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電阻教案
作為一名物理老師,你知道如何寫一篇初三物理電阻教案嗎?它能幫助你的初三物理教育任務順利進行,并對你提高教學質量有積極的幫助。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初三物理電阻教案”,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初三物理電阻教案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系;知道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
【過程與方法】
通過演示實驗,培養觀察和分析能力,并通過實驗理解做功和內能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分析、類比的方法研究問題,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激發主動學習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對內能、熱量概念的理解,對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的理解。
【難點】
內能概念的建立。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先給大家播放蒸汽機車工作的視頻,并解釋工作原理。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水蒸氣可以帶動火車前進,為了解釋原因,進而引出課題《內能》。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內能
教師提問:什么是動能?什么是勢能?
學生回顧舊知,為內能概念的建立打下基礎。
出示運動著的足球和彈簧被拉伸的圖片,并提示構成物質的分子也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熱運動,引出“分子動能”、“分子勢能”,從而引導學生討論得出內能的概念。
教師提問:回顧機械能的概念,思考內能和機械能有什么區別?內能的大小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是什么關系?
學生結合教材:內能是不同于機械能的另一種形式的能。由分子熱運動與溫度有關,猜想溫度可能與內能的大小有關,并且溫度升高,內能增大。
(二)物體內能的改變
首先,列舉生活中將燒熱的工件在冷水中冷卻的例子,講解這個發生熱傳遞的過程因為溫度的改變,使物體的內能也發生了改變。
學生總結: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及時深化: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用熱傳遞改變物體內能的例子幫助學生加深印象。之后,教師講解熱量的概念并指出,物體吸熱和放熱分別對物體的內能有怎樣的影響。
其次,展示冬天搓手取暖和滑滑梯的圖片,思考還有沒有其他途徑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演示實驗: ①在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內放一小團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壓下去,觀察發生的現象;
②在燒瓶內盛少量水,給瓶內打氣,當瓶塞跳出時,觀察瓶內發生的變化。
學生觀察后總結: ①圖片中說明摩擦生熱,而這部分內能就是物體克服摩擦力做了功;
②實驗一,發現棉花燃燒起來,因為活塞壓縮氣體做了功,增大了空氣的內能;
③實驗二,觀察到了瓶內有“白氣”產生,說明瓶內水蒸氣液化放熱形成小水滴。這個過程是因為氣體膨脹對外做了功,降低了內能。
綜合演示實驗,教師指導學生得出結論:做功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總結: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有兩種:做功和熱傳遞。
環節三:拓展提升
結合本節課知識,用物體內能改變的方式說明“炙手可熱”和“鉆木取火”的含義。
環節四:小結作業
學生總結本節所學內容。課后查一查什么是溫室效應,思考內能與人類生產生活的聯系。
初三物理電阻教案2
一、教學目的:
1.會按照電壓表使用規則正確使用電壓表,會選擇電壓表的量程和試觸,會正確讀出電壓表的示數,會用電壓表測量電池的電壓。
2.通過實驗研究串聯電池組和并聯電池組的電壓跟每節電壓的關系。3.通過實驗研究串聯電路、并聯電路中的電壓關系。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會按照電壓表使用規則正確使用電壓表
2.通過實驗研究串聯電池組和并聯電池組的電壓跟每節電壓的關系。
3.會用電壓表測量電池的電壓。
4、通過實驗研究串聯電路、并聯電路中的電壓關系。
三、教具準備:
每組三節干電池,電壓表,兩個阻值不同的小燈泡,開關,導線若干。
進行新課:
研究干電池串聯和并聯時的電壓關系;
串聯電路、并聯電路中的電壓關系。
四、教學過程:
(一)、將兩節相同的干電池按圖6-8并聯組成電池組,用電壓表測這個并聯電池組的電壓,將測量數據填入表2內。分析并聯電池組的電壓跟每節電池的電壓之間的關系,寫出結論。
表2:并聯電池組的電壓
干電池Ⅰ的電壓(V)干電池Ⅱ的電壓(V)并串聯電池組的電壓(V)
結論:。
第二部分:研究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的電壓關系
一、按圖6-9將L1、L2組成串聯電路,用電壓表分別測出:燈泡L1兩端的電壓U1,燈泡L2兩端的電壓U2,燈泡L1與L2串聯的總電壓U。要求:
先畫出將電壓表接入電路的三幅電路圖,并標出電壓表的"+""-"接線柱。學生自己設計記錄表格,做好記錄后,分析實驗結果,寫出結論。
(二)、按圖6-10,將L1、L2組成并聯電路,用電壓表分別測出燈泡L1兩端的電壓U1,燈泡L2兩端的電壓U2,A、B兩點之間的總電壓U。要求:
先在作業本上畫出將電壓表接入電路的三幅電路圖,并標出電壓表的"+"、"-"接線柱。學生自己設計記錄表格;做好記錄后,分析實驗結果,寫出結論。
實驗完畢,斷開電源,整理儀器,進行講評。
4.小結:由學生匯報實驗數據和所得到的結論。
(1)串聯電池組的電壓等于各節電池的電壓之和。并聯電池組的電壓等于每節電池的電壓。(2)串聯電路的總電壓等于各部分電路兩端電壓之和。在并聯電路里,各支路兩端的電壓相等,并且總電壓等于各支路兩端的電壓。
初三物理電阻教案3
一、教學目的:
1、學會正確使用電流表測量串、并聯電路電流,歸納總結串、并聯電路電流規律
2、通過動手實驗,體驗科學研究的方法和科學探究的步驟。
3、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體會交流與合作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歸納總結串、并聯電路電流規律
2、正確的使用電流表測量串、并聯電路電流
三、教具準備:
每組三節干電池,一只電流表,兩個小燈泡,一個開關,導線若干。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說明這節課的內容:
(1)練習使用電流表測電路中的電流。
(2)研究串聯電路、并聯電路中的電流關系。
(二)、進行新課
這節課要通過實驗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歸納得出串聯電路、并聯電路中的電流關系,在實驗中學習正確使用電流表測電流。實驗分兩部分進行。
(1)串聯電路中的電流
先讓學生觀察課本上的串聯電路圖,再要求學生在作業本上畫出,先后把電流表接在a、b、c三處的三幅電路圖,在每幅圖上都要標出電流表的"+"、"-"接線柱。
請同學按電路圖連接電路,測出a、b、c三處的電流值,并填入課本表2-1中。在學生動手之前,除了要提醒學生先檢查實驗器材、明確實驗步驟和要記錄的數據外,還要提醒學生,要按電流表的使用規則正確使用電流表。
實驗結束按完成的前后,把前三組的測量數據填入黑板上的表格內。
表2:研究串聯電路中的電流關系
測量數據IaIbIc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組織討論:比較三組數據的共同點,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結論:串聯電路中各處的電流都相等。
(2)并聯電路中的電流
先讓學生觀察課本上的并聯電路圖,再要求學生在作業本上畫出,先后把電流表按在干路和兩個支路上的三幅電路圖,在每幅圖上都要標出電流表的"+"、"-"接線柱。
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并把實驗記錄填入實驗報告的表格內。鼓勵先完成實驗的小組把測量數據寫到黑板上相應的表格內。
表3:研究并聯電路中的電流關系
測量數據干路IA支路IB支路IC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組織討論:①哪個電流?②IA跟IB+IC進行比較,能得出什么結論?
結論:并聯電路中,干路中的電流等于各支路中的電流之和。
練習題:
五、教學后記:
初三物理電阻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科學與藝術結合所帶來的美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1.重點:速度的計算
2.難點:速度單位以及單位換算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場面描述:我校的100米決賽正在進行,小明勇奪冠軍,同學都羨慕地說,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長跑競賽中,運動健將小馬一舉奪得冠軍,同學們佩服地說:小馬跑得真快!
引導學生從事例中提出問題:怎樣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二)講授新課
1.速度
組織學生討論所提出的問題。學生從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討論得出:運動員運動的路程相同,比較哪個運動員先到達終點就是哪個運動快。
得出:“通過相等的路程,用的時間短的運動得快。”
提問:小李步行,而媽媽騎自行車,大家同時從家里出發,怎么判斷他們運動的快慢?
學生討論得出:誰在前邊誰就運動得快。
“在相等的時間內,走的路程多的運動得快”
提問:怎樣比較小明和小馬誰運動得快呢?
啟發學生回答:可以計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時間短就是運動快或者計算出相同時間運動的路程長也是運動快的。
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小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v=s/t
單位:m/s或者是km/h
例題:書本23頁
指導學生學會單位換算
練習:20m/s= 54km/h=
例題:書本24頁
指導學生學會熟練掌握公式的變形。
2.勻速直線運動
指導學生觀察圖11.2—2。讓他們提出不同之處。從而引出勻速直線運動的含義:物體沿著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
變速運動:物體運動快慢是變化的運動。
讓學生列舉一些生活中物體做變速運動的例子(汽車開動時,汽車剎車時,足球在草地滾動時等等)
平均速度:v=s/t 這樣算出的速度上該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課堂小結
1.怎樣表示運動的快慢?
2.速度是怎樣計算的?
3.速度的單位怎樣進行換算?
4.什么是勻速直線運動,那么變速運動呢?
(四)作業
1.書本26頁第一、四題
2.完成相應的同步測試
(五)教學后記
測量平均速度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學會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確地測量時間、距離,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2)過程與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儀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體會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記錄數據、分析實驗結果的總過程。
③.逐步培養學生學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科學態度和正確、實事求是記錄測量數據的嚴謹作風。
教學過程;
師:在上課前我們先來做一個實驗。(把銅絲作為斜面,讓滑輪滑下來)滑輪在前半程滑的快,還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師: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樣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時間,路程用刻度尺來測,時間要用表來測,那具體應測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們就要用實驗的方法測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從而來驗證斜坡上自由滾下的物體在前半程快還是后半程快。板書課題:平均速度的測量。
實驗器材可從實驗臺上選取。要求同學們以組為單位,先自行設計實驗方案,畫出實驗表格,進行分組實驗,收集數據最后得出結論。請同學們拿出實驗報告,分組討論并完成實驗報告上的第4、第5項內容,時間為5分鐘。
拿出一組同學的實驗報告在展臺上展示。
師: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時間如何測量呢?生答。
總結:可以用總時間減去前半程的時間。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學知道呢?生答。
總結:很好,按一下開始計時,再按一下停止計時,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長針走一圈是30秒,長針走兩圈里面的短針走一格是一分鐘。我們會使用秒表了,下面就開始進行實驗并收集數據,把數據填在表格里。時間為10分鐘。開始:
實驗結束把一組同學的報告展示出來。
師:哪位同學發現他們的數據有什么問題沒有?
很好,長度測量的結果要有準確值和估計值,他們這一組同學沒有寫出估計值。長度測量寫出估計值的同學請舉手。你們的路程測得怎么不一樣呢?生答。你們是怎么測量的呢(找學生演示他們是如何測量木板的長度的)?我們通過這個實驗就驗證了,物體從斜面上滾下來時,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們能比較出哪一組的小車滑的快嗎?不能,有什么辦法嗎?有同學說比速度,怎么比呢? 請同學們完善你們的實驗方案,算出小車在斜面運動時全程的平均速度,時間為2分鐘。
再拿兩組實驗報告比較一下,哪一組小車滑的快。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會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確地測量路程、時間,并通過實驗測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請同學們思考如何測出1路公共汽車從河師大到火車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業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塊手表,怎樣既方便又較正確地測出從你家門口到學校門口的路程?簡要說出測量步驟。
初三物理電阻教案5
教學目標
1.設計并進行實驗,測定液體、固體的密度;
2.了解密度知識在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一些應用。
3.能運用密度鑒別物質、計算物體的質量與體積。
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查密度表進一步認識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讓學生經歷利用天平和量筒測定硬幣密度的實驗過程;
運用密度公式 及其變形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在解題過程中,注意理解物理概念、規律、公式的物理意義。
器材準備
天平、量筒、硬幣、燒杯、水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出示實物,問:
1.猜一猜,這枚硬幣是用什么金屬制造的?怎樣驗證你們的猜想?
2.怎樣知道教室內空氣的質量?
3.怎樣知道這個不規則石塊的體積?
4. 現有一大卷細銅絲,如果不拆開,你能測定出它的長度嗎?
然后告訴學生運用密度的知識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引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一)學查密度表
查密度表,了解一些物質的密度,加深對“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的理解。
閱讀密度表并思考:
(1)金、銅、鐵、冰、水銀、水、氬、氮的密度各是多少?
它們的物理意義各是什么?
(2)金與銅、冰與水、氬與氮相比較,哪種物質的密度大?
(3)從表格中,你還有哪些新的發現?
(二)測物質的密度
活動2 測硬幣的密度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利用教材上列舉的實驗器材,設計實驗方案,
進行探究活動。
思考:
(1)根據密度公式 ,要測量硬幣密度,需要測出哪些物理量?
(2)硬幣的質量怎樣測量?硬幣的體積怎樣測量?
(3)你還有其他設計方案嗎?
(4)你在實驗中采取了哪些措施減小誤差?
(三)課題討論
1.如何測液體(水)的密度
仿照上面的做法,寫出測液體密度的方案,并思考怎樣做誤差小。
(1)原理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密度公式,確定要測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
(3)根據要測的物理量選擇的實驗器材有:_______、_______,
還需要的實驗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據要測的物理量確定實驗步驟。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據要測的物理量和計算的物理量(密度)設計記錄數據的表格。
2.請你使用小刀、天平、刻度尺和細線測出土豆的密度。
3.如何測鉛球的密度。
4.漂浮體、易吸水的物體等
(四)課本例題分析,注意解題的規范性。
課前幾個問題處理。
小結
1.測定固體、液體的密度
2.運用密度鑒別物質
3.利用密度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練習設計
1.一塊冰化成水后 ( )
A.密度不變,質量變小 B.密度變大,質量不變
C.密度變小,質量不變 D.密度變小,質量變大
2. 體積和質量都相同的鋁球、鐵球和銅球,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鋁球可能是實心的,而鐵球和銅球一定是空心的
B.鋁球可能是空心的,而鐵球和銅球是實心的
C.銅球可能是實心的,鐵球和鋁球也是實心的
D.銅球可能是空心的,鐵球和鋁球是實心的
3.一邊長為2cm的正方體金屬塊,其質量為21.6g,。該金屬塊是由下表中
的某一金屬物質組成,請你判斷,組成該金屬塊的物質是 ( )
常溫下一些金屬的密度(×103kg/m3)
金 19.3 鋁 2.7
銀 10.5 鐵 7.9
A.金
B.銀
C.鋁
D.鐵
4.某施工工地購入橫截面積為1cm2的鋼筋7.9t,求這些鋼筋的長度。
5.用天平和量筒可以測定礦石的密度。把礦石放在調節好的托盤天平的左
盤中,當天平平衡時,右盤中的砝碼以及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如圖所示。
礦石的質量是________g;礦石放入量筒前、后,量筒中水面位置如圖所
示。礦石的體積是________cm3,密度是________g/cm3。
6. 現有一只空瓶、水、待測液體、天平和砝碼。欲測出這種液體的密度,
請你寫出:
⑴主要實驗步驟及所要測量的物理量(用字母表示);
⑵待測液體的密度表達式為: 。
7.小明在實驗室里測量一塊形狀不規則、體積較大的礦石的密度。
⑴用調節好的天平測量礦石的質量。當天平平衡時,右盤中砝碼和游碼
的位置如圖所示,礦石的質量是______g。
⑵因礦石體積較大,放不進量筒,因此他利用一只燒杯,按圖所示方法
進行測量,礦石的體積是______cm3。
⑶礦石的密度是______kg/m3,從圖A到圖B的操作會引起密度的測量
值比真實值_______(選填“偏大”、“偏小”、“不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