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優秀公開課教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仍需要增強學生們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地學習,這樣教學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七年級語文優秀公開課教案,供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七年級語文優秀公開課教案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在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對生活的意義
2、條理清楚地復述故事情節;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3、樹立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心,激勵勇敢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能條理清楚地復述故事情節。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教學準備】
1、學生:
⑴ 課前自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了解課文大意。
⑵ 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
⑶ 預習課后練習二,準備與同學交流。
2、教師:
⑴ 備課時,把課后練習融于教學的過程中。
⑵ 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或借助小黑板,小卡片等輔助工具。
【設計思路】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65歲那年寫的,它回憶了8歲時一次爬懸崖的經歷。這篇文章,富有教益,從中可以學到作者小時候在那座小懸崖上學到的經驗──不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成一個個小困難,就不難克服。
課文敘事性較強,足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領會寫作意圖時,可以從事與理的角度入手,要求學生復述故事情節,說說從中悟出的生活哲理。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這篇課文,內容上很有咀嚼的余地,特別是著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這一句,喻意更值得體味。教學時應致力于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課文,從而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至于朗讀教學,應跟課文教學的整個過程結合起來,教師可以挑爬下懸崖這一重要片斷進行教讀,以加深體會和領悟。
【教學過程】
一、精心導入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次實驗:
(大屏幕顯示實驗內容,老師有表情地講述)
一只饑餓的鱷魚和一些小魚放在水簇箱的兩端,中間用透明的玻璃隔開。剛開始鱷魚毫不猶豫地向小魚發動進攻,它失敗了,但毫不氣餒;接著它又向小魚發動了第二次更猛的進攻,它又失敗了,并且受了重傷;它還要進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擊無望后,它不再攻擊。這個時候,心理學家將擋板拿開,鱷魚仍然一動不動,它只是無望地看著那些小魚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閑地游來游去,放棄了繼續的努力,最終活活餓死。
聽到這樣一個故事,同學們有什么感慨?能簡要談談嗎?
(學生各抒己見)
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讀一讀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戰勝困難,贏得最后的勝利。
(安排聽取小故事作為導入的內容,是為學生設置良好的學習情境,打破思維混沌的狀態;導入性說話又訓練了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初入課堂就能立刻進入參與思維和參與訓練的積極狀態)
二、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
要求:看清讀準、邊讀邊思、圈點勾畫、記住內容。
(培養學生口誦心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復述課文內容:
大屏幕投影復述要求:
⑴ 抓住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情節。
⑵ 突出重點,尤其是脫險部分。
⑶ 口齒清楚,態度大方,條理清晰,能正確表達感情。
(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滿足學生自求得知的心理,勾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回憶、聯想,幫助學生掌握記敘要素,理清故事情節)
3、課堂交流:
組織學生說說讀了這篇課文后的感想。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發表意見的能力)
三、研讀與賞析
(對一篇文章,除了整體把握外,更重要的是對一些重要情節進行研讀。這樣,對文章所表達的深刻內涵就會有更好地領會,從而更貼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有感情地朗讀16~23節:
投影出示朗讀方法:
1、讀音準確,語速適中,停頓合理,語調抑揚。
2、把握好人物的心態和情態,語氣恰當,感情真摯。
促發學生激情,加深體驗和領悟。
2、合作探究:
大屏幕出示問題組:
1、找出我爬下懸崖的具體動作以及刻畫我的心理活動的語句,揣摩我的心理變化。
2、作者把爬下懸崖的過程描寫得如此細致生動,有什么目的?
3、父親對我的指點,哪一處你感觸最深?對你有什么啟示?
4、結合文章最后一段,說說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學生朗讀課文后,討論回答。學生間互相評論、補充,教師點撥。學生在體會動作、心理描寫時教師用表格的形式加以總結。
附投影片:
爬下懸崖 動作 心理 哭 信心全無 伸、探、踩 有了信心 又照著做 信心大增 移動、爬下、啜泣 巨大的成就感
讓學生獨立觀察、發現和表述,使他們主動介入審美的全過程,感知美,體味美。
3、朗讀最后一段。
(充分發揮文章的感染作用)
四、體驗與反思
1、質疑交流:
教師鼓勵學生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和個人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師生間可互相質疑,形成討論交流的過程。
大屏幕展示思考質疑題:
1、父親為什么不把我抱下懸崖,而是讓我自己下來?
2、如何評價杰利及其他四個孩子?
以上二題有助于學生多角度加深理解課文,培養思維的多向性。
2、拓展延伸:
⑴ 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怎么辦?
⑵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么辦?
(讓學生走進課文,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訓練了口語交際)
3、經驗反饋:
大屏幕投影問題:
讀了這篇文章,請你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如何戰勝生活中的困難,實現理想?
(充分發揮語文教材情與美的特點,著力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從而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
五、視野拓展
課外閱讀艾爾瑪·邦貝克(美)的《父親的愛》,比較與課文在內容、感情、語言等方面的異同。
(這一環的核心是閱讀的實踐,即引導學生運用從閱讀實踐中求索到的知識、思考問題的方法,再去閱讀新的文章,實現知能的轉化)
七年級語文優秀公開課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文章大意,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等描寫體會人物形象。
2.通過合作探究,學習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激發學生的感恩之情,學會感受愛,表達愛,并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信念。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習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體味人物豐富的內心情感。
難點:理解什么是好好兒活著,體悟作者在字里行間蘊涵的深沉的母愛。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了解作者,導入新課
今天,老師向大家介紹一位作家:史鐵生。他身體殘缺,卻擁有著最健全的思想。他的一生,體驗到生的苦,卻為我們寫出生的樂,照亮了眾人的內心和前行的路。現在讓我們學習一篇他的作品之一——《秋天的懷念》。大家想一想:秋天的懷念,作者在懷念誰?為什么懷念?為什么在秋天懷念呢?我們一起一探究竟。
(二)清楚大意,整體感知
1.快速瀏覽課文,說說文中寫了一件什么事兒。明確:癱瘓后,“我”內心極其痛苦、焦慮,失去理性,隨意發脾氣;母親用體諒、寬容、無私的母愛,默默忍受著我的壞情緒,用自己的生命來呵護“我”,直到生命的盡頭。我在母愛有感染和影響下,決心要好好地活兒。
2.朗讀課文,標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遇到不會的生字詞,同桌互助解決。
(三)深入研讀,走近作者
1.指名讀,并思考:本文的線索是什么?它是如何貫穿全文的?
明確:本文的線索是“看花”,一共寫了三次,第一次母親提議去北海看花,沒去成;第二次母親提議去北海看花,我同意了,母親卻再也沒回來;第三次我和妹妹去北海看菊花,明白了母親的話的意義。
2.在第一次看花中,你感受到了母親是個怎樣的人?從哪些字句中感受到的?
明確:母親的愛小心翼翼——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地看著我。母親的愛很執著——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母親的愛很堅定——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從母親的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和細節描寫中,讓人感受到母愛的偉大。
3.在第二次看花中,你覺得母親心情如何?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明確:母親很著急,急切地希望陪兒子去看一次菊花。——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4.在第三次看花中,“我”和妹妹理解的母親的意思是什么?請小組討論。
明確:采用借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了母親希望我們樂觀,好好兒地活下去的心意。
5.請帶著感情朗讀本篇課文。
(四)鞏固拓展,對比閱讀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非常有名,請找出來讀一讀,看看和本文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異同。關于母愛,世界上很多大文豪都有所描寫或議論,請讀一讀龍應臺的《目送》,說說他的理解又是什么。
(五)小結作業,延伸思維
母愛是個常說常新的話題,但不管怎么說,母親都讓我們感動。誠如《秋天的懷念》懷念母親,懷念那個秋天母親想讓“我”一起去北海看菊花。母親的形象躍然紙上。讀來令人潸然淚下。
你與自己的母親有哪些故事呢?請運用本文所學的刻畫人物的手法寫一寫你與母親之間的故事。下節課跟大家分享。
五、板書設計(略)
七年級語文優秀公開課教案3
教學重點:
1、繼續學習默讀的技巧,養成圈點、勾畫和做摘錄的習慣。
2、概括并比較三只貓的不同特點和命運,揣摩文中生動的細節描寫。
3、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養貓經歷中的情感波瀾,厘清文章的結構。
4、體會作者對第三只貓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5、形成關愛動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對第三只貓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法:對話法情境法
學法:默讀法圈點勾畫法
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了解作者
二、默讀課文,做好圈點、勾畫,整體感知。(教師出示生字詞)
1、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
2、作者一共養了幾只貓?
3、這幾只貓的外形和性格各有什么特點?
4、我和家人對這幾只貓的態度怎樣?
5、這幾只貓的結局怎樣?
明確:課文寫了三次養貓的故事,據此,文章的結構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一2段寫第一只貓的故事。
第二部分:3一14段寫活潑可愛的第二只貓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一34段寫第三只貓的亡失讓我難過自責。
三、文章敘述了我家三次養貓的經歷,其中前兩只活潑有趣,找出相關的句子分析,朗讀并感悟。
提問:1、作者總共寫了三次養貓的經歷,哪一次是詳寫?為什么兩只可愛貓的篇幅不如一只丑貓的篇幅長,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
2、我家三只貓最后結局都是亡失,為什么我對第三只的亡失,比前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
四、精讀賞析:15一一34自然段,完成下列問題:
1、案發現場:鳥死了一只,一條腿被咬去,籠板上都是血。
2、犯罪嫌疑人:那只丑貓
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發前的表現:對黃鳥似乎特別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對鳥籠凝望著。
(2)案發后的表現:躺在露臺板上曬太陽,嘴里好像還在吃著什么。
4、對犯罪嫌疑人的懲罰方式:拿起樓門旁倚著的一根木棒,追過去打了一下,還以為懲戒得不夠。
5、我的懷疑是正確的嗎?
事實_:鳥被另外一只黑貓吃了,而不是這只丑貓!
6、案件定性:冤案!
7、案件反思:
(1)在知道事情的_之后,“我”的心情是怎樣的,從我的懺悔中,可以看出我是個怎樣的人?(2)為什么會造成冤案,我的過失是什么?
教師小結:根本原因就是“我”對那只丑貓有偏見!
明確:對三只貓,我和家人的感情是有區別的。正因為我的偏見,導致了第三只貓的死亡,所以,較前兩只貓,我對于第三只貓的亡失更加難過。
8、第二只貓丟失后,作者寫道:“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第三只貓死后,作者又寫道:“自此,我家永不養貓。”試著聯系文中的描寫,體會這兩句話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五、拓展延伸:感悟
六:主題:應善待生命、關愛弱小勿主觀臆斷、妄下斷語
第二課時
一、導入課文
作者家里養過三次貓,三次養貓的經歷給作者帶來了不同的感受:有快樂、有心酸、有憤恨,甚至有無盡的懊悔。作者如何表達自己的的這種人生感悟的呢?
二、合作探究
1、找出描寫的語句、抒情的語句、耐人尋味的語句,品析其表達效果。
明確:描寫:生動形象地寫出被描寫對象的特點,并自然而然地將人物情感蘊抒情:將內在的情感外顯化,更利于情感的抒發,感染人,打動人。
耐人尋味:“至此好久不養貓”“永不養貓”,不能忽視的句子,蘊含著作者不愿言表又更為豐富的情感和思想。
2、寫法探究:本文在寫作技巧方面有那些特點?
情節曲折、結構嚴謹:得貓一一養貓一一亡失一一再得貓一一再養貓一一再亡失一一復得貓一一復養貓一一復亡失一一永不養貓。三起三落,層層推進。
首尾呼應、設置伏筆:文章開頭交代“我家養了好幾次貓,結局總是失蹤或死亡”,拋出線索,總領全文,結尾以“我記永不養貓"收篇,開拓新意,照應開頭。伏筆的表現:寫第一只貓忽然消瘦預示其病死;寫第二只貓在街上亂跑,預示其被人捉走;寫第三只貓凝望鳥籠,預示其被冤打致死。可謂連珠綴玉、渾然天成。
3、鮮明的對比:之前我們非常喜愛前兩只貓,使之和第三只貓形成鮮明的對比,襯托后者的命運更加悲慘,以引起人們的深切同情,更加突出“我”過失之大,悔恨之深,有力地突出文章中心。
4、第一人稱:文中的“我”是貓的主人,喜歡前兩只貓。既是目擊者,又是悲劇的制造者,便于直接抒情,解釋作品的主題思想,引起讀者的共鳴,獲得強烈的藝術表達效果。
三、課外練筆:以“我最喜愛的小動物”為題寫一篇500字的作文。
七年級語文優秀公開課教案4
教學目標:
1、掌握關鍵詞句,理解文章內容。
2、研讀課文,積累名言警句。
3、背誦課文,汲取精神養料。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作者: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玡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軍事家。他一生立志“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為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高風亮節言傳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誡子書》,聆聽他對子女、后人的諄諄教誨。《誡子書》,告誡兒子的一封家書。
二、初讀課文
老師范讀,學生勾畫生字詞。注意句子的停頓。
如: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時/與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學生自由讀課文。
聽朗讀錄音,體味語調、語速的變化,揣摩作者情感。
學生再自由讀一遍課文。
三、精讀課文。
1、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疏通文意,互相質疑解難,嘗試翻譯課文。
難點:(1)詞語廣才——增長才干。勵精——振奮精神。治性——修養性情。馳——疾行,指迅速逝去。
(2)句子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提醒學生翻譯課文時不能直譯的便意譯,無論哪種譯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以第二個句子為例:年華隨著時光飛馳,意志隨著歲月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對社會無益······
2、總結交流:
四人一組互相翻譯課文,交流指正。選2名學生朗讀自己的譯文,老師闡述自己觀點,供參考。
3、說說對下列兩句話的理解。
(1)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
(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4、畫出文中提到“志”的語句,聯系上下文,說說你對“志”與“學”的關系是怎樣理解的。(不學習就難以增長才干,沒有志向就難以學有所成。)
四、練習試為下列句子劃分節奏,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言文的韻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3、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4、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五、作業
背誦全文。
七年級語文優秀公開課教案5
教學目標:
1.自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梳理小桃樹的生長過程。
2.勾畫描寫小桃樹的語句,作者的情感變化。
3.進一步體會托物言志的寫法,理解作者寄托在小桃樹上的“志”。
教學重點:
1.品析描寫小桃樹的語句,體會作者對小桃樹的獨特感情。
2.比較小桃樹的成長和“我”的人生經歷,領會小桃樹的深刻內涵。
3.進一步學習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學難點:
理清文章的明暗線索,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課文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準備:
查找賈平凹的資料。制作PPT。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賈平凹,生于陜西商洛的一個偏僻落后的小山村。當代作家。父親是鄉村教師,母親是農民。“_”中,家庭遭到毀滅性摧殘,他淪為“可教育子女”。1972年以偶然機會進入西北大學學習漢語言文字。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從事文學編輯兼寫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秦腔》《古爐》等。小說《秦腔》曾獲全國茅盾文學獎。
二、整體把握
出示任務:1.概括我的小桃樹的來歷。
反饋指導:小桃樹是“我”吃完桃子后,種在院子的角落里的長出來的。
出示任務:2.“我”和小桃樹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
反饋指導:知道作者在小桃樹上存著自己的夢。
出示任務:3.作者的夢是什么?隨著年齡的增長,作者的夢有了些什么變化?
理清作者“夢”之路。
反饋指導:幸福——希望——轟轟烈烈干一番大事
出示任務:4.作者為什么要感激小桃樹?
生可能會回答:因為小桃樹頑強生長的精神打動了“我”。
三、品讀課文,體會情感
出示任務:1.畫出課文中描寫小桃樹在不同生長階段中的形態、顏色、動作、神態的重點語句,并說說這些描寫表現了小桃樹的什么特點?
反饋指導:摹形著色的:“纖纖生靈”“太小”“瘦瘦的、黃黃的”“太白、太淡”“單薄”等等———表現了它的弱小
描寫動作、神情的:“哆嗦”“彎著頭,抱緊著身子”“努力撐著”“掙扎”“抖著”“搖著”“苦澀澀地笑”等等———表現它面對逆境頑強搏斗
出示任務:2.我的小桃樹經歷了哪些艱辛與磨難?
要求:先找到小桃樹生長的句子,在旁邊寫上自己的體會,你是從哪些詞句體會到,可以聯系上下文來談句子的感受。
指導:學生默讀課文,自主批畫,寫體會,教師巡查學生自主學習情況,及時指導學困生,了解學生學習情況。
反饋:“它長得很委屈,瘦瘦的,黃黃的,似乎一碰便立即會斷。----小桃樹生長的艱辛與磨難。
“我卻怎么也不能安睡,想起這甜甜的夢是做不成了,又不甘心不做,就爬起來,將桃核兒埋在院子角落里,想讓它在那兒蓄著我的夢。”——生存環境的惡劣
“大家都笑話它,奶奶也說:“這種桃樹是沒出息的,將來開花也界不出果子。””——體會大家對小桃樹的嘲笑
他們嫌長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曾想砍掉它,奶奶卻不同意,常常護著,給它澆水。——體會小桃樹的坎坷
“我看著它,卻發現從來沒有一只蜜蜂、一只蝴蝶來看它。”——體會小桃樹的孤獨與寂寞
出示任務:3.小桃樹在生長過程中“我”為什么那么關心愛護它?
反饋指導:文章一開頭就飽含著作者對小桃樹的一往情深:當初始懷著它能給我帶來幸福的希望,讓它“孕育著我的夢”而種下它,所以,“我”偏愛它。見到它長得纖弱,沒人管它,為自己漂泊他鄉忘卻了它而難過。當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見到小桃樹在風雨中掙扎,頑強同命運作斗爭時,“我”不油對它產生贊美之情。
四、問題探究
出示任務:1.本文運用了什么手法?
反饋指導:文章由物及人,托物言志。
出示任務:2.你從小桃樹的身上得到什么啟示?
反饋指導:敢于克服困難,在逆境中頑強拼搏,作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等。
要想取得成功,必須要有著為理想而堅持不懈的信念。
出示任務:3.理解“人世原來有人世的大書,我卻連第一行文字還讀不懂呢。”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反饋指導:引導學生體會人生的道路上有鮮花,同樣也布滿荊棘,只有堅持不懈、頑強不屈、追求夢想而不屈不撓就一定能讀懂人世的大書。
出示任務:4.作者表面上是在寫小桃樹,實際上是在寫誰?
反饋指導: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
出示任務:5.本文一方面寫小桃樹的成長過程,一方面寫自己的經歷,這是什么寫法?
反饋指導:明線與暗線。
五、總結全文
小結講解:本文描寫了一棵在逆境中誕生,在逆境中成長的小桃樹,歷經風雨仍頑強生存。贊頌了小桃樹頑強同命運抗爭的精神。揭示一個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撓的奮斗,定會戰勝磨難,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六、作業
1.課外閱讀賈平凹的《丑石》和《我的小桃樹》原文。
2.以《我的》為題寫一篇作文,嘗試使用明線暗線交織的敘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