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經典七年級歷史教案
歷史學習往往講究的是可靠性,所以同學們要學會正確的收集資料并且運用收集來的資料來佐證歷史推論,這也是學習歷史的主要方法之一。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2021經典七年級歷史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021經典七年級歷史教案1
一.課前導學
(一)認清學習目標,明確學習要求:
1.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情況;
2.分析科舉制度的影響;
3.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認識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學習重點:科舉制度的創立、完善、影響;
學習難點:科舉制度的影響。
(二)課前自學
1.根據學習目標,結合圖片認真閱讀課文中所有內容,并思考目標中的問題;
2.獨立做好下面的基礎知識練習題,并進一步識記、鞏固:
(1)以來,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
(2)隋文帝開始用的方法來選拔官員;
(3)隋煬帝時正式設置,我國科舉制度正式形成。從此,門第不高的,可以憑才學作官;選拔官吏的權力,也從集中到;
(4)唐朝科舉制度逐漸完善,以、兩科最重要。
(5)唐太宗即位后,擴充了的規模。進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稱為;
(6)武則天時,開始了,并增設了;
(7)唐玄宗時,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促進了唐詩的繁榮;
(8)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才被廢止。
二.交流展示
三.小組討論
1.科舉制度是怎樣創立的?如何得到完善?
2.科舉制度創立起了什么作用?
四.達標訓練
(一)
1.科舉制度在朝創立,在朝逐漸完善,直到才被廢止;
2.在科舉制度創立的過程中出現的關鍵人物是__;
3.在科舉制度完善的過程中出現的關鍵人物是__;
(二)
1、我國科舉制正式誕生于()A.唐太宗B.唐玄宗C.隋文帝D.隋煬帝
2、科舉制創立于()A.隋朝B.唐朝C.西漢D.魏晉
3、科舉制逐步完善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4、科舉制廢除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5、首創殿試、武舉的是()A.唐太宗B.武則天C.唐玄宗D.隋文帝
6、有利于唐詩繁榮的是()A.唐太宗B.武則天C.唐玄宗D.隋文帝
7、下列關于科舉制度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唐代創立并完善了科舉制度B.科舉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人才
C.進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D.科舉制度激發了讀書人的自信和熱情,推動了唐代社會的發展
8.與科舉制有關的成語“衣錦還鄉”反映的是
A.參加科舉考試還鄉時可獲得一套新衣B.讀書人在科舉考試考中后地位有巨大變化
C.只有身穿錦衣才會允許參加考試D.讀書人用華麗的服飾來證明自己的身份
(三)閱讀下列材料:
“英國大百科全書中說: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所采用的選舉制度,及其定期舉行的考試。”
請回答:
(1)材料中的“選舉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制定該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這一制度開始于哪個朝代?誰統治的時候正式誕生?
2021經典七年級歷史教案2
[知識與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兩漢經營西域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二、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一塊學習第17課兩漢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三、講授新課:
(1)張騫出使西域:
1、西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2)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3)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四、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五、作業
附:板書設計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
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2021經典七年級歷史教案3
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地點、距今時間、生產工具、農耕作物、建造房屋、原始的飼養業、手工業各是怎樣的?
一.自學目標
1.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情況,以他們為例說出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主要情況,認識到他們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性。
2.通過對河姆渡、半坡遠古居民的了解,認識到中國不僅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人類起源地之一,激發熱愛祖國的感情,增強民族意識。
3.知道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變化及其原因。
二.自學重點、難點
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新石器”的含義。
難點: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變化及其原因
三.教法與學法
教法:導學與談話
學法:觀察與比較、討論與探究
四.自學指導:
【導入新課】:
學生閱讀課前導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他們是靠什么獲得食物的?(采集、打獵、捕魚)他們這種靠“采集”獲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節變化和天災的影響;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條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變這種這些,關鍵要解決什么問題?開始一種什么樣的新生活?我國原始的農耕是怎樣出現的?本節課將了解到這些內容。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的遺址圖》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體位置(4分鐘)。
【出示目標】:學生閱讀或教師提示。
導學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時間的什么地點?生產工具怎樣?他們種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樣的房子?主要飼養何種家禽?手工業制造有哪些?學生閱讀第一目后回答。
討論: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哪些進步?
引導學生從生產工具、農作物種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飼養業和手工業等方面思考。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住干欄式的房子,過定居的生活,已會挖掘水井、飼養家禽、會制陶器,并能制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的樂器。(5分鐘)
導學2、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況是這樣的。那么,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情況如何呢?請大家仿照第一目學習第二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學生閱讀第二子目后回答。
比較:河姆渡原始居民為什么要建造干欄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卻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主要是地理環境的影響長江流域地勢低洼,潮濕溫熱;而黃河流域干旱、風沙大,氣候比較寒冷。所以,我們在改造大自然的過程中要因地制宜、科學合理。
想象:我國原始的農耕時代的居民有怎樣的分工?
引導學生結合現實想象。婦女:耕作、防止;男子:打獵、制陶;老人:做家務。(5分鐘)
導學3、請大家自學第三目——大汶口原始居民。思考:大汶口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多少懸殊的現象?
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出現了貧富懸殊。(5分鐘)
【小結】:指導學生填表對今天所學知識進行歸類:(5分鐘)
原始居民時間地區原始農耕情況原始飼養業原始手工業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五.當堂訓練(15分鐘)
〖單項選擇〗:
1、我國在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居民是()
A、北京人B、山頂洞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2、下列不屬于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生產活動的是()
A、種植粟、黍等農作物B、已經挖掘水井C、制作簡單的樂器和原始音樂D、飼養家畜
3、在北方農耕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聚落遺址在()
A、云南元謀B、西安半坡C、陜西藍田D、浙江余姚河姆渡
4、我國在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居民是()
A、元謀人B、河姆渡人C、大汶口人D、半坡人
5、同屬于黃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是:()A、北京人和山頂洞人B、半坡人和大汶口人C、半坡人和河姆渡人D、河姆渡人和大汶口人
〖填空題〗:
1、半坡原始居民住在的房屋里,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在的房屋里,過著的生活。
2、原始居民會制作簡單的和原始。
3、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石器。
4、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鮮麗的彩陶,上面會有各式各樣的美麗圖案。陶器上還有一些刻畫符號,有些學者認為這是我國雛形。
〖連線題〗:
1、半坡原始居民A、種植水稻,生活在長江流域
2、河姆渡原始居民B、出現了貧富分化
3、大汶口原始居民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種植蔬菜
〖列表題〗:
剛才我們已經做了這么多的基礎題目,現在關上課本,考考你的對比能力
名稱
項目
半坡遺址
河姆渡遺址
所在地區
糧食品種
出現時間
原始飼養業
原始手工業
六.課后小結:
2021經典七年級歷史教案4
【課程標準】知道戰國七雄的史實,通過商鞅變法等史實,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戰國時期的起止時間,戰國七雄的名稱和地理方位。理解戰國時期戰爭的特點,了解合縱與連橫的含義。
能力與方法:通過對戰國時期戰爭特點的的概括,培養概括能力。通過對孫臏、白起等歷史人物的了解和評價,培養評價歷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過對戰國形式圖的學習,培養學生釋讀歷史地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戰國時期的相關知識,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通過合縱與連橫。培養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戰國時期的起止年代,戰國七雄的名稱和地理方位。
難點:對戰國時期的戰爭的特點的理解,合縱、連橫的含義及其形成的原因。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學生讀引言
2.教師引入:我們上節課學習了“春秋爭霸”,作為一個時期的名字,春秋和戰國常常是連在一起的。我們了解了春秋爭霸的情況,戰國爭雄的局面又如何呢?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爭雄戰爭有什么不同?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戰火硝煙的戰國。請大家先把課文認真預習一遍,包括課文中設計的所有信息,看書的同時找出你沒有弄懂的問題,5分鐘后我們一起討論解決。
二、新課講授
(一)“戰國七雄”
1.觀察地圖,談發現。
2.戰國七雄是哪七個諸侯國?“三家分晉”,七個國家的分布有何特點等
(二)戰國時期的戰爭
1.學生讀教材,看看戰國時期戰爭有哪些特點?
2.讀教材“圍魏救趙”、長平之戰,然后請幾個同學來復述這兩次戰役。思考:體現了哪些戰爭藝術、成語?
3.簡述長平之戰的影響。
(三)、合縱與連橫
1.學生閱讀教材,弄清何為縱、橫?什么是合縱?什么是連橫?是怎樣做的?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做有何影響?在地圖上出示意出來。
2.閱讀小字,評人物的行為。“朝秦暮楚”。
(四)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歸納:戰國時期的社會特點?春秋時期的戰爭和戰國時期的戰爭在作戰目的上有何不同?戰國紛爭有哪些?
(五)學習測評
完成課后學習測評題。
【教學后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