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的教案
教案使教師能夠理解教材內容,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并選擇科學、合適的教學方法。什么才算好的四年級數學的教案?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四年級數學的教案,供大家參考。
四年級數學的教案篇1
第一、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有助于計算教學。李老師很好地把握了學生學習的起點,在此基礎上制定了教學目標。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是計算題中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計算題的普遍特征,學生較易掌握,但枯燥、乏味。如果只是一味地講、練,學生的興致會提不起來,學習就顯得很被動。而王老師的情景創設比較成功。課一開始,就將學生的學習欲望激了起來。讓學生在主動中探索,在快樂中求知。超市購物活動使學生真實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由此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要求。讓學生實實在在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從而更加親近數學。而且真切地體會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真諦。然后運用學生最喜愛的闖關題和抽卡比大小游戲,不斷激活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成為本課的特點。
第二、從知識與技能方面來看,李老師創設了現實超市購物情景,讓學生主動探索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通過有序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能正確進行計算,并能用來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而這樣的教學是建立在舊知遷移的基礎上的。而這種情境的創設,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生活中的數學”引入到“教材中的數學”,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真正能為探究新知識服務。另外,教學完小數加減法后,老師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面對“列豎式為什么要對齊小數點”這個重點和難點,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從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表達中,自主提煉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數位對齊就是小數點對齊,讓學生在做中,說中發現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在學生充分體驗、感受的基礎上被自主發現,成為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創造”的成果。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有利于學生在愉悅中學數學、用數學,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第三、情感態度上來看,李老師開展了一連串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們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新知,讓學生在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的基礎上進行闖關游戲。進而引導學生思考計算方法,總結收獲,鞏固新知。
四年級數學的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逐步學會概括加法結合律、交換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并能用加法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
2、培養學生觀察、分析以及自學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自主學習的方式探索、理解并掌握加法結合律。
2、培養學生觀察、分析以及自學的能力。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課件
2、學生準備:課本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了解黃河的有關知識。請看情境圖,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據圖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學生觀察情境圖,了解黃河的走向,弄清楚黃河流域與黃河長度的區別,匯報自己發現的信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
師:黃河流域的面積約是多少萬平方千米?誰會解答?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二、學生根據圖中信息獨立列式
方法一:(39+34)+2=75(平方千米)
方法二:39+(34+2)=75(平方千米)
師:黃河全長約多少千米?可以怎樣算?
學生列式:(3472+1206)+786 3472+(1206+786) 師:觀察這兩組算式,你有什么發現?小組研討,匯報交流 師:這是一個規律嗎?想辦法驗證一下。 經過驗證這確實是一個規律,叫加法結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這個規律嗎?
生:A+(B+C)=(A+B)+C
學習了加法結合律,加法中還有其他的規律嗎?請完成填空,然后觀察,看有什么發現? 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發現,兩個加數交換他們的位置,和不變。
師:這也是加法運算中的一個規律,叫加法交換律,能用字母表示它嗎?
生:A+B=B+A
師:學習了加法的兩個定律,能根據加法運算律解決實際問題嗎?
三、觀察下面算式,想想怎樣算比較簡便?
282+63+37
生:用加法結合律可以簡算
四、自主練習
第1題。獨立完成,說說自己的想法。
第3、4題。注意用簡算。
五、簡要回顧
這節課的學習內容
六、作業
自主練習3題。
四年級數學的教案篇3
教學內容:
億以上數的改寫(教科書第20頁例3,21頁例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掌握將整億數改寫成以“億”為單位的數的方法,并能正確地改寫。
2、理解、掌握將非整億數用“四舍五入”法改寫成以“億”作單位的數,并能正確地改寫。
3、進一步理解“改寫”和“略寫”的含義。
(二)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經驗,通過交流優化寫法,正確改寫。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在活動中積極地探索并理解數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教學重點:
整億數的改寫,非整億數的略寫。
教學難點:
正確使用“四舍五入”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把下面各數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數。
250000 20000000 581200000
(1)由學生獨立完成。展示個別學生的改寫結果。
(2)你是怎樣改寫的?這樣改寫,原數的大小變了嗎?
引導回顧
①先找準“萬”位。
②看千位上的數,以五為準,按照“四舍五入”原則改寫。
③注意“≈”號的使用。
④最后添上“萬”字。
二、探究新知
學習億以上數的改寫。
1、出示例3:(1)200000000=()億
①學生嘗試獨立完成。
②展示、交流改寫方法。
③歸納方法:改寫成以“億”作單位的數和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數的方法相類似。
練習:1000000000=()億530500000000=()億
小結:改寫整億數,先分級,再找到億位,然后把億位后面的8個零去掉,改成“億”字。
(2)完成20頁做一做第3題。
2、學習例4
1034500000≈()億
①學生嘗試改寫。
②展示、交流改寫方法。
③為什么要用“≈”
3、非整億數的改寫方法
(1)分級,找到億位上的數。
(2)看億位右邊的數是比5小,還是
大于或等于5,進行四舍五入。
(3)去掉尾數,寫上“億”字,寫上約等號。
4、把9876540000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億位后面的尾數。
①學生獨立完成。
②教師巡視、指導。
③展示交流。
三、鞏固練習
1、教材第21頁的“做一做”。
2、自主設計練習。
四、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一起研究了改寫和省略,對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想法?
五、作業
完成練習冊11、12頁。
板書設計:
億以上數的改寫
整億數的改寫:先分級,再找到億位,然后把億位后面的8個零去掉,改成“億”字。
非整億數的改寫方法
(1)分級,找到億位上的數。
(2)看億位右邊的數是比5小,還是大于或等于5,進行四舍五入。
(3)去掉尾數,寫上“億”字,寫上約等號。
四年級數學的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容量單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個比較小的容量單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間的進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準備量杯、滴管、量桶、水等。
教學過程:
一、了解預習情況:
通過預習,你知道我們這節課要學習什么?你知道了相關的哪些知識?
隨學生回答板書:毫升
學生可能會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認識1毫升
1、取量筒,介紹:這個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現在我們要用它和這個滴管來找1毫升有多少滴;
2、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大家數一數,幾滴大約是1毫升;
3、通過這個實驗,你對毫升有了什么認識?
4、介紹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有時我們生病了,要喝一些藥水,(取一藥水瓶)讀: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問:我沒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這15~20毫升藥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見的勺子,舀滿1勺水,倒入量筒,測得大約是10毫升
指出:這勺子是我們每天都要用的東西,現在你會利用它找適量的藥水了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1、2: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藥水?
指出:飲料我們可以多喝點少喝點,但在醫學上卻不能有一點點的馬虎,所以在用藥的時候都要嚴格按照規定。下面這些是常見的一些規格,分別說說是多少毫升?
2、老師用量筒量出一個50毫升,然后倒入一個常見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讓學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讓學生想象如果倒入題中的這幾個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況?
回家練習:用剛才認識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別倒入這幾個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四、升和毫升的進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請同學們觀察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幾杯。(兩杯)
3.問: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學生回答,板書(1升=1000毫升)說明升與毫升的進率是1000。
5.練習:2000毫升=()升4000毫升=()升
9升=()毫升10升=()毫升
五、完成想想做做3、4、5:
1、說說下面每種飲料分別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請學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個的時候指名說說列式理由。
2、倒出100ml飲料,數一數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約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做這個實驗應該怎么喝?然后多請幾個學生自然地喝這100ml水。算一算。
3.完成想想做做4
(1)學生獨立完成
(2)交流
六.你知道嗎?
學生自由閱讀后交流感想。
課后小記:“1毫升概念的確立”,讓學生觀察1毫升在量器、瓶蓋中的情況、用滴管裝,使每個學生都清楚地看到了1毫升的多少,學生感興趣。認識一把普通勺子容量約10毫升,可以幫助學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尋找、認識毫升,是一個非常好的學具。
授后小記:
前兩課時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教學容量單位應該以動手操作及實物演示為主要的教學及學習方式,因此,在課前我利用學生群體收集了大量練習中出現的容器實物,在課上展示給所有學生看,學生通過觀察,切實地感受到了“1毫升”是一個很小的容量單位及各種小容量容器的實際大小。
四年級數學的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能繪制平面示意圖,通過制作平面圖的過程,使學生知道如何根據方向和距離,在圖上標出物體的位置。
2、通過繪制平面圖,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3、通過解決問題,使學生體會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興趣和意識。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合作繪圖、練習鞏固
目標:是通過看圖回答問題,復習、鞏固有關圖上方向、角度、距離等知識,為下面自己繪制平面圖作準備。
(1)停車場在廣場的方向,距離大約是米。小紅家在廣場的偏方向,距離大約是米。
(2)地鐵站在廣場東偏南45度方向,距離廣場100米。你能在圖上標出地鐵站的位置嗎?并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1、出示學校的錄相或圖片
問:學校中有哪些建筑?現在有一些數據,能根據這些數據將這些建筑物在平面圖上標出來嗎?出示數據:教學樓在校門的正北方向150米處。圖書館在校門的北偏東35度方向150米處。體育館在校門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處?;顒咏窃谛iT的東偏北15度方向50米處。
2、小組討論:你們打算怎么完成任務?有什么問題要解決嗎?
3、小組匯報完成平面圖繪制的計劃,教師進行梳理:
(1)繪制平面圖的方法:
先確定平面圖上的方向,再確定各建筑物的距離。如果學生沒有說道,老師可以進行引導:你們打算怎樣在圖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從而幫助學生確定比例尺,和圖上距離。
(2)小組合作完成,可以怎樣分工,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務。
4、小組活動,繪制平面圖。
5、展示各組繪制的平面圖,集體進行評議。
(1)評價繪制的正確性,如果平面圖有問題,說一說問題是什么,應該怎樣確定位置。
訂正后交流:你們組認為在確定這點在圖上的位置時,應注意什么?怎樣確定?
教師小結:繪制平面圖時,一般先確定角度,再確定圖上的距離。
(2)比較各個平面圖,為什么有的圖大,有的圖小?
小結: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圖的大小也不同。練習:1、完成書上習題21頁3、4題并訂正。
二、在紙上設計小區,并說明各個建建筑的位置。
老師提供給學生一些建筑物的圖片:如醫院、學校、商店、銀行、郵局、藥店等
四年級數學的教案篇6
課題:數據分段整理和統計
【教案內容】:
教材第70~74頁。
【教學要求】
⒈使學生掌握分段整理數據的方法,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能對統計結果作簡單的分析,培養學生分析的能力。
【重點難點】
經歷統計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學樣為了迎接六一節,學校鼓號隊準備了精彩的表演,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學校決定為鼓號隊隊員購買統一的服裝,分為大中小號。
說明:身高為120~129的適合穿小號,130~139的適合穿中號,140~149的適合穿大號。
提問:你怎樣才能知道每種服裝各要購買多少套?
2、出示隊員身高記錄單。
提:這里是隊員們的身高記錄單,要知道定購每種服裝的人數各是多少,接下來應如何做?
指名:這里需要將身高分成幾類?為什么?
3、組織學生整理數據。用畫正字的方法來完成。
4、提:我們剛才用的是什么方法來分類整理數據的,還可以用什么方法?
根據剛才的統計情況,請同學們將數據填入第69頁的統計表中。
提:現在根據這張表你可以知道什么?
5、回顧這題的整理過程。
我們是怎樣知道每種服裝各買多少套的?
小結:我們在解決這個問題時,根據每種服裝的大小為類別,先將隊員的身高進行分類,這樣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種服裝的人數了。
二、組織練習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1)出示記錄及統計表。
提:要想正確填寫統計表,要先如何做?
(2)小組合作:分類、整理數據,方法自定,并完成統計表。
(3)組織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1)同學獨立完成。
(2)就統計結果,請同學們發表自己的看法。
(3)介紹你知道嗎?
三、布置作業☆教學調整☆
教學反思:
課題:條形統計圖
【教學內容】教材第75~78頁
【教學要求】
使學生知道統計圖表示數量之間的關系,比較形象具體,便于分析研究問題,學會整理出數據制成的統計圖。
【重點難點】
學會制作統計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⒈談話導入
介紹上海世博會。
2、出示書73頁的統計圖和照片。
介紹:世界五大城市申辦世博會,最終我國上海獲得了勝出。這是大家歡慶的場面。
(1這是第一輪投票的情況(出示統計表)
世界博覽會申辦城市第一輪得票情況統計表
申辦城市波蘭
弗洛茲瓦夫俄羅斯
莫斯科韓國
麗水墨西哥
克雷塔魯中國
上海
所得票數21228636
提問:有哪五個城市參加申辦投票?哪個國家的城市得票最多?你是如何知道的?
(2)出示第73頁統計圖。
提問:從這張統計圖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如何知道中國上海在第一輪投票中得票最多的?
比一比:這幅統計圖與統計表相比有什么優點?
說明:整理出的數據除了可以制成統計表之外,還可以制成統計圖,用統計圖表示數量之間的關系,比較形象具體,還有利于分析和研究問題,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條形統計圖。
二、教學新課
1、了解條形統計圖的結構。
提問:這個統計圖包括哪些部分?
引導學生從上向下有序地觀察:包括圖名、日期、單位、豎軸、橫軸。
提:縱軸上又有哪些內容。
2、教學制作條形統計圖。
(1)根據圖紙的大小,畫出兩條相互垂直的射線,即橫軸與縱軸。
(2)在橫軸上,適當分配條形的位置,確定直條的寬度和間隔。
(3)在縱軸上,根據數據的大小,確定單位長度表示多少數量。
(4)標上統計圖名稱、日期、單位。
3、提:縱軸上1格長度表示?哪個國家的得票最多,是多少票?哪具國家的得票最少是多少票?
三、組織練習
完成想想做做
四、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如何制作條形統計圖。
五、布置作業☆教學調整☆
教學反思:
課題:游戲規則的公平性
【教學內容】
教材第79~81頁。
【教學要求】
通過這次活動體驗游戲規則的公平性,初步了解游戲規則的公平,體現每做一次游戲,參加游戲各方贏的機會要相等,也就是各方贏的可能性要相等。
【重點難點】
會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游戲規則。
【教學過程】
游戲中感知。
游戲導入:
(1)每4人1小組,事先分好。
(2)明確活動要求:口袋里有4個紅球和2個黃球,每次任意摸到一個球,摸到放回,一共摸了30次,如果紅球的次數多,算小明贏,如果摸到的黃球次數多,就算小玲贏。
提:按這樣的游戲規則,你認為誰贏的可能性大一些。
(3)組織學生分小組摸一摸,并統計出結果。
(4)組織交流,指名說說每一組的活動統計情況。
提:與剛才的猜想的情況一樣嗎?通過游戲,你認為這樣的游戲規則公平嗎?為什么?
四年級數學的教案篇7
一、教材內容分析
1.第95~97頁例1、2
2.計算方法。
3.退位減法
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掌握小數加、減法的方法。
2、培養計算能力。
3、培養細心檢查的好習慣。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說明學習者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等三個方面的學習準備(學習起點),以及學生的學習風格。要注意結合特定的情境,切忌空泛。
說明教師是以何種方式進行學習者特征分析,比如說是通過平時的觀察、了解;或是通過預測題目的編制使用等。
一般應包括學生的年級段、年齡特征、已有的基礎、興趣、思維能力、學習習慣等。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說明本課題設計主要采用的教學與活動策略,以及這些策略實施過程中的關鍵問題。
五、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
一是為支持教師教的資源;二是支持學生學習的資源,包括學習的環境、多媒體教學資源、特定的參考資料、參考網址、及其他需要特別說明的傳統媒體。
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預設學生行為設計意圖及資源準備
一、復習引入
2、準備題:先計算,再說說整數加、減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3、引入:小數加法的意義與整數加法的意義相同,是把兩個合并成一個數的運算,今天學習小數加法。
754+382620__-493
由本單元主題圖創設的情境引入小數加減法的學習。
二、教授新課
1、創設情景:20__年雅典奧運會跳水比賽中,女子10米跳臺雙人決賽中,中國的勞麗詩和李婷奪得冠軍。
2、勞麗詩和李婷是如何奪得冠軍的呢,現在我們就把當時的情景回放一下。
通過這個表,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現在你又得到了什么信息?
3、小組嘗試總結:小數加減法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上面數據中并沒有去掉0是為了統計分數的時候能夠方便比較。
生活中還有的時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誰能舉例?(價簽上)
4、小結:計算小數加、減法,先把各數的小數點對齊,再按照整數加減法的法則進行計算。得數里的小數點,要和橫線上的小數點對齊。得數的小數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小組合作:
(1)根據上面表格中的信息,你了解到了什么?
(2)你是怎樣知道的,說說你的方法。
(3)你為什么這么計算,說說具體的計算過程。
匯報:重點是計算過程
以故事形式動態呈現小數加減法。
與以往教材編寫加減法的順序不同,本例題是先學減法,再學加法,是以故事發展的先后順序來編排的。由于要知道“第一輪動作后,中國隊領先多少分?”所以本例先安排小數減法的學習。接著,要知道“中國隊兩輪的總成績是多少?”所以再學習小數加法。這樣安排,合乎情理,易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主動計算的興趣。
三、復習鞏固:
四、復習鞏固:
1、口算下面各題:
0.7+0.94.7-0.50.56-0.451.2+0.81-0.4
0.39+0.157.7+0.63.6-0.84.8-31.7-0.3
2、算一算:
10.52+3.4815.24-3.849.9+10.11100-0.27
3、培紅小學師生自己粉刷墻壁,節約了1118.32元;自己修桌椅,又節約了120.8元。一共節約了多少元?
4、一箱釘子,連箱共重52.5千克,箱重2.5千克,釘子凈重多少千克?
五、總結:今天我們復習了什么內容?要注意什么?
報:
(1)小數點對齊
(2)數位對齊
(3)得數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板書設計:
小數加減法
小數加減法的方法:計算小數加、減法,先把各數的小數點對齊,再按照整數加減法的法則進行計算。得數里的小數點,要和橫線上的小數點對齊。得數的小數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七、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備課過程中對教材內容、教學理論、學習方法的認知變化。
2.反思教學設計的落實情況,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出現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決等,避免空談出現的問題而不思考出現的原因,也不思考解決方案。
3.對教學設計中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尤其是對以前教學方式進行的改進,通過設計教學反饋,實際的改進效果如何。
4.如果讓你重新上這節課,你會怎樣上?有什么新想法嗎?或當時聽課的老師或者專家對你這節課有什么評價?對你有什么啟發?
四年級數學的教案篇8
教材分析
“空間與圖形”包括:位置與方向,三角形。其中,位置與方向是復習利用方向(角度)與該點到原點的距離來確定平面內一個點的位置的方法。三角形,是復習三角形的特性、分類和內角和,重點是區分幾種不同三角形。
教學目標
1、三角形的特性、分類和內角和等知識,能解決相應的問題;能三分之一平面內一個點的位置
2、發展空間觀念,鞏固概念與技術。
3、主動參與復習,增進應用空間與圖形知識的信心。
預設過程
一、明確任務
1、揭題:空間與圖形
2、議:空間與圖形的知識有哪些?
二、復習相關知識
1、位置與方向
1)說出臺風中心的位置。
2)說出確定位置的方法。
板:偏方向
方位角度距離
3)匯報P126-7
2、三角形
1)自己說說三角形的知識。
2)議:什么樣的圖形是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嗎?底和高分別在哪里?三邊有什么關系?內角和是多少?有哪些三角形?
3)匯報P127-8
三、練習
P130-10
P131-11,12,13
P131-15
四年級數學的教案篇9
教學內容:
乘法分配律是小學四年級學生比較難理解與敘述的定律。如何使學生掌握得更好,記得更牢?我想學生自己獲得的知識要比灌輸得來的記得更牢。因此我在一開始設計了一個購物的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寬松愉悅的環境中,走進生活,開始學習新知。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乘法分配律;通過計算說理,理解乘法分配律。
2、讓學生在發現規律的過程中,發展比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強用符號表達數學規律的意識,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培養學生聯系現實問題主動參與探索、發現和概括規律的學習態度,感受數學規律的確定性和普遍適用性,獲得發現數學規律的愉悅感和成功
感,增強學習的興趣和自信。
教學重、難點:
發現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
談話:這學期,我們學校鼓號隊又增加了新成員,輔導員柳老師正在為他們準備服裝呢!(課件出示商店場景)
二、展開探索過程
1、初步感知。
提問:仔細觀察,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學生列式后交流反饋解題思路,并借助圖形加深學生對兩種解題思路的體會。
提問:猜一猜,這兩種方法的計算結果會怎么樣?
計算驗證:算一算,來證明你的猜想是正確的。
板書等式:(30+25)x4=30x4+25x4
2、類比展開。
(1)出示圖形,讓學生說說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兩種方法求出6套衣服一共要付多少元嗎?板書:(30+25)x6=30x6+25x6
(2)除了把長方形看成上衣,梯形看成褲子,把它們看成6套衣服,還可以看成什么?
要求6套課桌椅多少元,你準備怎么解決?
板書:(100+60)x6=100x6+60x6
3、體驗感悟。
(1)類似這樣的等式還有嗎?你能寫出第4組嗎?
學生舉例后,挑3組板書。
(2)提問:這3組算式相等嗎?怎么證明?(計算、乘法的意義)
同桌互相檢查剛才寫的算式是否相等。
(3)交流:介紹你寫成功的經驗
引導:你是怎么根據左邊的算式寫出右邊的算式的?
4、提示規律。
(1)提問:像這樣的等式能寫完嗎?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所發現的規律,在小組里交流。展示。
板書:(a+b)xc=axc+bxc
(3)板書:乘法分配律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這個字母式子表示什么,師小結。
三、鞏固內化
1、在□里填上合適的數,在○里填上運算符號。
(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學生獨立填寫,指名報答案,全班共同校對。指出后兩題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應用。
出示:72x(30+6)=齊說答案。
出示:(25—12)x4=可能等于什么?怎樣才能確認?你能聯想到什么?小結。
2、橫著看,在得數相同的兩個算式后面畫“√”。
(48+52)×1348×13+52×13□
40×5+2×55×(40+2)□
75×(19+1)75×19+75□
40×50+50×9040×(50+90)□
27×(16+30)27×16+30□
獨立完成,小組討論為什么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相同的。指名報答案,說說第三組兩道算式為什么是相等的?第四組的兩道算式為什么不相等?怎樣改一下能使它們相等?
出示打“√”的算式,如果讓你計算的話,你更愿意計算哪邊的式子呢?為什么?小結:有時應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計算簡便。
四、總結回顧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布置作業
1、必做題:想想做做第5題。
2、選做題: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兩個數的和”換成“3個數的和”、“4個數的和”或“更多個數的和”,結果還會不會不變?用合適的方試著進行驗證。
四年級數學的教案篇10
四年級數學下冊第6-9單元教案(精選2篇)
四年級數學下冊第6-9單元篇1
折線統計圖
教學目的:●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制作方法。●讀懂折線統計圖,屆時統計結果,根據結果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并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裢ㄟ^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體驗折線統計圖的作用,感受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掌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制作方法
教學難點:體驗制作過程,發展統計觀念。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出示114頁第4題的病人體溫記錄折線圖:
1學生分組觀察討論:從圖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2匯報:剛進醫院時病人正發著高燒。病人體溫最高時是39.5度,最低時是36.8度。……
師:這也是一種統計圖,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折線統計圖
二、生活中的折線統計圖
1課前布置收集生活中的折線統計圖,請把收集到的折線統計圖拿出來,說說你是從哪里收集到的,圖中表示什么內容?
2展示交流:每個組推薦一份較好的在全班交流展示。
制作折線統計圖
同學們,你們剛才從報紙上、網站上、課外讀物等收集到了許多折線統計圖,這說明折線統計圖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那你不想動手制作一幅折線統計圖呢?
制作步驟
1看一看:一幅完整的折線統計圖應該包括哪些內容?
2比一比:折線統計圖與條形統計圖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議一議:折線統計圖中的這條折線應該怎樣畫?
學生討論
小結:定寬度、描點、連線、標數量
小組合作動手制作
老師也在生活中去調查收集了許多資料。
1北京地區近六年來的年降水量統計表
年份 1998 1999
降水量 1900 1850 1630 1400 1720 1200
2北京__年各季度旅游人數統計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70 260 240 200
3北京__年各季度旅游人數統計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90 45 300 320
請從三組資料中選擇一組,制成折線統計圖
評一評:在小組內會軒昂評一評看誰制作的折線統計圖最正確、美觀
想一想:你制作的折線統計圖中,能向別人傳遞哪些信息?
全班展示、評價
預測:從__年和__年的旅游人數統計圖中,你能預計一下,再即將到來的__年的第二季度游客將達到多少萬人?
預測身高
在書上完成例2,并根據數據進行合理的推測。
第八單元數學廣角
教學內容:植樹問題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117~118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二十第1~3題。
教學目標:
1.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出植樹問題模型的過程,掌握種樹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
2.會應用植樹問題的模型解決一些相關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感悟構建數學模型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學重點:
讓學生發現植樹的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系,并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答題卡。
課前準備:
首先讓我們伴隨著歡快的音樂來學做一節手操,好嗎?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間隔的含義
1.導入:剛才,在做手操的過程中,我發現同學們的小手特靈活,哎,你們知道嗎?在咱們的小手中,還藏著數學知識呢?想了解一下嗎?
請你們伸出右手,張開,數一數,5個手指之間有幾個空格?在數學上,我們把空格叫做間隔,也就是說,5個手指之間有幾個間隔?4個間隔是在幾個手指之間?
2.其實,這樣的數學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你們看,這是同學們利用課余正在彩排節目呢?數一數,一共有幾個小朋友,每2個小朋友之間牽著一根彩帶,用了幾根彩帶,把一根彩帶看成一個間隔,那6個小朋友之間是幾個間隔?
過渡語:在畫面上我們看到春天桃紅柳綠,到處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你們知道嗎?3月12日是什么日子,這一天全國上下到處都在植樹,為保護環境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瞧……
3.再次感知,找到規律。這里從頭到尾栽了幾棵樹,數一數,它們之間又有幾個間隔呢?你發現了什么?誰來說一說?同時板書。
那么8棵樹、9棵樹之間又有多少個間隔呢?
你能像這樣用一個圖表示出來嗎?請你們選擇一種動手畫一畫吧!
誰來匯報一下?
邊板書邊說:畫了8棵樹,他們之間有7個間隔數,9棵樹之間有8個間隔。
(停頓)那你們想象一下,如果從頭到尾有10棵樹,他們之間又會有幾個間隔呢?
那20棵樹呢?
看來,告訴你們植樹的棵數,讓你們說出間隔數已經難不倒大家了,接下來,如果一排樹之間有22個間隔,你知道有多少棵樹嗎?
那30棵呢?(2人說)
像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很多……
仔細觀察,你發現植樹棵樹和間隔數之間有什么規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伙伴們互相交流一下)。
反饋:誰來說說你的發現?評價:哦,這是你的發現……你還能用一個算式來概括。
邊板書邊說:同學們都發現了從頭到尾栽一排樹時,植樹棵樹比間隔數多1,(指表格),也可以寫成兩端要栽時,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
小結:同學們不僅會觀察,而且還能發現其中蘊含的規律,真不錯,那就讓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數學廣角,運用這些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吧!
二、新授:
例1,同學們自由地小聲地把題目讀一讀。
1.從題目你們知道了什么?(說一說)
2.題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題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嗎?(兩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你能自己想辦法找到問題的答案嗎?有困難的同學還可以借助線段圖畫一畫。
5.交流。
6.反饋。
(1)請你們兩人把你們的方法寫到黑板上展示給大家看看,好嗎?
(2)學生分別說想法。
(3)聽了他們說的,你們想對他們說些什么?
剛才,這兩位同學畫線段圖和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列算式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都是很善于動腦筋的。
三、聯系實際、拓展應用
1.基本練習:
師:近幾年南昌市容有了巨大的變化,隨著一個個休閑廣場的建立,一條條街道的逐步亮化,南昌市已成為一座具有內涵與魅力的花園城市。最近,我了解到有關勝利路步行街有這樣一些信息。
那同學們能根據題中信息解決這個問題嗎?第二步為什么要加1?
師:剛才這道題同學們解答得很順利。
師:現在把這道題做了一些改變,看看你們是不是還能很順利的解答?
師問:第一步求到的是什么?
師:雖然鄧老師對這道題做了一些改變,但是還是沒有難倒同學們,那剛才在做這兩題的時候,同學們有沒有發現,這兩題解題思路有什么不同呢?(同學們可以先思考再討論)。
咱們班的同學們不僅會解答,而且還能比較它們的不同,的確這兩道題都運用了今天我們發現的這些規律,第一題是根據總長找到間隔數,再利用間隔數求出路燈的盞數,而第二題是根據路燈的盞數找到間隔數,再利用間隔數求出總長,它們的關鍵都是要先找到間隔數,正因為它們問題不同,所以解題思路也不同,以后大家在解決這類問題時可要注意審題喲!
2.變式練習:
師:__年最受關注的兩個人物,你們知道是誰?他們就是航天英雄聶海勝和費俊龍,神六號的成功發射,讓人們歡心鼓舞,作為一名中國人也為之自豪。你們知道嗎,宇航員叔叔他們是每2小時(師讀題)。
聽了這3位同學的想法,你們會支持誰?說說理由!
3.綜合練習。
師:中國的體育界也有一位英雄,猜猜他是誰?此時此刻讓我們一起重溫一下那精彩的瞬間,再一次為他助威、吶喊!根據信息,學生討論,借助計算器算出劉翔一共跑了多少米?
四、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與間隔有關的數學問題,在數學上我們統稱為植樹問題,(板書)那植樹問題只在植樹當中才有嗎?學生說一說,植樹只是其中的一個典型,像......等現象中都含有植樹問題。
今天我們學習的植樹問題僅僅是兩端都栽時的情況。在以后的學習中,我們還會學到兩端不栽,一端栽,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
圍棋中的數學問題
教學內容:人教版教科書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第120頁例3及部分練習。
教學目標:
1.借助圍棋盤探討封閉曲線(方陣)中的植樹問題;
2.初步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探索規律,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重點:從封閉曲線(方陣)中探討植樹問題。
教學難點: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情感與態度目標: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培養學生認真傾聽他人意見,樂于與人合作,從不同角度欣賞他人的良好心態。
教具準備:3×3格、4×4格、5×5格方格紙、圍棋子若干粒、4×4格條形吹塑紙貼在地下。
課前準備:課桌圍成“回”字形。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課件出示)
猜謎:十九乘十九,
黑白兩對手,
有眼看不見,
無眼難活久。(打一棋類名稱)
[設計意圖:用引入,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興趣愛好。]
二、探索新知
1.教學每邊擺放3粒棋子的方法。
(1)課件出示圍棋格子圖,最外層每邊能放3個棋子。最外層可以擺放多少個棋子?
(2)搶答:讀題后,讓學生口算出答案。(學生可能會出現多種答案。)
(3)動手驗證:請學生分小組按要求擺放棋子,驗證剛才答案。
(4)匯報交流(著重請學生說出方法。)xkb1.com
可能會出現以下方法:
3×2+2=8 2×4=8
3×3-1=8 3×4-4=8 直接點數。
教師表揚學生的創新擺法,并獎勵“智慧星”。(教師隨學生回答,用課件出示擺放方法。)
2.教學每邊擺放4粒棋子的方法。
(1)課件出示圍棋格子圖,最外層每邊能放4個棋子。最外層可以擺放多少棋子?
(2)動手操作:請學生分小組按要求擺放棋子,寫出算式。
(3)游戲:讓一學生當“小老師”,其余學生當“圍棋子”,請小老師邀請“圍棋子”按上題要求站在老師設計的大棋盤上。
[設計意圖:這一游戲的方法,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不僅使學生學到了擺放方法,讓每個學生參與活動,把所學知識運動到游戲中。]
(4)匯報交流(著重請學生說出方法)
教師隨學生回答,用課件出示擺放方法。
(5)你們最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3.教學每邊擺放5粒棋子的方法。
(1)課件出示圍棋格子圖,最外層每邊能放5個棋子。最外層可以擺放多少棋子?
(2)動手操作:請學生分小組按要求擺放棋子,寫出算式。
(3)匯報交流。(教師隨學生回答,用課件出示擺放方法。)
(4)你們最喜歡哪種方法?和同桌說一說。
[設計意圖: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活動,通過搶答、驗證、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動,借助圍棋盤探討封閉曲線(方陣)中的植樹問題,進一步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學生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實現知識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發展。]
三、總結規律
(1)師:你覺得再用棋子擺,方便嗎?你能根據前面我們擺放的方法,填寫下列表格,總結出規律嗎?(小組合作完成)
每邊放的個數 最外層總數
3
4
5
6
…
18
你發現了什么規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學例3:出示圍棋格子圖。問:圍棋盤的最外層每邊都能放19個棋子,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個棋子?
(2)總結規律::教師隨著學生的回答板書:
間隔數×邊數=最外層的總數
(3)學生根據規律,獨立完成例3。
四、運用規律
1.如果最外層每邊能放100個,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個棋子?
如果最外層每邊能放200個,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個棋子?
如果最外層每邊能放300個,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個棋子?
拓展思維:如果一個五邊形,怎么算?一個三角形呢?(集體口答)
2.做第121頁第三題。
[設計意圖: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學生為主歸納問題;教師在關鍵之處疏通點撥,引導學生加深理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3.請你參加:
12名學生在操場上做游戲,大家圍成一個正方形,每邊人數相等。四個頂點都有人,每邊各有幾名學生?(在教室內圍一圍。)
4.請你思考:(課件出示同學開聯歡會時的歡樂情景。)
“六一”兒童節即將來臨,四<1>班同學準備開聯歡會。大家圍坐在一起,如果每邊做14人,(如下圖),這個班一共有多少個同學?每邊都有8張課桌,一共要多少張課桌?
5.請你設計:(課件出示美麗的校園情景。)
學校為了慶?!傲弧眱和?,改變校園環境,想全校范圍內征集校園花壇設計方案。有以下三種,請每組同學選擇一種你最喜歡的圖形,算一算如果每邊放三盆花,一共可以擺放多少盆花?再動手畫一畫,展示在黑板上,看哪一組做得又好又快!
[設計意圖:整個練習從現實生活中出發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游戲中,在具體情境中充分動口、動手、動腦,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和科學探究精神。]
第九單元 總復習
總復習——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一)
復習目標:1、讓學生回憶、掌握小數的相關知識(小數數位順序表、小數性質、改寫、化簡、小數移動)
2、對小數的相關知識有個清楚且有條理的歸納,使知識能科學、合理的總結歸納、吸收
復習難點:小數相關的一些靈活題,
復習重點:數位順序表
復習過程:1、將第四單元的概念畫出,讓學生回家歸納在練習本上。p51、p52、p61、p73的概念
2、復習數位順序表(書p53)
請一學生說一說小數數位順序表,引導學生注意數位、和記數單位的區別,幫助學生記憶。
小組比一比:
小數點( )是整數部分,( )是小數部分。
在小數中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的進率都是( )
(1)小數點右面第二位是( )位,它的計數單位是( ),左邊第二位是( ),它的計數單位是( )。
(2)小數部分最大的計數單位是( )
(3)小數一定比1小嗎( )舉例
(4)比1小的小數,它的整數部分一定是( )
(5)大于7小于8的小數有( )個
(6)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數有( )個,二位小數有( )個
(7)由5個0.1,6個0.01和8個0.001組成的數是( )
(8)0.4里有( )個十分之一,有( )個百分之一
注:在小組比賽中復習小數相關易錯知識
3、小數性質
(一) 復習概念
(二) 小數化簡1.2300000,將1.23改寫成5位小數
注:強調小數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數大小不變。但是如果是在小數點的后面添上或者去點零,小數大小有可能改變。
再強調3位小數就是小數點后面有3位,幾位小數就是小數點后面有幾位
練習:
(1)0.6里面有( )個0.01 (2)0.61里面有( )個0.01
(3)3.61里面有( )個0.01 (4)0.061里面有( )個0.001
7/100改寫成小數( ); 23/1000改寫成小數( )
34/10000改寫成小數( ); 3/1000改寫成小數( )
0.25寫成分數( ); 0.312寫成分數( )
把小數90.90100化簡后是( ) 將小數40.070化簡后是( )。
4、小數點的移動
復習p61小數點移動的規律
注:在移動過程中要畫出路線圖,這樣不容易出錯。小數點前面要添零,小數點后面不必添零
練習:63.6 ×10 ×100 ÷1000
63.6 縮小為原數的1/10 縮小位原數的1/1000
把300縮小為原數的( )是0.3
(2)由0.56到0.056是( )。
a縮小10倍 b擴大10倍 c縮小100倍
(3)把一個小數的小數點先向右移動兩位,再向左移動三位,得到的數比原數( )
總復習——小數的性質和意義、小數的加法和減法(二)
教學內容:小數的性質和意義(二),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教學目標:
1、鞏固掌握小數的性質和小數點位置
2、小數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3、使學生熟練進行小數和十進復名數的相互改寫。
4、使學生能夠根據要求會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數數位,求出小數的近似數,并能把較大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小數。
教學過程:
一、 講評第六單元試卷
1、口算。
2、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及驗算。
3、用小數計算下面各題。
復習將復名數改寫成高級單位(要求掌握好單位間的進率和小數點的移動)。
將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分數改寫成小數。
4、小數的簡算(復習鞏固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和連減的簡算方法)。
5、解決問題(復習購物小票的填寫方法)。
二、 復習小數單位改寫、小數的改寫和求近似數
1、復習小數點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
教師:想—想,小數點位置移動會引起小數怎樣的變化,變化的規律是什么?
如何應用這個變化規律把一個數擴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縮小它的1/10、1/100、1/1000……
練習:12.376÷10=( )×100=( )÷1000=( )
2、復習小數和復名數的相互改寫
練習: 2.37米=( )厘米 1.46米=( )毫米
5070千克=( )噸 6.5噸=( )千克
1噸25千克=( )噸 52米4厘米=( )米
教師提問:
這些題是從低級單位的名數變換成高級單位的名數,還是從高級單位的名數變換成低級單位的名數?
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
小數點向哪個方向移動,移動幾位?
通過上面的改寫,再想一想用小數表示的高級單位的名數和低級單位的單名數互相改寫時應注意什么?
用小數表示的高級單位的名數和復名數互相改寫時應注意什么?這個方法與以前學的名數的變化有什么聯系?
3、復習求小數的近似數和把較大的數改寫成用“萬”、“億”作單位的小數。
練習:345670000千米=( )億千米≈( )億千米(保留二位小數)
教師:想—想,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應該怎樣求?
與求整數的近似數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取近似值時,小數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
保留整數表示精確到哪—位?
保留一位小數,表示精確到哪—位?
保留兩位小數,表示精確到哪一位?
三、 綜合練習
課本p125小數 p128 1、2、3
總復習——四則運算、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
教學內容:四則運算、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鞏固帶小括號四則混合運算式題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計算帶小括號.
2、復習運用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和一些簡算方法進行簡便運算。
3、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和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過程:
一、口算
2500?500 0?250 100?25 58?29 250?1 9?1533?3+1 6?7+5
1、答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
47?28?735?49+7 47?28?(735?49+7) 47?(28?735?49)+7
同桌互說再集體反饋
二、組織練習 改錯先說說錯在哪里,為什么會錯?該如何訂正?
235+5?(200?100?25) 5?(12?12?12+12)
=240?(100?25) =5?(0+12)
=240?4 =5?12
=960 =60
說說運算順序
4300?(224?7?8) (41?16)?(89?64)
(375+31?16)?(89?64)
1、小結:四則運算順序
2、師:下面四張撲克牌上的點數,經過怎樣的運算,才能得到24呢?你能想出幾種方法?
6點、4點、2點、3點(小組活動討論)
三、復習加法、乘法的運算定律
1、引導學生用文字總結并用字母歸納
(教師板書:用字母表示各個運算定律)
2、 課堂練習
1、計算并運用運算定律驗算
578+3864= 178x26=
2、簡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運算定律)
25x12 514-389-111
87x201 125x88
66x99 28x3+28x5+2x28
25x47x40 98x27
23x37+27x37
3、應用題
a、一個水池的長是98米,寬是27米,水池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b、班上共有男生23人,女生27人,每人交課本費37元,一共要交多少錢?
(生獨立完成,請個別同學上臺板演,全班訂正,重點說說運用什么運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四、 綜合練習:
課本p125-126 3、4、5、6p129-130 6、7、8、9
總復習——三角形
教學內容: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分類、內角和。
教學目標:
1.鞏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以及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o。
2.,知道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的特點并能夠辨認和區別它們。
教學過程:
活動一:簡單基礎的題目。
1、 作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談談注意什么問題?(強調鈍角三角形高的畫法)
2、 三角形的穩定性。
說說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 給出三根小棒說說可不可以組成三角形?
3.4.5 3.3.3 2.2.6 3.3.5
為什么?
三角形的分類: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間的聯系及個三角形的特點。
活動二:解決問題
1、 求三角形各個角的度數。
1) 三邊相等
2) 等腰三角形,頂角是50度
3) 有一個銳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據題目所給條件——分析——解決——匯報解題思路
2、 爸爸給小紅買了一個等腰三角形的風箏。它的一個底角是75度,頂角是多少?
觀察找信息——分析——解決
3、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內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動三:提高題
1、 能畫出有兩個直角或者兩個鈍角的三角形嗎?為什么?
交流——匯報
2、 根據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邊形和正六邊形的內角和嗎?
交流討論——匯報
四、綜合練習:課本p127 8 p130-13110、11、12、13
總復習——三角形的練習卷
復習目標:1、通過講評練習使學生對三角形的相關概念更清楚。
2、熟練畫出三角形的高和底
3、三角形按角分和按邊分的分類,以及通過三角形的內角和180度來求三角形的各角,特殊三角形的求角度。
復習過程:
1、復習概念:
概念:1、由三條線段組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2、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它的對邊做一條垂線,頂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高,這條對邊叫做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度
4、三角形任意兩條邊的和大于第三條邊
2、練習講評:
(一) 在釘子板上畫指定的三角形
注意:畫的時候為了準確,需要畫在釘子之間
(二) 填空:
1、一個三角形有( )條邊、( )個角和( )個頂點
2、三角形按角的大小來分,可分為( )、( )( 三類
3、三角形按邊的長短來分,可分為( )、( )
注意:基礎概念題,主要是給學生對知識做個梳理
4、5、6、題主要是根據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來計算角度,除了方法外,還要強調細心計算。
(三) 判斷:
1、2、3、4、5都為概念的延伸題,要求學生要記憶
6、7、8為多項選擇,主要是讓學生利用公式、概念靈活做題
(四) 畫高:
注:重點也是難點,放慢速度,讓學生用幻燈展示作業,大家來評一評做對了沒有。
學生說一說畫高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1、 用三角板畫垂線,用虛線
2、 要標上垂直符號
(五) 計算
1、 在三角形中角1=136度;角2=29度;角3=?
2、 媽媽買了個等腰三角形的風鈴。它的一個底角是25度,它的頂角是多少度?
3、 在直角三角形中,一個銳角是35度,另一個銳角是多少度?
注意:強調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
總復習——位置與方向
復習內容:位置與方向(練習卷)
復習目標:(1)使學生能根據任意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
(2)對任意角度具體方向能夠準確描述。
(3)能準確的量出物體所在位置的角度及正確畫出路線圖
復習過程:
1、 幻燈片顯示方位圖,并標有角度。讓學生根據圖說一說各個地點距離學校的位置。
此題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看圖說位置,并正確說明是在哪個方向偏幾度。
結合練習卷,做練習題1
2、 復習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結合練習卷,做練習題2(注意:量角器的正確使用,并注意一段線段表示實際距離多少)
鞏固練習:測一測(練習卷3、4題)
3、 算平均距離、平均速度
學生說一說方法,再做一做練習4(2)
4、 畫路線圖
注意:
幻燈顯示:
例:沙漠驅車越野:繪制簡單路線圖
根據所給信息畫出越野路線
(1)在起點的東偏北40°方向距離350千米的地方是點1
(2)2在點1的西偏北25°方向距離200千米的地方是點2
(3)終點在點2的西偏南20°方向距離它300千米的地方
學生在課堂練習本上做,說一說
結合練習卷5
5、 課堂小測
一份小練習,鞏固知識
總復習——統計
教學內容:第七單元統計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鞏固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會看折線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從統計圖中發現數學問題。
2、 通過對數據的簡單分析,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3、 通過對現實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統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較簡單的數學問題。
教學過程:
1、 說一說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2、 在繪制折線統計圖是要注意什么?
3、練習:1991—__年沙塵暴總天數的變化情況(幻燈片顯示)
(1) 讓孩子介紹一下你所知道的沙塵暴情況,它有什么危害。
(2) 根據統計圖回答問題。
(3) 你發現了什么問題,我們能夠怎樣解決問題。
(4) 關注現實生活中環保問題,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4、p127統計9、根據1997-__年全國每年出生人口數統計圖回答問題。
(1) 學生獨立完成后請交流。
(2) 分組討論,每組自由選擇一小段時間(如:1998—變化情況)
(3) 匯報交流各自的研究情況。
(4) 讓學生體會到從統計中發現問題,并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再次認識統計的作用。
p131 14 根據我國1997—__年博物館數量統計圖回答問題。
總復習——綜合復習
復習內容:《一課三練》p52-p55
復習目標:使學生對知識有個綜合的輸理,通過講評使學生對知識掌握更加靈活、牢固。
復習過程:
2、怎樣簡便就怎樣算
(1)45+63+37+22 (2)8__(11__125) (3)25__11 (4)72__125
(5)54__99+54 (6)3900/25/4 (7)(100+4)__25 (8)16__43-43__6
分析:(1)注意在簡算過程中要湊成整數的需要加上括號
(2)注意8和125的關系,8__125=1000,所以要把他們先乘
(3)注意要拆最接近整數的數,所以25__11=25__(10+1)=25__10+25__1
(4)注意72__125,看到125想到要找個8相乘,所以可以拆成(8__9)__125=(8__125)__9
(5)(7)(8)注意用乘法分配率
(6)連續除以兩個數等于減去連個數的積
3、遞等式計算
強調計算準確,并在稿紙上列豎式檢查
4、填空
1、2、3、4、為小數的基本題,再次強調公式重要性。
5、6為小數提高題,應用了小數的性質、小數點的移動
5選擇:
(1) 下面數量中與1.2分米不相等的是
0.12米 1.20分米 1.02分米 12厘米
分析:此題考核小數的性質和單位換算,小數點的移動。在講評過程中,注意再次復習這幾個知識點的靈活應用
(2) 下面每組3個角不可能在同一個三角形內的是
分析:考核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度,只要每組答案三個度數和是180度的就是正確的
(3) 下面每組三個角,不能為成三角形的是
分析:此題考核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6、實踐操作
(1) 位置與方向
注意:強調要先找出觀測點,在觀測點上畫十字。先看所去地點在觀測點的什么方向上,最后量角度,并標上角度和線段
(2) 統計圖
注意:畫統計圖時要先描點再連線,并要標上數字
四年級數學下冊第6-9單元教案篇2
四年級數學下冊第6-9單元教案
三角形的分類
教學目的:●通過動手操作,會按角的特征及邊的特征給三角形進行分類?!衽囵B學生動手動腦及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會按角的特征及邊的特征給三角形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會按角的特征及邊的特征給三角形進行分類,。
教學用具:量角器、直尺。
教學過程:
引入:
我們認識了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今天這節課我們就按照三角形的特征對三角形進行分類.怎樣分?
二、新課:
1小組活動:
(1)出示小片子,觀察每個三角形.可以動手量一量,分工合作。根據你發現的特點將三角形分類。
2按角分的情況
引導學生明確:相同點是每個三角形都至少有兩個銳角;不同點是還有一個角分別是銳角、鈍角和直角.
我們可以根據它們的不同進行分類
(1)分類.
根據上邊三個三角形三個角的特點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類.
圖①,三個角都是銳角,它就叫銳角三角形.(板書)
提問:圖②、圖③只有兩個銳角,能叫銳角三角形嗎?(不能)
引導學生根據另一個角來區分.圖②還有一個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圖③還有一個鈍角,它就叫鈍角三角形.
請同學再概括一下,根據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幾類?分別叫做什么三角形?
教師板書:
三個角都是銳角的三角形叫做銳角三角形;
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個角是鈍角的三角形叫做鈍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關系.
我們可以用集合圖表示這種三角形之間的關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個整體,用一個圓圈表示.(畫圓圈)好像是一個大家庭,因為三角形分成三類,就好象是包含三個小家庭.
(邊說邊把集合圖補充完整.)
每種三角形就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反過來說,這三種三角形正好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
(3)三角形中至少要有兩個銳角,所以判斷三角形的類型,應看它最大的內角.……
問:還有沒有其他的分法?
3按邊分的情況:
我發現有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還有三條邊都相等的。
師:我們把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兩條邊叫腰,另外一條邊叫底。
師:把三條邊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邊三角形。
分別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的各個角,你有什么發現?
從紅領巾、三角板、慢行標志中找一找哪里有這兩種特殊的三角形?
三鞏固練習:
1.判斷題.
(1)由三條線段組成的圖形叫三角形.
(2)銳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一定小于90°.
(3)看到三角形中一個銳角,可以斷定這是一個銳角三角形.
(4)三角形中能有兩個直角嗎?為什么?
2.87頁7題猜一猜小組同學模仿練習
(四)作業
三角形的內角和
教學要求:●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結論。●能運用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一規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數?!衽囵B學生動手動腦及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規律。
教學難點:使學生理解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一規律。
教學用具:每個學生準備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紙片各一張,量角器。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以分成哪幾類?
2.一個平角是多少度?1個平角等于幾個直角?
3.如圖,已知∠1=35°,∠2=75°,求∠3的度數。
二、教學新課
1.投影出示一組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角形有幾個角?老師指出:三角形的這三個角,就叫做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板書:內角)
2.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度數和叫做三角形的內角和。(板書課題:三角形的內角和)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三角形的內角和有什么規律。
3.以小組為單位先畫4個不同類型的三角形,利用手中的工具分別計算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各是多少度?
4.指名學生匯報各組度量和計算的結果。你有什么發現?
5.大家算出的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接近180°,那么,三角形的內角和與180°究竟是怎樣的關系呢?就讓我們一起來動手實驗研究,我們一定能弄清這個問題的。
6.剛才我們計算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先測量每個角的度數再相加的。在量每個內角度數時只要有一點誤差,內角和就有誤差了。我們能不能換一種方法,減少度量的次數呢?
提示學生,可以把三個內角拼成一個角,就只需測量一次了。
7.請拿出桌上的直角三角形紙片,想一想,怎樣折可以把三個角拼在一起,試一試。
8.三個角拼在一起組成了一個什么角?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9.拿一個銳角三角形紙片試試看,折的方法一樣。再拿鈍角三角形折折看,你發現了什么?(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的內角和也是180°)
10.那么,我們能不能說所有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呢?為什么?(能,因為這三種三角形就包括了所有三角形)11.老師板書結論: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12.一個三角形中如果知道了兩個內角的度數,你能求出另一個角是多少度嗎?怎樣求?
13.出示教材85頁做一做。讓學生試做。
14.指名匯報怎樣列式計算的。兩種方法均可。
∠2=180°-140°-25°=15°
∠2=180°(140°+25°)=15°
三、鞏固練習
1.88頁第9題
這一題是不是只知道一個角的度數?另一個角是多少度,從哪看出來的?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直角三角形中的一個銳角還可以怎樣算?
2、88頁第10題
①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點?(兩底角相等)
②列式計算180°-70°-70°=40°或
180°-(70°×2)=40°
2.88頁第10題
①連接長方形、正方形一組對角頂點,把長方形、正方形分成兩個什么圖形?
②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兩個三角形呢?
布置作業
圖形的拼組
1小組同學合作,用三角形拼四邊形
讓學生明確:
不是任意兩個三角形就能拼成四邊形
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能拼成四邊形
兩個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能拼成長方形
兩個相同的銳角或鈍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邊形
用三個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了梯形
2用三角形拼出美麗的圖案
第六單元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小數加減法 第95~97頁例1、2
課 型:新授課
教學要求:
1、 使學生理解掌握小數加、減法的方法。
2、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3、 培養學生細心檢查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退位減法。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引入
1、 準備題:先計算,再說說整數加、減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754+3826 -493
2、 引入:小數加法的意義與整數加法的意義相同,是把兩個合并成一個數的運算,今天學習小數加法。
二、 教授新課
1、 創設情景:__年雅典奧運會跳水比賽中,女子10米跳臺雙人決賽中,中國的勞麗詩和李婷奪得冠軍。
2、 勞麗詩和李婷是如何奪得冠軍的呢,現在我們就把當時的情景回放一下。
通過這個表,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現在你又得到了什么信息?
小組合作:
(1) 根據上面表格中的信息,你了解到了什么?
(2) 你是怎樣知道的,說說你的方法。
(3) 你為什么這么計算,說說具體的計算過程。
匯報:重點是計算過程
3、 小組嘗試總結:小數加減法需要注意什么?
匯報:
(1) 小數點對齊
(2) 數位對齊
(3) 得數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注意:上面數據中并沒有去掉0是為了統計分數的時候能夠方便比較。
生活中還有的時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誰能舉例?(價簽上)
4、 小結:計算小數加、減法,先把各數的小數點對齊,再按照整數加減法的法則進行計算。得數里的小數點,要和橫線上的小數點對齊。得數的小數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 復習鞏固:
1、 口算下面各題:
0.7+0.9 4.7-0.5 0.56-0.45 1.2+0.8 1-0.4
0.39+0.15 7.7+0.6 3.6-0.8 4.8-3 1.7-0.3
2、 算一算:
10.52+3.48 15.24-3.84 9.9+10.11 100-0.27
3、 培紅小學師生自己粉刷墻壁,節約了1118.32元;自己修桌椅,又節約了120.8元。一共節約了多少元?
4、 一箱釘子,連箱共重52.5千克,箱重2.5千克,釘子凈重多少千克?
四、 總結:今天我們復習了什么內容?要注意什么?
板書設計:
小數加減法
小數加減法的方法:(略)
課后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小數加減法的復習。
課 型:練習課
教學要求:
1、 鞏固小數加減法的法則,加減法關系并掌握小數加減法應用題。
2、 提高解題能力。
3、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小數加減法法則,加減法關系。
教學難點:運用法則進行準確計算。
教學過程:
一、 復習檢查:
1、 小數加減法的方法是什么?
2、 口算下列各題
0.7+0.9 4.7-0.5 0.56-0.46 1.2+0.8
1-0.4 0.39+0.15 7.7+0.6 3.6-0.8
4.8-3 5.7+0.2 3.6-1.6 7+2.3
3、 板演下面各題并演算
8.02+15.28 108.5-35.05 25-16.07
提問:小數加減法如何計算呢?
二、 筆算練習
1、完成下表,并說說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單位元)
2、根據信息說說你了解到什么?
3、用小數計算下面各題
三、 解決問題
1、 王叔叔一天賣菜的收入如下表。
(1) 白菜比蘿卜多賣多少錢?
(2) 你還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2、 班里要買一個足球和一個排球。
問題:可以怎樣買?需要付多少錢?
四、 總結:今天我們復習了什么知識?
課后小結: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小數四則混合運算 第100頁例3。
課 型:新授
教學目的:
1、 使學生能夠掌握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正確計算小數加減法法混合運算。
2、 在教學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小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
教具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
0.2+0.3 3.5+2.4 8.7-4.5 1-0.6
0.9-0.5 2.3+5.4 4.9+1 8.6-5.5
0.7+0.8 6.7+1.1 5+6.5 9.7-7
2.、先說說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在計算.
7325-714+146-89 10000-(981-326)+148
3、導入: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與整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相同.
二、新課:
1、 創設情景解決問題。
(1) 環城自行車賽段資料如下表。
(2) 今天第2賽段的比賽已經結束了,要完成比賽,自行車運動員還要騎多少千米?
2、 小組合作要求:
(1) 先確定有幾種方法可以解決問題。
(2) 分工合作,用不同的方法解決。
(3) 說說解答時你都用到了什么舊知識。
3、 匯報。
(1)483.4―(39.5+98.8)
=483.4―138.3
=345.1(千米)
(2)165+80.7+99.4
=245.7+99.4
=345.1(千米)
(3)483.4―39.5―98.8
=443.9―98.8
=345.1(千米)
三、鞏固練習
1、練一.練: 先說出運算順序,再計算.
185.07-15.3+94.3-4.309 9.26-〔8.9-(3.96+1.3)〕
22.8+5.23-9.125+14.75 32.5-(5.07+6.13)+8.25
2、解決問題:
(1)根據下圖,請你說說肖紅跳過了多少米?
(2)地球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是1.49億平方千米。海洋面積比陸地面積多多少億平方千米?
四、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新知識?
課后小結: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小數加減法的簡算 第104頁例5和例6。
課 型:新授課
教學要求:
1、 在學習掌握小數加減法基礎上學習小數加減法的簡算。
2、 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3、 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
教學重點:判斷小數加減法是否可以簡算。
教學難點:正確的進行簡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 口算:(投影片或口卡)
0.35+0.5 0.26-0.16 0.25+0.17 5-2.5
7.2+6.8 8.5-5 3.6-1.6 2.1+7.9
13.5-2.4 6.7-2.3 4.8-2.8 7.1-4
2、 用簡便方法計算下列各題,并說根據什么?
48+25+52+175 120-75-25 430-121-79
36+11+64+89 85-(15+64)
3、 引入:我們運用加減法的定律和性質學習小數加減法的簡算。
二、授新課
1、創設情景:你都知到了哪些信息?
班里這四名男生的50米跑成績最好,他們參加4×50米接力賽,可能的總成績是多少呢?
2、小組合作完成
(1) 根據題目確定解答方法
(2) 寫出解答過程,并說說理由
3、匯報:
(1)8.42+8.46+8.54+8.58
=16.88+8.54+8.58
=25.42+8.58
=34(秒)
(2)8.42+8.46+8.54+8.58
=(8.42+8.58)+(8.46+8.54)
=17+17
=34(秒)
4、 比較:你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怎么算比較簡便?根據什么?
5、 小結:整數加減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和減法運算性質,對于小數加、減法同樣適用。
三、復習鞏固
1、 練一練
4.36+14.8+5.64+5.2
38.2-7.09-20.6-2.31
⑴要求:獨立完成,組內交流思路.
⑵指名匯報
2、 用簡便方法計算下面各題
1.2+2.5+1.8 0.5+1.5+1.5+0.5 5.26+3+1.74
0.25+0.15+0.75+0.85 27.85-(7.85+3.4)
要求:比賽完成,同學間互相介紹好的經驗、方法。
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
板書設計
簡 算
8.42+8.46+8.54+8.58 8.42+8.46+8.54+8.5
= 16.88+8.54+8.58 =(8.42+8.58)+(8.46+8.54)
=25.42+8.58 =17+17
=34(秒) =34(秒)
課后小結:
第五課時
教學內容:第105頁練習十八
課 型:練習課
教學要求:
1、 鞏固小數的簡算,并能判斷哪些能用簡便方法計算。
2、 培養學生進行簡算的能力。
3、 培養學生認真進行簡算的能力。
教學重點:運用定律進行簡算。
教學難點:準確的進行簡算。
教學過程:
一、口算
0.4+0.6+5 7.5+3.1+2.5 10-2.5-2.5 21-7.7-2.3
8-2.5 9+3.6 10-2.4 8-1.6
二、簡算練習
1、 在下面的□里填上適當的數,在○里填上“+”或“-”。
3.85+10.06=□+3.85
10.24+8.2+1.8=10.24+(□○□)
18.76-(3.76+0.53)=18.76-□○□
32.17-0.46-4.54=32.17-(□○□)
2、下面各題能用簡算的就用簡便方法計算。(比賽完成)
1.25+3.7+0.75 5.6-0.18-1.2 7.08+16+8.2
10+0.009+0.191 3.75-0.75-1.25 80-19.4-8.09-3.51
5.6+0.5-5.6+0.5 7.2+5.6-2.8 34.5-(17.2+4.5)
三、解決問題
1、p105 4
__年春季運動會田徑思念機組男子4×50米接力賽選手情況:
(見書)
提問: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據信息解決什么問題?
⑶這道題要求我們解決什么問題?
⑷獨立完成
⑸怎么算的快?
2、p106 5
提問: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據信息解決什么問題?
⑶這道題要求我們解決什么問題?
⑷獨立完成
⑸怎么算的快?
3、p106 7(按以下步驟組內交流完成)
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據信息解決什么問題?
⑶這道題要求我們解決什么問題?
⑷獨立完成
⑸怎么算的快?
4、p106 8
⑴通過觀察圖、計算,你知道__年全世界的人口總數使多少?
⑵通過計算你還可以獲得哪些信息?
5、p1069
完成表格。說說每輪動作后,這三對選手的的分及排名情況
四、作業:第134頁7題
總結:今天我們復習了什么知識?
課后小結:
第六課時
教學內容:小數加減法復習課.
教學目的:
1、 通過復習,使學生熟練掌握計算法則和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正確進行運算.
2、 能夠對一些能簡算的題簡算.
3、 進一步培養學生計算能力和靈活解題能力.
教具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什么?
1、口算:
2.6+0.4 0.375+0.625 5.8+2
5-0.2 0.48+0.29 4.3-1.6
0.74-6.4 1-0.89 3-2.3
2.計算:
4.2+15.6 24.8-18.2 13+7.1
10-9.05 3.96+6.04 4.03-1.97
提問:小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是什么?
什么樣的題可以簡算?根據是什么?
二、練習:
1.計算:
2-0.35-0.275+0.4
4.36-(2.01+2.29)+0.48
21.3+108.75-(100-0.07)
2、 擇正確答案.寫在等號后邊:
(1).9.26-3.96+8.905= (14.475 14.205 13.809)
(2).9.09+11.1-19= (20 1.1 1.19)
(3).40-9.05-(3.8+6.02)= (21.13 33.35 20.95)
3、 先觀察數字特點.能用簡便算法計算的用簡便算法計算.
4.9+0.1-4.9+0.1 34.02+13.5+0.98
5.6+2.7-4.4 5.17-1.8-3.2
9.95-(4.95+3.14) 8.43+2.87+0.57+0.13
4、 列式計算:
(1).27.8減去19.3的差.再加上24.5,和是多少?
(2).23.64加18.9的和.再減去37.82.得多少?
三、解決問題:
1、一只駝鳥每小時跑54.3千米,一輛卡車每小時行45.7千米.鴕鳥的速度比卡車快多少千米?
2、錦華水泥廠原計劃全年生產水泥13.58萬噸,結果上半年生產7.96萬噸,下半年比上半年多生產0.04萬噸,全年超過計劃多少萬噸?
3、有兩個糧食倉庫,第一個倉庫里有糧食57.5噸,第二個倉庫里有50噸,后來從第一個倉庫里運走糧食9.9噸,這時第一個倉庫的糧食比第二個倉庫少多少噸?
4、專業隊用三個月挖了一條9.5千米的水渠,第一個月挖了2.75千米,第二個月比第一個月多挖了0.65千米.第三個月挖了多少千米?
第七單元 統計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書p108~109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認識折線統計圖,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應用,體會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
2.使學生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看折線統計圖,并能根據數據進行合理分析,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具準備:未完成的統計圖、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這是一幅‘98~__年市中小學參觀科技發展人數統計表’,你們能根據相關數據制成條形統計圖嗎?
(師出示統計表)
98~__年市中小學參觀科技發展人數統計表
98 99 00 01 02 03
人數(萬人) 3 4 6 8 8 10
二、動手制作條形統計圖
1.學生獨立完成條形統計圖
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98~__年市中小學參觀科技發展人數統計表’內的數據,獨立完成‘98~__年市中小學參觀科技發展人數條形統計圖’。
制作前先讓學生說說每格表示幾個單位然后再制作統計圖。
2.小組交流作品,復習回顧‘條形統計圖’的相關信息“制作步驟、特點”
a學生根據條形統計圖說說發現了哪些信息?
b學生小組評價優秀作品;
c全班交流優秀作品。
三、對比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1.師演示“98~__年市中小學參觀科技發展人數折線統計圖”,學生觀察。
師:這個統計圖是怎樣完成的?
師和生一起分析折線統計圖,教師演示其中的一個數據的畫法,讓生知道是這張統計圖是如何畫的。
師:你們對比這兩個統計圖,看看它們有什么異同?
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
2.小結:
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師把兩種統計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板書出來。
3.認識折線統計圖,發現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師:你能從折線統計圖中發現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引導學生觀察參加科技發展人數的變化情況,并談自己的感想,培養學生關心周圍事物的興趣并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四、鞏固練習
1.完成書中p109的問題解答;
2.完成書中p112練習十九第一小題的問題解答;
五、小結評價。
六、作業:新學案。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書p110~113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折線統計圖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折線統計圖在現實生活中應用;
2.使學生能根據數據進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線統計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具準備:未完成的統計圖、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小明的媽媽記錄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師出示p110例2的統計表)
引導學生看到統計表想提什么問題,激發學生繪制折線統計圖的興趣。
二、動手制作折線統計圖
1.學生獨立完成折線統計圖
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統計表’內的數據,獨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統計表折線統計圖’。
教師先演示其中一個數據的畫法,然后再讓學生動手畫。
分為兩個層次動手實踐:第一層次為學生練習2分鐘,教師將巡視發現的問題組織學生分析,再推進第二個層次的練習。
師指導個別學生。
2.小組交流作品,欣賞折線統計圖
a學生根據折線統計圖說說發現了哪些信息?
解決以下問題:小明幾歲到幾歲長得最快?(師小結:折線中線段最長的那條就是長得最快的那段時間,也可以通過計算所有差值得出結果。)長了多少厘米?是怎么發現的?
小明115厘米時幾歲?
5歲半時小明身高大約多少?
師引導學生從前幾年身高的增長情況來猜測小明5歲半時的身高。
b學生小組評價優秀作品;
c全班交流優秀作品。
3.根據折線統計圖進行合理推測:小明身高的發展趨勢。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書中p111的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師組織學生進行評析、交流。
2.完成書中p112練習十九第二小題的問題解答;
五、小結評價。
六、作業:完成書中p113練習十九第3小題
教學后記:
第三課時 練習課
教學內容:書p114~116
教學目標: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折線統計圖在現實生活中應用;使學生能熟練制成折線統計圖,根據數據進行合理分析、科學預測。
教學過程:
一、練習
1.完成書中p114的第4小題:
a學生先觀察體溫變化,交流對人體溫的了解信息;
b對照正常值發現信息
c回答書中的5個問題
師組織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統計圖,然后再回答。讓學生仔細觀察,明確橫軸數據表示的含義。
2.完成書中p115的第6小題:學生獨立完成,師組織學生進行評析、交流,結合環保教育,提高學生的價值發現。
3.完成書中p116練習十九第9小題的問題解答;
讓學生根據張浩家這幾年旅游消費情況的統計表,獨立完成折線統計圖,同時能從統計中發現問題,并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再次認識統計的作用。
二、實踐活動
結合書中第7.8題的練習,開展實踐活動。
課前參與:1.學生提前根據書中第7.8題的練習的要求,開展調查活動;2.應用書后的練習紙,進行繪制折線統計圖。
課中交流:學生分成學習小組交流作品
課后延伸:組織學生從統計圖中預測信息,提出科學建議,布置在學校走廊上。
三、作業:完成書中p115的第5小題:
教學后記:
四年級數學的教案篇11
[教學目標]
1、借助實際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平行線。
2、會用三角尺和直尺畫平行線。
[教學重、難點]
用三角尺和直尺畫平行線。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學過程]
一、平移
平移鉛筆:讓學生動手用鉛筆在方格紙上移一移,并說一說移的前后鉛筆的位置關系。說明鉛筆平移前后的線條是互相平行的。
二、平行
1、移一移:
第1題:這幅圖中有許多組平行線,在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時,先讓學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說一說哪些線段是互相平行的。
第2題:本題平移后線段之間的平行關系是比較復雜的,特別是尋找一些斜線之間的平行關系學生可能更困難一些??上劝才乓恍┖唵螆D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讓學生說說這些圖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線段是互相平行的。
2、折一折
通過折一折的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平行線的特征?;顒又凶寣W生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就互相平行的折痕進行討論;然后可以鼓勵學生討論如何說明兩條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3、說一說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平行線。根據書中給出的圖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還看到了哪些平行線,與同學交流。
三、畫平行線
教學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的方法。
四、實踐活動
從長方體和正方體中找平行線。
四年級數學的教案篇12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40~42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稱,了解它的特性,掌握它的分類。
2.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觀察、比較、分析、判斷等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3.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激發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情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生活引入,直入主題
談話:你們喜歡旅游嗎?老師就特別喜歡旅游,尤其愛看城市中的建筑,走在繁華的街道上,看著一座座宏偉的建筑,就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魅力。不過受時間限制,有些地方我們也只能在書中或網上領略它的風采了。我這里收集了一些建筑物的圖片,咱們一起欣賞一下吧。(電腦出示)美嗎?這些圖片中最基本的圖形是什么?(三角形)你知道這其中的高樓大廈是在什么機器的協助下蓋起來的嗎?(塔吊)(出示信息窗)來看看這幅圖,你看到了什么?
學生回答:塔吊上有許多三角形
談話:為什么飽經風雨的宏偉建筑和結實的塔吊最基本的構造都是三角形呢?
學生回答:具穩定性、牢固
談話:三角形到底有什么魅力,使人們在生活中處處都離不開它?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三角形。(板書課題:三角形的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從生活中尋找形似三角形的物體,使學生感受到三角形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提出“為什么要設計成三角形?”這樣有價值的問題,從而進一步思考三角形有何種特性。
二、活動二:深入生活,感知特性
談話:三角形真的牢固嗎?讓我們動手試一試。每個小組內有一個三角形框架和一個多邊形框架,先觀察一下,兩者間有什么區別?
引導學生觀察邊和角的數量。
分別拉一拉,比比看,兩個框架有什么變化。
學生操作實驗并回答發現:三角形框架形狀沒有發生改變,多邊形形狀變了。
談話:這是為什么呢?
學生可能回答:三角形有三條邊把它的形狀固定住了,所以怎么拉它也不會變形,而四邊形不具穩定性,輕輕一拉就變形了。
總結:剛才同學說的很對,三角形是牢固的,也可以說它具有穩定性。(板書:穩定性)我們的生活中常常巧妙的利用了這一點。像這樣的小木凳,(課件出示木凳)用得時間久了,經常會不牢固,你們有辦法修修它嗎?
學生回答:加斜杠,只有構成三角形,凳子才不搖,說明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談話:看這兩幅圖中,哪里用到了三角形的穩定性?(課件出示這些物體的圖片)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三角形穩定性的例子?(學生舉例)
談話:三角形的穩定性在生活中的體現無處不在,請看(電腦出示)建筑上的斜拉橋、鐵塔、自行車架、照相機三角支架、電線桿、房屋的金字架、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吊車的長臂、埃及金字塔、香港中銀大廈、曬衣架,太陽能架、大廣告牌后面三角支架,相框后三角支架,固定小樹用三角形,鐵欄桿里外每隔一段有一支斜的鐵桿,構成三角形。細心觀察你還會發現更多呢!
【設計意圖】通過親自動手操作,驗證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這一特點,并能有條理地把操作過程及呈現結果進行簡單的表述。結合生活中物體的直觀形象,體會三角形的穩定性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好處。
三、活動三:自制圖形,引導歸納。
談話:每個小組里都有幾根小棒,請你試著用它們擺出三角形,邊擺邊思考:三角形是怎樣構成的?
學生觀察討論:由三條邊按順序圍起來(強調解釋重點字眼:圍成)
談話:誰能來試著總結一下什么叫三角形?
學生總結: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板書)
談話:三角形除了有三條邊,還有什么?你能再試著找找嗎?(教學三個角、三個頂點)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親自操作,了解三根小棒是一根接著一根連在一起的,明白圍成的含義,并能總結出三角形的概念,結合自己擺出的三角形進一步觀察了解三角形的各組成部分。
四、活動四:觀察分析,按角分類。
1.新授
談話:每個小組的學具袋里都放著許多三角形,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看起來好象各不相同,可細心的人發現有一些三角形放在一起還有不少共同點呢。請大家仔細觀察三角形中各角的特點,以小組為單位,將學具袋里的三角形分分類,抓住主要特征為這類三角形起個名字。
(學生操作)
談話:誰來把你們組的分類結果展示給同學們看看?
(學生分類)
談話:能給你們分的這幾類三角形分別起個名字嗎?
學生:三個都是銳角, 叫銳角三角形
一個直角,兩個銳角,叫直角三角形 教師板書
一個鈍角,兩個銳角,叫鈍角三角形
2.鞏固
談話:下面我們來做個小游戲,請同學們扮演這三種不同類型的三角形來向大家作以簡單介紹。(我是一個三角形,我的特點是……)其他同學根據它的介紹來猜猜它的名字,好嗎?
談話:認識三種三角形,你能根據各自的特征把他們畫下來嗎?打開書第44頁,完成自主練習3.(學生獨立完成,教師點評)
【設計意圖】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讓學生通過觀察,自己總結各種三角形的特點并加以分類,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圖形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五、活動五:觀察三邊,按邊分類
談話:我了解了三角形按角可以分為三類,其實它們的邊也可作為分類的依據。(出示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小組討論一下,它們有什么不同,可以怎樣分類。(引導學生用量,對折……的方法驗證一下)
(學生討論)邊分類邊回答
學生:三條邊都不相等: 不等邊三角形
兩邊相等: 等腰三角形
三條邊都相等: 等邊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有時我們把等邊三角形看成是等腰三角形中的一種特殊情況。
談話: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各部分也有名稱,請打開書第42頁自學。
(學生自讀了解)
請同學介紹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
小結:我們通過剛才的學習了解到三角形如果按角分可分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還有兩邊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和三邊相等的等邊三角形。
老師這里有許多三角形,你能試著給它們找找家嗎?請打開書44頁,完成自主練習的第2題。
(反饋、訂正)
練習:再來看這幅圖(課件出示書45頁第4題)在地板磚圖案中,你能找到哪些三角形?還能找到哪些圖形?
【設計意圖】知道按邊分,三角形可以分為哪幾類,豐富三角形分類的知識。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及特點,以結合名稱特點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兩個特殊三角形。
六、活動六:結合已知,教學底、高
談話:我們在上學期學習過如何過直線外一點作這條直線的垂線。還記得怎樣畫嗎?誰來示范一個?
(學生板書)
談話:今天我們就在這個知識的基礎上學習三角形的底和高。(邊畫邊講解)任選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向它的對邊作一條垂線,頂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就叫做三角形的高,這條對邊就叫做三角形的底??辞宄藛?
【設計意圖】以舊知帶新知,既復習鞏固,又使得新知的出現沒那么突然,學生自然輕松地掌握,記憶深刻。
七、活動七:回顧整理,拓展延伸
談話:回憶一下,這節課你都有哪些收獲?課后我們可以利用三角形來畫一幅畫,盡可能多的使用各種類型的三角形,明天我們開個畫展,看看誰的畫最有特點。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回顧本節課學習的重點,最后布置以三角形為素材作畫,寓教于樂,讓學生邊復習三角形的分類邊體會數學帶給人們生活的樂趣。
課后反思:
三角形是學生們平日里接觸較多的一種圖形,在低年級就已經直觀認識過,因而本課的重點就放在三角形的穩定性、定義和分類上。所學重難點都是由學生在操作中獲得的,不是由老師講出來,硬塞給學生。這樣做,學生就會主動參與學習,落到實處,效果也好。在整個課堂里,老師只是充當一個參與者、引導者。課堂總結也是通過老師的引導,由學生做出歸納,這樣效果要比由老師包辦好。從這節課可以看出
1.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參與。
從學生的生活入手,讓學生感受三角形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三角形的熱情,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改變數學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經歷過程。
學習不僅是追求一個完美的結論,它更是一種經歷,要讓學生親身體驗、感知、認識和學習?!叭切蔚姆诸悺笔潜菊n的重點與難點,因而更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充分去操作,去感知,去思考、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維,促進思維的發展。
3.及時進行科學評價,激勵學生全面發展。
評價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而,在評價過程中,我注意了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及時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與鼓勵,讓學生樹立自我認同感,明確努力方向。
數學學習應給學生帶來快樂。數學其負載的功能不僅僅是讓學習者記住它,掌握它,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學習它的快樂,感受它的魅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更應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特別是學生對數學的感覺,同時應不斷給學生“成功”的體驗,讓學生快樂地學習。
四年級數學的教案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借助于學生熟悉的事物,從不同角度對1億進行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能用倍比法或歸一法幫助解答有關1億的問題,能借助計算器處理較復雜的數據。
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猜想、討論、計算等過程,初步獲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與態度目標: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借助數學方法來解決,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愿意與他人合作,與人交流,發展共同解決問題的良好品質;增強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展數感。
教學難點:如何借助小數估計大數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一份、天平秤、大米
學生:計算器、書本、尺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1、老師給大家講個故事。
(多媒體演示):古時候,某個王國里有一位聰明的大臣,他發明了國際象棋,獻給了國王。國王從此迷上了下棋。為了對聰明的大臣表示感謝,國王答應滿足大臣的一個要求。大臣說:尊敬的陛下,就請您在棋盤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放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國王哈哈大笑:“你真傻,就要那么一點米粒?”大臣微微一笑,不緊不慢地說:“陛下,就怕您的國庫里沒有這么多米!算了,我只要第28格的米粒就可以了。請允許我把它們帶回家。”同學們,你們猜猜看,第28格大約有多少米粒呢?
2、學生猜測
3、驗證猜測師:誰說的更接近實際情況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課件出示:棋盤格數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第5格第6格第7格第8格第9格第10格米粒(單位:粒) 1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第11格第12格第13格第14格第15格第16格第17格第18格第19格10242048 4096 8192 16384 32768 65536 131072 262124
第20格第21格第22格第23格第24格第25格第26格第27格第28格5242881048576 2097152 4194304 8388608 16777216 33554432 67108864 134217728 ?
師:原來第28格的米粒有這么多,你們猜對了嗎?
師:我們就把這些米四舍五入到億位,看成1億粒。
二、實際操作、初步感知
1、猜測1億粒米有多少大臣要把1億粒米帶回家??墒?億粒米到底有多少呢?
(板書:1億粒米有多少)
學生猜想(可能的情況):一(幾)包大米、可以堆滿一(幾)個教室、可以裝一(幾)卡車、1萬千克……
2、設計方案師:這只是我們的猜測,1億粒米究竟相當于多少?你們能證明自己的猜測嗎?想一想,可以怎么證明呢?如果學生回答不出來,教師引導:通常我們都用什么來表示大米的多少?你們能不能想想辦法來計算一下1億粒米的質量呢?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可能的情況:把1億粒大米稱一下 先稱出100粒大米的重量 ,再除以100,再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后乘1億,算出1億粒大米的重量。(或用倍比關系算)先稱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數,最后乘1億,算出1億粒大米的重量。
3、教師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選擇一種方案計算出1億粒大米的質量,請寫出計算過程以方便后面的匯報,可以用計算器來幫助計算。
4、學生分組計算
5、各組匯報結果,教師板書,感受1億粒米的多少。
6、延伸:師:剛才我們知道了1億粒米重2噸(多媒體出示問題)我國有13億人口,如果每個人每天節約1粒米,全國每天就能節約__________粒米,相當于_________噸。學生口答,師:每人每天只要節約一粒米,全國就能省下那么多米,我們以后可要愛惜糧食啊!
7、小結方法:師:剛才我們研究1億粒米有多重,誰能說說看我們是怎么研究的?學生說教師小結方法:
三、合作探究、再次體會
1、 剛才我們研究了一億粒米,你們還想研究哪些有關1億的問題呢?
2、 學生大膽想象,提出問題??赡艿那闆r:1億張紙的厚度、1億個一元硬幣的厚度、1億個人的質量、1億秒有多長……教師板書
3、 學生活動:4人為一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每個小組任意確定一個問題進行探究。
4、各組匯報研究結果,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四、課件欣賞
1億米有多長地球赤道的周長為40066.449千米,1億米相當于繞地球兩圈半。如果汽車每小時行駛70千米,1億米要連續行駛1429個小時左右,大約需要2個月。飛機每小時可以飛行800千米,1億米大約要連續飛行125小時,只要5天多。宇宙飛船每小時可以飛行50000千米, 1億米宇宙飛船僅需要2小時。?1億張賀卡有多少浙江省總人口約5000萬,如果平均每年每人消費2張賀卡,就需要1億張賀卡,相當于砍伐25000棵大樹!這些大樹所占的森林面積相當于我們10個校園那么大呢! 身體里的“1億”一個正常人平均每分鐘心跳75下,1億次心臟跳動是一個正常人大約926天(2年半左右)心臟跳動的次數。據統計,1個10歲左右的兒童皮膚表面大約有1億個微生物,尤其以皮膚褶皺處及指尖上為多。一個成年人每毫升血液中平均有500萬個紅細胞,20毫升血液(約重20克)里就有1億個紅細胞。
五、小結歸納
1、現在在你心目中1億有多大?
2、誰能給今天這堂課取個題目?(板書課題)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學生通過思考后用自己的語言回答出本節課的所思所感(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給以恰當的評價。
如學生回答:“知道如何估算”“通過學習知道了1億是一個很大的數”等等都可以)教師小結:其實在我們的身邊,像1億這樣的大數還有許許多多,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收集一些相關的資料。
六、布置作業 三題中任選一題:
(1)收集比1億還大的數及相關資料。
(2)收集比1億還大的數,并設計出自己的方案,與同伴比一比,看看誰的方案更能讓人深切感受到這個數有多大。
(3)寫一篇《1億到底有多大》的數學小日記。
教學反思 :
這是一節數學實踐活動課。在學生認識和掌握萬以內數的基礎上學習,由“億以內數的認識”和“億以上數的認識”兩個部分組成。生活中大數廣泛存在,對大數的認識既是萬以內數的讀寫鞏固和擴展,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之一。從萬以內數的認識到億以內數、億以上數的認識,是學生數概念的又一次擴充。但由于1億這個數太大,學生很難結合具體的量獲得直觀感受。學生在讀、寫大數時常常出現錯誤,這往往與數的概念不清楚、數的感受不豐富有關。因此在“大數的認識”這一單元后,安排這個綜合應用,旨在使學生通過探究活動,經歷猜想、實驗、推理和對照的過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億這個數有多大。
讓學生通過對具體數量的感知和體驗,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數的意義,建立數感。數學是一門培養和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教學設計中,我力求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循序漸進與啟發式的教學原則。教學在教師的引導下,創設情景,通過開放性問題的設置來啟發學生思考,在范例研究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合作實驗感受1億這個數有多大,體會和感受大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對于大數的感受。
(1)創設情境,發展數感。
大數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教學以故事《錫塔應得多少麥粒》引入,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的展示出麥粒由少到多的變化,直觀反映出學生對數的認識由小到大的過程的變化。開放性問題“你能猜測一下1億粒麥粒大約有多少嗎?”則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新的學習活動。
(2)聯系生活,培養數感。
1億這個數太大,學生很難結合具體的量獲得直觀感受。小學生的思維正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根據這個特點,聯系小學生生活中的事物,通過對比,引導學生在生活實例中利用可想像的素材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充分感受1億這個數有多大,則可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課件中,從身邊的數據、長度資料、面積資料、時間資料、重量資料等五個方面,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這樣一些具體、與學生密切聯系的材料,使學生對數形成一個鮮明的表象,并且在遇到相似情境時,在頭腦中出現一個具體的參照物,同時這些又是綜合知識的介紹,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等教育的滲透。這樣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既培養了學生熱愛數學,熱愛生活的情感,又發展了學生的數感。
(3)小組合作,加強交流, 數感是一種心靈的感受,具有強烈的選擇性,它與學生的個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同一數學情境中,有的學生反應敏捷,有的學生則不得要領。這些表現都直接指向于個人的數學氣質。議一議、做一做、寫一寫、評一評……“智慧出在手指尖上”、“靈感產生于思維碰撞中”、動作交流、語言交流,合作分工的形式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中共同啟發,共同進步。
四年級數學的教案篇14
一、教學內容
1.認識線段、直線、射線。
2.角的度量。
二、與實驗教材的主要區別(4點)
三、具體內容
1.線段、直線、射線。
有的教材是先講直線、再講線段和射線,這里的編排是從學生已有的關于線段的認知經驗出發,先講線段,在認識線段的基礎上,再認識直線和射線。關于線段的編排,先直觀呈現拉直的線、繃緊的弦等,再語言描述、最后給出符號表示。雖然直線和射線的概念比較抽象,還是結合了一些學生生活中的事例來體會“無限”“延伸”等特點。如手電光、汽車燈光、探照燈光等,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最后,教材提示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討論直線、射線與線段的區別。清楚地呈現了比較的3個維度。
2.角
教材從學生直觀認識銳角、直角、鈍角出發,結合剛剛所學射線特征說明角的含義,既是“角”的概念歸納,又是角的特征的進一步認識。
3.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編排的重點是引出角的單位,因為量角的本質就是要找出一個角里包含了多少個角的單位。也就是角的單位的產生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給出了1°的概念,也就是角的單位,利用角的單位就介紹了量角的工具——量角器,從而也說明了量角器的制作原理,為學生在使用量角器量角時,更好掌握操作方法提供了幫助。
4.量角。
與實驗教材相比,修訂教材不但給出了量角的直觀圖,而且還強調對操作步驟的梳理。后面“做一做”第1題兩個角的開口方向不同,需要依據起始邊認讀角的度數,是正確讀出角的度數的技能訓練;第2題則意在引導學生深化認識“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與兩邊的長短無關”的道理,強化對角的特征的理解。
5.角的分類。
學生在二年級已經認識了直角,通過測量,讓學生發現直角等于90°。關于“平角”和“周角”的認識,從角的動態定義引出的,有兩個優勢,一是通過動態的角度就容易看出它們的形成過程,平角的兩條邊在同一直線上,而周角的兩條邊重合了,讓學生理解“平角”和“周角”的概念;二是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它們的度數,也與角的單位是把一個圓周平均分成360份這一定義相呼應。與此同時,對銳角、鈍角的認識,同樣需要從角的單位出發,利用度數范圍來重新定義這兩種角。
后面的例5則教學5種角之間的關系。這里的核心是從度數出發,從大小排序和倍數這兩個角度探討了它們之間的關系。
6.畫角。
與量角一樣,教材仍然關注畫角的步驟的整理,分三步:第一步,定線;第二步,定點;第三步,連線。并且,圖示與文字對應,有利于學生較快地掌握畫角技能。
四、課后練習
五、教學建議
1.準確把握學習起點,恰當定位教學目標。
二年級上冊已經涉及到“角的認識”的一些基本內容,已經知道的直角、鈍角、銳角的大小關系,如關于“線段”的認識,以此為基礎,進行直線、射線的特征認識教學。只有恰當定位教學目標,才能引導學生通過本單元內容的學習有新的收獲。
2.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關注方法的適度提煉。
本單元內容的一大特點是操作活動多,也可先讓學生嘗試,當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直觀經驗之后,再引導學生對操作過程進行歸納,提煉出一般的操作要點,形成一定的操作程序。
3.結合相關知識的學習,體驗數學思想方法的應用。
如在理解直線、射線的特性時,“經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從一點出發可以畫無數條射線”等,便隱含了極限的思想。
4.強調基本內容的掌握,適度拓展提升。
比如在“畫指定度數的角”的學習中,除了引導學生掌握用量角器畫出指定度數的角(這是畫角的一般方法)之外,可適時引導學生用三角尺畫一些特定度數的角,比如畫30°、45°、60°、90°、120°等。這樣處理已不僅僅停留在畫角的層面上了,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體驗特殊三角形間角的關系。此外,還可引導學生量一些超過180°的角的度數,拓展對“角”的認識(例如教材第46頁第14題)。
四年級數學的教案篇15
一、在現實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結合實際問題(男女生套圈比賽)哪個隊會獲勝?引導學生展開交流、思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深刻認識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在學生的活動討論中,在認知沖突下,認識在人數不同的情況下,比總數顯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數能代表他們的整體情況,因此產生了“平均數”,感受平均數是實際生活的需要,也產生了學習“平均數”的需求。教學只有組織了這個過程,學生對平均數的統計意義以及作用才有比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臨相類似問題時,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數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去進行比較和分析。
二、創造有效的數學學習方式,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學會平均數的算法
我采用了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數的方法。一種是先合再分,一種是移多補少。然后引導學生感受到這兩種方法的本質都是讓原來不相同的數變的相同,從而引出平均數的概念。并在講解方法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滲透:平均數處于一組數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能反映整體水平,但不能代表每個個體的情況。這樣一來,學生對平均數這一概念的認識顯得更為深刻和全面。
三、滲透估算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教學中我結合平均數的特點,先讓學生猜一猜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再實際計算,不但找到平均數的范圍,也找到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培養了學生運用估算的方法進行檢驗的能力。
四、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
在教學中,我還結合教材內容,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融進課堂,引導學生領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發掘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利用身邊有效的數學資源學習數學知識。在我所選取的四個練習,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所選的內容都與學生生活貼近的題材,如:第一題是對平均數的理解;第二題是對平均數的應用,第三題是對平均數的深化認識。這三道鞏固練習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數學,生活之中處處用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極大的興趣,主動地去學數學,用數學。此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深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沒有危險?這個討論中,讓學生受到了安全教育。這樣的教學實現了數學教育的多重價值,使各學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這節課總體來說,完成了教學目標,重難點突出,學生的積極性較高。但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不足,一、時間的安排不是很好,練習的時間不夠,造成還有的練習沒有說完。主要原因是新課的時間較長,如讓學生觀察統計圖說說知道些什么,可以少請幾位同學回答,這里不是這節課的重點。二、課的開始由于課件突然沒有聲音,有點緊張,有點浪費時間。其實這并不影響本節課的教學。對于突發事件要靈活面對!
四年級數學的教案篇16
加法結合律
教學內容:P18:例2 “做一做”。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加法結合律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結合律,初步學會應用結合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悅,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發展對數學的積極情感。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和理解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含義。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加法結合律。
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
1、多媒體展示:李叔叔三天騎車的路程統計。
(1)找出信息解決問題。 問:你能解決李叔叔提出的問題嗎? 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體展示線段圖:根據學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線段先后出現。
問:通過線段圖的演示,你們發現什么?(不論哪兩天的路程先相加,總長度不變。)
我們來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連加的算式,可以怎樣計算:
比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兩個加數先相加,正好能湊成整百數。)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舉幾個這樣的例子嗎?
問:觀察、比較這些算式,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秘密?(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
(3)揭示規律。
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就是加法結合律。
(4)用符號表示。(學生獨立完成,集體核對。)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問:①用語言表達與用字母表示,哪一種更一目了然?
②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數?
二、練習練習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據運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適當的數。
287+129+118=287+( +118) (32+47)+65=32+( + )
3、教材練習五
四、小結
1.今天我們發現了哪些數學規律?
2.這些運算定律是怎樣發現、歸納的?
板書設計 加法結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104+96 )
=288 =88+200
=288
加法結合律: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
四年級數學的教案篇17
〖教學目標〗
1會筆算三位數除以兩位數(調商)、商一位數的除法。
2、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小組交流筆算三位數除以兩位數調商的方法。
3、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在試商、調商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挑戰性和樂趣。
〖教學重點〗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學難點〗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同學們你們喜歡去郊游嗎?告訴老師你們到哪里秋游.實驗小學舉行了一次秋游三四五年級都參加了。出示圖。
二、新課:
1、你從圖上發現了那些數學信息?公交車站有兩種車可供大家住租用大客車限乘客46人,小客車限乘客34人。實驗小學三年級師生共192人,四年級師生共184人,五年級共有師生230人.。
2、根據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與除法有關的數學問題。
(1)出示:三年級都坐小客車,需要幾輛車?
怎么列式呢?學生:192÷24=因為····所以····師:估一估,商是幾位數。學生回答
師:在練習本上用豎式算一算。與同桌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
3、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除數與商的積大了,說明什么?該怎么辦?明確把除數“24”看作“20”來試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2)四年級師生共184人都坐大客車,需要租幾輛?
①引導學生列出算式184÷46=
②請你算一算等于幾?
③學生試著獨立計算,(一名學生板演)
④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余數等于除數,說明什么?該怎么辦?
全班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明確把除數“46”看作“50”來試商,初商“4”小了,改商“5”的原因。
(設計意圖:從情景圖入手,讓學生猜數,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問題由學生提,方法讓學生找,還學生學習主人的地位.)
4、想一想試商時遇到了哪些困惑?是如何解決的?在小組里交流一下。
(3)小結,師引導學生說出:我們在試商的過程中遇到商大了就調小,商小了就調大,這就叫做“調商”(板書“調商”)也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四舍法,商偏大,要改小;五入法,商偏小,須調大.翻倍法,積要接近被除數.(設計意圖:規律由學生總結,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三、應用拓展。
2、完成“練一練”
第1題:不用計算,在○里填入“>”、“<”或“=”.263÷27○10
602÷31○20487÷18○30第2題:森林醫生。
第三題:豎式:361÷54
216÷27
第四題:練一練:73頁第2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知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學生質疑
對于本節課的知識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五、課堂小結: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四年級數學的教案篇18
教學要求: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它們的面積。
教學重點:
熟悉所學實際測量的知識,能正確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口算。P.145頁口算(四)。
3.5+7.612-6.2-3.87÷0.255.6×1.01
1.7+0.43+3.35.4-2.5-1.472.8÷0.8
(1.25+0.36)×0.20.99+1.82.56-0.37
500×0.0013.2÷1.63.9+2.037.5×2.5×4
0.36÷120.75×44.9÷3.51.2×0.4+1.3×0.4
2.14-0.96.25×0.8
二、復習指導
1.實際測量的有關知識
(1)同學們已經知道在測量地面上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時,應先測定一條直線。怎樣做才能測定這條直線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看P.86頁的插圖及怎樣做的步驟。
(2)在進行步測時,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長度。怎樣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長度是多少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讓學生看P.87頁怎樣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長度。
(3)學生獨立做練習二十第7題。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講自己是怎樣想的。
2.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
練習二十第5題。
(1)明確各是什么圖形?再動手量出計算它們面積所需的數據,并算出它們各自的面積。
(2)比較它們的面積,你發現了什么?
(3)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說明,這四個圖形的形狀雖然不同,但面積相等。它們的高都等于2厘米,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們的面積相等;而梯形上底與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底擴大了2倍,但按照它們面積的計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還要除以2,所以它們的面積與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
三、課堂練習
1.練習二十第6題。
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2.練習二十第9題。
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師再強調:三角形的面積是由它的高和底確定的。如果兩個三角形等底、等高,它們的面積就相等;如果兩個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們的面積就不會相等。
四、作業
1.練習二十第8題。
2.學有余力的學生可做練習二十第11題及思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