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課堂教案
初一地理課堂教案如何寫?將科學研究結果應用于政府決策時,需要把結構、過程和服務之間的關聯機理與決策內容結合起來,整合到政府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尺度,進而服務于城鄉融合與區域可持續發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初一地理課堂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一地理課堂教案【篇1】
——第二節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洪祥鎮中學文安元
【教學目標】
1、了解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人文差異,以及存在差異的原因。
2、通過南北兩地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關系,使學生受到生動人地關系的教育.
3、訓練學生學會用比較法和歸納法學習區域地理。
【教學重點、難點】: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課前準備】:
1、把學生分成小組,每小組5——6人為宜。
2、教學課件:有關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圖片和錄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多媒體顯示:失意的餃子館
“好吃不如餃子”東北餃子店,在老家河北秦皇島開第一家店時生意就非常火爆,1998年落戶南昌時,經營場面和秦皇島一樣火爆,一時間,南昌市興起了一股“餃子熱”。但是,沒過多久好景不復存在,生意開始漸漸冷淡下來,漸漸發展到門可羅雀,餃子店不是轉換經營就是大門緊閉,老板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好吃不如餃子”店失意洪城,同學們能不能告訴老板?(請幾位同學談談自己的看法)
多媒體顯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多媒體顯示:
我國的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由于自然環境的明顯差異,在經濟發展、生活習慣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差別,蘊育了不同的風土人情。今天我們學習南方與北方的人文差異。(板書課題:北方與南方的人文差異)。
二、合作學習,掌握內容
1、下面請同學們欣賞幾幅圖。多媒體顯示六幅具有南方與北方特點的圖片。
請同學們觀察思考:你能夠區分上面的景觀最常出現在哪個地區嗎?
欣賞后,請同學們討論回答。
2、請同學們閱讀課本9頁圖5.12和圖5.13,閱讀課本中的“閱讀材料”。然后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下表:
多媒體顯示:
南北方地區鄉村人文景觀的差異
主要形成原因
土地利用類型
農耕制度主要家作物
作物熟制
傳統運輸方式
傳統民居
傳統運動
學生小組討論回答,完成表格,教師糾正、引導,達成共識。
3、請同學們再思考一個問題:造成南北方農村生活景觀差異的原因是什么,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完成下表。
多媒體顯示:
南北方農村生活景觀差異的原因
學生小組討論回答,完成表格,教師糾正、引導,達成共識
4、我國歷時悠久,疆域遼闊,自然環境多種多樣,社會經濟環境亦不盡相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這種傳統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環境的烙印,生動地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下面請同學們欣賞錄像,更深層次地去了解自然資源、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關系。
多媒體播放介紹南北方民居的錄像。
三、進行游戲,精括知識。
1、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本,回憶今天所學內容。
2、進行填字游戲。
多媒體顯示:
耕地類型:南()北()
糧食作物:南()北()
糖料作物:南()北()
氣候災害:南()北()
交通運輸:南()北()
飲食習慣:南()北()
工業結構:南()北()
民居建筑:南()北()、南()()
武術專長:南()北()
方言種類:南()北()
你還能說出哪些?南()北()……
全班同學合作完成。
四、小結
五、作業布置
初一地理課堂教案【篇2】
一、課程標準
運用各種資料,描述世界自然與人文環境的總體特征。
二、教學要求
1.利用地圖了解世界海陸分布的特點。
2.從地圖中認識大陸、島嶼、半島、大洲以及大洋、海和海峽。
3.在世界地圖上說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征。
4.舉例說明海洋對人類的重要意義。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步驟
[由歷史事件導入]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開創了人類探索宇宙空間的新篇章;1961年4月12日,一外名叫尤瑞?加加林(________)的前蘇聯宇航員乘坐飛般環繞地球軌道飛行,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中的人。】
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宇航員阿姆斯特朗(_______)有幸成為登上月球表面的第一人。當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踏出第一步時,他說“這對我個人來說是一小步,但對人類來說卻是一個飛躍(一大步)E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是一句震驚世界的話。其實太空第一人加加林遨游地球軌道時也說過一句同樣有意思的話。你知道他說了一句什么話嗎?“人類給地球取錯了名字,不該叫它地球,應叫它水球。”
【承轉】水星無水,地球少地,看來人類真的把地球與水星的名字給顛倒了。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來看一下地球的真實面目。
(出示圖2-1地球---人類共同生活的家園)
【講解與提問】這是一張地球衛星圖片,從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出了什么?
圖上白色代表大氣,黃色代表陸地,蔚藍色代表的是海洋,雖然有的地方被云層遮住了,但還是能明顯看出海洋的面積遠大于陸地。
【繼續提問】從海陸分布比例來看,地球上幾分是海?幾分是陸?(可讓學生看餅狀圖,也可以讓學生從圖2-4上估算一下。)
【板書】一、海陸分布(陸海三七分)
【承轉】那么人類是如何了解海陸分布的呢?尤其在過去交通不發達而各種勘測、探測手段還很落后的情況下。
只能靠遠行:絲綢之路;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鄭和七下西洋;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麥哲倫環球航行等等。
【承轉】這些古代的遠行活動,可以說對人類認識世界做出了貢獻。目前我們已經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那么分布的情況是怎么樣的呢?
黑板出示《大洲和大洋》掛圖
【板書】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七大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引路讀圖】
①哪七大洲和哪四大洋?
(補充: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意為“東方日出之地”;歐洲是歐羅巴洲的簡稱,意為“西方日落之地”;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簡稱,阿非利加在希臘文中有“陽光灼熱”的意思;美洲是亞美利加洲的簡稱,是以第一個發現美洲新大陸的亞美利哥的名字命名的;澳大利亞拉丁語原意是“南方大陸”;直到19世紀初,俄國探險隊首次進入南極圈,發現新大陸,南極洲意為“地球最南端”。)
②七大洲中,主要位于東半球的大洲有哪些?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
③南極洲呢?
④各大洲的大小關系如何?
⑤仔細看圖,各個大洲的位置分布有何特點?
⑥讀圖活動:說說大洲和大洋的位置關系?誰能說一說我們亞洲在地球上的位置?
⑦學生活動(上講臺、邊指圖邊講):以上面的歷史事件(絲綢之路;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鄭和七下西洋;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麥哲倫環球航行)為例,你作為事件中的主人公,請你說說你當時遠行的路線是什么樣的,到過哪些地方,還能講講你途中碰到過的事或物嗎?
⑧你還知道如下一些事情嗎?印弟安人是如何到達美洲的?泰坦尼克號是如何沉沒的?百慕大三角謎區在哪里?等等。
【承轉】每一個大洲都是一個整體。大洲內部我們又可以分幾部分來認識。看圖2-3
【提問】大洲由哪幾部分組成?
【板書】大洲〓大陸╋島嶼
【提問】觀察圖2-3,用你話來描述一下什么是大陸、半島和島嶼。
【承轉】大洲與大洲往往遠隔重洋,我們來找一找,都有哪些海洋?
【板書】2.四大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設問】根據你自己的認識,說說海洋對人類有哪些影響?
云雨的故鄉:地球水氣的主要來源(畫海陸水循環示意圖)
資源的寶庫:海水淡化;鹽(如果把海水中的鹽分都提出來,平鋪在全世界的陸地上,陸地可以增高150米);魚類資源;石油(釣魚島、我國南海石油開采);可燃冰等。
貿易的通道:海峽(日本海上生命線、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捷徑――—馬六甲海峽;大西洋與地中海的惟一通道———直布羅陀海峽;白令海峽;麥哲倫海峽);海上航線(石油運輸等)。
生存的空間:日本神戶人工島;荷蘭、澳門的圍海造陸。
國防的前線:
[學生總結]
(由學生總結)你在這一課中學到了哪些新的知識?
【老師總結】地球是個藍色的星球,海洋是生命物質的起源地,陸地是人類生息的繁衍地。近年來,隨著人類對海洋開發腳步的加快,海洋將成為人類的又一個生存的空間。
【自我測評】
繪制一幅世界海陸分布簡圖(可以用簡單的圖形如三角形,表示大洲輪廓)。
【課后感】
初一地理課堂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地球儀及其閱讀地圖,使學生說出我國的緯度和海陸位置,并能正確表述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以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2.在中國政區圖上找出我國的四至點,并在圖上量算出我國東西和南北之間的大致距離,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學生能在中國疆域圖上辨別及在中國疆域空白圖上填注出我國瀕臨的海洋,主要島嶼、海峽,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4.通過學習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遼闊的疆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并進行熱愛祖國、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中國的地理位置及其優越性。
教學難點
學會閱讀中國政區圖,形成對我國疆域的空間想像力。
教學手段
《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磁帶及錄音機,“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一套四張,同一底圖),地球儀(學生每人一個,并附有彩色膠帶),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世界主要國家大陸海岸線比較表,“世界政區掛圖”。
教學方法
談話法、學習指導法。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播放《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用以制造學習氣氛,激發學生了解祖國的學習欲望。
聽著這優美的旋律,動人的歌詞,不禁使我們產生無限的遐想,我們偉大的祖國在地球上處于什么位置?這樣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優越性?我國的國土究竟有多大?瀕臨哪些海洋?我國有哪些陸上鄰國?有多少個國家與我國隔海相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些知識,深入地認識我們偉大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
【板書】
一、從世界看中國
【投影】“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
【提問】劃分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界線是什么?從圖上看出中國位于哪個半球?
【歸納】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赤道,東西半球的界線為西經20°和東經160°。因此通過觀察地圖可知,從東西半球來看,我國位于東半球,從南北半球來看,中國位于北半球。
【活動】指導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到西經20°和東經160°,用黃色膠條貼在相應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紅色膠條貼在相應位置上;在地球儀上找到中國,并用紅色膠條剪成五角星,貼在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書】1.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
【提問】觀察地球儀,說出我國位于哪個大洲?與哪個大洋相臨?與它們的相互位置如何?
【歸納】我國位于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書】2.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提問】觀察地球儀,將中國的面積與其它國家的面積相比較,你認為中國面積是大還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
【提問】讀圖并回答,我國領土面積有多大?居世界第幾位?
【歸納】我國陸地面積達960萬平方千米,約占全球陸地總面積的1/15,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個歐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廣闊的國家之一。
【板書】二、遼闊的國土
1.面積960萬平方千米
【承轉】我國的面積很大,我國領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東端以及最西端分別在什么地方呢?
【練習】讀《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四至點,并按要求完成練習1。
練習1.對照《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最北、最南、最東、最西點,用紅筆將它們標注在課本的“中國疆域示意圖”上,并讀出它們的經、緯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緯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緯度4°N附近。
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交匯處,經度135°E多。
最西;x疆帕米爾高原,經度75°E附近。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投影】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①(中國的疆域示意圖)。
請同學在圖上依次指出我國領土的四至點,并請若干學生依次說出習題答案,教師輔導。
【提問】請你算一算我國最南與最北緯度相差約多少度?哪條重要的緯線穿越我國的南部?按五帶劃分,我國最南處于哪個熱量帶?最北接近哪個帶?大部分領土位于哪個帶?
【歸納】我國領土南北相差約50個緯度,北回歸線穿越我國的南部。我國大部分領土處于四季分明,寒暖適度的北溫帶,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熱帶,最北部接近北寒帶。
【讀圖】讀教材中的“我國領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異”圖。
【提問】2月份,位于我國北部的黑龍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為什么?
【歸納】我國南北緯度跨度大,氣候差異顯著,緯度越低,氣溫越高。因此當祖國北方處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時,而南國的海南卻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組討論】分析我國的緯度位置對經濟發展有何益處。
【歸納】我國領土南北跨越近50個緯度,這樣的緯度位置,使我國具備復雜多樣的氣候,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板書】2.跨進50個緯度→南北氣候差異顯著→適宜發展多種農業經濟
【讀圖】讀“中國政區圖”,算一算我國領土東西跨越多少經度,分屬幾個時區。
【歸納】我國東西跨越了60多個經度,分屬于東5區至東9區,共5個時區,即最東與最西時間相差5小時。
【讀圖】讀教材中的“我國領土東西部的晨昏差異”圖。
【提問】夏季,當北京時間為6點時,我國東部的烏蘇里江和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各是什么景象,為什么?
【歸納】我國東西跨越60多個經度,由于地球自轉,東邊的地方時刻早,當北京時間為清晨6點時,最東端烏蘇里江的地方時約為早7點左右,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的地方時則是凌晨2點52分。因此,當東部的烏蘇里江已經撒滿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則還是星斗滿天的黑夜。
【練習】
1.閱讀地圖冊《中國政區圖》,利用圖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國領土最東端到最西端的距離約為多少千米。
2.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為110千米,計算我國南北距離相差約多少千米。
【歸納】我國東西之間距離約5000千米,南北之間的間隔約5500千米,再加上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因此,人們常用“縱橫一萬里,上下五千年”來表述我們偉大的祖國擁有遼闊的國土和悠久的歷史,這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驕傲和自豪。
第二課時
【投影】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①。
【復習提問】我國的四至點分別在什么地方?我國緯度位置的特點是什么?我國的緯度位置有何優越性?
【新課導入】我們偉大的祖國不僅陸地面積廣大,而且還有廣闊的海域。
【板書】三、廣闊的海域
【投影】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②(中國的臨海示意圖)。
【提問】由北向南我國瀕臨的海洋分別是哪些?
【講述】我國所瀕臨的海洋,從北至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以及臺灣島以東的太平洋洋面。渤海與黃海大致以渤海海峽為界;黃海因海水呈黃褐色而得名,長江口北岸為黃海和東海的分界線;臺灣海峽的南端為東海與南海的界線;南海是我國面積,海水最深的海區。
【板書】
1.東臨四海一洋
2.領海和內海
【承轉】我國東臨遼闊的海洋,但這些海域并不全部是我國的領海。
【提問】我國的領海寬度是多少海里?
【講述】我國的領海是指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因此,黃海、東海和南海的一部分為我國領海,12海里以外則為公海。被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環繞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則為我國的內海,其全部海域均屬于我國行使主權的范圍。我國的領海面積大約有300萬平方千米。
請同學們在圖冊上找到我國的臨海和內海。
【練習】在填充圖冊“中國疆域圖”上填注出我國的海域。
【投影】世界主要國家大陸海岸線比較表。
【提問】我國大陸海岸線有多長,居世界第幾位?
【講述】我國大陸海岸線漫長曲折,約18000千米,沿海島嶼星羅棋布,共有5000多個(如果加上島嶼的海岸線,我國海岸線總長度在30000千米以上),沿海有許多優良的港灣,便于船舶停靠。
【投影】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③(中國的島嶼、半島和海峽示意圖)。
【讀圖】在教師指導下,找出圖中的臺灣島、海南島、南海諸島、雷州半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瓊州海峽和臺灣海峽等。
【練習】在填充圖冊“中國疆域圖”上填注出上述島嶼、半島和海峽。
【板書】3.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島嶼
【讀圖】讀“世界政區掛圖”,請學生在圖上找出中國、英國、蒙古和美國。
【提問】從海陸位置來看,我國與英國、蒙古有何不同;與美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歸納】我國位于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英國為歐洲西部的一個島國;蒙古為歐亞大陸上的一個內陸國家;美國雖然與我國一樣屬于海陸兼備的國家,但是其東(大西洋)西(太平洋)臨海洋,這與我國東臨大洋,西靠大陸又有所不同。
【討論】分析我國海陸位置的優越性。
【歸納】我國東部瀕臨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這使得我國東部廣大地區在夏季風濕潤氣流的影響下,雨量充沛,有利于農業生產。沿海地區便于發展海洋事業,以及同海外各國的友好往來。西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使我國陸上交通能與中亞、西亞、歐洲直接交往,便于與周圍國家的邊貿往來。在這里,古代有的“絲綢之路”,現有橫貫歐亞大陸的鐵路線。
【板書】4.優越的海陸位置
【承轉】我國不僅海岸線漫長曲折,而且還有20000多千米的陸上疆界。
【板書】四、陸上疆界和鄰國
【讀圖】讀教材中的“中國行政區劃簡圖”,按逆時針方向,自東向西依次讀出我國陸上鄰國及隔海相望的國家。
【投影】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④(中國的鄰國示意圖)。
【歸納】結合投影片④,總結我國陸上鄰國有15個,按逆時針方向依次為: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布丹、緬甸、老撾和越南。
同我國隔海相望的有6個國家: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和印度尼西亞。
【練習】看投影片④,完成練習2和練習3。
練習2.對照《中國地圖冊》的“中國政區圖”,把“中國疆域圖”中的鄰國按編碼寫出國名:陸上接壤的國家:①朝鮮、②俄羅斯、③蒙古、④哈薩克斯坦、⑤吉爾吉斯坦、⑥塔吉克斯坦、⑦阿富汗、⑧巴基斯坦、⑨印度、⑩尼泊爾、(11)錫金、(12)布丹、(13)緬甸、(14)老撾、(15)越南。
同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①韓國、②日本、③菲律賓、④文萊、⑤馬來西亞、⑥印度尼西亞。
練習3.與我國有兩處接壤的鄰國有俄羅斯和印度。
板書設計
第一章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
第一節中國的疆域
一、從世界看中國
1.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
2.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二、遼闊的國土
1.面積960萬平方千米
2.跨近50個緯度→南北氣候差異顯著→適宜發展多種農業經濟
三、廣闊的海域
1.東臨四海一洋
2.領海和內海
3.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島嶼
4.優越的海陸位置
四、陸上疆界和鄰國
附表:表1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
初一地理課堂教案【篇4】
【中國的行政區劃】
教學目標
使學生知道我國的三級行政區的劃分,記住我國33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及位置,并且會在“中國政區圖”上正確填圖。
教學重點
1.準確記憶我國的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和位置。
2.培養填繪地圖確認地理事物空間位置關系及空間想象、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學方法
學習指導法。
教學手段
每人一份“中國政區圖”,黃、綠、橘黃、粉四色彩色筆,剪刀,若干單個省區政區輪廓圖,8開大的中國空白政區圖(每個學生一張)、“中國政區掛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中國的疆域十分遼闊,為了便于管理好這樣大的國家,我們要進行行政區的劃分。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中國的行政區劃。
【板書】第二節中國的行政區劃
一、三級行政區劃
【講授】我國的三級行政區劃的劃分
【承轉到省級行政區的學習】
【板書】二、33個省級行政單位
(出示“中國政區掛圖”,同時學生將書翻到第6頁)
【教師指導下師生共同活動】下列行政區,按(1)至(3)的教學步驟進行。
山西、湖北、廣東、云南、青海、黑龍江、沿海岸線的行政區
(1)認形狀:教師出示一個輪廓圖,讓學生在課本的政區圖上找出該行政區的名稱,掌握輪廓的特征,如山西像平行四邊形,湖北像民警的帽子等;
(2)定位置:在空白地圖找到該行政區的位置,并涂上顏色,寫出名稱,注意該行政區與長江、黃河的位置關系;
(3)找鄰居:從北部順時針找起,每找出一個,都要注意指導學生觀察輪廓的典型特征,涂上顏色,寫出名稱。
【轉入行政區簡稱的教學】
【板書】三、各省級行政單位的簡稱
請學生將書翻到本節的附表。
【講授】簡稱的由來
學生在已上色的地圖中填寫簡稱。
【展示投影】簡稱和全稱連線。
學生練習。
課后練習
練習1.拼圖:把上好顏色的地圖粘在硬紙片上,分行政區剪下制成拼圖。
練習2.不看政區圖,獨立完成下列問題:
(1)按沿海、沿江、沿陸上國境線(底圖上畫有長江和黃河)拼圖;
(2)按課本本節末“課堂活動(一)”的要求,進行拼圖游戲比賽。
板書設計
第二節中國的行政區劃
一、三級行政區劃
二、33個省級行政單位
三、各省級行政單位的簡稱
初一地理課堂教案【篇5】
【常見的天氣系統】
一、說教材
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系這一主線,其中前四課主要介紹大氣的組成、垂直分布、運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本課是在前四課的基礎上,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論述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的天氣形勢預報。本課的學習還為后面第四單元氣象災害臺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說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記住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鋒面系統,低壓系統,高壓系統。
理解鋒面系統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理解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的區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2、能力目標:通過閱讀冷鋒、暖鋒、低壓、高壓等各類圖,提高學生閱讀識圖能力。
通過閱讀天氣形勢圖,使學生學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閱讀各類圖形,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說教材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對我國天氣有重要影響的鋒面天氣。
初一地理課堂教案【篇6】
【《中國人口》】
一、說教材
《中國人口》是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一章中國的疆域與人口第三節的內容,本節教材主要講述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和人口分布的情況。是中國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識,是學生學好中國地理,尤其是學好我國工業、農業、交通、城市等知識以及分區地理知識的基礎。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只有從這一基本國情出發,才能合理布局工業、農業、交通和城市。因此,學好本節教材,掌握我國人口的分布概況,將為學好后面各章節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1、說出我國人口總數,
2、運用有關數據說明我國人口增長的趨勢并簡陋分析建國后我國人口增長快的原因。
3、學會制作人口增長曲線圖
4、運用人口分布圖說出我國人口分布概況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和人口分布是本節教材的重點,為我國人文地理的學習打基礎。
如何交換學生分析圖表和動手作圖是本節的難點。本節教材出現了四種類型的圖表:如扇狀統計圖、柱狀統計圖、線狀統計圖、人口密度分布圖,因此,如何教會分析上述圖表和繪制人口增長曲線圖是本節的難點。
四、說學情
經過七年級世界地理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地理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學習,使學生已經具備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圖的閱讀能力,這將為本節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八年級的學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視地理課也將使本節課的難點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戰。
五、說教法、學法
計算機多媒體輔助創設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加以點撥。
六、說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情境創設:第13億個公民誕生的圖片資料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入《中國人口》的學習
新課學習:
活動一感受130000000
a.多媒體展示《2000年世界人口構成餅狀圖》,中國占21.2%
b.多媒體展示《我國省級行政單位人口數量圖》找出5000萬以上人口大省,9個。
c.生活中人口擁擠的畫面:下班的路上、海濱浴場、春運的候車室
說明:讓學生感受13億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觀地在他們的腦海中建立起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形成為我國的基本國情之一,從而解決了本節的一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
活動二我們來發現:
我國人口達13億,那么我國人口的發展狀況如何呢?
a.展示我國人口增長示意圖公元0年----公元2000年的變化狀況,這主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
歸納:慢
較快
飛速發展(基本國情),解決了教與學的重點。
b.師生共同完成建國以來我國人口增長的曲線圖,教會學生作人口增長曲線圖,從而突破了教學難度。這個難點的突破體現師生互動、師生合作的教學理念。
c.在自制的我國建國后人口增長曲線上進行自主分析,自主發現問題:
1949-1990變
1990-2005化變慢,
說明:整個活動中,主要是學生自主活動,去動手做,去觀察,去發現,不
僅能力得到了培養,而且也初步樹立樹立學生正確的人口觀、情感態度、價值觀。
活動三探討人口分布的特點
13億人口在我國有的地區多,有的地區少,分布如何呢?
a.人口密度的復習:比較中、俄、美、世界。橫向比,我國的人口密度大
b.展示各省級單位的人口密度圖,找出d小大的省區、分布概況。
c.展示人口密度圖歸納總結:東多西少
以上探索的過程遵循了學生的認知過程,使由簡---難,由分析、推測---科學證實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又突破了教學的另一個重點人口分布特點。
課后拓展延伸:探究
1.為什么我國人口東多西少
2.我國人口過多帶來了哪些人口問題
七、說板書
一、人口多,是世界第一
1、人口多
2、人口增長快、原因國情→國策
3、國策:__
二、人口分布不均:東多西少
這篇八年級地理說課稿:《中國人口》說課稿就介紹到這里了,希望大家喜歡!
初一地理課堂教案【篇7】
教學目標:
(一)在圖8-39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領士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結合美國國旗圖案設計上的變化,利用不同時期的美國地圖,探討美國領土的擴張情況。
(三)運用地圖和資料,了解美國農業發展的有利自然條件和突出自然災害。
(四)運用地圖和資料,比較美國傳統工業與新興工業的基本特點。
(五)舉例說明美國在工業化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與教訓,并作簡單分析。
(六)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美國人口和種族方面的基本概況以及華人與華僑對該國科技與文化發展的貢獻。
(七)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美國主要城市及交通運輸特點。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出示圖“美洲”圖,取一面美國國旗,設問:“這是哪個國家的國旗?”并請回答正確的學生將星條旗貼到地圖上美國范圍內。
“領土組成”部分
1.出示國旗并簡單介紹墾區和條紋區的含義。
2.讀圖3-31,觀察美國所臨海洋和鄰國,注意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如跨北寒帶、熱帶、大洋洲等)。觀察本上的慶要山脈、河流、“平原、湖泊等。
3.介紹首都華盛頓和哥倫比亞特區。
“高度發達的經濟”
經濟概況部分:
農業大國部分:
1.指導學生閱讀圖3-33,分組討論:a.農業地區專門化與美國農業;b.農業生產專門化與美國農業。
2.歸納學生觀點,指導:農業地區專門化和生產專門化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水、土、光、熱等),有效發揮農業機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大力提高勞動生產率。
3.小結;美國的農業模式使之成為世界上出口糧食最多的國家。
4.設問:美國是世界糧食出口國,為什么還要進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等農產品?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生產地在熱帶;b.美國本土在北溫帶,缺乏大面積的熱帶地區。
6.小結:美國盡管糧食產量多,是世界農業大國,但由于緯度位置的原因,還需要大量進口生長在熱帶地區的農業產品。
工業大國部分:
1.介紹美國工業經濟特點:一方面是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術的研制與開發居世界地位。這說明美國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經濟實力和技術力量的國家。教師在介紹時可列舉美國各工業部門的產量及世界排名情況,讓學生有感性認識。
2,介紹美國“夕陽工業”與新興工業的競爭狀態,可出示一些數據或產值對比,讓學生從數字上領悟到:傳統工業逐漸衰落,新興工業蓬勃興起。
3.引導學生提升到理論認識層面:能源、資源密集型的傳統工業與技術知識密集型的新興工業的劣勢和優勢。
4.可安排學生對就近的科技工業園進行參觀訪問。
生態、環保問題部分:
本部分實際上是將教材編排稍作組合,分兩大方面探討美國的生態環保問題:一是美國農業開發使“黑色風暴”多次發生。二是經過不斷的治理,現在美國的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已不太嚴重。
人口部分:
人口構成和人口分布。人口構成主要有歐洲白人后裔、亞洲移民后裔、黑人和印第安人;
城市部分:
1.在圖8-48上找出美國的重要城市,確定其地理位置。
2.熟悉教材提供的7個主要城市的資料,收集課外資料并補充休斯敦的有關資料。
3.課堂小活動:請你當導游員,向游客(同學)介紹美國的8個主要城市。看哪位導游員講解得最詳細準確,掌握的資料最多。
4.評出導游。
課后活動:
收集資料,了解華人與華僑對美國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作出的貢獻。也可舉辦小型的相關人物及事跡介紹會,如李政道、楊振寧的事跡介紹等。
小結:很多資源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珍惜;環境遭到破壞是很難恢復的,我們應當有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