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小學一年級教案
數學小學一年級教案都有哪些?復數是包含實數的最小代數閉域。我們對任意復數進行四次算術運算,化簡的結果都是復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數學小學一年級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數學小學一年級教案篇1
一、聯系生活、復習引入。
1、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誰能說說在我們生活中那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
2、從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歡的物體,并說說它們的的形狀。
3、摸一摸手中的物體,有什么感受?與同學交流想法。
4、引導學生說出有些物體的一面或幾面是平平的,揭示課題。
二、動手操作,認識圖形。
1、認識長方形。
(1)讓學生動手找出長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認識長方形并出示圖形。(電腦出示:從長方體中取下長方形。)
(2)其余生也找找手中物體中的長方形的面,看一看,摸一摸。
2、能不能從其他物體上找到其他的圖形呢?(學生獨立找、小組內找、與教師一起找)。
3、匯報交流,認識正方形、三角形、圓。(電腦演示)
4、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今天我們認識的圖形和過去認識的物體有什么不同?(立體圖、平面圖)
5、用自己的辦法把他們圖形畫下來。
三、聯系實際、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標志圖讓學生辨認,滲透交通安全教育。
2、在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這些平面圖形呢?請同組的同學相互說說。
四、課堂活動。
1、小明和同學們一樣也認識了這些圖形,這是小明利用今天認識的圖形拼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電腦演示)你們能從這幅美麗的圖畫中找出今天學的這些圖形嗎?
2、下面請同學們小組互相合作,利用老師給你們的圖形拼出自己喜歡的漂亮的圖畫,要盡量和小明的不一樣。
五、課堂小結
下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在腦子里想想今天認識的圖形。
六、布置作業
在生活中我們到處都可以見到這些圖形,同學們回到家后仔細觀察家里的物體,看看能在哪些物體上找到這些圖形,把你的發現告訴爸爸和媽媽。
數學小學一年級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初步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初步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2、能力目標:
初步結合具體事物,使學生感受100以內數的意義,會用100以內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進行簡單的估計和交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比較大小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初步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
2、初步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教學難點:
1、初步理解數位的意義,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
2、初步探索百數圖中的排列規律。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數數:從100倒數到50
2、看計數器比較20以內數的大小:教師撥數,指名比較兩個數的大小,并說明原因。“你是怎樣想的?”
想:先從十位看起,十位上的數大,這個兩位數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數相同,就看個位上的數,個位上的數大的,則這個兩位數就大。
(二)新授:
1、教學例七:
(1)教師出示幻燈片(百數圖)
(2)學生觀察討論,“表中這些數的排列有什么特點?”(指名回答)
教師舉個例子,引導學生橫看、豎看、斜看分別有什么特點。
(板書:橫看、豎看、斜看)
特點:①第一橫行的5個數都是雙數,而第二橫行的5個數都是單數。
②從左上到右下這一斜行中的數個位、十位數字相同。
③從右上到左下一行數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數從1開始逐漸增大到9,而個位上的數則相反,從9開始逐漸遞減到1。
(3)學生動手獨立填寫表格。
(4)再觀察,這個數位順序表有什么特點?
2、練習:教師提問,學生快速回答。如:“第4行第8個數是多少?”
3、按要求38頁,給指定的數涂顏色。四人小組討論還發現什么新規律?
3、比大小。
(1)十位一樣的數比大小。
課件出示計數器,學生分別說一說計數器上所表示的數,再比較大小,并說一說比較大小的方法,教師小結方法。
(2)練習。
課件出示練習題,學生進行練習,并說一說比較大小的方法。
(三)鞏固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做一做,再集體訂正。
數學小學一年級教案篇3
一、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教材小學數學第一冊第23-24頁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與同伴交流5以內加法的算法過程,會有適合自己的算法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
(2)使學生感受與同伴交流的樂趣。
(3)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傾聽他人想法的習慣。
三、教學重點:
激勵每人學生說出計算4+1=5的過程。
四、教學難點:
使學生會有數的組成知識來計算5以內的加法
五、教法、學法
(1)情景教學法
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及教材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藝術化重組,再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情景。興趣是的老師。再導入新課時,我先創設一個十分熟悉而有趣的動感畫面,把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提到了處。
(2)直觀演示法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歡鮮明的色彩和生動直觀的畫面。所以,我設計的練習都憑借直觀的畫面,讓每個學生在輕松活潑氛圍中積極思考,主動發展。
(3)合作交流,主動發展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再鞏固、內化的過程中創造一種師生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互補作用,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進取精神。
六、教具準備:
樹林情景圖、P24-做一做的圖片(做成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先出示一個多媒體的動感畫面;然后老師導入:今天,老師帶大家到美麗的大樹林里看看請仔細觀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同組的小伙伴說一說。最后交流匯報:①大樹上有4只小鳥,又飛來1只,一共有5只小鳥。②我看到樹上有4只小鳥,又飛來1只,合起來就是5只,列式為:4+1=5(只)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4+1=5(只)。
(二)合作交流,探索發現
(1)老師導入:4加1等于5,你們是怎樣算出來的?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學流程:①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②小組交流,探討多種算法。③全班交流,代表匯報。學生可能有以下的說法:
第一種:我是看圖1、2、3、4、5數出來的。
第二種:我是數手指頭或小棒算出來的。
第三種:我會心算。
第四種:我先數4只,接著再數1只,就是5只了。
第五種:原來有4只小鳥,又飛來1只小鳥,合起來就是5只小鳥,4和1組成5,所以4+1=5。(給予高度的評價)
(2)對學生的回答,老師都給予充分的肯定;最后提出質疑:一道題有很多的算法,讓學生說說最喜歡哪種算法?為什么?重點引導學生用數的組成知識來進行計算比較簡便。
(3)最后小結:老師介紹自己喜歡用數的組成知識來計算,因為這樣計算比較簡便、比較快。
(三)分層練習,辨析算理
(1)第一層練習:教科書24頁上做一做的第1題。把左、右兩幅圖制成電腦課件,直觀展示貓的活動情景。先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同桌互相說說圖意再填上數,并說說計算方法最后,可將算式3+2=52+3=5排列起來,如:{3+2=5。}讓學生比較異同,使學生直觀感知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一規律。24頁第2題也是通過(看圖說圖意填數說計算方法)的過程進行練習,最后把算式排列起來,加深感知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一規律。27頁第4題的練習方式和前面兩道題基本相同。
(2)第二層練習:聯系生活,豐富聯想。讓學生列舉一些生活中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如:①今天早上我吃了2個蘋果,下午又吃了1個,一共吃了多少個蘋果?②今天媽媽買了3條金魚回來,爸爸又買了2條,合起來有幾條金魚?
(3)第三層練習:分組進行拼圖比賽。要求:先算出圖片上算式的得數,然后拼出一幅美麗的圖畫。小組合作,比一比哪個小組算得快,圖畫拼得最美,最后由學生互相評選出優勝小組,獎勵一面勝利紅旗。
(四)總結、歸納:
先詢問學生學會了什么?最后質疑。
數學小學一年級教案篇4
《認識米》: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表象。能根據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進行一些直觀的判斷與思考。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3、在小組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逐步養成認真、細致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米尺、卷尺、剪刀、綢帶、膠帶、標簽紙等。
學生按小組準備:米尺、卷尺、剪刀、綢帶、標簽紙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談話:昨天老師讓大家回去測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嗎?誰來說一說,你的身高是多少?(學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用了同一個字“米”。今天我們就來認識米(板書課題)。量比較長的物體,常用“米”作單位。
二、初步認識1米
1、估計1米的實際長度。
談話:老師的身高是1米72厘米,你能估計一下,從地面到老師身上的哪兒大約是1米高呢?(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進行估計)
談話:大家都想估計,那我們來做個游戲好嗎?請兩個同學把這卷綢帶慢慢地拉開,其他同學認真觀察拉開的綢帶,如果你覺得拉開的綢帶的長夠1米了,就立即喊“停”。(學生活動)
啟發:(指拉開的綢帶)這段綢帶的長正好是1米嗎?怎樣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長?(可以用尺量一量)
[說明:對于“米”,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從身高談起,再讓學生大膽地進行估計,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找準了知識的生長點,為下面的學習做好準備。]
2、認識1米。
出示米尺。
談話:這是一把米尺,它的長度是1米。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長。
提問:看一看、數一數米尺上的刻度,你能發現什么?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談話:怎樣用米尺量出剛才綢帶的長度是不是1米呢?誰來試一試?
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綢帶,再讓每個小組照樣子量出1米長的綢帶。
提問:張老師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兒離地面是1米高,誰來幫老師量一量?(學生測量后,在1米的位置貼上標簽)
談話: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兒離地面是1米呢?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
討論:標簽離地面都是1米,為什么貼的位置各不一樣呢?
[說明:學生的年齡小,合作學習的經驗不足,適時進行合作的指導和示范,可以使合作更有秩序,更富實效。同時,又兼顧并重視了合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個體體驗與思考。]
談話:現在同學們知道1米有多長了嗎?請大家張開雙臂,估計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長一些,還是短一些?
小組活動后,組織交流。
提問:你能用兩手比畫出1米大約有多長嗎?
學生用手比畫1米的實際長度。
談話:請每個小組在教室里任意選一樣東西,量一量,看從哪兒到哪兒的長正好是1米。
小組活動后,交流匯報。
[說明:讓學生先用自己的一庹和1米比一比,再伸出兩手比畫1米有多長,學生的比畫有了參照,就會比畫得更準確。這些活動使學生充分感悟了1米的實際長度,初步建立了1米的長度表象。]
三、深化對1米的認識
(1)提問:你能估計出1米長的隊伍大約能有幾人嗎?(學生可能想到:豎著排,大約有5人;橫著排,大約有3人)
提問:想一想,同樣是1米長的隊伍,為什么有的大約有5人,有的大約有3人呢?
(2)要求:估計一下,用我們平時的步子走1米長的路,大約要走幾步?(請幾個同學上來走一走)
提問:同樣走1米,為什么走的步數不一樣?
談話:同學們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約要幾步嗎?小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離,每個同學都來走一走。
小組活動后,組織交流。
(3)談話: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長。睜開眼睛,伸出雙手,比畫一下1米的長度。
(4)提問:知道1米有多長了吧?如果不用米尺量,你能剪出一根1米長的綢帶嗎?
學生活動后,用尺量一量剪出的綢帶是不是1米長。
[說明:通過排1米長的隊伍需要幾人,走1米長的路需要幾步這些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引導學生逐步加深對1米的認識。在充分活動的基礎上,讓學生靜靜的思考,通過閉眼想和再次比畫,力求在頭腦中建立清晰的1米的表象。進而,再次讓學生根據表象剪出1米長的綢帶,并借助測量加以調整,學生頭腦中1米的表象將逐步精確。]
(5)談話:請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學生活動后,組織交流。
(6)完成“試一試”。
先分別估計黑板的長和寬、教室門的寬和高,再小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7)談話:老師站在這里,誰能上來找到一個位置,使你和老師之間的距離正好是1米?能再找到一個離老師1米的位置嗎?還能再找到這樣的位置嗎?
學生紛紛站在老師身邊,最后圍成一個半徑是1米的圓形。
四、課堂總結
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
數學小學一年級教案篇5
《分類與整理》:
教學目標
1、初步感知分類的意義,學會分類的方法。
2、學生通過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3、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
4、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探究新知
1、感知分類
出示例1
你們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樣分類呢?
揭示課題,生活中把一樣的東西放在一起就叫分類。
(板書課題:分類)
2、鞏固發展體驗分類
按形狀來分一分,怎樣記錄分的結果呢?
討論匯報。
板演分法。
還可以怎么分?
二、鞏固提升發散創新
1、課件出示練習七1、2、3題,學生集體完成。
2、開放練習拓寬思路(分正方體)師:同學們拿出你們的另外一袋學具,請給這些物品分類。學生小組活動(4分鐘)匯報交流
三、課堂小結
今天同學們都學到了哪些知識?這些知識對你有什么幫助?
數學小學一年級教案篇6
《認識鐘表》: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知道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并認識鐘面上的。整時和接近整時的時刻。
2、使學生在觀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時間觀念,初步培養愛惜時間、按時作息的意識和習慣。
二、教學重點
認識鐘面上的整時。
三、教學難點
認識鐘面上的大約幾時。
四、教學準備
鐘面教學具。
五、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猜謎:小小駿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聲噠噠似戰鼓,提醒人們爭朝夕。
2、揭示課題:小朋友猜對了。你想不想看一看鐘面是什么樣的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認識鐘表”。
(二)思索探究。
1、初步認識鐘面。
(1)說明:我們經常看鐘面了解時間,大家仔細觀察這個鐘面,把你知道的有關鐘面上的知識在小組里跟同學說一說。
(2)學生活動,教師參與。
(3)指名說說關與鐘面上的知識。
(4)有12個數,讓學生從1順次讀到12。
(5)有兩根針,一根長一根短,指出長針叫分針,短針叫時針。讓學生把分針和時針指給同桌看。
2、初步認識整時。
(1)出示7時的鐘面,讓學生猜猜是幾時?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分別指著什么數?再出示5時的鐘面,讓學生說說時針和分針分別指著什么數?引導觀察鐘面上的分針有什么共同點?時針呢?
(2)總結: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3)教學試一試:
出示三只整時的鐘面圖,提問這三只表上又是幾時?你是怎么知道的?
學生在鐘面上撥一個時間讓同桌說說是幾時。
(4)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讓學生分別在小組里說一說早上幾時起床,晚上幾時睡覺,再指名說。
3、初步認識大約幾時。
(1)繼續撥時間,讓學生說是幾時。
先撥7時,再撥7時不到一點,最后撥7時過一點。
(2)7時不到一點。
提問:這時是幾時呢?小組商量,學生匯報。
(3)7時剛過一點。
提問:這又是幾時呢?
(4)小結:像這樣接近7時的情況,都可以說成“大約7時”。
(5)鞏固:分別出示4時不到一點和平8時剛過一點的鐘面,提問:你能說一說,這兩個鐘面上大約是幾時嗎?
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說一說,再進行全班交流。
(6)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先讓學生在小組里互相說一說,再指名口答,并適當追問是怎樣想的。
(三)檢測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1)說說鐘面上各是幾時,圖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每天的這個時刻你在干什么?
(2)指出:小朋友要養成珍惜時間、按時學習和休息的好習慣。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先讓學生在自己的鐘面上撥出3時,要求學生互相看一看撥的對不對。再分別撥出9時、12時,同桌互相檢查。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
先仔細觀察鐘面上畫了什么針,還缺少什么針,再根據鐘面下標出的時刻在鐘面上補畫出分針或時針。提醒學生注意:畫時針應該比分針短些,畫分針應該比時針長些。
4、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
提問:第一幅圖鐘面上是幾時?圖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第二幅圖呢?
追問:怎么都是10時?把你的想法在小組內說一說。
總結:一天里有兩個10時,一個在上午,是上午10時;一個在晚上,是晚上10時。
5、完成“想想做做”第7題。
出示不同時刻的畫面,提問:你知道上面各是幾時嗎?你還在哪里見過這樣的表示方法?
(四)全課總結。
1、你在小小的鐘面上學到了哪些知識?
2、完成課堂作業。
數學小學一年級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數數活動,了解自己的數數情況,初步學會數數的方法。
2、通過了解學校生活,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3、在學會數數以后,能有序地數數,并能用多種方法數數。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掌握用點子圖表示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初步體驗按順序數數的方法。
教學工具
數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師:小朋友們,你們已經是一個小學生了,從現在開始,你將和老師一起在這所學校共同學習、生活,探討許多數學問題,學習很多的數學知識,大家高興嗎?
2.師生相互介紹。
教師簡單介紹我們的校園及小學生活。
3.教師拿出一份禮物——金龜子的信,讓學生隨著美麗的畫面和動聽的音樂聽信:“親愛的小朋友們,你們好,從今天開始,你們將成為一名真正的小學生了,在學校里,你們將會在老師的帶領下,學到許許多多有用的知識,學會許多的本領,會面為一個對社會有著巨大貢獻的人,你們高興嗎?數學書里都是一些有趣的游戲和活動,充滿了神奇,學好數學非常有用,它可以幫助你解決一些你生活中的困難,你們想學習數學嗎?那么,從現在開始,你們的數學陳老師將會把你們帶進數學的王國里,讓你們學好數學,用好數學,到那時,你們一定會成為一名出色的小學生的,你們有信心嗎?”
我們平時有很多時候要用到數數,大家會從1數到10嗎?誰來數一數?伸出兩只小手,互相數數同桌小朋友有幾根手指。齊數。(獨立數——互數——齊數)
二、探究新知
1.數出數量是1的。
問:圖中數量是1的有哪些?
(面國旗、一座樓房、一位老師、一個玩雙杠的同學……)
師:對,這些都能用“1”表示。
出示數字卡片,老師領著學生讀一讀,學生再自己小聲讀一讀。
2.數出數量是2的。
問:圖中數量是2的有哪些?
(有兩個同學在跳繩;有兩個同學在給老師敬禮;有兩個同學在看書;有兩個同學在進校門……)
師: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這些都可以用“2”表示。
出示數字卡片“2”,請學生讀一讀。
3.依次數出其他數量的事物。
可以讓學生說說是怎么知道的?學生如果答是“數出來的”,可以讓該學生到前面數給大家聽。數完后,讓其他學生評價,他數得對不對。
師:這些小朋友觀察得很仔細,做事很認真,數數的方法很正確。我們大家要向他們學習,做事認真仔細,養成好習慣。接下來,我們看哪個小朋友數得好。
4.認讀1~10各數
●認讀數字卡
10個數都數完后,教師先領讀1~10各數,然后同桌兩個小朋友互相讀一讀。
打亂順序指數讓學生讀。
●按方位數數
可以順著數,倒著數,說說6的前面是幾,后面是幾等等。
三、練習提升
1.數身邊的實物
這幅圖上這么多事物的數量能用數來表示,那么我們身邊的事物能不能也用這些數來表示呢?
鼻子、眼睛、嘴巴、耳朵、手指頭、紐扣……
你有幾個鉛筆盒?幾枝鉛筆?
第一行有幾位同學?幾位男同學?幾位女同學?
我們教室有幾扇窗戶?幾枝日光燈?
你的右邊有幾位同學?左邊有幾位同學?
黑板的上邊貼了幾個字?
2.教學數字手勢
3.開放性練習(可以放在課后)
猜一猜、想一想、說一說、驗一驗
手里最多能拿幾根粉筆?
盤里最多能放幾個蘋果?
筆筒里最多能放幾枝鉛筆?
四、教學效果評價
這幅圖上這么多事物的數量能用數來表示,那么我們身邊的事物能不能也用這些數來表示呢?誰能說一說今天你都有哪些收獲?
五、作業
會數1到10。并每個寫5遍。
課后小結
談話:寫我們的生活緊緊相連,數學王國的每一個成員都眨著智慧的眼睛在看著我們呢!你們想與它們交朋友嗎?你們打算今后怎樣做?
學生自由談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