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學生地理教案
中考學生地理教案都有哪些?現代地理科學是現代科技革命的產物,隨著科技的進步而發展。它的標志是地理定量方法,理論地理科學的誕生和計算機地圖學的出現,地理信息系統。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中考學生地理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考學生地理教案(精選篇1)
教材分析
1、本章是從教學的整體出發,介紹了我國地形的總體特點和宏觀分布情況,我國的主要地形區,地形對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2、本節教材主要包括3個內容:地勢西高東低,山脈縱橫交錯,地形復雜多樣。
3、地形是組成地理環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同時有嚴重的影響著別的要素,如氣候、水文、植被、農業生產、交通運輸等,因此,認識我國的地形特征,將為學習以后各章節知識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
1、學生特點分析:
對中學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關鍵年齡,同時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發展。從年齡特點上來看,初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從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的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學習方法:
觀察法、討論法、綜合分析法,列表比較法,空白圖指認法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運用地形圖,總結出我國地勢特征以及各級階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識記各級階梯分界線的名稱。
(2)理解山脈走向的概念,能確認幾條重要的山脈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國的名山。
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讀圖分析、收集處理信息、團結協作、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生討論地勢特征對氣候、河流、交通以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使學生初步掌握評價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本節的學習,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同時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決心為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學習的思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核心是讓學生認清中國地形的整體特征和我國的主要山脈,因此中國地形的特點和山脈分布是本課的重點。
而中國地勢西高東低這樣一個特點對氣候、河流、交通等的影響是本課的難點,因為學生年齡偏小,對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經歷的現象不能很好的與理論知識相連接,因此對于這些問題需要老師進行指導,從而讓學生能夠總結出來。
中考學生地理教案(精選篇2)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自然成為這場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下面我就《海陸分布》這節課的教學過程當作案例來進行分析一下。
一、問題導入,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
師:同學們,地球是我們生活的家園,早已廣被接受,但宇航員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卻是一個蔚藍色的美麗的星球。他說:“我們給地球起錯了名字,它應叫做水球。”那么到底應該叫地球還是水球?
學生活動
1、觀察地球儀和火箭升空的動畫演示,覺得新奇。
2、學習小組討論:是地球還是水球?
3、由學生討論后請學生代表發言,在此基礎上教師歸納。
評析: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激發了學生勇于探索、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二、動手觀察探究新知,觀察思考,深入自學
1、師:引導學生旋轉地球儀,開展“擁抱地球”活動,觀察任何半球是陸地大還是海洋大?最后統計學生的擁抱結果,從而得出結論。(海洋比陸地大)
2、師:這個結果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講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認識海陸分布有沒有那么容易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認識幾位著名的探險家和他們為人類認識世界所作的貢獻吧。
3師:看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
海洋大多分布在哪個半球?圖中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分別是海洋還是陸地?
學生活動
1、隨機的用雙手擁抱地球,看看他們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還是陸地。
2、觀看展示。
3、觀察不同的地圖進行分析判斷。
4、學生踴躍回答問題。
師:無論是哪個半球,海洋面積總是比陸地大,接下來請學生在圖中找出海洋有幾種表示方式?(海、洋、海峽)
師:看完海洋,我們一起來看我們熟悉的陸地吧。(引導學生區別大陸、半島、島嶼和大洲)
學生看圖鞏固陸地和海洋的各種表現形式,并回答問題
評析: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軀體、自己的感官、自己的頭腦、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識和思想基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規律。正如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質營養一樣,每個學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營養。這是別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變的。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讀書,代替學生感知,代替學生觀察、分析、思考,代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條規律。教師只能讓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和提高學生讀圖的能力,使學生在使用地球儀、世界地圖中,培養學生分析資料、提取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快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學生也體會人類的認識世界是需要不斷的探究和拼搏的,追求真理是人類的永遠的目標。
三、師生互動突出重點
1、師:在地球的廣大的海洋和陸地我們可以用六個字含蓋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師指導并和學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3、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各大洲的輪廓及分布特征。
4、引導學生在空白圖上填寫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線。(大多數學生可以完成,學習困難的學生可以向組長和老師求助)
學生活動:
1、請一位同學帶領全班學生認識七大洲、四大洋。
2、讓全體同學根據世界地圖,說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線。
3、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繪制各大洲的輪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對位置。
4、各小組在空白圖上填寫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線。
評析:師生互動有利于教師教學效率的提高。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教師為學生的認識和發展提供種種有利條件,通過啟發、引導、講解、示范、督促、評價等等手段,使學生知道“應該學”和“怎么學”,使學生從愿意學、喜歡學到離開了教師也能學,這就是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教師因勢利導,給學生自讀、思考、質疑、認識、練習等獨立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活動成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學過程成為“立體結構”。教學過程中,學生自己閱讀、獨立思考、相互議論如能和教師釋疑和諧運轉,學生不僅能學得深刻,而且能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增強自我意識,充分發揮主動精神。
中考學生地理教案(精選篇3)
一、教學目標
1、掌握熱帶氣候類型與分布地區。
2、掌握熱帶氣候類型的氣溫年變化曲線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圖的判讀方法,能根據這些資料對一個地區的氣候進行簡潔的描述。
3、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圖表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用世界氣候分布圖指出熱帶氣候類型特點及分布。
2.利用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出氣候類型的特點。
難點:如何讓學生掌握利用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氣候類型的特點。
三、教學用具
地圖
四、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數理比較、討論歸納等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播放一段景觀錄像,包括熱帶雨林、熱帶沙漠、溫帶海洋、苔原帶等景觀。學生觀察討論景觀差別,教師總結:世界各地氣候千差萬別,今天我們一起來領略世界各地的氣候差異。
1、 出示熱帶的四種氣候對應景觀圖
設問:
①這些圖分別代表什么景觀?景觀有什么差異?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熱帶雨林景觀:樹木高大茂密,樹林陰暗潮濕,葉尖經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實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還有河馬.大象.
熱帶草原景觀:樹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動物有斑馬.長頸鹿.獅子等肉食動物.
熱帶荒漠景觀:地面以沙漠為主,動物.植被都很稀少.
②為什么熱帶各地的景觀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教師總結:這種差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葉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葉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師活動:我們剛才考慮的都是這些氣候類型的不同點,那么它們還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從氣溫角度來分析。
總結:這四種熱帶的氣候的共同特點為:終年高溫。
不同點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熱帶雨林氣候,最少的為熱帶沙漠氣候。而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為旱雨兩季,而季風氣候是旱雨兩季明顯,降水總量大;草原氣候也有旱雨
2、 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氣溫、降水資料圖完成下表
景觀名稱 熱帶雨林 熱帶草原 熱帶季雨林 熱帶荒漠
對應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氣候特征
3、教師活動:
那么這些氣候類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個地方氣候類型分布最廣
學生讀圖回答:
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廣的是南美洲的亞馬遜平原。
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雨林兩側,最廣的是非洲。
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亞洲的印度半島.中南半島,最廣的是亞洲。
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的內陸及大陸兩岸地區,最廣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結
現在,請大家把書合上,我們來回憶一下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5、課堂練習
中考學生地理教案(精選篇4)
一、教學目標設計
1.了解農業的主要部門、農業的重要性、我國農業分布的差異。
2.學會用網絡查閱資料,能夠進行信息的分析與綜合。3.培養識圖能力。明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增強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內容及重難點分析
八年級學生對地理知識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讀圖能力,在教學中,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其“自主-協作”的學習習慣。農業是很重要的生產部門,但要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了解我國的農業分布情況,更重要的是要樹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觀念。
重點:農業在我國地理分布上的差異。
難點:理解農業分布差異的原因。
三、教學模式
這節課是基于局域網絡下的“學”與“教”,上網查閱著力于培養學生自主協作學習和動手動腦的能力。教學過程中通過人機交互、生生交互、師生交互開展教學活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如下。
四、教法設計
本節課利用網絡,采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動手動腦,實現知識的落實。
五、教學過程設計
授課程序教 師 活 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網絡應用分析導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都和農業有關,說明自古以來,人們都非常重視農業。回憶。復述。創設情境,引起興趣。新課探究(過渡:農業與我們有怎樣的關系呢?板書課題)我們先來談談農業與我們的關系。
(一)農業與我們〖明確〗我們的吃、穿、用都來自農業。什么是農業?農業的主要部門有哪些?發展農業有什么意義?(教師小結)學生閱讀課文后舉手回答。發揮學生的觀察力,培養表達力。過渡:我國的農業是怎樣分布的呢?
(二)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
1.我國的種植業分布在哪里?以種植什么作物為主?為什么這樣分布,與什么有關系?
2.畜牧業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業的分布與降水有怎樣關系?我國有幾大牧區?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種?
3.我國的林業主要分布在哪里?屬于什么地形區?降水情況怎樣?屬于什么干濕地區?
4.我國漁業是怎樣分布的?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是哪里?(教師評價、小結)〖明確〗表現為東部與西部、南方與北方的差異。
上網查詢,把全班分成四個大組,每組查一個問題。師生互動。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合作、交流的精神。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把范圍大的事物縮小化。創設視覺平臺。分析我國的農業為什么這樣分布。(師生互動共同完成)學生思考、回答。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反饋練習
課本活動1(教師指導并評價) 學生讀圖分析、填圖。訓練讀圖能力。
課本活動2(教師指導并評價)學生思考、分析、作答。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響農業的因素除了氣候、地形之外還有海拔。小結師生共同回顧。查漏補缺,重申重點,進行愛國教育課外作業設計十年后理想農村的圖畫。創設學生大膽設想的平臺。
中考學生地理教案(精選篇5)
教學目的:
了解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和環境意義;能在世界森林資源分布圖上找出森林資源的主要分布地區;了解森林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的方法。
教學重點:
森林的環境作用,森林破壞情況及產生的嚴重生態問題。
教學難點:
森林的環境作用。
教具:
多媒體教學(漫畫、圖片、資料、實例)
教學方法:
運用電教手段,引入漫畫、圖片、資料、實例,引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思維。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我們知道,人體皮膚上附著很多毫毛、頭發等,它們的排汗和保溫作用對維持人體的水分和體溫起重要作用。對于地球來講,什么是她的“毛發”呢?那就是生長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們就了解有關森林的知識。
講授新課:播放有關森林的紀錄片,提問:森林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有什么樣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書)
1、森林的經濟效益(板書):由于學生有大量的感性認識,可直接通過提問。
教師總結:森林除了剛才提到的經濟作用,還對我們生活的環境起著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環境效益(板書):
通過多媒體顯示一組森林作用的數據,以及森林對環境的作用,由學生填圖。
森林作用的數據。
森林的環境作用。
每天每公頃闊葉林可吸收1000千克。
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氣。
調節大氣成份。
每年每公頃松林能滯留粉塵34噸。
凈化空氣。
夏季每天每公頃森林可以從地下汲取70~100噸水,化為水蒸氣。
增加空氣濕度。
通過上述的填圖,使學生知道:森林具有調節大氣成份,凈化空氣,增加空氣濕度;因而,它被稱為“環境的肺臟”。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1:(護田林帶防風動畫示意圖)注:圖中沙塵應該和風畫在一起,為表示清楚而畫在上面,線的疏密表示風的強弱。沙塵的多少受風力大小的制約。
教師問:圖中的森林起什么作用?
通過分析:由于森林帶的阻擋,使強大的風變為微風前進,從而避免了大風對莊稼的危害;同時,風中的沙塵因風速降低而沉落。
學生回答:防風固沙,保護農田。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2:(護坡林帶保持水土動畫示意圖)注:圖中箭頭的粗細和顏色的深淺表示流量和含沙量的多少。
教師提問:徑流中泥沙減少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被森林阻滯后,泥沙逐步沉積在坡上。
教師提問:減少的那部分徑流到哪里去了?
學生回答:森林阻滯,水的流速減緩,大量的流水滲入地下,變成地下水。
結論:護坡林帶使水土留在坡上,清水長流。
除此之外,教師提問:森林還有哪些功能呢?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森林還有調節氣候,減弱噪音,美化環境等作用,因此,人們把森林稱作“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那么,森林資源在全世界的分布狀況又是如何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森林資源的分布。
二、森林的分布:
目前,世界森林面積為40億公頃,覆蓋率29.6%。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3(世界森林資源的分布):
教師提問: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學生回答:以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為主。
教師提問: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學生回答: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亞寒帶針葉林主要分布在亞洲、歐洲、北美洲的溫帶地區;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的熱帶、亞熱帶地區。
通過以上學習,我們知道森林資源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因此,我們又把森林資源稱為“地球的毛發”,人們又是如何對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學生表演小品:由學生事先排練,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類,原告:森林,森林動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氣候,表現在當今森林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帶來的影響:每年都有大面積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樹更新的面積卻很小,熱帶雨林正以每分鐘50公頃的速度消失,熱帶雨林如果消失,不僅動植物資源遭到破壞,全球氣候也將受到影響,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將失去調節作用;許多野生動物喪失理想的棲息地,導致一些動物的滅絕。由于森林的破壞,環境污染和人類的濫捕,每天至少有一種生物滅絕。
通過小品,使學生認識到:森林慷慨地向人類貢獻著它的一切。但它卻得不到人類應有的保護和撫育。當前森林資源面臨的嚴峻問題,以及森林破壞帶來的嚴重后果,并使學生認識到保護森林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其保護森林資源的自覺性。
四、森林的保護: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認識到森林資源的重要性,開始注意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各國制定有關政策,鼓勵人們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發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遙感技術監控森林火災。
那么,我們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如何合理利用現有森林資源呢?下面,我們來看一條思考題,多媒體播放思考題:
某地有10000公頃森林,對這片森林有三種處理意見,你贊成哪一種,為什么?
1.全部保護起來,禁止砍伐。
2.全部砍伐,以滿足當地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需要。
3.把此片森林劃分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隨即補種樹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師小結:森林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無私地向人類奉獻它的一切,卻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并且遭到嚴重破壞,一些地區的環境因此而惡化。為改變現狀,應植樹造林,綠化地球。人們在搞經濟建設時,既要考慮經濟效益,也要注重環境保護,不要急功近利,竭澤而漁,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植樹造林過程中,嚴防弄虛作假,要講求實際效果。
中考學生地理教案(精選篇6)
本課時學習目標或學習任務
1、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
2、了解我國領土范圍,記住我國的面積;
3、在地圖上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說明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
4、通過在圖上量算我國東西兩端的經度差、時區差,南北兩端的緯度差,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
5、通過多我國遼闊的國土、優越的地理位置的教學,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保衛祖國、建設祖國的愛國主義教育。
本課時重點難點或學習建議
重點:讓學生掌握我國地理位置的特點,并進一步是學生學會分析與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地理位置的方法;
難點:本節教材涉及的地名的空間觀念的建立。
學習要求或學法指導
學習過程
自學準備與知識導學:
1、半球分界線;
2、經緯度的判讀。
一、課件打出謎面,讓學生大聲朗讀兩遍,朗讀時注意紅色的字,然后猜出謎底
(過渡)說明八年級學習中國地理
二、聽歌曲、觀祖國自然風光和祖國發展成就等圖片。老師同時帶有感情色彩朗讀課本序言,從而導入新課
(過渡)了解了我國的海陸位置、緯度位置,讓我們在看看其他幾個國家的位置,教師展示課件
(過渡)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中國,了解中國的位置。
(一)偉大的祖國
活動1:學生分組討論總結中國的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展示討論結果,教師總結。
活動2:對比分析我國海陸位置、緯度位置的優越性。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回做適當提示。讓小組代表發言總結。
(二)遼闊的疆域
活動3:通過找出我國四至點及量算東西南北跨度,說明我國疆域遼闊。教師展示課件,師生共同完成。
活動4:完成課本P3活動題②、④并想一想除此之外,冬季我國南北跨度大還可能會出現什么現象?東西跨度大還可能會出現什么現象?教師對學生討論后的結果盡可能的給與充分評價并進行總結。
(過渡)我國南北季節的差異、東西晨昏的差異有如此之大,是因為我疆域十分遼闊展示各國領土面積比較表,說明我國陸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過渡)我國不僅陸域廣大,而且也是世界上海洋大國之一.
活動5.讀課本P4第二段,完成課本活動題①、②并填空白圖。教師適當補充領海、內海內容,說明我國海域遼闊,是世界海洋大國。
(三)眾多的鄰國
(過渡)我國不但有遼闊的疆域,而且也有眾多的鄰國
活動6. 讀課本1-5圖完成下列問題
1.按逆時針方向,自東向西找出我國陸上鄰國。
2.從北向南找出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
3.在下圖上填出我國的鄰國。
師生共同完成,說明我國鄰國眾多。
三、課堂小結
第一節 中國的疆域
一、偉大的祖國
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緯度位置:大部分在中緯度地區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二、遼闊的疆域
1.領土四至點
最北――漠河以北何龍江主航道中心
最南――曾母暗沙
最西――帕米爾高原
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匯合處
2.疆域遼闊
1)陸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2)海域遼闊,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島嶼眾多,管轄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
三、眾多的鄰國
評價中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由教師分析總結并說明對地理位置評價的一般方法。
猜謎語是為了提高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產生了解中國地理位置的熱情;聽歌曲、看圖片使讓學生感受祖國的日益強大,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發學生愛國熱情。
小組討論代表上臺交流展示,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參與意識。學習成果的展示,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習慣、提高對地理事物的分析評價能力。
培養學生從地圖中善于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提高學生獲取信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加深學生對我國領土的影響,增強民族自豪感。
培養學生養成自學的習慣。并檢測效果。
強化學生識圖記圖的能力,幫助學生建立地理空間概念。
復習鞏固,再現知識點,也作為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為以后教學提供參考。
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和對一個國家或地區地理位置特點的分析評價方法 。
練習檢測與拓展延伸:
做《練習冊》相關練習。
__通過與小組伙伴交流測試題/或教師核對答案.給自己打分: 分。
__本節課,在學習興趣、學習狀態方面,你給自己的評價等級是: (優/良/一般/差) 學生當堂獨立完成。
課后反思或經驗總結:
1、 本節課注重引導生抓本節課的重點來教學:1、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2、遼闊的疆域(分別從巳至點、陸地面積、海洋面積、陸上鄰國和海上鄰國等方面來分析);
2、 注重突破難點:采用引導生看圖識別的方式來學習,既培養生掌握看圖的方法,又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中考學生地理教案(精選篇7)
【過渡】圖片中展示多種自然災害,有一些是自然現象。那么,從圖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結論?自然災害和自然現象之間有什么不同點?我們課本例舉了哪些自然災害?臺風是我們生活的地方經常受到的一種自然災害,為什么我們稱它為一種自然災害?下面,就老師提的這些問題,同學們通過閱讀課本找到答案。
【閱讀課本】P54
【板書]】第四節,自然災害
【提問】什么是自然災害?
【學生回答】自然環境經常發生異常變化,其中有些會造成資源破壞、財產損失、人員傷亡等危害,這樣的異常變化叫做自然災害。
【多媒體】那么像圖片中的太平洋海底發生火山噴發屬于自然災害嗎?如果不是,如何來解釋?
【學生回答】不是(或是)
【引導過渡】我們已經知道自然災害,首先它必須是發生在自然界,自然存在的一種自然現象,其次,它必須是對我們人類造成損失或者資源破壞的這些自然現象,我們才可稱之為災害。太平洋海底的火山噴發并未對人類造成傷亡或損失,因此它不屬于自然災害。
【提問】如果是化工廠因使用操作不當引發爆炸屬于自然災害嗎?
【學生回答】不是,因為它是人為原因造成的,因此不屬于自然災害。
【活動】完成P55認識身邊的自然災害
【過渡】我們已經了解并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自然災害,那么我們的身邊有沒有自然災害發生?或者你見過哪些自然災害?它們造成了哪些危害?
【學生回答】地震、臺風、洪澇等
【教師】同學們回答的各種自然災害,這說明,在我國自然災害的種類很多,在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分為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還有如海洋災害(海嘯等),但課本里不作描述。我們福建地區經常遭受臺風的侵襲,臺風是屬于氣象災害還是地質災害?
【學生回答】氣象災害
【提問】我國的氣象災害包括哪些?
【閱讀回答】氣象災害主要有干旱、洪澇、臺風、寒潮等。
【多媒體】展示各種氣象災害的圖片,學生觀賞并回答是哪些氣象災害。
【承接】通過觀察各種氣象災害的圖片,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每一種氣象災害對我們的日常生產、生活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那么這些氣象災害是不是遍布全國各地,每一個地方是不是如我們沿海地區都受到臺風襲擊呢?請同學們根據課本P54,結合P56圖2.48中國主要氣象災害的分布圖思考我國臺風、干旱、洪澇等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區?為什么會造成這種分布特點?
【活動】P58活動題1、2
【學生歸納】從P56圖2.48中可以看出臺風主要是在東南沿海地區較多。
【教師提問】同學們有沒有發現,臺風的入徑和我們學過的哪一個季風(冬季風或夏季風)的路徑很像?
【學生回答】夏季風
【承接】臺風的入徑跟夏季風的入徑很像,這說明臺風也是在夏季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在我國,常見于夏秋季節的東南沿海地區,從圖中也可以看出臺風主要發源于太平洋的熱帶洋面,是由低緯度海洋侵入,登陸后會減弱。臺風最大的風力可以達到12級。(補充:我們也經常聽過颶風,颶風和臺風是同樣性質的,不過是因為地點不同,所以名稱不同而已。通常把在大西洋洋面形成的熱帶氣旋稱為颶風,比如美國也經常遭受颶風襲擊)
【過渡】臺風過境時會造成什么現象?
【學生回答】大風、下大雨。
【講解】臺風過境時常常伴有大風或暴雨。這往往會造成一個本來多雨的地區發生洪澇災害,但是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它并不是百害而無一利,如果臺風經過的這個地區常年較為干旱,臺風一旦過境將會緩解當地的旱情,所以我們看事物要看到它壞的一面,同時也要看到它好的一面。
【展示圖片】近幾年的臺風過境時對我國的影響
【承接】剛才我們講到臺風時提到,臺風過境時常會給這個地區帶來大量降水,有時還會造成當地發生洪澇災害。洪澇災害發生有必要條件,同學們觀察課本P54圖,思考,什么情況下才會發生洪澇災害?我國是不是每一個月份都發生洪澇災害?
【讀圖回答】連續性的暴雨或短時間的大暴雨,都可能形成洪澇。
【閱讀課本】P56洪澇災害分布的范圍和時間
【活動】P58第1、2題
【教師歸納】洪澇災害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地區(秦嶺-淮河以南)。那么,洪澇災害集中分布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展示圖片】我國的地形圖和降水分布圖
【教師引導】在我國南方地區年降水量大,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勻,且雨季長,多暴雨和連續性暴雨,在一些平原和河谷地區易發生洪澇災害。
【提問】一個地區是不是發生了洪澇災害就不會再發生了?
【學生回答】不會
【再提問】那么是不是發生洪澇災害的同時還會不會有別的自然災害發生?
【學生回答】會(或不會)
【引導】有一個成語叫“禍不單行”,同一地區,不僅會出現多種自然災害,而且不同的自然災害有時還會連續發生,在我國最常見的災害除了洪澇災害還有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