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大版九年級下冊歷史教案
初中歷史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良好的歷史觀念,健全的人格,正確的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特別是要強調歷史課程在學生情感教育方面的影響,強化學生對人文精神的感悟。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華東師大版九年級下冊歷史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華東師大版九年級下冊歷史教案1
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
教學目標:
要求掌握的知識:通過學習本課,要求學生了解“歐共體”和“歐洲聯盟”的建立,掌握戰后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史實,以及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要使學生認識:用圖片或表格形式列出西歐和日本經濟發展變化情況,讓學生逐步掌握運用圖、表、數據等說明相關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比較分析戰后西歐、日本在恢復和發展經濟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培養學生運用共性和個性的原理分析問題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通過學習戰后西歐和日本經濟恢復與發展的主要原因,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社會生產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以此培養學生崇尚科學的意識,確立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并激發他們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振興祖國的熱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戰后西歐、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難點:“歐洲共同體”與“歐盟”的建立和意義。
講授新課:
向學生展示《重建柏林》和《1950~1970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年平均增長率的比較》,讓學生從圖表中直接感覺戰后西歐經濟發展的步伐,并由此引導學生思考:戰后西歐和日本為什么能夠獲得迅速發展?也可運用教材上有關“歐盟”的幾張圖片,引導學生思考:“歐盟”的前身是什么組織?這個組織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建立的?它們的建立對世界產生了哪些重要影響,等等。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后,再導入新課。
一、 歐洲的聯合
西歐:是指二戰后,在國際政治概念上,指除蘇聯和東歐國家之外的24個歐洲資本主義國家。
面積360萬平方千米,人口3.5億。是資本主義的發祥地。課本采用的是后一概念。
二戰后初期西歐各國面臨經濟恢復的艱巨任務:1.英國戰爭奪去41萬人口,全國1/4財富毀于戰火之中,戰爭期間出口貿易大減,工業技術裝備更加陳舊。2.法國在法西斯占領摧殘下,工業體系殘缺不全,生產處于癱瘓狀態。3.德國戰爭奪去700萬人口。
西歐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引導學生從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兩個方面來分析。主觀條件是西歐國家積極引進先進科技并制定了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客觀條件則是美國對西歐的援助。當然,美國對西歐的援助是為了控制西歐,西歐接受援助則是有效地利用了這一外部條件。
歐共體的產生:
“歐共體”的背景,二戰后美國的全球戰略是控制西歐和日本,遏制蘇聯勢力向西發展,充當世界霸主。援助西歐是其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西歐國家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西歐國家感到:美蘇兩國對西歐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數,提高西歐國家的國際地位,加快經濟發展步伐,必須密切聯系加強合作,于是60年代建立“歐共體”。所以說“歐共體”是西歐國家為了維護自身安全和利益而建立的一個經濟聯合組織,為戰后西歐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1993年,西歐國家在歐洲共同體的基礎上建立了歐洲聯盟,簡稱歐盟。使用統一貨幣——歐元。歐盟成員國內部人員、資本和貨物可自由流通,不同國家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任何一個成員國工作、學習或居住;同時,歐盟還力求在外交和國家安全方面步調一致。歐盟成為世界上的經濟體。
二、日本的崛起
二戰后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
1、日本經濟現代化的實現,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外部條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2、戰后初期日本實行的民主改革,推動其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較大的變化,也對社會生產關系作了局部調整,建立起適應當代經濟發展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和有利于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的企業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從而將國民中蘊藏的勞動智慧和創造力激發釋放出來,成為推動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動力。
3、戰后國際形勢的演變給日本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美國私人資本也大規模涌入日本。美國的扶植,使日本獲得了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金和技術。
4、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視教育。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經費支出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在人才結構方面,政府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調整教育重點。由于日本長期堅持“教育先行”的戰略,為經濟發展保證了人才資源。
5、日本政府利用國內外各種條件,確定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在這方面,日本的國家干預方式和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特點,都對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據日本的特點,一方面采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方針,另一方面確立“貿易立國”的戰略,積極有效地開拓國際市場,擴大進出口貿易,加強資本輸出。日本企業不惜花費巨額資金,吸引優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礎上博采眾長,改革創新。
經濟高速發展使日本發生了巨大變化,達到了歐美原發性現代化國家的發達水平,完成了自明治維新開始的在世界體系中從邊緣國家向中心國家的轉變。
日本在經濟上的國際地位迅速提高。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 419億美元,超過了聯邦德國,僅次于美國,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1970年,日本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和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均為6%左右,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
產業結構和社會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轉折。產業結構的變化引起就業人口轉移,城市人口激增,其中新中間階層比例不斷增大。國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耐用消費品普及率提高,形成了“大眾消費社會”。城市和鄉村的差別縮小,農民的收入與工人相當。
社會結構的變遷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思想觀念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自己屬于“中間階層”。
戰后西歐與日本都樂于也善于引進和吸收外國先進科學技術,注重發展教育,培養人才。這一點是促使兩國經濟騰飛的關鍵,也是我們今天必須至始不移地堅持和貫徹的一項基本國策──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在改革中必須堅持求實與創新。
華東師大版九年級下冊歷史教案2
俄國十月革命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二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爆發和勝利;人民委員會的建立;蘇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土地法令》;蘇維埃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的斗爭。
2.思想教育:①通過講述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史實,使學生認識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的正確領導,是十月革命勝利的根本保證。②通過蘇維埃政權建立和鞏固的史實,使學生認識:革命政權的建立和鞏固是廣大人民艱苦斗爭,流血犧牲才得以實現的。
3.能力培養:①總結1918年蘇維埃政權所面臨的困難,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②總結蘇維埃政權建立及鞏固的原因,培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十月革命的準備,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
難點:二月革命后出現兩個政權并存局面的原因,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方法 以講述法為主,輔以課堂討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提問:一次大戰的后果是什么?
(講授新課)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的轉折點,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從1917年十月革命到現在的歷史為世界現代史。今天我們來學習第1課 俄國十月革命。了解這一人類歷重大事件的基本情況。(板書課題)
一、 新時代的曙光(板書)
1.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在什么情況下進行的呢?是在一次大戰過程中,俄國二月革命后。俄國人民為什么要進行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取得的結果是什么?革命后俄國出現了什么局面呢?人民革命的要求,革命的目的達到了嗎?為什么?
二月革命雖然推翻了沙皇專制制度,但俄國人民迫切要求獲得和平、面包和土地的愿望并沒有實現。沒實現的原因剛才同學已經回答了,這就是掌權的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他們為了自身的利益,不顧放棄瓜分戰利品的機會,因此不顧人民的要求,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并企圖借助戰爭來消滅革命力量。在這種情況下,布爾什維克黨如何領導人民繼續斗爭,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全黨、全體勞動人民都熱切盼望著偉大領袖列寧的歸來。
2.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板書)
1917年4月16日,長期流亡國外的列寧回到了首都彼得格勒。成千上萬的工人、士兵和革命群眾爭先恐后地奔赴車站,歡迎自己愛戴的領袖。請大家看插圖《列寧回到彼得格勒》。從這張圖中,你看到了什么?(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我們把同學們說的概括為三點。第一,列寧的回國,受到了群眾發自內心的歡迎;第二,人民群眾手中掌握著武裝;第三,列寧號召人民要把革命進行到底。布爾什維克黨為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而在這一系列的準備工作中,列寧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一起來歸納一下。(學生回答略)列寧所起的作用還表現在親自領導了彼得格勒的武裝起義。
3.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勝利(板書)
現在來想一個問題,彼得格勒的武裝起義從11月6日晚發動到11月7日晚取勝,僅用了一天的時間,這短時間取勝的原因在哪里呢?(學生回答從略)我們把大家所說的原因概括一下:第一,由于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特別是列寧的親自領導;第二,由于人民群眾掌握著武裝;第三,由于革命戰士的英勇奮戰。
在首都武裝起義的影響下,莫斯科等城市相繼爆發了武裝起義。革命烈火迅速燃遍俄國各地,到1918年2月,蘇維埃政權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了。
4. 蘇維埃政府的建立(板書)
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被推翻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人士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主席。這是代表勞苦大眾利益的政府,這是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的政府。政府成立后的第一個對外政策的法令是《和平法令》。經過同德奧談判議和,蘇俄退出了戰爭,人民贏得了和平。對內則通過了《土地法令》沒收地主、寺院的土地,分配給農民,人民獲得了土地。俄國人民夢寐以求的事情,蘇維埃政府做到了,這是多么的使人歡欣鼓舞啊。
5.國內戰爭和蘇維埃政權的鞏固(板書)
對蘇俄這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一切帝國主義國家是極端仇視、害怕的。他們千方百計欲置其于死地,而國內被推翻的反動階級也不甘心失敗,他們妄圖在國際反動勢力的支持下,卷土重來。推翻蘇維埃政權,恢復他們所失去的一切。蘇維埃政權面臨著嚴峻的形勢,面臨著極其嚴重的困難。我們請同學們分析概括一下,蘇維埃政權面臨著哪些具體困難呢?(學生回答略)這些困難威脅到了新生的政權,黨領導人民進行了鞏固政權的艱苦斗爭。經過三年的艱苦斗爭,蘇俄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終于取得了反對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的基本勝利。蘇維埃政權鞏固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巍然屹立。
俄國十月革命是人類歷第一個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所以其意義重大。
華東師大版九年級下冊歷史教案3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巴黎和會的召開;凡爾賽和約和凡爾賽體系;國際聯盟;華盛頓會議的召開及主要內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2.思想教育:通過本課講述使學生認識:①巴黎和會是戰勝國集團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贓會議,它和華盛頓會議形成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帝國主義列強暫時妥協的結果,不能維護世界和平。②國際聯盟是帝國主義維護戰后世界統治秩序的工具。
3.能力培養:通過講解帝國主義列強在巴黎和會上爭奪霸權的表現,培養學生依據經濟和軍事實力來分析帝國主義外交政策動向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①《凡爾賽和約》。②《九國公約》。
難點:“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矛盾。
教學方法 講述法,輔以討論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與學生共同回顧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和結果,說明戰勝國集團企圖根據變化了的各國實力對比關系重新分割世界,他們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建立起對世界統治的新秩序。
(講授新課)
一、戰后的“新秩序”(板書)
1919年1月,戰勝國協約國集團在巴黎召開和會。27個國家參加會議,實際最后決定權操縱在和會的“三巨頭”手中。(請學生看教材《巴黎和會“三巨頭”》圖和小字內容,了解各大國爭霸圖謀和矛盾,然后補充講解)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美國總統威爾遜。美國有位歷史學家說:“凡爾賽和約的制定者……是在恨、貪、懼的氣氛中集合于巴黎的。他門懷恨敵人,貪婪殖民地和賠款,恐懼布爾什維主義?!?/p>
(請學生閱讀教材凡爾賽和約內容,概括成領土、軍事、政治、賠款、殖民地5個方面,教師講解與組織學生討論穿插進行)領土問題,請同學們對比教材戰前與戰后歐洲地圖中德國疆域變動情況,德國喪失了近 1/8的領土和1/10的人口。這樣殘酷的規定對德意志民族心理上會造成什么影響?軍事方面,請同學們聯系德國十一月革命這個背景,考慮“只準保留陸軍10萬人”這項規定的雙重目的--既防止德國軍事力量威脅協約國,又為德國保留鎮壓國內革命力量的相當兵力。殖民地方面,“委任統治”權規定的實質是什么?(使戰勝國重新瓜分殖民地披上"合法"外衣。)中國也是戰勝國之一,但是,我們怎樣看待和約關于山東問題的規定?(帝國主義大國漠視弱小國家正當的民族權益)凡爾賽和約是戰勝國強加給德國的十分苛刻的和約。它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復仇主義的種子,并為后來希特勒所利用。和會一結束,德國復仇主義者便喊出“達到凡爾賽和約”口號。
繼凡爾賽和約后,協約國又先后同戰敗的奧、保、匈、土簽訂和約。這些和約和凡爾賽和約構成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的統治新秩序。維護這個"新秩序"的工具就是國際聯盟。
二、國際聯盟(板書)
創設國際聯盟的主張是美國總統威爾遜首先提出來的。它曲折地反映了飽經戰禍的世界各國人民渴望根除戰爭,保障和平的愿望。盟約中有維護和平、制裁侵略的漂亮辭句,但這不過是戰勝大國爭霸世界的障眼法。特別是關于瓜分戰敗國殖民地的“委任統治”規定,暴露了這一機構的帝國主義性質。威爾遜原本指望利用國際聯盟來實現美國對世界的領導,但創設國聯的主張一經列為巴黎和會的重要議題,國聯就成為推行英、法意志的工具。所以,美國最終沒有加入國際聯盟。
三、華盛頓會議(板書)
為了協調帝國主義列強間的爭霸關系,在美國倡議下,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包括中國在內的九國代表在華盛頓舉行會議。
會議的主要內容:《四國條約》、《五國海軍協定》和《九國公約》(板書)
早在1902年英日締結同盟條約,相約互相維護其在遠東地區的利益,這成為戰后美國在這一地區擴張的極大障礙。在美國的壓力下,英、法、日、美締結《四國條約》,取代了英日同盟。
爭奪海軍優勢的斗爭近乎于瘋狂,最終達成的妥協規定了五國海軍主力艦的噸位比例。(請學生看《五國海軍協定規定的限額》表,討論分析這種規定對英、美、日的不同影響。教師歸納講解)英國喪失了傳統海上優勢;美國取得與英國平等的海軍軍備權;日本海上強國地位得到歐美列強承認。
日本利用歐美國家忙于“一戰”廝殺的有利時機,侵華勢力急劇膨脹,獨霸中國態勢日趨明朗。這直接損害了美國侵略中國的“門戶開放”原則,引起美英等國的忌恨和不安。中國問題成為華盛頓會議的另一個重頭戲。在美英的壓力下,經中日雙方交涉,日本被迫同意放棄一部分侵略中國的權益。(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小字相應內容。提問:中國收回山東等部分主權,能否僅僅看作是美英壓力的結果?引導學生分析并明確:這首先要歸功于中國人民堅持不懈地開展的反帝救國斗爭。)
1922年2月,與會九國代表簽署關于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公約表面上宣稱尊重中國的獨立和領土、主權完整,實際上對中國代表提出的收回關稅自主權、取消領事裁判權、放棄各國在華勢力范圍等合理要求置之不理。公約的核心是列強確認并同意把“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它們共同侵略中國的基本原則。華盛頓會議是在承認美國在遠東及太平洋地區占相對優勢的基礎上,削弱了英國在遠東的勢力,遏制了日本的擴張勢頭,使中國又回復到受列強共同主宰的局面。它與巴黎和會共同形成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完成了戰后帝國主義重新爪分世界的安排。
列寧說:“靠凡爾賽和約來維系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闭埻瑢W們分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內部存在哪些重大矛盾,說明這一體系不可能長久維持下去的原因。(歸納學生分析并講解)首先,這個體系是建立在戰勝國掠奪戰敗國,帝國主義列強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基礎上,隨著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矛盾的激化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必然動搖這一體系的基礎。其次,各戰勝國的擴張野心并未得到、也不可能得到完全滿足,特別是日本和意大利認為自己所獲甚少,美國沒有批準凡爾賽和約和拒絕加入國際聯盟,已經使這個體系出現了解體的裂痕。
華東師大版九年級下冊歷史教案4
蘇聯的改革與解體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探索與曲折,掌握蘇聯改革及其解體過程。2、通過學習,初步鍛煉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3、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是有曲折的。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赫魯曉夫改革
2、難點:蘇聯解體
三、教學要點
一、赫魯曉夫改革
1、背景
2、改革的經過及其內容
3、改革的效果
4、勃列日涅夫改革
二、蘇聯的解體
1、戈爾巴喬夫改革
2、“八一九”事件
3、蘇聯的解體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今日世界,已經沒有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力挽狂瀾以及在戰爭后與一個資本主義世界強國──美國相抗衡的號稱“北極熊”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即通常所說的蘇聯。現在,俄羅斯聯邦可以說已經成為蘇聯龐大遺產的的繼承者。那么,蘇聯是如何從國際舞臺上消失的?是如何解體的?又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對我們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有何借鑒呢?帶著這些一問,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10課“蘇聯的改革與解體”。
【新課講授】
資料:斯大林晚年政治體制僵化的表現
“斯大林模式”的運行已經偏離常態,這個僵化的體制已成為蘇聯社會繼續發展的障礙。
師:在弊端和問題面前,由于斯大林在世時體制已經僵化,而且也沒有人敢于對斯大林的做法提出異議,可是隨著斯大林的逝世,轉機出現了。
一、赫魯曉夫改革
1、背景:
師:其中,有一次關鍵性的會議,就是蘇共“二十大”。1953年9月,赫魯曉夫正式就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大會閉幕前夕,赫魯曉夫突然召集代表開會,作了題為《關于個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報告,即《秘密報告》,報告揭露了斯大林大搞個人崇拜、破壞社會主義法制、肅反擴大化等一系列嚴重錯誤極其危害,但對斯大林的錯誤缺乏歷史的、辯證的分析,把個人崇拜的根源簡單的歸結為他的“不良品質和性格”。報告在蘇聯國內造成了思想混亂,
2、改革經過及其內容)
師:赫魯曉夫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哪些領域?對斯大林模式進行了哪些方面的修整?
生:經濟、政治領域
師:首先,赫魯曉夫的改革在政治體制領域首先是平反冤案和加強法制。
其次,經濟體制領域的改革重點放在農業方面。首先,提高農產品的收購價格,調整農業政策的同時,赫魯曉夫還大力提倡墾荒運動,赫魯曉夫執政后期,農業又陷入了困難境地。
第三,工業管理體制方面,赫魯曉夫也作過改革的嘗試。其中的動作是將原來由中央部門直接管理的企業改為由經濟行政區管理。
3、改革的效果)
師:那么,赫魯曉夫的改革有沒有取得成效呢?
從總體上看,赫魯曉夫執政時期在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方面的改革是淺層次的,形式的變化遠大于內容,它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也沒有形成系統的改革理論,政策的調整和改革措施的選擇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赫魯曉夫的個人意志起著重要作用。所以,在赫魯曉夫執政的后期,隨著他本人政策舉措的失誤、權力集中程度的提高,蘇聯體制模式所固有的弊端再度凸現,社會政治經濟形勢又朝著危機的方向發展。
4、勃列日涅夫改革
二、蘇聯的解體
1、戈爾巴喬夫改革
師:第一,改革的背景:蘇聯作為兩大超級大國之一,擁有著與美國相匹敵的龐大軍事力量,但其經濟實力卻一直遠不如美國。進入70年代之后,面臨以電子信息技術為中心的新技術革命時代的到來,蘇聯的經濟卻日益衰退和惡化。蘇聯不僅在科技水平方面與西方國家的差距迅速拉大,其經濟實力也再難以支撐龐大的軍費開支以同美國繼續爭霸了。為了扭轉經濟發展的頹勢,為了維持蘇聯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進行較為徹底的改革,
其結果,造成了否定革命歷史、丑化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嚴重后果,導致了人們思想的嚴重混亂和出現黨派林立、紛爭不已的局面。到1990年,伴隨蘇共中央決定放棄黨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蘇聯社會的各種矛盾迅速尖銳并表面化,局面已到了難以控制的地步。
2、“八一九”事件)
師:戈爾巴喬夫的政治體制改革沖擊了高度集權的舊體制,卻沒有建立起能夠實現平穩過渡的替代機制,
師:面臨聯盟解體的威脅,戈爾巴喬夫提出“更新聯盟”的構想,即在確認各加盟國主權的基礎上締結一個新的聯盟條約──“主權國家聯盟條約”。
政變者在當晚組成了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鞍艘痪拧笔录饑鴥韧獾膹娏艺饎?。葉利欽指責政變是違反憲法的行為,呼吁人民群眾起來反擊。到21日,政變失敗已成定局。
影響:“八一九”事件的結果與其發動者的愿望相反,進一步加速了蘇聯的解體進程。這一事件雖然以戈爾巴喬夫的復職告終,但真正的勝利者卻是葉利欽。事件后,戈爾巴喬夫已失去實際領導國家的威望和能力,
3、蘇聯的解體
蘇共的解體是蘇聯解體的前奏。由于失去了中央集權的政治核心,殘存的中央政府已沒有力量阻止各加盟共和國的獨立。繼立陶宛和格魯吉亞在“八一九”前宣告獨立后,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在8月21日和22日也宣告獨立。尤其是8月24日烏克蘭宣告獨立引起了其他共和國的連鎖反應,短短一個月內,又有7個共和國(白俄羅斯、摩爾多瓦、阿塞拜疆、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塔吉克、亞美尼亞)相繼宣告獨立(土庫曼和哈薩克分別于10月和12月宣告獨立)。1991年12月21日,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摩爾多瓦和中亞五國的領導人在哈薩克首都阿拉木圖簽署了《阿拉木圖宣言》等六項文件,正式宣告11個原蘇聯共和國以創始國身份自愿結成獨立國家聯合體,與此同時,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停止存在。12月25日晚,戈爾巴喬夫最后一次以蘇聯總統身份發表電視講話,宣布自己辭去蘇聯總統和武裝力量統帥職務,并把“核匣子”轉交給葉利欽。7時32分,克里姆林宮上空飄揚了69年的蘇聯國旗在寒風中降下;7時45分,俄羅斯聯邦的國旗升起,克里姆林宮換了主人,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師:可是,也有人認為,如果沒有“八一九事件”,蘇聯也許還會存在下去。但也有人說:即使沒有“八一九事件”,蘇聯最終也會解體。想一想,他們誰說的有道理?為什么?
生:后者的觀點說的有道理?!鞍艘痪攀录币跃S護蘇聯為初衷,卻直接導致蘇聯解體,但其只是成了蘇聯加速瓦解的催化劑。即使沒有“八一九事件”,蘇聯最終也會解體,因為蘇聯的最終解體是種種復雜的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無法改變僵化的政治經濟體制;嚴重的經濟危機;社會動蕩不安;否定歷史、反馬克思主義的各種思潮泛濫;右翼勢力和民族分離主義思潮的乘機抬頭,社會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劇激化;西方勢力的影響;等等。
【課堂小結】
師: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和蘇聯先后進行了改革。然而,中、蘇的改革卻導致了不同的結果。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請談談你的想法。
生: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開始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蘇聯戈爾巴喬夫上臺后開始改革,改革激化了蘇聯社會的各種矛盾,引發了社會的動蕩和分裂,直接導致了蘇聯解體和蘇共的垮臺。出現不同的結果可從這幾個方面分析:①改革中是否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②是否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③是否重視國內民族問題,正確處理民族關系;④對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價值觀等是否采取了正確的對策。
【布置作業】
1、完成歷史地圖填充冊
2、思考:蘇聯改革與蘇聯解體之間有何關系?