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一年級小學教案
數學一年級小學教案如何寫?由于計數的需要,人類從真實的事物中抽象出自然數,這是數學中所有“數”的起點。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數學一年級小學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數學一年級小學教案精選篇1
教學內容:
比較長短、高矮。課本第4~5頁。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長短、高矮的含義。
2、初步知道怎樣作長短、高矮的比較,初步懂得直接比較的思維方法。
3、能準確地應用長短、高矮的基本詞語表達出比較的結果。
教學重點:
1、知道長短、高矮的含義。
2、初步懂得直接比較長短、高矮的思維方法。
教學難點:
1、掌握比較的標準和方法。
2、用正確的數學語言表述比較的結果。
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了解學生對實際生活中長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認識。
二、新課導入。
1、取出一支吸管,問:這支吸管長還是短?
2、當學生說出答案或爭論時,再拿出分別比它短和比它長的兩支吸管,引起學生對剛才答案的懷疑,從而導入新課。
3、出示課題,明確目標。
三、新課教學。
1、明確比較的要求。
(1)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才能作比較,對單個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較。
(2)確定什么和什么比較,比較的標準是什么。
(3)比較時,要把兩物體的一端對齊,然后再看它們的另一端是否對齊,從而進行比較。
2、指導看圖P4(投影):圖上有什么?
3、看圖找一找比較這些事物的長短或高矮。
(訓練學生說出比較的結果:___比___長、___比___短、___和___同樣長或___比___高、___比___矮、___和___同樣高。)
4、練習P4。
(1)看圖長的畫√,短的畫O。
(2)你還能在圖上找一找,比一比嗎?
5、小結。
比較長短和比較高矮都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才能作比較,單個物件不存在長短、高矮的,比較長短和高矮的方法一樣,一定要把一頭對齊,才能正確比較出長短和高矮。
6、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實物,分組進行比一比,相互講出比較的結果。(教師巡視,對差生進行輔導。)
四、鞏固練習。
1、課本P5想想做做。
(老師讀題指導看圖讓學生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并說出理由。)
2、請聯系你身邊的事物找一找,比一比。
五、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談談你的收獲。
六、作業。
1、運用已學的知識,找身邊熟識的事物比一比,說一說。
2、預習P6比一比。
數學一年級小學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情境和直觀操作,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2、會用折紙、涂色等方式,表示簡單的分數。
3、學會分數的讀寫,從中感受分數與平均數的內在聯系。
教學重點:
理解分數的意義,會讀寫簡單的分數。
教學難點:
會用折紙、涂色等方式,表示簡單的分數。
教學用具:
正方形紙、長方形紙若干、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你為別人分過東西嗎?你是怎樣分的?(板書:分一分)
現在,我們來幫助鼠媽媽、淘氣、笑笑分東西,要分得公平合理。
1、出示情境圖。(課件)
(1)鼠媽媽分餅:鼠媽媽做了4張餅,整分給兩只小老鼠,要這兩只小老鼠得到的餅一樣多,應該怎么分呢?你來幫幫她好嗎?
生匯報,師板書:4÷2=2(張)師指出:當我們分東西分得一樣多的時候,我們就叫平均分。如果一只鼠分1張餅,另一只鼠分3張餅,是平均分嗎?
(2)淘氣、笑笑分蘋果。
a、(課件出示第一幅圖)看淘氣、笑笑在分兩個大蘋果,他倆平均分幾個蘋果?怎樣列式?(2÷2=1個)
b、(課件出示第二幅圖)現在少了一個蘋果,現在淘氣、笑笑平均分幾個蘋果?怎樣列式?(1÷2=)
2、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怎樣表示這一半的蘋果呢?請同學們想想辦法,在本子上畫一畫,寫一寫。
指名匯報,上前展示自己表示一半的不同方法。
3、引入。
用了這么多方法來表示這一半的數,我們看看智慧老人是怎么說的?
生看完后,師指出:一半可以用表示,并說明所表示的意義。
生活中還有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學生舉身邊的事例來說明。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認識幾分之一。
(1)涂一涂,感受。
(課本53頁下)提示:涂之前要先找出什么?生試著涂,師巡視指導。
(2)折一折,加深理解的含義。
生匯報不同的方法,師相應點撥。
2、認識幾分之幾。
請同學們拿出一張正方形紙,折一折,把他平均分成4份,然后按54頁的要求去做,看看你又認識了哪些分數。
生邊涂色邊做書上的填空題,然后集體匯報交流。
3、加深理解幾分之幾的含義。
(課件出示)
(1)把一塊面包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塊面包的三分之一,寫作。
(2)把一個圓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它的()。
(3)把一張長方形紙對折,再對折,把這張長方形紙平均分成()份,每份是它的()。
4、分數的組成及讀寫法。
一個分數由哪幾部分組成,各部分都叫什么名字?快到書上找一找。
學生看書后,指名匯報,板書的各部分名稱,并指導讀。
你還能舉例說出幾個分數的各部分名稱嗎?
5、師小結。
三、知識運用
1、(書上54頁下方)
(1)看圖說一說,寫一寫,讀一讀。
(2)聯系實際,體會分數就在我們身邊。生舉例說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分數。
2、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涂色部分,并讀一讀(55頁第1題)。
生先獨立完成,然后全班匯報交流。
3、按分數把下面各圖形涂上顏色(55頁第2題)。
4、判斷:(55頁第3題)全班討論訂正。
5、請你用所學知識解釋下列問題(55頁第4題)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課后請同學們做個細心人,多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分數。
板書設計:
分一分(一)
4÷2=2 2÷2=1
1÷2=(一半)
分數: ()
3()分子
——分數線
4()分母
數學一年級小學教案精選篇3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場景里體會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關系,初步學會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2.使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學習發現和解決數學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二、教學重難點:
初步學會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三、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談話:小朋友們已經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了,懂得了很多課堂紀律。老師問問大家,當我們想發言的時候應該先怎么樣?(指名回答)大家舉手看一看?(讓學生在座位上舉手)
提問:大家舉的是哪只手?沒有舉起來的這只手是——(左手)誰來說說怎樣區分左、右手?
談話:左手和右手是一對好朋友,配合起來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在我們的身上你還能找出這樣的好朋友嗎?誰來說說?(要求學生摸著說)
小游戲:由慢到快聽口令做動作(想想做做第1題)。
左手握拳頭,右手握拳頭;
左邊拍拍手,右邊拍拍手;
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二)探索交流
1.多媒體出示小朋友在教室里上課的場景。
談話:小朋友們上課坐得多整齊啊!你能用我們剛才學習的左和右來說說他們的位置關系嗎?
同桌討論,嘗試說說小明與小紅的位置關系。交流反饋,引導學生正確說出“小明坐在小紅的左邊,小紅坐在小明的右邊”。
如果有的學生說“小明坐在左邊”,則啟發:這樣說不夠完整,你能完整地說一說小明坐在誰的左邊嗎?
小結:在描述兩個人的位置關系時,要說清楚誰在誰的左邊或右邊。
提問:你還能看圖說說哪些物體有左、右的位置關系?同桌互相說后匯報。
2.聯系教室里的真實場景,強化對左右位置關系的認識(“想想做做”第2題)。
讓每個學生自由說一說坐在自己左面的小朋友是誰,坐在自己右面的小朋友是誰,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回答。
選同桌兩個小朋友,讓其他小朋友說一說誰在誰的左邊,誰在誰的右邊。
選橫排或豎排里的三個小朋友,請學生說說中間小朋友所處的位置。
小結:我們在描述位置時,一定要說清楚,誰在誰的左邊或右邊,而不能只說誰在左邊或右邊。
3.讓學生就教室里的某一人或物說一說所處的位置。(可以用前、后的關系進行表達)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談話:星期天,小熊買了好多好吃的來招待好朋友(多媒體出示情境圖)。誰來說說小熊都買了什么?
提問:每個小朋友可以選一樣,但是不能說出它的名字,只能說出它上、下、左、右的鄰居各是誰,讓大家來猜一猜好嗎?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同桌合作操作:把數學書擺在課桌的中間,把文具盒擺在數學書的右面,把學具盒擺在數學書的左面,把小尺擺在文具盒的上面。
讓學生說一說,擺在最左邊的是什么,擺在最右邊的是什么。從左數,文具盒是第幾個,從右數,文具盒是第幾個。數學書的左邊有什么,右邊有什么。要求同桌合作,自由擺放學具,再互相說給同桌聽,指名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5、6題。
先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最后指名全班交流。
第5題可讓學生先看圖說,再讓學生說說還可以怎樣說。
(四)總結點撥,拓展應用
提問:小朋友們,誰來說說這節課你都知道了些什么?(揭示課題:認位置)
談話:課后,請小朋友們用你們那善于發現的眼睛到生活中去仔細觀察,找出各種物體間的位置關系,并且說一說,好嗎?
數學一年級小學教案精選篇4
教學目的:
1、要求學生理解加減混合運算統一為加法運算的意義。
2、能初步掌握有關有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
教學分析:
重點:如何更準確地把加減混合運算統一成加法。
難點:將一個加減混合運算式寫成省略加號的和的形式。
教學過程:
一、知識導向:
本節是在對前面所學的有理數的加法運算法則及減法運算法則的綜合運用,所以必須對有關法則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并能在運算中加以靈活運用。
二、新課:
1、知識基礎:
其一:有理數的加法法則;
其二:有理數的減法法則。
其三:“+”、“—”在不同情形的意義(運算符號及性質符號)
2、知識形成:
(引例)計算:
根據減法法則,按照運算順序,有:
原式
在一個加式里,通常把各個加數的括號和它前面的加號省略不寫,即有:
這個式子仍看作和式,有兩種讀法,
按性質符號:讀作“負8、正10、負6、負4的和”
按運算意義:讀作“負8加上10減去6減去4”
例:把寫成省略加號的和的形式,并把它讀出來(兩種讀法)。
例:按運算順序直接計算:
三、鞏固訓練:
P46:1、2
四、知識小結:
本節課所涉及到的新知識點比較少,但在其中就特別注意的是,如何保證學生在省略特號時,能盡量減少錯誤的出現,并能對省略加號的算式的準確讀法。
五、家庭作業:
P47:1、23
六、每日預題:
如何結合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對有關有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進行簡化運算?
數學一年級小學教案精選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看鐘表上的半時。
2.培養學生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生活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整時與半時的區別,半時的兩種寫法。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鐘表模型、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
1.出示明明起床、吃飯、讀書、運動的圖片。
2.提出問題。
A.同學們,勤勞的明明要寫一篇日記,他還沒有學過鐘表的表示法,你能幫幫它嗎?你能正確的說出鐘面上的時刻嗎?
生:明明早晨6點就起來了。
B.他在什么時刻吃早飯呢?這個時刻以前我們沒有學過,你知道嗎?
生:7時半。
C.那么明明是在什么時刻開始讀書的呢?
生:他在8時半讀書。
D.下午明明他們有一節體育課,你知道明明踢球是在什么時刻嗎?
生:3時半他在踢球。
揭示課題:明明是個很守時的孩子,他每天6時起床,7時半吃飯,8時半讀書,3時半踢球。
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半時。(板書)
[運用多媒體動畫課件創設情景,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來激發孩子們的興趣,集中他們的注意力,為學習新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課件出示3時半鐘面。
A.你能說出這是什么時刻嗎?請用你的學具鐘表,依照圖上鐘面撥一撥。
B.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四人小組討論一下。
學生自主匯報:時針指向3和4中間,分針指向6,就表示3時半。
3.依次出現4時半、10時半、7時半
請小朋友們觀察,并動手撥一撥,說一說。
A.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我們發現4時半、10時半、7時半它們的分針都指向6。
B.半時和整時分針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整時它的分針都指向12,半時它的分針都指向6。
總結得出:幾時半的時候,分針總是指向6,時針總是指在兩個數的中間。
4.引導學生觀察半時的寫法。(討論)
整時有幾種表示法?想一想半時的電子表表示法應該是怎樣的呢?
生歸納:電子表的半時用30表示。點左邊是幾,點右邊是30,就表示幾時半。
[通過動手撥一撥,觀察、互相交流,找到半時分針與時針指的位置的特征,使學生充分了解時針、分針在半時時候的指向。]
三.實踐應用
1.想一想你自己的生活,說一說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幾時半都在做什么,加深對半時的認識。
完成小英的作息表。
2.游戲活動
A.教師說出幾個時間,讓學生用鐘表學具撥一撥。
B.同桌合作,一個說時刻,另一個撥出來,相互交換。
3.讓學生任意撥一個你最喜歡的時刻,并說一說這個時刻你在干什么?(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后,鼓勵同學們上臺講一講自己最喜歡在那一時刻干什么?
[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和應用意識,同時,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知識中的樂趣。有學好鐘表的欲望。]
四、全課小結
今天大家都學會了新本領。我們可以一起來幫助小蜜蜂完成它的日記了。
同學們,我們認識了鐘表,知道了時間是很寶貴的,希望小朋友們像明明一樣做一個遵守時間和珍惜時間的好孩子。
五.拓展創新
為自己設計一個快樂的星期六。
[讓學生通過設計星期六的活動,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教學反思:
認識半時是認識鐘表的第二節課,學生已經在前一天認識了鐘面也知道了整時的表示法。這節課是上一節課的延伸。我的設計上主要是要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去主動的獲取知識。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本節課初通過讓學生幫明明寫日記的要求,讓學生產生幫助別人的意識,有了一定的目標性,因而很快地進入了狀態。學生的學習是主動積極的。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這節課很多知識的總結都是由學生通過自主的討論,操作自己得出來的。學生通過觀察,以及動手撥一撥、認一認,自己找出半時的時候分針、時針所指位置的特點。在反復操作中強化學生對半時的印象,但又不覺得枯燥。因為即使在練習的設計上,我也力求多變和有趣,通過游戲的形式去鞏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三.實踐應用,拓展創新
用實踐應用活動鞏固知識,更貼近孩子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在課末布置的作業中讓孩子為自己設計一個愉快的周末,使所學知識能夠真正派上用場,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理自主能力。
數學一年級小學教案精選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學生能比較正確地計算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式題。
2、在教學中,培養學生仔細、認真的良好學習習慣。
3、培養學生對比、觀察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帶有小括號的分數加、減混合運算。
教學用具: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教師:整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什么?
2、計算下面各題:
教師:分數連加、連減為什么可以一次通分再計算?
二、學習新課
嘗試計算例1。
通過訂正找出簡便的計算方法。
教師:
①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和整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相同嗎?
②例1與準備題比較哪相同?哪不同?(討論)
③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板書:明確:分數加、減混合運算與整數加、減混合運算順序相同,為了簡便,幾個分數可以一次通分,然后按照運算順序依次進行加減計算。說明:虛線框的部分,我們在計算帶分數加減混合運算時,可以按照這樣的方法去想,但在做題時這一過程可以省略不寫,而直接寫出計算結果。
教師:計算結果要注意什么問題?
教師:
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分兩步計算,是一次通分好,還是分步通分好呢?學生嘗試計算并訂正。教師:①怎樣計算簡便?
②為什么分步通分簡便一些?
說明:虛線框的通分過程,以后計算熟練了可以不寫,或寫在草稿紙上,也可以直接寫出結果,不斷提高自己的計算能力。
教師:結果要注意什么?
三、鞏固反饋
1、做一做。
2、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
3、按照下圖的計算步聚列出綜合算式,并算出得數。
4、思考題:華和王英比,誰高一些?高多少米?
數學一年級小學教案精選篇7
教學內容:
上下、前后。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辨認上、下、前、后這些方位,并用這些方位來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2、能力目標:能將自己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初步能在同一場所辨認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積極主動地參與位置與方向的認知過程,體會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價值,發展學生積極學習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難點:
正確辨別上、下、前、后的位置關系,體驗其相對性。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揭示課題
師:誰能告訴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大家,在你的課桌上面放的是什么,學生自由說。
師:誰能幫老師數一數,你前面有幾位小朋友,后面呢?
學生匯報。
板書課題:上下、前后。
二、新課
1、上、下
課件出示主題圖,師:這是某個城市的跨江大橋,你們看,多宏偉啊,誰能把自己從圖上看到的情景說一說?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對主題圖進行描述,并側重引導學生用“上”、“下”對物體的位置關系進行準確的描述。
學生獨立完成課本的填空。
聯系生活實際,學生用“上”、“下”描述身邊事物的位置關系。
練習:課件出示冰箱圖,學生說一說各種物品的位置。
課件出示小樹圖,學生填空。
2、前、后。
課件出示主題圖,學生說一說各位同學的前后
完成“做一做”。
三、綜合練習。
1、看圖說一說。
課件出示圖片,學生說一說各種物品的位置。
2、說一說,指一指。
說一說,指一指教室里人和物的位置關系。
3、擺一擺。
4、看圖說一說,回答小動物們的問題。
四、全課小結
今天學習了什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