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教案免費下載
優秀的教案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怎么寫出優秀的四年級數學教案免費下載?這里給大家分享四年級數學教案免費下載,方便大家學習。
四年級數學教案免費下載篇1
空間與圖形
教學內容:
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分類、內角和。
教學目標:
1.鞏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以及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o。
2.知道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的特點并能夠辨認和區別它們。
教學過程:
活動一:簡單基礎的題目。
1.作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談談注意什么問題?(強調鈍角三角形高的畫法)
2.三角形的穩定性。
說說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給出三根小棒說說可不可以組成三角形?
3.4.53.3.32.2.63.3.5
為什么?
三角形的分類: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間的聯系及個三角形的特點。
活動二:解決問題
1.求三角形各個角的度數。
(1)三邊相等。
(2)等腰三角形,頂角是50度。
(3)有一個銳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據題目所給條件——分析——解決——匯報解題思路
2.爸爸給小紅買了一個等腰三角形的風箏。它的一個底角是75度,頂角是多少?
觀察找信息——分析——解決
3.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內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動三:提高題
1.能畫出有兩個直角或者兩個鈍角的三角形嗎?為什么?
交流——匯報
2.根據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邊形和正六邊形的內角和嗎?
交流討論——匯報
總復習三角形的練習卷
復習目標:
1.通過講評練習使學生對三角形的相關概念更清楚。
2.熟練畫出三角形的高和底
3.三角形按角分和按邊分的分類,以及通過三角形的內角和180度來求三角形的各角,特殊三角形的求角度。
復習過程:
1.復習概念:
概念:1、由三條線段組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2.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它的對邊做一條垂線,頂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高,這條對邊叫做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度
4.三角形任意兩條邊的和大于第三條邊
2.練習講評:
(一)在釘子板上畫指定的三角形
注意:畫的時候為了準確,需要畫在釘子之間
(二)填空:
1.一個三角形有()條邊、()個角和()個頂點。
2.三角形按角的大小來分,可分為()、()()三類。
3.三角形按邊的長短來分,可分為()、()。
注意:基礎概念題,主要是給學生對知識做個梳理
4、5、6、題主要是根據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來計算角度,除了方法外,還要強調細心計算。
(三)判斷:
1、2、3、4、5都為概念的延伸題,要求學生要記憶
6、7、8為多項選擇,主要是讓學生利用公式、概念靈活做題
(四)畫高:
注:重點也是難點,放慢速度,讓學生用幻燈展示作業,大家來評一評做對了沒有。
學生說一說畫高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1、用三角板畫垂線,用虛線
2、要標上垂直符號
(五計算
1.在三角形中角1=136度;角2=29度;角3=?
2.媽媽買了個等腰三角形的風鈴。它的一個底角是25度,它的頂角是多少度?
3.在直角三角形中,一個銳角是35度,另一個銳角是多少度?
注意:強調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
總復習——位置與方向
復習內容:
位置與方向(練習卷)
復習目標:
1.使學生能根據任意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
2.對任意角度具體方向能夠準確描述。
3.能準確的量出物體所在位置的角度及正確畫出路線圖
復習過程:
1.幻燈片顯示方位圖,并標有角度。讓學生根據圖說一說各個地點距離學校的位置。
此題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看圖說位置,并正確說明是在哪個方向偏幾度。
結合練習卷,做練習題1
2.復習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結合練習卷,做練習題2(注意:量角器的正確使用,并注意一段線段表示實際距離多少)
鞏固練習:測一測(練習卷3、4題)
3.算平均距離、平均速度
學生說一說方法,再做一做練習4(2)
4.畫路線圖
注意:
幻燈顯示:
例:沙漠驅車越野:繪制簡單路線圖
根據所給信息畫出越野路線
(1)在起點的東偏北40°方向距離350千米的地方是點1。
(2)2在點1的西偏北25°方向距離200千米的地方是點2。
(3)終點在點2的西偏南20°方向距離它300千米的地方。
學生在課堂練習本上做,說一說。
結合練習卷5
5.課堂小測
一份小練習,鞏固知識。
四年級數學教案免費下載篇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觀察、畫圖和交流等活動過程中,認識射線和直線,掌握線段、射線和直線的特點及其聯系。了解從一點可以畫無數條射線,經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并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知道兩點間的距離。
2.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角的認識,會用符號表示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及相應的讀法。
3.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能應用所學知識描述生活現象。
教學過程
一、感知射線從生活中引入
教師打開激光燈,光線射向教室對面的墻壁上。
提問:在墻上你看到了什么?(一個光點)這個光點是從哪里發出的?
再問:如果把激光燈的發射點和墻上的光點看作兩個端點,那么中間的一條光線可以看作什么?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線段。
提問:線段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后,讓學生根據線段的特點畫一條3厘米長的線段。
[評析:用學生熟悉、喜愛的激光燈射出的光線引入,貼近學生的生活。同時,及時將具體的生活實例上升為抽象的數學概念,有機孕伏與復習了線段的特點,為射線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提問:如果把激光燈射出的紅色光線射向天空,你還能找到光線盡頭的那個光點嗎?(不能)這條光線會怎樣?(這條光線會射得很遠很遠,看不到盡頭。)
追問:這條光線還能用線段表示嗎?為什么?
講解:對!我們可以把這樣的光線看作是射線。(板書:射線)
出示教材第16頁的情景圖。
提問:這幅美麗的夜景圖中,那五光十色的燈光都可以看作是射線嗎?為什么?
談話:但圖上只能看到這些光線的一部分,你準備用什么方法清楚地畫出這些射線呢?請大家在自己的練習本上試著畫一畫。
學生畫出的圖形可能有:
反饋時引導學生通過交流、比較,明確:射線只有一個端點,可以向一端無限延長。
提問:你還能舉出生活中有關射線的例子嗎?
[評析:揭示了線段的概念后,通過光線射向天空,射得很遠很遠,看不到盡頭,讓學生初步感受無限。同時,讓學生在嘗試畫射線的活動中理解和體會無限延長的含義,感受并理解射線的特點。]
二、認識直線在操作中體會
談話:想象一下,如果把線段的兩端都無限延長,會得到怎樣的一條線呢?你會畫一畫嗎?
學生畫出的圖形可能有:
師生共同評價,并通過討論明確:直線沒有端點,可以向兩端無限延長。
講解:(指學生畫出的直線)我們把這樣的線叫做直線。(板書:直線)
提問:那你會把一條射線變成一條直線嗎?
指名在實物投影上把射線的一端無限延長,得到一條直線。
小結:直線有哪些特點?
[評析:在對射線充分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大膽想象,自己畫直線,使學生對直線的認識建立在實際操作和想象的基礎上。同時,要求學生將射線變成直線,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體會射線與直線的聯系與區別。]
三、形成概念在比較中整理
談話:我們在認識了線段的基礎上,又認識了射線和直線,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線段、射線、直線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可以在小組內互相討論。
學生活動后,組織交流。(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整理線段、射線和直線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板書。)
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出示題目。
學生口答,并說一說判斷的理由。
[評析:線段、射線和直線的聯系和區別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教師放手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整理,使學生在歸納中有效區分三者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加深了對射線和直線的認識,形成了合理的知識結構。]
四、知識延伸在實踐中提煉
1.畫一畫。
提問:如果老師要你畫一條線段、射線、直線,你會畫嗎?(學生按要求畫圖)
再問:如果老師要你畫一條5厘米長的線段、射線、直線,你會畫嗎?為什么?
談話:如果老師要你以一個點為端點畫一條射線,你會畫嗎?試一試從這個端點能畫幾條這樣的射線?(學生嘗試畫圖)
小結:從一點起能畫出無數條射線。
談話:如果老師要你經過一點畫一條直線,你會畫嗎?可以畫幾條?先想一想,再試一試。
小結:經過一個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
提問:如果老師要你經過兩點畫一條直線,你會畫嗎?可以畫幾條?
學生嘗試畫圖,并組織交流。
小結:經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
2.說一說。
談話:其實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的例子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你能找到這樣的例子嗎?(學生舉例)
[評析:讓學生在畫線段、射線和直線的交流與實踐過程中,既巧妙復習了線段、射線和直線之間的聯系,又適時歸納出經過一點可以畫出無數條射線,經過一個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和經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同時,將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的知識及時拓展到在現實生活中,幫助學生體會數學的實際價值。]
3.想一想。
出示下圖,談話:小明從學校回家有A、B、C三條路線可以走,你認為小明選擇哪條路回家最近?
談話:這只是我們憑生活經驗得出的結論,如果量一量呢?請同學們動手量一量。
學生反饋測量結果。
談話:兩點間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連結兩點的線段的長度就是兩點間的距離。
讓學生在紙上畫兩個點,量出它們之間的距離。
[評析:創設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測量、交流,明確兩點間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連結兩點的線段的長度就是兩點間的距離,從而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上升為數學知識。]
五、角的概念在自學中獲取
談話: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經過一個點可以畫無數條射線(指學生畫的從一點引出多條線段的圖形),請同學們看這里的圖,你能從中找到我們已經認識的圖形嗎?
談話:我們在二年級時已經初步認識了角。請大家想一想,關于角我們已經知道了些什么。再打開課本第17頁,自學例題,和小組里的同學說一說對于角,你又有什么新的認識。
學生自學后,組織反饋,并通過討論使學生弄清以下問題:什么是角?角由哪幾部分組成?角用怎樣的符號來表示?
提問:你能畫一個角,并標出角各部分的名稱嗎?自己試一試。
學生活動后,師生共同評價。
[評析:由經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射線巧妙地引入角,形象地突出了角的兩條邊是射線這一關鍵,使學生對角的認識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了提升。]
六、練習拓展在辨析中提升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提問:圖中有幾條射線,組成了幾個角?它們各是什么角?
引導學生有序觀察、思考,明確銳角比直角小,鈍角比直角大。
七、回顧反思在生活中延伸
總結:通過今天的學習活動,你有什么收獲?
延伸:在我們的生活中藏著很多數學知識。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應用,同學們課后可以繼續找一找,看一看,并將你的發現與其他同學分享。
四年級數學教案免費下載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借助于學生熟悉的事物,從不同角度對1億進行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能用倍比法或歸一法幫助解答有關1億的問題,能借助計算器處理較復雜的數據。
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猜想、討論、計算等過程,初步獲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與態度目標: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借助數學方法來解決,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愿意與他人合作,與人交流,發展共同解決問題的良好品質;增強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展數感。
教學難點:如何借助小數估計大數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一份、天平秤、大米
學生:計算器、書本、尺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1、老師給大家講個故事。
(多媒體演示):古時候,某個王國里有一位聰明的大臣,他發明了國際象棋,獻給了國王。國王從此迷上了下棋。為了對聰明的大臣表示感謝,國王答應滿足大臣的一個要求。大臣說:尊敬的陛下,就請您在棋盤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放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國王哈哈大笑:“你真傻,就要那么一點米粒?”大臣微微一笑,不緊不慢地說:“陛下,就怕您的國庫里沒有這么多米!算了,我只要第28格的米粒就可以了。請允許我把它們帶回家。”同學們,你們猜猜看,第28格大約有多少米粒呢?
2、學生猜測
3、驗證猜測師:誰說的更接近實際情況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課件出示:棋盤格數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第5格第6格第7格第8格第9格第10格米粒(單位:粒) 1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第11格第12格第13格第14格第15格第16格第17格第18格第19格10242048 4096 8192 16384 32768 65536 131072 262124
第20格第21格第22格第23格第24格第25格第26格第27格第28格5242881048576 2097152 4194304 8388608 16777216 33554432 67108864 134217728 ?
師:原來第28格的米粒有這么多,你們猜對了嗎?
師:我們就把這些米四舍五入到億位,看成1億粒。
二、實際操作、初步感知
1、猜測1億粒米有多少大臣要把1億粒米帶回家。可是1億粒米到底有多少呢?
(板書:1億粒米有多少)
學生猜想(可能的情況):一(幾)包大米、可以堆滿一(幾)個教室、可以裝一(幾)卡車、1萬千克……
2、設計方案師:這只是我們的猜測,1億粒米究竟相當于多少?你們能證明自己的猜測嗎?想一想,可以怎么證明呢?如果學生回答不出來,教師引導:通常我們都用什么來表示大米的多少?你們能不能想想辦法來計算一下1億粒米的質量呢?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可能的情況:把1億粒大米稱一下 先稱出100粒大米的重量 ,再除以100,再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后乘1億,算出1億粒大米的重量。(或用倍比關系算)先稱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數,最后乘1億,算出1億粒大米的重量。
3、教師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選擇一種方案計算出1億粒大米的質量,請寫出計算過程以方便后面的匯報,可以用計算器來幫助計算。
4、學生分組計算
5、各組匯報結果,教師板書,感受1億粒米的多少。
6、延伸:師:剛才我們知道了1億粒米重2噸(多媒體出示問題)我國有13億人口,如果每個人每天節約1粒米,全國每天就能節約__________粒米,相當于_________噸。學生口答,師:每人每天只要節約一粒米,全國就能省下那么多米,我們以后可要愛惜糧食啊!
7、小結方法:師:剛才我們研究1億粒米有多重,誰能說說看我們是怎么研究的?學生說教師小結方法:
三、合作探究、再次體會
1、 剛才我們研究了一億粒米,你們還想研究哪些有關1億的問題呢?
2、 學生大膽想象,提出問題。可能的情況:1億張紙的厚度、1億個一元硬幣的厚度、1億個人的質量、1億秒有多長……教師板書
3、 學生活動:4人為一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每個小組任意確定一個問題進行探究。
4、各組匯報研究結果,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四、課件欣賞
1億米有多長地球赤道的周長為40066.449千米,1億米相當于繞地球兩圈半。如果汽車每小時行駛70千米,1億米要連續行駛1429個小時左右,大約需要2個月。飛機每小時可以飛行800千米,1億米大約要連續飛行125小時,只要5天多。宇宙飛船每小時可以飛行50000千米, 1億米宇宙飛船僅需要2小時。?1億張賀卡有多少浙江省總人口約5000萬,如果平均每年每人消費2張賀卡,就需要1億張賀卡,相當于砍伐25000棵大樹!這些大樹所占的森林面積相當于我們10個校園那么大呢! 身體里的“1億”一個正常人平均每分鐘心跳75下,1億次心臟跳動是一個正常人大約926天(2年半左右)心臟跳動的次數。據統計,1個10歲左右的兒童皮膚表面大約有1億個微生物,尤其以皮膚褶皺處及指尖上為多。一個成年人每毫升血液中平均有500萬個紅細胞,20毫升血液(約重20克)里就有1億個紅細胞。
五、小結歸納
1、現在在你心目中1億有多大?
2、誰能給今天這堂課取個題目?(板書課題)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學生通過思考后用自己的語言回答出本節課的所思所感(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給以恰當的評價。
如學生回答:“知道如何估算”“通過學習知道了1億是一個很大的數”等等都可以)教師小結:其實在我們的身邊,像1億這樣的大數還有許許多多,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收集一些相關的資料。
六、布置作業 三題中任選一題:
(1)收集比1億還大的數及相關資料。
(2)收集比1億還大的數,并設計出自己的方案,與同伴比一比,看看誰的方案更能讓人深切感受到這個數有多大。
(3)寫一篇《1億到底有多大》的數學小日記。
教學反思 :
這是一節數學實踐活動課。在學生認識和掌握萬以內數的基礎上學習,由“億以內數的認識”和“億以上數的認識”兩個部分組成。生活中大數廣泛存在,對大數的認識既是萬以內數的讀寫鞏固和擴展,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之一。從萬以內數的認識到億以內數、億以上數的認識,是學生數概念的又一次擴充。但由于1億這個數太大,學生很難結合具體的量獲得直觀感受。學生在讀、寫大數時常常出現錯誤,這往往與數的概念不清楚、數的感受不豐富有關。因此在“大數的認識”這一單元后,安排這個綜合應用,旨在使學生通過探究活動,經歷猜想、實驗、推理和對照的過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億這個數有多大。
讓學生通過對具體數量的感知和體驗,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數的意義,建立數感。數學是一門培養和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教學設計中,我力求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循序漸進與啟發式的教學原則。教學在教師的引導下,創設情景,通過開放性問題的設置來啟發學生思考,在范例研究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合作實驗感受1億這個數有多大,體會和感受大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對于大數的感受。
(1)創設情境,發展數感。
大數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教學以故事《錫塔應得多少麥粒》引入,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的展示出麥粒由少到多的變化,直觀反映出學生對數的認識由小到大的過程的變化。開放性問題“你能猜測一下1億粒麥粒大約有多少嗎?”則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新的學習活動。
(2)聯系生活,培養數感。
1億這個數太大,學生很難結合具體的量獲得直觀感受。小學生的思維正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根據這個特點,聯系小學生生活中的事物,通過對比,引導學生在生活實例中利用可想像的素材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充分感受1億這個數有多大,則可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課件中,從身邊的數據、長度資料、面積資料、時間資料、重量資料等五個方面,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這樣一些具體、與學生密切聯系的材料,使學生對數形成一個鮮明的表象,并且在遇到相似情境時,在頭腦中出現一個具體的參照物,同時這些又是綜合知識的介紹,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等教育的滲透。這樣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既培養了學生熱愛數學,熱愛生活的情感,又發展了學生的數感。
(3)小組合作,加強交流, 數感是一種心靈的感受,具有強烈的選擇性,它與學生的個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同一數學情境中,有的學生反應敏捷,有的學生則不得要領。這些表現都直接指向于個人的數學氣質。議一議、做一做、寫一寫、評一評……“智慧出在手指尖上”、“靈感產生于思維碰撞中”、動作交流、語言交流,合作分工的形式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中共同啟發,共同進步。
四年級數學教案免費下載篇4
一、復習、導入
1、復習舊知識:
(1)口算小數乘法:
0.420.341.242.332.52
說說計算的方法
(2)小數點的移動:
①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這個數擴大到原來的()倍。
小數點向右移動()位,這個數擴大到原來的1000倍。
②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這個數();
小數點向左移動()位,這個數縮小到原來的1/100。
2、今天老師要帶領大家到街心廣場去轉轉,看看那里有什么樣的數學奧秘等我們來探索。
二、探索新知:
1、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1)讓學生認真看書上的主題圖,說一說知道了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數學問題嗎?
教師引導學生提出:這三個長方形的長之間有什么關系?寬之間有什么關系?他們的面積之間又可能有什么關系?
2、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1)引導學生探索0.20.3的.計算方法。
先讓學生計算廣場、花壇的面積,并對比他們的長和寬的關系,以及面積的關系。再讓學生根據地轉與花壇的長和寬的關系估計一塊地磚的面積可能是多少。然后,讓學生自主探索計算方法。最后,匯報自己找到的好方法,并進行評議,誰的方法更好些。
師小結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
(2)探索小數乘小數的積的小數點位置
①利用剛才學到的計算方法完成“試一試”:你發現了什么?學生獨立思考后進行小組交流,、討論。然后將結果匯報,進行全班交流。使學生初步感知小數乘小數的積的小數點位置與乘數小數位數的關系。
②完成“填一填”,回答:積的小數點位置與乘數小數位數有什么關系?
引導學生明確:積的小數位數等于兩個乘數小數位數的和。
③師小結: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不僅學習了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更了解到積的小數點位置與乘數小數位數的關系,知道了這個規律,我們以后就可以運用它來幫助我們進行計算。
3、完成43頁“練一練”,鞏固所學知識。
4、總結: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四年級數學教案免費下載篇5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感知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的現象。
2.幫助學生初步理解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位置關系,初步認識垂線和平行線。
3.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及空間想象能力,引導學生樹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難點]
相交現象的正確理解(尤其是對看似不相交而實際上是相交現象的理解)。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水彩筆,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淡粉色的紙片,雙面膠。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上冊64~65頁的內容。
[教學過程]
一、畫圖感知,研究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
導入: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直線,知道了直線的特點,今天咱們繼續學習直線的有關知識。
(一)學生想象在無限大的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
師:老師這兒有一張紙,如果把這個面兒無限擴大,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是什么樣子的?在這個無
限大的平面上,出現了一條直線,又出現一條直線。想一想,這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是怎樣的?會有哪幾種不同的情況?(學生想象)
(二)學生畫出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各種位置關系
師:每個同學手中都有這樣的白紙,現在咱們就把它當成一個無限大的平面,把你剛才的想法畫下來。注意,一張白紙上只畫一種情況。開始吧。(學生試畫,教師巡視)
二、觀察分類,了解平行與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種情況
師:畫完了嗎?在小組中交流一下,看看你們組誰的想法與眾不同?(小組交流)
師:哪個小組愿意上來把你們的想法展示給大家看看?(小組展示,將畫好的圖貼到黑板上)師:仔細觀察,你們畫的跟他們一樣嗎?如果不一樣,可以上來補充!(學生補充不同情況)
(二)進行分類
師:同學們的想象力可真豐富,畫出來這么多種情況。能把它們分分類嗎?在小組中交流交流。(小組討論、交流)
1.小組匯報分類情況。
預案:
a.分為兩類:交叉的一類,不交叉的一類;
b.分為三類:交叉的一類,快要交叉的一類,不交叉的一類;
c.分為四類:交叉的一類,快要交叉的一類,不交叉一類,交叉成直角的一類。
當學生在匯報過程中出現“交叉”一詞時,教師隨即解釋:也就是說兩條線碰一塊兒了。在數學上我們把交叉稱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適當時機板書:相交)
2.引導學生分類。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分為相交、不相交兩類。
3.(學生說出自己小組的分法后)師:對于他們小組的這種分法,你們有問題嗎?
設想:當出現“b”情況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通過想象直線是可以無限延伸的,并把直線畫得長一些,使學生明白,看起來快要相交的一類實際上也屬于相交,只是我們在畫直線時,無法把直線全部畫出。
當出現“c”的分法時,開始同“b”的做法一樣,先使學生明確快要相交的一類也屬于兩條直線相交的情
況。再使學生明確分類時要統一標準。相交的一類,快要相交的一類,不相交一類,這樣分類是以相交與否為分類標準。而相交成直角是根據兩條直線相交后所成角度來分類的。二者不是同一標準,所以這種分法是不正確的。從而達成分類的統一,即相交的一類、不相交的一類。總之,在分類過程中重點引導學生弄清看似兩條直線不相交而事實上是相交的情況。先想象是否相交,再請一兩名學生動手畫一畫,從而達成共識。
三、歸納認識,明確平行與垂直的含義
(一)揭示平行的概念
師:那剩下的這組直線相交了嗎?(沒有)想象一下,畫長點,相交了嗎?(沒有)再長一點,相交了
嗎?(沒有)無限長,會不會相交?(不會)
(邊提問邊用課件演示)
師:這種情況你們知道在數學上叫什么嗎?我們就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板書:互相平行)知道為什么要加“互相”嗎?
(學生回答)誰能說說什么是互相平行?(學生試說不完整的概念)
小結:在同一平面內,畫兩條直線會出現幾種情況?
(二)揭示垂直的概念
師:咱們再來看看兩條直線相交的情況。你們發現了什么?(都形成了四個角)
師:你認為在這些相交的情況中哪種最特殊?(相交形成了四個直角)
師: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而其他情況相交形成的都不是直角,有的是銳角有的是鈍角。
師:你是怎么知道他們相交后形成了四個直角呢?(學生驗證:三角板、量角器)
(板書:成直角、不成直角)
師:像這樣的兩條直線,我們就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這兩條直線的交點叫做垂足。用自己的語言說說什么是互相垂直。(學生試說后指名回答)
(課件出示互相垂直的概念)
四、練習鞏固,深化對垂直與平行的理解
1.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垂直與平行的現象,你能舉幾個例子嗎?(學生舉例后教師可適當添加一兩個沒想到的例子。
2.我們看看運動場上還有這樣的現象嗎?(出示主題圖)
3.咱們看看幾何圖形中有沒有垂直和平行的現象?(出示幾何圖形)
五、拓展延伸,發展空間觀念
師:下面咱們一起來做個游戲,(出示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條直線。
1.擺出兩根紅色小棒與綠色小棒平行,想象有多少條直線跟綠色小棒平行。觀察發現規律。
2.擺出兩根紅色小棒與綠色小棒垂直,想象有多少條直線跟綠色小棒垂直。觀察發現規律。
六、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四年級數學教案免費下載篇6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自主探索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理解計算的算理并能正確地進行加、減及混合運算。
2、使學生理解整數運算定律對于小數同樣適用,并會運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小數的簡便計算,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感。
3、使學生體會小數加、減運算在生活、學習中的廣泛應用,提高小數加、減法計算能力的自覺性。
教學重點:
1、小數加、減法的筆算方法以及小數加減混合運算。
2、能根據數據特點正確應用加法的運算定律進行小數的簡便計算。
教學難點:
1、理解小數點對齊,即數位對齊的道理。
2、靈活選用方法使混合運算簡便。
3、感受解題策略的多樣化和靈活性。
教學建議:
1、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小數加減法知識。
小數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兩者之間有著割不斷的聯系和相同之處。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學生在三年級時就已經掌握了。因此,讓學生充分應用舊知來自主學習小數的加減法成為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要策略。教學時,教師的職責是:幫助學生激活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這一已有知識經驗,并嘗試用它來計算小數加減法;讓學生明確列豎式時應如何對齊數位,懂得道理何在;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自主嘗試的過程和結果。通過自主學習本單元的知識,使學生懂得應用舊知來學習新知是獲取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
2、提倡解題策略的多樣化。
為了使因材施教、讓每一個人都得到充分發展的理念落到實處,教學時應注意關注不同學生解答問題的不同思路,積極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法。如,教學例1中解答“第二輪動作完成后中國隊領先多少分?”的問題時,教師不宜作任何提示,而應讓學生根據自身經驗找到適當的解題方法。又如,教學例3、例4時,不需要將教材中出現的各種解題思路率先呈現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獨立思考、自主解答的基礎上,通過合作交流,領會多種不同的解題思路,感受解題策略的多樣性和靈活性,達到提高數學思考能力和計算能力的目的。
四年級數學教案免費下載篇7
加法運算定律的應用
一、教學內容:加法運算定律的應用P20——P21
二、教學目標:
1、知道簡便運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湊整,利用加法運算定律可使運算簡便;會正確運用加法運算律,對某些算式進行簡便計算。
2、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感受簡便計算的樂趣,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并掌握運用加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
難點:能正確迅速找出湊成整十、整百或整千數的兩個加數。
四、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授
1、根據運算定律,在 上填上合適的數或字母。
(a+b)+ = +(b+c)
125+38+75=(125+ )+38
2、計算并驗算。
480+547 456+358 789+457
利用加法交換律,我們可以進行加法的驗算。在計算過程中,這兩個運算律還可以使計算簡便。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部分知識。板書課題:加法運算定律的應用。
(二)探索發現
1、出示教材第20頁例3情境圖。
創設情境:回顧李叔叔騎車旅行一事,得知李叔叔后四天將繼續行駛并計劃好了騎車的行程。
李叔叔是如何安排后四天的行程計劃的?按照計劃李叔叔后四天還要騎多少千米?你會計算嗎?
2、解決問題。
教師出示問題:按照計劃,李叔叔后四天還要騎多少千米?
學生獨立解答。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115+132+118+85。
3、組織交流。
交流各自的算法,全班匯報。
匯報預設:
方法一:
115+132+118+85
=247+118+85
=365+85
=450(千米)
方法二: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200+250
=450(千米)
4、比較算法。
比較一下哪種算法更簡便,你是怎么想的,運用了哪些運算定律?(學生通過比較發現:運用加法交換律、結合律改變其運算順序,可以使計算更為簡便)
教師強調:在計算時,應先觀察題目,分析是否能夠應用運算律使計算簡便。
學生小結:把能湊成整十、整百的數結合起來先算,可使運算簡便。(板書:關鍵:“湊整” 方法:“用運算律”)
5.基本運用。
用簡便方法計算。
718+57+82 57+62+138
(1)學生獨立完成,并說說為什么這樣計算。
(2)師生共同歸納方法:碰到一個加法算式,先看有沒有能“湊整”的數,如有,再運用加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①觀察有沒有能湊整的數。
②如無,按順序計算或豎式計算;如有,用加法運算律計算。
6、湊整訓練。
把左邊和右邊的數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線連起來。
36 283
1597 253
47 164
317 403
決定是否運用運算律,關鍵看題中有沒有可湊整的數。因此要正確迅速地做出決定,必須加快我們分辨湊整數的速度。
(三)檢測評價
1、完成教材第20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小組交流,集體訂正。交流時讓學生說清楚應用了什么運算律。
2、用簡便方法計算下列各題。
60+145+40+355 372+42+258 146+143+54+257
(四)評價反饋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如何應用加法運算定律使計算簡便?
讓學生互相補充,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明確只要把能湊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數結合起來先算,就可使運算簡便。
(五)板書設計
加法運算定律的應用
例3:按照計劃,李叔叔后四天還要騎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換律
=(115+85)+(132+118) 加法結合律
=200+250
=450(千米)
關鍵:“湊整” 方法:“用運算律”
在計算加法時,運用加法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
六、教學后記
四年級數學教案免費下載篇8
教學要求:
1、會根據統計的要求,收集、整理數據,并能制作統計表。
2、能根據統計表作出分析、預測或判斷和決策。
3、培養學生統計的意識,并能應用統計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讓學生體驗統計的過程,感悟統計的方法。
重點:學會收集、整理數據,并學會制作簡單的統計表。
難點:怎樣去實際收集數據,能根據統計表作出預測或決策。
教學過程:
一、統計本班學生雙休日最喜歡的活動情況。
1、同學們,雙休日你最喜歡的活動是什么?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整理并板書:體育運動、玩電腦、學音樂、看書學習、出去旅游。
2、怎么知道大家雙休日最喜歡的活動是什么呢?(生:要進行調查和統計)
(板書課題:簡單的統計)
3、怎樣進行統計呢?(討論得出:可以劃正字,或舉手數一數等)
4、請小組統計員統計每種情況的人數。(各組當堂推選出統計員,要求進行統計)
5、師總結:剛才統計員通過舉手數出了每種情況的人數,這個過程叫收集數據,為了科學準確,要做到不重復,不遺漏。(板書:收集數據,不重復,不遺漏)
6、請大統計員把每種情況的人數進行分類整理,把各種情況的人數加起來(指定全班統計員整理并合計)。這個過程叫整理數據(板書:整理數據)
7、把統計出來的數據整理到一張表格里去,這張表格叫做統計表,叫什么統計表呢?(__班星期天最喜歡做什么的情況統計表)。學生回答每種情況的人數,教師填好統計表,并填好合計人數。是什么時間制作的?(注上制表時間)。這個過程叫做制作統計表。
8、看了這張統計表,你發現什么?想到什么?
剛才我們對這張統計表進行了分析,并做出了判斷、預測和決策。(板書:進行分析,判斷、預測和決策)
9、你統計了我們一個班的情況,得到的信息是否就很準確呢?還要統計什么?(還要統計其他班級的情況)。統計的數據越多,我們得到的情況就越準確。
【評析:統計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教者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選取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雙休日最喜歡的活動作為切入口,使學生感到統計就在自己的身邊,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通過對情況的真實分析,引發學生的真情流露,學生想說敢說,非常投入。教師注意把統計的過程隨教學過程充分展示出來,滲透自然,學生樂于接受。對統計表的分析注意了開放性,讓學生扮演統計員的角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學生經歷了知識的產生、形成、發展和再創造的過程,使課堂成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樂園。】
二、統計聽課老師雙休日最喜歡的活動情況。
今天來了許多聽課老師,老師們在雙休日最喜歡的活動是什么?你打算怎樣知道聽課老師最喜歡的活動是什么?(統計)怎樣進行統計呢?
(1)請每小組打開信封,看一遍,要求我們干什么?
(2)請每個小組商量一下,怎樣合作統計?
(3)學生匯報打算怎樣調查。怎樣問老師?(提醒學生要有禮貌)
(4)學生到聽課教師中去調查統計,收集數據。
(5)填好手中的統計表,匯報統計情況,你得出什么預測?
(6)把同學們和老師們星期日里最喜歡做什么的兩張統計表能否合在一起。(教師把數據合在一張統計表中)你發現什么?
【評析:本環節教師注意讓學生親身體驗統計的過程,在統計活動中,感悟統計的價值。(1)讓學生把學到的統計方法應用到實際統計活動之中,隨學隨用,每個學生都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動中去,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做到了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實際數學化。(2)以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討統計的方法,學生暢所欲言。統計的辦法是學生想出來的,數據是學生自己動手收集出來的,發揮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培養了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3)對學生雙休日活動情況統計表與教師雙休日活動統計表進行對比分析,并把二者合二為一,學生預測的準確、分析的透徹,培養了學生分析判斷和推理能力。】
三、實際上統計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的多。(分別出示多張統計表)
i。南京造地鐵,選擇顏色一張調查統計表。你發現什么?
ii。第十四屆亞運會前四名獲金牌情況統計表。你發現什么,想到什么?
iii。選舉班長情況統計表,引導學生做出分析
iv。近幾年來南京旅游的人數情況統計表。
【評析:選取的幾個例子切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剛剛發生的事情,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學生分析的饒有興致,既具有開放性,培養了發散思維能力,又增強了學生的愛國精神、民主意識等。】
四、自學課本(100頁101頁)
a)出示思考提綱
i。原始數據表與數據統計表有什么不同?
ii。書上的三個小問題。
(1)觀察統計表,說出喜歡每種球類活動的各有多少人?
(2)估計一下,在這個班級里組織什么球類比賽最受歡迎?
(3)你還能想到什么?
iii。制作統計表要注意什么?
b)學生合作交流上述問題。
c)學生匯報并補充。
【評析:教學過程不是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在這里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教者不囿于教材,讓教材煥發出生命的活力,特別是對原始記錄表與統計表有什么不同這一問題的討論,鞏固了統計的過程,在比較原始記錄表與數據統計表有什么不同時,孕伏了任何兩種方法不存在對錯之分,各有各的優越性,我們在實際使用時誰的最方便就最好。】
五、統計公路上汽車通過情況。(電腦出示馬路過往車輛情況的場景)
i。這是車輛通過的情況,現在請大家進行統計,(學生統計失敗)為什么無法統計?你有什么感覺?(太快),
ii。如果要你統計車輛通過的情況,該怎么辦?
①需要去分類。(弄清要統計哪幾種車輛)。②怎樣收集數據?③怎樣整理數據。④怎樣畫統計表?⑤分析一下結果。
iii。討論一下怎樣才能很快的統計出來?(如何分工)
iv。匯報你們分工的情況。通過活動你有什么想法?
v。從統計表中想到什么?知道什么?(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注意空氣的污染情況等)
【評析:這一環節讓學生想辦法解決怎樣統計動態的物體的問題,又一次讓小組交流,發揮了團隊的力量。通過虛擬的道路交通場景,學生嘗試了統計的失敗,又在教師分小組交流一下的話語點撥下,尋求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獲得了統計的成功。教學中,教師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原有的認知水平,相信學生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真正地發揮了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
六、用統計的方法解決身邊的問題。
【評析:讓學生自己舉例,聯想到用學過的統計知識如何解決身邊的事情,學生發言踴躍,培養了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七、作業:完成101頁做一做,練習十二第1題。
【評析:在培養能力的同時,還重視了雙基的落實。】
【總評:本節課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極力選取學生身邊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貫串于整個教學的始終。注意將數學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遵循了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過數學教學,實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一、從生活經驗導入新課,使數學問題生活化。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課一開始,教師就從雙休日同學們最喜歡的活動是什么的話題導入新課,從怎樣知道每種活動有多少人最喜歡來切入主題。這樣做使學生感到所學的內容不再是簡單枯燥的數學,而是非常有趣、富有親近感,他們被濃厚的生活氣息所感動,興致勃勃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之中。
二、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
小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教師設計了這樣的情節:怎樣知道星期日最喜歡做什么各有多少人呢?很自然的說出了要調查統計,那么怎樣調查和統計呢?接著讓統計員進行統計。教學過程環環相扣,整個統計的經歷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清晰、充分地展現出來。課堂氣氛活躍,雙基訓練扎實。
三、借助生活知識,讓學生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感到數學的歸宿是應用,使數學問題生活化。
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把握數學問題的加工度,努力改造數學問題,增加數學的情境性、開放性,注重呈現方式的多樣化。為了鞏固剛學會的統計方法,教者讓學生去統計聽課老師最喜歡干什么這一實踐活動,首先讓學生討論教師人很多,怎樣去統計這一問題,組織學生交流想辦法,得出了一小組統計一排老師比較節省時間的方法,然后讓學生按照想出的辦法去統計。辦法是學生自己想出來的,統計的過程是學生親身經歷的,學生人人參與,爭論不斷,效果明顯。
四、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統計一分鐘內車輛通過情況時,教師又一次讓大家合作交流,學生討論的結果是一小組有4人,1人負責記錄數據,另3人每人統計一種車輛的簡便方法。當學生把統計好的數據整理成統計表時,讓學生分析討論從統計的數據中你發現什么?想到什么?,這樣的設計頗具挑戰性和現實意義,挖掘出了許多促使人發展的因素,出現了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買摩托車、汽車的人很多、汽車多了,要注意安全,要注意保護環境等思想教育的話題,變關注知識為關注學生情感態度、思維等方面的進步和發展,使知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得到了平衡與和諧的整合。
縱觀整節課,教者注意把數學與生活溝通,使數學教學貼近生活,使學生在知識的獲得中得到發展,在發展過程中習得知識,使課堂充滿生活氣息,生命的活力。
四年級數學教案免費下載篇9
第一、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有助于計算教學。李老師很好地把握了學生學習的起點,在此基礎上制定了教學目標。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是計算題中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計算題的普遍特征,學生較易掌握,但枯燥、乏味。如果只是一味地講、練,學生的興致會提不起來,學習就顯得很被動。而王老師的情景創設比較成功。課一開始,就將學生的學習欲望激了起來。讓學生在主動中探索,在快樂中求知。超市購物活動使學生真實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由此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要求。讓學生實實在在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從而更加親近數學。而且真切地體會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真諦。然后運用學生最喜愛的闖關題和抽卡比大小游戲,不斷激活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成為本課的特點。
第二、從知識與技能方面來看,李老師創設了現實超市購物情景,讓學生主動探索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通過有序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能正確進行計算,并能用來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而這樣的教學是建立在舊知遷移的基礎上的。而這種情境的創設,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生活中的數學”引入到“教材中的數學”,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真正能為探究新知識服務。另外,教學完小數加減法后,老師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面對“列豎式為什么要對齊小數點”這個重點和難點,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從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表達中,自主提煉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數位對齊就是小數點對齊,讓學生在做中,說中發現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在學生充分體驗、感受的基礎上被自主發現,成為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創造”的成果。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有利于學生在愉悅中學數學、用數學,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第三、情感態度上來看,李老師開展了一連串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們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新知,讓學生在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的基礎上進行闖關游戲。進而引導學生思考計算方法,總結收獲,鞏固新知。
四年級數學教案免費下載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復習,鞏固所學的乘除法口算和筆算的計算方法,在計算過程中能靈活應用因數和積的關系,商變化的規律正確熟練地計算。
2、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參與復習的全過程,通過合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形成知識網絡。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和合作精神。
重點:
乘除法筆算的方法,積的變化規律,商不變的規律。
難點:
正確熟練地計算
教具:題卡
教學過程:
一、復習整理:
1、本節課對乘法和除法這部分知識進行整理和復習。板書課題:復習乘法和除法。
2、打開數學書看第三單元和第五單元的內容,看看都學習了哪些內容?
哪個小組愿意匯報你們組的交流情況?
老師指導并歸納,總結在黑板上。
問:你認為這兩個單元哪些內容比較難?你最容易出錯?
二、復習知識點
1、復習口算
直接說結果。
270030=、18060=、36040=、24060=、80040=、42060=、543=、6030=、25050=、1305=、2380=、1506=、183=、234=、713=、4602=、750=。
說一說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復習估算
52270、71092、54390、35068、45570、67880。
說一說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59103、72012、31572、40818、20929。
3、復習積的變化規律,商不變的規律。
不計算,直接寫出下面的積或商。
1539=58579224=33
15039=39612=
15390=158448=
根據什么算出結果的?
4、復習筆算
1)94838=、249647=、432548=、327684=。
2)24527=、53048=、50950=、80237=。
組織學生筆算,說一說筆算的方法是什么?
5、解決問題
1)甲火車14小時行駛1750千米,乙火車10小時行駛1350千米,哪列火車快,快多少?
指出題中的數量關系,列式計算。
路程時間=速度
2)有26條船,每天收入780元,照這樣計算,現在增加了15條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3)總復習9、10
四.總結:
這節課復習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
練習二十一48
四年級數學教案免費下載篇11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進一步溝通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與整數加減法的聯系,建立合理的認知結構;
2、提高計算能力,發展數學思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重點:
溝通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與整數加減法的聯系。
三、難點:
建立合理的認知結構。
四、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設計。
五、教學過程。
(一)回顧與整理。
(二)練習與應用。
(三)全課小結。
1、說說本單元我們共同研究了哪些內容。
通過學習有哪些收獲與感受?
2、怎樣計算小數加減法?
(1)用豎式計算時,為什么要把小數點對齊?
(2)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有哪些相同點?
(3)比整數加減法有哪些注意的地方?
3、整數加減法的運算定律對于小數加減法也同樣適用嗎?
(1)完成練習與應用的第1題:
口算時也要讓學生說一說部分題的注意點和計算方法,特別是進位加與退位減,以及被減數的數位不夠的情況與結果末尾是0的情況。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更形象的復習了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完成練習與應用的第2題:
由于題目較多,可讓學生任意選擇其中的一些,然后集體訂正,學生也要說出列豎式的注意點,并列舉計算中一些典型的錯誤,讓學生在改錯中更深刻的體會計算的方法。
(3)完成練習與應用的第3題:
提醒學生認真分析每道題目的數據特征,并合理地選擇相應的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把整數的運算定律通過合理的遷移,最終能熟練地應用在小數加減法,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4)完成練習與應用的第4題:
結合示意圖理解題意:
①竹竿的高度分成幾個部分的和?
②現在已知幾個部分?
③第三部分的高度就是什么的高度?
④怎樣求池水的深度?
⑤用什么方法?列出算式并解答。
⑥集體訂正。
(5)完成練習與應用的第5題:
①先簡要介紹鈣在人的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作用,再讓學生看著統計表說說各種食品每1000克中的鈣含量,幫助學生理解題意。
②分別解答相關的問題,并提出問題。
(6)完成練習與應用的第6題:
①教師首先講解,讓學生弄清當日水位、警戒水位的含義以及水位上升下降的表示方法;其中“水位變化”欄中的數字是與前一天比較的差值。
②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有關正負數和小數加減法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這里,比前一天多就是正數,比前一天少則是負數。
(7)完成練習與應用的思考題:
①先介紹自由落體運動的有關知識和基本規律。
②引導學生利用列表的策略進行解答。
③集體訂正。
④這節課你收獲了什么?
⑤增長了哪些知識?這些知識就是小數加減法的運用啊,小數加減法的運用還遠遠不止這些呢,你還能在我們的身邊找到小數加減法的運用嗎?課后去找,比一比誰找得最多。
⑥讓學生分組討論,并在全班進行交流。
四年級數學教案免費下載篇12
教學目標:
1.通過天平游戲,發現等式兩邊都加上(或都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等式兩邊都乘上一個數(或都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等式仍然成立。
2.利用發現的等式性質,解簡單的方程。
教學重點:
利用發現的等式性質,解簡單的方程。
教學難點:
發現等式兩邊都加上(或都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等式兩邊都乘上一個數(或都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等式仍然成立。
教學活動:
活動一:創設情境,建立模型。
1.(出示天平)
今天我們要在天平上做游戲,通過游戲你們將發現一些規律。現在我在天平的左側放5克砝碼,右側也放5克砝碼,這時天平的指針在中間,說明什么?
(兩邊的質量相等。5=5)
2.現在我在天平的左側再放2克砝碼,右側也加2克砝碼,你們發現了什么?
怎樣用算式表示。(5+2=5+2)
3.分別在天平的兩邊放上相同質量的砝碼,你們發現了什么?怎樣用算式表示。
生動手實驗,列算式
4.左側的砝碼重X克,右側放10克砝碼,這時天平的指針在中間,說明什么?你知道左側的砝碼重多少克?
5.你能寫出一個等式嗎?
(X=10)
6.如果左側再加上一個5克的砝碼,右側也加上一個5克的砝碼,這時天平的指針在中間,說明什么?你能寫出一個等式嗎?
7.通過上面的游戲你發現了什么?(小組交流)
8.你們再推想一下如果天平都減去相同質量,天平會怎樣。先看書,再動手驗證你的想法。
9.通過剛才兩組游戲,如果我們把天平作為一個等式的話,你發現什么數學規律?小組交流。
(通過天平游戲,發現等式兩邊都加上(或都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
活動二:解釋運用:解方程
1.求出X+8=10中的未知數X
(1)什么是未知數?
(2)根據剛才我們的游戲,你會求X?
方程兩邊都減去8
X+8-8=10-8
X=2
(3)怎樣檢驗?
2.試一試:求未知數X
理解題意,解方程
活動三:建立模型。
1.看書:說一說你收集到哪些數學信息?
2.等式兩邊都乘上一個數(或都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等式能成立嗎?你怎樣驗證?
3.解釋運用:解方程
(1)餅400克,你能提什么數學問題?
(2)怎樣列方程?
4X=400
(3)怎樣解方程?
4.試一試:解方程。
四年級數學教案免費下載篇13
教學內容: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分類、內角和。
教學目標:
1.鞏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以及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o。
2.,知道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的特點并能夠辨認和區別它們。
教學過程:
活動一:簡單基礎的題目。
1、作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談談注意什么問題?(強調鈍角三角形高的畫法)
2、三角形的穩定性。
說說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給出三根小棒說說可不可以組成三角形?
3.4.53.3.32.2.63.3.5
為什么?
三角形的分類: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間的聯系及個三角形的特點。
活動二:解決問題
1、求三角形各個角的度數。
1)三邊相等
2)等腰三角形,頂角是50度
3)有一個銳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據題目所給條件——分析——解決——匯報解題思路
2、爸爸給小紅買了一個等腰三角形的風箏。它的一個底角是75度,頂角是多少?
觀察找信息——分析——解決
3、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內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動三:提高題
1、能畫出有兩個直角或者兩個鈍角的三角形嗎?為什么?
交流——匯報
2、根據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邊形和正六邊形的內角和嗎?
交流討論——匯報
四、綜合練習:課本P1278P130-13110、11、12、13
總復習——三角形的練習卷
復習目標:1、通過講評練習使學生對三角形的相關概念更清楚。
2、熟練畫出三角形的高和底
3、三角形按角分和按邊分的分類,以及通過三角形的內角和180度來求三角形的各角,特殊三角形的求角度。
復習過程:
1、復習概念:
概念:1、由三條線段組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2、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它的對邊做一條垂線,頂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高,這條對邊叫做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度
4、三角形任意兩條邊的和大于第三條邊
2、練習講評:
(一)在釘子板上畫指定的三角形
注意:畫的時候為了準確,需要畫在釘子之間
(二)填空:
1、一個三角形有()條邊、()個角和()個頂點
2、三角形按角的大小來分,可分為()、()(三類
3、三角形按邊的長短來分,可分為()、()
注意:基礎概念題,主要是給學生對知識做個梳理
4、5、6、題主要是根據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來計算角度,除了方法外,還要強調細心計算。
(三)判斷:
1、2、3、4、5都為概念的延伸題,要求學生要記憶
6、7、8為多項選擇,主要是讓學生利用公式、概念靈活做題
(四)畫高:
注:重點也是難點,放慢速度,讓學生用幻燈展示作業,大家來評一評做對了沒有。
學生說一說畫高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1、用三角板畫垂線,用虛線
2、要標上垂直符號
(五)計算
1、在三角形中角1=136度;角2=29度;角3=?
2、媽媽買了個等腰三角形的風鈴。它的一個底角是25度,它的頂角是多少度?
3、在直角三角形中,一個銳角是35度,另一個銳角是多少度?
注意:強調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
四年級數學教案免費下載篇14
一、班情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53名,從上學期的學習成績和從前任任課老師的了解,這班學生的班底不是十分的理想,學習主動性不強,理解能力也較差。班級中學生成績分布水平,中優等的生占1/2,不及格學生和盤桓在60分左右的學生也占了一半。由于學生的理解能力差、計算力較弱,本學期我的教學重點的抓基礎,練口算,重理解。以求每個學生在原先的成績上有長遠的提高。
二、教學內容: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大數的認識,三位數乘兩位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三、教學目標
1.認識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億""十億""百億""千億",認識自然數,掌握十進制計數法,會根據數級讀、寫億以內和億以上的數,會根據要求用"四舍五人"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體會和感受大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39;步發展數感。
2.會筆算三位數乘除兩位數的乘法、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會進行相應的乘、除法估算和驗算。
3.會口算兩位數乘一位數和幾百幾十乘一位數,數十數除整十數、整十數除幾百幾十數。
4.認識直線、射線和線段,知道它們的區別;認識常見的幾種角,會比較角的大小,會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數,能按指定度數畫角。
5.認識垂線、平行線、會用直尺、三角板畫垂線和平行線;掌握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
6.結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動學習圖形的有關知識,發展空間觀念。
7.了解不現形式的條形統計圖,學生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8.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9.初步了解運籌的思想,形成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1.養成認真作業、書定整潔的良好習慣。
四、教材編寫特點:
本冊教材具有內容豐富、關注學生的經驗和體驗、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鼓勵算法及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開放性的教學方法等特點。
1、優化大數認識的編排結構,突出數學的文化特色提供豐富的素材。本教材將"多位數認識"全部內容安排在同一單元之中,這樣使同一知識體系的內容相對集中,利于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遷移類推獲得新知,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改變過去分單元編排)。另外,教材中突出了濃重的數學文化,大數讀寫教學時所提供的數據緊密聯系實際生活中的具體數據。
2、計算教學內容編排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和知識的形成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靈活計算能力。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順序,加大教學的步子,留給學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間。(課時由22課時減為15課時,例題從16個減少為6個),其實也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教材注重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得對筆算過程和算理的理解,不出現文字概括形式的計算法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加以概括與表述;加強了估算教學使學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和策略,學生運用這些策略更好地進行乘除的驗算和除法的試商;將計算作為解決問題的一個組成部分進行教學,本冊教材中沒有單獨的解決問題的單元,而是伴隨在計算教學之中。
3、提供豐富的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注重實踐與探索,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本冊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與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兩塊教學內容,改變傳統幾何教學的以計算幾何為重點的模式。內容上加強了學生的實踐操作,在豐富的實踐基礎上探索圖形的特征、性質,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4、繼續加強統計知識的教學,使學生的統計知識和統計觀念得到進一步提升。
5、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要達到的重要目標之一本冊教材在"數學廣角"中安排了簡單的運籌思想的教學。這一數學思想的引入為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用數學解決問題能力是義務階段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本冊教材注意將問題解決的教學融合于各部分的教學內容之中,在"數學廣角"、三位數乘兩位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統計等單元中都涉及解決問題的內容。
四年級數學教案免費下載篇15
1.一塊長方形水稻田長250米,寬40米,面積是()公頃。
A.1B.10C.10000
2.面積為6公頃的長方形魚場,寬是200米,長是()米。
A.30B.3C.300
3.一塊占地2公頃的果園中,種了5000棵果樹,平均每棵樹占地()平方米。
A.400B.40C.4
4.邊長是200米的正方形草地,占地面積是4()
A.平方米B.公頃C.平方千米
5.一個平行四邊形小麥田,底長550米,高是200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公頃?如果每公頃收小麥6500千克,這塊小麥田能收到80噸小麥嗎?
四年級數學教案免費下載篇16
第六單元《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自主探索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理解計算的算理并能正確地進行加、減運算及混合運算。
2.使學生理解整數運算定律對于小數同樣適用,并會運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小數的簡便計算,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感。
3.使學生體會小數加、減運算在生活、學習中的廣泛應用,提高小數加、減計算能力的自覺性。
教學重難點:
(一)理解小數加、減法的算理,掌握其計算法則是教學重點.
(二)位數不同的小數加、減法計算,是學習的難點.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生自主探索小數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理解計算的算理并能正確地進行加、減及混合運算。
2、使學生體會小數加減運算在生活、學習中的廣泛應用,體會數學的工具性作用。
3、激發學生學習小數加減法的興趣,涌動長大后也要為國爭光的豪情,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教學重點:用豎式計算小數加減法
教學難點:理解小數點對齊的算理
教學準備:學生收集以小數形式記錄的__年奧運會中國運動員的成績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師:同學們,你們還記得嗎?__年奧運會上,我們中國一共取得多少枚金牌?
呈現__年奧運會上中國跳水比賽運動員勞麗詩、李婷婷在10米跳臺雙人跳水比賽中的完美的空中動作照片。
師:你認識畫面中的人物嗎?今天,小明和他的爸爸將帶著我們一起回顧中國跳水比賽運動員勞麗詩、李婷婷在10米跳臺雙人跳水比賽中的精彩表現。準備好了嗎?出發!
繼續呈現勞麗詩、李婷婷在10米跳臺雙人跳水比賽中的完美的空中畫面并伴隨著小明的聲音:10米跳臺雙人跳水決賽開始了,第一輪比賽中,勞麗詩、李婷婷獲得的分數是由53個一和40個百分之一組成的,你們知道是幾分嗎?(53.40)哈特利、海曼斯獲得的分數是由49個一和80個百分之一組成的,你知道是幾分嗎?(49.80)
第二輪比賽中,勞麗詩、李婷婷獲得的分數整數部分是58,小數部分十分位2,百分位是0,你知道是幾分嗎?(58.20)哈特利、海曼斯獲得的分數在49—50之間且百分位是0的兩位小數,你知道是幾分嗎?(49.80)
隨著學生的回答,呈現p96中間的表格。
女子10米跳臺雙人決賽成績
國家 運動員 各論動作得分 總成績
第一輪 第二輪 第三輪 第四輪 第五輪
中國 勞麗詩
李婷 53.40 58.20
哈特利
海曼斯 49.80 49.20
二、探究新知:
1、提出問題:
師:看到表格中的這些信息,你們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預計學生會有以下這些答案:第一輪比賽中國隊領先幾分?
第二輪比賽中國隊領先幾分?
兩輪比賽中國隊共得幾分?
前兩輪中國隊領先幾分?
┅┅
師:大家提出這么多的有價值的問題,真是了不起,老師就從你們提出的問題中選擇一個,咱們一起來解決,好嗎?
出示選擇的問題:第一輪比賽中國隊領先幾分?
2、探索小數減法的計算方法:
學生口答出算式:53.40-49.80
談一談:這是一道小數減法算式,會做嗎?該怎樣計算?把你的想法和組里的同學交流交流。
試一試:學生獨立列出豎式計算。
說一說:如何列豎式?為什么要把小數點對齊?(把小數點對齊也就是把數位對齊)
如何計算?(從百分位減起,突出十分位上的4減8不夠減,從個位退1位的過程)
豎式中的結果3.60與3.6有區別嗎?(根據小數點的基本性質可將結果簡化)
3、探索小數加法的計算方法:
師:小明在看到第二輪比賽的成績時,不禁大叫起來:中國隊兩輪比賽的總成績是111.6分,爸爸也脫口而出:現在領先12.6分了。
提出問題:你們知道111.6分是怎么得來的嗎?12.6分呢?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
學生口答出算式:53.40+58.20
試一試:獨立列出豎式計算
說一說:怎樣列出豎式求出中國隊兩輪比賽的總成績?計算中需注意什么?繼續討論第二個問題:小明的爸爸是怎么算出12.6分的?(四人小組議一議、算一算)
交流:(生1:)先算出兩輪比賽中國隊得幾分,53.40+58.20=111.60,再算出兩輪比賽中國隊得幾分,49.80+49.20=99 最后把這兩個結果相減111.60-99=12.60。
(生2:)先算出第一輪比賽中國隊領先幾分,53.40-49.80=3.6,再算出第二輪比賽中國隊領先幾分,58.20-49.20=9,最后把兩次領先的分數加起來3.6+9=12.6。
師:兩種結果12.60和12.6一樣嗎?為什么?(突出小數性質的應用)
4、概括計算法則:
師:小明看到大家計算的干勁挺足的,特別佩服你們。他想現在大家一定都很清楚小數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方法。回想一下剛才的計算過程和結果,自由談一談列豎式計算小數加減法要注意什么?
生:小數點要對齊,
生:也就是相同數位對齊,
生:哪一位滿十向前一位進1,
生:哪一位不夠減從前一位退1再減,
生:得數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鞏固深化:
1、繼續用小數的加減法計算跳水比賽的第三輪比賽的成績:
師:跳水比賽第三輪的成績出來了,根據這些成績,小明寫下了一些算式,算一算這一些算式的結果,并動腦筋想一想從這些算式你知道有關跳水比賽的哪些信息?出示算式:82.80-76.50 12.6+6.3 82.80+111.6 76.50+99 學生任選兩道算式計算后再交流:從第一道算式我知道中國隊第三輪比賽領先了6.3分。
從第二道算式我知道中國隊前三輪比賽共領先18.9分。┅┅
2、用小數的加減法計算奧運會中國運動員的一些用小數形式記錄的成績:
交流各自收集到的__年奧運會中國運動員的一些用小數形式記錄的成績,
學生之間根據這些數據提出加減計算的問題,并口答出算式。
全班一起列豎式計算。
3、用小數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師:用小數加減法既可解決比賽中的一些計算問題,還能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哪些問題呢?各小組四人交流后再匯報:
生:計算生活中的用水、用電、用煤氣的價錢;
生:計算購買有關生活用品、學習用品的價錢;
生:計算家里的電話費和上網費一共多少錢?
┅┅
師:小明在購買生活用品中碰到了問題,你能幫小明出出主意嗎?原來,小明看上了幾樣喜歡的東西,可是,他的零用錢只有50元,買什么好呢?出示:
一雙運動鞋38.5元 一根跳繩4.8元
一本課外讀物7.65元 一瓶飲料3元
(獨立計算后交流)
四、課堂小結:從今天這一節課中你學會了什么?
五:課外作業:課本練習十六:1、2。作業本p42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索小數加減法的豎式寫法.
2、合作交流總結小數加減法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3、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遷移類推能力。
教學重點:小數加、減法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小數點對齊”也就是數位對齊的道理
教學步驟:
一、復習:
筆算:少先隊員采集中草藥,第一小隊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隊來集了4075克.兩個小隊一共采集了多少克?
讀題,用豎式解答.(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說一說:整數加、減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
二、探究新知
1.揭示課題:同學們,我們學習小數加、減法。
2.情境設置:同學們交過電話費吧,小蘭家一月份的電話費是37.35元,二月份的電話費是40.75元,兩個月一共交電話費多少元?
1)學生自主列去式計算,有問題可以同桌討論(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子上做)
2)教師提問:得數是78.10末尾的0怎么處理?
3)學生計算后引導學生說一說,豎式計算37.35+40.75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4)小組討論:例1與復習題比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師提示:小數加、減法的意義與整數加法的意義相同,也是把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的運算。(板書:小數加法的意義)
練一練:12.03+0.875
試算,二個人在黑板上板書,老師也板書:
12.03
+ 0.875
大家發表意見,總結小數加法的計算法則及計算技巧(小數點對齊、小數點對齊有什么意義?)
引導學生總結:小數加法與整數加法在計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么計算小數加法?
(由整數加法類推學習小數加法,由直觀到抽象,學生易理解、易掌握,再由遷移法對小數減法進行推導)
出示例一的后一問:二月份經一月份多交多少元電話費?
同桌討論(二人板演,其他人在本子上做)
得數3.40后現的0怎么處理?
引導學生說一說,用豎式計算40.75-37.35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練一練:7.81-4.075
1)教師提問:這道小數減法式題被減數的千分位上沒有數,計算時怎么辦?
大家討論,發表意見。
2)學生嘗試:二人板演,其他在本子上做,教師巡視指導。
教師最后說明:被減數千分位上沒有數可以添“0”再減,也可以不寫“0”,把這一位看做“0”來計算,以后計算時,遇到這種情況也可以這樣處理。
3)大家發表意見,總結小數減法計算法則及計算技巧。
4)引導學生總結:小數減法與整數減法在計算上有什么相同之處?
3.觀察,總結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小組合作交流,觀察,總結。
引導學生總結:進行小數計算時先干了什么(列豎式),列豎式應注意什么?(小數點對齊);對于計算的結果,當小數末尾有0時,是怎么樣處理的(去掉末尾的0)
三、課堂練習
1.練習課本p97的“做一做”題目
小數加、減計算很容易出錯,你有什么辦法知道自己做對了嗎?
2.生活實踐題
老師身高1.59米,凳子高0.64米,老師申在凳子上能摸到2.4米處的獎狀嗎?
四、作業布置:作業本p4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小數加減法的練習。
課型:練習課
教學要示:
鞏固小數加減法的法則,加減法關系并掌握小數加減法應用題。
2、提高解題能力。
3、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小數加減法法則,加減法關系。
教學難點:運用法則進行準確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小數加加減法的方法是什么?
2、口算下列各題
0.7+0.94.7-0.5 0.56-0.461.2+0.8
1-0.40.39+0.157.7+0.6 3.6-0.8
4.8-35.7+0.20.6-1.67+2.3
3、板演下面各題并驗算
8.02+15.28108.5-35.0525-16.07
提問:小數加減法是如何計算呢?
二、筆算練習
1、完成下表,并說說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單位:元)
根據信息說說你了解到什么?
2、用小數計算下面各題
(學生計算時,應作如下提示:①想清楚不同計量單位之間的進率;②計算時,可先將復名數改寫成小數,然后再計算;③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檢驗。)
三、解決問題
1、王叔叔一天賣菜的收入如下表
2、班里要買一個球和一個排球。
3、一些女子田徑項目的中國記錄和世界記錄(截至__年1月)如下表。
它們各相差多少?
四、總結:今天我們復習了什么知識?
五、作業:作業本p44
第四課時小數加減混合運算
教學目標:
1. 掌握三個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的進行計算,進一步掌握小數加減的計算.
2. 通過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獲得新知之間的聯系.
3. 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滲透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思想.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運算順序.
2.正確進行計算
:
(一)導入
1.口算
0.78+0.06 5.2+0.480.8+0.4
1-0.273.8+6.41.25+0.75
10.5-6.59.8+0.21+2.7
2.說出下列各題的運算順序
4834-(395+988)165+807+994
(二)教學實施
1.出示主題圖
2.自讀題意(小組交流)
3.觀圖后提出問題
完成比賽,自行車運動員還要騎多少千米?
4.集體交流解法
(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解題)
5.師生互動:
師板書: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483.4-(39.3+98.8)483.4-39.5-98.8165+80.7+99.4
=483.4-138.3 =443.9-98.8=245.7+99.4
=345.1(千米) =345.1(千米) =345.1(千米)
6.驗證:
敘述各自的檢驗方法,可用逆運算的方法,也可用計算器對自己列的算式算一遍.
(三)鞏固新知
1.判斷下列計算題是否正確,如不正確,請改正
(1)39.9+(20.1-1054)(2)(3.74+12.6)+268-43.2
=3.99+18.56=16.34+224.8
=22.55=241.14
(四)課堂小結
小數混合運算與整數混合運算順序和計算方法是否相同?(學生答)
師強調:小數加減法計算時要對齊數位,養成做完后檢驗的好習慣.
(五)作業布置
作業本p45
(六)板書設計:
例3: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483.4-(39.3+98.8)483.4-39.5-98.8165+80.7+99.4
=483.4-138.3 =443.9-98.8=245.7+99.4
=345.1(千米) =345.1(千米) =345.1(千米)
答:運動員還要騎345.1千米
第五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有限個例證使學生理解整數的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同樣適用。
2、能根據數據特點正確應用加法的運算定律進行簡便運算。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顯示小學春季運動會的場景,伴隨聲音響起,下一個項目是四年級組男子4×50未接力賽,請四年級各班做好準備。畫面分別出示四年級4個班運動員50未成績的情況表。
__年校春季運動會徑四年級組男子4×50未接力賽選手情況:
班級 各位選手的50未成績/秒 可能的總成績
第1棒 第2棒 第3棒 第4棒
四(1)班 8.48 8.54 8.52 8.46
四(2)班 8.40 8.56 8.61 8.39
四(3)班 8.32 8.68 8.70 8.36
四(4)班 8.42 8.67 8.58 8.50
提問:根據這張表提供的信息,請你猜一猜,哪個班可能是冠軍?四(1)班可能得第幾呢?
二、經歷用加法運算定律進行簡算的過程,理解加法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仍然適用。
1、在交流中感受算法的多樣化。
師:請你用自己的方法先算一算四(1)班的總成績,看誰算得又對又快。有幾種方法?小組里討論一下,然后在練習本上計算出來。在黑板上演算出來。
方法1:8.48+8.54+8.82+8.46 方法2:8.48+8.54+8.52+8.46
=17.02+8.52+8.46 =(8.48+8.52)+(8.54+8.46)
=25.54+8.46 =17+17
=34(秒) =34(秒)
方法3:8.48+8.54+8.52+8.46
=8×4+(0.48+0.52)+(0.54+0.46)
=32+1+1
=34(秒)
2、在對比中感知較優的算法
師:上述三種算法中,你認為哪一種較優?為什么?
引導學生先自己思考,說出較優算法的理由,然后在班上交流,集體回答是第二種,選出幾個代表都說應用了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
3、推出加法定律在小數中同樣適用
師:你能用簡便方法算出四(2)班、四(3)、四(4)班總成績嗎?要求每一位學生用較優的方法,寫出簡算過程,并說明理由,然后集體反饋。
四(2)班、四(3)班、四(4)班成績分別33.96秒、34.06秒、34.17秒(過程略)
師:通過上面4次簡便計算,你認為加法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仍然適用嗎?各舉3—4例說明。
請1、2名同學將所舉例子寫在黑板上,全班交流評判。通過多個有限的簡算實例,幫助學生合情推出“加法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仍然適用”。
交代課題:讓學生齊讀課題
在口里填上適當的數:
(1)6.7+4.95+3.3=6.7+口+4.95 (3)6.38+1.72+3.62=6.38+口+1.72
(2)(1.38+1.75)+0.25=口(口+口) (4)(2.55+7.7)+(2.3+7.45)=(口+口)+(口+口)
小結:這堂課同學們表現的真不錯,現在來談談你的感受,你有什么收獲?
(找幾名學生回答后,老師作一下小結)
作業布置:作業本p46
第六課時:
教學內容:第105頁練習十八
課型:練習課
教學要求:
1、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從現實情境中發現并提出簡單數學問題的良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口算
0.4+0.6+57.5+3.1+2.510-2.5-2.5
21-7.7-2.38-2.59+3.610-2.4
二、簡算練習
1、在下面的里真上適當的數,在〇里填上“+”或“-”。
3.5+10.06=+3.85
10.24+8.2+1.8=10.24+(〇〇)
18.76-(3.76+0.53)=18.76-〇
32.17-0.46-4.54=32.17-(〇)
2.下面各題能用簡算的就用簡便方法講算.(比賽完成)
1.25+3.7+0.75 5.6-0.18-1.2
7.08+16+8.2 10+0.009+0.191
3.75-0.75-1.25 80-19.4-8.09-3.51
5.6+0.5-5.6+0.5 7.2+5.6-2.8
三、解決問題
1、p1054
提問[1]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你能根據信息解決什么問題?
[3]這道題要求我們解決什么問題?
[4]獨立完成
[5]怎么算比較快?
2、p1065
提問[1]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你能根據信息解決什么問題?
[3]這道題要求我們解決什么問題?
[4]獨立完成
[5]怎么算比較快?
3、p1067(同上)
4、p1068、9
四、作業:作業本p47
四年級數學教案免費下載篇17
一、復習舊知、引出新知。
1.學生復習條形統計圖
師:同學們前幾天我們栽了蒜苗,還記錄了它在15天內生長情況的數據,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種蒜苗的數據進行了整理,制成條形統計圖,舉在手里,展示一下。
展示一學生的條形統計圖
生匯報圖中數據
2.提出問題,學生探究作圖
師:如果我們還想了解它從第3天到第15天整個的生長變化的情況,該怎么畫呢?老師這有幾種統計圖,請你仔細觀察,看哪一種更合適。(師出示條形統計圖、扇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生任選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條形統計圖上作一些修改或補充,把它變成這種統計圖呢?
學生在小組內先討論,再在圖上試一試。
學生作圖后展示,匯報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3.生成新知,揭示課題
師抓住學生將條形上的點連線,對比評價,選擇優秀的作品,用多媒體演示由條形統計圖演變為折線統計圖(描點,連線)的過程
提醒同學們:變成真正的折線統計圖還要把原有的條形統計圖擦掉
揭示課題:折線統計圖
二、讀折線統計圖,體會特點
1. 讀點
師:圖中的點表示什么呢?
生說點的意義,(課件顯示并標數量)
2.讀趨勢,
師:同學們都讀出了點所表示的數量(板書數量),由點連成的線呢?
生說表示蒜苗從矮長到高的生長趨勢。
讀局部趨勢,從第幾天到第幾天長得快,從第幾天到第幾天長得慢(板書趨勢)
3.估計
根據這一趨勢請你估計蒜苗第10天大約長到多少厘米?
4.預測
預測第20天大約長到多少厘米,并說說你的想法。
三、獨立制圖。
師:我們會讀折線統計圖了,那你會畫折線統計圖嗎?怎么畫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長情況統計表,你能將它制成折線統計圖么?
學生獨立繪制笑笑的蒜苗生長情況折線圖
匯報評價
說說圖中的信息
對比自己與笑笑的蒜苗生長趨勢,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四、運用延伸
1.出示 北京地區2003年5月新增病人的統計圖
(1)從上圖中你能說說“非典”新增病人的變化趨勢嗎?
(2)你能與同學說說產生這種變化趨勢的原因嗎?
2.出示小玲家室內氣溫的變化統計圖
(1)小玲每隔( )時測量一次氣溫
(2)這一天從8:00到16:00的氣溫從總體上說是如何變化的?
(3)請你再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并嘗試解答。
3、出示百貨大樓一年銷售冰箱的總數量統計圖
根據趨勢,作出決策
師:如果你是銷售經理,根據今年銷售趨勢,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約進多少?為什么?
五、課外拓展
下課后收集生活中的折線統計圖,下節課交流
四年級數學教案免費下載篇18
教學目標:
1、經歷觀察、測量、猜想等學習活動,感受、體驗小數產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處處都存在小數;
2、理解小數的意義,能說出小數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小數的讀、寫方法,并正確能讀寫小數;
3、在合作與交流中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教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完成目標而采取的活動方式的組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嘗試法、引導發現法、等方法的優化組合。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小數的含義是屬概念教學,較為抽象、凝煉,根據學生對概念的認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這一規律。
1、從生活中了解小數,明確要用小數表示的必要性。
2、從已有的生活經驗中,理解、抽象小數的意義。
3、 通過觀察、測量,讓學生充分感受、體驗小數產生于生活,從而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都存在小數 。
4、了解小數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廣泛運用,體驗數學在身邊,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和樂趣。
教學學法:
1、學會通過觀察、測量、歸納,可以發現生活中處處都存在小數 。
2、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他們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3、通過指導獨立看書,匯報交流活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導入新課
創設“5.1”假期情景 ,使本課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經念相吻合
1、在假期里你買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錢?
2、老師買了一本書,同學們猜一猜要多少元?
從同學們的回答中歸納出不能用整元數表示的這種數,要用小數表示。引入課題。
這樣的設計,旨在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引發起學主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求知欲望的火花,從而進入的學習狀態,為主動探究新知識聚集動力。
二、明確目標 探索新知
同學們都知道小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學們想了解小數的什么?
我預設學生的提問(預設)
1、小數是怎么來的。(怎么產生的)
2、什么叫小數?(小數的意義)
3、小數是怎么讀的,怎么寫的?
根據學生提的問題,師生分析問題
1、師生小結小數的意義
(1)象“0.1、0.3、0.9”這些小數叫1位小數。(分母是10的分數,可以寫成1位小數。1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
(2)象“0.01、0.04、0.18”這些小數叫2位小數。(分母是100的分數,可以寫成2位小數。2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
(3)象“0.001、0.015、0.219”這些小數叫3位小數。(分母是1000的分數,可以寫成3位小數。3位小數表示千分之幾。)
2、學習小數的寫法
三、鞏固新知
1、練習“考考你”;(練一練)第1題
2、用米做單位測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場買菜統計表。
【把小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結合起來,使學生體驗教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四、小結
1、了解小數的歷史。(小資料)
【了解小數的歷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2、學了小數這節課,能談談你知道了些什么嗎?
五、作業布置
1、從生活中記錄一些小數,明天同學之間相互交流;
2、完成《作業本》
布置實踐性的作業,使學生把小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結合起來,體驗教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