貞不屈的精神,井岡山的竹子也是如此——
二、精讀品味,感悟翠竹堅貞不屈。
(一)認真讀第8、9自然段,哪些地方表現出竹子前仆后繼,堅貞不屈的精神?用“——”畫出來。
1、交流表現竹子精神的句子。
2、出示句子:血雨腥風里,毛竹青了又黃,黃了又青,不向殘暴低頭,不向敵人彎腰。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竹鞭砍了,還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敵人抓不到革命者,最后燒山了,那些竹子呢?)
3、指導朗讀,讀出竹子的品質。
4、竹子砍盡沒有?壓倒沒有?燒光沒有?
5、出示句子:毛竹年年長,為的是向敵人_:井岡山是壓不倒、燒不光的。毛竹年年綠,為的是等待親人,等待當年用竹筒盛水蒸飯、用竹釘槍打白匪的紅軍,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毛竹年年長,怎樣生長? “綠”說的是長得青翠,富有生機,想象一下,那是怎樣的一番景象?)板書堅貞不屈
6、激情小結:這是在寫竹子嗎?不,這不僅是寫竹子,更是井岡山人頑強不屈精神的真實寫照。
背誦這兩個自然段。
第三課時
一、深讀品味,再次體會革命氣節。
1、師述:在革命戰爭年代,井岡翠竹建立了不朽的功勛,20年過去了,井岡山換了人間,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他仍然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由讀11自然段,畫出表現井岡翠竹作用的句子。
交流翠竹發揮作用的句子。
2、引導讀好翠竹積極參與現代化建設的句子。
設問:竹子,你快快地去吧,帶去井岡山人的心愿,帶去井岡山人的干勁,帶去井岡山人的風格吧!讀了課文,你知道井岡山人的心愿是什么嗎?他們又有著怎樣的干勁和風格呢?
學生聯系課文內容回答。重點引導讀6和10自然段。
相機板書:井岡山人英勇頑強不屈不撓
激情朗讀,升華情感。
(1)齊讀最后一自然段
(2)動情引說:井岡翠竹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你想對它說什么呢?
(3)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表達心中贊美之情。
(4)齊讀1、2句,深情贊美。
動情引說:想到無數的井岡山人英勇頑強地投身革命,不屈不撓地進行現代化建設,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呢?
(5)激發學生表達心中的崇敬之情。板書建立功勛獻出一切
再次齊讀1、2句。
(6)師反復:井岡山人啊,你不僅曾經為革命建立功勛,而且現在和將來仍然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大廈獻出一切。你們像那翠竹,永遠(學生接讀:那么青翠,永遠那么挺拔,風吹雨打,從不改色;刀砍火燒,永不低頭。)你們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7)現在,你知道井岡翠竹為什么使人難忘嗎?作者贊美的僅僅是翠竹嗎?
(8)學生自由交流體會感受。
二、深情齊讀最后一段,結束全文。
板書設計 井岡翠竹
井岡翠竹 蔥郁秀美 堅貞不屈 建立功勛
井岡山人 英勇頑強 不屈不撓 獻出一切
長春版六年級下冊教案語文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
2、能正確、流暢、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8、9自然段。
3、聯系上下文,理解重點句子含義。
4、通過學習課文,了解革命根據地人民在過去和現在所表現出來的崇高品質,歌頌革命精神。
教學重、難點:
通過學習課文,了解革命根據地人民在過去和現在所表現出來的崇高品質,歌頌革命精神。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略)
(檢查生字、新詞、所收集的資料,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習作者描寫竹子的外形部分)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
師: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學生回答。
(師:上節課我們了解了本課主要寫井岡翠竹的外形特征,以及它在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作用,本課中用了一句話概括,請同學們找出這句話),生瀏覽課文,回答句子,師板書。
二、品讀課文,突破重點。
(師:請同學們找出反映竹子為革命建立功勛,現在和將來為社會獻出一切的相關句子讀一讀。)
1、學生代表讀井岡竹子的革命功績所表現的地方,其他同學畫一畫。
用“——”勾畫描寫竹子用途的句子。
用“ ”勾畫出作者描寫竹子對革命建立功勛時所使用的修辭手法,并標出其種類。(排比、反問、設問、引用)師板出:生活皿器、戰斗武器。
(師:同學們,戰爭時期紅軍用井岡竹子解決生活困難,打跑敵人,可你們卻不知毛竹所做的扁擔是多么結實,再重的擔子它也挑得起,當年毛委員和朱軍長就挑起了最重的擔子,知道挑的是什么嗎?請讀第七自然段),生朗讀回答。
2、朗讀體驗,體會井岡山人的精神。
A、革命戰爭年代
(師:關系著全中國人民命運的重擔僅靠毛委員和朱軍長能挑得起來嗎?還需靠哪些人的協助呢?)
生:瀏覽課文后部分內容回答。
生1:井岡山人,因井岡山人同井岡毛竹一樣堅貞不屈,有著無私奉獻的精神。
生2:井岡山人,井岡山人有著如同井岡毛竹不向殘暴低頭,不向敵人低頭的精神。
(師:是啊,井岡山人如同井岡毛竹,井岡毛竹就是他們的象征,今天的井岡毛竹依然在社會主義展現了它們的風采,井岡山人仍然延續著為了國家貢獻一切的愿望,為國家提供能源,在今天的中國他們又有何作用呢?)生朗讀課文反映社會主義建設中毛竹的作用部分找答案,討論后交流。
b、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生1:井岡山毛竹仍然可以提供給高樓大廈、城市、農村、工廠、礦山作建筑物。
生2:井岡山人仍然希望毛竹不遠萬里送去他們的愛心,傳達他們的革命氣節和革命精神。
3、師小結。
三、回歸整體,全班交流
1、從文中受到什么啟發?
2、說說井岡翠竹為什么使人難忘?作者歌頌的只是翠竹嗎?
3、師小結:井岡翠竹是革命的竹子,過去為革命建立功勛,現在和將來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繼續奉獻,井岡精神是中國人民的革命氣節和精神,我們應繼承和發揚這一切。
四、作業
搜集頌竹的詩句背誦
附板書:
生活皿器
井岡翠竹 革命戰爭年代 戰斗武器實 建立功勛
革命的竹子
(無私贊美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建筑物 獻出一切
和敬佩)
長春版六年級下冊教案語文4
教學要求: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對照注釋和使用工具書等方法理解課文中文言文詞語的意思。
2、聯系課文內容,把握諸葛亮、周瑜、魯肅等課文人物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
1、能和小組同學合作學習,提出疑問,共同想辦法解決問題。
2、在了解課文故事背景的基礎上,了解“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理清文章的線索,練習復述這個故事。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品讀故事,能對故事中的人物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2、激發學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拓寬閱讀視野。
教學重點:
借助課文注釋和查閱資料讀懂課文內容,感受古典名著的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的故事情節,體會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在讀書交流活動中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教學準備:
《三國演義》的視頻資料。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開門見山,名著引入。
1、師:諸葛亮是我國歷家喻戶曉的人物,你一定知道關于他的許多故事。說一說你知道哪些故事。(學生應該會說出“空城計”、“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等故事。)
2、這些故事都出自我國哪個名著呢?(《三國演義》)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用奇謀孔明借箭》就是節選自我國最早的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三國演義》。
3、板書課題。
二、咬文嚼字,初讀課文。
1、借助注釋,讀懂課文。
師:在預習過程中同學們一定感覺到了,這篇課文和我們原來學習過的課文有很大的不同。這種文體叫做文言文,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古文。學習文言文可以了解我國五千年的歷史,可以知道許多精彩的故事。文言文語言簡練典雅,抑揚頓挫,讀起來瑯瑯上口。希望同學們能在學習上有收獲。
2、學生分小組學習。
學生對照注釋自讀課文,借助字典等工具書,理解課文的文言文詞句。
方案一:
學生能通過自己學習和小組交流理解課文中的文言詞語的意思。在該環節,教師給學生充足的學習時間,并指導學生交流。讓學生按照課文內容,用講故事的方式說一說課文的意思。方式是選擇某個小組講述故事的某個部分,可以是選一個代表說,其余同學補充;也可以是小組學生一人說一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及時糾正學生把握不準的文言字詞,并結合板書加以強化。
方案二;
學生翻譯文言詞語障礙頗多,不能順利理解課文。教師先采用范讀的方式給學生創造一種學習文言文的意境,通過在字音和語氣等方面的提示,啟發學生思考文言詞語的意思,并使其對文言文的畏難情緒得以緩解,逐步產生學習興趣。然后再分小組讓學生探索學習,依然要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的幫助。最后進行全班交流,理解文言詞句。
3、集體交流。
三、再讀課文,理清線索。
1、提問: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經過是怎樣的?結果如何?)
師:東漢末年,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于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里幫助作戰。孫權手下的都督周瑜,智勇雙全,可是心胸狹窄,很妒忌諸葛亮的才干。因為水中交戰需要箭,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之內負責趕造十萬支箭,想借此整治和陷害諸葛亮。故事因此展開。
2、學生概括出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第二課時
一、情景導入,回顧故事內容。
觀看草船借箭的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品讀故事,了解人物特點。
1、提出中心話題:諸葛亮、周瑜和魯肅分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結合課文中相關的句段,畫下來,和同學交流。
2、學生展開學習。
3、集體交流。
師:諸葛亮這個人物讓大家印象深刻,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他,你會用哪個詞呢?
學生應首先想到“神機妙算”一詞。
師進而提問,“神機妙算”是什么意思?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
預設:1、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天有大霧。
2、諸葛亮算到了曹操的性格多疑、謹慎,在濃霧中不敢輕易派兵出擊。
3、諸葛亮算到了魯肅的為人,他知道魯肅忠厚、守信、不會食言,所以讓他替自己準備借箭用的材料,而且確保不會讓周瑜知道。
……
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想象諸葛亮胸有成竹的神態,有感情的朗讀相關課文。并針對學生的回答做相關板書。
師: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說各方面的因素他都考慮到了,基于這些周全的考慮,一一做出了巧妙的安排,這就是“神機妙算”。面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有何感嘆?
指導朗讀:周瑜當時會是怎樣的心情?那語氣應該是怎樣的?
師:那么,你認為周瑜是個怎樣的人呢?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如果我們換一個立場來看待周瑜呢?(站在東吳的立場)
預設:多數學生對周瑜的認識可能局限于,他心胸狹隘,疾賢妒能。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東吳的利益角度給予理解人物。
師:對于魯肅呢?你認為他是個什么樣的人?
結合學生回答,相應板書。
三、發散思維,創造性學習。
1、師:無論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的忌害之心,還是魯肅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謹慎多疑,我們都是從文章對人物的什么描寫中體會到的?
(從人物的語言描寫中感受到的。)
師:對,這也是《三國演義》刻畫人物一個很重要的方法。通過語言,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體會人物的內心。
2、分角色朗讀課文。
3、情境采訪,深化認識。
(1)采訪“孔明”。
師: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現我佩服不已,請問您在向周瑜立下軍令狀時,怎會有如此把握?
生:因為我了解周瑜的為人,知道他對我有忌害之心,面對他的忌害,只能智取。再加上我還準確把握了曹操的心理,同時,我還懂天象、識地理,在心中對這件事有一個完整的謀劃和安排,所以才會有如此大的把握立下軍令狀呀!
師:(以記者身份評價)您在借箭后曾對魯肅說:“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利,不曉陰陽,不知奇門,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廣泛地學習,深入地思考,大膽地實踐,這也許就是全部的答案吧。
(2)采訪“周瑜”。
師:都督,您才華橫溢,名冠江南,面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您有何感嘆?
(3)采訪學生。
師:在座的各位同學,對于故事中的人物,你們也許有更多的話想說,把你們的最想說的用一句話表達出來,送給故事中的他們,也送給今天的我們。
四、總結全文,拓展閱讀。
師: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千百年來,他的形象成了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
長春版六年級下冊教案語文5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孔明的“神機妙算”,并通過語言文字去體會人物的
特點。
2.通過對本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對祖國古典文學的熱愛之情。
3.學會本課4個生字,認識8個生字。
4.朗讀課文,感受文章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
1.了解草船借箭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發展過程。
2.從草船借箭這件具體事情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的故事情節,體會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在讀書交流活動中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教學準備
1.指導學生充分預習,掃清字詞障礙,為理解課文打好基礎。
2.教師可事先引導學生讀一讀《三國演義》,還可以看一看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有關的片斷,了解小說的主要內容、中心人物及主要的情節。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播放樂曲,創設情境;談《三國》,聚焦諸葛亮。
1.今天我們的課前一支歌,請大家欣賞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歌,會唱的都跟著大聲唱一唱。(點擊課件,播放歌曲,師生欣賞并跟唱。)
2.請學生自由談讀《三國演義》的心得。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三國演義》中一段非常精彩的故事情節,(指板書)請大家齊讀課題。
二、讀通課文,給“智慧”排個序
1.有人說《三國演義》是一部謀略之書,《用奇謀孔明借箭》這個故事是謀略里的謀略;也有人說《三國演義》是一部智慧之書,那么《用奇謀孔明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對于這樣一個充滿了謀略、充滿了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學們一定非常感興趣。請同學們打開書本,聽老師范讀課文,自己在下面小聲跟老師讀。
2.因為課文節選自古典小說《三國演義》原著,是文言的,不好讀,不好懂,請同學們自由地、大聲地朗讀這篇課文,碰到讀不通的句子多讀幾遍讀通,遇到讀不懂的借助注下注釋弄懂,也可以請教同學、老師。
3.課文讀通了、讀懂了,誰能說說課文中出現了哪幾個人物?(諸葛亮、 周瑜、曹操、魯肅)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從謀略和智慧的角度,給故事中的這四個人物排排隊。
4.交流體會。估計會出現幾種情況:
5.小結:不管怎么說,諸葛亮的謀略和智慧都排在了第一位。在同學們的心目中,諸葛亮足智多謀、神機妙算,是真正的智慧的化身。
三、點擊諸葛亮的“智慧”
1.教師:有人說,諸葛亮是謀略的大師,因為他運籌于帷幄之間,決勝于千里之外;有人說,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因為他足智多謀、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神機妙算。
2.學生自由讀課文,請學生說說課文什么地方寫諸葛亮的謀略和智慧寫得最精彩。
3.組織交流,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引導學生練讀有關段落。
四、三個“臭皮匠”的“智慧”
1.教師:讀了課文以后,一直有一個問題困擾著我。諸葛亮在“任三日之限”前,他到底想到了什么?想好了什么?
2.學生自瀆課文,然后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
3.組織全班交流:
想到了草船借箭;
想到了三天之后長江之上必有大霧;
想到了向魯肅借船;
想到了向曹操借箭;
……
4.小結:難怪周瑜聽了魯肅的回答后,“大驚,慨然嘆曰:‘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板書: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引導學生誦讀此句。欲知孔明怎樣“神機妙算”,且聽下節課分解。
第二課時
一、通讀課文,把握研究主題。
在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哪個詞語最有研究價值。經研究后一般會認定為“神機妙算”。
二、精讀課文,領悟研究策略。
教師引入:“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把你認為最能表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句子劃出來,再用心體會,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處。”
(一)與諸葛亮對話“知天”的智慧
研讀:“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霧,因此敢任三日之限。”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學生結合“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利,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體會諸葛亮“知天”的智慧。
(二)與諸葛亮對話“知人”的智慧
1.引導學生將以下兩句話聯系起來,感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霧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顧酌酒取樂,待霧散便回。”
操傳令曰:“重霧迷江,彼軍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輕動。可撥水軍弓弩手亂箭射之。”
預計學生體會到: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在重霧迷江之時貿然出兵,而曹操果然只讓弓弩手射箭,真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2.引導學生感悟諸葛亮的“笑”。
教師:《用奇謀孔明借箭》這篇課文中,寫孔明“曰”的地方有4處,但只有這個地方寫到了“孔明笑曰”,你們說,諸葛亮他在笑誰?
(1)聯系魯肅的吃驚,指出他在笑魯肅的忠厚老實、不知底細,這是寬厚的笑、幽默的笑;
(2)聯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輕易中計,這是諷刺的笑、輕蔑的笑;
(3)聯系“吾等只顧酌酒取樂,待霧散便回”,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陰謀落空,這是瀟灑的笑、勝利的笑。
(4)“老師覺得諸葛亮的話并沒有說完。‘吾料曹操于重霧中必不敢出……’這是話中有話、話后有話呀!你能把諸葛亮沒說出來的話寫出來嗎?”(學生練筆,寫后組織全班交流。)
預計學生會寫:
吾料曹操于重霧中必不敢出,必命弓弩手朝吾等射箭;
吾料曹操于重霧中必不敢出,必命弓弩手朝吾等射箭,必定急矢如雨;
吾料曹操于重霧中必不敢出,必命弓弩手朝吾等射箭,十萬枝箭吾定從曹操手中借足。
教師:你們真是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課文為什么不把這些話寫出來呢?”(引導學生體會語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三)與諸葛亮對話“知地”的智慧
1.回讀課文,類化研究體驗。
剛才,我們通過抓住前后句子之間的聯系,真正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同學們,用聯系的方法來研究問題,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讀書能力。請大家用這種方法,再次研究課文內容,看看你還能從哪些句子的聯系中讀懂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學生研讀,教師巡視。讀后組織交流。
2.引導學生找出:(1)孔名教把船吊回,頭東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吶喊。(2)比及曹軍寨內報知曹操時,這里船輕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從這兩句話的聯系中你發現了什么?
預計學生會談:
(1)諸葛亮不但事先預測好了氣象,而且他也預測好了這個地理位置。
(2)船頭只有先朝西,后朝東,才能順風順水地回來。可見諸葛亮考慮問題非常周。
(3)靠近曹軍水寨時是空船,所以逆風逆水關系不大。借完箭回來的時候,船上裝滿了箭,所以順風順水,行駛得快,曹軍肯定追不上。
3.教師:難怪周瑜慨然嘆曰:“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
結合課文談一談,你覺得周瑜和諸葛亮比,都有哪些地方不如諸葛亮?
預計學生會談:
(1)周瑜心胸太狹隘,諸葛亮心胸比較寬闊。
(2)周瑜其實也挺聰明,就是沒把聰明用在正道上,老想害人。諸葛亮用在正道上,做大事。
(3)周瑜沒有諸葛亮想得周到。
教師:是啊,周瑜的氣度、周瑜的才智、周瑜的智慧都不如諸葛亮。難怪魯肅親自經歷了草船借箭的整個過程,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說:“先生真神人也!”
4.用奇謀草船借箭后,周瑜和諸葛亮是否就相安無事了呢?(生簡答)其實,我們學的《用奇謀孔明借箭》,只涉及了《三國演義》中極少一部分內容。作為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內涵相當豐富,同學們課下應該多讀一讀。
板書設計:
用奇謀孔明借箭
神機妙算
通天文 曉地理 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