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小學教案 > 數學教案 > 四年級 >

四年級數學教案表格

時間: 新華 四年級

教案是指每節課教師所寫的每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四年級數學教案表格怎么寫,這里給大家分享四年級數學教案表格,供大家參考。

四年級數學教案表格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解決姐、弟二人的郵票張數問題,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

2、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解形如2X-X=3這樣的方程。

教學重難點

學會解形如2X-X=3這樣的方程

教學過程

活動一:創設情境,建立模型。

1、看圖說一說你收集到哪些數學信息?交流。

2、圖中告訴我們等量關系是什么?

(姐姐的張數+弟弟的張數=180)

3、求姐、弟各有多少張?你會畫線段圖嗎?畫一畫。

X

弟弟

3X180

姐姐

4、設誰為X比較簡便?為什么?

5、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那姐姐呢?你會列方程解答嗎?

6、學生匯報。

7、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那姐姐有3X張郵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樣想?

4X=180(1個X與3個X合并起來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張郵票,那姐姐有135張郵票。

8、書寫時要注意什么?

9、做完后還需要驗證,怎樣驗證?

10、想一想,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張的條件,可以怎么列方程?

先畫線段圖,再列,方程解答,并交流。

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那姐姐有90+X張郵票。

90+X+X=18011、通過剛才解決問題,你們有什么收獲?

活動二:解釋運用:試一試

解方程:5Y+Y=96X+3X=724M-2M=48

Y+Y=335X-2X=1232X-X=4

(1)讀題

(2)怎樣解方程

(3)怎樣檢驗?

練一練

1、解方程:

2、嵐嵐幾歲了?

列方程并解答

理解題意,解方程解答,并檢驗

X+6X=35或7X-X=30

3、列方程30X=600。

生獨立完成。

4、(1)書上告訴了我們什么?你能提什么問題?

(2)怎樣列方程?

25X-4X=31.5

(3)怎樣解方程?

(4)你怎樣驗證?

板書設計

郵票的張數

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那姐姐有3X張郵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樣想?

4X=180(1個X與3個X合并起來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張郵票,那姐姐有135張郵票。

四年級數學教案表格篇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觀察、畫圖和交流等活動過程中,認識射線和直線,掌握線段、射線和直線的特點及其聯系。了解從一點可以畫無數條射線,經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并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知道兩點間的距離。

2.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角的認識,會用符號表示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及相應的讀法。

3.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能應用所學知識描述生活現象。

教學過程

一、感知射線從生活中引入

教師打開激光燈,光線射向教室對面的墻壁上。

提問:在墻上你看到了什么?(一個光點)這個光點是從哪里發出的?

再問:如果把激光燈的發射點和墻上的光點看作兩個端點,那么中間的一條光線可以看作什么?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線段。

提問:線段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后,讓學生根據線段的特點畫一條3厘米長的線段。

[評析:用學生熟悉、喜愛的激光燈射出的光線引入,貼近學生的生活。同時,及時將具體的生活實例上升為抽象的數學概念,有機孕伏與復習了線段的特點,為射線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提問:如果把激光燈射出的紅色光線射向天空,你還能找到光線盡頭的那個光點嗎?(不能)這條光線會怎樣?(這條光線會射得很遠很遠,看不到盡頭。)

追問:這條光線還能用線段表示嗎?為什么?

講解:對!我們可以把這樣的光線看作是射線。(板書:射線)

出示教材第16頁的情景圖。

提問:這幅美麗的夜景圖中,那五光十色的燈光都可以看作是射線嗎?為什么?

談話:但圖上只能看到這些光線的一部分,你準備用什么方法清楚地畫出這些射線呢?請大家在自己的練習本上試著畫一畫。

學生畫出的圖形可能有:

反饋時引導學生通過交流、比較,明確:射線只有一個端點,可以向一端無限延長。

提問:你還能舉出生活中有關射線的例子嗎?

[評析:揭示了線段的概念后,通過光線射向天空,射得很遠很遠,看不到盡頭,讓學生初步感受無限。同時,讓學生在嘗試畫射線的活動中理解和體會無限延長的含義,感受并理解射線的特點。]

二、認識直線在操作中體會

談話:想象一下,如果把線段的兩端都無限延長,會得到怎樣的一條線呢?你會畫一畫嗎?

學生畫出的圖形可能有:

師生共同評價,并通過討論明確:直線沒有端點,可以向兩端無限延長。

講解:(指學生畫出的直線)我們把這樣的線叫做直線。(板書:直線)

提問:那你會把一條射線變成一條直線嗎?

指名在實物投影上把射線的一端無限延長,得到一條直線。

小結:直線有哪些特點?

[評析:在對射線充分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大膽想象,自己畫直線,使學生對直線的認識建立在實際操作和想象的基礎上。同時,要求學生將射線變成直線,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體會射線與直線的聯系與區別。]

三、形成概念在比較中整理

談話:我們在認識了線段的基礎上,又認識了射線和直線,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線段、射線、直線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可以在小組內互相討論。

學生活動后,組織交流。(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整理線段、射線和直線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板書。)

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出示題目。

學生口答,并說一說判斷的理由。

[評析:線段、射線和直線的聯系和區別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教師放手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整理,使學生在歸納中有效區分三者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加深了對射線和直線的認識,形成了合理的知識結構。]

四、知識延伸在實踐中提煉

1.畫一畫。

提問:如果老師要你畫一條線段、射線、直線,你會畫嗎?(學生按要求畫圖)

再問:如果老師要你畫一條5厘米長的線段、射線、直線,你會畫嗎?為什么?

談話:如果老師要你以一個點為端點畫一條射線,你會畫嗎?試一試從這個端點能畫幾條這樣的射線?(學生嘗試畫圖)

小結:從一點起能畫出無數條射線。

談話:如果老師要你經過一點畫一條直線,你會畫嗎?可以畫幾條?先想一想,再試一試。

小結:經過一個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

提問:如果老師要你經過兩點畫一條直線,你會畫嗎?可以畫幾條?

學生嘗試畫圖,并組織交流。

小結:經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

2.說一說。

談話:其實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的例子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你能找到這樣的例子嗎?(學生舉例)

[評析:讓學生在畫線段、射線和直線的交流與實踐過程中,既巧妙復習了線段、射線和直線之間的聯系,又適時歸納出經過一點可以畫出無數條射線,經過一個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和經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同時,將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的知識及時拓展到在現實生活中,幫助學生體會數學的實際價值。]

3.想一想。

出示下圖,談話:小明從學校回家有A、B、C三條路線可以走,你認為小明選擇哪條路回家最近?

談話:這只是我們憑生活經驗得出的結論,如果量一量呢?請同學們動手量一量。

學生反饋測量結果。

談話:兩點間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連結兩點的線段的長度就是兩點間的距離。

讓學生在紙上畫兩個點,量出它們之間的距離。

[評析:創設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測量、交流,明確兩點間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連結兩點的線段的長度就是兩點間的距離,從而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上升為數學知識。]

五、角的概念在自學中獲取

談話: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經過一個點可以畫無數條射線(指學生畫的從一點引出多條線段的圖形),請同學們看這里的圖,你能從中找到我們已經認識的圖形嗎?

談話:我們在二年級時已經初步認識了角。請大家想一想,關于角我們已經知道了些什么。再打開課本第17頁,自學例題,和小組里的同學說一說對于角,你又有什么新的認識。

學生自學后,組織反饋,并通過討論使學生弄清以下問題:什么是角?角由哪幾部分組成?角用怎樣的符號來表示?

提問:你能畫一個角,并標出角各部分的名稱嗎?自己試一試。

學生活動后,師生共同評價。

[評析:由經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射線巧妙地引入角,形象地突出了角的兩條邊是射線這一關鍵,使學生對角的認識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了提升。]

六、練習拓展在辨析中提升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提問:圖中有幾條射線,組成了幾個角?它們各是什么角?

引導學生有序觀察、思考,明確銳角比直角小,鈍角比直角大。

七、回顧反思在生活中延伸

總結:通過今天的學習活動,你有什么收獲?

延伸:在我們的生活中藏著很多數學知識。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應用,同學們課后可以繼續找一找,看一看,并將你的發現與其他同學分享。

四年級數學教案表格篇3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四年級第二學期第四單元的內容。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是學習小數乘法和除法的基礎,也是進行單位換算的重要手段。它是小數的另一性質,它與前面所學的小數性質不同,主要是研究小數點移動如何改變小數的大小,是學習小數知識的重要內容。為了突破難點,我選擇了金箍棒的變化這一情境展開教學,有助于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的思考和理解問題。同時以完整的、學生熟悉的、又非常感興趣的情境貫穿整節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的熱情,自主探究規律、發現規律,更重要的是應用規律解決問題,因為這一變化規律不僅是小數乘除法計算的根據,也是單位名稱換算的重要基礎。

學情分析:

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整數的有關知識,特別是十進制計數法以及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等知識之后學習的,所以學生對于小數的大小是有認識的。學生能發現小數點移動后,蘊含什么規律,學生還不清楚,還不能把小數點移動和小數的大小變化規律建立聯系。因此,我在設計時,用的是金箍棒變化的情境,借助長度來讓學生形象地理解小數點移動的變化規律。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規律;能應用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進行計算。

2、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掌握新知。

3、初步培養學生用聯系,變化的觀點認識事物。

教學重點:

探索并歸納出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并比較熟練地判斷隨著小數點位置的變化,引起這個小數的大小有什么變化。

教學難點:發現并歸納變化規律。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圓形磁鐵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自主建構。

(1)出示例5:

師:同學們喜歡看連環畫嗎?(喜歡)、大家請看:這是西游記里的故事,誰愿意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 ( 生講:一只小妖手持大錘對孫悟空說:猴頭,交出唐僧!孫悟空說:休想,看我金箍棒!他邊說邊從耳洞里掏出金箍棒,長0.009米。孫悟空說:變!他邊說邊把金箍棒拋向空中,金箍棒變成0.09米。小妖看得目瞪口呆。孫悟空又說:變!金箍棒又變成了0.9米。小妖驚呆了。孫悟空再大聲一吼:看棒!金箍棒變成了9米長。小妖還來不及反映,“哇!”的一聲,就被金箍棒-。)

這里有一組數據顯示金箍棒變長的過程,誰發現了?

師板:(0.009米, 0.09米, 0.9米, 9米,)   觀察這組數據,看看有什么相同與不同的地方?(數字相同、位數不同,大小不同、小數點的位置不同)說的不錯, 這主要因為小數點的位置移動了,小數的大小也發生了變化.那么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規律。師板:小數點移動(齊讀)

二、小組合作,發現總結小數大小變化規律。

我們接著來研究,師問:0.009米的金箍棒能打死妖怪嗎?你能比劃0.009米的長度嗎? 為了更清楚的知道這些小數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把這些小數換算成整數,用毫米來表示。

師板: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請同學們從上往下觀察這組數,等號右邊的數有什么變化,等號左邊的數,小數點向什么方向移動了幾位,原來的數怎樣?

自己思考一下,然后五人一小組根據大屏幕的提示進行合作,組長主持,記錄員做好記錄。

出示大屏幕;快樂合作:

從上往下看,以第1式為標準,第2、3、4式分別同第1式比較,等號右邊的數有什么變化,等號左邊的數,小數點向什么方向移動了幾位,原來的數怎樣?

(2)小組討論

(3)小組交流匯報

小組一:(以第1 式為標準,第2式同第1式比較,0.009米變為0.09米,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等號右邊的9毫米變為90毫米,擴大到原數的10倍-----)

能概括地說一說我們發現的這個規律嗎?

小結: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小數就擴大到原數的10倍,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小數就擴大到原數的100倍,小數點向右移動三位,小數就擴大到原數的1000倍;……

3、拓展延伸,小組合作

(1)猜想

師:剛才我們研究了小數點向右移動會引起小數擴大的規律,那么小數點向左移動,會發生什么變化呢?(小數會縮小)

我們一起來驗證。

(2)驗證猜想

討論:

從下往上看,以第4式為標準,第3、2、1式分別同第4式比較,等號右邊的數有什么變化,等號左邊的數,小數點向什么方向移動了幾位,原來的數怎樣?

(3)小組合作

(4)小組匯報交流

小組1(以第4 式為標準,第3式同第4式比較, 9米變為0.9米,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等號右邊的9000毫米變為900毫米,縮小到原數的1/10----)

小結: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小數就縮小到原數的1/10;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小數就縮小到原數的1/100;小數點向左移動三位,小數就縮小到原數的1/1000;……。齊聲讀規律

把書打開到61頁,完善書下面的內容。

為了方便我們記憶,老師把它編成兒歌,大家請看。

(5)出示四句歌

三、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談話:剛才咱們班同學發現了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現在能有信心用規律解決碰見的數學問題嗎?咱們來個小比賽,誰最棒!

1、把下面的小數點移到位數字的左邊后填空

(1)36.8變為( ),小數縮小到原數的( )。

(2)5.41變為( ),小數縮小到原數的( )。

(3)128.6變為( ),小數縮小到原數的( )。

2、判斷

(1)把5.6擴大它的10倍是560。( )

(2)把1.502的小數點去掉,它的值就縮小10。 ( )

(3)把一個小數的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就縮小到原數的1/100。 ( )

3、選擇

(1)把5.08的小數點去掉,這個數就( )。

A、擴大到原數的10倍 B、縮小到原數的

C、擴大到原數的100倍 D、縮小到原數的

(2)把的一位數先擴大10倍,再把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后是( )。

A、9 B、 0.9 C、900 D、 9000

(3)把0.717的小數點去掉后,再向左移動三位, 這個數與0.717比較( )。

A、縮小到原數的 B、擴大到原數的1000倍 C、相等

4、思考題:

把一個數的小數點先向右移動兩位,再向左移動一位得4.02,原來的小數是( )。

四、總結本節知識,暢談收獲。

五、布置作業。

四年級數學教案表格篇4

教學內容:

教材第4-5頁

教材簡析:

這部分教材創設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綠色環保生活情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筆算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利用已有的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筆算經驗,嘗試著獨立列豎式計算,并通過交流,幫助學生掌握兩個乘數末尾都有0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簡便筆算方法。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筆算的簡便算法,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2、讓學生通過計算、比較,初步感知積的變化規律,初步體會簡便算法的依據。

3、讓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簡便算法。

教學難點:

理解兩個乘數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簡便算法的依據。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1、交流口算本上的得數。

問:這些口算題有什么特點?(都是末尾有0的乘法)

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口算?(先不看0,乘完后再數兩個乘數的末尾有幾個0,就添上幾個0)

板書其中一題:200×43

這題的得數是多少?怎么算的?

現在請你用豎式來計算,行么?

(板書豎式,強調0先不要對齊)

看板書:200×43=8600,問:誰能根據這個算式很快地編得數也是8600的乘法題?

(2×4300,20×430)

為什么這三個算式的得數都一樣呢?(先不看0,都是2×43;再添上0,兩個乘數末尾合起來都是有2個0,所以都要添上2個0)

2、哪些同學昨天已經預習了數學課本?知道今天要學什么嗎?

(要學習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學習例題

1、出示圖,提問:從圖上知道哪幾個信息?要求“每天大約能釋放出氧氣多少克”哪個條件是多余的?算式怎么列式?

指名學生回答,板書:850×15=

2、嘗試練習,解決問題

850×15=?,用豎式怎樣算,請同學們在自備本上試一試。

指名板演,(可能出現的情況)

(1)按照原來的方法筆算

(2)0先不對齊,但在前面乘的時候,0也參與了

(3)交換了兩個乘數的位置

(4)在第2步乘的時候,沒有把積的末尾和十位對齊

……

講評這幾種做法

第一種方法:是正確的

(重點講)第二種方法:為什么開始列豎式的時候0沒有對齊某個數位?(先不考慮,可以使計算更簡便)

既然是先不考慮,所以在這兩次乘的時候,0也不要考慮。(擦去多余的0)

指出:最后加完之后,這個0要補上。 ……

比較第一、二種豎式,指出:末尾有0的乘法豎式我們可以像這樣寫,比較簡便。

3、完成“試一試”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學生板演。講評。

三、鞏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再指名說說得數。

2、第3題。

學生獨立分組口算。算完后指名交流每組算的時候有什么特點?

四、布置作業

第2、4題

四年級數學教案表格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學具模擬烙餅過程,讓學生感悟統籌思想,初步了解統籌的含義,掌握烙餅問題的統籌方法,并能實際應用。

2、在問題探究、動手模擬、交流爭辯等學習活動中,提高學生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規律探尋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3、通過交流爭辯活動,使學生體會交流爭辯這一學習方法的價值。

【教具準備】

大圓(鍋子)一個,小圓(烙餅)9個,多媒體課件一套

【學具準備】

每兩位學生一份學具,包括一個大圓與九個小圓,實驗記錄單四份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

1、直接出示(鍋和餅):這是什么這兩樣東西放在一起能做些什么

2、揭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烙餅問題(板書:烙餅問題)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問題,理解題意

火車站附近的烙餅店來了五位顧客,每人想買一個餅,急著趕火車,限定時間不能超過15分鐘。烙熟一個餅的兩面各需要3分鐘,店里唯一的烙餅鍋一次只能放兩個餅。同學們,你們說,這三個顧客能吃上烙餅嗎

(1)生:猜想

(2)師:到底能不能呢首先我們要理解題意,請問:

兩面各需要3分鐘什么意思請用手勢示意說明。所以烙一個餅要幾分鐘

一次只能放兩個餅什么意思請用手勢示意說明。所以烙兩個餅要幾分鐘

(3)如果烙熟1張餅,最少需要幾分鐘(6分鐘)誰來烙一烙

為什么是6分鐘(正面3分鐘,反面3分鐘)

(4)如果要烙兩張餅的話,最少要幾分鐘(6分鐘)誰來烙一烙。

23=6(分)中23各指什么

師:1張餅最少要6分鐘,烙2張餅應該12分鐘才對,這怎么回事兒

(因為一個鍋可以同時烙兩張餅)

2、探究分組烙

(1)那4張餅怎么烙(43=12(分)中的4指什么)

(2)介紹分組烙法

(3)6張,8張,10張怎么烙最少需要多少時間

(4)反饋:你發現了什么

3、探究輪流烙

(1)師:如果烙3張餅,怎樣烙最省時呢

(2)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烙一烙

1)請同學們靜靜的想一想,你打算怎么烙,用了幾分鐘,它是最少時間嗎

2)有了想法后,先獨自用老師發給你的材料動手烙一烙,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把烙的過程輕輕的說過同桌聽。

師:想一想,我怎么向同學匯報,能讓大家聽的明白一些。

(3)反饋交流:指名生回答:

生1:2張+1張,6分+6分=12分(讓一生板演)

生2:口述板演:③②3分鐘②拿掉

③①3分鐘③好了

①②3分鐘①②也好了

師:誰聽明白了指名生3再一次板演。師指導口述過程。

(4)同桌合作,動手用學具烙一烙

請每位同學用剛才這位同學的方法,烙一烙,算一算,驗證一下這樣烙是不是9分鐘

(5)師:請同學比較這兩種不同的烙法,為什么烙法2就來得省時間呢

①請每個同學靜靜地想一想,把兩種方法對比一下,為什么(獨立思考)

②匯報。根據生的匯報師小結:

烙法1第二次的時候只放1張餅,太浪費了。烙法2每次都是兩張餅在同時烙,不浪費。看來我們烙餅的時候盡可能使鍋里有兩張餅在那里一起烙。這樣就不會浪費時間,最省時間。也就是說我們在平時解決問題時,不同的問題要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它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6)給烙法2取名字

師:烙法2還有那么多的數學奧秘,你能給她取個名字嗎(交替烙,輪流烙)

4,探究分組烙+輪流烙

(1)假如烙5張餅,怎樣烙最省時間誰來介紹一下方法

(2)介紹分組烙+輪流烙法

(3)現在你會解決了嗎

火車站附近的烙餅店來了五位顧客,每人想買一個餅,急著趕火車,限定時間不能超過15分鐘。烙熟一個餅的兩面各需要3分鐘,店里唯一的烙餅鍋一次只能放兩個餅。同學們,你們說,這三個顧客能吃上烙餅嗎

(4)烙7張呢9張呢11張呢怎樣烙最省時間

a、同桌合作烙一烙,并完成把結果寫在練習紙上

b、反饋:你發現了什么(你怎么這么快就想出來了,有什么好方法嗎)

(5)那烙12個餅采用什么烙法省時呢,為什么

(6)那你覺得什么情況下分組烙省時,什么情況下兩種方法結合省時

三、發展時間

1、一個鍋一次能同時烙3個餅,兩面各需要烙3分鐘,烙熟6個餅最少需要多少時間

2、一個鍋一次能同時煎2條魚,兩面各需要煎5分鐘,煎熟3條魚最少需要多少時間

四、課堂總結

師:學了今天這節課,你想說什么

教學反思:

《烙餅中的數學問題》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冊數學廣角中的內容,通過教學除了教給學生知識外,還要給學生留下點什么我認為餅如何烙最優以及其中蘊含的規律固然重要,但這只是知識技能的范疇,我不想僅停留在就知識教知識的層面上,比知識更重要的是蘊含其中的數學思想和方法,這些才是學生持續發展,終生發展最重要的東西。本節課立足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創設問題情境。根據新課程標準,讓學生借助學具操作,經歷探索烙餅中數學知識的過程,逐步掌握烙餅的最佳方法,在解決問題中初步體會數學方法的應用價值,初步體會優化思想。

四年級數學教案表格篇6

教學目標:

1.借助學生熟悉的事物,從不同角度對1億進行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

2.經歷課題研究、數學建模的簡單過程,初步獲得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研究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借助數學方法來解決,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愿意與他人合作,與人交流,共同解決問題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經歷課題研究、數學建模的簡單過程,培養對1億大小的感性認識。

教學難點:體會和感受大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培養數感。

教學工具

教學準備:課件、一包打印紙、一把大米、尺子、天平、計算器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填一填:一個一個的數,10個一是()

10個10是();10個100是();10個1000是()。

1億是10個(),100個()1000個(),10000個()。

2、網絡數據:

2001年中國移動電話的數量超過1億部。

2005年中國的網民超過1億人。

哈雷彗星的尾巴長達1億千米。

我國的小麥產量一直穩定在1億噸左右。

中國移動平均每天可以凈賺1億元。............

老師:

一億到底有多大呢?

走路的時候就在想“一億步有多遠?”

吃飯的時候就會想“一億粒米有多重?”

發作業本的時候就會想“數一億本練習本要多少時間?”............

二、新知探究

(一)數一數。

1、質疑:出示一大堆本作業本場面讓學生直接數【疑惑:數不了】

2、解惑:討論怎么辦?【化難為易】

問題——數作業本要花多少時間?

材料——作業本,計時器

步驟——先測出數1本(10本)所需的時間

再推測出100本,1000本,100000本。。100000000本需要的時間。

過程——表格式

10本100本1000本10000本100000本1000000本10000000本100000000本

9秒()()()()()()()

算一算

合()分鐘=()小時=()天=()年

小結——從現在開始(9歲)要數到18歲才能數完。

3、試一試

(二)量一量

一億張紙摞起來有多厚?

(三).稱一稱。(小組合作)

1、問題

數出100粒大米,稱稱大約重2.5克

照這樣計算,一億粒大米約重多少克?

2、步驟

1000(粒)10000100000000

25(克)2502500000

3、結論:億一粒大米約重2500000克。

4、運用

(1)我們全國大約有13億人,如果每人每天節省一粒米,全國一天大約能節省多少克糧食?

(2)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這些節省下來的大米可供一個人吃多少天?大約合多少年?

課后小結

三、課堂小結。

1、你知道了什么?(節約從每一粒米開始)每人每天大約吃400克大米,13億中國人每人每天節約一粒米,大約夠一個人吃(81250)天≈(223)年。

(積少成多,積沙成塔)喜馬拉雅山高約88848米,一億張白紙疊在一起比喜馬拉雅山都還高!。。。。。未知的世界等待你去發現!

2、你學到了什么?(化難為易)

課后習題

3、你還想知道什么,請用課堂上的方法和步驟繼續研究。并將你收獲到知識做成手抄報進行展示。

板書

一億有多大

四年級數學教案表格篇7

一、說教材

(一)教育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第四單元第二小節“小數的性質和小數大小的比較”的第二課時。“小數大小的比較”包括:①小數位相同的小數的大小比較,②小數位數不同的小數的大小比較。

(二)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由于進一步學習“小數大小的比較”是學生從直觀形象的比較到抽象思維形成比較的掌握過程,即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對發展學生的類推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小數大小的比較”是本節的重點,其中“小數位數不同的小數的大小比較”學生往往仿照比較整數大小的方法,只根據小數位的多少來判斷小數的大小,容易出現錯誤,所以講清“小數位數不同的小數的大小比較”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小數位數相同的小數的大小比較”。

2、使學生掌握“小數位數不同的小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同時培養學生有順序地思考問題的習慣。

二、說教法

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啟發引導的方法組織教學,層層深入促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中獲得新知。

采用直觀、啟發、討論、搶答、嘗試、練習等多種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動腦、動口、動眼、動手,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從而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說學法

我通過本的教學,在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

學會通過觀察、比較、歸納,最后概括出一些規律性的結論。

通過學習本節內容,培養學生有順序地思考問題的習慣。

通過指導學生閱讀看書,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教學共分五個環節進行:①溫故互查引入新課;②設問導讀學習新知;③自我檢測發現問題;④鞏固練習總結;⑤課堂檢測。

(一) 溫故互查引入新課

通過2人小組復述回憶整數大小的比較的方法;即 當整數位數不同時,位數多的那個數就大。當整數數位相同時,從高位開始比較,按數位順序一位一位地比,哪一位的數大,那個數就大,就不再比下一位了。利用 3、小明帶了14元8角,到自然選商場買一支鋼筆,結果發現一支鋼筆的價錢是13.50元,那么小明帶的錢夠嗎?引出課題   今天開始學習“小數大小的比較”。板書課題然后設問學生:“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是否同整數一樣從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比較呢?學生回答:“是”這時老師有意不表達,留下懸念,激起學生對知識的求和欲望,從而使學生進入的學習狀態,老師利用這一機會,進行嘗試教學。

(二)設問導讀學習新知

1、出示教科書第60頁的例題4的圖。

你能給他們排出名次嗎?

(1)教師:到底誰是第一名呢?我們的裁判員會怎么做呢?

(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匯報討論的結果)

匯報:誰跳得最遠,誰就是第一名,因此我們只要兩個的比較小數的大小就可以了。

(2)如何比較3.05米、2.84米、2.93米的大小呢?請同學們聯系我們學過的整數比大小的方法,以四人為一個小組進行討論。

匯報:先看這四個數的整數部分,因為3>2,所以3.05米>2.□□,得出小明跳得最遠。

接著看2.84米、2.88米、2.93米這三個小數,客觀存在們的整數部分都是2,那我們就看它們的十分位,因為8<9,所以2.8□米<2.9□米,得出小紅和小莉沒有小軍跳得遠。

最后再看2.84米,它們倆的整數部分是2,十分位都是8,那我們就看它們的百分位,因4<8,所以2.84米<2.88米,得出小紅沒有小莉跳得遠。

得出結論:小明第一名。小軍第二名,小莉第三名,小紅第四名。

我采取討論、嘗試、搶答、直觀、記發等多種教學法,層層深入地應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完成從形象到抽象的類推比較過程。

3、概括總結

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先看它們的整數部分,整數部分大的那個數就大,如果整數部分相同,十分位上的數就大,如果十分位上的數相同,百分位上的數大的那個數就大……

并提問:結論最后為什么不用句號而用省略號,此問題告訴學生后面的數位還可發類推下去。

(三)自我檢測發現問題

通過自我檢測發現問題,及時講解。同時讓學生明確,比較小數大小與比較整數的大小有什么異同點?

(比較小數大小與比較整數的大小的相同點是,也是從高位比起,一位一位的比較。不同點是:整數比大小,如果位數不同,數位多的就比較大;而小數不能只看小數的位數的多少)

(四)鞏固練習總結

教師講評時重點讓學生說說怎樣比較幾個數的大小的?

(比較幾個小數的大小時,可采用排列的方法,將幾個數豎著排下來,注意數位對齊,也就是小數點對齊,這樣比較起來較快,又不容易產生錯誤)

鞏固練習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過程,這一階段是學生礬固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發展智力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注意抓住學生的求勝心理進行練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確保學習任務的圓滿完成。

(五)課堂檢測

從檢測結果看,效果較好,課后還有待于繼續練習。

四年級數學教案表格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簡單了解計算工具的發展,包括結繩計事等遠古計數方法、算籌的簡單知識、傳統計算工具——算盤,及其計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計算器、和現代計算機的發展史。

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經歷認識和使用計算工具的過程,會使用計算器進行計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算盤、計算器等計算工具。

教學難點:利用計算器來進行計算。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都知道,數學總是離不開計算。為了方便計算,人們發明了很多種計算工具。我們在二年級下冊《1000以內數的認識》中對計算工具有過簡單了解,今天我們繼續來認識計算工具。(板書)誰先來說說我們都了解了哪些計算工具?

學生介紹計算工具。

二、介紹古代計算工具,拓寬視野。(課件出示)

(一)認識算籌

師:計算工具從古到今,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遠古時代,人類在捕魚、狩獵和采集果實的勞動中,產生了計數的需要。人們就用石子、結繩或者在木棒上刻痕來計數。后來就出現了這樣一種計數方法——算籌。(板書:算籌)

介紹算籌:二千多年前,中國人用算籌計算。用算籌表示一個數,采用十進位制,并且縱式橫式交替使用。個位數用縱式表示,十位數用橫式表示,百位數再用縱式表示......空格表示零。算籌一般是用十幾厘米長的竹簽制成(也可以是木制、骨制或玉制的)。用這些算籌擺成不同的形式,表示不同的數目,并進行各種計算。

(二)認識算盤

1、介紹算盤的由來:用算籌計算后又過了一千年左右,中國人又發明了算盤作為計算工具。早在公元15世紀,算盤已經在我國廣泛使用,后來流傳到日本、朝鮮等國。它的特點是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特別使用它計算數目較大和數目較多的加減法,更為簡便。(板書:算盤)

2、介紹算盤的組成。

(1)算盤各部分名稱:

師:算盤是我國古代的發明,是我國的傳統計算工具,曾經在生產和生活中廣泛應用,至今仍然發揮這它獨特的作用。你在哪見過有人使用算盤?(中藥店、銀行等)

大家還記得算盤的各部分名稱嗎?我們一起再來看一看。算盤的長方形的框內裝有一根橫梁,梁上鉆孔鑲上小棍數根,稱為檔。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盤子兒或算珠。常見的算盤是兩顆算珠在橫梁上,每顆代表五;五顆在梁下,每顆代表一。

出示教材第24頁的兩種算盤:觀察有什么不同。左邊的算盤是中國算盤,上面有兩顆珠子,每顆代表5。后來算盤發展到日本,逐漸演變成右邊這樣,上面變成一顆珠子。原因是我國古代采用的是16進制,滿15進1,所以算盤每檔上是15;進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進制,所以算盤的上面剩下1顆珠子。一檔表示10。它的特點是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特別實用。他計算數目較大和數目較多的加減法,更為簡便。

(2)算盤的兩種功能:計算和計數。

師:算盤有兩種功能:計算和計數。計算時按規定的方法撥動算盤子兒而得出計算結果。在撥數時要先定好數位,規定哪檔是個位,然后再撥數。算盤上的每一檔代表一個數位。我們選定一檔做個位(做個記號),從這一檔起向左數,就是十位、百位、千位、萬位,這與整數的數位順序完全相同。算珠都靠框時,表示算盤上沒有數。計數時要撥珠靠梁。撥珠時,要按照數位從高位撥起。(規定從右往左數第三個檔為個位)你能分別寫出下面算盤表示的數嗎?

(60213406735215862)

(設計意圖:學生課前已經做了預習并查找了資料,所以課一開始就讓學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計算工具,發散了學生思維,提高了學習興趣。教師根據學生匯報的情況有重點的請學生介紹如結繩、算籌等使用的方法,進一步使學生體會了計算工具發展的過程。)

(三)計算尺。

17世紀初,英國人發明了計算尺。

(四)機械計算器

17世紀中期,歐洲人發明了機械計算器。

(五)電子計算機

20世紀40年代,誕生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六)計算器的認識

20世紀70年代,人們發明了電子計算器,生活中開始用計算器來進行計算,只要輸入題目,計算器就會顯示結果,運算過程自動完成。這樣非常簡便快捷。我們就來學習用計算器計算。(板書:計算器)

1、介紹功能鍵:

大家也許會發現有很多種計算器。這是因為根據各種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計算器。有科學專用的計算器,有最簡潔的計算器……但他們的功能都大致相同。我們一起看一下我們手中的這款計算器。

自主學習、小組交流:你認識計算器鍵盤上的哪些按鈕,各有什么作用?“On/c”鍵有什么作用?“Off”鍵有什么作用?

(設計意圖:展示學生手中的計算器,讓學生對計算器的大小、模樣、作用有初步的了解,為下一步具體學習計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礎。并引起探索的興趣。)

2、使用計算器:

師:計算器怎么使用?

學生介紹使用方法:按“On/c”鍵:開始顯示;輸入數字和符號;按“=”鍵,顯示結果;再按“On/c”鍵,清屏。計算器上還有一些具有特別功能的鍵。例如,a、%等,還可以用來計算分數等。

3、利用計算器計算。

(1)386+179825-138

先估算,這道題大約得幾?怎樣估算?利用計算器怎樣計算?

練一練:4468+179232010-8925

(2)用計算器計算乘、除法。

先估算大約得幾?怎么估算?再用計算器計算。

26×39312÷8

(設計意圖:認識計算器,讓學生自主了解計算器各個功能鍵的作用,并在老師的指導下能運用計算器進行四則計算,探究計算規律,尤其是存儲功能鍵的使用更是有趣又有難度。既培養學生觀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學生對待計算器的正確態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4、用計算器計算找規律。

9999×1=9999×5=

9999×2=9999×7=

9999×3=9999×9=

9999×4=

運用比賽的形式算一算。

學生計算,全班交流。

三、課堂練習,鞏固新知

1、用計算器計算比賽。

55846+7646=13027-8934=66280×23=

6908×37=111111111÷9=395412+10589=

2、算一算,找規律。

111105÷9=__________

9÷9=11111104÷9=__________

108÷9=________11111103÷9=__________

1107÷9=________111111102÷9=__________

11106÷9=________1111111101÷9=__________

四、總結提升

師:計算器的使用為我們帶來了很多的方便。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又發明了電子計算機、(課件出示)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計算工具會更加先進,這就要等著在座的各位——你們這一代人去實現。

四年級數學教案表格篇9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課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學生通過第一學段以及四年級上冊對空間與圖形的學習,對三角形已經有了直觀的認識,能夠從平面圖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節內容的設計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教材的編寫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創設豐富多彩的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的情境和動手實驗活動,以幫助學生理解三角形概念,構建數學知識。

二、設計理念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應聯系現實生活,使學生從中獲得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在學習活動中,要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應用意識。”因此,在本節課中,我主要運用活動教學形態,采取:“觀察←→討論←→操作←→觀察”的循環教學模式,讓學生展示個性、積極參與、主動求知。這節課屬于幾何知識概念課,在設計中應十分重視為學生提供足量的感性材料,每個概念都是讓學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過程,讓學生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本課要把學生的觀察、操作、演示、歸納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主動去發現、研究、探索,為他們營造一個觀察和操作的空間。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使學生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2.通過實驗,使學生知道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觀察、操作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難點:三角形高的確定及畫法。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練習紙、硬紙條。

教學過程:

一、摸一摸,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圖形朋友(邊說邊出示一個三角形)

師:我把它裝在一個袋子里,袋子里除了三角形外還有其它圖形,你能又快又準的把三角形摸出來嗎?能說說你是怎樣做到的嗎?

2.師:同學們真聰明,能夠從這么多圖形中準確的找到三角形,在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還見過三角形?看來你們對三角形并不陌生,今天我們更深層的`研究一下三角形。(板書:三角形的特性)

【設計理念:通過“摸一摸”這個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為后續學習做鋪墊,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說一說生活中的三角形”從而喚起學生的記憶,也給一部分知識比較豐富的同學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機會。】

二、動手操作,構建概念

1.畫一畫,探索三角形的定義

(1)師:你們會畫三角形嗎?現在就在練習本上畫一畫吧。(學生畫三角形)

(2)師:請同學們在小組內對比、評價一下你們畫的三角形。討論:什么樣的圖形是三角形?

預設1:有三個角的圖形是三角形。

預設2:有三條邊,三個角的圖形是三角形。

預設3:由三條線段、三個角組成的圖形是三角形。

【設計理念:通過畫三角形,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活動中讓學

(3(4學生匯報預設:圖①不是,因為它有四條邊。圖②不是,因為有一條邊彎曲了,不是線段;圖③不是,因為沒有封閉起來;圖④不是,有一條線段多出一部分了;圖⑤是三角形;

(5)師:要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三角形需要哪些條件呢?引導學生概括出三角形的定義,教師板書: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重點討論理解“三條線段”、“圍成”。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畫三角形,判斷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含義,從直觀到抽象,經歷數學概念形成的過程,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

2.自學課本,認識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

3

師:同桌互相指一指,說一說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并在自己畫的三角形里標出各部分的名稱,

指名說出三角形的邊、頂點和角。

3.介紹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師:為了表達方便,用字母A、B、C分別表示三角形的三個頂點,這個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讓學生給自己畫的三角形標上字母,起個名字。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構建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體會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便捷。】

三、動手操作、學習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師:同學們已經認識了三角形的特征,現在長頸鹿要考考大家了。(出示課件)你能區分出哪個是長頸鹿的家嗎?請說明理由。

預設:高的房子是長頸鹿的,因為長頸鹿長的高。

師:你說的房子的高是指哪部分?老師這里有三幅圖,你覺得哪幅圖把房子的高表示出來了?(學生指)

師:從圖上來看,房子的高其實就是三角形的高。

【設計意圖:從生活情境入手,把三角形的高自然的融入生活之中。讓學生對三角形的高形成初步的感知。】

2.認識三角形的高和底

師: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課件出示三幅圖,讓學生加以辨析師:同學們請看圖二,它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高呢?

預設:高應該是垂直線段。

師:圖三為什么也不是三角形的高呢?

預設:沒經過頂點。

師生共同小結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

【設計意圖:出示三幅圖,先讓學生直觀感受三角形的高,然后對后兩幅圖進行辨析,引導學生總結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為突破教學難點做鋪墊。】

3.學畫三角形的高。

師:現在同學們已經認識了三角形的高,你會畫三角形的高嗎?

(1)學生在練習紙上畫三角形的高。指名學生板演,并講解畫高的方法,教師適當給予點評。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學生資源,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提升認識,構建對三角形底和高的理解,有效突破教學難點。】

(2)嘗試在三角形上畫出另外兩條高。討論:三角形有幾組高和底?

(3)全班集體評價,總結三角形高的畫法及注意事項。

4.鞏固練習

師:請你選擇一個喜歡的三角形,畫出已知底邊上的高。教師選出幾幅作品讓學生集體評價。注意指導學生如何畫直角三角形的高。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和全班交流評價,使每個學生都能掌握三角形高的畫法。】

三、實驗解疑,探索三角形的穩定性

四年級數學教案表格篇10

四年級數學下冊總復習教案(精選2篇)

四年級數學下冊總復習篇1

總復習

(一)小數的意義和性質

復習目標:1、讓學生回憶、掌握小數的相關知識(小數數位順序表、小數性質、改寫、化簡、小數移動)

2、對小數的相關知識有個清楚且有條理的歸納,使知識能科學、合理的總結歸納、吸收

復習難點:小數相關的一些靈活題,

復習重點:數位順序表

復習過程:

1、復習數位順序表(書p53)

請一學生說一說小數數位順序表,引導學生注意數位、和記數單位的區別,幫助學生記憶。

小組比一比:

小數點(     )是整數部分,(   )是小數部分。

在小數中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的進率都是(    )

(1)小數點右面第二位是(  )位,它的計數單位是(    ),左邊第二位是(     ),它的計數單位是(    )。

(2)小數部分最大的計數單位是(     )

(3)小數一定比1小嗎(    )舉例

(4)比1小的小數,它的整數部分一定是(      )

(5)大于7小于8的小數有(      )個

(6)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數有(   )個,二位小數有(   )個

(7)由5個0.1,6個0.01和8個0.001組成的數是(        )

(8)0.4里有(   )個十分之一,有(      )個百分之一

注:在小組比賽中復習小數相關易錯知識

2、小數性質

(一) 復習概念

(二) 小數化簡1.2300000,將1.23改寫成5位小數

注:強調小數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數大小不變。但是如果是在小數點的后面添上或者去點零,小數大小有可能改變。

再強調3位小數就是小數點后面有3位,幾位小數就是小數點后面有幾位

練習:

(1)0.6里面有(  )個0.01    (2)0.61里面有(  )個0.01

(3)3.61里面有(  )個0.01   (4)0.061里面有(   )個0.001

7÷100改寫成小數(    );23÷1000改寫成小數(     )

34÷10000改寫成小數(     );  3÷1000改寫成小數(    )

0.25寫成分數(      );       0.312寫成分數(      )

把小數90.90100化簡后是(      )

將小數40.070化簡后是(        )。

3、復習小數點移動的規律

注:在移動過程中要畫出路線圖,這樣不容易出錯。小數點前面要添零,小數點后面不必添零

練習:63.6    ×10   ×100   ÷1000

63.6    縮小為原數的1÷10     縮小位原數的1÷1000

把300縮小為原數的(    )是0.3

(2)由0.56到0.056是(         )。

a縮小10倍   b擴大10倍   c縮小100倍

(3)把一個小數的小數點先向右移動兩位,再向左移動三位,得到的數比原數(       )

練習: 2.37米=(   )厘米      1.46米=(   )毫米

5070千克=(   )噸      6.5噸=(   )千克

1噸25千克=(   )噸   52米4厘米=(   )米 

教師提問:

這些題是從低級單位的名數變換成高級單位的名數,還是從高級單位的名數變換成低級單位的名數?

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

4、 鞏固練習:完成書上練習

總復習(二)四則運算、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

教學內容:四則運算、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鞏固帶小括號四則混合運算式題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計算帶小括號.

2、復習運用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和一些簡算方法進行簡便運算。

3、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和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口算2500?500 0?250 100?25 58?29 250?1 9?1533?3+1 6?7+5

2、計算小數加減法及驗算

3、說一說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有什么相同與不同之處

4、口答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

47?28?735?49+7

47?28?(735?49+7)

47?(28?735?49)+7

同桌互說再集體反饋 

二、組織練習 

1、改錯先說說錯在哪里,為什么會錯?該如何訂正?

235+5?(200?100?25)

=240?(100?25)

=240?4

=960

5?(12?12?12+12)

=5?(0+12)

=5?12

=60

2、說說運算順序再計算

4300?(224?7?8)

(41?16)?(89?64)

(375+31?16)?(89?64)

1)小結:四則運算順序 

2)師:下面四張撲克牌上的點數,經過怎樣的運算,才能得到24呢?你能想出幾種方法?   6點、4點、2點、3點(小組活動討論)

三、復習加法、乘法的運算定律

1、引導學生用文字總結并用字母歸納

(教師板書:用字母表示各個運算定律)

2、 課堂練習

1)、計算并運用運算定律驗算

578+3864=

178x26=

2)、簡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運算定律)

25x12        514-389-111

87x201       125x88

66x99        28x3+28x5+2x28

25x47x40     98x27

23x37+27x37

3、應用題

a、一個水池的長是98米,寬是27米,水池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b、班上共有男生23人,女生27人,每人交課本費37元,一共要交多少錢?

(生獨立完成,請個別同學上臺板演,全班訂正,重點說說運用什么運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一、 綜合練習:

課本p125-126 3、4、5、6p129-130 6、7、8、9

總復習(三)位置與方向

一、 復習內容:位置與方向(練習卷)

一、 復習目標:(1)使學生能根據任意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2)對任意角度具體方向能夠準確描述。

(3)能準確的量出物體所在位置的角度及正確畫出路線圖

二、 復習過程:

1、 幻燈片顯示方位圖,并標有角度。讓學生根據圖說一說各個地點距離學校的位置。

此題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看圖說位置,并正確說明是在哪個方向偏幾度。

結合練習卷,做練習題1

2、 復習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結合練習卷,做練習題2(注意:量角器的正確使用,并注意一段線段表示實際距離多少)

鞏固練習:測一測(練習卷3、4題)

3、 算平均距離、平均速度

學生說一說方法,再做一做練習4(2)

4、 畫路線圖

注意:

幻燈顯示:

例:沙漠驅車越野:繪制簡單路線圖

根據所給信息畫出越野路線

(1)在起點的東偏北40°方向距離350千米的地方是點1

(2)2在點1的西偏北25°方向距離200千米的地方是點2

(3)終點在點2的西偏南20°方向距離它300千米的地方

學生在課堂練習本上做,說一說

總復習(四)空間與圖形

一、 教學內容:

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分類、內角和。

二、教學目標:

1.鞏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以及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o。

2.,知道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的特點并能夠辨認和區別它們。

三、教學過程:

活動一:簡單基礎的題目。

1、 作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談談注意什么問題?(強調鈍角三角形高的畫法)

2、 三角形的穩定性。

說說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 給出三根小棒說說可不可以組成三角形?

3.4.5   3.3.3    2.2.6    3.3.5

為什么?

三角形的分類: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間的聯系及個三角形的特點。

活動二:解決問題

1、 求三角形各個角的度數。

1) 三邊相等

2) 等腰三角形,頂角是50度

3) 有一個銳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據題目所給條件——分析——解決——匯報解題思路

2、 爸爸給小紅買了一個等腰三角形的風箏。它的一個底角是75度,頂角是多少?

觀察找信息——分析——解決

3、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內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動三:提高題

1、 能畫出有兩個直角或者兩個鈍角的三角形嗎?為什么?

交流——匯報

2、 根據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邊形和正六邊形的內角和嗎?

交流討論——匯報

四、綜合練習:課本p127 8     p130-13110、11、12、13

總復習(五)統計

教學內容:第七單元統計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鞏固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會看折線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從統計圖中發現數學問題。

2、 通過對數據的簡單分析,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3、 通過對現實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統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較簡單的數學問題。

教學過程:

1、 說一說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2、 在繪制折線統計圖是要注意什么?

3、練習:1991—__年沙塵暴總天數的變化情況(幻燈片顯示)

(1) 讓孩子介紹一下你所知道的沙塵暴情況,它有什么危害。

(2) 根據統計圖回答問題。

(3) 你發現了什么問題,我們能夠怎樣解決問題。

(4) 關注現實生活中環保問題,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4、p127統計9、根據1997-__年全國每年出生人口數統計圖回答問題。

(1) 學生獨立完成后請交流。

(2) 分組討論,每組自由選擇一小段時間(如:1998—變化情況)

(3) 匯報交流各自的研究情況。

(4) 讓學生體會到從統計中發現問題,并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再次認識統計的作用。

p131 14 根據我國1997—__年博物館數量統計圖回答問題。

總復習(六)綜合復習

復習內容:課本練習二十一

復習目標:使學生對知識有個綜合的梳理,通過講評使學生對知識掌握更加靈活、牢固。

復習過程:

1計算,怎樣簡便就怎樣算

(1)45+63+37+22   (2)8×(11×125)  (3)25×11     (4)72×125

(5)54×99+54      (6)3900÷25÷4      (7)(100+4)×25  (8)16×43-43×6

分析:(1)注意在簡算過程中要湊成整數的需要加上括號

(2)注意8和125的關系,8×125=1000,所以要把他們先乘

(3)注意要拆最接近整數的數,所以25×11=25×(10+1)=25×10+25×1

(4)注意72×125,看到125想到要找個8相乘,所以可以拆成(8×9)×125=(8×125)×9

(5)(7)(8)注意用乘法分配率

(6)連續除以兩個數等于減去連個數的積

2、遞等式計算

強調計算準確,并在稿紙上列豎式檢查

3、填空課本p1281、2、3題

4、選擇:

(1) 下面數量中與1.2分米不相等的是

0.12米     1.20分米     1.02分米       12厘米

分析:此題考核小數的性質和單位換算,小數點的移動。在講評過程中,注意再次復習這幾個知識點的靈活應用

(2) 下面每組3個角不可能在同一個三角形內的是

分析:考核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度,只要每組答案三個度數和是180度的就是正確的

(3) 下面每組三個角,不能為成三角形的是

分析:此題考核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5、實踐操作

(1) 位置與方向

注意:強調要先找出觀測點,在觀測點上畫十字。先看所去地點在觀測點的什么方向上,最后量角度,并標上角度和線段

(2) 統計圖

注意:畫統計圖時要先描點再連線,并要標上數字

6、課本中剩下題均獨立完成。

四年級數學下冊總復習教案篇2

第十單元總復習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中,數與代數領域的內容有:

四則運算、運算定律、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圖形與幾何領域的內容有:觀察物體(為)、三角形、圖形運動(二);統計與概率領域的內容有: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實踐與綜合領域的內容有:數學廣角—雞兔同籠、綜合與實踐等。

所以,對本冊教材的復習要關注學生的知識經驗與過程體驗,體現知識的概括、總結、分類、系統化的過程,要改變學生的復習方式,體現開放性的復習方法。

教學目標:

通過總復習,使學生對本學期所學的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和復習,進一步鞏固數概念,提高計算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統計觀念,獲得自身數學能力提高的成功體驗,全面達到本學期規定的教學目標。

復習重點:

四則運算、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復習難點:

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教學措施:

這冊教材內容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廣,基本概念多,也比較抽象,很多內容都是今后進一步學的基礎。

通過總復習把本冊內容進行系統地整理和梳理,使學生對所學概念、計算方法惡化其他知識有更好的掌握,并把各單元內容聯系起來,形成較系統的知識體系,同時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另外通過總復習,查漏補缺,使學習比較吃力的孩子,能彌補當初沒學會的知識,為今后的學習打好基礎。

總課時:8課時

分課時:

數與代數-------------------------------------------------------2課時

小數的性質和意義、小數的加法和減法(二)………………………………2課時

圖形與幾何-----------------------------------------------------2課時

統計與概率-----------------------------------------------------1課時

綜合與實踐------------------------------------------------------1課時

數與代數

第一課時四則運算和運算定律

教學內容:P110頁的第1題及P112頁練習二十五的第1—3題、第6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進一步掌握四則運算的意義及各部分間的關系、四則運算的順序,鞏固帶小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計算。

2、復習運用加法、乘法的運算定律以及減法、除法的運算性質進行簡便計算,會靈活地選擇計算方法進行簡算。

3、進一步提高應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四則運算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含有中括號的四則混運算、運算定律和運算性質以及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乘法分配律、減法以及除法的運算性質,會運用定律與性質進行簡算。

教具學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復習四則運算和運算定律。

(板書課題:四則運算和運算定律)

二、自主探究

1、復習四則運算的意義和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師:口算下列各題,并說出各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55+20=75-55=25×8=200÷25=0÷50=100×0=

師:你能說出什么樣的運算叫做加法嗎?

(小組討論,全班匯報之后,課件出示加法定義)

師:根據這一組算式中的減法再說一說,什么叫做減法,它與加法有什么關系?

(小組討論,全班匯報之后,課件出示減法定義)

師:誰來說一說,什么叫做乘法?

(小組討論,全班匯報之后,課件出示乘法定義)

師:根據乘法的意義,說一說它與加法有什么聯系?

師:什么叫做除法,它與乘法有什么關系?

(小組討論,全班匯報之后,課件出示除法定義)

師:我們已經知道了四則運算的意義,從上面的題中可以看出加法與減法、乘法與除法有怎樣的關系?生: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

師:四則運算中,你知道哪些與0有關的運算知識?

(小組討論,全班匯報之后,課件出示與有關的運算知識)

2、復習括號。

師:(課件出示)下面的問題你能解決嗎?

(1)你能把分步算式整理成綜合算式嗎?

①20×5=100②70-30=40③477-27=450

150-100=5015×40=600450÷9=50

50+25=7527+600=6274500÷50=90

(學生獨立完成,小組討論)

師:通過上面的練習,誰能說說含有中括號和小括號的算式的運算順序?

生:一個算式里,既有小括號,又有中括號,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再算中括號里面的,最后算中括號外面的。

師:一個算式里,如果想改變運算順序,我們應該怎么辦?

生:要想改變某一個算式中的運算順序,就要使用括號,如果想改變一次就使用小括號,想要改變兩次就使用中括號和小括號。

3、整理運算定律。

師:我們學過哪些運算定律?誰來說一說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是怎樣用字母表示的?

生:a+b=b+aa×b=b×a(板書)

師:這兩個用字母表示的運算定律各是什么意思?它們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組討論,全班匯報)

師:誰會用字母表示加法結合律和乘法的結合律?

生:(a+b)+c=a+(b+c)(a×b)×c=a×(b×c)(板書)

師:哪位同學能說說這兩個字母表示的運算定律各是什么意思。它們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小組討論,全班匯報)

師:(a+b)×c=a×c+b×c(板書)表示什么運算定律?你能說出這個式子的意思嗎?它與乘法的結合律不同在哪里?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生:式子(a+b)×c=a×c+b×c是乘法分配律,乘法結合律只有乘法一種運算,乘法分配律有加法和乘法兩種運算;乘法結合律只能改變運算順序,乘法分配律改變運算順序后是求兩積之和。

師:請同學們再想一想,我們今天還學習過哪些運算的規律?

生:減法的運算性質和除法的運算性質。

師:你會用字母表示出來嗎?

生:a-b-c=a-(b+c)a÷b÷c=a÷(b×c)

師:這些運算定律或性質有什么實際應用?

師:通過上面的復習,關于四則運算、括號以及運算定律等知識,你知道了哪些?下面看教材第109頁第1題。

師:在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算時,我們要根據算式的具體特征,靈活選擇計算方法。

三、探究結果匯報

師:通過上面的復習,你收獲了哪些知識?

生1:四則運算的意義以及四則運算中各部分間的關系。

和=加數+加數加數=和-另一個加數

差=被減數-減數減數=被減數-差被減數=減數+差

積=因數×因數因數=積÷另一個因數

商=被除數÷除數除數=被除數÷商被除數=商×除數

生2:我知道了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一個算式里,既有小括號,又有中括號,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再算中括號里面的,最后算中括號外面的。

生3:我再來熟悉一下運算定律。

(1)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叫做加法交換律,用字母表示為a+b=b+a。

(2)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叫做加法結合律,用字母表示為(a+b)+c=a+(b+c)。

(3)兩個數相乘,交換因數的位置,積不變,用字母表示為a×b=b×a。

(4)三個數相乘,先乘前兩個數,或者先乘后兩個數,積不變,用字母表示為(a×b)×c=a×(b×c)。

(5)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先把它們分別于這個數相乘,再相加。用字母表示為(a+b)×c=a×c+b×c或者a×(b+c)=a×b+a×c。

(6)某些乘法算式,可以把某個數拆成兩個數的和(或者積)后,再利用乘法分配律或者乘法結合律進行計算。

生4: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可以用這個數除以兩個除數的積,這叫做除法的運算性質,用字母表示為a÷b÷c=a÷(b×c)

在進行連減計算時,連續減去兩個數等于減去這兩個數的和,這叫做減法的運算性質,即a-b-c=a-(b+c)。

四、師生總結收獲

師: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四則運算以及運算定律有哪些新的收獲?

生:通過復習,加深了對四則運算定義的理解,系統地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認識到了相互之間的聯系和不同點,能熟練地應用運算的進行一些簡便計算,提高了計算能力。

板書設計

第2課時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及加、減法

教學內容:P110頁的第2題及第112頁練習二十五的第4、第5、第7、第16、第19、第21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回憶小數的相關知識。(小數數位順序表,小數性質,改寫,化簡,小數點移動,小數與單位換算,小數的加、減法以及簡算等)

2、對小數的相關知識進行清楚且有條理的歸納,能科學、合理的總結歸納與內化知識。教學重點小數的意義和讀寫法,小數的性質和大小比較,小數與單位換算,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小數加、減法及其簡算等。

教學難點小數與單位換算、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籃球巨星姚明之所以能在20__年以狀元的身份加盟NBA火箭隊,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因為他的身體條件很出眾。

(課件出示:姚明身高2.26米,臂展2.21米,腰圍1.42米)

師:讀完上面的信息,你對上面提到的數有哪些認識?(學生回答)今天我們就復習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及加、減法。(板書: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及加、減法)

二、自主探究

1、復習小數的意義和性質。

師:小數的意義和數位順序表,然后完成下面的問題。(引導學生注意數位和計數單位的區別)填空。

(1)在小數中,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的進率都是。

(2)小數點右面第二位是位,它的計數單位是,右邊第一位是,它的計數單位是。

(3)小數部分的計數單位是。

(4)小數一定比1小嗎?(舉例)

(5)比1小的小數,它的整數部分一定是。

(6)大于7小于8的小數有個。

(7)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數有個,兩位小數有個。

(8)由5個0.1,6個0.01和8個0.001組成的數是。

(9)0.4里有個十分之一,有個百分之一。

(學生獨立完成,小組交流,全班匯報)

師:小數與分數有何區別,它們又有怎樣的聯系?

師:讀下面的數(出示)

25.3359.031102.450.2650.0710.010106

師:讀寫小數時,我們需要注意什么?

師:改寫或者化簡小數的根據是什么?

2、復習小數的大小比較、小數點的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

師:比較下面信息中三個小數的大小,說說你是怎樣比較大?

(出示:姚明身高2.26米,臂展2.21米,腰圍1.42米)

師:你能把2.26變成22.6嗎?

(指名回答)

師:小數點位置移動了,會引起小數怎樣的變化?這個變化規律是怎樣的?(教師出示答案)師:我們利用這個規律可以做什么?

生:小數單位之間的改寫,對較大數進行改寫。

3、復習小數與單位換算。

師:姚明身高的數值2.26米除了可以用米表示外,你還能用厘米、千米作單位寫出來嗎?你能用復名數表示出來嗎?(學生回答)

師:上面的改寫用到了哪些知識?你試著完成下面的練習。

(出示)

2.37米=厘米1.46米=毫米5070千克=噸

6.5噸=千克1噸25千克=噸52米4厘米=米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匯報)

師:高級單位的名數變成低級單位的名數,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小數點向哪個方向移動?應注意什么?用小數表示高級單位的名數和復名數互相改寫時,應注意什么?

(小組交流,全班匯報)

4、復習小數與近似數。

師:想一想,怎樣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然后完成下面的問題。(出示)

(1)因為姚明的籃球水平高,收入也非常可觀。在20__—011賽季,姚明的月薪達到了1258000美元(改寫成以“萬”為單位的數)年總收入156300000元(改寫成以“億”為單位的數)

(2)某體育用品超市規模很大,一小時的營業額可以達到29500元,你能改寫成以“萬”為單位的數嗎?如果保留一位小數是多少?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交流匯報)

5、復習小數的加、減法和簡便計算。

師:豎式計算并驗算。

4.92+5.08=5.1-3.24=15-12.78=3.5+4.67=

師:先觀察數字特點,能用簡便算法的用簡便算法計算。

4.9+0.1-4.9+0.134.02+13.5+0.98

5.6+2.7-4.45.17-1.8-3.2

9.95-(4.95+3.14)8.43+2.87+0.57+0.13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匯報)

師:計算小數加、減法和簡算,你需要注意些什么?

(學生自由回答)

三、探究結果匯報

師:完成教材第109頁第2題,說說你有哪些收獲?

生1:小數的計數單位是0.1、0.01、0.001??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的進率都是10.

生2:讀小數時,整數部分按照整數的讀法去讀,小數點讀作“點”,小數部分是幾讀幾,依次讀出;寫小數時,小數點寫作“.”,小數部分讀幾就寫幾。

生3:小數的大小比較,先比整數部分,如果整數部分相同,再比較小數部分。

生4: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相同,就是把小數點對齊,然后按照整數加、減法法則進行計算,整數的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在小數加法運算中同樣適用。

四、師生總結收獲

師:通過本課的復習,你有哪些收獲?

生1:對每個知識點中涉及的知識進行了歸類整理。

生2:通過交流及其他同學的補充完整,提高了對知識點的歸納和總結能力。

生3:學習了一些整理數學知識的方法,養成自覺整理與復習的意識和習慣。

五、板書設計

圖形與幾何

第1課時三角形

教學內容:P111頁的第3題及P113頁練習二十五的第8—10題、第18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認識,進一步理解三角形不同的分類方法及各種三角形之間的關系,完善三角形的認知結構

2、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三角形(四邊形)的內角和、三角形的穩定性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積累有關平面圖形學習的經驗和方法,發展簡單的推理能力,增強空間觀念。

3、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圖形與幾何領域學習內容的趣味性和挑戰性,產生繼續探索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對所學知識進行回顧與整理。

教學難點知識的聯系及應用。

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及三角形圖形教具。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森林里的小動物看見兔媽媽撘的三角形房子非常牢固,它們都要改造自己家的房子。小象準備了三根木料做屋頂,長分別是15米、25米、52米。同學們,它能圍成房子嗎?為什么?解決這個問題要用到哪些數學知識?

師:今天我們就來復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板書)

二、自主探究

1、三角形的認識及各部分名稱。

師:出示一個三角形教具,問這是什么圖形?(學生回答)

師:誰能說說什么樣的圖形是三角形?(重點強調“圍成”)。

師:是不是任意的三條線段都能圍成三角形呢?上課開始的“小象搭房子”的問題你會解答了嗎?同桌交流,并說一說你是怎樣判斷的。(通過匯報出示課件: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師:說說下面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稱。

師:(指著三角形中的虛線問)這是三角形的什么?(復習底和高)

師:畫出三個圖形指定底邊上的高。(展示)

師: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指著銳角三角形)它有幾條高?依次引出直角三角形(重點強調直角邊互為底和高)、鈍角三角形(教師示范畫鈍角一條邊上的高,在三角形外邊)各可以畫出幾條高。

2、整理復習三角形的內角和。

師:下面五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你是怎樣求出來的?(學生自由回答)

師:在解答過程中,你運用了數學的哪些思想方法?(學生自由回答)

3、整理復習三角形的分類(按角分)

師:猜一猜下面的每個三角形分別是什么三角形?

(教師根據回答板書: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

師:說一說這是根據什么進行分類的。

判斷。

(1)任何三角形中都有兩個銳角。

(2)鈍角三角形中的兩個銳角之和大于90°。

(3)直角三角形的兩個銳角之和等于90°。

師:如果把三角形看作一個整體,你能用圖示表示出這三種三角形之間的關系嗎4、整理復習三角形的分類(按邊分)

師:三角形如果按邊分,你可以把它們分為幾類?你能把結果寫在下面的圓圈里嗎?(學生回答)

師:完成下面的問題。

(1)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兩條邊分別是8厘米和5厘米,這個三角形的周長是多少?(從兩種情況分析)

(2)一個當藥三角形的周長是18厘米,其中一條邊長4厘米,另外兩條邊的長度各是多少厘米?

(3)一個等腰三角形周長是18厘米,一條腰長6厘米,底是多少厘米?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匯報)

師:通過計算你有什么發現?(學生:等邊三角形)

師:等邊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三邊相等,三個角相等且都是60°.

師:完成下面的問題。

(課件出示,學生自由回答)

(1)一個三角形的周長是9厘米,這個三角形的三條邊可能是多少厘米?

(2)3厘米、4厘米、2厘米;4厘米、4厘米、2厘米;3厘米、3厘米、3厘米。

觀察這三組的數字,判斷圍成的三角形可能是什么三角形?能判斷出是銳角三角形還是鈍角三角形嗎?為什么?

三、探究結果匯報

師:看教材第110頁第3題,獨立完成,說說你有哪些收獲?

生1:三條邊都相等的三角形師等邊三角形,這樣的三角形一定是銳角三角形。

生2:只有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它可能是銳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還有可能是鈍角三角形。

生3:有一個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它有可能是等腰三角形,但一定不是等邊三角形。生4:有兩個角是銳角的三角形可能是銳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還可能是鈍角三角形。生5:有三個銳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銳角三角形。

師:關于三角形的復習,你還有哪些知識上的收獲?

生:三角形的穩定性,三角形還可以用三個頂點的大寫字母表示。

四、師生總結收獲

師:通過復習三角形,你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第2課時觀察物體(二)與圖形的運動(二)

教學內容:P114頁練習二十五的P11—13題。

教學目標

1、從不同的方向觀察和判斷由4個小正方體擺成的一個簡單立體圖形的形狀。

2、給出3組由小正方體擺成的立體圖形,從不同的方向觀察并判斷。

3、軸對稱和平移的相關知識。

教學重點:

1、能正確辨認從前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兩個物體或一組立體圖形的位置關系和形狀。

2、軸對稱的性質和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以及圖形的平移。

教學難點:體會圖形的變換和從不同的方向觀察小正方體組成的立體圖形的位置關系和形狀。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誰還記得《題西林壁》這首古詩?同一座廬山,為什么詩人看到的卻是: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學生回答)

師:這里,詩人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廬山進行觀察。今天,我們就來復習本冊教材中圖形與幾何領域的相關內容:觀察物體(二)、圖形的運動(二)。(板書)

二、自主探究

1、復習觀察物體(二)

師:小明從前面觀察由4個小正方體拼擺的物體,他看到的圖形是

示課件)

師:你是怎樣判斷觀察結果的?說說你的觀察方法。

生:先看層數,再看每層小正方體的個數與位置。

,下面哪個是正確的?(出師:用5個正方體擺成一個立體圖形,從前面看是

這個立體圖形是。(課件出示)

師:你是怎樣確定答案的?,從上面看是,從左面看是,

生:我是先從前面看到的形狀開始思考的,然后確定是C,但是還不能確定正確,需要與從上面和左面看的形狀進行核對,最后才確定答案。

2、復習軸對稱和平移。

師:什么是軸對稱圖形?

生:如果一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折,折痕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師:左右對稱或上下對稱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嗎?

師:常見的軸對稱圖形有哪些?

生:長方形、正方形、圓、等邊三角形等。

師:已知對稱圖形的一半,怎樣畫出它的另一半?

生:現將已知圖形的每個角的頂點,在對稱軸的另一端以對稱軸為中點,量出與它們相對稱的點,最后將這些點用已知圖形的連接方法一一連接起來。

師:關于對稱和平移,你想挑戰一下自己嗎?獨立完成下面的問題。(課件出示)

按要求畫一畫。

①將圖形沿OA線畫出對稱圖形的另一半。

②再將整個圖形向右平移7格。

三、探究結果匯報

師:關于對稱,你知道哪些知識?

生:軸對稱圖形的對稱點分別在對稱軸的兩側,并且與對操作的距離相等,對應點的連線還和對稱軸互相垂直。

師:關于圖形的平移,具有哪些特征?

生:圖形平移前后形狀和大小不變,要注意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離。

師:從一個方向觀察小正方體組成的立體圖形,能確定形狀嗎?從幾個方向觀察可以確定?

生:從一個方向或者兩個方向觀察小正方體,是不能確定其形狀的,只有從三個不同的方向觀察小正方體組成的立體圖形才可以確定其形狀。

四、師生總結收獲

師:通過復習觀察物體與圖形的運動,你有哪些收獲?

生1:通過欣賞圖形變換所創造出的美,進一步感受對稱、平移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會數學的價值,感受數學的美。

生2:通過復習我知道了,要養成樂于思考、善于質疑的良好習慣,體會成功的樂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板書設計

統計與概率

第1課時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

教學內容:P111頁的第4題及P114頁練習二十五的第14題、第15題、第17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進一步掌握繪制復式條形統計圖的方法,并會根據圖上的相關數據回答問題。

教程與方法:進一步熟悉求平均數的思路和方法,進一步認識求平均數的數量關系,會求數量關系稍復雜的平均數。

教學重點繪制復式條形統計圖的方法,求平均數的思路和方法。

教學難點在掌握求平均數基本方法的基礎上,感悟“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今天我們復習平均數和復式條形統計圖的有關知識,回憶一下,你還知道哪些平均數和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知識?(板書:平均數和復式條形統計圖)

二、自主探究

1、復習平均數。

師:下面的說法對嗎?為什么?(出示課件)

小明身高140厘米在平均水深110厘米的小河里游泳不會有危險。

師:用四個同樣的杯子裝水,每個杯子分別標有水面的高度,這四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師:20__年小剛家平均每季度用水多少噸?

師:張妍上次考試中,語、數、外的平均成績為96分,其中語文95分,數學99分,那么她外語考了多少分?(學生回答)

2、復習復式條形統計圖。

師:復式條形統計圖和單式條形統計圖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師:畫復式條形統計圖需要注意什么?

師:打開課本第110頁,完成第4題。

師:在解答上面的問題中,圖例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探究結果匯報

師:通過復習平均數,你有哪些收獲?

生1:平均數在一組數據的值與最小值之間,不代表一個具體的量。

生2:總數÷個數=平均數。

生3:平均數反映一組數據的整體情況。

師:通過復習復式條形統計圖,你有哪些知識上的收獲?

生1:將兩個單式條形統計圖合并以后就是一個復式條形統計圖。

生2:一種圖例代表一種統計量。

生3: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優點是形象、直觀、便于比較。

生4:復式條形統計圖一定要標明圖例,直條的寬窄要一致。

四、師生總結收獲

師:通過復習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你有哪些收獲?

生1:平均數描述數據的整體情況。

生2:平均數可以用來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它進行不同組數據的比較,以便看出組與組之間的差別。

生3:平均數的概念與過去學過的平均分的意義是不完全一樣的。

生4: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是借助平均分的意義通過計算得到的。

生5:描述兩組不同的數據時,可以用復式條形統計圖來表示,它體現了數學“數形結合”的思想。板書設計

綜合與實踐

第1課時雞兔同籠

教學內容:P116頁的練習二十五的第20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復習“雞兔同籠”問題,感受中國古代數學問題的趣味性。

過程與方法:能熟練用列表、假設等不同的方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體驗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性,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復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遷移思維的能力,進而體會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熟練理解和掌握解決問題的不同思路和方法,讓學生再一次親歷列表法、假設法等解題的過程,深刻體會解決問題的一般性策略。

教學難點:建構解決“雞兔同籠”問題的數學模型,運用學到的解題策略熟練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雞兔同籠”是一道有名的中國古算題。最早出現在《孫子算經》中。許多小數數學問題都可以轉化成這類問題。

師:你知道解決“雞兔同籠”問題有幾種方法嗎?通過比較發現它們有什么特點?

生1:列表法,適合數據較小的問題。

生2:假設法,一般情況都適合,數量關系比較容易理解。

師:今天我們復習“雞兔同籠”問題。

二、自主探究

師:擺三角形和正方形一共用了19根小棒。(任意兩個圖形之間沒有公共邊)你能算出分別擺了多少個三角形和多少個正方形嗎?(學生回答)

師:星期日,小英一家八口人到博物館參觀,博物館的票價是成人每人30元,兒童每人15元,買門票共花去210元錢,其中兒童有幾人?(學生回答)

師:三年級(4)班48人去北海公園劃船,租了大船和小船共10條,每6人克坐滿一條大船,每4人可坐滿一條小船,且每條船都沒有空位,他們租大船和小船各幾條?(學生回答)

三、探究結果匯報

師:通過復習“雞兔同籠”問題,你有哪些收獲?

生1:借助列表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生2:我學會了化繁為簡的學習方法。

生3:用“假設”法解決問題的一般性。

四、師生總結收獲

師: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師生總結得出:解決數學問題時,可以先提出假設,如果假設后的情況與實際不符,這時就需要進行調整。我們可以借助畫圖、列表等方法幫助我們進行調整,從而推算出正確結果,最后還要對結果進行檢驗。(逐一板書:假設、調整、檢驗)

板書設計

雞兔同籠假設→調整(列表、畫圖)→檢驗

四年級數學教案表格篇11

設計理念:

創設情境,激發學學生參與探究的興趣和_,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主動構建數學知識模型,并運用建構的規律解決問題,在建構、運用過程中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的過程,發現商不變的規律。

2、能運用商不變的規律,進行除法的簡便計算。

3、培養學生觀察、概括以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學生在參與觀察、比較、猜想、概括、驗證等學習活動過程中,體驗成功,培養學生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并歸納出商不變的規律。

教學難點:

會初步運用商不變的規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

教具學具:

小黑板、計算題卡。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注意了,我講一個故事給你們聽。你們看過《西游記》嗎?里面的內容很精彩,老師知道同學們都很喜歡里面的孫悟空,今天老師就給大家講個孫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孫悟空西天取經回來后,就迫不及待的來到花果山看他的孩兒們,它給孩兒們帶來禮物——桃子,他對身邊的兩只猴子說:“把8個桃子平均分給你們2只猴子吧!”這兩只猴子連連搖頭:“太少了!太少了!”外面的猴子聽說后又進來一些猴子。孫悟空就說:“那好吧,把80個桃子平均分給20只猴子,怎么樣?”猴子們得寸進尺,撓撓頭皮,試探地說:“大王,再多點行不行啊?”所有的猴子都聽到分桃子了,一起跑到孫悟空身邊。孫悟空一拍胸脯,顯示出慷慨大度的樣子:“那就把800個桃子平均分給200只猴子,你們總該滿意了吧?小猴子們笑了,孫悟空也笑了。

[設計意思:通過學生喜愛的故事,引入新課,激發學生投入學習的興趣,也給學生創設一個寬松的課堂氛圍,并引導學生在故事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為解決問題做好鋪墊。]

二、探究規律,發現規律。

㈠師:同學們,小猴子和孫悟空都笑了,誰的笑是聰明的一笑,為什么?

學生思考后回答。

(預設)生1:……猴王的笑是聰明的一笑,桃子的總數與猴子的總只數變了,但每只猴子分到的桃子個數沒有變。

生2:……猴王的笑是聰明的一笑,因為猴王把小猴子給騙了,每只小猴子還是分到4個桃子。

師:你(們)是怎樣看出來的?從哪兒看出來的?

(預設)生:……(計算的)

師:能列出算式吧嗎?

引導學生列出算式,并結合板書把算式補充完整。

板書①8÷2=4②80÷20=4③800÷200=4

㈡1、這些都是什么運算的算式,第一豎的數叫什么?第二豎的數又叫什么?第三豎的數又叫什么

2、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組算式,你發現了什么?

〔預設意圖:這樣預設,給學生創設發揮的空間,要比直接引導學生從上往下或從下往上觀察預留的思維空間要大,課堂上觀察學生反應情況,學生發現不了,再逐步引導。〕

生獨立觀察思考。

師:你有重要發現嗎?把你的重要發現說一說好嗎?

小組交流,師巡視輔導。

全班交流匯報。

生:我發現它們的得數都是4,商不變。

師:她發現一個非常重要的數學現象,商不變。(板書:商不變)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商不變的規律”。(板書課題)

師:商不變,誰發生了變化?怎樣變的?

(預設)生1: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上了10(擴大10倍)。

師:這個同學說了一個很好的詞,你們知道是什么詞嗎?“同時”是什么意思?你能說一說嗎?

生:……

師:“同時”指被除數和除數都擴大了10倍。(而不是一個擴大,一個縮小,或一個擴大,一個不變。)

(預設)生2:②式和①式比較……

師:他用一個非常好的方法發現規律,用兩個算式進行比較,這是多好的學習方法呀!你能像他這樣去發現其它算式的一些規律嗎?

生:……

師:同學們發現那么多的規律,真聰明!能用一句話概括你發現的規律嗎?

生:……

師: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10,100,1000,商不變。(板書)

師:同學們剛才是從上往下看,發現了這么重要的規律,那么從下往上看,有規律嗎?

生匯報,師板書。

師:被除數和除數同時除以10、100、1000商不變

師:是不是只有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10,100,1000,商不變呢?那你能驗證嗎?請你多寫幾個商是4的除法算式,看看有沒有這個規律。

生寫算式,師出示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組算式,符合這個規律嗎?

生觀察,匯報。

師引導:看來這里擴大和縮小的不一定是整十整百,整千的位數,也可以是1倍、2倍、3倍、4倍等,那么我們就要把10倍、100倍……改成“相同的倍數”了。

師在板書上改寫。

師:這里所有數都可以嗎?

(預設)生:……(零除外)

師:為什么要零除外?

生:因為零乘任何數都得零,零不能當除數。

師:我們發現的就是重要的“商不變的規律”,這個規律在所有除法中都適用嗎?

師:請請同們列一組算式驗證一下。

生驗證,指名匯報。

師小結:看來這個規律對所有除法都適用。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三個層次,引導學生逐步構建“商不變的規律”這一數學知識的模型,讓學生經歷“發現----探索----構建”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學數學的方法。]

三、應用規律,拓展延伸。

師:同學們對這一規律理解了嗎?智慧老爺爺想考考你到底掌握的怎么樣?可以嗎?

1、請你計算。

8000÷2000=

80……0÷20……0=在板書下補充

100個0100個0

生做過后師:你們是一部高級電腦,比普通電腦快多了,看來這個規律的作用太大了,這么大的數同學們都能計算出來。

2、P75T1板書到小黑板。

3、從上到下,先算出每組題中第一題的商,然后很快地寫出下面兩組的商。

72÷9=36÷3=80÷4=720÷90=360÷30=800÷40=7200÷900=3600÷300=8000÷400=

4、判斷,下面的計算對嗎?為什么不對?

14÷2=715÷3=5

(14×2)÷(2÷2)=7()150÷30=5()

(14×5)÷(2×3)=7()150÷30=50()

(14×0)÷(2×0)=7()1500÷300=500()5、比賽。

比一比,在1分鐘內看誰寫出相等的除法算式最多。賽后,讓第1名同學說說取勝秘訣。

6、P75頁,觀察與思考

感受規律的作用真大(可以使計算簡便)。

[設計意圖:設計不同層次的變式練習,突破難點,讓學生進一步能理解運用所探索的規律,以達到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能力。]

四、總結全課,概括梳理。

師: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新發現?數學有趣嗎?

師總結:通過同學們的探索,發出了那么重要“商不變規律”,并且那么有用,同學們真了不起!下節課,你們的老師將帶著你們把它運用到豎式計算中,還可以使豎式計算簡便呢!

五、作業

列舉出幾組數學算式,說一說商不變的規律。

板書設計:

商不變的規律

①8÷2=46÷3=2

②80÷20=424÷12=2

③800÷200=448÷24=2

8000÷2000=4120÷60=2

80……0÷20……0=4

100個0100個0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

四年級數學教案表格篇12

一、復習鋪墊,引入新課。

1.口算.

0.3+0.4=   0.2+0.6=   1.4+1.5=   0.33+1.25=   0.9- 0.5=

4.8+2.2=   3.5-2.1=   5.5+4=   19.5-0.5=   7.2+1.6=

學生獨立計算,集體對答案。

2.豎式板算:(每組叫一名同學上黑板算,其他同學在練習本上計算)

4.89-2.64   3.61+1.37   7.75-6.35   2.82+3.17

點撥:計算小數加、減法時要注意什么?

(強調:計算小數加減法時,要小數點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對齊,從低位加或減起。)

3、揭示: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的小數減法.

二、目標實施

1、創設情境導入: 同學們,你們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希望,為了促進你們健康成長,每學期我們都進行體檢,其中有一項是量體重。你知道你的體重是多少嗎?今天希望小學的孩子們也在量體重,想不想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圖:你獲得了哪些信息?指名匯報:(笑笑體重38千克、淘氣體重45.2千克、丁丁體重33.4千克。)教師板書

3、根據情境圖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1、淘氣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淘氣比笑笑重多少千克? 3、丁丁比笑笑輕多少千克? 4、丁丁比淘氣輕多少千克? 5、笑笑比淘氣輕多少千克? 6、笑笑比丁丁重多少千克?7、淘氣和丁丁一貫共重多少千克?。。。)

下面我們試著解決兩個問題好嗎?

4、課件出示:淘氣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指名列式:45.2-33.4= 為什么這樣列式?

(1) 自主嘗試計算:

(2) 交流匯報:

啟發學生思考:根據45.2-33.4這個算式,想:計算小數減法時要注意什么?

(3)交流后師生共同小結

計算小數減法時,小數點要對齊即相同數位要對齊;十分位不夠減要從個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減.

(4)計算:23.5-16.8

(5)討論歸納小數減法的計算方法:

①相同數位對齊;②從低位減起;③十分位不夠減向個位借1,然后再減.

5. 課件出示:丁丁比笑笑輕多少千克?

(1)自主列式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列式?。

(2)獨立嘗試計算

(3)小組內交流

(4)匯報:

(5)點撥:把38寫成38.0你知道是根據什么嗎?(這是根據小數的基本性質,即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6、課件出示: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就是小數的基本性質。 練習說一說。

7、嘗試做:

1.25+6.05=   78.3-6.9=

(1)觀察第一題的計算結果你發現了什么?(在小數的末尾添有0。)

我們在計算小數加減法時計算結果如果在小數的末尾有0可以根據小數的基本性質把0去掉,小數的大小不變。)

(2)強調:哪一位不夠減要從本位退1作10,在前一位加10再減.

8、小結:今天通過量體重我們學習了什么?(小數加減法的進位加、退位減)

討論交流:計算這樣的小數加、減法要注意什么?

總結:(1)小數加、減法要相同數位對齊,從低位加起或減起;

(2)哪一位相加滿十就向前一位進1;哪一位不夠減就要向前一位借1;

(3)確定好小數點的位置.

四年級數學教案表格篇13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整十數或幾百幾十數除以整十數的口算方法以及兩、三位數除以整十數筆算方法的探索過程,能正確地進行口算和筆算,并會演算;會進行簡單的時間單位的換算。

2.讓學生在主動探索并獲得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并能積極與同學交流學習的思考,積累與他人合作交流的經驗。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用整十數除的口算和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

獨立思考并交流討論筆算的計算過程,尤其是商的書寫位置。

教學準備:

口算卡片、光盤等。

教學流程:

一、提供購書情境,引發除法計算的需要。

二、口算、估算、筆算優化組合,學習除數是整十數的。

教師學生活動:

1.請學生說說從畫面上能知道哪些數學信息?

2.這個問題你會列式解答嗎?

隨學生回答板書:60÷20

1.口算

能說說你是怎么口算的嗎?

可能有的方法:

(1)20×3=60,60÷20=3

(2)6÷2=3,60÷20=3

那比較兩題,你能說說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2.筆算:

學生嘗試,個別板演。

講評板演,著重提問:3為什么要寫在商的個位上?

3.指導寫“答句”

指板書問:我們這個算式是解決了什么問題?

三、鞏固練習:

40÷20

50÷10

80÷40

0÷200

四、布置作業

20÷20

60÷60

160÷402

四年級數學教案表格篇14

教學要求:

1、會根據統計的要求,收集、整理數據,并能制作統計表。

2、能根據統計表作出分析、預測或判斷和決策。

3、培養學生統計的意識,并能應用統計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讓學生體驗統計的過程,感悟統計的方法。

重點:學會收集、整理數據,并學會制作簡單的統計表。

難點:怎樣去實際收集數據,能根據統計表作出預測或決策。

教學過程:

一、統計本班學生雙休日最喜歡的活動情況。

1、同學們,雙休日你最喜歡的活動是什么?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整理并板書:體育運動、玩電腦、學音樂、看書學習、出去旅游。

2、怎么知道大家雙休日最喜歡的活動是什么呢?(生:要進行調查和統計)

(板書課題:簡單的統計)

3、怎樣進行統計呢?(討論得出:可以劃正字,或舉手數一數等)

4、請小組統計員統計每種情況的人數。(各組當堂推選出統計員,要求進行統計)

5、師總結:剛才統計員通過舉手數出了每種情況的人數,這個過程叫收集數據,為了科學準確,要做到不重復,不遺漏。(板書:收集數據,不重復,不遺漏)

6、請大統計員把每種情況的人數進行分類整理,把各種情況的人數加起來(指定全班統計員整理并合計)。這個過程叫整理數據(板書:整理數據)

7、把統計出來的數據整理到一張表格里去,這張表格叫做統計表,叫什么統計表呢?(__班星期天最喜歡做什么的情況統計表)。學生回答每種情況的人數,教師填好統計表,并填好合計人數。是什么時間制作的?(注上制表時間)。這個過程叫做制作統計表。

8、看了這張統計表,你發現什么?想到什么?

剛才我們對這張統計表進行了分析,并做出了判斷、預測和決策。(板書:進行分析,判斷、預測和決策)

9、你統計了我們一個班的情況,得到的信息是否就很準確呢?還要統計什么?(還要統計其他班級的情況)。統計的數據越多,我們得到的情況就越準確。

【評析:統計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教者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選取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雙休日最喜歡的活動作為切入口,使學生感到統計就在自己的身邊,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通過對情況的真實分析,引發學生的真情流露,學生想說敢說,非常投入。教師注意把統計的過程隨教學過程充分展示出來,滲透自然,學生樂于接受。對統計表的分析注意了開放性,讓學生扮演統計員的角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學生經歷了知識的產生、形成、發展和再創造的過程,使課堂成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樂園。】

二、統計聽課老師雙休日最喜歡的活動情況。

今天來了許多聽課老師,老師們在雙休日最喜歡的活動是什么?你打算怎樣知道聽課老師最喜歡的活動是什么?(統計)怎樣進行統計呢?

(1)請每小組打開信封,看一遍,要求我們干什么?

(2)請每個小組商量一下,怎樣合作統計?

(3)學生匯報打算怎樣調查。怎樣問老師?(提醒學生要有禮貌)

(4)學生到聽課教師中去調查統計,收集數據。

(5)填好手中的統計表,匯報統計情況,你得出什么預測?

(6)把同學們和老師們星期日里最喜歡做什么的兩張統計表能否合在一起。(教師把數據合在一張統計表中)你發現什么?

【評析:本環節教師注意讓學生親身體驗統計的過程,在統計活動中,感悟統計的價值。(1)讓學生把學到的統計方法應用到實際統計活動之中,隨學隨用,每個學生都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動中去,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做到了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實際數學化。(2)以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討統計的方法,學生暢所欲言。統計的辦法是學生想出來的,數據是學生自己動手收集出來的,發揮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培養了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3)對學生雙休日活動情況統計表與教師雙休日活動統計表進行對比分析,并把二者合二為一,學生預測的準確、分析的透徹,培養了學生分析判斷和推理能力。】

三、實際上統計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的多。(分別出示多張統計表)

i。南京造地鐵,選擇顏色一張調查統計表。你發現什么?

ii。第十四屆亞運會前四名獲金牌情況統計表。你發現什么,想到什么?

iii。選舉班長情況統計表,引導學生做出分析

iv。近幾年來南京旅游的人數情況統計表。

【評析:選取的幾個例子切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剛剛發生的事情,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學生分析的饒有興致,既具有開放性,培養了發散思維能力,又增強了學生的愛國精神、民主意識等。】

四、自學課本(100頁101頁)

a)出示思考提綱

i。原始數據表與數據統計表有什么不同?

ii。書上的三個小問題。

(1)觀察統計表,說出喜歡每種球類活動的各有多少人?

(2)估計一下,在這個班級里組織什么球類比賽最受歡迎?

(3)你還能想到什么?

iii。制作統計表要注意什么?

b)學生合作交流上述問題。

c)學生匯報并補充。

【評析:教學過程不是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在這里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教者不囿于教材,讓教材煥發出生命的活力,特別是對原始記錄表與統計表有什么不同這一問題的討論,鞏固了統計的過程,在比較原始記錄表與數據統計表有什么不同時,孕伏了任何兩種方法不存在對錯之分,各有各的優越性,我們在實際使用時誰的最方便就最好。】

五、統計公路上汽車通過情況。(電腦出示馬路過往車輛情況的場景)

i。這是車輛通過的情況,現在請大家進行統計,(學生統計失敗)為什么無法統計?你有什么感覺?(太快),

ii。如果要你統計車輛通過的情況,該怎么辦?

①需要去分類。(弄清要統計哪幾種車輛)。②怎樣收集數據?③怎樣整理數據。④怎樣畫統計表?⑤分析一下結果。

iii。討論一下怎樣才能很快的統計出來?(如何分工)

iv。匯報你們分工的情況。通過活動你有什么想法?

v。從統計表中想到什么?知道什么?(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注意空氣的污染情況等)

【評析:這一環節讓學生想辦法解決怎樣統計動態的物體的問題,又一次讓小組交流,發揮了團隊的力量。通過虛擬的道路交通場景,學生嘗試了統計的失敗,又在教師分小組交流一下的話語點撥下,尋求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獲得了統計的成功。教學中,教師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原有的認知水平,相信學生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真正地發揮了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

六、用統計的方法解決身邊的問題。

【評析:讓學生自己舉例,聯想到用學過的統計知識如何解決身邊的事情,學生發言踴躍,培養了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七、作業:完成101頁做一做,練習十二第1題。

【評析:在培養能力的同時,還重視了雙基的落實。】

【總評:本節課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極力選取學生身邊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貫串于整個教學的始終。注意將數學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遵循了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過數學教學,實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一、從生活經驗導入新課,使數學問題生活化。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課一開始,教師就從雙休日同學們最喜歡的活動是什么的話題導入新課,從怎樣知道每種活動有多少人最喜歡來切入主題。這樣做使學生感到所學的內容不再是簡單枯燥的數學,而是非常有趣、富有親近感,他們被濃厚的生活氣息所感動,興致勃勃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之中。

二、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

小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教師設計了這樣的情節:怎樣知道星期日最喜歡做什么各有多少人呢?很自然的說出了要調查統計,那么怎樣調查和統計呢?接著讓統計員進行統計。教學過程環環相扣,整個統計的經歷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清晰、充分地展現出來。課堂氣氛活躍,雙基訓練扎實。

三、借助生活知識,讓學生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感到數學的歸宿是應用,使數學問題生活化。

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把握數學問題的加工度,努力改造數學問題,增加數學的情境性、開放性,注重呈現方式的多樣化。為了鞏固剛學會的統計方法,教者讓學生去統計聽課老師最喜歡干什么這一實踐活動,首先讓學生討論教師人很多,怎樣去統計這一問題,組織學生交流想辦法,得出了一小組統計一排老師比較節省時間的方法,然后讓學生按照想出的辦法去統計。辦法是學生自己想出來的,統計的過程是學生親身經歷的,學生人人參與,爭論不斷,效果明顯。

四、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統計一分鐘內車輛通過情況時,教師又一次讓大家合作交流,學生討論的結果是一小組有4人,1人負責記錄數據,另3人每人統計一種車輛的簡便方法。當學生把統計好的數據整理成統計表時,讓學生分析討論從統計的數據中你發現什么?想到什么?,這樣的設計頗具挑戰性和現實意義,挖掘出了許多促使人發展的因素,出現了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買摩托車、汽車的人很多、汽車多了,要注意安全,要注意保護環境等思想教育的話題,變關注知識為關注學生情感態度、思維等方面的進步和發展,使知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得到了平衡與和諧的整合。

縱觀整節課,教者注意把數學與生活溝通,使數學教學貼近生活,使學生在知識的獲得中得到發展,在發展過程中習得知識,使課堂充滿生活氣息,生命的活力。

四年級數學教案表格篇15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一組數的比較,觀察各數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發現小數點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并應用這一規律計算有關的乘、除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操作、觀察、歸納、概括等數學活動,發展數學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及知識遷移和推理能力。

三、重點難點:

重點: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規律的應探索及掌握。

難點: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規律的理解及靈活應用。

教學準備:小黑板 教學掛圖(小數點移動)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提問。(1)把5米分別擴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米?(2)把5000厘米分別縮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厘米?

2、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0.004 0.4 0.04

(二)導入新課

1.師:[出示小黑板]下面是四年級三位同學的身高紀錄。請大家看一看,這些數據對不對?

(小明14.5米,小紅1.38米,小李0.14米)

2.師:你們笑什么呀?

生:小明的身高不對。14.5米太高了。

生:[用手比]小李0.14米也不對,0.14米只有這么高

師:兩個錯的數據錯在哪里?小數點寫錯了位置。

師:是啊,在小數點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不改變小數的大小,但是小數點的位置移動直接引起小數的大小發生變化。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小數點移動的知識。[板書課題:小數點移動]

(三)探究規律

1、出示情景

出示(例5教學掛圖):教師便敘述邊板書0.009米---0.9米—0.9米---9米{同學們都看過西游記吧,齊天大圣孫悟空的“金箍棒”平時放在耳朵里,長只有0.009米,遇到妖怪的時候,才亮出來,由小變大,0.009米、0.09米、0.9米、9米、90 米……

師:觀察這組數和金箍棒的變化,你有什么發現?(從上往下觀察小數點是怎樣移動的?數的大小有什么變化嗎?從下往上觀察小數點是怎樣移動的?數的大小有什么變化?)

小結:看來小數點向后移動,原來的數就擴大;小數點向左移動,原來的數就縮小。

板書:右移擴 左移縮

2、合作探究

(1)提問:從上往下觀察它們都是把小數點向右移動,卻得到了三個不同的數,對嗎?看來小數點移動的位數不一樣,原數大小的變化也就不一樣。數的大小的變化既與小數點移動的方向有關,還與小數點移動位數的多少有關。

(2)合作探究:

究竟有怎樣的關系呢?我們來繼續深入研究。各組有這樣一張表格和一張小數數位表,請你們小組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法進行研究。先吧空白處填寫完整,再觀察小數點移動的位數與原來小數的大小變化。小數點可以向左移動,也可以向右移動。

方法1:表格

  小數點移動的位數

  ( )米=( )毫米

  小數的大小變化

  從( )往( )觀察  小數點向( )移動

  移動( )位

  ( )米=( )毫米

  移動( )位

  ( )米=( )毫米

  移動( )位

  ( )米=( )毫米

方法2:(學具中的數位表)

(3)交流匯報

誰來說一說,你們是選擇哪種方法研究的? 你們發現了什么?

能概括地說一說我們發現的這個規律嗎?

[指名學生對照板書說明小數向右移動引起小數擴大的規律]

悟空打完妖怪,金箍棒要放回去了,誰來說一說這個時候金箍棒怎么變的?(從下到上觀察)

(四)實際應用

1.明確數的變化的方法

我們大家研究得出這個規律有什么作用呢?

1.如果要吧一個小數擴大10倍、100倍、1000倍……可以怎么辦?

如果要縮小為1/10、1/100、1/1000……呢?

2.集體交流

根據小數點移動的變化規律,如果要吧一個數擴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兩位、三位就行了。要把一個數縮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只要把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兩位、三位。

3.強化去0、添0的問題

出示例6、7 把0.01擴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把1縮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各是多少?

遇到位數不夠怎么解決?

小數點向左移動時,如果整數數位不夠則要在數的左邊用“0”補足。

整百、整千的數,小數點向左移動后,小數末尾的“0”要去掉。

4.填空: 把2.3的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就( )到原數( )倍。

把0.375擴大到原數100倍,小數點向( )移動( )位。

把0.73的小數點向( )移動( )位,就縮小到原數的1/1000。

把30的小數點向( )移動( )位,原數變成0.003。

5. 把1.8改寫成下面各數,它的大小有什么變化?

0.018 180 0.0018 1.80

(五)總結本節知識,暢談收獲。

附:板書設計

小數點移動

0.009米→0.09米→0.9米→9米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四年級數學教案表格篇16

一、 教材分析和目標確定

教材在“簡單的數據整理”之后編排了“平均數”這一課,可以看出平均數與統計知識間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可以說,平均數是統計知識中的一個信息數,讓學生通過實驗、猜測、探究等活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這對學生應用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今后學習復雜的統計知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課標明確指出“估算能力、統計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為未來公民必備的常識。”依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知識特點和學生認知能力情況,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探索中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感知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

2、 培養學生參與、體驗、應探究意識,提高學生構建和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3、 滲透“移多補少”“估算”等數學思想動態的分析和解決問題,體驗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數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平均數的應用。

二、 教法、學法

教法和學法是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的。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拫據這一基本理念和本課知識學生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因此我采用嘗試教學法為主。激勵、演示、遷移為輔的教學方法。學生采用觀察分析、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這節課中,老師準備了實物投影片、大小一樣的4個水杯等教具;學生4人一組準備大小一樣的4個水杯等學具。

三、 教學流程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環節如下:

設疑激趣→實驗探究→應用拓展→回顧小結

下面我從這四個環節談談我的教學設計

第一環節:設疑激趣

采用淡話導入,問學生從小學一年級到現在,學過哪些帶有“數”(板書:數)這個字的數學知識,學生通過說發現數學真和“數”這個字聯系緊密,于是設疑: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個和“數”這個字有聯系的數學知識,它是什么呢?老師想,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自己發現這個秘密。你們有信心嗎?本環節學生談的過程,就是整理原有生活經驗的過程,激活初步形成的數學思想,為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做知識上、方法上、情感上的準備。

第二環節:實驗探究(分二步進行)

第一步、動手實踐,感知均等。

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把桌上4個不同高度的水杯的水倒勻,鼓勵學生用最少的次數,最快的速度完成。

學生充分活動后,小組匯報實驗過程時,請完成最快的一組到前面邊演示邊談談怎樣快又準的分均,從而滲透移多補少、巧合均分的思想,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步:估計預測,探究解疑。

讓學生估計一下現在水面的高度,并把這個數記下來。那準確的高度是多少呢?讓學生探究解決。預計學生會用尺子量,或先求總高度,再求每杯水的平均高度。學生得出結論后,選擇有差異的兩個小組匯報并板書,在討論中達成共識。在肯定學生的方法后,讓學生看板書說想的過程。教師再讓學生說4厘米怎樣得來的?通過這樣的強化,學生明確4厘米就是把4杯水的總高度平均分成4份,就求出每杯水的平均高度,我們可以叫它什么數呢?(板書:平均)讓學生再談談對平均數的理解?由此揭示課題,突破重點。

本環節讓學生在實踐、猜測、探究中親歷親為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構建數學知識的能力。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目的是降低個人學習的難度,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在學生討論時,老師參與其中,及時幫助有困難的學生,使課堂教學在著眼發展,凸顯主體中進行。

第三環節:應用擴展(分四個層次進行)

1.列舉實例: 生活中什么地方你遇到過平均數?學生談完,教師出示一組平均數的資料。此題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平均數與生

活的聯系。老師出示的資料,既開拓學生的視野,又對學生緊張的學習情緒起到緩解的作用。也對學生進行保護環境等方面的教育。

1、未來1000年,人類的平均壽命將達180歲。

2、一年里,有1032萬頃的森林從地球上消失。森林正已平均每分鐘20公頃的速度減少著。

3、一天平均笑15次。

4、 唐山市通過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學生的身高明顯上升。7~12歲男生平均身高增長2.1厘米,女生增長1.7厘米;13~15歲男生平均身高增長1.9厘米,女生增長0.8厘米。

2.嘗試練習:出示例3,讓學生嘗試計算,然后對照課本我檢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和自己的身高對比,以及猜測全縣四年級學生的身高為一組,推廣對全省以至于全國四年級學生的平均身高。

3.明辨真偽:深化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關注學生應用能力的提升。通過課前了解自己家每月平均電費的支出,對學生進行節約能源教育。再結合第1題,唐山開展大課間活動,對學生進行多參加體育鍛煉的教育。

4.參與實踐:教師選8名學生做拔河游戲,4名高大強壯,4名矮小瘦弱為一組,問學生這樣把他們平均分成兩組行不行,學生參與其中,談理由,使學生對平均數體現出的公平和不公平性都有一定認識。培養了學生動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滲透團結起來力量大的教育。

本環節的設計遵循了學生認知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4種題型,達到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于一體的目的。使課堂教學彰顯人文關懷和應用性特點。

第四環節:回顧小結

這節課我們又認識了一位新朋友—平均數,通過和它打了這么長時間交道,你想對平均數說些什么?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整個教學設計既尊重教材,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做到寓教于樂、寓教于活、寓教于拓、寓教于理,使學生在學習中,不但有知識的雨露滋潤心田,更有智慧的陽光普照心靈。

四、 教后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教學思路清晰、開放,我努力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帶者濃厚的興趣,學得積極主動,變知識的接受過程為科學的學習過程。使學生探究新知的過程中,學到科學的方法,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得到培養,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教學過程中,教師棵前的預設有效地幫助學生打開思路的大門,如導入新課部分,我問學生從一年到現在我們學過哪些帶“數”這個字的數學知識,學生可能想得比較復雜,我適時地舉起卡片(3/5)是什么數?(9)是幾位數?學生的思維閘門一下被打開,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中,并且還說出小數、帶分數?等沒學過的知識?

教師富有激勵性和生動的語言活化了學生的思維,如應用拓展地1題,教師出示的材料有一題是“人一天平均笑十五次”,教師說,老師希望看到你們的第十六次、十七次的笑,笑一笑,看誰笑得開心自信,那第十八次笑是什么笑?學生各抒己見,臉上洋溢著笑意、童趣,教師做后總結:老師真希望每天看到同學自信開行勝利的笑。接下來還有幾道題挑戰同學們,看你們能否露出勝利的笑。

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兒童的天性好玩、好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游戲中學習和鞏固所學知識,對培養學生構建和應用知識的能力都有益,我在本節課教學中,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合作探究在游戲中完成教學難點的突破,學生學的興趣盎然,教師也在學生收獲的同時,不斷地修正著自己的從教的策略。

本節課的教學處處體現著人性的關懷,我充分注意到好中差的價值取向,努力讓每名學生都有展示的空間和機會,力爭讓課堂教學成為學生互動、師生互動的舞臺,讓學生有學有所獲的富足,又有不斷進取的動力;

本節課雖然有許多可以自慰的地方,但還存在著學生動中思的不到位,學生回答問題邏輯性不強的弱點。在小組合作時,我沒有完全照顧到個體差異,這也讓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性得不到有效的發揮,教學如何面向全體,面向每一名學生,這是我在教學中要不斷完善的課題。

①(140+185+170+125)÷4

②(140+185+170+125)÷365

③(140+185+170+125)÷12

3、 某機械配件廠,兩個枝術革新小組進行技術競賽,下面是他們10分鐘生產的零件總數:

第一小組:57+68+73=198(個)

第二小組:49+36+75+42=202(個)

由此推斷:第二小組獲勝。

1、 幾天,老師統計了一下我們班三月份同學們零用錢的花銷情況,其中5名學生零用錢平均花銷16元,請你猜猜他們各花多少錢?

姓 名 李明新 韓天婷 劉 威 張 強 周艷琪

花銷金額(元) 13      19 18 16 14

四年級數學教案表格篇17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讀課文。

2、能按照順序進行看圖說話練習。

3、能用一定的記字方法記住9個生字的字形,寫好”追”,”喊”兩個字。

4、通過對課文的朗讀、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

教學難點:

看圖按順序說一段話。

教學準備:

掛圖、字卡、課前尋找秋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生活激趣

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課文《秋游》,請小朋友跟老師一起板書課題。

2、“秋”指什么季節?“秋游”是什么意思?(秋天到郊外游玩) 齊讀課題。 `

3、在我們的身邊,秋天已經悄悄來臨了。這兩天,大家都睜大了雙眼去尋找秋天,來說說你們的收獲吧。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一首詩或兒歌。(全班交流)

4、大家的收獲還真不少。這節課,老師要邀請大家一起去郊外游玩,希望大家能玩得開心,收獲更多。

二、范讀課文,指導看圖。

1、請大家把書翻到第1課《秋游》,捧好書,準備出發。(師范讀)

2、同學們跟著老師去郊外游玩,你看到了些什么?又說了些什么?請大家走進這幅《秋游》圖。

(1)我們從上往下看,秋天的天空中,你看到了些什么?它們是什么樣子的?( ……的天空……幾朵白云有的像……有的像……小鳥……) 板書:天空。

(2)秋天的農田里,長了哪些莊稼?它們有是什么樣子?(稻子金黃,高梁火紅,棉花雪白雪白。)

板書:田野

(3)你們在草地上玩了什么呢?

出示:我們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

(板書:游玩)

3、大家說得真不錯,現在你能按“天空——田野——游玩“的順序向大家介紹一下你秋游的經歷嗎?(指名一生說)

三、初讀課文。

1、秋游的經歷真令人開心,《秋游》這一篇課文更是生動地記錄了同學們的游玩經歷過程,現在請大家自由輕聲地朗讀課文。。

要求:①讀準字音 ②讀通句子(讀3遍)

2、這些生字詞你能讀準了嗎?自己先練一練。

出示: 追逐 郊外 白兔 綿羊

老師 喊著 高梁 涼了

棉花 稻子 一望無邊

逮螞蚱 打滾兒 亮嗓子

(1) 自由練讀。

(2) 帶拼音開火車讀,齊讀

(3) 去拼音一行一行讀,齊讀

3、大家的生字詞讀得這么棒,相信讀課文也難不了你們。第一節寫了同學們跟著老師去郊外游玩,誰來讀?

(1)來到郊外,同學們看到秋天的天空美極了。(板書:美)誰來讀第2節。(請生讀,評議)

(2)秋天的田野也很美。(板書:美)誰來讀第3節?(請生讀,評議)

(3)第4節寫同學們在草地上玩得很開心。(板書:開心)誰來讀?(請生讀)

4、美好的秋天,盡情的玩樂,真令人難以忘懷,讓我們一起再次走進課文,再次去郊外游玩一番。(齊讀課文)

四、分析字形,指導寫字。

1、今天,同學們跟著老師去郊游,玩得都很開心,可課文中的生字卻急壞了,它們爭著搶著對同學們說:“小朋友們,今天可別光顧著玩,還得認真寫好字呀!”同學們,你們會認真寫好字嗎?”

2、出示:“ 追”“喊”

(1)先和它們一起打個招呼。

(2)書空這兩個字的筆順。

(3)說說怎么記住它們。

(4)范寫

追:豎筆寫在豎中線,兩個左框緊貼豎。點的起筆要略低,捺腳運筆重到輕。

喊:口字寫得窄而上,一撇寫到口字下。一橫一口要靠左,斜鉤對角拉拉長,最后一筆點在上。

五、課后作業

這節課,同學們的表現都很不錯,課后希望大家能把這篇美文多讀幾遍,爭取把課文讀熟練。

四年級數學教案表格篇18

一、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62頁例3、例4及相關內容。

二、教學目標

1.在操作試驗活動中經歷探索發現“三角形邊的關系”的過程,知道三角形邊的關系。

2.借助剪一剪、拼一拼、移一移等活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滲透建模思想,體驗數據分析、數形結合方法在探究過程中的作用。

三、教學重點

理解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

四、教學難點

理解兩條線段的和等于第三條線段時不能圍成三角形,理解“任意”二字的含義。

五、教具準備

“幾何畫板”制作的教學課件,三角形的每條邊可以根據學生生成的數據輸入顯現,展示圍的過程。

六、學具準備

透明彩色噴墨膠片打印線段。

七、教學過程

環節預設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再現三角形模型——強化對三角形的認識1.談話導入,復習三角形概念。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三角形,誰來說說什么是三角形?

2.操作試驗,感受三條線段怎樣圍成三角形,懂得圍成三角形的關鍵是任意兩條線段的端點兩兩相接。

(實物投影:三張印有線段的膠片,膠片的邊沿相連。)

師:看屏幕,現在這樣圍成三角形了嗎?

教師:誰來圍一圍?

(請一名學生在實物投影上操作,其他同學觀察,評價。)

教師:剛才的沒圍成三角形,現在就圍成了,圍成三角形的關鍵是什么?

學生回答

學生觀察

學生操作,評價

學生討論并回答

先讓學生說說什么是三角形,調出學生的原有認知,通過實物投影上三條線段圍的變化,一方面幫助學生重現三角形的模型,強化對“每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的認識,潛移默化地指導了圍的方法。為后邊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拆解三角形模型——制造沖突,引發思考1.拆解

師:如果從三條線段中拿走一條,剩下的可能是哪兩條?

(板書:11、6和11、11)

2.討論

師:用這兩條線段能直接圍成三角形嗎?能想辦法變成三條線段嗎?

師:變成三條線段了,就能圍成三角形嗎?

(板書:能?不能)

學生動手,觀察并總結回答在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認識中,想象得到的都是能圍成三角形的三條線段,頭腦中也有大量這樣的生活原型和抽象的三角形模型。教師通過“從三條線段中拿走一條→兩條線段圍不成三角形→想辦法變成三條→三條線段就能圍成三角形嗎”四個小步驟的巧妙設計,打破了學生頭腦中存有的三角形模型,引發學生的思考:三條線段能不能圍成三角形呢?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質疑自己和他人已有知識經驗的機會,讓他們在審視、思考、疑惑中進入到下一個環節的研討。

三、重組三角形模型——探究三角形邊的關系

1.操作試驗,明確三條線段能否圍成三角形

(1)明確要求。

師:實要求在動手前,小組內先一起說說打算剪哪一條,怎么剪。組內4個人每人剪的盡量不一樣,剪完圍圍看,然后填在記錄單上。

記錄單:兩條線段11cm和6cm(或11cm和11cm)

剪后的三條線段是()cm、()cm和()cm

圍成三角形了嗎?(√或×)_________

(2)小組合作試驗。

教師監控:收集試驗數據

能圍成不能圍成

3、8、62、9、6

4、7、61、5、11

5、6、62、4、11

…………

(3)展示交流試驗情況,提取數據。

師:誰愿意把你試驗的情況給大家看看?(學生說教師板書。)

追問:誰和他的不同?

還有補充嗎?

誰用的是11和11,說說你們試驗的結果?

師:這兩條線段在哪兒相連?

師:你們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嗎?

師:到底連沒連上,最后邊的同學看得清楚嗎?看來這兒用學具不容易看清楚,咱們用課件清楚地看看。

師:有沒有同學認為這個能圍成?到底能不能圍成,說說理由。我們通過課件演示來看一下。

(播放兩邊之和等于第三邊時圍的課件。)

(4)小結過渡。

師:通過親自試驗,大家知道三條線段有時能圍成三角形,有時不能圍成三角形。

學生動手操作

學生展示結果

情況一:

全是能(或全是不能)的情形。

情況二:

有的能有的不能的情形。

學生將一條線段剪成兩條,從理論上分析能夠得到無數種不同的剪法,但圍三角形的結果只會出現兩種:能圍成和不能圍成。教師根據可能出現的試驗結果進行設計,引導學生在生生交流中提取典型數據。通過實物投影變焦放大的功能,有助于學生清晰地看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情況。幾何畫板課件隨學生生成輸入數據和動態演示過程,彌補了學具操作的不足,有助于學生達成統一認識。這幾個環節的設計,不是就內容說內容,而是讓學生在親自動手試驗基礎上,補充完善個人和小組的認識,達成共識。學生在剪、圍中思考,初步感受能不能圍成三角形,不是在比較每一條線段,而是需要看兩條線段與第三條線段的關系,為后續教學做了鋪墊。

三、重組三角形模型——探究三角形邊的關系

2.數形結合,探究三角形邊的關系

(1)提出問題。

師:試驗前我們的問題已經解決了,如果繼續研究,你想研究什么?

師:你覺得三條線段能否圍成三角形與什么有關系?

(2)研討三條線段不能圍成三角形的情況。

師:三條線段在什么情況下不能圍成三角形呢?小組同學研究研究。

師:哪個小組來說說你們的想法?(課件:輸人數據生成三角形演示圍的情況。)

(3)研討三條線段能圍成三角形的情況。

師:同學們知道了兩條短的線段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條線段的時候一定不能圍成三角形。

那三條線段在什么情況下就能圍成三角形呢?我們來看這些能圍成的情況,一起來分析分析。

師:哪個小組來說說你們的想法?

生:什么樣的三條線段能圍成三角形,什么樣的不能圍成三角形。

小組討論

學生說想法

課件重現了數據對應的圖形,學生借助黑板上的數據、屏幕上的圖形和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不能圍成三角形的三條線段之間的關系。數形結合觀察、比較、分析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幫助學生溝通文字語言、圖形語言、符號語言三者之間的關系,使學生的認識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重組三角形模型——探究三角形邊的關系

3.歸納、概括三角形邊的關系。

師:在這些三角形中,三條邊之間有什么關系?

(板書: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

教師揭示課題:這就是三角形邊的關系。學生總結回答通過不能圍成三角形時三條線段關系的正遷移,學生很快得到能圍成三角形時三條線段之間的關系,這一設計中準確定位了本節課的難點:理解任意的含義,歸納三角形邊的關系。運用數形結合觀察,通過能與不能情況對比分析,使學生能有理有據地交流研討,歸納出三角形邊的關系。教師的設想周全,學生的認識得到逐步完善。

四、回顧探究過程,梳理研究方法

師:我們一起來回憶回憶,大家是怎么知道三角形邊的關系的?

小結:大家先做了試驗,得到了很多數據,通過對圖形的觀察和對數據的分析,同學們知道了什么情況能圍成三角形,什么情況不能圍成,最后概括出了三角形邊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試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數據對我們的幫助很大。短短幾句話點明了本節課所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強調了數據分析、數形結合方法在探究過程中的作用,教師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的同時更注重梳理知識形成的過程,學生獲得了知識,更獲得了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五、運用三角形邊的關系,解決問題

師:請大家判斷每組的三條線段能否圍成三角形(單位:厘米)。

(1)7、2、6;

(2)7、2、3;

(3)7、2、9;

(4)7、2、8.9。

拓展延伸:7cm、2cm、()cm要圍成三角形,第三條線段長可以是多少厘米?

學生獨立完成鞏固知識的同時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更為廣闊的數學世界,滲透區間觀念,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66929 主站蜘蛛池模板: 碳钢法兰厂家,非标法兰,定制异型,法兰生产厂家-河北九瑞管道 | 数显恒温油浴-电砂浴-高温油浴振荡器-常州迈科诺仪器有限公司 | 双能x射线骨密度检测仪_dxa骨密度仪_双能x线骨密度仪_品牌厂家【品源医疗】 | 上海物流公司,上海货运公司,上海物流专线-优骐物流公司 | 管理会计网-PCMA初级管理会计,中级管理会计考试网站 | 盘式曝气器-微孔曝气器-管式曝气器-曝气盘-斜管填料 | 郑州市前程水处理有限公司 | 气体检测仪-氢气检测仪-可燃气体传感器-恶臭电子鼻-深国安电子 | RTO换向阀_VOC高温阀门_加热炉切断阀_双偏心软密封蝶阀_煤气蝶阀_提升阀-湖北霍科德阀门有限公司 | 智能楼宇-楼宇自控系统-楼宇智能化-楼宇自动化-三水智能化 | PVC快速门-硬质快速门-洁净室快速门品牌厂家-苏州西朗门业 | 会议会展活动拍摄_年会庆典演出跟拍_摄影摄像直播-艾木传媒 | 彭世修脚_修脚加盟_彭世修脚加盟_彭世足疗加盟_足疗加盟连锁_彭世修脚技术培训_彭世足疗 | 油漆辅料厂家_阴阳脚线_艺术漆厂家_内外墙涂料施工_乳胶漆专用防霉腻子粉_轻质粉刷石膏-魔法涂涂 | 大流量卧式砂磨机_强力分散机_双行星双动力混合机_同心双轴搅拌机-莱州市龙跃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 干式磁选机_湿式磁选机_粉体除铁器-潍坊国铭矿山设备有限公司 | 打包钢带,铁皮打包带,烤蓝打包带-高密市金和金属制品厂 | 滚筒线,链板线,总装线,流水线-上海体能机电有限公司 | 蓝莓施肥机,智能施肥机,自动施肥机,水肥一体化项目,水肥一体机厂家,小型施肥机,圣大节水,滴灌施工方案,山东圣大节水科技有限公司官网17864474793 | 高压管道冲洗清洗机_液压剪叉式升降机平台厂家-林君机电 | 车辆定位管理系统_汽车GPS系统_车载北斗系统 - 朗致物联 |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_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不卡_亚洲欧洲美洲无码精品AV_精品一区美女视频_日韩黄色性爱一级视频_日本五十路人妻斩_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4_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二三四区_国产小萍萍挤奶喷奶水_亚洲另类精品无码在线一区 | 中国品牌门窗网_中国十大门窗品牌_著名门窗品牌 | 拉力测试机|材料拉伸试验机|电子拉力机价格|万能试验机厂家|苏州皖仪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 特种阀门-调节阀门-高温熔盐阀-镍合金截止阀-钛阀门-高温阀门-高性能蝶阀-蒙乃尔合金阀门-福建捷斯特阀门制造有限公司 | WF2户外三防照明配电箱-BXD8050防爆防腐配电箱-浙江沃川防爆电气有限公司 | 过跨车_过跨电瓶车_过跨转运车_横移电动平车_厂区转运车_无轨转运车 | PVC地板|PVC塑胶地板|PVC地板厂家|地板胶|防静电地板-无锡腾方装饰材料有限公司-咨询热线:4008-798-128 | 食品机械专用传感器-落料放大器-低价接近开关-菲德自控技术(天津)有限公司 | 粉末冶金-粉末冶金齿轮-粉末冶金零件厂家-东莞市正朗精密金属零件有限公司 | 网站建设-高端品牌网站设计制作一站式定制_杭州APP/微信小程序开发运营-鼎易科技 | 钢衬四氟管道_钢衬四氟直管_聚四氟乙烯衬里管件_聚四氟乙烯衬里管道-沧州汇霖管道科技有限公司 | 硬齿面减速机[型号全],ZQ减速机-淄博久增机械 | 耐热钢-耐磨钢-山东聚金合金钢铸造有限公司| MOOG伺服阀维修,ATOS比例流量阀维修,伺服阀维修-上海纽顿液压设备有限公司 | 门禁卡_智能IC卡_滴胶卡制作_硅胶腕带-卡立方rfid定制厂家 | ERP企业管理系统永久免费版_在线ERP系统_OA办公_云版软件官网 | 铁素体测量仪/检测仪/铁素体含量测试仪-苏州圣光仪器有限公司 | 高铝轻质保温砖_刚玉莫来石砖厂家_轻质耐火砖价格 | 南方珠江-南方一线电缆-南方珠江科技电缆-南方珠江科技有限公司 南汇8424西瓜_南汇玉菇甜瓜-南汇水蜜桃价格 | 电动车头盔厂家_赠品头盔_安全帽批发_山东摩托车头盔—临沂承福头盔 | 列管冷凝器,刮板蒸发器,外盘管反应釜厂家-无锡曼旺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