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內能教案
作為一名初三物理老師,你知道如何寫初三物理內能教案嗎?它能幫助你的初三物理教學任務順利進行,并對你提高教學質量有積極的幫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有關于初三物理內能教案,希望你喜歡。
初三物理內能教案1
一 .引導學生猜想與假設
結合前面所學的知識,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而電阻是導體本身阻礙電流的一種性質,采用討論式的方法,引導學生猜測"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
二.學生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1. 探究方法
由猜想知道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導體的電阻有關,那么如何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定量關系呢?讓學生分組討論下面兩個課題:
(1)前面學過的哪些實驗課題與該實驗課題類似?舉例說明.
(2)你所列舉的實驗中用到的物理探究方法是什么?
2.探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
讓學生明確"探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時,應保持電阻不變"的思想,那么,設計實驗電路的時候應考慮:(!)怎樣測定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U和定值電阻中的電流呢?(2)怎樣保持導體的電阻R不變呢?(3)通過什么方法改變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U呢?
師生共同討論,對各組的設計方案的優缺點進行評估,以確定出實驗的方案,從而引導學生設計出課本上的電路圖。
利用串聯電路中的滑動變阻器來改變導體兩端的電壓U,從而改變電路中的電流I。
3. 探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
在此讓學生明確"探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時,應保持電壓不變"的思想.那么實驗探究時應考慮:(1)怎樣改變導體電阻R的大小?(2)怎樣保持導體兩端的電壓U不變呢?
三。學生分組實驗與收集數據
1. 探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
按電流圖連接實物圖,利用滑動變阻器改變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并記錄所對應的電流值,填入表一中:
結論:電阻一定時,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
2. 探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
更換電阻值,利用滑動變阻器保持定值電阻的電壓不變,記錄對應的電流值,填入表二中:
結論:導體兩端的電壓一定時.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四. 歐姆定律
我們可以把上述兩個探究課題所得出的結論綜合到一起:一段電路中的電流與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這段電路的電阻成反比.這就是的歐姆定律.
用公式表達為:I=U/R
注意:歐姆定律中的電流(I),電壓(U),電阻(R)應該指的是同一段導體在同一時刻的值。
初三物理內能教案2
一、 教材分析
首先,我要說教材分析,本部分我將從三個方面對本節課的內容分析。第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歐姆定律編排在學生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等概念,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認識規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系統性。同時,歐姆定律也是電學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決電路問題的金鑰匙,為進一步學習電學知識,打下基礎。
在生產生活中,歐姆定律也有著廣泛的應用。現在能源緊缺,節省能源,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是當前首要任務。學了歐姆定律,可以讓學生有節約用電的意識,而且我們所使用的新型節能燈也用到了歐姆定律。
另外,本節課十分重視探究方法教育,在探究的過程中,涉及到數據的處理和分析問題,因此,本節課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2、教學目標
依據《課標》要求及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我將擬定一下三維目標 :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歐姆定律,并能運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
2.過程與方法目標:運用“控制變量法”探究電流跟電壓、電阻的關系,歸納得出歐姆定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驗探究自然規律的曲折和樂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習的興趣和克服困難的信心。通過聯系歐姆定律的發現史,在教學中滲透鍥而不舍科學精神的教育。
3、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在以上三維目標中,我們發現本節課重視的是科學探究,因而本節課的重點是歐姆定律及其探究過程,即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的關系,因為新課標中要求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初步認識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這里我將采用以實驗為主的探究法,以加深同學們的記憶,突出重點。另外,學習信息處理方法,有對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斷的意識。有初步的信息處理能力;學習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去解釋某些具體問題。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也是課標的要求。所以難點就是實驗的設計及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我準備采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談話討論的方式,讓同學們合作與交流,集思廣益,從而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二、 教學方法
教法:根據教學目標、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啟發式的教學理念,我將采用觀察分析、實驗探究、討論分析為主的教學方法。從教法上講,歐姆定律揭示了電流、電壓和電阻各物理量之間的辯證關系,在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中,應該著重讓學生親身經歷各種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體會各種現象之間的聯系,分析現象的本質。讓學生體會用聯系的方法看問題,針對素質教育對學生能力的要求,特采用上述教學方法。
學法:教育學家夸美紐斯曾提出,知識的掌握不僅在于領會,而且在于鞏固和應用。他要求,首先理解知識,因為理解是記憶的的前提,只有理解了的知識才能記憶。本節課的重點是歐姆定律的理解,難點是實驗的設計及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比如利用滑動變阻器控制電阻兩端的電壓,還有對給定的導體,它的電阻是一定的。所以在學法上,我準備讓學生做練習,從而發現電阻與電壓、電流無關,不存在正比、反比的關系。另外,本實驗還用了一種重要的方法,控制變量法。我準備在探究過程中,讓學生親身在實驗中體會 控制變量法是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
三、 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就教學過程展開三個步驟的說明。第一,新課的導入。在這一環節,我將花去七八分鐘的時間。首先,我創造情景,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即先讓學生思考:“有什么方法能讓電路中的燈泡變暗呢?”學生會提出不同的方案。(我將會提示: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而電阻本身是阻礙電流的一種性質)通過實驗,同學們會提出關于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關系的各種猜想。就他們的猜想,我會提問:這三個變量究竟有什么樣的數量關系呢?由此點出本節課的題目“歐姆定律“。這樣通過簡單地回顧分析,是學生很快回憶起三個變量(電流與電壓、電阻)的有關概念,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
第二環節就是新課的展開了,在本環節我將用去30分鐘左右的時間。通過上一環節的導入,學生們已經提出了各自的猜想,接下來我們就按照科學探究的七步驟進行探究。此時,向學生介紹“控制變量法“,并使學生回想起以前學過的哪些知識點用到了這個方法。控制變量法,即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的關系時,控制其中某一變量不變,探究電流與另一變量間的關系。例如:電阻R不變,探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然后,我將分組討論,利用我們已學過的儀器,設計一個實驗,并畫出電路圖,設計合理的方案。隨后我將會在對學生討論作簡單的分析和評價的基礎上,投影實驗電路圖,介紹有關儀器,并重點強調滑動變阻器在實驗中的作用。之后,讓學生們動手實驗,使學生進一步體驗“控制變量法”這一重要的物理探究方法。做完實驗后,各小組根據實驗數據進行分析,歸納得出初步結論。同時,我將指導同學們,對實驗數據進行數學處理,正確理解數學上的“成正比關系、成反比關系”,進一步引導得到歐姆定律及其表達式。
得出歐姆定律后,我將與學生共同討論歐姆定律的物理意義,再回顧他建立的過程和用到的方法,講述歐姆發現這個規律的故事,讓同學們學習歐姆鍥而不舍,尊重事實的科學精神。接下來說明,歐姆定律中兩處用到的“這段導體”是指同一導體,即電流I、電壓U和電阻R對應同一導體,而且它們具有同時性。并強調歐姆定律只適用于金屬導體,不適用于氣體導電、高電壓液體導電、含源電路或非線性元件。本文說課稿由小編為您整理編輯,來源于一線教師作品,說課稿網www.akqp.com轉載,僅供參考使用!
最后一個環節是鞏固練習和作業布置,我將花去七八分鐘,讓學生做兩道練習題。一道題是利用歐姆定律計算電阻。由此引出電阻的定義式不是R=U/I,即電流與電壓、電阻無關,不存在正比、反比關系。它只與材料的種類、長度和橫截面積有關。第二道題目則是歐姆定律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第四個方面,也就是我今天說課的最后一個方面,板書設計。我將采用條目式板書,使知識概括化和系統化,達到突出重點,強化記憶的效果。
初三物理內能教案3
教學目標
認識變化的電路,準確找出變化前后兩電路的變化
重點、難點
動態電路的連接方式,動態電路的電阻、電流和電壓
課前導入知識:
在并聯電路中,新增加一個支路對干路中的電流的影響?
知識點一:伏安法測電阻中的誤差和非誤差
(1)非誤差:如果用燈泡代替電阻,燈泡兩端的電壓逐漸減小,燈泡逐漸變暗,測出來的電阻值是逐漸減小的。顯然,這不是實驗的誤差。這是因為隨著燈泡兩端的電壓的減小,燈泡的溫度也隨之降低,溫度越低,鎢絲的電阻越小。因此,利用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并不能減少誤差,測量的數值會偏小,不是鎢絲正常工作時的電阻。
(2)誤差:標準伏安法測電阻電路中,電流表測的是電阻和電壓表的總電流,雖然電壓表阻值很大,流過的電流很小,但電流表的示數總比流過的被測電阻的電流大,根據R=U/I可知測出的數據偏小。
例題 南京市某中學九年級課外興趣組的同學,按照正確的電路圖連接實物圖做測定小燈泡的電阻實驗(燈泡標有2.5V字樣),在實驗過程中得到了如下的一組U和I的數據:
實驗次數 1 2 3 4 5 6
燈兩端U(V) 0.5 1.0 1.5 2.0 2.5 3.0
電流I(A) 0.18 0.22 0.26 0.30 0.32 0.34
燈泡發光情況 微亮→逐漸變亮
(1)分析比較表格中的數據可以看出 .
(2)在燈絲中電流逐漸增大的過程中,燈絲的電阻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是 .
知識點二:動態電路分析
(1)當滑動變阻器與定值電阻串聯時,滑片的移動會引起電流和電壓的變化。定性分析變化的一般思路是:○1知道電源電壓不變;○2根據滑動編組器的變化確定總電阻的變化;○3再由總電阻的變化確定電流的變化;○4根據電流的變化判斷定值電阻兩端電壓的變化;○5根據不變的總電壓和定值電阻兩端電壓的變化確定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的變化情況。
(2)當滑動變阻器與定值電阻并聯時,滑片的運動只能引起干路和其所在支路的電流和電壓的變化。除短路外,對其他支路沒有影響。
(3)開關的閉合和斷開也會造成電路中的電阻變化,從而引起電流和電壓的變化,分析思路與(1)相同,關鍵是確定電阻的變化。
【注意】 確認電路變化前后連接方式和電路中電阻的變化,準確判斷電壓表測量的對象是分析電流電壓變化的關鍵。
知識點三:串聯分壓、并聯分流
(1)串聯電路的分壓定律
兩個電阻R1和R2組成的串聯電路中,它們兩端的電壓與電阻的關系滿足:U1:U2=R1:R2
這個關系式稱為分壓定律。該關系式告訴我們,兩個電阻串聯時,電阻大的分得電壓多。
(2)關于并聯電路的分流定律
兩電阻R1和R2并聯,通過它們的電流與各自電阻的關系滿足:I1:I2=R2:R1
這個關系式稱為分流定律,該關系式告訴我們,兩個電阻并聯后,電阻越大,通過的電流就越小。電流的分配與電阻成反比。
知識點四:應用歐姆定律綜合計算
(1)必備知識
○1歐姆定律公式及變形公式
○2串聯電路中電流、電壓和電阻的特點:
○3并聯電路中電流、電壓和電阻的特點
(2)計算時要注意的問題
○1歐姆定律使用于從電源正極到負極之間的整個電路或其中某一部分電路,并且是純電阻電路。
○2定律中“通過”的電流I,“兩端”的電壓U及“導體”的電阻R,是針對同一個導體或同一段電路而言,具有對應性。
○3歐姆定律中三個物理量間有同時性,即在同一部分電路上,由于開關的閉合或斷開以及滑動變阻器滑片位置的移動,都將引起電路的變化,因而公式R=U/I中三個量是同一時間值。
○4公式中三個物理量,必須使用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即電流安培,電壓伏特,電阻歐姆。
隨堂練習:
1、如圖所示電路,電壓U不變,當閉合開關S時,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電壓示數增大,電流表示數減小
(B)電壓表示數增大,電流表示數增大
(C)電壓表示數減小,電流表示數減小
(D)電壓表示數減小,電流表示數增大
2、某同學連接電路如圖2所示,閉合開關S,發現燈不亮,為檢查電路故障,他用電壓表進行測量,結果是UAD=3V,UAB=3V,UBC=0,UCD=0。此電路故障可能是
A、開關S接觸不良 B、電燈L燈絲斷了
C、電燈L短路 D、電阻R短路
3、在如圖3所示的電路中,電源電壓為6V。閉合開關后,電壓表V1的示數為0,電壓表V2的示數為6V。此電路的故障可能是 (雙選) :
A、電阻R1短路B、電阻R1開C、電阻R2短路D、電阻R2開路
4、如圖4所示電路,閉合開關S后,發現燈L1不亮,L2正常發光。此電路的故障可能是(單選):
A、開關S接觸不良 B、電燈L1燈絲斷了 C、電燈L1短路 D、電燈L2短路
5、把一根長1米、粗細均勻的電阻絲接在電壓不變的電源兩極上,通過電阻絲的電流強度是1安培,若將此電阻絲對折起來后再接到這電源的兩極上,通過電阻絲的總電流強度是( )
(A)4安培(B)2安培(C)0.25安培(D)0.5安培
6、如圖所示,R1=4歐姆,R2=R3=8歐姆,電源電壓為6伏特,電流表1、電流表2、電流表3的示數分別為I1、I2、I3,則I1、I2、I3的大小關系正確的是( )
(A)I1>I2>I3;(B)I1<i2<i3;< p="">
(C)I1=I2=I3(D)I1=I2>I3
7、如圖所示,電源電壓不變,R1∶R2=4∶1。當K1斷開,K2閉合時,電流表示數I1。當K1、K2都閉合時,電流表示數為I2。則I1與I2之比為〔 〕
(A)4∶1(B)1∶4(C)3∶4(D)4∶5
8、如圖所示,電源電壓為9伏特,定值電阻R為5歐姆,滑動變阻器R的阻值為4歐姆,那么當滑動片由滑動變阻器的a端滑向b端時,電壓表的示數是( )
(A)由0逐漸增大到9伏(B)由0逐漸增大到5伏
(C)由0逐漸增大到4伏(D)由4伏逐漸減小到0
9、把甲、乙兩段電阻線接在相同的電壓下,甲線中的電流大于乙線中的電流,忽略溫度的影響,下列判斷中錯誤的是( )
A.當它們材料、粗細都相同時,甲線長乙線短
B.當它們材料、長度都相同時,甲線粗乙線細
C.當它們長度、粗細都相同時,兩線的材料一定不同
D.甲、乙兩電阻線的材料、長短、粗細不可能完全相同
二、填空題
10如圖所示的電路中,當開關S閉合,S1、S2斷開時,
燈泡_串聯;當開關S,S1、S2均閉合時,燈泡_并聯,此時電流表測的是 中的電流.
11、如圖11所示,當開關由閉合到斷開時,電壓表和電流表的示數變化的情況是: A1_________;A2 _________;V __________。
12、如圖12所示電路,電源電壓不變。當滑動變阻器R2的滑片P向右移動時,電路的總電阻將______;電流表A的示數將_______;電壓表V1的示數將_______;電壓表V2的示數將________。
13、如圖13所示電路,電源電壓不變。當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從a端向b端移動時, A表的示數將______;V表的示數將______。
三、連圖題
14、按照圖14甲、乙電路圖,將對應右圖各實物元件連接起來。
四、實驗題
15、用伏安法測定一只電阻的阻值,現給你一塊電壓表、一塊電流表、一個電池組、滑動變阻器和開關各一個,未知阻值的電阻一只、導線若干。
(1)實驗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右邊的方框內畫出實驗電路圖(標出電表的“+”、“--”接線柱)。
(3)在實驗中電流表用0~0.6A量程、電壓表用0~15V量程。根據你畫的電路圖,以筆畫線代替導線,將下面圖16中所給的實驗器材連接起來(導線不要交叉)。
(4)在這次實驗中,電流表和電壓表的指示位置如圖17所示,那么未知電阻Rx中的電流是______A,Rx兩端的電壓是__________V,Rx的阻值是___________Ω。
五、計算題
16、如圖18所示電路,R1=7Ω,R2=3Ω,當S閉合時,電壓表的示數為21V,當S斷開時,電壓表的示數為14V。求R3的阻值。
17.如圖114所示電路,已知R1=2歐姆,R2=4歐姆,U1=2伏特,求(1)通過R1的電流強度I1;(2)R2兩端的電壓U2。
18.在圖115的電路里,安培表的示數是0.3安培,如果小燈泡L的電阻是10歐姆,整個電路里的電阻是30歐姆。求:
(1)小燈泡L兩端的電壓;
(2)滑動變阻器連入電路中的電阻;
(3)伏特表的示數。
19.如圖106所示,已知電阻R1=6歐姆,通過R2的電流強度I2=0.5安培,通過R1和R2的電流強度之比為I1:I2=2:3求R2的阻值和總電壓U。
20.如圖104所示,電源電壓為8伏特,電阻R1=4R2,安培表的示數為0.2安培;求電阻R1和R2的電阻值各為多少歐姆?
初三物理內能教案4
【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程引入
方法1、聯系上一節的內容,知道了人類利用燃料燃燒獲得大量的內能,那么人們是如何利用這些內能的呢?可以提供資料,學生閱讀,知道內能的一個重要的應用是用來加熱.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讓學生分析社區生活中哪些方面利用了內能,這說明內能的一個重要應用是用來加熱.
二.利用內能來加熱
方法1、教師提供關于取暖的資料,學生分析取暖的發展過程,說明從火爐取暖到鍋爐集體供暖再到熱電站供暖的優點: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環境衛生.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讓學生做調查和利用信息學習,教師提出課題,學生自行設計方案,并再此基礎上設計實施方案,做評估和實驗,得出一些結論.教師可提供的方案可以是:調查社區供暖;查閱世界上先進的供暖方法.
三.利用內能來做功
方法1、實驗教學,做好水蒸氣推開活塞的實驗,學生從實驗中學習如下問題:觀察實驗的現象;分析活塞退出的原因;思考實驗過程中能量的.轉化;實驗說明了什么;從實驗中能受到什么啟示.在此基礎上介紹利用內能做功制造了熱機,說明工業化社會的出現有賴于熱機的發明和改進.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用上面的方法1進行實驗,然后可以提供資料或學生查找資料,從利用內能來做功開始,到應用,到科技的發展,使學生體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內能的利用
一.利用內能來加熱
本質:能量(內能)的轉移.
二.利用內能來做功
1.實驗:水蒸氣推開活塞.
2.熱機:利用內能做功的機器.
3.能量轉化: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4.熱機的應用.
探究活動
實驗探究:蔬菜大棚中內能的利用
【課題】蔬菜大棚中內容的利用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調查蔬菜大棚中內能的利用,并對其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議.
【備注】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探究活動范例:城市供熱
活動內容
調查及認識城市供熱.
活動目的
1、培養學生調查研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能力和關注社會的意識及創新決策能力.
活動準備
1、復習與熱相關的內能及能量的相互轉化的知識.
2、分成四個小組,制定調查方案.
活動過程
1、分組調查階段
①學生個人調查自家使用供熱設備及燃料情況.
②一、二小組學生調查學校廚房及教師家供熱方式.
③三、四小組學生調查蘄春縣醫院的供熱方式.
2、課堂討論階段
在學生課外觀察、實驗及調查的基礎上進行課堂交流、討論.
①介紹內能的利用:利用內能做功(內燃機)和利用內能加熱.
②教師適當引導學生小結供熱方式:
·燃燒燃料供熱
燃料種類包括煤、石油(汽油、柴油)、天然氣、酒精、炭、柴、草、沼氣(介紹沼氣使用好處)燃燒后能量轉化是燃料化學能轉化為內能.
·電能供熱
供熱用電器種類包括電爐、電飯煲、電熱毯、電取暖器、電熱拖鞋、宇航員穿的電熱保溫裝置等.(介紹電能供熱好處是熱效率高、無污染、操作簡便)其能量轉化是由電能轉化為內能.
獲得電能的方式有哪些?
化學能(火力發電站);水能(葛州壩水力發電站、三峽工程等);風能(沿海島嶼和草原牧區的風車田);核能(原子反應堆,介紹:浙江秦山、廣東大亞灣核電站、韓國、日本最近核電站因事故關閉,俄羅斯因“千年蟲”與美國聯合核查核電站,土耳其準備建核電站招標開始等,培養學生關注科技對社會的影響,形成社會意識.)
·光能供熱
轉換裝置包括太陽灶、太陽爐、太陽能熱水器(介紹其結構及其宣傳口號“一次投資終身受益的綠色能源”.介紹東南亞地區對太陽能利用的政策.(介紹光能供熱優點是無污染的天然能源)其能量轉化是由光能轉化為內能.
③匯報對集中供熱情況調查的結果
城市、農村各2名學生介紹自家供熱方式.
引導分析分散供熱缺點:效率低、能源消耗大、廢氣廢渣污染環境.
二小組學生代表分別介紹學校、醫院供熱方式.
學校鍋爐產生熱水、熱氣來蒸飯,利用余熱給教師、學生提供開水、熱水,學校教師沒有人使用煤.
學生計算:學校利用余熱供開水0.10元/瓶;一個蜂窩煤0.18元,能燒三瓶開水,每瓶攤0.06元,水費0.02元/瓶,煤爐一般只能使用3個月,每瓶攤成本0.04元,實際家內燃煤供開水費用達0.12元/瓶.另外,燃煤處鐵制品、鋁制品、電器銹蝕嚴重,老化快.
縣醫院內,鍋爐燃煤產生熱氣,通過管道輸送至廚房、各科室提供開水、熱水,供手術室、婦產科等科室取暖.通過分析,學生認為集中供熱是供熱的較好方式.
④介紹集中供熱:
集中供熱指在城市一較大區域內,利用集中熱源,向該區域內工廠及民用建筑供應生產、生活用熱.用大型或較大型的高效鍋爐取代分散的小鍋爐,使鍋爐熱效率達80%~90%以上.集中供熱發達國家有俄羅斯(1985年蘇聯集中供熱普及率70%)、德國(集中供熱普及率90%)、北歐、東歐.
熱電聯產(CHP):采用蒸汽輪機驅動發電機發電,廢氣用來對現有鍋爐裝置補充加熱.火力發電效率30%~35%,供熱、發電聯合的CHP總效率達80%.
3、供熱對環境的影響
大氣污染:煤燃燒生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形成被稱“空中死神”的酸雨、酸霧.煤氣等燃料生成了“溫室效應”的罪惡魁首的二氧化碳.柴燃燒破壞森林,使生態環境惡化.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
能源危機是世界問題,保護生態環境,使用綠色能源——太陽能和先進的供熱技術如熱電聯產等提高熱效率,節約能源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
4、作業
各小組以調查為基礎寫一篇小論文《我家的供熱》
活動小結
供熱涉及能源、內能、熱傳遞、熱效率等內容,學生常熟視無睹,通過本次教學活動,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留心生活的意識大大增強,比如不僅僅就事物的單方面來思考問題,而是多層次、多角度來分析問題.考慮實用性的同時,考慮它的經濟價值等。
初三物理內能教案5
教學目標
1. 經歷密度概念建立的過程,領會用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
2. 理解密度的定義、公式和單位。
3. 會進行密度單位的換算。
重、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教學難點: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器材準備
天平、量筒、燒杯、水、鐵塊、木塊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播放有關大型飛機的圖片,提出問題:
1.如果你是設計師,在設計制造飛機時,你會選擇什么樣的材料?
你為什么選擇這些材料?
2.有同學說,“鐵塊比木塊重”這句話對嗎?
通過交流討論,使學生認識到,不同的物質即使體積相同,質量也
不一樣,并由此引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之間有什么關系這個課題。
二、新課教學
(一)探究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1.猜想與假設
學生就“物體的質量與體積有什么關系?”,提出自己的猜想。
可能猜想:物體的體積越大,質量也越大。
質量與體積是不是成正比。
……
2.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圍繞要探究的的課題,可設置下列問題進行思考。
(1)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選擇哪些測量工具?
(2)選取哪些物質作為研究對象?選取的物質種類是多一些好,
還是少一些好?在選取研究對象上還有什么具體要求?
(3)實驗步驟有哪些?記錄數據的表格怎樣設計?
對于以上問題,在學生充分思考討論的基礎上,組織全體同學交流,
明確實驗的思路和做法,以保證下面實驗的順利進行。
3.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學生分組實驗,把同種物質的物塊增加至3塊,部分小組測量水和
酒精等液體。
4.分析與論證
實驗結束后,把各組測得的數據匯總起來,通過實物投影展示給所有
同學,引導學生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為了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可出示下面的討論題:
根據你的實驗數據分析:
(1)比較不同的鐵塊,它們的質量跟體積有什么關系?
不同的鐵塊有什么相同點?
(2)比較不同的木塊,它們的質量跟體積有什么關系?
不同的木塊有什么相同點?
(3)鐵和木材這兩種不同物質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
通過討論交流,最后明確:
物質不同,質量跟體積的比值一般不同;
物質相同,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相同。
引導學生認識到:
質量跟體積的比值跟物質的種類有關,它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
5.得出結論
物理學中為了表示物質的這種特性,引入了密度。
(1)密度的定義:某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2)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上密度的定義,
思考比較:“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與“某種物質質量與體
積的比值”這兩種說法的含義,明確二者表述的物理含義是一致的。
6.評估
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探究過程進行評估。反思不足和疏漏,提出改進
措施。
(二)密度公式與密度單位
討論:①由密度的概念怎樣計算密度,能否用公式表示?
②怎樣由密度的公式得出密度的單位?
(1)密度公式:
(2)密度單位:
根據密度公式,密度等于質量除以體積,則密度的單位由質量單位
除以體積單位組成,這是組成復合單位的方法。
最常用的密度單位有kg/m3和g/cm3。
示范密度單位換算:
,
小結
1. 密度的定義、公式和單位
2. 密度單位的換算
3. 實驗過程反思
練習設計
1.一定量的水結成冰,它的質量________,它的體積________,它的密
度_________。(填“變大、變小、不變)
2.體積是0.5dm3的蠟塊,質量是0.45kg,這種蠟塊的密度是_____ kg/m3,
如果將蠟塊切去3/4后,剩余蠟塊的密度是______g/cm3.
3.為了研究物質的密度,某同學用兩種不同的物質做實驗,測得四組數據,
填在了下列表中:
實驗次數 物體 質量/g 體積/cm3 質量/體積/g?cm-3
1 鋁塊1 54 20 2.7
2 鋁塊2 108 40 2.7
3 松木1 10 20 0.5
4 松木2 108 216 0.5
分析上表,可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A.同種物質構成的兩個物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相同的
B.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
C.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體積是不同的
D.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質量是不同的
選擇上述結論填入以下幾個空格中:
⑴比較1、2(或3、4)兩組實驗數據,可得出的結論是 、 ;
⑵比較1、3兩組實驗數據,可得出的結論是 ;
⑶比較2、4兩組實驗數據,可得出的結論是 。
4.人們常說“黃金比鐵重”,這句話若用科學語言表述,應當是( )
A.黃金的質量比鐵的質量大 B.黃金的體積比鐵的體積大
C.黃金的體積比鐵的體積小 D.黃金的密度比鐵的密度大
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一塊磚切成體積相等的兩塊后,磚的密度變為原來的一半
B.鐵的密度比鋁的密度大,表示鐵的質量大于鋁的質量
C.銅的密度是8.9×103kg/m3 ,表示lm3銅的質量為8. 9×103kg
D.密度不同的兩個物體,其質量一定不同
6.如圖所示是A、B、C三種物質的質量m與體積V的關系圖線。由圖
可知,A、B、C三種物質的密度ρA、ρB、ρC之間的大小關系是( )
A.
B.
C.
D.
7.為研究物質的某種屬性,同學們找來大小不同的蠟塊和大小不同的干
松木塊做實驗,得到如下實驗數據:
(1)請你在圖提供的方格紙上,用圖像形象地把兩種物質的質量隨
體積變化的情況表示出來;
(2)通過對以上圖像的分析,你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要求寫出兩條)根據結論,可引入什么物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