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數學角的度量教案
在數學課上四年級數學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的學習,談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四年級數學教案能夠提升四年級數學教師的教學質量,那么你知道四年級數學教案的寫法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有關于四年級上冊數學角的度量教案,希望你喜歡。
四年級上冊數學角的度量教案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三角形的意義,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能按角的不同給三角形分類.
2.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正確認識三角形及其分類.
教學難點
正確掌握畫三角形高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課前調查.
課前調查: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外形或表面是三角形?請收集和拍攝這類的圖片.
二、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1.讓學生說說生活中見到的三角形.
投影展示:學生展示收集到的有關三角形的圖片.
2.出示下圖:
3.導入 新課.
教師導入 :看來生活中的三角形無處不在.關于三角形你還想了解它什么?
整理學生發言,并提出以下學習目標:
(1)什么叫三角形?
(2)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3)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
(4)三角形怎樣分類?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三角形.(板書課題:三角形)
三、師生互動,引導探索.
1.教學三角形的意義.
(1)教師:請同學們拿出三根小棒,如果把每根小棒看做是三角形的一條邊,你們分組擺一擺,并互相交流一下,知道了什么?
(2)繼續演示課件“三角形”.
教師:看一看哪組和你擺的一樣,它們是三角形嗎?
(3)分組討論:如果我們擺三角形用的三根小棒看作三條線段,那么什么樣的圖形叫做三角形呢?
(4)教師演示三根小棒是怎樣擺的,從而使學生知道一根接著一根連在一起的,隨后明確這是圍成的.(板書:圍成)
(5)揭示概念.
教師啟發同學互相補充,口述三角形的含義.(教師板書)
(6)練一練:繼續演示課件“三角形”.
2.教學三角形的特征:
(1)自學:①三角形各部分名稱叫什么?
②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幾個頂點?
(2)繼續演示課件“三角形”出示三角形各部分名稱.
教師提問:什么叫三角形的邊?三角形有幾條邊?
同桌討論:這些三角形都有哪此共同的特征?
引導學生用一句話概括三角形的特征.
(3)結合手里三角形學具、邊摸邊說出它的特征.
3.三角形的特性.
(1)用三角形木框實驗.
學生嘗試:讓學生用手拉一拉這個三角形,感覺怎么樣?你發現了什么?同桌互相拉一拉.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三角形的木框不易變形.
提問:為什么這些部位要制成三角形呢?
(2)實驗:出示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用木條釘成的)教具,讓學生試拉一拉它們.感覺如何?你發現了什么?
提問:要使平行四邊形不變形,應怎么辦?(加一條邊構成一個三角形)
(3)揭示特性.
(4)師小結:房架、自行車架等之所以制成三角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使其結實耐用.
(5)你還能舉例子說明嗎?
4.三角形的分類.
(1)讓學生任意畫一個三角形(或剪一個三角形)
(2)對三角形進行分類.
①學生猜測:三角形按角的特點可以分為哪幾類?
②教師揭示:通常我們根據三角形角的特點分成三類.分別是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
③小組討論:你畫或剪的三角形屬于哪一類?找同學代表把三角形貼在黑板相應的集合圖中.
④組織學生觀察并分組討論:這些角有什么特點,可以分成幾類?
⑤教師小結:三個角都是銳角的三角形叫做銳角三角形;
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個角是鈍角的三角形叫做鈍角三角形.
⑥認識三角形之間的關系.繼續演示課件“三角形”.
教師提問:如果我們把所有的三角形看作一個整體,這個整體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呢?
(3)三角形按邊進行分類.
全班同學共同測量課本137頁上部的三角形.
教師提問:通過測量你發現這些三角形邊、角各有什么特點?
引導學生得出:每個三角形的三條邊長度都相等,每個三角形的三個角都相等.
教師指出并板書:三條邊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邊三角形,又叫做正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的三個角都相等.
引導學生比較等邊三角形與等腰三角形,使學生明確:等邊三角形是特殊等腰三角形.
5.認識三角形的底和高,并畫高.
(1)畫銳角三角形,教師邊作圖邊說明.
教師說明:我們已經學過從直線外一點向直線作垂線的方法.現在利用這個知識來認識三角形的高.
教師提問:銳角三角形有幾條高?如果從B點畫高,它的底邊是哪條線段?如果從C點畫高,它的底邊是哪條線段?
引導學生明確:銳角三角形的底和高不止一個,從任何一個頂點都可以向它的對邊作高.這樣三角形就有3個底和3個高.
(2)畫直角三角形.
討論:直角三角形的高應該怎樣畫?
使學生明確:因為直角三角形兩條邊成直角,所以夾直角的一條邊是高,另一條邊就是底.
教師提問:再找一找另外一條高在哪兒?
使學生明確:從直角的頂點向斜邊作一條垂線,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另一條高在斜邊上.
(3)教師演示怎樣畫鈍角三角形的高.
(4)教師強調說明:每畫完一條高,要標上垂足.
6.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演示動畫“三角形內角和定理”】
(1)量一量下面每個三角形中三個內角的度數.算一算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是多少度.
教師:怎樣能知道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和的準確度數呢?
(2)實驗:
指導學生拿一個直角三角形,按下圖的順序,把∠1和∠2沿虛線折過來.觀察一下,知道了什么?
使學生明確:∠1+∠2=∠3=90°.
指導學生拿一個銳角三角形,按下圖的順序,把∠1、∠2、∠3沿虛線折過來.觀察一下,知道了什么?
使學生明確:∠1+∠2+∠3=180°.
③指導學生用一個鈍角三角形再試一試.
(3)引導學生總結: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4)根據三角形內角的是180°,如果知道三角形是兩個角的度數,就能求出第三個角的度數.
出示例題,引導學生讀題,分析題意.
列式計算.
(5)練習:“做一做”.
在三角形中,已知∠1=140°,∠3=25°,求∠2.
四、鞏固練習.
1.在信封中藏一個三角形,只露出一個銳角,請同學們猜一猜是什么三角形?
提問:為什么不能確定?
2.判斷.
①由三條線段組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②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
③有兩個角是銳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銳角三角形.
④直角三角形只有一個直角.
3.操作題.
在下面的圖形中畫出一個條線段.
(1)把這個三角形分成兩個銳角三角形?
(2)把這個三角形分成兩個鈍角三角形?
(3)把這個三角形分成兩個直角三角形?
4.實踐題.
小紅家的椅子用了很多年了,有點搖搖晃晃了.請同學們幫她想想辦法,該如何修理?
5.說出下面每個三角形的名稱,并畫出每個三角形的高.
五、教師小結.
通過學習,你掌握或學會了什么?
六、布置作業 .
140頁10題
下圖是一塊菜地,它外面的籬笆圍成了一個等邊三角形.這個籬笆的周長是多少?
140頁11題
用七巧板拼三角形.
用兩塊拼一個三角形,你想出幾種拼法?
用四塊拼一個三角形,你想出幾種拼法?
用七塊拼一個三角形,你想出幾種拼法?
141頁14題
已知∠1和∠2是直角三角形中的兩個銳角.
(1)∠1=50°,求∠2.
(2)∠2=48°,求∠1.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聽指揮
游戲地點
操場
游戲用具
皮筋(封閉的)
游戲方法
1.將全班學生分成各小組.每組4人,其中三人按老師要求利用皮筋圍成三角形,另外一人負責舉旗,當本組完成時,該同學舉起小旗,以示做好.
2.老師可以說任意一種三角形.例如:當老師說“直角三角形”,三個同學就開始圍(三個同學各在三個頂點位置),另一個同學認為圍好了就舉起小旗,先舉起小旗者為勝.當說出其它三角形時,游戲方法同上.
四年級上冊數學角的度量教案2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109頁例4,課堂活動,練習二十一。
【教學目標】
1、學生再次經歷三位數除以兩位數除法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加深學生對算法的理解,提高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掌握水平。
2、通過對三位數除以兩位數除法的計算法則的總結,培養學生初步的歸納概括能力。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視頻展示臺。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能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問題嗎?
學生:能。多媒體出示修改后的例4情境圖,把圖中“每天用86 kg”改成“每天用35 kg”。
學生根據圖意列出算式688÷35,然后獨立計算。
抽學生把豎式在視頻展示臺上展示出來并說說計算方法。
多媒體再出示未作修改的情境圖。
教師:發生了什么變化?
學生觀察情境圖后發現:運來的飼料總數沒有變,每天要用的飼料增多了,要86 kg。
教師:看來養雞場的雞長得越大,吃的飼料也越多,那么要解決這個問題又怎么列式?
學生:688÷86。
教師:這個算式的計算和我們前面學習的三位數除以兩位數除法的計算相同嗎?今天我們就繼續來?
[點評:通過變換情境圖的方式,不但體現了前后知識的內在聯系,還能引導學生對原有知識的回顧,從而為新知識的學習作準備。]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4。
教師:請同學們先試著算一算,看你在計算中又能發現什么新的問題?
學生獨立思考,匯報。
學生:我們發現用被除數前兩位“68”去除以86,不夠除,這時應該怎么算呢?
教師:這個問題就是今天我們主要討論的問題,誰能解決?
引導學生結合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中遇到類似問題時的解決方法思考后得到:當被除數的前兩位去除以除數不夠除時,就用被除數的前三位去除以除數。
教師:也就是當被除數的十位上不夠商1時,就從被除數的個位上開始除,現在大家能計算了嗎?
學生獨立計算,匯報。
教師:誰能把你的計算過程說給大家聽聽?
讓學生把列的豎式展示出來,結合豎式介紹算法。
學生:從個位商起,把86看成90,可以想到8×90=720,所以覺得商7比較合適,但再算就發現86×7=602,余數是88,商7小了,再改商8剛好。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教師:看來這些飼料只夠用8天。
教師:下面我們再來討論:280÷35怎樣試商?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再組織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明確:35這樣的除數,個位? 既可以用“四舍”的方法看作30去試商,也可以用“五入”的方法看作40去試商,但無論哪種方法,發現商過大或過小時,都要通過及時調商的方式來找準確的商。
[點評:這個教學環節中通過學生對問題的討論來進行計算方法的探索,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不但能進一步完成學生對三位數除以兩位數計算方法的認識,還讓學生從中獲得成功體驗,培養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2、總結算法。
教師:回想一下,我們學習三位數除以兩位數除法的計算中都遇到過哪些問題?
學生思考后回答。
學生1:在計算中首先要考慮用除數去除被除數的前幾位?
學生2:每次除得的商應該寫在什么位置?
學生3:怎樣進行試商和調商?……
教師隨學生回答板書問題。
教師:這些問題我們又是怎樣解決的呢?
學生4:先用除數去除被除數的前兩位,如果被除數的前兩位不夠除,就用除數去除被除數的前三位。
學生5:如果除到被除數的十位,商就寫在十位上,如果除到個位,商就寫在個位上。
學生6:無論在哪一位除時,只要除得的余數比除數小,這個商就合適了。
教師:我們看看書上的同學們又是怎樣說的。
指導學生看書,并理解教科書上小朋友對話框中的話。
教師:現在誰能說說怎樣計算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
引導學生歸納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教師隨學生的回答板書方法。
[點評:該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以及結合教科書提示,總結歸納出三位數除以兩位數除法的筆算方法,培養了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三、鞏固運用
1、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480÷3840÷6672÷3480÷32840÷24672÷21
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教師:你覺得哪種算要難一些?
學生: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
教師:難在哪兒?
學生: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一眼就能看出商幾,三位數除以兩位數卻不容易一次就找到準確的商,很多情況下都要調商。
教師:能把你調商的一些好辦法告訴你的小伙伴嗎?
學生相互交流后,指導學生完成練習十九第1題中的后面3個算式的計算。
2、活動:課堂活動第2題。
(1)學生先獨立思考后,再小組交流。
(2)小組討論組成三位數除以兩位數,使商是兩位數的算式又有哪些?
3、完成練習二十一的1~5題。
學生獨立選擇問題,并解決問題,然后再組織學生匯報,匯報中重點讓學生說解決的方法和計算過程。
學生匯報略。
[點評:這個鞏固教學環節,一是通過兩種整除法的對比,引出三位數除以兩位數除法計算的難點,并引導學生掌握一些試商的方法,突破本節學習內容的難點;二是用開放性的練習幫助學生提高試商的準確性;三是回到單元主題圖讓學生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其中的問題,不但使單元主題圖得到了充分地運用,還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和數學的實用價值。]
四、課堂小結(略)
四年級上冊數學角的度量教案3
一、 教材分析和目標確定
教材在“簡單的數據整理”之后編排了“平均數”這一課,可以看出平均數與統計知識間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可以說,平均數是統計知識中的一個信息數,讓學生通過實驗、猜測、探究等活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這對學生應用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今后學習復雜的統計知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課標明確指出“估算能力、統計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為未來公民必備的常識。”依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知識特點和學生認知能力情況,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探索中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感知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
2、 培養學生參與、體驗、應探究意識,提高學生構建和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3、 滲透“移多補少”“估算”等數學思想動態的分析和解決問題,體驗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數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平均數的應用。
二、 教法、學法
教法和學法是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的。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拫據這一基本理念和本課知識學生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因此我采用嘗試教學法為主。激勵、演示、遷移為輔的教學方法。學生采用觀察分析、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這節課中,老師準備了實物投影片、大小一樣的4個水杯等教具;學生4人一組準備大小一樣的4個水杯等學具。
三、 教學流程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環節如下:
設疑激趣→實驗探究→應用拓展→回顧小結
下面我從這四個環節談談我的教學設計
第一環節:設疑激趣
采用淡話導入,問學生從小學一年級到現在,學過哪些帶有“數”(板書:數)這個字的數學知識,學生通過說發現數學真和“數”這個字聯系緊密,于是設疑: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個和“數”這個字有聯系的數學知識,它是什么呢?老師想,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自己發現這個秘密。你們有信心嗎?本環節學生談的過程,就是整理原有生活經驗的過程,激活初步形成的數學思想,為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做知識上、方法上、情感上的準備。
第二環節:實驗探究(分二步進行)
第一步、動手實踐,感知均等。
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把桌上4個不同高度的水杯的水倒勻,鼓勵學生用最少的次數,最快的速度完成。
學生充分活動后,小組匯報實驗過程時,請完成最快的一組到前面邊演示邊談談怎樣快又準的分均,從而滲透移多補少、巧合均分的思想,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步:估計預測,探究解疑。
讓學生估計一下現在水面的高度,并把這個數記下來。那準確的高度是多少呢?讓學生探究解決。預計學生會用尺子量,或先求總高度,再求每杯水的平均高度。學生得出結論后,選擇有差異的兩個小組匯報并板書,在討論中達成共識。在肯定學生的方法后,讓學生看板書說想的過程。教師再讓學生說4厘米怎樣得來的?通過這樣的強化,學生明確4厘米就是把4杯水的總高度平均分成4份,就求出每杯水的平均高度,我們可以叫它什么數呢?(板書:平均)讓學生再談談對平均數的理解?由此揭示課題,突破重點。
本環節讓學生在實踐、猜測、探究中親歷親為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構建數學知識的能力。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目的是降低個人學習的難度,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在學生討論時,老師參與其中,及時幫助有困難的學生,使課堂教學在著眼發展,凸顯主體中進行。
第三環節:應用擴展(分四個層次進行)
1.列舉實例: 生活中什么地方你遇到過平均數?學生談完,教師出示一組平均數的資料。此題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平均數與生
活的聯系。老師出示的資料,既開拓學生的視野,又對學生緊張的學習情緒起到緩解的作用。也對學生進行保護環境等方面的教育。
1、未來1000年,人類的平均壽命將達180歲。
2、一年里,有1032萬頃的森林從地球上消失。森林正已平均每分鐘20公頃的速度減少著。
3、一天平均笑15次。
4、 唐山市通過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學生的身高明顯上升。7~12歲男生平均身高增長2.1厘米,女生增長1.7厘米;13~15歲男生平均身高增長1.9厘米,女生增長0.8厘米。
2.嘗試練習:出示例3,讓學生嘗試計算,然后對照課本我檢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和自己的身高對比,以及猜測全縣四年級學生的身高為一組,推廣對全省以至于全國四年級學生的平均身高。
3.明辨真偽:深化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關注學生應用能力的提升。通過課前了解自己家每月平均電費的支出,對學生進行節約能源教育。再結合第1題,唐山開展大課間活動,對學生進行多參加體育鍛煉的教育。
4.參與實踐:教師選8名學生做拔河游戲,4名高大強壯,4名矮小瘦弱為一組,問學生這樣把他們平均分成兩組行不行,學生參與其中,談理由,使學生對平均數體現出的公平和不公平性都有一定認識。培養了學生動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滲透團結起來力量大的教育。
本環節的設計遵循了學生認知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4種題型,達到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于一體的目的。使課堂教學彰顯人文關懷和應用性特點。
第四環節:回顧小結
這節課我們又認識了一位新朋友—平均數,通過和它打了這么長時間交道,你想對平均數說些什么?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整個教學設計既尊重教材,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做到寓教于樂、寓教于活、寓教于拓、寓教于理,使學生在學習中,不但有知識的雨露滋潤心田,更有智慧的陽光普照心靈。
四、 教后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教學思路清晰、開放,我努力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帶者濃厚的興趣,學得積極主動,變知識的接受過程為科學的學習過程。使學生探究新知的過程中,學到科學的方法,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得到培養,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教學過程中,教師棵前的預設有效地幫助學生打開思路的大門,如導入新課部分,我問學生從一年到現在我們學過哪些帶“數”這個字的數學知識,學生可能想得比較復雜,我適時地舉起卡片(3/5)是什么數?(9)是幾位數?學生的思維閘門一下被打開,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中,并且還說出小數、帶分數?等沒學過的知識?
教師富有激勵性和生動的語言活化了學生的思維,如應用拓展地1題,教師出示的材料有一題是“人一天平均笑十五次”,教師說,老師希望看到你們的第十六次、十七次的笑,笑一笑,看誰笑得開心自信,那第十八次笑是什么笑?學生各抒己見,臉上洋溢著笑意、童趣,教師做后總結:老師真希望每天看到同學自信開行勝利的笑。接下來還有幾道題挑戰同學們,看你們能否露出勝利的笑。
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兒童的天性好玩、好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游戲中學習和鞏固所學知識,對培養學生構建和應用知識的能力都有益,我在本節課教學中,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合作探究在游戲中完成教學難點的突破,學生學的興趣盎然,教師也在學生收獲的同時,不斷地修正著自己的從教的策略。
本節課的教學處處體現著人性的關懷,我充分注意到好中差的價值取向,努力讓每名學生都有展示的空間和機會,力爭讓課堂教學成為學生互動、師生互動的舞臺,讓學生有學有所獲的富足,又有不斷進取的動力;
本節課雖然有許多可以自慰的地方,但還存在著學生動中思的不到位,學生回答問題邏輯性不強的弱點。在小組合作時,我沒有完全照顧到個體差異,這也讓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性得不到有效的發揮,教學如何面向全體,面向每一名學生,這是我在教學中要不斷完善的課題。
①(140+185+170+125)÷4
②(140+185+170+125)÷365
③(140+185+170+125)÷12
3、 某機械配件廠,兩個枝術革新小組進行技術競賽,下面是他們10分鐘生產的零件總數:
第一小組:57+68+73=198(個)
第二小組:49+36+75+42=202(個)
由此推斷:第二小組獲勝。
1、 幾天,老師統計了一下我們班三月份同學們零用錢的花銷情況,其中5名學生零用錢平均花銷16元,請你猜猜他們各花多少錢?
姓 名 李明新 韓天婷 劉 威 張 強 周艷琪
花銷金額(元) 13 19 18 16 14
四年級上冊數學角的度量教案4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南師大版)四年級(下)第97,98頁中的主題圖和例題1,例2,以及第97~99頁中課堂活動第1~2題和練習二十第1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平行四邊形以及圖形的特征;通過操作活動(折紙)認識并理解平行四邊形的高。
2、經歷探索平行四邊形形狀的過程,了解它的基本特征,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3、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數學活動,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感受數學思考的條理性。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等教學活動中認識平行四邊形。
教具準備:
一個長方形方框,多媒體課件。
學具準備:
每人一塊直尺、一副三角板、一張印有平行四邊形的白紙和一個剪好的平行四邊形、一個硬紙條做的長方形方框。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引入
教師:同學們,在以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實際上,在我們生活中也經常見到平行四邊形。請看大屏幕。
(課件出示主題圖)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物體,你能在這些物體上找出平行四邊形嗎?(請同學到臺上用鼠標邊指邊說,然后課件再呈現學生所指出的平行四邊形。)
教師: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找到了這么多的平行四邊形,它們有些什么共同的特征呢?今天這節課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進一步認識平行四邊形。
板書課題:平行四邊形
二、 探究新知
1、認識平行四邊形的特征
(1)教師:同學們喜歡看魔術表演嗎?(喜歡)現在,老師就給同學們表演一個小魔術。
(教師出示一個長方形方框)這個圖形大家認識嗎?(它是長方形)
教師:對!這是一個長方形。老師握著這個長方形方框的兩個對角,輕輕地拉一拉。變!變!變!這還是長方形嗎?(平行四邊形)對!這是平行四邊形。
教師:你們想玩玩這個魔術嗎?
(2) 學生自己用硬紙條做的長方形方框來體驗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
(3)師:同學們觀察老師手里的平行四邊形,同桌討論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1:對邊平行
生2:對邊相等
同學們真聰明,真能干通過觀察發現了這么多!
同學們,這些發現對嗎?現在我們來驗證我們的發現,請同學們拿出老師發的平行四邊形,首先我們用畫平行線的方法來驗證對邊是否平行。
匯報結果:對邊平行
現在我們再來驗證一下對邊真的相等嗎?應該怎樣辦呢?
生:測量平行四邊形四條邊的長度。
師:請拿出你們的直尺測量手中平行四邊形四條邊的長度。
匯報結果:對邊相等
師:同學們,我們現在發現了平行四邊形有兩個特點,它們是什么呢?
(4)師:我們現在認識了平行四邊形,也知道它的對邊相等且平行。那么什么是平行四邊形呢?
教師通過學生的回答引導出: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
2、認識平行四邊形的高
同學們真能干!這么快就知道了什么叫做平行四邊形,現在我們來學習,平行四邊形另外一個特征。請同學們拿出老師發的平行四邊形跟老師做(折高)。
師:打開平行四邊形,觀察折痕有什么特點(垂直于邊)
師:想一想什么叫做平行四邊形的高?(從平行四邊形一條邊上的一點到對邊引一條垂線,這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平行四邊形的高.)教師:同學們,通過剛才折平行四邊形的高,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我發現平行四邊形的高有無數條。
教師:對!平行四邊形有無數條高。
第99頁第3題,學生獨立完成之后全班交流,教師強調底與高的對應性。
師:引導認識底
3、引導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關系
(1)完成表格
(2)歸納總結第98頁課堂活動第1題
教師:請同學們想一想,到現在為止,我們都學習了哪些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
教師:它們都有哪些地方一樣呢?(它們都是對邊相等,對邊互相平行……)
教師:平行四邊形的這些特征,長方形、正方形都具備。
我們通常說長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
長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對邊平行且相等,具有不穩定性。
三、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能給大家講講嗎?
四年級上冊數學角的度量教案5
一、內容和內容解析
1.內容
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的性質.
2.內容解析
這節課承接了上一節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對邊相等,對角相等,本節繼續研究對角線互相平分的性質,課本先設置一個探究欄目,讓學生發現結論,形成猜想,然后利用三角形全等證明這個結論,對角線互相平分是平行四邊形的重要性質,在九年級上冊“旋轉”一章,通過旋轉平行四邊形,得到平行四邊形是中心對稱圖形和對角線互相平分,學生會有進一步體會.平行四邊形是最基本的幾何圖形,它在生活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這不僅表現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平行四邊形的圖案,還包括其性質在生產、生活各領域的實際應用.是中心對稱圖形的具體化,是以后學習,平行四邊形判定的重要依據.
教科書例2是的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的性質的直接運用,而且涉及勾股定理以及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
基于以上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平行四邊形對角線性質的探究與應用.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1.目標
(1)探究并掌握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的性質.
(2)能綜合運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解決平行四邊形的有關計算問題,和簡單的證明題.
2.目標解析
達成目標(1)的標志是:能發現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這一結論并形成猜想,會利用三角形全等證明猜想.
達成目標(2)的標志是:能發現平行四邊形的邊、角、對角線等基本要素間的關系,會運用等量代換等進行線段長、圖形面積等的計算,掌握簡單的邏輯論證.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本節課在已學習了三角形全等證明,平行四邊形定義,平行四邊形邊、角的性質的基礎上,在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的情況下學習本節課內容.例2是既是鞏固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的性質,又復習了勾股定理以及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這些問題常常需要運用勾股定理求平行四邊形的高或底.這些問題比較綜合,需要靈活運用所學的有關知識加以解決.
基于以上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綜合運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進行有關的論證和計算.
四、教學過程設計
引言:前面我們研究了平行四邊形的邊、角這兩個基本要素的性質,下面我們研究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的性質.
1. 引入要素 探究性質
問題1 我們研究平行四邊形邊、角這兩個要素的性質時,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師生活動:學生回顧我們研究平行四邊形邊、角這兩個要素的性質時經歷的過程,并請學生代表回答.
設計意圖:回顧研究研究平行四邊形邊、角這兩個要素的性質時經歷的過程,總結研究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的一般活動過程(即觀察、度量、猜想、證明等),積累研究圖形的.活動經驗,為本節課研究對角線要素作準備.
問題2如圖,在ABCD中,連接AC,BD,并設它們相交于點O,OA與OC,OB與OD有什么關系?你能證明發現的結論嗎?
師生活動:啟發學生去發現并猜想: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
你能證明上述猜想嗎?
教師操作投影儀,提出下面問題:
圖中有哪些三角形全等?哪些線段是相等的?請同學們用多種方法加以驗證.
學生合作學習,交流自己的思路,并討論不同的驗證思路.
教師點撥:圖中有四對三角形全等,分別是:△AOB≌△COD,△AOD≌△COB,
△ABD≌△BCD,△ADC≌△CBA.有如下線段相等:OA=OC,OB=OD,AD=BC,AB=DC證明中應用到“AAS”,“ASA”證明.
師生歸納整理:
定理: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
我們證明了平行四邊形具有以下性質:
(1)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
(2)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
(3)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
設計意圖:應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識,猜想并驗證所要學習的內容.
2.例題解析 應用所學
問題3如圖,在ABCD中,AB=10,AD=8,AC⊥BC,求BC、CD、AC、OA的長以及ABCD的面積.
師生活動:教師分析解題思路, 可以利用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求出BC=AD=8,CD=AB=10,在求AC長度時,因為∠ACB=90°,可以在Rt△ACB中應用勾股定理求出AC= =6,由于OA=OC,因此AO=3,求ABCD面積是48,學生板演解題過程.
變式追問:在上題中,直線EF過點O,且與AB,CD分別相交于點E,F.求證:OE=OF.圖中還在哪些相等的量?
設計意圖:對于幾何計算或證明,分析思路和方法是根本,本題既鞏固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的性質,又復習勾股定理和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知識,通過本例,讓學生學會如何分析,滲透“綜合分析法”. 讓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的性質的應用價值.
3.課堂練習,鞏固深化
(1)ABCD的周長為60cm,對角線交于O,△AOB的周長比△BOC的周長大8cm,則AB、BC的長分別是_________.
(2)如圖,在ABCD中,BC=10,AC=8,BD=14,△AOD的周長是多少?△ABC與△DBC的周長哪個長?長多少?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深化理解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提高選擇運用平行四邊形定義、性質解決問題的能力.
4.反思與小結
(1)我們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哪些性質?
(2)結合本節的學習,談談研究平行四邊形性質的思想方法.
(3)根據研究幾何圖形的基本套路,你認為我們還將研究平行四邊形的什么問題?
5.布置作業
教科書P49頁習題18.1 第3題;
教科書第51頁第14題.
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 小學教案模板
★ 小學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