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的傳說故事
在佛教中,臘八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紀念的是佛教神話中的釋迦牟尼佛在這一天的歷史事件和成就。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臘八節的傳說故事,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臘八節的傳說
一說,臘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后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一說,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于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伙積了幾把五谷雜糧,放在鍋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一說,西晉時有個極懶的,平素游手好閑,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屢勸無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斷炊了,那小伙子饑腸難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壇壇罐罐,將剩粒遺粉連同可食的殘碎物,過洗入鍋,煮了一碗糊狀粥喝下,從此,苦思悔恨,狠下決心痛改前非。當地人們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臘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臘祭日不忘祖先勤儉之美德,又盼神靈帶來豐衣足食的好年景。一說,臘八節出于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
當年,岳飛率部抗金于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后,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于成俗。
臘八節的由來
臘八起源的第二種觀點,稱“本土說”,認為是由臘祭而來,先民們臘月歲末用獵獲的禽獸祭祀眾神和祖先,祈求新的一年避災迎祥,到南北朝時,將這一日定為十二月八日。
臘八節的形成,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古代的“臘祭”,一是佛教文化的影響。這一節日可謂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與外來的佛教文化交相融合的產物。
按古書記載,“臘”,古時也稱“蠟”。臘(蠟)是古代歲終的一種祭禮?!讹L俗通》上說:“臘者,獵也。因獵取禽獸祭先祖也?!薄队駹T寶典》上也說:“臘者祭先祖,蠟者報百神,同日異祭也?!薄讹L俗通·祀典》又說:“《禮傳》日:‘夏日嘉平,殷日清祀,周日大蠟,漢改日臘’?!薄芭D”、“蠟”、“獵”三字,指古代人們去野外獵取禽獸,用于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的儀式,以求來年五谷豐登,家人平安、吉祥,謂之“臘祭”。因為這種祭禮是在歲終之月舉行,人們就把十二月稱為臘月。臘月之義,含義有三:一日“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之意(《隋書·禮儀志》):二日“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以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日“獵者,逐疫迎春”(《荊楚歲時記》)。這種“臘祭”據說在神農時代就開始了,夏、商、周時代的帝王都很重視這一祭祀,屆時都要殺雞宰羊以祭百神和祖先,希望天地祖宗保佑來年豐收。但是,“臘祭”之日并不固定,有時在十二月初,有時在十二月底。到了漢武帝統一行夏歷以后,才把“臘祭”固定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戊日,正好第一年的第三個戊日是臘月初八,人們便把這一天訂為“臘祭”之日,稱為“臘八節”。
但在民間并未普遍推行“臘八”祭祀,直到南北朝時,才真正固定在臘月初八進行“臘祭”。另一種說法是,“臘祭”的神有八位,即先嗇神(神農氏),因其教民務農和發明醫藥;司嗇神(后稷),因其教民種植各種糧食作物;農神(古代田官),因其管理田土;郵表畦神,因其始創田間廬舍、開道路、劃疆界;貓虎神,因其吃野鼠、野獸,保護了禾苗;坊神(堤防神),因其防止了江河洪水泛濫;水庸神(水溝神),因其灌溉了農田,獲得了豐收;昆蟲神,因其免除了農田的蟲害。從所祭“八神”中,可以看出先民們對保護農業豐收、人畜康健的美好愿望。
“臘祭”除了祭祀先祖、神靈和慶豐收之外,還有驅除疫鬼和初迎新春之意。漢時規定臘It以豬羊祀社稷、逐疫鬼,吏民宴飲,迎接將到之新春。晉時臘日飲祭后,老人兒童常做藏鉤(拔河)之游戲,以示歡樂。六朝時,村民們要在臘日擊鼓、戴假面、扮儺,以逐疫。如南朝(梁)宗懔撰寫的《荊楚歲時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言‘臘鼓鳴,春草生’,村人擊細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沐浴,轉除罪障。”即村民要在這一天,擊鼓扮儺,載歌載舞,以金剛力士之威勢來驅逐邪神,迎接新春,祈望來年五谷豐登和吉祥平安。應該說在殘冬之際,新春將臨,人們擊鼓以逐春天易發之疫病,也是合符科學道理,并帶有預防性質的。到了唐代,帝王要在臘日這天召集群臣,賜食口脂、臘脂、面藥(涂在口唇和皮膚上的御寒防凍的護膚之藥),謂之“賜臘”。宋神宗熙寧(1068)以后,沿襲了唐王朝“賜臘”的舊例,皇帝也在“臘日”給群臣賜臘脂、面藥等防凍護膚之藥,以保身體安康。歷代沿襲,無論宮廷、寺院、民間都要在“臘日”進行祭祀活動。
臘八節各地習俗
臘八習俗——浙江風俗
浙江人煮臘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實、蓮子、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長命百歲。據說,這種煮粥方法是從南京流傳過來的,其中內含若干傳說。
臘八習俗——江蘇風俗
江蘇地區吃臘八粥分甜咸兩種,煮法一樣。只是咸粥是加青菜和油。蘇州人煮臘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云:“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入?!?/p>
臘八習俗——天津風俗
天津人煮臘八粥,同北京近似,講究些的還要加蓮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麥仁、粘秫米、粘黃米、云豆、綠豆、桂圓肉、龍眼肉、白果、紅棗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還有加入黑米的。這種臘八粥可供食療,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血等功效。
臘八習俗——山西風俗
山西的臘八粥,別稱八寶粥,以小米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綠豆、小棗,還有粘黃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晉東南地區,臘月初五即用小豆、紅豆、豇豆、紅薯、花生、江米、柿餅,合水煮粥,又叫甜飯,亦是食俗之一。
臘八習俗——陜北風俗
陜北高原在臘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選酌定。倘是午間吃,還要在粥內煮上些面條,全家人團聚共餐。吃完以后,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臺上及門外樹上,以驅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業大豐收。民間相傳,臘八這天忌吃菜,說吃了萊莊稼地里雜草多。陜南人臘八要吃雜合粥,分“五味”和“八味”兩種。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后者用上述五種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蘿卜,另外還要加調味品。臘八這天人們除了吃臘八粥,還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
臘八節的風俗
臘八節有許多獨特的習俗和傳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熬制臘八粥。臘八粥是一種由多種食材熬制而成的粥,其中包括大米、雜糧、果干、豆類、紅棗等。在臘八節這一天,人們通常會用這些食材熬制出一鍋美味的臘八粥來慶祝節日。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的習俗,如祭祀祖先、吃臘八蒜、貼春聯等。
臘八節吃臘八粥的寓意
臘八節吃臘八粥的寓意有多種。首先,臘八粥的“八”字取諧音為“發”字,意味著吃了臘八粥會發財,這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發”字的信仰。此外,臘八粥的另一種含義是寄托了豐收的希望和富足的心愿。臘八粥由多種食材組成,代表著大自然的恩賜和人們的勞動成果。同時,臘八粥也象征著團圓和和諧,因為它是家庭成員一起熬制和享用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